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甲午海战中日指挥员素质比较
甲午海战中日指挥员素质比较
经过艰难的历程,大清国的近代海军舰队终于在1885年正式成军了。然而,这支费尽周折打造起来的舰队,在几年以后的甲午海战中,竟然不堪一击。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中日两国当时的海军舰队如果从质量上来看,应该说是差不多,用现在的一句话,叫做没有“时代差”。
在近代,中国与日本先后走上一条求强求富的道路,其中,中日两国海军舰队的建立代表着两国海军建设的最高成就。从总体来说,在硬实力方面,日本不如中国。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17.6%,中国军队的数量要比日本多几倍,大清国的陆军达100万人。而日本陆军只有7个师,20余万人。大清国的海军与日本舰队的总吨位相差无几。
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在甲午海战中,日本舰队的装备要好于清军,但我认为,从军事角度讲,这样认识过于简单了。比如,就拿作战地域来讲吧,中国军队是在近海作战,依托大陆,有着非常有利的战场环境。而日军是跨海作战,补给线过长,不利于作战。
然而,正是在家门口作战的中国海军却败得那样惨,竟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告终。我个人认为,中国军队的失败,从根本上讲,在于软实力上。我就从中日两国海军军官素质这一点上,看看中国军队败得是多么的不应该。
思想素质
日本海军同日本的其他军队一样是“天皇股肱”,按照西方列强模式创建。日本海军将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忠君”、“勇敢”、“服从”为中心的武士道精神与资产阶级弱肉强食的国家利益观相结合,形成了海军军官富有侵略性的军国主义观念。清朝海军方面,尽管丁汝昌及大部分管带在海战时拼死抵抗,将生死置之度外,如邓世昌、林永升等,但从整体上看,他们仅仅是典型的忠君报国的封建型军事指挥官,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政治思想素质并不高。在旧的封建官僚体制下,学生官进入北洋海军服役的同时,也便进入了官场,“仅有的那点职业热情和进取精神很快便消磨殆尽,并在追逐私利贪图安逸的腐败风气中随波逐流,他们逐渐意识到在和平时期,工作表现并不是晋升的决定因素,敬业自然也就成了十分可笑的行为”。
比如,水师中大多为福建人,他们人多势众,排斥非闽系军官,甚至连身为北洋水师提督的安徽人丁汝昌也不得不承认“孤寄于群闽之上,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训练“多尚虚文”,流于形式而不考虑实战,各舰管带集体作弊,虚应敷衍,弄虚作假。战败后中下级军官呈文指出:“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并早已量好距离,进行射击,“操演船阵,先期预定阵式,各管带只需默记应操演数,其余可置之”。由此可见,训练废弛已到何种地步,该为而不为,已不单是能力问题,而是严重的思想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纪律败坏,走向腐败,带头违纪的还是众管带。《北洋水师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然而实际上各管带早已在基地及附近兴建私宅,携妻妾而居,海军军官生活大多奢侈浮华,嫖赌乃常事,刘公岛上赌馆、烟馆、妓院林立达七十多家。1886年,北洋舰队应邀访问日本长崎,官兵上岸在妓馆闹事引起事端,李鸿章不但不处理,还说“武人好淫,自古而然”。
还有,水师提督丁汝昌原是陆军将领,不下功夫学习海军知识,还常以外行自居;在海军基地刘公岛上开设店铺敛财,与部下发生龃龉;还自蓄优伶,生活骄奢淫逸。
“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在威海、烟台、福州有五套公馆,在舰队常去之地还金屋藏娇。威海之战的紧要关头,“来远”、“威远”两舰的管带邱宝仁、林颖启竟在岸上嫖妓未归,两舰无人指挥,被日军击沉。许多管带以权谋私,把军事训练、保养船械等款项全部鲸吞,致使船械“应换不换”,“应油不油”。在黄海海战中,“定远”舰第一炮就将自己的舰桥震坍,令丁汝昌跌落甲板负伤。
至于假弹药现象,更是普遍问题。甚至在1891年到日本访问时,大炮也没擦干净,并晾有衣物,被时任日本海军横滨镇守府司令的东乡平八郎发现,认为清军纪律败坏不足惧。“只敢露刃向己,不敢露刃向敌。北洋军风、军纪败坏如此,不由不亡”。北洋水师战役战术指挥阶层思想素质之差,由此可见一斑。
军事素质
单就军事来说,甲午战争中最令人铭心刻骨的结局,莫过于庞大的北洋舰队整体覆没的同时,对方舰队竟然一艘未沉。整场战役中,日本联合舰队战役指挥得当,作战思想先进,战术灵活。日本联合舰队运用本队与游击队协同作战,并采用常备舰队司令官坪井航三的建议,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运用便于机动、便于发挥自己速射炮火力的单纵队战术,在战斗中灵活地展开包围,牢牢地用第一游击队和本队夹击北洋水师,并适时撤退,击沉北洋水师舰船5艘,伤7艘。
