第一篇:弘扬孝道文化 创建和谐社会
弘扬孝道文化 创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提倡和弘扬“孝道文化”,评选县、市级“孝道明星”,为推进当地公民道德意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孝道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家庭只有弘扬了孝道文化,人人尊老爱幼,才能真正体现人间真情,才能真正创建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宏扬文明新风。
“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孝道文化一直被国人奉若神明,渐入吾民族血液乃至浃骨沦髓,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他种文明之重要文化符号。孝道自经儒家经典发挥,又与历代王朝制度紧密关联,日渐超越其最初尊祖敬宗和孝事父母之单纯伦理价值理念,被赋予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教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意蕴,从而转变为关涉血缘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生活礼俗等诸方面之复杂形态。故孝文化道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儒学之精髓,亦为中国文化核心观念之首要。
然而,就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有些人不但不赡养父母,还虐待辱骂老人。据报刊载:有用狗槽叫老人装饭的;有把亲娘骗出卖掉的;有少壮居华堂、享酒肉,而老人瑟缩于棚角、食残粥的。媒体上经常曝光的儿女不尽瞻养义务、父子对簿公堂的事,也履见不鲜。前几天听到这样一则故事:我的老家某场镇有一位王老汉,养了5个儿女,儿女们的名字是:孝、悌、忠、义,信,可见父母对儿女们的期望是孝顺和忠于信义。然而,儿女长大后,都有相当不错的职业,每个儿女都修有砖房洋楼,但对寡居的70多岁的老父亲却不闻不问。一天早上,老人饿了,想买碗面吃,可身上又没钱,只好去找孙女儿要,结果孙女掏了半天也只给了五角钱。王老汉实在怄气不过,将这伍角钱买了一包“毒鼠强”,回到家全部吞进了肚子里„„
从上面的事例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孝顺”美德的缺失。笔者不禁想起前人写的一副《示儿》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很形象地道出了古今一些老年人生活中的艰辛和无奈,也说出了个别家庭一辈一辈忤逆不孝“重蹈覆辙”的悲哀。
因此,践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敬老人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根基。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就是“善事父母”的典范。曾经的《子路负米孝双亲》、《木兰替父从军》、《张良敬老得兵书》、《黄庭坚涤母溺器》、《陈毅为母洗尿裤》等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演绎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人们称为“轮椅上的孝子”——云南残疾青年潘前(苗族),为了赡养体弱多病的母亲,他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学技术谋生,一边细心关照母亲,成为年轻人弘扬“孝道文化”的典范。近年来也有大学生背着残父上学,带上病母赴校的的事例,正说明我们的孝道文化正一步一步地在年轻人中提升、发扬、传承。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一个民族只有传承和宏扬了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也就是吾民族之孝道文化,吾国人才能具有较高的素质修养,才能传承礼义之邦文明精神,才能使国民经济兴旺发达,才能成为永让世人仰慕的民族。
张敏
2014年7月9日
第二篇: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和谐意识。在现阶段,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倡导和睦、友爱、安定、团结的人伦美德,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前领导人胡锦涛讲话曾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如何建“和谐社会”我理解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这样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我觉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也就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完成。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一个“孝”字。我认为,“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当今的时代政治昌明,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与开放。没有了原来的父子,师生等关系,都享有平等的关系,谁也不能干涉谁,只能求得良心的发现。弘扬孝道在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伦理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又应该是一种充满仁爱,到处洋溢着温情、善良和互相帮助的社会。孝文化的道德伦理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严整的道德秩序,达到心灵的平衡;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所谓的“孝道”凝聚了古代人民父母子女之间的美好亲情。那“父慈子孝”,至今仍是处理两代人关系的良好准则。孔丘把“孝”与“敬”联系起来,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要求子女不仅要瞻养父母,而且要尊敬父母,因此,孝敬父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是历代诗人千古讴歌的永恒主题。由于“左”的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冲击,一家两代鸿沟断裂;在商品经济浪潮下,不孝子女甚至拒绝瞻养父母的义务。家庭关系的紧张,也成了当前社会不安的一个根源。弘扬儒家孝道中的积极因素,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孝是培养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在古代,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这是有其道理的。孝确实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
爱与奉献是道德的本质。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没有多少人性和道德可言的。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起点。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孝经》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话是符合道德逻辑的。谁相信一个不具备“亲亲”德性的人会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能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会真心实意地报效国家?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那种把“亲亲”教育视为爱民爱国教育的基础,提出作为少儿道德启蒙教育和成人道德终身教育的必修课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
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这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寻找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或出发点是重要的。虽然家庭道德,孝道已不能占据像古代那样高的地位了,但每个社会成员仍要在家庭中生活,仍具有为人子女的身份和角色,因此,孝为德之本,教之本,从而也是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在当代社会,我们似乎更加注重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当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以此为鉴,在对公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显然是更为基础的工作。
