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形势下的干群关系

时间:2019-05-15 01:1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当前形势下的干群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当前形势下的干群关系》。

第一篇:论当前形势下的干群关系

论当前形势下的干群关系

干部与群众关系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维护和巩固干群关系是我党长期以来的执政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始终保持“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干群关系是我国社会各阶层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它直接影响到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

我党自成立之初开始,干群关系一直保持很好。“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得到充分体现,干部在群众心中的满意度很高,涌现出一大批的感人事迹及模范人物。这些干部都是经过几十年的革命战争的洗礼,革命思想的熏陶以及极其艰苦的生活,铸就了干部一心一意为大众、为国家的钢一样的品质。他们始终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摆在首位,任劳任怨,甘愿孺子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张,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上各类资源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充分利用及重组。经济社会持续稳固发展,较之以前,资源的流动性大为增强,社会财富大为增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已悄然发生变化,最起码变得不如以前纯粹了、透明了、公正了。在当前形势下,各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干群危机,主要表现在干部贪污、腐败、不作为、不民主、官僚主义浓厚及群众上访、群体性事件等等。这一系列的表现又往往上升到群众对政府及其职能机构的不信任,导致政府及职能机构的行政难度增大及公信力下降,人民满意度降低,最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打造,不利于政策的通畅性。

从宏观上讲,整个干群关系链情况不容乐观,社会上每天都有一些不利于稳固干群关系的因子存在。从“瓮安事件”到“宜黄事件”,再到各地区的城管殴人事件,就连社会上一些不和谐的事件如三聚氰胺事件、上海大火事件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牵扯到某些干部的无能以及背后的利益链然后升华到政府的不作为或监管不力,从而对政府造成负面影响。

一、当前形势下的干群现状

综合平日之了解,总的来说,干群关系还算融合。在我看来,当前形势下干群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

1、和谐型

主要表现在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这类干部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极大的信任,干群关系非常和谐。比如说为民一生倒在工作岗位上的重庆市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等。

2、疏远性

这类是普遍性存在,也占最大的比例,主要表现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浓厚,群众观念淡薄,为民办事服务态度不端正,工作懒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唯领导是从,形象工程多,工作中心在于大搞政绩工程,在于讨好领导谋晋升、谋福利,在于应对考核、检查上。群众对此类干部表现冷漠、不信任、不满情绪起来越多。

3、紧张型

少数干部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低,不带头做好先锋模范作用,独断专横,民主意识缺乏,为民办实事少,服务意识态度差,贪污、腐败严重,群众怨声载道。群众的积怨愈来愈深,矛盾也愈演愈烈,导致与干部发生正面冲突甚至与党政机关正面冲突,聚众械斗等恶性事件,河北鸡泽县便发生了群众火烧乡政府的事件、贵州瓮安袭警事件,以及各地区城管殴人事件、江西宜黄自焚事件等等。当然,更多的是贪污、腐败的作风遭到群众的唾骂。据司法部门统计,在上访案件中有70%~80%的案件属于干群关系的不和谐,这充分地说明了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

二、当前形势下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服务职能的不适应与群众对服务型政府需求间形成巨大反差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切身体验,也可知道在当前形势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已然很少。而实际上,国家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建设,使一些党政干部一时难以角色转换,由父母官变为公仆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而群众在信息、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需求一天比一天增多,政府的服务职能却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造成供求关系的巨大反差。

2、群众利益得不到维护,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突出

以我区控建拆违为例,当前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违法、违规圈占耕地,截流、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导致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证。在控建拆违的过程中,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滥用强制手段,补偿不合理,安置政策不落实,不尊重民意,损害拆迁户的利益,使矛盾纠纷上升甚至升级,上访案件不断增多,不利于稳固干群关系,大大增加了施政难度,影响我区城市大东扩、产业大发展的重任。

3、干部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个人业务素质不够高,与其所在岗位不相配

这是干群关系中最为紧张的问题,这些干部都是拜金主义者、个人主义者、专制主义者、享乐主义者,以权谋私、腐败堕落,为广大群众之所痛恨。有些干部表面功夫好,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劳命伤财,如某县将政府办公大楼打造为酷似美国白宫,为民办实事少。有的干部群众观念淡薄,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与群众缺乏缺乏交流、缺乏感情,主仆关系颠倒,不做思想宣传工作。贪污更是当前形势下一大重大问题。是党和国家的重大课题。党的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一波接一波,但丝毫不见功效,贪污仍不断发生而且不断渗透已经到达省部级官员体系中,今年就有11个省部级官员被判处死缓或无期,而遭到其他刑事责任处置的就更多,据报道显示并说明贪污腐败呈官级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牵扯人数越来越广的趋势。中央每年都加大力度政治腐败问题,应注意的是在加强反腐制度问题同时还需加强用人制度的改善。