黄海海战重创北洋水师后,日本联合舰队仍视北洋水师残部为心腹大患,迅速重组编队,组织人员侦察掌握北洋水师动向,积极主动,采取鱼雷攻击、夜袭等多种手段攻击北洋水师,直至在登陆部队配合下彻底将其歼灭。
相比而言,北洋水师指挥层的表现则逊色得多,其战术思想落后,战斗队形呆板,缺乏协同意识。在发现日本舰队来袭时,丁汝昌下令改为双横队应敌,但却变成了“人”字型阵形,原因是各管带“勇怯不一,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更有甚者,旗舰管带刘步蟾擅自下令开炮,提前发起攻击,致使队形来不及调整而大乱。
各舰在海战中也是各自为战,互不相救。刘步蟾在距敌5300米时即发炮射击,其余各舰跟着开炮,“炮弹尽落于海,无一命中”。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海军舰艇开炮的起码战术要求——首发命中。
还有,舰队指挥阶层普遍缺乏战役指挥意识,各自为战。一开战,丁汝昌负伤,不久旗舰“定远”舰信号装置被击毁,失去了指挥能力,而在以后5个小时的海战中,竟无一管带挺身而出,接替指挥,一直在无人指挥的混乱状态下混战。
通过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外行出身的丁汝昌指挥固然不力,但作为接受过正规海军军事训练的众管带竟也错误不断。北洋行营翼长盛宣怀战后撰文指出,北洋水师连连败北,“实智略之不胜也”。西方史学家拉尔夫尔·鲍威尔认为:“中国的指挥官在基本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示出可悲的无知。把人送到这些为当权者提拔起来的、老而无用的指挥官手下作战,是一种犯罪行为。”
科学文化素质
日本内阁把海军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海军军官上,认为这是海军建设的头等大事,因为,军舰的灵魂是军官,无之则水兵无以发挥其所长,舰船将成为一堆废铁。
为此,日本设立了大量的海军学校,其技术院校门类齐全,指挥院校高级、中级、低级搭配。还通过多种渠道选派学生出国学习深造,留学生数量大,留学国家多,学习范围广,学习时间长,不仅学习军事指挥、军事技术,还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等。据考证,日本联合舰队指挥员几乎全是正规的初级海军学校毕业生,有的还在高级海军军校学习过,不少人留学期间还在外国军舰上学习过。据统计,到1894年,日本海军出国留学生总数达100余人,而出国考察的则更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留学生不仅在美、法、英、德等西方列国海军院校及其军舰上学习,而且还来中国福建船政学堂学习,如铃木恭坚、河野主一郎、柴玉郎等,以武官、考察等身份来华刺探军情的则更多,甲午海战时任军令部长的桦山资纪就曾来华侦察过台湾地区的军事情况。
日本海军院校特别注重学员的远洋航行训练。明治政府不惜花费巨额经费,对学校毕业生实行远洋航海实习制度。第一次远洋航海始于1875年“筑波”号(1978吨,载山本权兵卫班47人)对旧金山和夏威夷的访问。此后又在1878年访问了澳洲(“筑波”号,鹿野勇之进班)。同年,日本国产舰“清辉”号完成了欧洲之旅。这被称为明治海军的三大远航。从1875年开始,日本几乎每年都对海军学员进行远洋训练,先后到过美国、澳大利亚、巴拿马、智利、秘鲁、英国等国。因此,日本海军军官科学文化素质比较全面。
大清政府也开办了大量的海军院校,数量不少,但起步晚,门类也不齐全,指挥院校仅有封建习气浓厚的初级院校两所,规模不大,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军事课程内容较少,儒学教育课程较多,出国留学的比较少,仅三批30余人。在水师学堂和船政学堂学习期间,大部分学员对操作舰船满足于“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左宗棠语),对战略战术、西方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兴趣不高。北洋水师远洋训练相比日本海军而言开展得少之又少,一则经费所限,二则人员怕吃苦。每年的例行巡海,也是流于形式,管带只是个驾驶航行的普通船长,根本没有达到提升指挥员综合素质的作用。
身体素质
而且,两国海军军官的身体素质也不一样。海洋作战与陆地作战不一样,更需要官兵具有很好的身体素质。
日本自古是尚武的民族,习武强身、以武求功名是日本国民的传统观念,也是封建社会中出人头地的一个重要阶梯,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近代。日本各海军军事院校非常重视学员的身体素质,认为身体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的载体和基础,针对海军职业危险性高、艰苦程度大,他们采取各种措施让学员进行身体锻炼,尤以对毕业学员进行远洋航行训练最为有效。日本海军军官的身体素质都比较好。1878年10月,日本国产“清辉”号军舰到西欧各国访问,航程26300海里,长达5个多月,英国《先驱论坛报》惊叹日本海军素质与英国海军相比毫不逊色。
