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已读)

时间:2019-05-15 04:3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已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已读)》。

第一篇: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已读)

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

作者: 蔡骐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中华传媒网

关键词: 《大国崛起》 《走向和谐》 语境 叙事模式 话语策略┊阅读:154次┊ [摘要]:

立足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野,本文总结了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发生的三个转变:其一,《大国崛起》是应中国已在全球化进程中崭露头角这一国际语境而生,而《走向和谐》却是中国需要进一步“走向和谐”这一国内语境的产物;其二,《大国崛起》运用的是风水轮转的“循环模式”,而《走向和谐》运用的是另一种不同风格的“进化模式”;其三,《大国崛起》为我们建构了创新、诚信和学习的话语,而《走向和谐》建构的则是冲突与和谐的话语。

如果把过去的2007年比作一条时间之河,那么,河的两岸分别有两部在央视播出且社会反响强烈、观众印象深刻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左岸是在2006年冬天引起强烈反响的《大国崛起》,而右岸是伴随着2008年春天的脚步而来的《走向和谐》。从左岸到右岸,一岸是一幅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为背景的恢宏画卷,另一岸则是一首解读中国和谐社会理论的长篇史诗;一岸是九个大国轮番上阵,另一岸则是中国独自演绎。在《大国崛起》仍留有余温,而《走向和谐》正炙手可热的今天,人们对“两岸”的风景众说纷纭,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它们所建构的话语又蕴含了什么样的深层意义?本文将运用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野对其进行全新的解读。

一、从“国际”到“国内”的语境置换

《大国崛起》和《走向和谐》都是电视纪录片,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实际上,它们为我们分别讲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个展示的是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交替过程,一个描述的是中国走向和谐的漫漫长路。故事的叙述当然会涉及到种种要素,而首当其冲的无疑是故事所产生的背景或社会环境,通常我们称之为语境。

放眼全球,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让我们目不暇接的是美国的领先,日本的追赶,俄罗斯的复兴,还有德国和法国的努力„„这些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都曾经或正拥有着实力与强权。《大国崛起》为我们打造的就是这么一个纷繁而庞大的舞台,舞台上熠熠闪耀的九位“明星”都被冠以了“大国”的头衔,而中国今后又能否在这个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当然,我们希望在做一个“观者”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技能”,而后舞一首倾国倾城之曲。事实上,今天中国也正凭借其强大的实力一步步奋发向前,一步步走向复兴,在这一过程中少不了要发掘自身的优势,也少不了要向他国学习。于是,《大国崛起》在这种迫切的需求中诞生。它为我们呈现九个大国的兴衰过程,讲述它们成功的经验或衰落的教训,其目的很明显,借鉴他国的崛起之路,继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创造条件。当前,中国已经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崭露头角,在“大国崛起”的途中也越走越稳健。显然,《大国崛起》的出台是应这一国际语境而生,从而也为“中国崛起”建构了合理性与合法性。观看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在历史潮流中的相继崛起,那么,下一个崛起的国家将是谁?毋庸置疑,答案就是中国。

《大国崛起》给了我们答案,同时也给了我们思考,中国离崛起的距离还有多远?崛起后的出路又是什么?而《走向和谐》恰好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走向”代表着我们正在崛起的路上,而“和谐”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中国自古以来拥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历史,但是否这样我们就可以衣食无忧?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大国崛起》既让我们看到了他国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国的衰落。历史上还很少见持续领先的国家,崛起之后的那些国家或因内部的争斗,或因外部的战争,经常不无遗憾地走向了衰落。因此,中国在这种潮起潮落的过程中看到的不仅是希望和曙光,同时,更应该看到危机与挑战。《走向和谐》就让我们开始审视自身。勿庸讳言,今天的中国还不够和谐,我们面临着贫富分化、环境污染、三农、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党和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它们依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中的中国还需要进一步“走向和谐”。而纪录片《走向和谐》的出台和热播,无疑正是中国国内这一现实语境的产物,也是中国民众面对挑战所给出的一种回应。

二、从“循环”到“进化”的叙事模式

如果说“语境”回答了《大国崛起》和《走向和谐》之所以站在河两岸的原因,那么,叙事模式则会告诉我们,这两岸的风景究竟是如何展示于人的。在这之前,先让我们暂时回到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开篇就用这样一句极为精辟的话概述了我国的历史,确实,历史上的国家大多无法逃脱萌芽、成长、成熟、辉煌,继而又走向衰落的命运。在这里,国家的命运恰如同四季轮回,周而复始,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主角。我们将这种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视为一种重复循环的过程的历史观称为“历史循环说”,而与之相伴的叙事模式则可以称之为“循环模式”。