4.当前形势下政府的形象还有待改善及信任度的思考

前面已经论述过,在当前形势下,干群关系还有待改善。一系列的表现又往往上升到群众对政府及其职能机构的不信任,导致政府及职能机构的行政难度增大及公信力下降,人民满意度降低。据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在信任度指数上,中央是8.6分,省级是8.05分,市级是7,32分,县级是6.86分,乡级是6.54分,社区(村)级是6.47分。从中可以得知,群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偏低,最主要是因为干群关系的不和谐,从中央到地方信任度持续降低,中央的政策还是为群众所拥护,只是在实施过程中,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增多。作为干部,应该为这个信任度指数作出严肃的思考,甚至连中央的信任度指数都不是很高,只有区区的8.6,信任度又影响到政府的形象。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必须从执政的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努力搞好新形势下的干群关系。具体来说:

1.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密切干群关系才能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才能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2.必须通过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干群关系的利益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在发展过程中不露出来的,但也是可以解决干群矛盾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使人们看到希望,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我们党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推动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必须重视和关心群众的利益。干群关系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益的不同而造成的。首先,要切实关心群众的利益,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在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机制。其次,要积极探索利益平衡机制,促进社会进一步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4.必须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制度。我们要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进行必要的监督制约,要努力做到利为民所谋。

第二篇:论当前形势下的稳中求进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内容提要:进入201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复苏过程中,但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增加了世界经济风险。从国内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但经济结构性矛盾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问题。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深入把握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内在关系和工作要求,从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两方面发力做好“六稳”工作,实现复杂形势下宏观经济的稳中求进,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主要宏观调控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同时,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7月31日和10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均强调,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科学分析和研判当前较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切实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政策措施,实现复杂形势下宏观经济的稳中求进,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

进入201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一方面,世界经济处于复苏过程中,总体保持一定程度的正增长。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主要是:总体负债率有所上升,全球债务风险有所增大;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美国政府大范围制造贸易摩擦、挑起贸易争端,增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了2018、2019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认为美国贸易战将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美国加息导致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也将拉低世界经济增速。

从国内形势看,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经济增长、就业状况、物价水平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均处于较为稳定的区间,呈现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既具有保持持续增长的刚性,也具备应对困难压力的韧性。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但另一方面,也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如投资和消费增长有所放慢;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创新发展、减少负债、严格环保的高标准不适应,发展和经营存在困难;股市、债市、汇市出现一定波动。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具有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和内需广阔、人力资源充足等巨大优势,坚定信心;又要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应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努力赢得主动。

把握“六稳”的内在关系和工作要求

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必须着力做好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做好“六稳”工作,是在科学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证。

稳就业居“六稳”之首,是“六稳”的基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就业群体,一是进入就业年龄的青年人,特别是各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二是新近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三是因各种原因需要重新寻找工作的劳动者。应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同时做好社会保障特别是失业保险工作、下岗转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工作以及职业介绍等工作,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稳金融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又是防范经济风险的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当前,稳金融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既要把过高的杠杆率降下来,防范债务风险;又要提供充分、必要的流动性,保证实体经济正常运行。二是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既要支持金融创新,又要对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保障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同时,要防范潜在的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的影响。目前,我国金融形势总体良好,金融风险可控。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已经部署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稳金融措施。我们要做好稳金融各方面工作,为金融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让金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稳外贸是当前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保持国内经济稳定的重要内容。对外贸易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水平和质量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质量。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标志性成就之一就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今天,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当前,国际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对我国外贸造成压力,稳外贸成为当务之急。虽然目前外贸形势总体平稳,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决不能掉以轻心。在企业层面,要引导、帮助企业做好调整,积极应对,发展新业务,开拓新市场,寻找新伙伴。在宏观层面,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发挥我们在道义和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加强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以及各种国际合作形式下的广泛国际合作。要进一步做好、做实、做强“一带一路”建设,为稳外贸提供巨大动力。

稳外资是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助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迅速扩大,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吸引和利用外资不仅在宏观上缓解和弥补了资金不足、拓宽和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而且在微观上促进了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理念的应用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新时代,我们仍将坚定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国内营商环境质量与外资稳定进入是相辅相成的,外资是否稳定进入也是外界观察中国营商环境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标准。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的政策,放宽外商投资审批,更新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限制和禁止类外商投资领域大幅缩小,为稳外资创造了越来越有利的环境,利用外资稳步扩大。

