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

时间:2019-05-15 04:1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

第一篇: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

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焊接工高凤林的手、钳工顾秋亮的手、捞纸工周东红的手……今年“五一”小长假,一部讲述8位顶级技工用巧手和匠心筑梦的《大国工匠》让无数国人感动。没有名牌大学为他们背书,他们有的只是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他们超越了世俗对于成功的评判,却在追求自身职业技能完美和极致的不经意间,受到了众人的瞩目,成为国之瑰宝。

从《大国重器》的震撼,到《大国工匠》的感动,人们清晰地感觉到,一股“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清新之风,正在吹散几千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浓雾重霾,“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逐步成为新的时代风尚。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再次为这股时代风尚增添了一个注脚。大国尚技,这样的榜样感召,这样的氛围营造,在中国制造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有着别样的意义。因为在向“中国制造2025”挺进的征程中,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制造强国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

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前所未有的重视出境旅游的国人多有这种体验,千里迢迢背回的奢侈品或日用品,在其不显眼处,通常印着一个“Made in China”的标签。

实保障。

中央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这5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份重视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得到印证:

一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职业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期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纲要颁布后的这5年时间,职业教育在多个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和进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谈到发展,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数量和质量。

关于数量,这5年的各种统计数字会让我们眼前一亮。5年来,职业教育共培养了5000万名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开展各类培训达到2亿人次。1.3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了近千个专业、近3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可以说,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质量的快速提升,也足以让社会为之点赞。“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更加彰显,成为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等活动,促进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融合。“十二五”以来,国家重点支持了815所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969所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了1897个专业和1450个实训基地,10万人次的国

从就业地域分布看,在本地就业的毕业生占直接就业学生的63.94%;异地就业的占35.46%;境外就业的占0.60%,东中西部就业率差距明显缩小。同时,超过70%的中职毕业生入学时为农村户籍,但毕业后超过92%的直接就业学生在城镇就业。

二是以国务院的名义召开工作会议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新的国家战略的实行,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职业教育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任务前所未有的艰巨,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起崇尚一技之长的良好氛围,为职业教育发展增添更大的动力,激发出更大的潜力,释放出更大的改革红利。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召开常务会,会议主题是“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主要内容:

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等六部门还共同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今年5月10日上午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北京举行全国启动

此次改革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三级质量监测体系;

教育部今年4月24日在京召开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为按照中央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整体推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各项工作在2015年取得新的进展。

会议要求,2015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要深入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规划》的部署,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关键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教内生动力,系统谋划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国际化与国家战略融合发展,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区域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动继续教育取得进一步突破,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描绘了他心中的职教愿景:“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彻底打破公众对职教„培养廉价劳动力‟的误读,不断夯实„中国制造‟的人才基石。”

四是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倾斜领域,全方位支持学校

实训基地、维修改造校舍、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方面,改善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财政部要求各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结合本省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事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中央专项资金和自有财力,重点支持本地区公办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适当向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在区域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公办中职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要兼顾符合办学要求、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民办中职学校。

五是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指示。

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重要批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就在几天前的“五一”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对劳动、技能与创造做出指示,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如果愿意升学也有升学的基础和有学习的能力,也可以继续升学。

5年来,职业教育秉承服务大局、就业导向、育人为本、多元办学、分类指导、示范引领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着力提升“服务经济、创造价值,服务社会、促进公平,服务个人、助推成长”的能力,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它的理念、模式和成就让世界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赢得了广泛赞许。2012年5月,在我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这样评价中国的职业教育:“规模大、就业率高的中国职教为世界提供了经验。”

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由原沙河市职教中心、二十冶技工学校、沙河市卫生学校三校整合而成的一所综合性的职业学校,这就形成了“一套人马、多块牌子、交叉任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新型体制,中职、技校、对口升学、成人教育、短期培训联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径。思路决定出路,改革促进发展。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实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职业、服务人为宗旨,以就业市场、生源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基本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为本位,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有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寄望,感受到了身边的人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逐渐转变。虽然我们的学生不是„985‟„211‟高校毕业的学生,但只要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照样能拥有成就出彩