现在,我们再来看《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国家先后在世界舞台上闪亮登场,交替着为我们倾尽辉煌。一国退居幕后,必有另一个大国继之崛起。虽然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主角是不同的国家。比如“小国大业”的荷兰,一个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人口仅有150万的小国,却曾努力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但历史的安排又总是那样的巧合,辉煌过后,到17世纪末期,荷兰的发展速度逐渐趋于缓慢,并最终从历史舞台的前台退了下来。再看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美国等,这些国家也从来都不是天生的大国,更非自始至终的大国,而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崛起于世界舞台之上。不过,虽然主角不同,但大国新陈代谢、应运而生的规律却是不变的,于是,“循环模式”在这部纪录片里显然成了对大国轮番崛起的一种解说。虽然它并不否认社会历史在这种大国交替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但风水轮转的循环论却成了其描绘斑斓历史图卷的底色。

虽然循环模式可以独具只眼地描绘大国全球争霸的历史,但《走向和谐》运用的显然是另外一种叙事模式。一些社会理论家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那儿寻找到灵感,提出了将社会历史的发展视为朝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行的社会进化论,他们认为社会会无可避免地进化到一个更高的状态。我们把这种基调的叙事模式称为“进化模式”。《走向和谐》为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一幅日新月异、渐趋和谐美满的进化图。中国在走向和谐的过程中,途经各种艰难,历尽各种沧桑,但是我们正在完成一个从落后到强大的蜕变与进化过程。在《时代新篇》揭开序幕后,接下来的《沧桑正道》、《执政方略》、《发展新局》、《人民福祉》等都是以“和谐社会”为中心,分别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各个角度切入进行的多层面展示,它们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从而我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国家正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走向和谐。显然,这种叙事模式与“循环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循环模式”中,我们体验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宿命感,而“进化模式”让我们感受到的则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奋斗的欲望。

三、从“崛起”到“和谐”的话语策略

在叙事模式的潜在作用下,《大国崛起》和《走向和谐》为我们展示了风格不一的景色,或者说向受众传递了截然不同的信息。而媒介在传递这些信息的同时,其目的都是或明或暗地要告诉受众一些东西。传播学中的话语策略就是用来解释媒介是如何建构话语,并传递其最终想要达成的意义与价值的。我们通常会为电视节目所提供的视觉盛宴而陶醉,事实上,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接受了某些话语,并且悄然认同了这些话语。

《大国崛起》为我们讲述九个大国相继崛起的故事,无疑,这其中有着一定的逻辑合理性。这些国家凭借什么得以崛起?这就是我们需要向他国学习的经验,也是该片为我们建构起来的具体话语。这其中,首要的就是创新的话语。比如英国,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它确立了新教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建立了比较开放、自由的社会体制。在思想、体制的创新下,技术的创新也被提上了日程,工业革命的爆发及成功很快让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其它国家的创新因素也是其崛起的关键。其次,该片还建构了诚信的话语。当年,荷兰的一位船长带领船员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不遗余力地守护他们所运送的货物,他们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诚信。也由此,荷兰人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所、现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正是凭借着诚信的力量,荷兰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显然,诚信也是中国今天经济发展中最需要确立的特质。最后,该片还建构了学习的话语。国家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依托于向他者的学习。比如日本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它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从而为自身的崛起寻找合作伙伴,之后的百年维新最终让日本成为了世界经济第三强国。与之类似,俄罗斯的崛起也与积极学习外国的成功经验有关,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并运用先进技术帮助俄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学习是进步及发展的基础,开放的中国今天也正在努力吸纳一切有利于中华民族腾飞的经验。

与《大国崛起》努力总结经验及教训不同,《走向和谐》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揭示与分析具体问题,从而让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它们,并最终实现“走向和谐”的目标。如果从叙事话语层面来考察,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它为我们确立的基调是冲突的话语。作为理论文献片,《走向和谐》没有陷入传统的“歌功颂德”的老套模式,而是大胆地揭示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上学难、看病难、环境治理难等,其触角更是直接指向了贫富分化、三农问题、外交问题等敏感话题。片子让我们感受到冲突无所不在,而这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既是我国的现状,又是我们走向和谐所必须跨越的障碍。在任何一个社会,冲突都不可避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向他者学习来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并完成国家的崛起。如果我们无法实现和谐,我们也就无法真正地崛起。和谐既是我们努力前行的目标,也是该片为我们建构起来的另一核心话语。在这层意义上,《走向和谐》与《大国崛起》讲述的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传递的也是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但在“崛起”与“和谐”这两个关键词上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两部纪录片也正是通过以上的话语建构完成了对民众的政治启蒙。

综上所述,《大国崛起》和《走向和谐》都在特定的语境中诞生,在精心构建的叙事模式中成长,并因其建构的具体话语最终赢得受众的青睐。在今天这样一个娱乐化大行其道的浮躁社会,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纪录片在静静地叙述历史,讨论现实,实属幸事。同样,在今天中国纪录片市场并不那么乐观的前提下,它们还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和好评,实属不易。如今,《大国崛起》和《走向和谐》都已在众语喧哗中落幕,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会持久而绵长。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第二篇:《瞭望》:从“大国”走向“强国”