稳投资抓住了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增加新的投资。我们当然应该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不可忽视的是,消费是通过带动投资来实现扩大再生产的,不能带动投资的消费只能实现简单再生产。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要求我们更加认真地做好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工作。还要看到,应对外部风险挑战,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而稳投资是关键之一。稳投资的重点是激发社会投资、保持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稳预期是全党全国统一思想、提振士气、共创未来的思想基础。稳预期,首先要对经济形势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既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又不回避问题、敢于正视矛盾,坚持实事求是。其次要具备足够的勇气、树立坚定的信心、胸怀必胜的信念。要认识到,面对困难,信心比黄金还宝贵。稳定的预期能够引导企业专注生产、消费者理性消费,并进一步激励人们努力实现更好的发展局面、取得超预期的成果。今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这是稳预期的国内基础;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中逆全球化思潮受到抵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是稳预期的国际基础。我们需要把稳预期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使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形势和政策的预期更加稳定。

做好“六稳”工作要从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两方面发力

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两方面发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当前要注重抓好两项改革:一是国有企业改革,二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本身发展,而且关系到民营经济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功能有效发挥。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以“管资本为主”的方向,使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各类外资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公平竞争,以更好推动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关系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有效措施,也是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冲击、保持经济运行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缩小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二是调节宏观层面消费与积累的比例,促进宏观收入分配向消费合理倾斜;三是调整国家公共支出结构,使公共支出向保障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倾斜。

在促进发展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的作用,提高减税措施的效果。二是货币政策要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处理好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的关系,处理好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套关系,形成政策合力。三是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在补短板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和减少行政干预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四是密切关注价格波动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价格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证明,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工作,就能保持战略主动,走稳走好自己的路,不让任何障碍牵绊前进的脚步,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思想宣传范文】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再加上近来社会上关于民营企业的地位、前景等出现了一些“杂音”,制造了市场恐慌情绪,扰乱了民营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和自身发展前景的信心。

在此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于11月1日上午主持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非凡历程,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宣示了我们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总书记的讲话让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明确的、一贯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的6个方面的政策举措,是针对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给出的有效应对之策。为贯彻落实这些重要政策举措,我认为,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动。

一要引导和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家树立长期发展的信心。要让广大的民营企业家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有13亿多人口的巨大内需市场,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丰富。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我国有能力有条件维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目标,每年全世界25%~30%的市场扩张仍然会在我国。上述这些都意味着,我国是民营企业发展机会最多最好的地方。

二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把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落细、落实。特别是在简政放权方面,要继续为民营企业“松绑解套”,全面推行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标准化。

三要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的成本。

四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既定政策。着力解决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惜贷不敢贷甚至抽贷、断贷等问题。增加金融产品,完善直接融资市场,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发展能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的金融机构。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借助金融科技的支撑,更多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在服务民营企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五要建立制度化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促进政商双方“亲”“清”交往。各级党委政府应建立覆盖面广、互动经常的政商沟通机制,探索建立各级党委和政府与商会、企业的沟通联系机制,健全企业诉求的收集、处理、督办、反馈制度,使民营企业反映问题、解决困难有途径。

六要优化环境、厚植土壤,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执行政策一视同仁,为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稳定预期,保障民营企业家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保障企业合法经营,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

我坚信,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开拓创新,我国的民营经济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思想宣传范文】三

马克思早在175年前就断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可见,思想的作用无比巨大。但是,僵化的思想则起不到行动引领的作用。要想实现行动上的“突围”,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不断解放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注重推动思想解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就告诫我们,当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征程中,要时刻解放思想,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为推动各项工作凝聚强大动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这既是对当前党领导人民进行什么样的伟大社会革命、如何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科学定位,也是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二者的关系早就作出过论述:“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告诉人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会带来新的社会革命。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推动社会革命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相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后,又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艰辛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赓续历史传统,引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历史和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社会革命的接力和继续。其根本指向在于通过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社会生产活力,促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既是在以往伟大社会革命的基础上累积和实现的,也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伟大社会革命。

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必须不断解放思想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是被实践所反复证明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几乎都是先有思想解放,再有社会重大变革和进步。之所以要不断解放思想,是因为思想说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存在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随的思想自然应随之调整。这就意味着,在社会革命中,思想必须随着外界形势的变化作出适时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否则,就会成为社会革命的障碍。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向全党大声疾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正因如此,才催生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上个世纪80年代,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攻坚扶贫开发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并一再强调“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事实证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项突破、每一次发展,无不镌刻着思想解放的烙印。

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任务之重前所未有,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事业越发展、改革越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越多。但一些干部群众还存在路径依赖、习惯思维、保守思想、落后意识甚至错误观点。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实际行动。如果不能解放思想,消除观念束缚,就会掣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因此,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还要在实践中大胆解放思想,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保持与时俱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越是在社会革命向纵深方向推进的时候,越要不断解放思想、拓展新视野、认识新规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就必须继续保持思想解放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创新、勇于担当尽责。

解放思想既要破除思想藩篱又要统一思想

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个是剑,一个是思想。要想让思想释放威力,就必须破除思想藩篱。

