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 论互联网+
形 势 与 政 策
学号:班级:姓名:
论“互联网+”
2012年11月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
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他希望这种生态战略能够被国家采纳,成为国家战略。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从理念的产生,到成为国家竞争力方案,互联网+仅仅经历了不到三年的时间。现在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的点点滴滴。那么,什么是互联网+? 所谓“互联网+”,政府工作报告如此解释:可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互联网也会像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举一些例子,我们常用的QQ,微信,便是“互联网+通信”而得到的即时通信;“互联网+餐饮”便是饿了么、美团;“互联网+批发零售”等于淘宝,“互联网+出行”等于滴滴打车„„等等。
通过上边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生企业也越来越多,那么和传统商业模式相比,“互联网+”有哪些优势?
要想知道“互联网+”有哪些优势,先要明白它到底是干什么的。在大变革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来思考问题。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为用户创造价值,基于这个前提,企业获得收益。
为用户创造价值有两个环节,一个环节叫创造价值,一个环节叫传递价值。举一个例子,美的做出了空调,京东把它卖掉,简单来说,美的是在创造价值,京东是在传递价值,这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运作形式。
再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餐厅。餐厅是创造价值还是传递价值呢?大部分人会认为餐厅是创造价值的,这点没错,但是餐厅就完全是在创造价值吗?它的每个部分都是在创造价值吗?那也不一定。餐厅是典型的“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后面的厨房就是“厂”,前面用来吃饭的十几张桌子就是“店”。其实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后面的厨房,前面的十几张桌子是用来传递价值的。
有一家公司“饿了么”在2015年年初拿到了3.5亿美元的投资,那它干了什么呢?它并不是在自己的中央厨房做好快餐,然后送到你的办公室给你吃,它其实是到你办公室附近的那些餐厅,把食物买来,然后送给你吃。但是,厨房创造价值的属性没有被取代,还是由它们来做饭;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它们是用更高的效率来取代那些传递价值的环节,也就是餐厅的前厅。
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并没没有改变创造价值的环节,它只是一刀一刀的切掉了传递价值的环节,让创造价值者得到了更大的收益。所以互联网其实是用更高效率的手段,砍掉了很多传递价值的环节,让创造价值者直面消费者。
然后又出来一个网站叫起点中文网,有人在起点网上写连载,另外还有一些人在起点网上付费去读这些连载,有人付费有人读就成了像模像样的生意。网络阅读甚至都没有书这个概念了,完全就不需要出版了,这一下就可能把出版社给干掉了。
所以你看互联网到底在干什么?它在一刀一刀切掉那些传递价值环节,让创造价值者发挥他最大的价值。
比如在网上写连载的一个小朋友叫天蚕土豆,据说他去见中国作协的主席,作协主席就问他,小朋友你也写书吗?一年能赚多少稿费啊?天蚕土豆就说我在网上写小说,一年的收入是3000万人民币!
原来出版业给作者的是8%—12%的版税,你买了一本40块钱的书,作者只能拿到大约4块钱,也就是十分之一左右,其他拿不到的90%都是因为中间环节所导致的。所以互联网把传递价值环节一刀一刀减完之后,创造价值者就进入了一个狂欢。
过去的线下经济时代,广告和渠道,把一些二流的产品卖得比另外一些二流的产品更好。互联网没有办法把二流的产品变成一流的产品,但是互联网在大大缩减了广告、渠道等传递价值的环节之后,让一些真正一流的产品可以用最短的距离接触到消费者,让真正一流的产品可以拥有最多的用户,享受最大的价值,这便是“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消费者和被服务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传递价值环节的缩减,给我们带的是更低廉的价格,更优质的生活品质,和更快捷的生活方式。当然,这场变革对传统企业来说,是弊大于利。一场社会的变革,总会伴随着淘汰,我们的社会也将在不断地变革、淘汰中进步。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 中美关系论文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13级城规一班 宁致远 20135221
摘要:中美关系是自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60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从敌对到和解再到战略合作,中美关系走过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如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则是全球头号发达国家,利益交汇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回顾历史,中美关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展望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仍不可避免,但不会是两败俱伤的“零和”博弈,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处理好各个方面的矛盾,努力实现合作共赢才是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中美关系 历史与现状 合作共赢
正文:60年甲子一轮回,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了。而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则一直左右着新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选择这个视角来看待中美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这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影响。该电视剧讲述了北平解放前夕,国共两党的地下斗争,而美国则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篇论文,就从这段历史开始谈起吧。
