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形势下的警政警民关系
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拥政爱民,是我们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新形势下,以警民鱼水情谊的优良传统为基础,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与人民紧密团结、互相支援,使新时期的警民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部队的任务、警民交往的成员、警民之间的利益等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必将给警民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分析和研究警民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下的警政警民关系新特点:第一、警民交往的成员范围更新拓宽。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是警民交往的主体。当前,兵员成分有了很大变化,士兵入伍前所从事的职业多样化、有农民、工人、职员、大学生,有厂长、经理、个体户、老板、企业家,还有临时工,待业青年等。一方面由于成员知识水平的提高,推进了警民交往的层次,有利于警民开展两个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由于警民双方成员的多样复杂,容易使警民之间的感情疏远,容易在警民交往中发生矛盾和纠纷。这给警民的群众工作带来了复杂性和艰巨性。第二、警民交往的方式不断拓宽。我们武警消防部队其勤务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当前,警政警民之间的交往已发展为多内容、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从交往的内容来看,既有信息上的传播,又有技术上的培训协作;既有日常生活上的互帮,又有国计民生大事上的共谋;既有思想情感上的交往,又有两个文明的共建。从交往渠道来看,既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集中联系,也有以个体为主的松散联系。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影响,以往的大规模、多层次、有组织的群众间的联系有减弱趋势,以个体为主的松散联系有所增长。第三、警民交往的主导地位发生更移。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开发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部队的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警政警民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广大官兵必须牢固树立起国家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部队建设的关系,自觉服从并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第四、警民交往中的利益关系日趋增多,“互利要求增多”。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我国的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警民双方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军队与地方政府和群众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增多。警民交往中经济上的“互利互惠”日益突出。首先,是“互利”要求的意识强,对政治利益、政治影响的考虑少了。其次,是“互利”要求的迫切性增强,不再掩饰对“利”的要求与欲望。第五、警民交往的领域更加广泛,并不断拓宽。在政治思想上,军地都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经济上,军队要根据政策和法律开展经营活动,为克服军费困难和提~兵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为此需要地方的积极配合、支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警政警民在各个领域中的联系和交往将不断扩展。当前形势下密切和处理警政警民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地方经济建设和武警部队建设的关系。国家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数量和质量是取决于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经济力量的强大程度。就我们武警消防部队来看,赖以进行安全保卫的武器装备的优劣,取决于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部队的编制、练制、战略战术水平,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部队武器装备和军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说,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断提高武警部队机动能力的基本保证。反过来说,加强了部队建设,保证防火、灭火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又可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两者密切相关,必须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下地方经济建设与部队建设的关系,也许并不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这个关系,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局下,既要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部队建设的需要;既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有利于部队执勤能力的提高。具体地说,就要在搞好执勤、训练的同时,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援和参加地方经济建设,凡是有损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不能干;凡是部队利益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矛盾的,要以地方经济建设利益为重,主动让路。
二、坚持警民一致,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利益的群众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各群体的具体利益也日趋复杂化,这样,警民交往中的各种矛盾必然增加。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警民关系将以经济利益关系影响政治关系为显著特征。要解决警民之间这种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某些具体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因此,对部队来说,还是要坚持警民一致的原则,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发挥各基层单位的优势,积极帮助驻地群众发展生产。通过经常性的群众工作,架起部队与驻地群众的感情桥梁,形成警政警民间“同舟共济”的局面。当然,警民之间在某些具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妥善处理。属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可以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和社会~的力量造成一个警民相互着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社会心理气氛;属于一些无法可依的特殊问题和构不成法律调解的一般性问题,也可以运用行政手段,依靠警地双方行政组织的领导权威相调解。总之,即要坚持原则,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照顾双方的利益,互谅互让;属于涉及法律的问题,一定要依法办事,可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使警民关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
三、坚持互助互利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无私奉献与物质利益关系,事实上,由于商品经济本