所谓破除思想藩篱,就是要努力革除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让思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的时代、新的实践需要新的思想。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就一刻也不能停止思想解放,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破除思想藩篱、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并不仅仅是革除某个陈旧观念,而是让思想解放贯穿于整个实践创新的始终和全过程,让解放思想的过程成为创新思想的过程。尤其是要破除机遇疲劳形成的奋斗惰性、优势疲劳形成的发展惰性和路径依赖形成的创新惰性。当前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和勇气,勇于开展思想领域的自我革命,不断激发新作为。

解放思想既要与时俱进、善用发散性思维,也要聚拢思想、合力收合,实现民主集中、意志统一。在推进社会革命过程中,不可孤立地看待解放思想,而要辩证地看待它与统一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切实把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结合起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又在统一思想中继续解放思想,将两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成果,其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也必将指导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方向和路径。当前,我们不仅要勇于解放思想,更要统一思想,把认识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只有统一思想才能统一方向、统一行动,才能让人们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当前,我们首先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解放的成果,不断奏响奋发有为的时代乐章。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自党的十五大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后业已形成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实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来,“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外商投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生态系统”,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同于传统“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在“单一公有制”条件下,各类经济主体之间没有一种互为压力的竞争关系,难以形成各类经济主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一“所有制生态”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单一私有制”。主要由私有制构成的西方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虽然存在激烈竞争的“丛林法则”和由于社会分工而客观存在的“产业链依赖”,但私人资本的“逐利天性”不可能自觉而充分地供给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从而无法实现由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充分供给而带给社会和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取决于该国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社会化大生产和“非社会化”小生产并存,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自然要有不同性质的多元所有制与之相适应,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不同层次的社会生产力。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自觉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鲜明地提出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被允许存在,对于较快地恢复国民经济、稳定新中国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后来,由于思想急躁和“左”的意识影响,加上缺乏经验和僵化地模仿苏联模式,我们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急于把“公私合营”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过渡到纯粹的全民所有制,最终形成“单一公有制结构”。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还不能完全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对所有制结构做了一些调整,使一度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国民经济增加了比较多的活力。之后又历经“”,非公有制经济几乎全部消灭,社会活力“窒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从中国社会化生产力不发达并呈现多层次的实际出发,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了制度优势。

现代经济理论告诉我们,所有制结构不仅决定于生产力结构,还决定于社会需求结构。根据是否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和营利性来划分,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非公有制经济更适合生产和供给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和营利性的私人产品,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精细化、便利性的居民消费产品。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更适合供给公共产品、从事公益事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需求。这是因为,公共产品或公益事业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非营利性,非公资本或企业不愿投资或生产,只能依靠国有企业来投入和供给。介于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则更适宜由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合资、合作企业来供给。

因此,由社会生产力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双重”决定的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生态”,产生了四种独特的“生态效应”。

一是“分工互补效应”。这一效应发生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和非社会化大生产、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供给“功能性分工和协作”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应。一方面,通过“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进而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公益性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国有企业“公益类”和“商业类”分类改革,进一步降低商业类企业的国有资本再投入,为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展拓展空间。

二是“竞争替代效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时作为市场主体,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基础上,产生了“相互竞争、相互约束、相互学习、互为压力”的“鲶鱼效应”。所以,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平等竞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共同提高。

三是“合作共生效应”。这一效应发生在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尤其是“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而形成的“公私共生”和“劳资两利”效应,最终实现“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的内在有机统一,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四是“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效应”。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衍生效应,是一种正的“外部性”或“外部经济”。改革开放40年来,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就是凭借对“新增就业”的突出贡献赢得了“生存权”。尤其是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仅解决了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向何处去”的难题,而且解决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放活中小国有企业过程中的“钱从何处来”的难题。换句话说,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就无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而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就没有变。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探索并行之有效的基本经济制度,把“两个毫不动摇”的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要继续理直气壮地坚持把国有、集体等各类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而且要理直气壮地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尽可能多的“中字号”世界一流企业,进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强调“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这既有力批驳了一些怀疑、唱衰国有企业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坚定了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信心,也有力批驳了否定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贡献的错误思想和言论,给民营企业提振了发展的信心。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首先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两个不可侵犯”落到实处,大力保护产权尤其是非公有产权,彻底摒弃“所有制歧视”。其次是要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生态”的动态平衡。从入口来看,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从过程来看,既要打破行政性垄断,又要防止市场化垄断,真正实现优胜劣汰,努力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动态平衡发展。从出口来看,要加快建立公有制企业破产机制,努力实现在“破产”面前“公私平等”。再次是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真正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资本要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最后是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倾斜”,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精气神”。允许非公资本进入一些过去主要由国有企业控制的垄断行业,给非公有制经济减轻税费负担,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破解“融资难”“维权难”等问题,优化政策和舆论环境,稳定非公有制经济长久发展的“预期”。