日本投降后,中国内战爆发。美国表面上派出马歇尔将军和国共双方代表组成协调小组,调停国共两党的矛盾。由于国党走的是资本主义路线,且当时国民党是当时的合法政府,美国当局决定扶植蒋介石领导的政府。但由于蒋介石专制独裁搞得民心涣散,而共产党选择了民主路线救中国,这其实与美国的基本理念相符合,所以美国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的帮助国民政府,仅仅是以经济上的援助为主。国共内战时的美国颇有种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
可惜国民党的败军之势兵败如山倒,早已是扶不起的阿斗。纵然有美国人的经济援助,也逃不脱败北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拉开了新的篇章。当时中国刚刚从黑暗中走出来,一切的经济建设都是空白,而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正是美苏两强争霸之际,中国站在了共产主义的阵营中。美国出于冷战时期反苏反共的战略,在把主要矛头对准苏联同时,也对中国进行遏制和封锁。对华政策虽然有时友好,但是更多是遏制和对抗。七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美国开始与这个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接触,72年国务卿助理基辛格访华拉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中美关系由对立走向缓和。1979年1月1号,中美正式建交。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国内,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可见中美关系与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中美关系从中美建交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苏联则日渐衰落最终走向解体的厄运。90年代,美国陷入了战胜苏联的喜悦之中,此时的国际形势是一超多强,美国一家独大,并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而中国则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段时间美国的态度在科索沃战争中就有所体现。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公然的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如此的蛮横激发了中国国内的大规模反美浪潮。由此可见当时的美国并没有把中国当成是自己的对手。
然而情况进入千禧年后似乎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加入WTO,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说之前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是大国,那么现在还要加上一个强国的名号了。中国日益成为美国的头号对手。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又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美国开始对中国变得警惕。美国害怕中国的崛起会给美国的称霸带来冲击和影响,于是美国开始想方设法的阻止中国的发展。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宣称中国的崛起是对他们的威胁,蓄意夸大中国的国家实力,使得各个国家对中国敬而远之。
美国为了制约中国,想尽一切办法干预中国参与的国际事务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一切问题。比如在台湾问题上,虽然美国一直宣称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美国却一再坚持对台出售军火,并暗中资助台湾政府,其目的不言而喻。同时美国还暗中自助与中国有矛盾或冲突的国家。日本和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争的不可开交,而日本恰恰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在钓鱼岛问题的立场上一直态度暧昧,其用意在于混淆视听,搅乱中国的局势。
在军事上,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集中了美国的精锐力量,意图在海上封锁中国。利用在盟国的土地上建立的军事基地形成三大岛链的封锁体系。同时在南海地区,菲律宾等国均是美国的盟友。依靠美国的支持,菲律宾的国不断向中国挑衅并制造摩擦。
而另一方面,美国又不得不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经济增长率超过7%,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这个全球经济的引擎左右着世界经济局势。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向全球出售中国制造的产品,美国也对中国的产品产生了严重的依赖。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其头号债主就是中国。除了经济方面,双方在许多国际事务上诸如反恐问题等要通力协作,才能完成目标。
正是因为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情况,才造成美国对我国政策的暧昧不明、摇摆不定。美国利用日本、台湾及疆独、藏独分子来牵制中国,通过外交手段对中国周边国家进行势力渗透,形成包围圈虎视眈眈;另一方面,从其对待大陆与台湾问题的态度—主张不分离不同意也可以看出,美国最希望的状态不是绝对的势力偏向,而是寻求各方力量的平衡。这也与历史上的中美关系可以看出,双方相争,美国才好坐收渔翁之利。美国的意图是为其重返东亚、称霸全球扫除障碍。那么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美方的挑战呢?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路线,在面对主权问题和国家战略发展问题时,我们决不能退缩,也不能忍让。而对于美国,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矛盾,争取实现合作共赢。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积极寻求合作,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理好当今中美关系的不二法则。
学习心得: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当今国内外的局势的变化。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中美关系和南海问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多多了解国内和国际上的大事小情,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1.袁鹏 《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空间》 现代国际关系 2005(04)