身存在着消极影响,在摒弃“重义轻利”这一传统道德心理的同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社会心理也在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就格外崇敬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精神。而素以牺牲、奉献精神为人民群众称颂的军人,也更加渴望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每个官兵都懂得,军人应该把国家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作出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抉择。军人讲尽义务、无私奉献,但是,军人也是社会成员,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利益作保证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在警民之间的经济交往中,不能不算经济帐,应该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平等交往,互利互惠。当前形势下如何密切警政警民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势下,针对警政警民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做好拥政爱民工作,加强警政警民团结,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商品经济对密切警政警民的促进作用和消极作用,更新思想观念,自觉坚持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建立新型的警政警民关系。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主动适应,既不能把过去警民交往中搞大规模、高频率、多层次的共建经济模式作为衡量密切警民关系的主要标准,也不能把官兵交际观念的变化视为“反常”而一概否定。而应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警地之间的联系规模、范围和内容的新变化,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部队改革和建设服务这个大前提下,确立一个适应当前形势要求的全新观念,把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发展新型警地关系的根基。其次,要加强研究,改革创新。警地双方要高度重视探索研究适应当前形势、发展新型警地关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之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再次,要适时调整警地关系与当前形势不相一致的部分,克服市场经济治军地关系带来的不良影响,逐步建立完善与当前形势相配套,有利于发展新型警地关系的业务体系和网络制度。第二、拓宽警民之间团结协作渠道。(1)加强政治团结,促进政治上互爱。警政警民都要相互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要坚持“团结——协商——团结”的方针,在互谅互让、主动协商、积极配合中妥善解决军地之间出现的矛盾和纠纷。(2)加强经济协作,促进经济上互惠互利。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警民之间经济上的互相往来,协作大大增加了。如军队帮助地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地方支持部队的硬件建设等,都存在着支持协作的问题。(3)加强科学文化合作,促进精神文明共建。一是开展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二是开发以“四有”为目标的思想道德教育,坚定警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三是开展拒腐防变教育和法制教育;四是开展丰富和改善警民文化生活的活动。(4)加强生活互帮,促进生活上互相关心。一是引导人民群众领会党的富民政策,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二是要克服单一的物质互帮,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的互帮结合起来。(5)搞好警地两用人才的培训。第三、加强并健全警民交往的协调机制。(1)加强机构性协调。根据当前形势下警民交往的特点、规律和活动内容,警地双方都应该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以保证警民交往活动的正常化和经常化。(2)加强政策和法律性协调。就是通过政策和法制教育,使警民双方学会法律解决问题,用法律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为密切警政警民关系和加强警民团结,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3)加强感情性协调。指警民交往中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通过情感交流进行的协调。要运用警民交往中的积极因素,拓宽情感交流的路子。在交往中部队既要注意个体形象的影响,又要注意集体形象的作用。第四、要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和互利原则,在当前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处理警地双方利益关系。首先,要认清警地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明确支援地方经济和搞好部队自身建设是一致的。其次,要确立拥政爱民促进、共建提高的观念。在处理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在经济交往中,尽量做到等价有偿、平等互利,注意在精神方面多索取,在物质方面多给予。再次,要围绕中心任务为对方多办实事。就部队而言,要积极参加驻地的改革和建设,做社会主义的忠诚卫士,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要顾全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最后,警民在经济领域的协作交往中,要实现经济上的互利。消防部队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警察部队,要正确处理好协作现互利的关系,不能把等价交换作为警民经济协作的唯一砝码,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
第二篇:当前形势下的警政警民关系
当前形势下的警政警民关系
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拥政爱民,是我们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新形势下,以警民鱼水情谊的优良传统为基础,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与人民紧密团结、互相支援,使新时期的警民关系
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部队的任务、警民交往的成员、警民之间的利益等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必将给警民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分析和研究警民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下的警政警民关系新特点:
第一、警民交往的成员范围更新拓宽。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是警民交往的主体。当前,兵员成分有了很大变化,士兵入伍前所从事的职业多样化、有农民、工人、职员、大学生,有厂长、经理、个体户、老板、企业家,还有临时工,待业青年等。一方面由于成员知识水平的提高,推进了警民交往的层次,有利于警民开展两个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由于警民双方成员的多样复杂,容易使警民之间的感情疏远,容易在警民交往中发生矛盾和纠纷。这给警民的群众工作带来了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二、警民交往的方式不断拓宽。我们武警消防部队其勤务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当前,警政警民之间的交往已发展为多内容、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从交往的内容来看,既有信息上的传播,又有技术上的培训协作;既有日常生活上的互帮,又有国计民生大事上的共谋;既有思想情感上的交往,又有两个文明的共建。从交往渠道来看,既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集中联系,也有以个体为主的松散联系。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影响,以往的大规模、多层次、有组织的群众间的联系有减弱趋势,以个体为主的松散联系有所增长。
第三、警民交往的主导地位发生更移。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开发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部队的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警政警民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广大官兵必须牢固树立起国家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部队建设的关系,自觉服从并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
第四、警民交往中的利益关系日趋增多,“互利要求增多”。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我国的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警民双方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军队与地方政府和群众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增多。警民交往中经济上的“互利互惠”日益突出。首先,是“互利”要求的意识强,对政治利益、政治影响的考虑少了。其次,是“互利”要求的迫切性增强,不再掩饰对“利”的要求与欲望。