《瞭望》:从“大国”走向“强国”

2012年02月28日 08:40:43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从“大国”走向“强国” ——需要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梦想

两会特别报道:强国征程

中国转型的科技支撑

《瞭望》:冷观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

创造条件使人民更努力地学习,更智慧地工作,更积极地创业,更大胆地创新,在创造个人财富、社会财富、国家财富的过程中走向共同富裕。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正在展开的此时此刻,注定是一个“大时代”(GreatTime)。

2011年,中国GDP达到47.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7.45万亿美元。2012年1月27日,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GDP占美国GDP比重近半,达到49%。相比较,奥巴马上台的2009年这个比重为30%,十年前的2001年为13%,二十年前的1991年为7%。

为此,2011年2月,在与美国硅谷头面人物的晚餐会上,奥巴马询问苹果公司老板乔布斯,“要想在美国制造iPhone都需要什么?这些工作为什么不能在美国进行。”苹果公司2011年出售的7000万部iPhone、3000万台iPad和5900万件其他产品,绝大部分都在中国制造。苹果公司创始人直言不讳地告诉奥巴马,“这些工作机会不会回来了。”

已经持续了3年多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快了全球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对比的变化。2010年,中国制造业以1.995万亿美元的产值,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当年1.952万亿美元的美国制造业产值,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这是自1885年美国制造业产值超越英国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1年美国货物对外贸易总额3.734万亿美元;按中国海关统计,中国货物贸易总额为3.642万亿美元,中美差距已经缩小到区区920亿美元。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就此预测,2012年,中国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的三大“制高点”——全球制造业总额、全球对外贸易份额和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已于2010年在制造业领域和今年将在对外贸易领域超越美国。

2月11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在《华尔街日报》上撰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世界需要美国》的文章。这位受到奥巴马欣赏的国际政治研究者直言,“现行国际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塑造并且反映美国利益的。如果力量的重心开始向别的国家转移,那么国际秩序也会相应向有利于这些国家的利益方向转移。”

事实上,2011年,美国的一连串战略举措,已经诠释了其不惜一切代价全力阻止这一力量转移的动向。

“60多年的新中国建设还只是刚刚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实现‘强国梦’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2月19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认为,此时此刻,“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正处在关键时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拷问,执政党带领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13亿多国人的前途和命运。

资本主义大变局

1月25日,2012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召开。这次国际会议变成了“资本主义大辩论”。第一天第一场讨论一开始,主持人问,20世纪的资本主义制度,能否适应21世纪的现实?将近一半在座者认为,资本主义无法应对21世纪;两成左右觉得资本主义并无大碍;余下的是谨慎的游离派。

讨论中,美国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大卫·鲁宾斯坦警告,“我们现在还有3~4年的时间来改进我们的经济模式,如果不尽快行动,我们会输掉这场战争,而我们的制度也会终结。”全球工会联盟总干事长巴罗女士抨击说,“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拉大,显示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失效。”在现场亲历这一幕的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转述了FT资深同事对这场“全球资本家俱乐部”内部争议的评价:资本主义碰到了百年来的大变局。

李慎明认为,对于这场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是金融家的贪婪、银行监管制度的缺失和公众消费信心不足等,更不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的美国消费方式和中国汇率与外贸政策的联姻,“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主导的以新自由主义为主要推力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现在,全球GDP为70万亿美元,而债券市场则为9500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000倍以上,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价值则达到46600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6657倍还多。世界上每2.4小时流动的资金总额,就相当于一年全球GDP的总值。

“如此庞大和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不通过生产环节便能将其盘剥的触角伸往世界各国、各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直至家庭直接攫取金钱。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和金融产品的大发展,从本质上讲,只是为贫富两极分化提供便利的工具罢了。”

李慎明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现象:极少数富人愈来愈富、愈来愈少,绝大多数穷人其中包括中等收入阶层愈来愈穷、愈来愈多。而且,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几乎所有国家都愈来愈穷,其标志就是各国主权债务都在急剧增多。比如,仅仅30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口、2011年GDP为2.04万亿美元的意大利,目前竟然积累了1.9万亿美元的主权债务。

2007年9月12日,英国《卫报》报道,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225人的收入与最贫穷的27亿人的收入相等,相当于世界所有人口收入的40%。即使美国,其国内贫富差距更甚。2011年10月24日,德国学者托马斯·舒尔茨在《明镜》周刊撰文称,目前,美国400个最富的美国人占有的财富超过1.5亿底层美国人占有的财富总和。