而清朝海军军官由于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多尚文轻武,喜静不喜动,善思考而恶劳作。据在福建船政学堂考察的英国教官回忆:中国海军学员们“有巾帼味道,下完课后只是在各处走走发呆,或是做功课,从来不运动”,认为在“佛龛里呆着比在海上警戒工作更合适”,外籍教师也承认“让清国学生做体育运动比做学术教育远远为难”,在海上训练时“学生不喜欢体力劳动,怕弄脏手指”,在英国留学的学员严复也承认“西洋筋骨皆强,而华人不能”,并看出造成两者的差距在于大清水师“少养成”。在校学生尚且如此,踏入仕途后更是耽于享乐,耻于劳动,疏于锻炼,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因此,清朝海军军官充其量不过是掌握了一些海军专业技能的文弱书生,身体素质不能与日本海军军官相提并论。
心理素质
还有心理素质也不行。战争充满风险与劳累,要求军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智力的发挥。日本海军军官中存有强烈的侵略意识,这是岛国民族自尊自大的封闭心理与尚武精神相结合的反映。除去野蛮的一面,其中也包含有积极主动的进取意识。严格而又残酷的军事训练、长期的远洋航行训练,养成了日本海军军官敢于冒险的进攻心理和良好的战场适应能力。他们意志顽强,骁勇善战,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在整个甲午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进攻,采取突袭、夜袭、陆海协同等多种方法攻打北洋水师。
相比之下,北洋水师的心理状态则较差。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亨佑战后撰文指出,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作战十分勇敢,但在黄海海战中竟然临阵逃跑,原因是被日本海军打怕了,其他管带表现也好不了多少。黄海海战中,“镇远”舰管带“林泰曾惊慌失措”,饮浓酒至大醉而卧于指挥台下,“一切调度进退都由杨用霖一人”,“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更是“心慌意乱”,日舰未进入火炮射程内就匆匆下令开炮。
黄海海战后,包括众管带在内的各级军官,仍然惊魂未定,心有余悸。在旅顺基地休整期间,“每以公余日弛逐于酒阵歌场”,对日本海军作战已经丧失了信心,在接下来的威海卫之战中,众管带茫然无策,不知所措,畏首畏尾,最后不少管带竟逼丁汝昌投降,拒不执行丁汝昌的“自沉军舰,以免资敌”的命令,原因是投降后怕日本海军报复,“盖恐沉船徒降,取怒倭人也”。丁汝昌在海战后,也是悲观失望之极,情绪十分低落,影响了以后战斗战役的指挥。这些可悲的表现,除政治思想素质不高以外,也是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原因,一战失利就吓破了胆,这样的心理素质根本不能适应海战的需要。当然也有些管带宁死不屈的,但就海军军官整体而言,心理素质并不好。
中日两国海军110多年前的那场大决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大国与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小国之间的对抗,是一支武器装备初步近代化的封建军队与一支已经全面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军队之间的对抗。按照封建社会标准培养的指挥员,其素质无法与按照近代资本主义标准培养的指挥员相比,失败在所难免。110多年前的这场战役告诉我们,指挥员素质对一场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近代史:浅谈甲午中日海战
浅谈甲午中日海战
谈及甲午中日海战,你想到的可能是北洋舰队英姿飒爽的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归国时的英姿飒爽,也可能想到的是当年致远号从德国远渡回国时的气势澎湃,可能是最后致远号撞向日军的惨状时刻,不管怎样,甲午中日海战永远都可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下面,让我来带你们回顾一下那场战役,并谈谈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我是通过电影的方式来回忆这场战争的。开幕降到,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斥巨资将几十个中国少年送往那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三年后,一批出色的北洋海师闪亮登场。看到少年邓世昌引用彼得大帝那句话“凡是仅有陆军的统治者只能算有一只手,而同时还有海军的统治者才算是双手俱全”,刹那间,港口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那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些少年从英国开回来定制的大铁船,就是当时的致远号和镇远号。那句“我们的大铁船来了”能够真实反映我们国人内心深处那种自豪,那种骄傲。