2.潘锐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 世界经济研究 2003(12)
3.邱苗 《奥巴马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4.孙哲 《亚太战略变局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北京:时事出版社 2012
5.王鸿刚 《大变局下的中美关系与中美战略博弈》 现代国际关系 2012(05)
第三篇:2011形势与政策论海峡两岸
形势与政策论海峡两岸
作为一个闽南人,我能够较为深刻的体会海峡两岸的发展,两岸的形势一直在变,从紧张到缓和,再从缓和发展到和谐,这一切都是需要两岸同胞的努力。在共产党的领导,我们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努力,终于迎来了两岸发展的新纪元。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岸的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第四篇:十八大形势与策论
形势与政策论文--有关十八大
《法律与国家》曾评论道,国家乃法律之立命安身所在。虽然,我们深知“法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法治趋向完善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法律与国家有时应该是一个并立而行的一个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不能说“一个国家再发达,缺了法律也不行”,而应该说“没有法律,一个国家根本不能发展壮大”。法律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读完中共十八大报告全文,作为法学院学生,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在胡锦涛总书记这篇主题鲜明、内容厚重、精彩纷呈的报告中,法律与法律精神随处可见。比如,报告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奋斗目标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要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十八大还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水平,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 护稳定能力”,此外,报告还要求,各级政府“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以上都是本次大会的召开,在报告中所呈现出的法律与法律精神。下面我谈一谈,我对这些方面的一些理解,并且说一说它们对本专业,或者应该说是法律建设的指导作用。
1、关于“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报告中提到的经济发展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国际交往问题等,都是需要法律来予以维系和促进的,法律在整个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大计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反观国内立法、司法与执法,做的确实还不尽人意。比如说,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十五大提出了到2010年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到2010年底,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但是其中很多的法律法规并非是尽善尽美的。例如,《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就是赶着出台的,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只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而这样一个完善的工作便落到了我们法科专业学生的头上。国家立法 的完善工作的工作者无非就是司法工作者、律师和法学家。只有厚实的法律知识基础加之多年的法律实践才能促进法律的完善。而,司法工作者、律师、法学家等大都是法学专业出身,这就奠定的法学这一专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国家,各个大学更加注重大学法学教育工作,提高法学院学生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为未来打好基础。
2、关于“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
近年来,躲猫猫、药家鑫案、小悦悦等司法类事件在网上曝光后,引发了广泛关注,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进一步显现。但网络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也存在监督无序、信息失实、恶意炒作,甚至存在网络审判、影响正常的司法审判等问题。努力构建司法与传媒的和谐关系,妥善处理好独立审判与舆论监督关系,防止出现被非理性舆论左右司法审判的“媒体审判”局面事关重要。
目前对于新媒体这一块的立法工作并不是很好,司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我们不能否认,新媒体确实爆出很多“房叔”、“表叔”,并且在消息一出之后他们也立刻受到了调查。但是“人肉搜索”、“网络暴力”频繁出现,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全裸时代”。政府还没有实现信息公开化,而民众已经被“信息公开化”了。所谓的舆论监督有时候使得法院审判变得以“舆论”为导向,例如2011年云南李昌奎案等,的因此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实为必要。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加强公众的舆论监督,理想是很好的,但是在执行上,仍然需要努力。这就需要法律对舆论负面效应的一个规制,以使得公 众参与和舆论监督能发挥出其最大作用。这是十八大报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3、关于“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关于司法独立问题,学者们大都希望司法独立,实践工作者也希望司法独立,但是,中国目前还是走在计划经济的尾巴上,走在国家过分干预的路上,走在几千年来传承的君王统治的习惯上,司法独立是没有生存的土壤的。中国的法官不仅仅是判案,还要考虑社会影响,考虑政策指导,考虑经济效益。中国的法官,发挥的不仅仅是审判的作用,还有实行政策的作用,调节社会各方面利益的作用,法官要肩负的东西太多了,既要按法律来,又要按政策来,还要兼顾舆论,一不小心就犯了错。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深化司法改革,保证司法独立,确实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典型的案例如“药家鑫案”、“李昌奎案”“李双江儿子案”等等,都是法院迫于舆论的压力而作出的完全迎合舆论呼声的判决,这种判决可以博得一时的大快人心,但它的公正性是值得怀疑的。这方面的案例及教训其实并不罕见。因此一定要警惕因错误的或情绪化的舆论导向而强撑所谓的“舆论审判”。司法公正需要建设性的舆论监督,而拒绝破坏性的舆论监督。