二,孝是形成形成和谐社会的精神措施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得以展开的,孝成为古代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价值基础。从客观的人际关系来看,中国文化认为父子关系是最重要的,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了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还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后代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均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在,因而对待师也要像对待父一样。朋友关系也是以道交之。君臣政治关系更是与父子关系有类似的精神机制,因而才有君父和臣子之称。乡里邻里等关系也是因为我们同生同长于一个地方。总之,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父子关系而发生的,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求一个“推”字,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孝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或因业务职务而顺上,或因同事同学而友长,等等。
虽然在中国古代,父子关系也存在着不平等的片面性,但纯粹从子德义务的角度倡导人们自身首先要有爱心与责任感,并认为这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这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多尽爱的责任,多做“爱的奉献”,那么就一定会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样,必定会使社会风尚敦睦纯厚,如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爱心和责任感,在家孝父,已养成对权威的服从习惯而少有暴戾之气,多有和顺之德,故不会犯上作乱,这显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在家庭关系上,由于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的滑坡等原因,一些不孝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掠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要理直气壮地提倡孝。孝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我们应当还孝以本来面目。
孝道的当代意义,兼纯、厚、爱三重意义,而爱是其中最本质的意念。现在的学者喜欢谈人文精神,爱说人文关怀等学术词语,究其实质,所谓的人文精神无非就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系;所谓人文关怀也无非就是关怀他人、尊老爱幼的道德承担。在这个意义上,孝就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文关怀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道具有非同小可的当代意义。
所谓道德底线,我认为孝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内容。如果不孝顺自己父母,不可以忠于民族、国家,现在看来,坚持底线也是困难的。所谓底线,是不能越过的东西,但是现在很多人没有道德的底线,比如说假奶粉事件,充斥着欺诈、假冒、伤害,从道德意义上来说,作案者该受到十倍的严惩。人人都没有道德的约束,社会将会怎样?
构建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体现在父母子女关系上,充满爱心具有普遍意义;古希腊有一个寓言故事,父母老了以后,子女就成了父母的拐杖,也即父母的第三条腿。充满爱心、责任心,孝敬父母,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理念。
优秀的传统不是我们身上应该洗掉的污垢,实际上传统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越是民族的,就也是世界的。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什么玄妙的高不可攀的东西,恰恰相反,儒学在本来的意义上时最贴近生活,最大众化,最人民性。圣人在告诫人们;他们所讲的都是一些关于“愚夫愚妇”的道理,是生活中最普通的道理,使我们每时每刻都能遇到的道理,圣人所强调的是尊重生活,尊重常识,就是脚踏实地从您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意义,圣人讲:“君子为道也,不远人”是圣人儒学最核心的观念。“我从众,不远人”就是不远于普通的人的普通生活,不远于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持续着的普通生活。关键普通,达到生活的最高境界,儒家称之为“圣人”。儒家的圣人和释家牟尼和耶稣基督不同。圣人并不具备非凡的法力;圣人不能够创造奇迹,圣人也不需要创造奇迹,圣人仍是普通人,所不同的是:圣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了生活中不平凡的意义。您能够在与亲人的相聚中,感受到一种美感与和谐吗?那么您是一位儒者;您能够在与邻里和同事的相处中感受到一种关怀与欢乐吗?那么您是一位儒者。这些看似平常简单,但做到不容易。圣人还告诉我们:要尊重这种生活,也告诉人们要尊重自己的生活,要认真的,始终如一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三,当今时代需要“孝”。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1.59亿,占人口总数的12%。中国的老年人是全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亚洲的二分之一。从总体上讲,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中国的老龄化以每年3.3%的速度在增长。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称,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可见,中国养老问题形势在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将十分严峻。
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也有改善,但一些人认为,人老了,不中用了,是包袱累赘,因而对老年人冷漠歧视。联合国世界老年人大会要求人们公平友善地对待老年人。2004年3月,预防年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根据保守的估计,一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在我国老年人自杀原因中,家庭原因是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自杀成为他们最后的也是无奈的抗争。所以说,老年人需要“孝”。我们的青年人和儿童也需要“孝”。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家里形成“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而且隔代更甚的规律,我们的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我认为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并且照顾我,长大又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生动感人。在这里我节录了一部分 “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乳哺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奋读圣贤。衣袜鞋帽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奋,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庄奁。为儿为女把账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父母如此待我们,我们怎可对他们不孝、不敬呢?