当时中国舰队上午驾驶着致远号和镇远号前往日本国拜访,日本人看着那两艘大船也非常惊愕。下午时分日本军方就开始了对黄海沿岸进项了攻打。我们来看看当时中日舰队的对比参加黄海海战的北洋水师有12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是11艘战舰,数量基本相当。北洋水师中有8艘是较强的铁甲巡洋舰,其中定远镇远2艘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战舰。而日本联合舰队,也有8艘是新式的巡洋舰。其中吉野号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高速巡洋舰。但是,北洋海师的舰队弹药全是教练弹等,没有像穿甲弹这样有实际杀伤力的弹药。最后镇远号被击沉,邓世昌带着致远号撞向了日军的舰队.....中国的北洋海师告负,并关锁国的清政府被撕开了一道大大的海关口子,《马关条约》被迫签订,中国的近代屈辱史也拉开了帷幕......这场战役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深远的影响。首先,甲午战败直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地应用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创办新式企业,局限在器物的层面上,并没有触动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中国仍然是个封禁落后的国家,所以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给洋务运动判了死刑,宣告洋务运动美梦的破产。
其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甲午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华设厂,其他列强也纷纷效尤,中国的主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列强把整个中华大地割裂得支离破碎,国民们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第三,最后对日本来说,加快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为下一次日本的侵华战争埋下了铺垫。
最后,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人民纷纷觉醒,寻找着救国图存的活动。在政治上:农民自发掀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则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在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而我们的民族资本住一起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思想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更加深入,由洋务运动期间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实现了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转变。
而对我们大学生来讲,这场战争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不被他人欺凌。作为中国的一份子,青年一代的我们是中国的未来,我们在做自我工作的时候,也就应做到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不能够贪图安逸,要时时刻刻都有警戒,具备能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而今后中国的发展正式我在我们手中,为了让中国更加强大,以史为鉴,我们要更加强大自己,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国家!