“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在积累财富的同时积累贫穷。”对于这种全球范围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向本刊记者引用了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这句名言。在他看来,在资本社会里,无论银行家、企业家还是工人、消费者,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缺钱,每个人都被深刻的“贫困感”所驱动,“而这种贫困感正是市场社会的产物,它就深深地植根于对人永不能满足的财富积累欲望的制度性肯定之上。”

李慎明给出的结论是:从一定意义上说,目前这场正在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是对美国这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特别是其中金融霸权肆意泛滥的绝地“报复”,是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理论的一种“清算”,还是对美国基本制度的根本挑战。

“美国秩序”的逻辑

2009年5月9日,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十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

奥巴马此言后的注解是,不到全球5%的美国人口,消耗着全球20%的能源、16%的淡水、15%的木材,同时排放10%的垃圾和25%的二氧化碳。奥巴马的潜台词非常明确,美国将会千方百计运用各种手段维持乃至扩大这个比例。也因此,罗伯特·卡根这位同时受到美国两党领袖青睐的美国新保守主义学者,对中国的未来不以为然。

在那篇《为什么世界需要美国》的文章中,他的分析是,中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距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还有非常大的距离,“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是庞大的人口所创造,在人均方面仍然属于比较贫穷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都超过4万美元,而中国只有4000多美元,与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和伯利兹大致相同。即使根据乐观估计,中国2030年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美国的一半,也就是斯洛文尼亚和希腊现在的水平。”

“过去我们总讲‘地缘’,现在应该加上‘货币’、‘信息’、‘军事’和‘资源’。可以说,‘地缘’、‘货币’、‘信息’、‘军事’这前四种都是手段,最终是为掠夺和占有资源服务的。”李慎明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看来,只有这五种因素相加,似乎才可以解释现在世界上所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

他的判断是,由于新一轮金融危机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存在的进一步激化,在今后一些年内,各种国际力量特别是世界上一些大国和强国,将会围绕金融、能源、粮食、主权等根本性问题,既有多样的合作与竞争,更有着激烈的博弈和较量,“其手法和手段将是多种多样甚至是十分残酷的。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经济危机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政治危机。”

2011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澳大利亚议会的讲话中明确表示:“作为美国总统,做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性决定:美国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将通过维护核心原则及与盟国和伙伴的紧密合作,为亚太地区的发展和未来发挥更重要且长期的作用我的国家安全团队将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和任务视为重中之重。”

几乎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撰写了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从印度洋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太平洋的海上狭长地带包括了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途径”,“全球一半商品都要经此运输的南中国海”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焦点之一。为此,“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5个主要区域伙伴签署的结盟协议构建起美国在亚太的战略转变的未来”,印度将是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南方轴心和亚洲中心的结合”。

由于天文数字般的金融衍生品在今后一些年内将要破灭,全球GDP将必须回归以实物经济为主。从这一视角出发,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也就顺理成章。前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研究员、美国战略学家托马斯·巴奈特曾说,“美国用美元这种‘小纸片’换取亚洲的巨量产品,这当然不公平。所以,美国在美元之外提供了真正的有用之物,这就是太平洋舰队。”

极力维护“美国利益优先”的罗伯特·卡根,在其新著《危险国家》一书中坦然承认,美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危险的国家,扩张成性,“今天,当大多数的美国人了解到,世界视美国甚至幼年时的美国为一个非常危险的国家,将会感到惊讶在南美大陆、西半球和欧洲的人民和国家出于多种原因认为美国是危险的。首先是美国人侵略成性,对领土和占统治地位的追求欲壑难填。”

然而,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逻辑在道义上难以成立。“今天的主要势力,美国和欧洲,尤其缺乏关于未来的创见,它们试图维持已经不再现实的想法,缺乏理性精神。”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否定了“美国利益优先”的逻辑,“美欧试图维持肥水如百川入海似的流向美欧的世界秩序,以便维持高消费高福利的奢华社会。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是非理性的和无效的,它无法超越的难题是:他人不同意。这是最朴素的事实。”

中国道路

199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在其《21世纪的角逐》一书中做过统计,在1870年至1988年的118年间,世界上以人均收入为标准排名最富的国家几乎变动不大,仅有两个人口很少、自然资源却十分丰富的石油输出国——阿联酋和科威特进入这一行列,而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价格较低的新西兰、阿根廷、智利甚至从富国行列中消失。他由此得出结论:“穷国要想挤进富国行列几乎没有可能。”

李慎明就此向本刊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世界上共有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92个国家),搞社会主义制度的仅有5个国家,即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除此之外,其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搞的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但富国却只有20多个。而其中许多富国遭遇到严重的债务危机。这说明什么?”他的结论是,穷国挤不进富国,也就是资本主义救不了穷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将其简称为“中国道路”。

基于新中国建设60多年的经验和探索,采访中,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为本刊记者总结了“中国道路”的三个决定因素:

其一,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最大限度扩大生产、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知识、科技、教育和信息要素。