第五、警民交往的领域更加广泛,并不断拓宽。在政治思想上,军地都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经济上,军队要根据政策和法律开展经营活动,为克服军费困难和提高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为此需要地方的积极配合、支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警政警民在各个领域中的联系和交往将不断扩展。
当前形势下密切和处理警政警民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地方经济建设和武警部队建设的关系。国家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数量和质量是取决于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经济力量的强大程度。就我们武警消防部队来看,赖以进行安全保卫的武器装备的优劣,取决于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部队的编制、练制、战略战术水平,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部队武器装备和军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说,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断提高武警部队机动能力的基本保证。反过来说,加强了部队建设,保证防火、灭火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又可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两者密切相关,必须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下地方经济建设与部队建设的关系,也许并不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这个关系,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局下,既要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部队建设的需要;既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有利于部队执勤能力的提高。具体地说,就要在搞好执勤、训练的同时,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援和参加地方经济建设,凡是有损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不能干;凡是部队利益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矛盾的,要以地方经济建设利益为重,主动让路。
二、坚持警民一致,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利益的群众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各群体的具体利益也日趋复杂化,这样,警民交往中的各种矛盾必然增加。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警民关系将以经济利益关系影响政治关系为显著特征。要解决警民之
间这种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某些具体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因此,对部队来说,还是要坚持警民一致的原则,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发挥各基层单位的优势,积极帮助驻地群众发展生产。通过经常性的群众工作,架起部队与驻地群众的感情桥梁,形成警政警民间“同舟共济”的局面。当然,警
民之间在某些具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妥善处理。属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可以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造成一个警民相互着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社会心理气氛;属于一些无法可依的特殊问题和构不成法律调解的一般性问题,也可以运用行政手段,依靠警地双方行政组织的领导权威相调解。总之,即要坚持原则,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照顾双方的利益,互谅互让;属于涉及法律的问题,一定要依法办事,可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使警民关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
三、坚持互助互利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无私奉献与物质利益关系,事实上,由于商品经济本身存在着消极影响,在摒弃“重义轻利”这一传统道德心理的同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社会心理也在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就格外崇敬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精神。而素以牺牲、奉献精神为人民群众称颂的军人,也更加渴望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每个官兵都懂得,军人应该把国家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作出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抉择。军人讲尽义务、无私奉献,但是,军人也是社会成员,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利益作保证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在警民之间的经济交往中,不能不算经济帐,应该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平等交往,互利互惠。
当前形势下如何密切警政警民关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势下,针对警政警民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做好拥政爱民工作,加强警政警民团结,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商品经济对密切警政警民的促进作用和消极作用,更新思想观念,自觉坚持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建立新型的警政警民关系。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主动适应,既不能把过去警民交往中搞大规模、高频率、多层次的共建经济模式作为衡量密切警民关系的主要标准,也不能把官兵交际观念的变化视为“反常”而一概否定。而应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警地之间的联系规模、范围和内容的新变化,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部队改革和建设服务这个大前提下,确立一个适应当前形势要求的全新观念,把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发展新型警地关系的根基。其次,要加强研究,改革创新。警地双方要高度重视探索研究适应当前形势、发展新型警地关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之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再次,要适时调整警地关系与当前形势不相一致的部分,克服市场经济治军地关系带来的不良影响,逐步建立完善与当前形势相配套,有利于发展新型警地关系的业务体系和网络制度。
第二、拓宽警民之间团结协作渠道。(1)加强政治团结,促进政治上互爱。警政警民都要相互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要坚持“团结——协商——团结”的方针,在互谅互让、主动协商、积极配合中妥善解决军地之间出现的矛盾和纠纷。(2)加强经济协作,促进经济上互惠互利。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警民之间经济上的互相往来,协作大大增加了。如军队帮助地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地方支持部队的硬件建设等,都存在着支持协作的问题。(3)加强科学文化合作,促进精神文明共建。一是开展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二是开发以“四有”为目标的思想道德教育,坚定警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三是开展拒腐防变教育和法制教育;四是开展丰富和改善警民文化生活的活动。(4)加强生活互帮,促进生活上互相关心。一是引导人民群众领会党的富民政策,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二是要克服单一的物质互帮,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的互帮结合起来。(5)搞好警地两用人才的培训。
第三、加强并健全警民交往的协调机制。(1)加强机构性协调。根据当前形势下警民交往的特点、规律和活动内容,警地双方都应该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以保证警民交往活动的正常化和经常化。(2)加强政策和法律性协调。就是通过政策和法制教育,使警民双方学会法律解决问题,用法律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为密切警政警民关系和加强警民团结,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3)加强感情性协调。指警民交往中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通过情感交流进行的协调。要运用警民交往中的积极因素,拓宽情感交流的路子。在交往中部队既要注意个体形象的影响,又要注意集体形象的作用。