【思想宣传范文】五

内容提要:“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要求。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日益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主阵地,对宣传思想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的迫切要求,是提升基层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更好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县级融媒体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服务功能、人才建设、经营管理、资金保障上下功夫,以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大意义,找准当前县级融媒体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与路径规划,切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革命带来了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对宣传思想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日益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主阵地,是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变量。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凸显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宣传思想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巩固舆论阵地的迫切要求。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必须建好、用好、守好各种舆论阵地。自2003年县级报纸清理整顿以来,县级媒体以网站、“两微一端”平台为主要形式,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县级融媒体发展普遍存在数量庞杂、内容不精、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等突出问题。新形势下,只有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升其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发挥其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才能进一步巩固舆论阵地。

提升基层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迫切要求。县级融媒体是基层网络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依托。要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基层群众之中,县级融媒体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变化、技术的变迁,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严重、原创内容偏少、报道方式陈旧、表现手法单一等问题。县级融媒体只有创新内容生产方式,再造生产流程,丰富表达方式,切实增强群众认同度、信任度、喜爱度,才能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基层舆论引导中真正发挥主导性、关键性作用。

更好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兴起,互联网在传播信息之余也承担起电子商务、政务服务、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功能,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和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县级融媒体的主要职能局限在信息传播方面,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基本缺失。县级融媒体只有及时整合基层政务资源、社会资源,增强公共服务及其他方面的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提升基层群众对其的使用率,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县级融媒体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县级融媒体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发展速度超出预期。调研结果显示,县级融媒体建设已在全国范围铺开,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一定差异,融媒体建设水平和层次也各不相同,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严重制约县级融媒体健康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县级党政机关的执政能力。

部分县(市)对融媒体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实际进展有限。部分县(市)没有充分认识到融媒体在传播信息、凝聚共识、汇聚民心、服务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全是因为“上级命令”而开始建立融媒体平台。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致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有限、资源整合不力。从资金投入看,一些县(市)的财政投入比较有限,对融媒体建设的支持力度比较小,甚至将本该用于融媒体建设的资金投向传统媒体。从资源整合看,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缺乏必要的平台联动与内容整合,降低了信息共享的效率,难以形成传播合力,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内容生产简单“相加”,缺乏优质原创内容。优质内容是融媒体建设的关键,但不少县级融媒体缺乏优质原创内容。比如,一些县级新闻网站的主要内容都转载自传统媒体,一些县级新闻网站主要由党政机关各部门供稿,自身原创内容不足。一些县级融媒体平台在界面友好度、用户体验、产品活力、内容丰富性和趣味性等方面都缺乏吸引力,加上不注重互动性、传播策略比较简单,导致其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平台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有限。

技术支撑不足,参与人员分散且专业化程度较低。融媒体建设在内容生产上要求具备图片处理、视频剪辑、数据可视化等多样化技术。一些县级融媒体在运行机制、薪酬体系、人员引进培养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和竞争力,对优秀信息技术人才吸引力不足,致使发展中的技术支撑明显不足。同时,县级融媒体建设中兼职、兼岗的多,非专业、非在编人员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专业化程度低。

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与路径规划

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整合优势资源、推动集约发展、强化服务功能,以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以政策扶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县级融媒体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中、在基层政权建设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基层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需要由县级融媒体传播出去,基层群众的声音需要由县级融媒体汇集上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级主要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强化战略统筹,纳入中心工作,加强绩效考核。要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出台指导方案、扶持政策,从牵头负责部门、机构编制、人员配置、建设标准、资金扶持等各个层面提供有力支撑。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灵活性、协调性、实效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应坚持创新发展,紧扣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两大功能定位,在相关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协调下,打破部门壁垒,创新工作机制,重塑内容生产流程,摒弃传统生产和传播模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为流量导入口,搭建灵活机动的工作平台,促进各种报道资源充分共享、各种媒体互联互通、各种服务互相支撑。打破管理界限和媒体分隔,坚持效果导向,守住安全底线,横向上破除媒体机构壁垒,纵向上进行开放式、扁平化管理,使县级融媒体工作人员能够紧密联系、多向互动、灵活组合、协同运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传播效果。

在丰富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在服务群众中吸引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传统媒体相对单一的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工作生活需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迫切需要转变思路,在丰富服务功能上加强设计,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握群众实际需求,以服务本地群众为重要目标确定融媒体的具体服务功能。可以纳入县级单位政务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办事,并不断拓展便民服务项目;引入本地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网络文化活动等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丰富县级融媒体的服务功能,让群众真正用起来、离不开。