“从本质上来看,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落后者,其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包括经济追赶、教育追赶、科技追赶、信息通信技术追赶等。”这位拥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国情研究者描述了中国的雄心,“凡是发达国家所具有的现代化技术,中国都要拥有,并普及于全国城乡。凡是发达国家正在创新的现代化技术,中国都必须创新,成为领先者,同时惠及于中国和世界。”

其二,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因素,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资本主义因素可以使人们富裕起来,但是不能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因素不仅使人们更快地富裕起来,而且使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胡鞍钢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本身也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不成熟、极不发达阶段,80年代不发达阶段,至今才形成了比较适应、比较成熟、比较成功的阶段,“但还不完善、还不均衡、还不平等,今后还要走向更为成熟、更加均衡、更加公平的阶段。”

他强调,只有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因素,才能真正凝聚十几亿人民,有效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充分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才能保证政治上实现民族团结、多元一体、国家统一、长治久安。

其三,不断增加独特的中国文化因素,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社会有重大创新,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共同富裕社会、学习型社会、健康型社会、安居乐业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发展现代文化,增强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为增进世界丰富多彩文化作出贡献。

“这三个基本因素的发展,也决定了中国道路的路线图。”从发展水平及阶段来看,胡鞍钢认为将分四步走:第一步(1978~1990)从绝对贫困到温饱水平;第二步(1990~2000)从温饱水平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000~2020)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第四步(2020~2030)从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社会,“大体经过四个阶段完成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

“中国道路的原创性决定了这条道路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是一条曲折复杂的、历经艰辛的万里长征之路。”这位中国国情研究领军者30余年如此分析判断。

“不过,历史与未来都将证明,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他说。

世所罕见的挑战

莱斯特·瑟罗不相信。这位被《纽约时报》称颂为“经济论辩中,极具说服力的分析家及优秀的阐释者”认为,作为一个不发达的经济体,中国要在人均收入上追上美国,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瑟罗给出的理由之一就是人口。中国人口在不久的未来,将呈下降趋势,然而美国与此相反,到22世纪初,其人口将是目前的两倍以上,两国目前巨大的人口差距将会持平,“并且,美国并没有止步不前,经济增长仍快于其他许多大国。一个人口规模正在拉近中国、仍在发展的美国,怎么会被中国超过呢?”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011年8月24日,美国企业研究所发布的《世界人口前景与全球经济展望》显示,到2040年时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由目前的8.3%提高到22.6%,老龄化程度可能超过美国,“中国在未来二十年可能将要经历的人口老龄化轨迹,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尽管日本正在经历这样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节奏,但日本是未老先富,而中国将是未富先老。”这毫无疑问会降低中国经济的增长水平、加大社会负担。

与此同时,在能源方面的挑战更为激烈。2月14日,在《BP2030世界能源展望》发布会上,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鲁尔告诉本刊记者,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正在大大降低美国能源进口依存度,到2030年,美国对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由2010年的50%下降到32%,将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而中国203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80%,天然气达到42%,并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2030年,美国可以依靠加拿大油砂和墨西哥石油完全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鲁尔向台下的中国记者问道,“20年后,美国总统会关注什么?不知道,但毫无疑问,世界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他的潜台词是,如果这一重大战略调整完成,一个难以回避的局面将形成:一面可能是中国对中东能源的日益依赖,另一面是毫无能源负担的美国可以放手在全球施展自己的意志。

事实上,在李慎明眼中,未来中国面对的挑战远远多于此,“我个人认为,在未来一些年内,我国所面临的所有新情况、新困难中,可持续发展的七个资源可能出现相对匮乏的情况,这是最重要、最基础性的挑战。”

土地资源。2020~2030年,我国人口可能达到15亿~16亿,每年需要粮食5.6亿到6亿吨,但若无大的科技进步,每年我们仅能生产5亿吨左右,而现在国际上每年商品贸易粮不过是2亿吨。如果出现极端困难的情况,粮食就会成为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物品。我国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其粮食的生产与供应必须立足自力更生。因此,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政府性投入资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在相当多的时期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国债、银行直接贷款,绝大部分已经贷出,并且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的项目回收投资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时间。这一资源在今后也会明显减少或受到限制。

物质资源。今后,粮食、石油、水、矿产等各种战略性资源都将受到很大制约。我国经济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多个城市有2/3供水不足,其中1/6的城市严重缺水。现在国内石油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仅在40%左右,对外依存度将逐年提高。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

环境资源。全国七大水系约有一半河段存在严重污染问题。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大气环境处于严重污染水平。过去不少地方可以先污染,后治理,现在不仅不能这样做,而且对过去已形成的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投入。