第四、要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和互利原则,在当前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处理警地双方利益关系。首先,要认清警地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明确支援地方经济和搞好部队自身建设是一致的。其次,要确立拥政爱民促进、共建提高的观念。在处理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在经济交往中,尽量做到等价有偿、平等互利,注意在精神方面多索取,在物质方面多给予。再次,要围绕中心任务为对方多办实事。就部队而言,要积极参加驻地的改革和建设,做社会主义的忠诚卫士,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要顾全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最后,警民在经济领域的协作交往中,要实现经济上的互利。消防部队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警察部队,要正确处理好协作现互利的关系,不能把等价交换作为警民经济协作的唯一砝码,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
第三篇:警民关系
对当前警民关系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摘要]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当前的警民关系,努力改善警民关系,是各级公安机关值得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区分局就此问题开展了一次深入、详实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了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各警民关系。1.端正指导思想,切实当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2.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寻求改善警民关系的新路;3.科学建设公安队伍,推进整体素质的提高;4.坚持内治和外治相结合,落实从严治警措施;5.打防并举,认真履行公安机关的职能。
[正文]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警民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当前的警民关系,努力改善警民关系,是各级公安机关值得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区分局就当前的警民关系开展了一次深入、详实的抽样问卷调查,共向社会各界人士发放调查表500份,收回483份。在483名被调查人员中,20岁以下占12.2%,20岁—40岁占30.0%,41岁—60岁占42.0%,60岁以上占14.3%;居民区(村)干部占24.6%,机关工作人员占19.0%,工人占13.3%,农民占8.1%,离退休人员占10.6%,个体经营者占6.0%。问卷调查中,有363名群众认为社会治安状况好或较好,占75.2%;有339名群众对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满意或比较满意,占70.2%;有418名群众认为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公正或基本公正,占86.6%;有363名群众认为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工作好或较好,占75.2%。以上调查表明,我们有着良好的警民关系,公安工作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从问卷情况看,警民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不容忽视。
一、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安民警工作推诿、作风粗暴,直接影响自身形象,使群众敬而远之。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483人中有93人认为公安机关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不够好,占19.3%,有139人认为公安机关工作效率不够高,占28.8%。
(二)公安机关立案不实,破案不力,给人以无能形象。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人口流动迅速增加,社会管理职能减弱,公安机关依靠力量减少,破案率不断降低,特别是一般刑事案件的侦破速度慢、效率低。为了继续追求计划经济时代的高破案率,一段时间内公安机关普遍采取了在立案上做文章的办法,即对受理的案件不破不立,甚至不受理,或者破了案件也不立案,从而降低了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感。
(三)公安机关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甚至徇私枉法,败坏了自身形象。一些民警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案,关系案、人情案、“油水”案屡见不鲜;有的为图办案快,滥用强制措施,动不动就留置盘问,甚至在办理治安(行政)案件中也采用留置盘问措施;有的为了谋取个人的私利贪赃枉法、徇私枉法,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的形象,也损害了警民之间的关系。
(四)公安机关的一线民警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不够,疏远了警民关系。调查显示,人民群众认为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中民警下基层少认同率最高,占40.0%,而要求一线民警多与群众接触的比例高达62.9%。
(五)公安机关依靠力量素质不高,也直接影喃到警民关系。公安机关依靠的工纠队、联防队、保安队等等在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在工作中超越权限,有的仗势欺人,有的甚至违法乱纪,而人民群众误把公安机关依靠力量的违法违纪行为看作是人民警察的行为,从而严重影响了警民关系。此外,公安民警因工作需要而与物建的隐蔽力量等灰色人物接触时方式方法欠注意,造成了人民群众的误解,特别是有个别隐蔽力量利用公安机关仗势欺人,则更是影响了警民关系。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公安机关的改革跟不上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轨的步伐,思想观念、工作方法、机构没置等等还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面对群众这种需求层次的变化,公安机关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还习惯于沿用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安工作的一整套方法来指导工作,习惯于大呼隆、运动式的方法,对如何正确贯彻执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如何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方面缺乏新的方法和措施。在做群众工作方面,一些民警存在“与己无关”、“没时间”、“群众工作难做”等思想,一味强调公安工作是专门工作,以管人者自居,或单纯靠说教,方法简单、呆板,语言粗鲁,甚至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影响警民关系。在机构设置方面,公安机关的机构体制虽然随着国家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以及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有所发展和变化,但是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机构模式的影响,公安机关机构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成效还不大。机构重叠、重复设置、机关庞大、层次繁多、业务交叉、条块不清、基层薄弱、多头管理等情况依然存在。如在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今天,有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甚至个体私营企业的规模和资产远远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公安保部门管理的对象,仍然主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又如公安机关内部的分配体制,虽然引进了激励机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大锅饭”。诸如这些都必然影响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实绩。