当今中国是个开放的国度,市场经济浪潮下,人民接受更为广阔 的知识且也有更加广阔的平台发表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关注。“媒体”、“微博”的力量日趋强大,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想法意见被大家提倡和关注。人们更多地是站在道德层面而没有深入的分析案情,因为他们并非是受过专业法律教育的法律工作者。法官对于网络、媒体关注的热点当然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谨慎处理,以免导入负面舆论的漩涡。
十八大报告有多处论述涉及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提升司法公信力、建立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等,多处强调确保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等。
4、关于“依法行政”
一直以来,“城管”“强拆”“平坟”,这些名词让民众望而生畏。本来,为经济建设,为市政规划,为社会发展,由城管没事市容,政府拆迁规划都没有什么可怕,但是一旦行政权力超越其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而成为权钱交易的产物的砝码,打压市民的手段时,再加上执法中“霸气”十足、“匪气”十足,违法执法、野蛮执法,使它自然而然变成了人民心中的“洪水猛兽”。阳光下的政府刚刚博得人民的好感,如此的行政执法有让人民再失信心。虽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方针已推进多年,各级政府主动听取民意、科学决策的能力明显得到加强,全国范围内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彰显了法治的进步。但一些地方一些干部的人治意识仍未改变,为追求高增长的GDP,违法侵害群众利益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不容 忽视。
我们必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各级领导的法治意识,树立法治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各级政府提出了加快依法行政步伐,建设法治政府的更高、更快的要求。
5、关于“惩治贪污腐败、徇私枉法”
“裸官”、“官二代”、“三光书记”无疑成为了贪污腐败、徇私枉法的代名词。《宪法》规定,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但是就是有那么一批人在享受着特权。在贪污腐败“亿元时代”之下,贪污腐败问题已经是社会的致命毒瘤。有人说,贪污腐败问题是一个整个时代的问题。因此在对待这个问题上,绝不能因为任何挫折而企图折回。而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并不缺失,缺失的只是犯罪的发现以及法律的惩罚力度问题。很多人赞同“重法极刑”,有时候适当的严惩不失为良策。当然,必须要遵守“罪行相适应”原则。
胡锦涛总书记报告中提到,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表明了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与信心。我们当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当前的探索、发展和前进更有经验,底气和自信。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时强调,我们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铿锵语调显示出党中央治理腐败的坚定信念。
6、关于“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中国法治建设有三个关键问题:一解决党的依法执政问题,只要党能够依法执政,法治国家就有保证;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问题,只要能够依法行政,法治国家就有希望;三是司法公正问题,只有公正司法,人们才会信赖法律。
讲权威,要两个权威并讲,一是法律的权威,即宪法法律至上;另一个是司法的权威,它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权威。没有后一种权威,前一种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一道防波堤”。十八大报告就此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化司法改革的关键,应继续深化司法职权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党和国家要逐步习惯通过司法实现长期执政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宪法赋予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落到实处;通过提升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和落实其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
听完报告后突出的一点感受是,法治受到更多强调,法律在政府运行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愈加突出。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特别是,报告提到要加强和推进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这是报告的一大亮点,表明领导层对于法律、法治的作用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深化,即不仅要制定法律规则、执行法律规则,更要让法治的精神和理念真正渗透到政府权力运行和日常工作之中,真正成为举国上下的一种习惯。对此,作为一名法律人深感欣慰。
① 老师提的要求是让我们谈谈十八大报告对于我们法学专业的指导意义,但是,我想了很久,觉得其对本专业直接的指导意义好像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只能谈谈报告的间接指导意义,即其对法律的影响。所以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理出报告中的与法律有关的部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谈谈对其内容对法律的指导意义所在。
2012-12-14 8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课程演讲稿提纲(互联网+)
一、什么是“互联网+”?