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目前,国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中国可以占领的已经基本占领,今后中国进出口再继续高速增长的潜力有限。在多年30%以上投资率的推动下,国内市场中基础设施投资已趋于饱和,未来高投资率很难维持。当前我国经济上最大的隐忧就是城乡居民内需相对不足。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是消费最终决定生产。东西卖不出去,谁还敢投资?投资得少,较高的GDP增长率就很难较长久地维持。

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已进入准老龄化社会。到2015年,劳动年龄(15~64岁)人员将明显减少。已经或正在进入劳动年龄的“80后”、“90后”,有的可能要两个人抚养两个孩子、四个老人。此时,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将不复存在。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届时我国商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将明显下降。

外资资源。过去30年,由于以上六个资源充裕,加上我国各项政策到位,外资进入我国后其利益能够得到保证,中国吸引外资水平继续提升,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如果未来上述六个资源都有明显萎缩或受到限制,赚钱难度增大,外资也可能逐渐乃至大量减少。因此,在近些年内,要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在特定的条件下外资大规模撤离时给我国带来的金融及社会等风险。共同富裕之路

采访中,一位相关部门研究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保守估计,到2015年底,中国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可以达到4.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消费市场规模的90%;到2020年,中国国内市场将远大于美国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买方市场。

“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彻底将‘扩大消费’这扇大门打开,如此庞大的中国消费能力,将对全球经济乃至国际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位人士指出,目前全球不少跨国公司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正在将过去“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向“一头在内”、“两头在内”、“三头在内”乃至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转移向中国市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与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的‘合体’,将焕发出无与伦比的市场想象力。”

李慎明对此抱有强烈的信心,“创新的主体,首先是国家,只有国家才可以有财力、物力、人力集中起来办大事。如果能够拿出‘两弹一星’的精神,在新能源上实现突破,不但能大大缓解未来发展中能源约束的压力,更将一举占领决定国家命运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

事实上,在胡鞍钢的观察中,60多年的探索,就是不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国家建设创新史。这其中,他认为最具挑战也是最具历史创新的壮举,就是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二个目标——共同富裕。

未来中国将从小康走向富裕,从中低收入走向中高收入,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最重要的发展主题、最核心的发展目标和最大的发展任务。”胡鞍钢将这个目标具体为三方面内容:

一是中国的共同富裕社会。胡鞍钢指出,“共同富裕”并不是平均富裕,其核心是“共同”,使十几亿人能够共同拥有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提升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只有具备这四个“共同”,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而且,“共同富裕”的底线是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消除各类绝对贫困人口,使他们也能富裕起来。

“‘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旗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基础,也是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保障。他认为,我们不仅是唯物主义者,客观承认社会差异,而且还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创造条件使人民更努力地学习,更智慧地工作,更积极地创业,更大胆地创新,在创造个人财富、社会财富、国家财富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二是中国与世界共同繁荣。在胡鞍钢看来,日益开放的中国与日益一体化的世界,谁也离不开谁,“只有世界特别是南方国家(指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发展了,中国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只有世界特别是南方国家繁荣了,中国才能得到更大的繁荣;只有世界特别是南方国家富裕了,中国才能得到更大的富裕。”

为此,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但要“引进来”,也要主动“走出去”,特别是投资南方国家提高发展能力;不但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特别是帮助南方国家尽快富裕起来;不但要参与全球化,还要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均衡的方向发展。努力促进同世界各国在政治上的平等互信,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持续发展的绿色世界。

三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态安全、减灾防灾既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之一,也是中国长期发展的基本国策。”胡鞍钢强调,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优先发展绿色产业,投资绿色能源,倡导促进绿色消费,将大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福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多赢”,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大贡献。

胡鞍钢感慨地说,毛泽东50年前曾经说过,21世纪中国应该对整个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什么才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胡鞍钢为本刊记者给出的回答是,除了经济贸易方面和扶贫方面的巨大贡献,中国还应该在以下关键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绿色革命和文化传承,“这四个方面的贡献代表了中国在国内和国际意义上的现代复兴。”

“当然,考虑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事务中最大的利益攸关方之一,中国不仅要兼顾自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选择发展模式时,也需要考虑到发达国家的利益。”胡鞍钢最后补充说。□《瞭望》新闻周刊 王健君 王仁贵 牟婉君

第三篇:用心去做 从问题走向和谐

用心去做 从问题走向和谐

我担任班主任工作12年,这已是我所带的第四届学生了,回首我这不长的班主任岁月,有艰辛、劳累,但同时也收获了幸福,班风积极向上,学生健康成长,尤其是在这次期末考试中,我班班级总均分又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进步学生也达到了一半以上,家长会上家长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以说给社会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在实践中我尝试到了身为人师的不易,尤其是我们初中阶段,教书育人工作更为艰辛。我深知新的时代向班主任提出了挑战:只有爱心奉献精神是不够的,教育观念必须更新。我一直在不断求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以下一些不足的经验,我觉得是行之有效的:

