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前教育发展形势
直面我国教育现状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及改革发展方向
【摘要】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备受世界各国所关注。在我国迈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教育也迎来了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直面我国的教育现状,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我国现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当前教育形势入手,浅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式及改革方向。
【关键词】发展形势 工作方针 改革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历来是一项关系国家兴衰存亡、影响民族历史进程的大事。教育,当今这个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显得更为重要,也自然备受世界各国所关注。在我国,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教学体系的日趋成熟、教学规模与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整体教育形势发展良好。在我国迈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的教育教学也迎来了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如何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等等这些成为了我国教育面临的新问题。面对依旧严峻的教育形式,我们只有针对我国的发展现状,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将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各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上大步前行。
一、正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全球的教育呈多元化发展。各国的教育投入显著增长,我国教育也已取得辉煌成就。教育的外部条件明显改善,内部条件亦逐渐完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中国教育正面临着历史性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追求好的教育。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正站在新起点上,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一些矛盾逐渐显现,教育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民生工程,被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成为刺激经济增长,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教育对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
这些无不表明基础教育的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面对当前我国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和现状,基础教育无疑成为解决我国当前教育问题的核心关键。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方向,体现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规范发展;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新问题下的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在2011年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上,深刻阐述了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教育优先发展是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经济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没有教育的大发展,就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不但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动力,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环节。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都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关心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素质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趋凸显,教育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动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培养。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形成新课程观。
(三)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以往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它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个性的发展。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应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四)以促进公平作为我国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化解“择校热”,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师资调配、教学管理,师资和资金向薄弱校区倾斜,以彻底转化薄弱学校,扩大优质学校办学规模。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其子女入学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各地政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市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与此同时,也要推进教育质量的公平。“教育质量公平”是教育理念的理性归结,是教育公平的实质和深层次要求。开发恰当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建立有效、客观、准确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更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五)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着力解决教师素质性问题。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方针。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正由硬件的发展转到高度关注教育质量上来,家长的需求已经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转变。必须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紧紧抓住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必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期盼的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活力。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有序开展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切实解决突出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面对新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坚持科学发展,把教育放在全局中谋划;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群众最关切、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作者介绍:曹丽
第二篇: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京召开,对长期关注的“三农”问题又作了许多重要阐述,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十八大”
农业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也是其他产业的支柱,农村的繁荣稳定也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作为弱势产业,农业仍是国内经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一、当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直接推动下,国内农业连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均得到大幅提高,尤其是粮食产量实现了七连增,其主要原因是在政策支持下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逐步完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粮食播种面积逐步增加,农产品供给也由长期短缺逐步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
2、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率稳步提高。随着国内农业技术进步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隐含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步被释放,大量剩余劳动力也逐步向城镇转移,社会中的非农产业则对大量劳动力承