官方版:“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施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马化腾版:“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阿里版: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李彦宏版:“互联网+”计划,我的理解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的模式。这几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的增加,现在渗透率已经接近50%。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互联网在其他产业当中能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过去一两年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的话,就变成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尤其是O2O(线上到线下)领域,比如线上和线下结合。
雷军版: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互联网+”,意思就是怎么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的思维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增值、提效。
亿欧网版本:“互联网+”指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通过和线下融合互动,促进传统产业和传统消费转型升级的同时,助力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长远目标。
【加上PPT炫酷背景】同学版本:“互联网+”就好比是一个皇帝娶了一二三四五六个老婆,生下了一二三四五六个皇子,有的会打仗,有的会读书,有的做老板,有的去搞政治~
二、“互联网+”的前身今世
以1994年作为中国商用互联网元年起算,之前的20年都未见“互联网+”流行开来,而到了2015年这个概念才被大众化传播,这和互联网的作用由工具发展到水电煤有关。到2015年时,互联网是先进生产力的观点被各方广泛认同。小故事,可找个马化腾会议图片——【“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三马”(马明哲、马化腾和马云)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发言。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 两年来,马化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2013年底的腾讯WE大会上,马化腾再次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关系的看法。他视“互联网+”为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之一,“互联网+”式创新正在涌现。】
互联网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有别于传统线下行业,互联网新经济和互联网行业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就是证明。这个阶段,互联网用其在空间性和时间性上的优势,从早期的信息,到中间的娱乐游戏,到后来的商品零售,互联网的新方式取得了不错成绩。但这个阶段,互联网和线下各产业是平行存在的,互联网和线下实体的冲突不绝于耳。
2013年后,互联网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互联网+”阶段。这一阶段是伴随智能手机和3G/4G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生活和工作的区隔,打破了线上和线下的界限。这一阶段,互联网逐渐脱离工具属性成为水电煤,与其它行业结合变成了底层设施。2013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公司更多强调线上线下的融合,之前线上线下剑拔弩张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三、“互联网+”的前景和实例
中国互联网发展到2013后网民红利几乎消磨殆尽,要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选的方向有:国际化扩充地域,更加追求极客和技术,和线下结合。因此,“互联网+X”因此能给市场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互联网向“互联网+”的演进是必然,马化腾在2013年腾讯WE大会上称,“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已经不敢轻视互联网这个话题了。”他认为,互联网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就像带来第二次工业的电力一样,与各行各业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提升关系。传统行业一开始对于结合互联网感到不适应,害怕收入根基被动摇,但事实上互联网帮助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后,带来的新收入会远远大于过去的收入,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互联网可以“+”哪些行业?
典型成熟的几个例子
互联网+通信:就是即时通信,在国内通讯领域遍地开花,中国智能手机发展迅速,诞生出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品牌。中国4G牌照的发放,新一轮宽带提速计划的展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营销:就是电子商务。“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大家已经不再局限于每周、每月的固定时间里,在固定的购物场所进行消费。而是转变为随心所欲的全天候、多渠道的消费,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购买他们所喜欢的商品。举出实例详细阐述。
互联网+交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出行方式,将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交通运输业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形成具有“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家经常使用的打车软件、网上购买火车和飞机票、出行导航系统、各类地图软件等等。举出实例详细阐述。
互联网+职业:将会诞生一大批新兴互联网职业,他们能够根据“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做事,有各自具体而擅长的领域,譬如前端设计师、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程序技术员等,通过不断的向下延伸而匹配到线下的传统企业中。
四、总结
目前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牵头推出“互联网+”政策,正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产生。在政策的激励下,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出现,传统的创业项目也就越来越好,以此来解决行业的升级。“互联网+”政策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魔力,能够促成过去传统商家做不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
互联网+(英语)专业又能做什么呢? 大量的全球资讯;(举出几个实例)全球商务;(实例论证)
把普通生活带到互联网上(实例论证);
英文内容占全球互联网的55.7%,而中文仅占3.3%;英语+互联网,可能让互联网的价值提高50%。而且这50%的内容,是中文互联网可能永远也不会产生的独特的多样内容,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未来尽掌握在自己手中,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