112-

第二篇:我国职业教育的形势和发展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的形势和发展思路

一、职业教育概况

(一)简要历史回顾

我国的职业教育很早就存在,但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工业化起步较晚的缘故,这类教育一直十分薄弱,在古代教育体系中长期未纳入主流教育。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学徒制。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仅有一百多年历史。我国近代最早的职业学校是1866年(同治五年)建立在福州马尾的福州船政学堂。这所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轫。职业教育正式进入学制系统到2004年整整100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把初等、中等、高等实业学堂(即职业学校)与普通大中小学堂并列纳入学制系统,当时的实业学堂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

职业教育在旧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到1949年,仅有1174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也仅有23.15万人(含中等师范学校610所,在校生15.15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内地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78年)之前,我国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有两类: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976年,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师)3710所,在校生91万多人。其中,中等技术学校1461所,在校生38.6万人; 技工学校1267所,在校生22.1万人;中师982所,在校生30.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地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邓小平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根据这一精神,教育部开始着手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工作。

1980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指出:中等教育改革,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具体措施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改革普通高中的课程,普通高中要逐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二是将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三是各行各业举办职业(技术)学校,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还可试办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四是积极发展和办好技工学校;五是努力办好中专学校。这一文件的出台,正式拉开了中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序幕。这一举措也成为中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先声。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1996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该法于同年9月1日实施,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我国教育系统客观上存在三个子系统:一是普通教育系统,二是成人教育系统,三是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学校教育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并举,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职业教育办学格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有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2000年,教育和其他部门举办职业学校12558所,占学校总数的85%;企业举办职业学校1594所,占学校总数的11%;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职业学校778所,占学校总数的5%。

学校、在校生和教师数量。2003年,我国共有职业技术院校16714所,其中初等职业学校1,019所,中等职业学校14,787 所,高职(专科)院校908所。在校生共有1808.49万人,其中初等职业学校72.4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256.72万人,高职(专科)院校479.36万人。专任教师94.06万人。其中,职业初中3.0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71.29万人,高职(专科)院校教师19.69万人。在中等职业学校71.29 万专任教师中,调整后中等职业学校2.81万人,普通中专17.04万人、成人中专7.53万人、职业高中25.8万人、技工学校15.3万人、其他机构2.8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为17.6:1。

职业教育发展出现新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呈直线上升的态势。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出现了连续几年的下滑。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摆脱前几年规模下滑状态,进入了持续回升的阶段。从2001年到2003年,中职的招生数从398万人增长到515万人,增长了29%。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1998-2003年,高职的招生数从43万人增加到200万人,增长3.7倍,占普通高校当年招生数的52.3%,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另外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蓬勃开展。

1996-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走势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第一,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或者说职业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的一种反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长期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社会分工也十分简单,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可能提出很高的要求,甚至鄙视匠人。传授技艺的职业教育只能是“师带徒”的形式,只能是个体和少数群体的行为,不可能进入“大雅之堂”,更不可能成为人们认同的社会事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步细化,各种职业技术含量逐步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意义逐步认识、要求逐步提高,开始出现早期的“实业教育”。第二,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最直接的反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职业教育,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则有不同水平的职业教育。农业社会和工业化社会中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在我国,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不同地区对于职业教育倚重程度的不同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第三,教育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应担当起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如果不适应社会发展,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说是一个先进的教育。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如果这个方向不坚持,教育就发展不起来。中国所处的整体世界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现在正在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迈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职业教育需要更大的发展。

二、新时期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思路

进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2002年7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颁布。200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作为重点实施的六大工程之一。2004年6月,国务院七部委在南京召开了又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根据两次职教会和相关文件、规划的精神,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继续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1.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继续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大力发展的方针是一以贯之的,继续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要突出改革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要突出注重社会需求和提高质量,要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强职业教育自主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要突出协调发展和结构合理的要求,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四要突出培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五要突出发展的重点地区是农村和西部地区。