一、用真诚的爱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师,面对一群“骄”又“娇”的独生子女们,我明白只有用胜似父母的爱心才能把孩子们的爱心凝聚在一起。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有一学生上课迟到,我内心焦急,便在讲台上不停地踱步,并不时从窗口向外张望。学生从我的神情中体会到了老师真诚的关怀,迟到的学生得知后也不再迟到,从而自愿接受我的管理越来越好。

二、用健全的制度形成良好的班风

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推出了多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建立班规

我和班干部一起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规,从品德、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给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大家有章可循。

2、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

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展开竞争,并建立记分台和竞争园地。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了他们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在我的班里,每一个学生都好学上进,努力拼搏,没有一个掉队。

3、建立班干部管理制度,经常给班干部开会,了解班内情况,交流工作心得与体会

4、建立家长联系本,及时与家长书面交流

5、要求每周人人写周记,反思自己一周学习状况,以及班内发生的大情小事和自己态度看法,明白我是班级的主人,树立主人翁意识。

三、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并重养成良好的习惯

尊重信任就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我常和学生商量,管理班级的方法,尽量尊重他们的想法,比如:班会讨论什么热门话题,班干部的任免、三好学生的评选、大扫除时的安排、你想让老师开家长会说什么„„在尊重信任基础上,我们班班风良好,主动性高。

其次是严格要求,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毫不放松。许多事实表明: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缺一不可,他们的结合本身就体现着对学生丰富的高层次要求。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的统一。只有教师的素质全面提高了才能做到“严”得合理,“热”得适度,在教育实践中走向自由的王国。

四、集体教育和个别谈话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每带一个班都注重培养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校每次组织运动会、合唱比赛、演讲比赛、看电影、到龙潭公园参观花卉展览、联欢会等活动,我都把它们看成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比如:一次运动会前,有一部分学生不报名,还有的想请假,我就动员说:“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既是集体力量,又是个人意志的大拼搏活动,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又是什么呢?今日的拼搏场面都将成为来日美好的心理享受。同学们,努力拼搏吧,微笑和荣誉都属于你!”这次动员掀起了同学们激情的巨浪,同学们纷纷踊跃报名,没有项目的也积极写稿、投稿,仪仗队自觉主动排练,最后我们班取得了“文明班级”的称号。

班主任做学生思想工作是“家常便饭”,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生难免要受社会影响,这就为管理学生增加了难度,也对与学生个别谈话提出了新的挑战。上个月,我班有个各方面表现不错的班干部,一次偶然机会,与外班女生相遇,来往过密,学生们也窃窃私语说他们“早恋”。我和家长沟通后,了解到这个学生确实和这位女同学经常打电话,有时候一打一小时,于是我与这名学生单独进行了一次谈话:“你喜欢吃青杏呢?还是成熟的黄杏?”答案自不必说,我接着说:“青杏苦涩,是因为它没成熟,你才16岁还不大,人生的道路还长着呢,况且,你能保证自己现在的选择将来不会改变吗?如果后悔了怎么办?„„”我又找那女生谈话,她也愉快接受,后来俩人再不一对一来往了。这位男生觉得老师这么信任、理解她,没理由不好好学习,这次期末考试前进了100多名,取得了名列全年级50名的好成绩。

每当看到学生在自己的教导下取得进步时,每当听到其他老师赞扬自己班学生时,每当过节学生给发来祝福短信时„„那一刻着实让我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与幸福,我想,既然我已经选择了这份职业,那我就要用心做好,并享受其中无穷的乐趣。

第四篇:读《从责任走向优秀》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和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并在心里留下一些印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这样一本书,不仅让我不忍释卷、一气读完,更让我受益不浅,感慨良多!这就是《从责任走向优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和收获,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题目《读懂责任》!

何谓责任?这个问题问一百个人,或许会有一百个答案!在这里,我想用古希腊哲人的一段话来为责任做一个自己的注解。他说:人生就像一次漫长的旅行,行囊满满:家庭,事业,友情,儿女,都在其中。……负重前行,但我们却无法丢弃其中任何一件。因为每件东西上面写着两个字:责任。责任是一种使命、是一种信仰,责任之于我们,须臾不可分离,一个懂得履行责任的人,可以昂首挺胸,逾越一切艰难险阻;一个由具备高度责任心的成员组成的团队,才能成就非凡的事业;一个有血性,敢于担当的民族,必定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尽到责任,我们必须热爱生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人子女,自食其力、孝敬父母;为人父母,言传身教,养育一个品格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待生活中的沟坎,多一些乐观豁达,对待名利的纠结,多一些平和淡泊,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和亲人身上,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是对他们尽到了责任。

要尽到责任,我们必须勤奋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个人的自觉,一种毕生的追求;一种人生的境界,我们就能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社会形势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克服本领不足、能力缺失带来的恐慌。要在书本中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多进书店、少进酒店,远离酒桌,亲近书桌,读好书好读书乐读书。对待书籍,就要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饥不择食。要勤到基层,多加实践。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基层永远是最好的课堂,人民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要尽到责任,我们必须努力工作。人或许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之分,但是责任心确实人人都可以具备的。人才到处都有,但是有责任心的人才却不可多得。对工作负责就是敬业,对事业负责就是忠诚,对领导和同事负责就是守信,高度的责任心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成为金字塔尖的人物,终其一生,平平淡淡。但只要你努力而为,尽心而做,你同样获得了另类的优秀,你大可以为自己发上一枚优秀的奖牌,那就是:我尽责了!