第三篇:甲午中日海战纪念馆观后有感
甲午中日海战纪念馆观后有感
在观看威海刘公岛甲午中日海战纪念馆后,回顾12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如何汲取中国失败的历史教训?如何面对中日未来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国弱民贫,经济落后,难免受外人欺凌。近代欺凌过中国的西方列强,包括后起的日本,都是正在上升中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完成了或者正在完成工业化。当时的中国只经历了延迟的、远不完全的早期现代化进程。这个过程的力度还不如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停留在封建社会末期的落后大国,挨打是难免的。今天,新中国通过6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家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正义之师、威武之师、雄壮之师,坚定不移保家卫国、保卫海疆主权,这是与120年前决然两途的。近年来,日本当局企图否定二战格局,修改“和平宪法”,坚持解禁“集体自卫权”,是针对中国的危险举动,也是关乎未来日本走向、亚洲安全格局乃至战后国际秩序的危险举动。我们必须正告玩火者:1894年的甲午海战是不可能在今天被复制的。
正确面对历史,才有中日未来!
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甲午战败虽然给中国带来沉痛打击,而且此后日本一再侵略中国,直到“七七事变”开始,日本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是,甲午失败,促进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1919年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是这种觉醒的最初表示,中华民族坚持八年全面抗战,终于在国际正义力量配合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刻骨铭心的历史灾难不能忘记。日军攻进旅顺,兽性大发,在旅顺进行大屠杀;日本第二次侵华战争期间在中国各地的屠杀,包括南京大屠杀等,都是这种军国主义精神的再现,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改善中日邦交,日本要正视历史,1972年9月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共签署了4个政治性文件,这些条约和协议的基本精神在于正视过去以及正确认识历史,这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当前,中日关系出现波折,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政府所谓“购岛”、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事件,严重背弃了上述原则精神,鉴于今天安倍政权的右倾化,使中日两国关系处在1972年建交以来最紧张的时刻。近几年,我国确定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完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志。正所谓:正确面对历史,才有中日未来!
第四篇: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海战》观后感
“每一场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邓世昌的这句话一直在我头脑回荡。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距今已经118年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也已成历史,就在人们对百年国仇渐渐淡忘之时,冯小宁导演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上近日来钓鱼岛主权冲突愈演愈烈,这部电影来的正是时候。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清政府当权者骄奢淫逸,地方政权割据混战,百姓生活水生火热,外国列强肆意侵略,逼迫中国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成了清政府唯一的选择。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创建中国的近代海军。1877年一批怀揣强国梦的少年登上了远赴英国的海轮,进入了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清政府买下的铁甲舰回到祖国。就是这么一支优秀的海军,由于长期没有新式战舰的补充,没有炮弹补给,最终导致了舰队实力的衰败,就如同一头垂死的雄狮,任人宰割。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气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而这场战争也成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海战中日本的快速炮相比中国七年前的火炮显出绝对优势,而中国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甚至出现弹药和炮筒不匹配,士兵们只能一边挫弹一边还击。面对北洋舰队的连连被击沉,关键时刻,邓世昌驾驶“致远”号冲出层层弹雨,挟着浓浓黑烟,直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冲去,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但是在敌舰上百门快速炮的轰击下,“致远”号最终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拒绝了战友的救援,誓与“致远”号共存亡。
在感慨于邓世昌为国英勇献身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醒自己,为什么昔日的雄狮会被一个弹丸小国打败?一边是日本天皇带头捐款,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最新式的战舰;一边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光绪问太监一个鸡蛋多少银子,太监回十两一个,官员腐败至此,可见一般。日本天皇为了筹措军粮,每天只吃一顿饭,号召全国节省开支;而我们大清国呢,不仅把购买军舰的银子用在了修建颐和园,甚至连购置弹药的银子也被官员私吞。更据讽刺的是慈禧口口声声的说“大清祖训有个规矩,各代皇上,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 而最后只因怕日本打到北京丢了政权,就毫不犹豫的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影片中,邓世昌回家探亲,儿子问他,他的舰为什么叫“致远”,邓世昌回答“中国守着三万六千里海岸线,从郑和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大海深处驶去,一个放弃海权的民族必然要在海上吃亏。致远,就是走向大海深处,走向深蓝。可整个民族仍然处在一个浑浑噩噩的病态之中,也许需要一场更惨痛的失败才能让中国醒过来。总得有人用鲜血去警醒国人!”邓世昌代表着一批爱国志士,他们不畏艰难,不畏牺牲,勇于为国献身,他们有崇高伟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决心。他们的爱国精神引导我们追随他们的道路,为自己国家的强盛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不能不提的是,影片中详尽地说明了日本对钓鱼岛觊觎的由来,并用邓世昌率舰队巡游钓鱼岛、台湾及南海诸岛这一情节表述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它记录了我们的先辈对于疆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同样体现在1945年民国海军南海宣示主权,同样体现在1974年人民海军西沙海战和1988年南沙海战,以及此后许多次的保钓、护渔、对峙事件中。无论到什么时候,这种责任感在真正的华夏子孙的身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绝不退让,这是我们的海洋,我们的钓鱼岛!