(二)公安机关的人员构成总体素质不够高,数量不够足。一是文化层次还普遍较低。相对于过去,公安民警的学历有了大的提高,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从当今发展形势要求来看,前景不容乐观。这里也可用一组数据加以说明:全区公安机关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民警163人,只占总警力的36.7%,而法院系统的这个比例达到了79.2%,检察系统的这个比例更高,达85.0%。由于文化层次不高,知识相对不足,因此,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新科技、新知识,不少民警无法接受,或接受不多不快,于是,工作缺乏创新,被动挨打。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随着公安工作新任务的不断增加,相应的专业人才如计算机犯罪预防和侦查方面的人才,涉及经济领域的犯罪预防、侦查人才等更加紧缺,这些人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引不进来,而内部公安民警学非所用、一警不能多用的现象又较为普遍,至于想把那些不好好工作、能力低下、违纪的人调离出公安机关,更是困难重重。这种“有用的人进不来,没用的人出不去”的人才机制,严重影响了警力资源,制约了公安工作的发展和提高。三是基层警力明显不足。相对于过去,公安民警的数量有了大的增加,但与承组的工作任务来看,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的警力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工作质量。
(三)公安机关的经费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经费不足是长期困扰公安机关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央决定政法机关不再经商办企业和实行“收支两条线”后,这一问题比以前更显得突出。尽管中央领导同志曾提出:“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按照
‘从优待警’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要把公安机关的行政经费、办案经费、装备经费一并列入财政预算,按期足额发放,确保公安工作正常开展。”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当前犯罪的升级程度不断加大,公安机关的办案经费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家财政拨款在满足民警基本工资外,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办案的需要。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收支不平衡现象,导致一些基层公安机关为弥补办案办公经费不足,动辄罚款,甚至以罚代处,以罚代刑,乱收费、乱摊派,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
(四)公安机关对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出现了大范围、快节奏的人财物大流动,犯罪活动也打破了原有的封闭模式,向交汇型、开放型、多维型、高技能型发展。尽管近几年公安机关以改革求适应,以改革求发展,努力强化新时期的打击犯罪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体制、途径和专业
化手段还不能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侦查破案、打击 犯罪工作离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五)公安权关职能泛化,使群众对公安机关真实职能的认识产生误区。公安机关承担了大量职责之外的工作,如计划生育、征地拆迁、生猪屠宰、市容环卫等等工作,这些本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但有关部门为了加大执法力度,往往要求公安机关一起配合参加,而由于有了公安民警的参加,这些部门管理行为往往成了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久而久之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职能认识就产生了误区,把本来不属于公安机关管理的工作也视为公安职能。而事实上群众对公安机关管理过宽的问题也颇有微词。问卷调查显示:49人中有197人认为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管得偏多和太多,占40.8%。
(六)部分民警心理素质较差,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压力和竞争日益增大,广大民警在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工作任务的完成与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不同层次的需求,仅靠民警的勤奋与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公安民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要担当不同角色,学会自我调控,而这方面恰拾是部分民警的短处。不少民警由于心理素质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行动。如把在办案中受到的挫折、工作中积下的疲劳,发泄到审查对象上;把在审讯犯罪嫌疑人中积下的怒气转嫁到接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把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受到的委屈情绪带到了执法办案中,以致工作出现情绪化。而公安机关对民警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却重视不够。
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善警民关系
(一)端正指导思想,切实当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中,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都要体现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的唯一宗旨,是人民警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方针,群众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铜墙铁壁,是公安工作的坚强后盾和深厚基础,公安工作一刻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而且,社会越发展,技术越进步,公安工作越要紧密依靠群众。因此,警民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政治问题、立场问题和态度问题,各级公安机关尤其是领导同志必须充分认识当前警民关系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改善警民关系的紧迫性,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端正态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警民关系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永怀爱民之心,常办利民之事,恪尽为民之责,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切实体现到各项公安工作中去。
(二)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寻求改善警民关系的新路。新形势下,既要继承发扬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更要结合新形势下警民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对其进行发展、创新。一是要改革工作方式方法。针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心态、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用简单说教的方式和行政命令的方法来宣传、发动群众,显然行不通,满足于为群众做几件好事、喊几句口号等较低层面上,警民关系的改善和加强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不断丰富社会知识,注意研究适合群众心理特点的语言、工作方式,提高与社会不同层次人员交往的能力;必须转变作风,深人基层、深入群众,体察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做群众的贴心人;必须严格执行派出所民警每周不少于三十小时下责任区制度和警民联系卡制度,广泛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暖百家心”活动,加强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往,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与群众的有效沟通机制,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并使其经常化和制度化;必须把警务公开作为公安机关改善和加强警民关系的重要环节来抓,做到警务公开和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监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公开的范围逐步由公开办事制度、结果向执法运作过程延伸,使公开的效果由促进纪律作风
建设向提高执法和管理水平扩展,把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真正转化为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动力。二是改革警务体制,提高工作绩效。重点是要向一线倾斜警力,尽可能地精简综合部门警力,充实一线,对职能交叉重叠的单位部门可借鉴侦审合一和交巡警合一的成功经验加以重组、合并,真正实现“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目标,形成正金字塔形的公安警力布局,使一线有足够的民警与群众进行最广泛的接触。三是改革经费保障机制,把公安经费纳入国家的总体规划,妥善解决严格执法与后勤保障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公安经费保障问题。