第五篇:读《从责任走向优秀》有感

教师责任重于泰山

—读 曾国平《从责任走向优秀》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曾国平教授的《从责任走向优秀》一书,心中感悟颇多,受益非浅。在书中,曾国平教授通过一系列有很强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案例,紧紧围绕 “责任的价值”、“责任的行动”和“责任的经营”进行论述,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思考: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力和义务。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这一平台上,教师担负着传授知识、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任。作为重青院的教师,我认为爱岗敬业是责任的源泉。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事其业”,对教师而言,就是以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崇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从而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

我认为结合我院的现状与发展目标,爱岗敬业具体体现在:

1、踏踏实实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要认真备课,做到上课前必须备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获取更多的信息,学习和吸取精品课程的精华,将知识进行有效重组,特别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备课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备课过程中特别注意:明确每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每一堂课都有增加亮点。

2、认真上课。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

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过程要和谐、生动,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学内容科学、严谨,着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

此外,要充分认识到老师不能代替学生,老师一定要做组织者,教学方法既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诱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习和研究多种先进教学方法,将游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综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既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以2011年迎评工作为契机,增加自己思想觉悟、提高自己业务能力、按要求完成学校相应工作安排。

首先,我应该从思想上认识迎评促建对我校的重要意义。迎评促建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名青职院的教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联的,迎评促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将与学院同呼吸、共命运,校荣我荣,校衰我耻。学校则以迎评创优工作为契机,促发展、促学风、促拓展、促文明,通过评估来修正自己,完善自我,那么最终,我们各位教师才是真正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我们更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评估,时刻铭记“迎评促建,我的责任”。牢固树立迎评创优,人人有责的思想。

尽己所能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自觉投入到校风、学风、班风的建设中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是充分利用课余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按学校评估相关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投入精品课程建设。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相信只有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投入,才能换来一丝一缕的胜利;只有重青院的每一个教师,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每个人都积极投入评估促建的工作中去,我院一定会顺利完成评估任务的。

5、作为班主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积极为学生联系实习、就业工作,经常深入寝室与学生谈心,及时对毕业生的困难和疑惑进行梳理,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为学生顺利就业搭建平台。

以上就是我读了《从责任走向优秀》一书的思考与体会,如有不当,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下载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已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已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套试卷——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范文合集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两化深度融合”是必然选择  1.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是( )。(单选题3分) o A.美国 o B.德国 o C.日本 o......

    城管执法如何从暴力走向和谐

    城管执法如何从暴力走向和谐摘 要:城市人口错综复杂,人口素质也是有高有低,交通纵横交织,因此城市管理难度较大。城管暴力执法,老百姓暴力抗法的现象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也......

    读《从绿林走向荒漠的感慨》有感

    读《从绿林走向荒漠的感慨》有感一九七九年上学期间,我读过一篇名叫《土壤》的小说,说的是五十年代未北京农业大学一对青年男女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的却是那个时代促人奋发......

    读从有效教学走向优效教学有感讲解

    读《从“有效教学”走向“优效教学”》有感 珠江路小学 何云 闲暇之余,我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从“有效教学”走向“优效教学”》文章后,感觉收益匪浅。 孙双金老师......

    读《从责任走向优秀》有感Microsoft Word 文档

    读《从责任走向优秀》有感2011年7月,有幸和麻江县125名小学校长及教导主任们在西南大学聆听了曾国平大师的讲座,不禁被他深厚的内涵、幽默的语言、睿智的思维所折服。于是,带着......

    读《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从神话走向文明》有感

    读《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从神话走向文明》我们终于放了一个轻松自在的寒假,我决定不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要好好把握时间,让时间好好......

    从人本主义课程观走向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共5篇]

    从人本主义课程观走向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读张楚廷教授《课程与教学哲学》有感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是贯穿张楚廷教授《课程与教学哲学》一书的核心观点。在“导论”中......

    作文:读《从平凡走向卓越——塑造成功的自我》的感想

    [作文:读《从平凡走向卓越——塑造成功的自我》的感想] 通过我院组织的读书活动,我很荣幸读到了这样一本好书——《从平凡走向卓越——塑造成功的自我》,作文:读《从平凡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