从现在起到2007年,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保持大体相当,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可以更高一些;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应占一半以上。高等职业院校原则上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也不得改办为普通中学。要巩固和不断加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

2.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要做好“四个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承担着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部分专门人才的任务,它和普通高级中学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其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要就业,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民愿望的必然选择,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发展职业教育,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二是转变办学模式,坚持实事求是,探索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合作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提高其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活力;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实行开放式办学;整合教育资源,使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三是转变办学体制,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公办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近年来有一些调整,民办教育目前的趋向是由追求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国家的发展方针是“积极发展,规范管理”。四是转变办学机制,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培养。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方式如何确定等问题要慎重考虑,不能无的放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足就业需求两者是统一的。

3.合理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今后几年,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体系”、实现“三项任务”、确保“两个重点”:

建立“一个体系”,即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实现“三项任务”,即2003-2007年,为社会培养3000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000万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超过1亿人次,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2000万人次以上,每年为300多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到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年招生规模达到350万人,面向西部地区年招生规模要达到120万人。

确保“两个重点”,即要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要把农村和西部地区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

4.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五是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

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就是要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诚信、务实精神。进一步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整合资源,努力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骨干示范学校,使省级以上骨干示范职业学校达到5000所,在校生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的60%左右。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的需要,面向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不拘一格办学,大力推动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的试验,让所有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愿意学,方便学。加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施联合培养,努力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进一步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渠道。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非常重要,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教育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同时,继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要重视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工作,逐步实行校长持证上岗的制度;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

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及以下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职业院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切实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要利用社会就业服务体系或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便利条件;全社会要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多种形式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服务和政策支持。

5.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认真落实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着力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要切实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要按照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快构建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这个体系必须是和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相互贯通、紧密结合的,使职业教育城乡统筹、东西结合、有序流动、统一开放。要通过统筹和集成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使其成为技术工人培养、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科技推广、扶贫开发以及对普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和渗透职业培训的公共平台,成为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服务的开放资源。其次,这个体系必须与现代化建设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使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协调、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共同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第三,这个体系必须考虑我国人口和生产力的布局结构,使区域布局、学校设置和专业结构贴近基层、贴近现代化建设第一线,贴近就业市场,基本上形成每个地市有一所或以上的高等职业学校,每一个县(区)办好一所或几所骨干职业学校(中心)的布局。

二是要切实加快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积极推进教育部等六部门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到2007年将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和护理四个专业领域培养100万毕业生,短期技能提高培训300万人次。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加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要认真实施好劳动保障部等部门推进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同时,适应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需要,要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

三是要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服务。要加强统筹,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要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的龙头作用,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推广、培训机构资源,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要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农业部等六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努力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和培训规模,努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和转移后的培训。

四是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力争到2007年,分期分批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批条件较好、专业种类齐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重点解决好数量不足、实习工位短缺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

五是要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建设为重点,加快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扩大专业教师培训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规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要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全员聘用(任)制度。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和技师可评聘教师职务。职业院校中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条例的规定,再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或任职资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深化职业院校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岗位津贴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第三篇: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

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朱建华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利于学校广大党员干部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推动学校发展。

一、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服务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公平、实现教育权利均等、构建和谐社会等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党和政府一直坚持的重要方针。2005年,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相继召开,会议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也提到:“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指出来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总书记是把它放在一个优化教育结构这样一个总的题目下来谈这个问题的。他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以说,目前中国教育已经完成了两次历史性跨越,一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大学扩招,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现在正在进行着第三次跨越,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正因为如此,教育部周济部长才会讲: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二、学校发展方向的定位