(三)科学建设公安队伍,推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是当前改善和加强警民关系的根本保证。一要大力开展好“三项”教育。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方面,要切实解决少数民警公仆意识淡薄、特权思想严重、形象不佳等问题,重点解决对待群众态度“冷、硬、横、推”和侵犯群众利益问题。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方面,要切实纠正当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作风不扎实、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重点解决报喜不报忧、立案不实和警令政令不畅问题。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方面,要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切实解决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甚至执法犯法等问题,重点解决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超期羁押和乱收滥罚的问题。二要大力组织岗位培训。鉴于目前公安民警素质状况,要突出法律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培训,做到与总体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落实,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汇报,确保培训质量,力争通过三五年的努力,使大专文化水平的民警逐步达到总数的80%以上。同时要把好进人关。今后基层公安机关进人,主要应进公安政法院校的大专、本科毕业生,适量招收一些研究生、法学博土、刑侦、经侦专家,非大专毕业生或是大专毕业但不是公安政法专业的人才,必须经过公安专业培训及考试,择优录取。三要大力倡导科技强警。要加大科技知识培训的力度和新科技开发的投入,对新出现的计算机犯罪、伪造货币等高科技犯罪,要逐步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尽早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各项公安管理工作则要立足本职,注意和掌握高科技的运用,尽可能把高科技引入公安管理机制,使其在保一方平安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与此同时,对公安专业技术有特长的民警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激发其工作热情,对一些专业科技含量较高且人才紧缺的岗位,也可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加强公安科技队伍建设。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尽可能地推广公安应用科技成果,为公安第一线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装备。此外,要高度重视对公安民警特别是一线民警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加强对民警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疾患的治疗。
(四)坚持内治和外治相结合,落实从严治警措施,特别要强化一线基层窗口单位的警风建设。对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公安民警自身的原因或突如其来的外界变故造成警民关系紧张的情况,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要善于化解和修补,在查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根据内外有别的原则,对内做到不护短,不手软,有错必纠,对违法违纪民警坚决严肃处理,以此来展现公安机关密切警民关系的决心;对外要做好善后工作,及时修补与群众的关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重视基层一线窗口单位的警风建设,特别对派出所、刑侦队、办证中心、110等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求民警在与群众交往中做到警容严整,语言文明,态度热情,行为规范。注意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重点要抓住执法活动中存在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刑讯逼供、超期羁押、滥用强制措施等问题,以及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保外就医、留置盘问等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和监督,以便及时发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纠正于公安机关内部。
(五)打防并举,认真履行公安机关的职能。改善和加强警民关系,必须紧紧围绕公安机关的职能,有效地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社会治安,以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首先,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把他们的嚣张气焰打下去。
近年来的治安实践表明,在动态治安环境下,“无打不安”。为此,一要立足于快侦快破,增加破案数,特别要提高多发性、连发性案件的破案率;二要立足于攻破重大恶性案件,要以杀人、公共场所恶性爆炸、持枪犯罪、绑架勒索等严重暴力犯罪为主攻方向,突破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特别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危害大的公共场所恶性爆炸案,减少社会负面影响;三要立足于提高打击处理的效率,要增强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提高认证取证的水平和打击处理实效。同时,加大追逃工作的力度,坚持“网上追逃”的有效做法,力争抓获一大批在逃的犯罪分子,减少对社会的危害。其次,必须把创安工作作为解决治安难点的重要措施来抓。要以“无人上访、闹事、无火灾事故、重大刑事案件”和“丰富的社区活动、和睦的邻里关系、良好的子女教育、稳定的家庭结构”为标准,落实安全村(居)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创建成果。同时要围绕“扩大外延,丰富内涵”的要求,推进创建安全单位、安全路段、安全市场、安全学校、安全工地、安全场所、安全旅馆、安全商店等系列创安活动,进一步扩大创安覆盖面,为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创造—个良好的环境。
第四篇:浅析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
化学工程学院制药0902班熊志华 【摘要】
随着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意义深远重大。在中国-欧盟关系现状中,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外交领域,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通过对中欧现状原因的分析,对当前形势下的中欧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中欧关系未来的走向。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只要双方共同努力,中欧关系的前景依然很乐观。【关键词】中欧关系 现状 原因分析 前景
一、中欧关系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与法律保障。但中欧在经济、政治及外交等领域存在矛盾和分歧,中欧双方需共同努力来彼此间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现状
中欧经贸关系相互依赖程度高 互补性强,但近来摩擦不断。今年中欧贸易额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2006年欧盟已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中国也保持着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欧双方经贸合作更趋务实和富于选择性,贸易关系日渐成熟。但双方源于经济体制和结构所致得贸易争端和冲突也呈上升趋势,首当其冲的是贸易逆差 贸易纠纷合人民币汇率问题,及欧盟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承认问题。
(二)政治现状
经历了冷战和对华经济制裁**,中欧双方的政治互信得到了显著增强。双边对话和沟通日渐机制化 固定化,中欧高层频繁互访,欧盟主流政见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欧盟成员国领导人相继在重要场合呼吁尽快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都为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里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认知差异和遗留的意识形态分野,及欧美跨大西洋特殊关系的影响,欧盟与中国的政治互信也存在不少障台湾问题 西藏问题 对华军售问题以及欧盟对中华民主 自由 人权方面的偏见等,都给中欧政治互信和友好往来带来了一些阴影。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三)外交现状