接,最终导致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得到有效提高。同时,系列城乡间和区域间流动规定的取消导致长期以来的城乡壁垒和地区壁垒被打破,最终导致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全面开放,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多年来农副产品价格提升导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提高,同时粮食多年连续丰收也有效推动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各地均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并逐步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促进了农民务工收入持续增加,并有效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及民生工程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农村体制改革也拓宽了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并且国家不断完善的征地补偿制度及补偿标准不断提高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多年来国内因灾导致的农业损失严重凸显出农业抗灾能力薄弱,靠天吃饭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也充分说明了农业产业的天然弱质性。而当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配制也只局限于做某方面的改善,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2、生产要素持续发展能力下降。近年来国内农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国家对农产品调控能力不足。随着国内农产品收购和流通环节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跨国粮食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导致国家
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
4、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随着农民收入渠道的拓宽,形成种粮收入效益过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又增加了农民的种粮成本;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也增大了农业种植风险,同时国内当前对农业风险的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且相关农业保险的缺失以及农民参保率低等现象均不能从根本上起到降低农业种植风险的作用。
三、“十八大”报告关于农业农村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些论述将会给“三农”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会给农村的发展指明方向。
1、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的最重要工作,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说明了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发展的途径。
2、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前几十年,我们国家把大量的资金、资源和好政策投向了城市,这也是造成城乡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从2002年开始,国家开始加大对农民多予的力度,良种补贴、农机
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相继实施,补贴资金从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10年累计安排了7631亿元。今后,国家将会把更多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代农业定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用科学的方法大规模的进行生产用于出售农产品的农业。国家还将把大量的资金投向农村,帮助改善路、水、电的条件,帮助解决养老、看病和上学的问题。
4、、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国的土地政策将长期保持不变,国家将严格保护农民群众在土地上的各项权益,同时鼓励农民在土地上进行投资,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发家致富。
5、、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
乡关系。改革征地制度,其核心是将合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并且国家将将出台一系列法律和政策,通过刚性的要求来保证城乡发展一体化。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国家正大力发展农业这个基础产业,但其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报告中的这些内容落实对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农业农村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相信十八大将会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大跨越的又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探讨》潘劲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卜艳
《十八大代表建言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日报》2012年11月12日
第三篇:当前教育形势分析
当前普通高中教育形势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会明确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提高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和释放学校办学活力,为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贡献”。未来的5-10年,我们可以预见:
——我国高中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将走向多样化,办学的自主权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学校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评价办法和评价方式等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以此改变社会和家长对高中教育的片面定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将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推广,单纯的升学预备教育将随着时代的变革而逐渐降温,普通高中教育将逐渐回归理性。
——随着国家对于基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的办学资金将得到越来越充足的保障,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市直学校将率先实现校园建设现代化和教学装备现代,并带动和促进全市高中教育均衡化发展。政府在贫困生资助方面投入的资金将越来越多,适龄学生受到优质教育的权利将得到充分保证。基于上述前提,国家在完成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的 1
基础上,大力推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将成为一种必然。
——建立在均衡教育基础之上的普通高中学校兼并重组和学区化管理的新模式将得到普遍实施,依托优质学校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基础教育集团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在集团内部,初高中相互融通、课程一体化将成为一种新的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于教师素质和能力要求将有大幅度提高。教师资格准入和注册制度、师德及业务考核制度等一系列新举措将得到强力推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有明显提升。
——大力推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和与之相配套的改革,调整高考科目设置,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潜质的考察。继续大幅度增加高等院校自主招生的名额和比例,鼓励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特别强调在实现公共利益均等化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严格规范公办学校的办学行为,逐步取消公办高中择校生,较大幅度地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数额,让老百姓既要上的起学,又要逐步提高受教育者的培养质量。国家将出台强有力的措施严格控制班容量,适当控制学校规模。
——国际化教育将得到强有力的推进。教育主管部门逐
步放宽对于高中阶段民办教育国际班、国际学校的限制,在符合基本办学条件和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加快审批速度。鼓励高中阶段开展交换生项目,鼓励更多的学校在海外设立“孔子课堂”,提高高中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为防止国有教育资源的流失和被占用,公办学校的国际教育将受到严格的限制。
——随着宽带网络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打破课堂界限,实行选课制和走班制将全面从理论走向实践。伴随着基于互联网的“慕课”的出现,跨班级、跨学校的学习也将逐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民办教育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进入高中阶段教育,同时对民办学校按照公益性或盈利性实行分类管理,公益性民办学校将有望在师资、招生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在国家强力规范公办学校办学行为,特别是严格绩效工资发放的前提下,民办教育将是进一步激发普通高中办学活力的重要抓手。政府“购买服务”将深入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内涵、课程资源和培养特色将成为高中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生源压力和竞争压力将空前增大,优胜劣汰的法则将在未来的高中教
育中得到充分的展现。特别是近年来,在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力推动下,一批优质学校纷纷扩容扩规,继唐山一中、邯郸一中、沧州一中等学校建成新校区后,衡水中学、定州中学又在大规模新建或迁建校区,在生源总数总体减少和我省对于跨区域招生尚未严格限制的大环境下,这种做法必将导致更为激烈的生源竞争。
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必然带来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思想的变革最终体现在办学行为上。超前谋划、未雨绸缪应该成为校长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宽广的发展空间,我们抢抓机遇;面对汹涌的改革大潮,我们不甘落后;面对前路的荆棘坎坷,我们砥砺奋进;面对激烈的办学竞争,我们勇拔头筹。这,就是校长的魄力,这,就是校长的品格!