近两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将近15000所,招生已经突破了800万,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的目标。我们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发展方向上,明确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在办学方针上,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模式方面,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教学方面,明确了“两个加强”,即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大环境下,淄博工业学校也又有了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在学校管理、办学规模、学生管理、教学质量、招生就业、社会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2007年,学校牵头组建了淄博市首家、山东省规模最大的职教集团——创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包括省内外39所院校和48家企业,逐步实现产教学一体化,走上了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轨道。

淄博市工业学校集全日制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本专科函授及各类社会培训为一体,现有教职工530余人、全日制教学班136个、在校生6100余人,有1处驾校、1处中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连续15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首批职业院校教学示范学校、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先进单位、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科研示范学校、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省中职毕业生就业培训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创业十大明星学校、省阳光工程先进培训基地、省建筑业十佳教育培训基地、全国计算机等级培训考试基地、微软公司培训考试基地、省职校信息技术教研中心。学校还是省职业院校协会副会长单位、省职成教校长联谊会副会长单位、省中专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省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省职成教科研基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明确将学校的发展方向定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师生的长远发展,苦练内功,提升内涵,真正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并在近期内发展成为全国中职强校、名校。

三、怎样实现发展目标

面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在学校发展方向的指引下,学校提出了第三个创业的奋斗目标。即:努力探索办学机制办学体制改革;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增强办学活力;适度控制外延膨胀,注重内涵提升;培植系统完善、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打造团结协作、率先垂范、追求卓越、与时俱进的干部队伍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于教书、乐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搞好市场调研预测,不断改革创新文化课和实验实习课教学;做大做强社会培训;建立各种联合办学模式(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充分利用职教集团这个平台,促进学校的更快更好发展,争创中职领域全国名校、强校。围绕这一具体目标,学校将采取以下措施:

1、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抓手,打造学校文化管理特色 学校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价值观”,法则是“柔性管理”,目标是“学校人的发展”。

学校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建筑物、景点、绿化、美化、宣传设施、文化社团、学校电视台、广播站、艺术团体以及一整套视觉识别系统(CI)等。制度文化指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目标、校风、学术气氛等。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学校经过充分分析论证,确定了24字办学方针,制定了《七年目标管理体系》、《三年德育规划》、《“三创教育”研究与实施方案》等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培植了一系列价值理念。例如:

事 业 观:把本职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而不能当作一种职业来应付;

教 育 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人 才 观: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集 体 观:学校是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命运共同体; 绩 校 观:绩效面前讲上岗,绩效面前讲职称,绩效面前讲待遇,绩效面前讲荣誉;

执行文化:以对上级意图的理解水平和落实执行能力及程度来衡量工作质量。即执行前:快速反应、准确理解、立即行动;执行中:决心之下定成败、认真之下用聪明、主动之下要创造、力度之下抓细节、速度之下论完美、锁定目标、专注重复;执行后:效率就是能力、效益就是水平、业绩就是评价。

服务文化:一切工作立足于为学生成长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服务别人、快乐自己,服务别人、实惠自己,服务别人、发展自己;

我们将继续完善和丰富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学校提出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继续着力打造执行文化和服务文化。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讲学习,抓落实,促发展,使这些价值观在教职工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继续将文化建设向学生层面扩展,加强学生管理文化建设力度,有效培植学生的人生观、挫折观、交友观、就业观等,使学生在各种价值观的引领下,内化成为日常行为习惯,自觉自愿做到文明、自律、进取,并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法制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对学生的价值理念进行巩固和发展,使学校管理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2、打造学生管理文化,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结合学生实际,精心打造了系统的学生管理文化,着力培养学生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和文明行为,培植了学生人生观、挫折观、交友观、就业观等观念,并有效内化成为日常行为习惯,使学生们时时刻刻都做到了文明、自觉、自律。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细化的管理,使全体学生在和谐文明的校园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校要坚持把德育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管理思路,深入实施“学分制”改革,实行“全项管理千分制”和“全员育人”、“学生成长导师制”等多项育人措施。努力提升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管理,实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的办学要求。