孝文化——难道不是一个意义隽永而常新、古色古香而魅力长存的话题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人生在世,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进这个世界的门户和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界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孝的动人,让英雄低头,硬汉流泪。作为人能被世间的亲情打动就是孝之端,人之始。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弘扬孝文化,释放出孝文化在双文明建设中的能量,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
大量事实证明,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从家庭不睦到社会不和,都从反面提醒人们儒家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我们需要提倡仁爱,克服人情淡漠;提倡诚信,克服欺诈;提倡孝道,克服不孝父母;提倡恕道,克服只管自己不顾别人;提倡富而好礼,缓解贫富对立;-------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儒家伦理思想宝库中找到相应的道德力量。因此,为了建立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儒家的伦理思想价值,继承发扬传统优秀道德。
第三篇: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弘扬孝道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上虞市崧厦镇文化站陈秀春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和谐意识。在现阶段,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倡导和睦、友爱、安定、团结的人伦美德,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曾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如何建“和谐社会”我理解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这样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个体生命,都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事物若臻至完美;若保住完善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一言以蔽之:只有具备严整的秩序,才能产生完美的和谐!
当今的时代政治昌明,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与开放。没有了原来的父子,师生等关系,都享有平等的关系,谁也不能干涉谁,只能求得良心的发现。弘扬孝道在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伦理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又应该是一种充满仁爱,到处洋溢着温情、善良和互相帮助的社会。孝文化的道德伦理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严整的道德秩序,达到心灵的平衡;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所谓的“孝道”凝聚了古代人民父母子女之间的美好亲情。那“父慈子孝”,至今仍是处理两代人关系的良好准则。孔丘把“孝”与“敬”联系起来,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要求子女不仅要瞻养父母,而且要尊敬父母,因此,孝敬父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是历代诗人千古讴歌的永恒主题。由于“左”的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冲击,一家两代鸿沟断裂;在商品经济浪潮下,不孝子女甚至拒绝瞻养父母的义务。家庭关系的紧张,也成了当前社会不安的一个根源。弘扬儒家孝道中的积极因素,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孝在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中,是一原发性的核心观念和首要理念,“善事父母”是孝的基本含义。在古代,孝不仅被看作是一种家庭道德,而且被泛化为个体、政治、社会道德,有立身、事君、处世等宽泛的衍生意义。
一,孝是培养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在古代,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这是有其道理的。孝确实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并生发出子女对父母以及通过他们对人类的爱。爱与奉献是道德的本质。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没有多少人性和道德可言的。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起点。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孝经》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话是符合道德逻辑的。谁相信一个不具备“亲亲”德性的人会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能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会真心实意地报效国家?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那种把“亲亲”教育视为爱民爱国教育的基础,提出作为少儿道德启蒙教育和成人道德终身教育的必修课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
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这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此过
程中,寻找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或出发点是重要的。虽然家庭道德,孝道已不能占据像古代那样高的地位了,但每个社会成员仍要在家庭中生活,仍具有为人子女的身份和角色,因此,孝为德之本,教之本,从而也是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在当代社会,我们似乎更加注重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当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以此为鉴,在对公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显然是更为基础的工作。
二,孝是形成形成和谐社会的精神措施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得以展开的,孝成为古代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价值基础。从客观的人际关系来看,中国文化认为父子关系是最重要的,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了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还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后代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均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在,因而对待师也要像对待父一样。朋友关系也是以道交之。君臣政治关系更是与父子关系有类似的精神机制,因而才有君父和臣子之称。乡里邻里等关系也是因为我们同生同长于一个地方。总之,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父子关系而发生的,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求一个“推”字,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孝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或因业务职务而顺上,或因同事同学而友长,等等。
虽然在中国古代,父子关系也存在着不平等的片面性,但纯粹从子德义务的角度倡导人们自身首先要有爱心与责任感,并认为这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这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多尽爱的责任,多做“爱的奉献”,那么就一定会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样,必定会使社会风尚敦睦纯厚,如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爱心和责任感,在家孝父,已养成对权威的服从习惯而少有暴戾之气,多有和顺之德,故不会犯上作乱,这显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在家庭关系上,由于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的滑坡等原因,一些不孝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掠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要理直气壮地提倡孝。孝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我们应当还孝以本来面目。
孝道的当代意义,兼纯、厚、爱三重意义,而爱是其中最本质的意念。现在的学者喜欢谈人文精神,爱说人文关怀等学术词语,究其实质,所谓的人文精神无非就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系;所谓人文关怀也无非就是关怀他人、尊老爱幼的道德承担。在这个意义上,孝就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文关怀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道具有非同小可的当代意义。
文化界、伦理界提出道德底线,孝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内容。如果不孝顺自己父母,不可以忠于民族、国家,现在看来,坚持底线也是困难的。所谓底线,是不能越过的东西,但是现在很多人没有道德的底线,比如说假奶粉事件,充斥着欺诈、假冒、伤害,从道德意义上来说,作案者该受到十倍的严惩。人人都没有道德的约束,社会将会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体现在父母子女关系上,充满爱心具有普遍意义;古希腊有一个寓言故事,父母老了以后,子女就成了父母的拐杖,也即父母的第三条腿。充满爱心、责任心,孝敬父母,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理念。
很长时间都不讲孝这个话题了,现在似乎讲斗争哲学更多些。西方利用宗教,讲灵魂的奖惩问
题,人追求真善美,才能升入天堂,做坏事,就要入地狱,有一种灵魂的恐惧感。而我国,人们不讲这种灵魂的归宿,对灵魂的归宿没有恐惧感,什么事都敢做,不怕受到惩罚,而道德的约束是脆弱的,很容易被击溃。父母是我们的来处之所。没有父母,就象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家,断线的风筝在空中飘摇,父母是我们心中的依靠和归宿。有雨的日子是头顶撑起的一把伞;伤心的时候是为我们擦去泪花的手帕。因此,我与人打交道,先看这个人是否孝顺,孝可以是一个标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能对别人好吗?能对民族、国家有责任心吗? 要选忠良将,须登孝子门。君子务本,做人孝悌为本,“其为人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试玉要等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但看人,识才,选材用材看孝不孝一条就可以否决!