第四篇: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乾隆
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通过这几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 农业科技人才缺口218万人
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工科类人才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高端涉外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第五篇:论电子商务人才当前就业形势
论电子商务人才当前就业形势
一、电子商务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商务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可见,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难的问题更加严重。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久也将进入找工作的行列中,会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如此激烈的竞争,就业也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企业设置不合理的招聘要求。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往往会加上有经验者优先或是两年以上经验。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无疑是一种壁垒,这是不合理的。许多企业都不愿意自己出资培训就业人员,这样,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要自己出资在一些小地方学习获得经验,才不会四处找不到工作,但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有些学生难以承担。还有就是盲目追求高学历,性别歧视,盲目攀比,重关系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要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2、实行社会壁垒。由于大学生自主择业成主流,许多大学生都不在本家乡找工作,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3、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机关、事业
单位需求缩小的影响,加之大家认为这是铁饭碗,都去争这些职业,使就业渠道变得更加狭窄,因此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的影响,目前他们的就业趋向也在发生着变化。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现在的渠道大多数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招聘会、社会人才招聘会、人才会就网站、报考公务员、支援西部,但学校介绍的一般是成绩优秀者,公务员的招收也要收专业知识的限制等,而且这只是一小部分人具有的特质,大多数人会因此而进不了这个门槛,只能通过校园或社会人才招聘会,或是一些就业网站,这是他们寻找工作机会的主要渠道,仅仅靠此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要求。
(二)高校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随着各高校的扩招,今年来大学生的人数直线上升,其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近年来,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市场,而市场的需求量却没有那么多,造成失衡,因而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就很困难,以至于难以找到工作。
2、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的要求不符,有些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专业性不强,呈现大拼盘局面,学生学得多但并不精通。而且,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实际操作设备不俱全。
3、缺乏就业指导。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就业指导,因此在找工作是没有好多就业、面试技巧,于是,求职时缺乏信心,太过羞涩,过分紧张,说话支支吾吾,让人考官觉得你没能力,语言表达有问题,难以胜任工作,这样让面试者很难了解自己的实力。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虽然外界的环境对于找工作来说很重要,但是自身原因也很重要,许多大学生怕吃苦,爱面子,眼高手低,不原从基层做起,一毕业就希望得到高收入、高待遇,以至于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使得自己找不到工作,他们大多存在过高的期望,宁愿到外企做职员,也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认为“创业不如就业,就业不如再考研”,这些观点太极端,这样的心态是难以找到工作的。还有一些毕业生缺乏诚信,运用一些手段假造证书,对大学生的形象造成影响,许多企业因此不愿意接受应届大学生。
2、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现在的多数大学生只注重于书本上的学习,认为书本的只是是最重要的,没有注重于生活实践,甚至有些在大学里根本没有任何规划,天天蜗居在寝室上网、睡觉。这样的大学生缺乏广博的社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又不足,企业当然是不会接受的,自然会出现就业难的情况。
3、考证存在盲目性。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多拿证,以后就好找工作,其实不是这样的,并且企业在招人时是看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考了好多证。因此,个人素质和知己能力更重要。
三、关于电子商务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从就业方面着手
1、理论与实践现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各大高校应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2、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可以指定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通过政府的一些手段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如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建议有关部门对近期和长期人才需求作出科学预测和决策,建立起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3、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使学生还在学校时,就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大
一、大二的学生就指导他们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拓宽知识面,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为将来自己找什么样的工作做准备,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帮助大学生尽早树立危机意识,引导大学生如何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4、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学校应适当改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应尽量与企业要求精密联系,这样不至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学无所用,自然就能增加就业人数。
5、企业出资对大学生进行在岗培训。企业应该对应聘者进行在岗培训,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他们要有几年的工作经验。
6、企业改变不合理的招聘要求。用人单位不应只根据应聘者的学历、经验、等等
来决定一个人的能力,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应适当消除.7、大学生应改变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应眼高手低,要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观念,不要钻牛角尖,只找专业对口、高工资、高待遇的工作,当然,这只每个人所理想的,但这是不现实的,往往理想与现实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迈向理想的殿堂。
8、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上岗资格的培训。如教师资格证、会计证、会计职称、建筑工程造价员(预算员)、安装工程造价员(预算员)等社会热门职业。由于在这些培训之后,如果考到证就可以有很好的工作,最主要的是这些资格培训对学历要求不是特别高,不一定非要是本科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从创业方面着手
我们还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当我们在找工作的途中遇到阻碍,也可以适当提倡和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表明自主创业是今后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当代大学生有一部分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渴望,希望通过自己创业来开辟一块天地,减轻就业的压力,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只是苦于缺乏引导和扶持,不知道从何做起,资金缺乏。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创业风险等,使他们有这个能力去创业,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生创业思想得到弘扬,并使创业行动得以落实。
结语
总之,当前电子商务就业形势严峻,不论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还是自身原因,我们应该不断改进,以改善现在的就业现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司继伟:《高中生学业成就心理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南师范大学1999年。
[3] 赵吉兴刘晓飞:《电子商务概念》,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8
[4]傅新华:《浅谈高校基础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点及对策》,上海大学学报(高教科学管理版),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