3、深化教学改革,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学校继续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抓四个方面: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课堂教学管理改革、教科研工作管理改革、考试制度与方法改革,扎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⑴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坚持抓好抓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学习,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大企业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经济和市场的“零距离”无缝隙接轨,培养“双师型”优秀教师。

⑵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学校不断完善有科学的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中用,密切学校与企业、行业与部门的联系,逐步实现产教学的有机结合。

⑶打造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学校现有化工类、计算机类、机电类、商贸类、旅游类5大类30余个专业,有7个专业是省教学改革试点示范专业,有5个专业是市级重点骨干专业,有5个专业是省首批“双证互通”试点专业。在此基础上,学校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机电专业、网络专业和旅游专业等精品专业建设,全力抓强抓好精品课程的开发。

⑷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学校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定时、定阶段组织学生进行阶段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充分掌握了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技术经验,提高了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继续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型人才,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实现 “产教学”的深度合作。

4、进一步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学校继续把招生和推荐学生就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扩大招生范围,实现全国招生。进一步扩大学生就业空间和领域,在青岛、烟台、威海、深圳、上海、北京、苏州等发达地区原有实习就业基地基础上,不断拓展中外联合办学的新空间和新领域,使招生就业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

5、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实现“多赢”局面

学校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建筑培训、安全教育、驾驶员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各大培训体系,重点针对安全、建筑、餐饮服务、营销等用工量大的行业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实现学校、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多赢”局面。在全国上下关注、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学校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走多层次、开放式办学之路,努力实现学校新的突破和新的跨越,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专题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

2010年08月13日 09时46分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陈锡文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616亿斤。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46亿亩,比上年增加1100多万亩,夏粮总产达到2462亿斤。近年来,棉花、糖料、肉类、禽蛋、奶类、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也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3—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提高到5153元,自2004年以来的年均实际增幅连续6年保持 6%以上。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继续下 降。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态势良好。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民人数达到157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2%。农民大量进入非农领域和城镇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共解决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06—2009年,新建、改建乡村公路 144.1万公里。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3500多万户农民家庭 用上了沼气。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 8.33亿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 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五是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了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大量减少的势头得到明显遏 制。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2009年,“四项补贴”已经增加到1230.8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乡镇机构、农村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供销合作、国有农场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二、新阶段农业农村政策体系的形成过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在建立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

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的要求,首次明确提出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来解决好“三农”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 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将“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大重要目标。2004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再次 聚焦于“三农”问题,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出台了降 低农业税税率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重大政策。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进行国际经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城乡和工农业关系发展变化的“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2004年年 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统一了全党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思想认识。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重大政策。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方针,并将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了出来。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进行了专门部署。自2006年起,在 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这标志着国家和农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高度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逐步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这个文件出台了在农村实现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全覆盖这一重大政策,对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 格局。2008年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对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进行全面部署。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就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发出文件,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农业农 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做出了重大判断:一方面,农村改革发展成就巨大,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另一方面,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会议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 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

根本要求,从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建设、农民收入增长、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保护 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一系列部 署。国务院还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又迈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步伐。今年的一号文件继续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根据新的形势,明确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强调了必须毫不松懈地下大力抓好“三农”工作。

三、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是主要农产品的保障能力问题。近年来,一方面是我国农业在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由于资源 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制约,某些大宗农产品的进口量在急剧增加。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分别达到4255万吨、816万吨。某些重要农产品自给 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国家对市场调控的难度加大,导致经济安全的风险加大。因此,必须居安思危,始终坚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抓紧研究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农业发展战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大力促进农业科 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农业经营主体问题。农业实行家庭经营,是农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从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的情况来看,尽管经营规模大小有很大差异,但基本的经营 主体都是农户。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决不是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经营向农业现代化迈进不断完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三是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双轮驱动”问题。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但 还要看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农村仍将有巨量人口。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并行不悖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偏废任何一个方面,这样才能使最广大 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研究完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方针政策,不仅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也是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作者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第五篇: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京召开,对长期关注的“三农”问题又作了许多重要阐述,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十八大”