近几年来,中欧之间的外交领域潜在的的矛盾逐渐增多。首先是非洲问题。非洲很多国家曾是欧洲大国的殖民地,后者一直把非周刊做自己的“后花园”。近三四年来,中国大大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交流,而这种互利双赢的合作被欧洲大国认为是“挖墙脚”。其次,欧洲一直以自己的政治制度 发展模式为豪。但近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逐渐产生了广泛吸引力,欧盟认为这降低了欧洲模式的吸引力。在国际能源问题 环境保护问题 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欧盟也对中国不满增多,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责任论”,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 甚至和中国国力不相符的国际责任。
二、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欧盟大国对华外交中的价值观转变(包括新领导人上台)。
欧盟对华外交有利益外交,也有价值观外交,欧盟总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大致的平衡,过去欧盟更注重经贸问题和利益外交。但自2006年以来英德法新领导人上台后,价值观外交逐渐开始占上风,他们认为中国“不民主 不自由但是经济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刻意渲染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借人权和宗教等问题向中国发难,在这些方面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可谓根深蒂固,难以消除。
(二)深层原因
1.经济因素:欧洲既看重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又把中国当做主要的经济威胁。近几年中欧贸易关系的竞争性开始突出。表现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上升,对欧洲制造业造成一定挑战;欧洲舆论因此大肆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形成了对中欧关系不利的大气候。而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2.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的变化引发欧盟对中国崛起的担心。进入21世纪后,国际体系权力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欧盟因为缓慢的经济发展和相对滞后的外交与安全合作而难以成为“全球性欧洲”(布朗语);而持续快速上升的实力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国的崛起使欧盟倍感压力,而消除这种压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高举“价值观外交”的旗帜,以阻滞中国的崛起。
(三)外部原因
美国因素:欧洲调整了”拉中制美”战略。美国单边主义一度引起欧洲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极大的不安。欧洲的忧虑随着2003年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达到了极点。不是第二任期内,美国的政策有所调整,单边主义收敛,对传统盟友的重视程度增大,而欧洲方面随着德国和法规领导人相继更迭,对美国的政策也作了务实的调整。欧美紧张关系开始缓和。欧洲对与中 俄等大国一起牵制美国单边主义的需求程度下降。
三、中欧关系发展前景
从当下来看,中欧关系正在进入已一个矛盾多发期,但我们也不能据此就推断中欧关系会倒退或者陷入持续的困难。相反,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讲的,中欧关系“基础坚实 前景光明”。尽管有种种矛盾,但中欧关系仍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中欧关系的顺利发展是中欧关系的主流。
(一)经济方面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给欧洲一些国家造成了压力,但总的看来,中欧关系仍有深厚的经济基础。中欧经贸关系作为中欧关系的基石,虽然近年来波兰不定 摩擦增多,但总体是一种互补关系,双方合作也不断扩大。自2004年开始到现在,欧盟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7年,欧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中国对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欧盟27国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出口市场。因此双方肯定会着眼大局,以经贸利益为重。
(二)外交方面
在应对全球新型挑战及热点为题等方面,中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欧相互借重和合作的需求日渐上升。欧洲是国际多边主义的大力倡导者和推动着。欧洲领导人意识到世界已进入“相对大国时代”(萨科齐语),唯有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接纳在内,才能有效应对21世纪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可以肯定,国际合作在中欧关系中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重要。
(三)政治方面
中欧之间不存在潜在的地缘政治冲突危险,中欧双方都希望对方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双方在世界观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支持建设一个多极世界,实行多边主义,遵守国际法和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因此,中欧双方应更多的注重务实,减少以实行条和价值观方面的摩擦,求同存异。同时欧方应更多的尊重中方主权,再台湾藏问题上,减少甚至放弃对中方领土和主权的强行干涉,这将有助于双方建立互信合作关系。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四、结语
综合上述,中欧关系将继续在曲折中前进。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减少振荡源,避免中欧关系出现大的起伏。中国应坚持从战略高度发展对欧关系。中欧前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进行时,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由于经贸合作在在中欧关系中的重要性,我们应利用好新建立的高层经贸对话机制,千方百计减少贸易摩擦,努力使欧关系趋于稳定。
各国的对外政策最终都是由其本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中欧之间的利益吻合点或者说共同点远大于双方之间的分歧点。进一步发展中欧之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中欧双方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只要双方坚持以大局为重,根据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中欧关系一定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参考文献
[1]《欧关系的大趋势和小曲折》,冯仲平,现代国际研究院,2009年
[2]《对近期中欧关系困境的思考》,卢晨阳,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2期 [3]《当前中欧关系评析》,喻峰,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1月 [4]《当前中欧关系浅析》,赵怀普,外交评论,2008年10月
[5]《强大的中国与变化的中欧关系》,李永辉,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12月 [6]《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成就 特点与问题》,樊莹,外交评论,2008年4月 [7]《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周弘,欧洲研究,2004年2月 [8]《对近期中欧关系困境的思考》,卢晨阳,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2期
第五篇:当前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公安机关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期待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形式、管理机制和警务模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近年来,甘洛县公安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警民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好转,群众满意率逐步提升。但客观分析警民关系建设开展情况,制约和羁绊其正常开展的不利因素仍还突出。笔者结合目前工作实际,就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民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然而,有些民警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习惯按“老规矩、老思维”思量问题,存在几个深层次问题。