第五篇:甲午海战观后感
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学习了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他们的同学中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中国和日本的起点本不相上下,然而不同的制度却使两个国家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
古老的紫禁城里,整个中国充满腐败。皇宫里内务府的账目被查出来造假,李鸿章说:“现在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哪个干净,是不是都得查办?现在要办大事,和皇上沟通全依赖内府,所以这种小事就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吧……”这句话说出来当时中国无限的心酸。国要打仗,军费没有着落,于此同时,一座富丽的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年轻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但身为皇帝却手无实权,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却一味地只知寻觅乐子,置国家民族的生亡与不顾。软弱,忍让,无能全体现在了她的身上。那一句“开战可以,但是不可以先开炮,免得让他们得了理。”伤透了多少大臣和将士的心。打仗要的是士气,畏首畏尾换来的是整个普通木舰船队的沉没。
与此同时,和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天皇率先捐款,全国一心发展海军,尤其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本来,英国愿将一艘最新式的军舰卖给中国,但国人的喜悦很快化为泡影:朝庭因修颐和园早已无钱购舰,而修筑颐和园的费用足以买上二十艘新式军舰。当日本知道这一情况后,天皇再次带头捐款,每天只吃一顿饭,抢购下了这艘新舰,并命名为“吉野”号。
同样的国家境况,为什么日本可以一步一步壮大,而中国却一步一步走向衰落?日本天皇知道若无国防,国将不防。身居岛国给他们带来了危机意识,中国这个东方的雄狮无疑是日本最强劲的对手。而中国的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思想之中,殊不知当时的中国已经千疮百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两个国家最大的对比。若无忧患意识何来励精图治的决心和动力。这一道理其实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战争,邓世昌毅然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茫茫大海。中日双方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在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出绝对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而日本军舰却没有一艘沉没。两军的对照也不难看出两国在军事上的投入。日方举全国之力打造其海军,而中国海军在出战之时竟配不齐全舰队的炮弹,这是何等悲惨。
关健时刻,“致远”号突然冲出层层弹雨,直向日本海军的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敌舰队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击下,“致远”号最终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拒绝了战友的救援,誓与“致远”号同沉,邓世昌仰头长啸,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一个民族英雄最后时刻英勇绝决,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责任。爱国之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情操。倘若国将不国,我们又怎能生存?
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在旅顺进行了灭绝全城的大屠杀。刘公岛,北洋舰队在港内进行最后的苦战,日军攻占了陆上所有炮台,将炮口转过来猛轰港内的中国军舰,孤守一个月的北洋舰队终于弹尽援绝,军心遣散,刘步赡等人拒绝了日本同学的劝降,亲手炸沉了自己的军舰后自尽身亡,一支曾威震东方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日本马关。李鸿章屈辱地踏上码头,昔日威风的总理大臣如今却低头俯首的哀求对手。李鸿章颤抖地在耻辱的条约上签下名字,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银二亿六千万两……
甲午海战已过去多年,中国也走向了强大。但这段国耻是我们永不能忘的记忆。筑我国防是一项不可停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