农业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也是其他产业的支柱,农村的繁荣稳定也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作为弱势产业,农业仍是国内经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一、当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直接推动下,国内农业连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均得到大幅提高,尤其是粮食产量实现了七连增,其主要原因是在政策支持下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逐步完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粮食播种面积逐步增加,农产品供给也由长期短缺逐步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

2、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率稳步提高。随着国内农业技术进步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隐含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步被释放,大量剩余劳动力也逐步向城镇转移,社会中的非农产业则对大量劳动力承

接,最终导致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得到有效提高。同时,系列城乡间和区域间流动规定的取消导致长期以来的城乡壁垒和地区壁垒被打破,最终导致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全面开放,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多年来农副产品价格提升导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提高,同时粮食多年连续丰收也有效推动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各地均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并逐步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促进了农民务工收入持续增加,并有效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及民生工程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农村体制改革也拓宽了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并且国家不断完善的征地补偿制度及补偿标准不断提高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多年来国内因灾导致的农业损失严重凸显出农业抗灾能力薄弱,靠天吃饭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也充分说明了农业产业的天然弱质性。而当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配制也只局限于做某方面的改善,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2、生产要素持续发展能力下降。近年来国内农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国家对农产品调控能力不足。随着国内农产品收购和流通环节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跨国粮食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导致国家

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

4、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随着农民收入渠道的拓宽,形成种粮收入效益过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又增加了农民的种粮成本;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也增大了农业种植风险,同时国内当前对农业风险的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且相关农业保险的缺失以及农民参保率低等现象均不能从根本上起到降低农业种植风险的作用。

三、“十八大”报告关于农业农村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些论述将会给“三农”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会给农村的发展指明方向。

1、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的最重要工作,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说明了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发展的途径。

2、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前几十年,我们国家把大量的资金、资源和好政策投向了城市,这也是造成城乡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从2002年开始,国家开始加大对农民多予的力度,良种补贴、农机

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相继实施,补贴资金从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10年累计安排了7631亿元。今后,国家将会把更多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代农业定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用科学的方法大规模的进行生产用于出售农产品的农业。国家还将把大量的资金投向农村,帮助改善路、水、电的条件,帮助解决养老、看病和上学的问题。

4、、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国的土地政策将长期保持不变,国家将严格保护农民群众在土地上的各项权益,同时鼓励农民在土地上进行投资,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发家致富。

5、、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

乡关系。改革征地制度,其核心是将合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并且国家将将出台一系列法律和政策,通过刚性的要求来保证城乡发展一体化。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国家正大力发展农业这个基础产业,但其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报告中的这些内容落实对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农业农村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相信十八大将会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大跨越的又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探讨》潘劲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卜艳

《十八大代表建言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日报》2012年11月12日

下载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大全)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战略转变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一)城镇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较为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供给方面看,以往我国历次就业高峰都是由新增劳动力特......

    当前我国煤炭市场形势分析

    2006年上半年,我国煤炭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资源继续快速增长,供需大体平衡,略显宽松。由于宏观调控使得原本对煤炭需求量较大的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产能扩张减缓,煤炭库存结构明......

    当前我国的水污染形势有了新的发展

    教学过程 [创设学习情景]我们每天都要刚水,要喝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 [回答可能有] 1.我们每天必须喝一定量的水,否则人将不能存活。 2.水在人体内起着凋节体......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相适应,我国的民办教育也获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各级各类民办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与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人口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口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主要表现在:1.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不断加大。一是失业人口增多与待业人口的积累,使得劳动......

    当前我国传销形势调研报告

    当前我国传销犯罪形势调研报告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种新型经济犯罪活动呈日趋上升态势,即打着各式新型营......

    如何正视我国当前周边形势

    如何如何正视我国当前周边形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邻国做多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是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必......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主讲 宋徽瑾 阮东彪 周边安全对每一个国家而言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一、中国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 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