优秀的传统不是我们身上应该洗掉的污垢,实际上传统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越是民族的,就也是世界的。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什么玄妙的高不可攀的东西,恰恰相反,儒学在本来的意义上时最贴近生活,最大众化,最人民性。圣人在告诫人们;他们所讲的都是一些关于“愚夫愚妇”的道理,是生活中最普通的道理,使我们每时每刻都能遇到的道理,圣人所强调的是尊重生活,尊重常识,就是脚踏实地从您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意义,圣人讲:“君子为道也,不远人”是圣人儒学最核心的观念。“我从众,不远人”就是不远于普通的人的普通生活,不远于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持续着的普通生活。关键普通,达到生活的最高境界,儒家称之为“圣人”。儒家的圣人和释家牟尼和耶稣基督不同。圣人并不具备非凡的法力;圣人不能够创造奇迹,圣人也不需要创造奇迹,圣人仍是普通人,所不同的是:圣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了生活中不平凡的意义。您能够在与亲人的相聚中,感受到一种美感与和谐吗?那么您是一位儒者;您能够在与邻里和同事的相处中感受到一种关怀与欢乐吗?那么您是一位儒者。这些看似平常简单,但做到不容易。圣人还告诉我们:要尊重这种生活,也告诉人们要尊重自己的生活,要认真的,始终如一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决定走遍天下寻求真佛,后遇圣人告诉他:“你家中炕头的老母就是真佛!”(我们上虞就有这样的谚语:烧什么香敬什么神高堂父母就是活神仙)有人诠释:这是让他回去孝敬母亲。其实更深的道理是说:一切都必须从您身边的那人开始,这就是圣人儒家要告诉人们的最重要的道理。
孝文化——难道不是一个意义隽永而常新、古色古香而魅力长存的话题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人生在世,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进这个世界的门户和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界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所以孝的话题总能引起所有人心的共鸣与震颤。
孝的动人,让英雄低头,硬汉流泪。作为人能被世间的亲情打动就是孝之端,人之始。大家熟知的孝女曹娥她行为“孝感动天”。我们常常谈起真理,只有真情中才有真理,读解真理,就是真正动人的道理,这种道理永远发自于真情,包含着真情!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弘扬孝文化,释放出孝文化在上虞双文明建设中的能量,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
大量事实证明,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从家庭不睦到社会不和,都从反面提醒人们儒家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我们需要提倡仁爱,克服人情淡漠;提倡诚信,克服欺诈;提倡孝道,克服不孝父母;提倡恕道,克服只管自己不顾别人;提倡富而好礼,缓解贫富对立;-------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儒家伦理思想宝库中找到相应的道德力量。因此,为了建立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儒家的伦理思想价值,继承发扬传统优秀道德。
我们上虞是曹娥孝文化的发源地,“孝感动天”。我们更应该从“孝字人手,做“孝”的文章。为弘扬孝道文化,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弘扬孝道文化演讲稿
弘扬孝道文化演讲稿
各位学长学姐下午好,我是来自xxx专业的xxx,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弘扬孝道文化。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我们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一个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其中,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如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三行”,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综上可见,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中国特色文化,理应继承这份道德遗产,发扬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孝道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力量。孝,狭义上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上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上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上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所
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基础的孝道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感恩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孝道文化的正能量,真正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
谢谢!(鞠躬)
第五篇:弘扬孝道文化承诺书
弘扬“孝道文化”学生承诺书
为弘扬孝道,构建和谐社会,我承诺:
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及其他长辈,为父母及长辈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听父母及长辈们的话,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善待兄弟姐妹,善待亲朋好友,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2010年9月30日
弘扬“孝道文化”教师、家长承诺书
为弘扬孝道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我承诺:
弘扬孝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共创和谐社会。
201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