(一)重管理轻服务。少数民警宗旨观念淡薄、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常以管理者自居,具体表现在:在执行警务活动时耍特权,抖威风;在接待上门办事、求助群众时“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办案不公,不作为、乱作为,利用职权办理“人情案”、“关系案”,侵害了群众利益,引起群众反感,影响了警民关系和谐。
(二)重打击轻教育。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少数民警总认为不打击就凸显不了公安机关的职能,在工作的摆布上,总把打击放在首位,而教育挽救似乎与己无关,认为是社会抑或是教育部门、监管场所的事。为此,他们一味追求破案率、打击处理率,以多破案、多打击为杠杆来要求衡量自己,对教育则不屑一顾,特别是对青少年犯罪,没有严格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宽严无度,不注重心理矫正,从而引起群众对公安机关的偏见。
(三)重破大案轻管小事。孟部长指出:小事连全局,小事连民心,不会办老百姓关心的小事,就不会办大事,也办不成大事,一些小事、小情,对我们警察来说也许是司空见怪、微不足道,但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大事、难事。而事实上,一个大案、要案告破后,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纷至沓来,名利双收;而诸如“东家相骂、西家被盗”的“芝麻小事”难以引起关注,久而久之,重破大案轻管小事的“陋习”便逐渐形成,致使事关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难事”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由此引起群众的不满。
二、影响当前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造成警民关系紧张、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因素;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和矛盾呈现多元化,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凸显,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不可避免处于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处置稍有不当,则会成为矛盾的“焦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
二是群众因素;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权利民主意识与义务责任意识发展失衡,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往往把处理结果理想化,要求难以满足时,就归咎于公安机关,甚至无理取闹,挑战民警执法权威。
三是民警因素;主要表现在部分民警缺乏服务意识、执法为民意识,执法水平不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警务工作透明度不高等方面。基于上述种种原因,目前的警民关系已非常脆弱,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已迫在眉睫,唯有此,公安工作才能真正地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新形势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点对策
(一)强化宗旨意识,不断教育民警树立群众观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宗旨意识是根本,“人民警察爱人民”,才能“人民警察人民爱”。如果没有解决民警“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亲民、爱民、为民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教育民警始终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克敌制胜的“法宝”,以真情换理解,以奉献赢民心,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管理相互交融;在执法执勤、行政管理等各项公安工作中切实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让人民群众看到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真正为民办事、为民谋利。
(二)提高队伍素养,努力打造作风优良的公安队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公安机关作风优良与否是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与否的重要“看点”。为此,要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纪律作风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队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外部监督制约体系,强化民警的养成教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增强民警的执法为民意识,提高民警的素养和水平,树立起亲民、爱民、助民、为民的良好形象,真正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的公安队伍。
(三)突出公安主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安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信任满意,主要源自安全感。如果人民群众的安全都得不到保证,和谐的警民关系则无从谈起。因此,要进一步突出打击犯罪的主业意识,在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活动的同时,要把打击锋芒集中指向那些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案件,集中优势兵力快侦快破,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影响,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对一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诸如鸡、猪、牛被盗的小案子也不容疏忽,勿以“案小”而不为!此外,要加大群防群治力度,最大限度地挤压犯罪空间,还群众以安宁。
(四)公正廉洁执法,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公正廉洁执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也是消除群众误解、促进警民和谐、确保队伍纯洁稳定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实际,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要切实做好两点:一是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目前,公安机关都在网上执法办案,对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执法公信力将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加快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步伐,实现信息化与公安工作的有机融合。通过全面推广网上办案,明确责任,严格案件网上录入、审批、查询,增强民警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着力解决执法不公、宽严失度、粗放执法、随意执法等问题,加强公正廉洁执法。二是提高执法透明度。实行“阳光执法”,将各项公安工作程序尤其是执法办案工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向社会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主动虚心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和打击破案工作的监督,增强公众对警方的监督力度与信赖感。
(五)提升宣传效果,营造良好的的舆论环境。首先,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内部工作简报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公安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在内外部营造人民警察爱人民的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弘扬正气,凝聚警心、民心;其次,对社会影响重大的事件,要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有效地澄清事实,发布正面报道,从源头上避免“流言”的扩大化;再次,要加大互联网络的监管力度,对故意歪曲事实、恶意炒作的涉警事件,要在及时澄清事实的基础上,对恶意“炒作者”予以依法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