在选用育留人才上下功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紧缺是制约县级融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级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融媒体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在选用育留各个方面发力,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积极投身融媒体中心建设,大胆干事创业。拓宽引才渠道,与上级部门、周边区县、互联网公司等加强沟通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并用好各类人才。根据融媒体发展实际确定人员编制,引导鼓励优秀人才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项目带头人、骨干成员,形成稳定的工作队伍。建立完善正向激励机制,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在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上下功夫,根据各地实际完善运行机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不能强求一个模式。各县(市)需要综合考虑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条件,因地制宜形成融媒体中心经营管理模式。资金、技术、人才实力比较雄厚的县(市)可以采用“自办”模式,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进行集约化、统一化管理,形成融媒体中心。资金、技术、人才实力较弱的县(市)可以采取“合办”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用、人才共建、数据共通。

在资金保障上下功夫,坚持政府“输血”和平台“造血”双管齐下。资金支持不足是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从实践来看,有必要从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和增强融媒体中心自身“造血”功能两方面入手,共同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设立县级融媒体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融媒体中心运转的基本开支,使其运营无后顾之忧,能专心于内容生产。另一方面,也要在坚持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基础上增强融媒体中心自身的“造血”功能,使融媒体中心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价值变现,提高整体实力。

第三篇:论当前教育发展形势

直面我国教育现状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及改革发展方向

【摘要】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备受世界各国所关注。在我国迈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教育也迎来了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直面我国的教育现状,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我国现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当前教育形势入手,浅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式及改革方向。

【关键词】发展形势 工作方针 改革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历来是一项关系国家兴衰存亡、影响民族历史进程的大事。教育,当今这个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显得更为重要,也自然备受世界各国所关注。在我国,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教学体系的日趋成熟、教学规模与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整体教育形势发展良好。在我国迈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的教育教学也迎来了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如何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等等这些成为了我国教育面临的新问题。面对依旧严峻的教育形式,我们只有针对我国的发展现状,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将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各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上大步前行。

一、正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全球的教育呈多元化发展。各国的教育投入显著增长,我国教育也已取得辉煌成就。教育的外部条件明显改善,内部条件亦逐渐完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中国教育正面临着历史性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追求好的教育。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正站在新起点上,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一些矛盾逐渐显现,教育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民生工程,被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成为刺激经济增长,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教育对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

这些无不表明基础教育的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面对当前我国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和现状,基础教育无疑成为解决我国当前教育问题的核心关键。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方向,体现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规范发展;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新问题下的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在2011年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上,深刻阐述了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教育优先发展是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经济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没有教育的大发展,就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不但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动力,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环节。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都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关心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素质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趋凸显,教育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动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培养。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形成新课程观。

(三)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以往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它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个性的发展。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应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四)以促进公平作为我国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化解“择校热”,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师资调配、教学管理,师资和资金向薄弱校区倾斜,以彻底转化薄弱学校,扩大优质学校办学规模。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其子女入学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各地政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市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与此同时,也要推进教育质量的公平。“教育质量公平”是教育理念的理性归结,是教育公平的实质和深层次要求。开发恰当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建立有效、客观、准确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更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五)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着力解决教师素质性问题。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方针。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正由硬件的发展转到高度关注教育质量上来,家长的需求已经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转变。必须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紧紧抓住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必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期盼的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活力。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有序开展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切实解决突出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面对新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坚持科学发展,把教育放在全局中谋划;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群众最关切、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作者介绍:曹丽

第四篇:论当前形势下管理者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论当前形势下管理者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要把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增进依法治企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方式,持续不懈地抓下去,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外市场法律环境的新变化

论当前形势下管理者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新一轮普法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这对依法治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对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就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各种社会现象、自身以及员工的行为从法律角度进行理解、评价,以及自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遵纪守法、接受法律调整的自觉性。

在当前新形势下,市场竞争激烈,商业贿赂频发,无论是从廉洁从业方面还是从置身于国内、国际复杂的环境中管理好一个企业,都迫切需要提高和增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

一、法律意识是当前复杂环境中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了解市场规则、运用市场规则、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否则就要付出代价甚至被逐出市场。中国石油是境外两地上市的特大型能源企业,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既要适用国内法律,又要遵守上市地相关法律和规则,所处的法律环境更加复杂,法律风险也更大。

近年来发生的安然、世通和帕马拉特等公司的金融、财务欺诈、破产案等,都生动、直观地揭示了市场经济是怎样表现为法制经济和规则经济的,也说明了市场秩序的无情。同时这些案例也一再警示人们: 如果管理者不具备法律意识并以其防预市场风险的能力,不仅难以具备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资格,而且会使企业遭受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

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法律环境愈益复杂的情势下,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有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实现依法经营和规范运作,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住脚。

二、法律意识是提高企业管理者依法治企能力的核心和动力

经营管理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将依法治企理念具体转化为企业基本管理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理念来自哪里?它就来自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治企,就必须提高管理者依法治企的能力,这就要求管理者树立现代法治观念,注重法律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建立起依法取得权利、行使权利、保护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思维模式,在处理具体经营管理业务时有一个法律评价的视角和判断的警觉。

管理者只有具备了基本的法律知识,才能主动地关注市场法律环境的变化,研究法律适用对本企业产生的影响;才能认真总结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的经验和不依法办事造成损失的教训,学习其他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做法,提高运用法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把国家法律、相关规则对企业的要求,内化为企业的规章制度并加强其执行力,使其成为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使企业依法取得权利、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因此,只有管理者有了一定的法律素质,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才能通过健

全制度,完善依法治企机制,把管理者的法律意识转化为依法治企的动力。

三、适应当今法律环境的变化必须提高法律意识

中石油涉及探矿、采矿、土地、环境、油品及危险化学品经营领域,具有易燃易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特点和油气商品的特有属性,决定了来自政府的监管和社会的关注明显高于其它行业。作为资源型企业,油气资源、土地、水资源及环境是公司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对相关立法的反应也很敏感。已颁布的《物权法》以及起草中的《反垄断法》、《国有资产法》等法律的制、修订广泛涉及中石油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产生基础性和长远性影响。对石油企业管理者如何提高法律意识和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水平,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从以上法律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当今法律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中石油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的实施,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从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看,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依法治企目标的实现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以实现依法治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依章管理,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法律和制度要由人来制定,由人来操作运行,法律和制度的实施是法律和制度的生命,而法律和制度有效实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就是企业管理者和广大企业员工都能够认真地尊重、遵守、并实施这些法律和制度规章,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如果面对各种完善规范的制度、规章,大家都努力去寻求各种变通、突破的空间和可能,甚至还把突破、变通的程度当作衡量一个人在企业的地位和能力大小的标准,那么,企业规章制度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对违规行为有着约束和警戒作用的各种制度规则必然会被

架空、被践踏,继而使得违规行为更加盛行。这就要求执行法律和制度的企业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树立现代法治观念,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把尊重法律、执行企业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原则,并带领企业员工学法、用法,在企业内部形成用法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气氛。

(二)加强责任,树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观念

依法治企最终表现为一种符合现代企业文明的法律秩序和企业环境,这种秩序和环境是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适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在自身树立现代法治观念的基础上,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同时,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使企业管理各个方面都能形成有序化的状态,即形成依法治企的法律秩序,企业管理者必须明确权利是企业全体员工赋予的,是有限的,如果不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权利和责任对等,才能使企业管理者自觉地对自身的行为从法律角度理解和评价,才能逐渐形成与依法治企相一致的法律意识。

(三)强化内控,规范管理行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上一些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也已经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中,为企业所接受和应用。中国石油作为一家在境外上市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内控体系的意义不仅在于适应上市地的法律要求,从更高层面上来说,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提升公司形象,为实现股份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夯实基础。作为油气田开发企业,内部控制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开展国际化经营,企业所面对的内外部经营风险也发生了

变化。为了增强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营目标有效保障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必须完善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企业的经营安全。企业只有建立健全管理内部控制,才能从根本上培育企业信用、提升竞争实力、防范经营风险。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全面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的各项业务管理流程,对管理机构、岗位进行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进行合理划分,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从源头和制度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风险。

(四)做好普法工作,把提高法律意识作为经常性的工作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领路人,他们的法律意识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依法治企的水平。法律意识不能够自发形成,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培养,自从1985年11月“一五”普法正式启动以来,总的趋势是普法逐渐向纵深发展,向依法治理延伸,其内涵不断丰富,层次逐渐提高,领域不断拓展,影响更加深远,推进法治成为治理企业、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

目前部分油田企业职务犯罪频发,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教育还是不够的,还没有完全形成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识,还没有树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地用法律评价,以致走向犯罪。因此,大力加强、促进普法工作,特别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仍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长期性的工作。同时,法律意识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它不是固定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法律随之调整,需要经常不断地制订、废止和修改,况且现代社会法律数量繁多,企业管理者要依法管理、经营好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了解掌握并熟

练运用。将依法治企的丰富内容,融于本行业、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并采取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显现出教育效果,营造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企业环境和氛围。

总之,只有当企业管理者真正具备了以现代法治观念为核心的法律意识,有效提升企业管理者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以及廉洁自律的能力,企业管理者基本素质的内容就会更加完整,依法治企的目标也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第五篇:论当前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

论当前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团结带领人民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我们党凭借艰苦奋斗精神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3月5日,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又把艰苦奋斗提高到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高度,将艰苦奋斗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全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当前,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富足的物质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有人对艰苦奋斗这一传统美德和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提出了质疑,认为现在还提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不合时宜。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前进道路上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不能放弃,而且更要发扬光大。

一、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需要

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基本思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科技相对落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矛盾日趋突出等,决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继续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面临的国情和形势:

75%至85%。

现在我国660座城市中有约400座城市缺水,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绝大多数河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城市河段9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在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水。

我国人均耕地、草地面积只有世界的三分之一,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每年人口增长1000多万的同时耕地面积减少1000多万亩,耕地锐减直逼18亿亩红线。总之,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二、艰苦奋斗是盛国兴邦的必要条件

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强盛、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需要诸多条件,但艰苦奋斗这一条是不可缺少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古代思想家们把艰苦奋斗看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思想境界。《周易》有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旧唐书》有“夫俭,德之恭;侈,恶之大。”等警世箴言,陆游在《放翁家训》中告诫后辈,“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历史上朝代的兴衰往往与艰苦奋斗和奢靡腐化呈对应关系,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言。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史已经表明,中国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把艰苦奋斗作为政治本色,将其融入到党的宗旨、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之中,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大力倡导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先后创立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蒋筑英精神等,渡过道道险关,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我们要实现下一步的奋斗目标,仍然需要这些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三、艰苦奋斗是落实科学发展、坚持节能降耗减排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明确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约

束性指标。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要继续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关键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正确理解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的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艰苦奋斗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内涵是相同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知难而进,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自强不息,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革命风格;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当前,许多人之所以将艰苦奋斗视为过时观念,其根源在于对艰苦奋斗作了肤浅的、片面的理解,似乎一提艰苦奋斗就是要吃差的,穿破的,不能有丝毫的个人享受,这一思想严重歪曲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决不是目的,而是要立足于客观现实,通过奋斗、抗争,去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享受需要。艰苦奋斗不等于不讲享受,而是要尽可能满足享受,但享受与享乐主义则是有严格区别的,享受是人正常的需求,享乐主义则是不顾客观条件,贪图奢侈,沉醉于物欲之中的行为。正常享受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享乐主义则会坐吃山空,引发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明确艰苦奋斗与合理的个人享受之间的关系,就能完整地理解艰苦奋斗精神。

今天,我国已基本摆脱了贫困现象,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艰苦奋斗的原始意蕴。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的同时,提倡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决不是让人们的生活恢复到过去的水准,而是要提倡一种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它要求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必须立足现有的客观条件,脚踏实地去生活和工作,这一精神决不会因任何条件变化而过时,它是一种永久的精神之源,它只能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今天提倡艰苦奋斗,既不同于人类早期的必然性,也不同于建国初期的形势所趋,具有其特有的时代特征。足于现实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许可的限度内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层次,如果超越现实,将正常的享受转化为非现实的铺张浪费,则有悖于艰苦奋斗的精神,陷于享乐主义泥坑,那是吃祖辈饭,断子孙粮。计,截止7月2日全国洪涝灾害受灾面积是3048千公顷,受灾人口是5033万人,因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252人,失踪64人,倒塌房屋20万间。

5、冰雹袭击。4月8日湖北、湖南两省部分地区遭遇春季罕见雷雨大风冰雹天气袭击,此后,河南、浙江、重庆等省市不断有冰雹灾害出现。

6、干旱接踵而至。去冬今春以来,辽宁、河南、青海、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降水量持续偏少,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的新形势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头脑比较清醒,不为金钱、权力、女色所诱惑。但也确有一些人意志薄弱,不自觉地解除了思想武装,他们的理想信念动摇了,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对共产主义、无私奉献不那么感兴趣了,而对那些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东西却津津乐道,一味追求所谓“潇洒”、“派头”。思想上的蜕变必然会引起政治上的质变,发展下去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要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其次,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坚决反对贪图安逸的享乐主义。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务实进取,不仅关系个人和企业的威信和形象,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命运。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还没有条件搞高消费、高享受。即便是将来步入小康、富裕起来,也不能在生活上放纵享受,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人们需求欲望要有节制性。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像周恩来总理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物质生活方面,知足常乐,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

下载论当前形势下的干群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当前形势下的干群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乾隆

    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通过这几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 农业科技人才缺......

    论电子商务人才当前就业形势

    论电子商务人才当前就业形势一、电子商务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商务就业的不......

    论当前国际形势中国形势对策

    论世界及我国当前的形式及对策 摘要:世界变革及目前国际形势及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的机遇及挑战,以及相关对策。 二战结束以后,建立了以苏美为......

    论干群关系材料范文

    习近平: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既要继承以往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正视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观念,创新方式。......

    当前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建设经济学1班吴胜斌 20***5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全面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

    当前形势下如何提高执行力

    文章标题:当前形势下如何提高执行力生产部经___年度_水泥公司层面和2005年度___公司层面的机构改革,___公司呈现出了较为良性的发展态势,职工心理承受力加强,团队凝聚力大大......

    当前形势下的理性爱国主义

    当前形势下的理性爱国主义1.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

    当前形势下的保密工作开展

    当前形势下的保密工作开展情况 当前,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以及我国成功的加入WTO,传统的保密工作正受到巨大的冲击。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