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辩论 三辩 盘问技巧
质询答辩技巧
美国法律界红极一时的律师爱德华•威廉斯(Edward Bennett Williams),曾经在接受《时代周刊》(1959.6.22)采访时谈到了质询(反对询问)的技巧,他说:
质询是一种艺术。它就如同要你将绳索套在被传唤来伤害你的证人身上,使他被你控制,反过来帮助你。这情况就像是与证人共处暗室,他手持匕首,随时想捅你一刀,这时你必须小心翼翼地紧跟在他身后。你绝不可能在质询中做实验,绝不能问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果你确知答案,证人确并未那样回答,你可以立刻干掉他,否则被干掉的就是你。
对参加过俄勒冈赛制辩论的读者来说,威廉斯的说法毫不夸张。许多辩手都曾经因为提出不当的问题,而在质询中遭到重创。在各种发言阶段中,经验不足的辩手最感到困难的通常就是质询阶段。
质询与答辩的权利义务在俄勒冈规则中有基本规定。根据规则,质询者有质询的“主导权”,也就是问答的进行使由他来掌控。规则中说: 质询者得控制时间,得提出任何与题目有关之合理而清晰之问题,并可随时停止被质询者得回答。(规则第九条)
不过质询者不能滥用这个主导权。作为质询者,他只能问,不可以利用质询时间自行申论,或根据答辩者回答自行引申。一旦如此,答辩者可以喧宾夺主,透过表示“对方辩友您不要自行申论”、“对方辩友请不要自行评论”或者“对方辩友请您问我问题”等方式来加以制止。答辩者则只能回答。除非问题明显不合理(如涉及与辩论无关的隐私),否则不能拒绝回答。虽然在无法理解问题时,他可以要求质询者再问一次,但不能“恶意”这么做,否则将可能被评委认定为故意干扰提问。
因为答辩者只能回答,因此他不能反问质询者。“反质询”在俄勒冈赛制中是违规行为,质询者不但不必回答,还有权利加以制止。不过答辩者只能答并不代表他只能任人宰割,当质询者在问题中露出破绽是,他还是可以随时捅上一刀,在质询中获取利益。
由于仿自英美法庭的质询是俄勒冈赛制的重要阶段,不能善用质询答辩,很难在这类辩论赛中由出类拔萃的表现,后面介绍的就是关键的质询答辩技巧了。
(一)质询的准备
出色的质询相当程度需要依赖临场反应,但这绝不表示质询无法准备。透过“逆向思考”和“打造地基”,多数质询都可以在上台前准备妥当。
逆向思考
在分析立场的过程中,辩手应该已经对哪些争议点有机会发展为“可能议题”有了基本概念,质询的准备应该以这些可能议题为重点。例如在“大学生创业利大弊大”的辩论中,针对我方主打的“大学生创业即使失败,仍将增进其挫折抵抗力”,以及对方可能主打的“大学生创业会造成课业分心”等议题,辩论队伍都应该设计好质询题目;如果场上确如意料中的出现了这两个议题,就可以使用事先备妥的质询来回应。换句话说,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猜中的议题越多,质询就越可以依赖事前的准备情况,而不必只靠临场发挥。因此,准备质询题目时,辩手不应该从“我要怎么问,问什么”的“问题设计”开始,而要先思考“我要问出什么”,也就是先想结果,再想题目。这种由结果倒推问题的准备方式,就是所谓的“逆向思考”(reverse thinking)。
一般而言,对攻防而言越重要的议题,也就是对质询而言越主要的主题,质询时辩论队伍攻击对手立论和防御本方立论的重要工具。
打造地基
接下来辩手要思考怎样问出自己要问出的东西。前面说过,辩论或者论证的基本过程是透过双方都同意的事,来使对方承认他原本不同意的事(由“第一共识”找“第二共识”)。因此最好的论证拥有三大组成要素:
1、无可否认的根据;
2、无从推翻的“推论”,因此产生
3、无可回避的主张。
简单的说,主张的“大楼”必须建立再根据与推论的稳固“地基”之上。而质询就是打造地基(ground building)的有效手段。
举例来说,如果我方统一“大学生创业回造成课业分心,因此弊大于利”的方式,是“很多事情都会造成大学生分心,因此造成分心不构成弊大于利的理由”,这个我方主张就是要试图构建的大楼。而要怎样使对方接受这个主张呢?类比论证使一个可能的方法。我方如果以交男女朋友、打球与参加社团做类比,强调这些事情也会使大学生分心,但却不被认为弊大于利。辩手可以这样问—— 问:对方辩友,请问您有没有女朋友? 答:有。
问:请问您交女朋友是不是会花时间? 答:我懂得时间分配。(答辩者打算逃脱)
问:那请问有没有大学生会交女朋友交到无法兼顾课业?(质询者不为所动,继续以其它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追问)答:这不一样……(答辩者回避问题)
问:请回答我的问题,有没有大学生会因为交男女朋友而耽误课业?(质询者不为所动,再次追问同样问题)
答:呃,有可能,但是……(获得对方承认类比)问:谢谢你,我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了。
在打造地基时,质询者最常用的就是“类比论证”。如果对方无法否认类比,又无法证明二者“不能类比”,他将就无法回避主张——交男女朋友利大于弊。如果交男女朋友、打球、参加社团这些多数人不认为弊大于利的事情,依照对方的逻辑都属于弊大于利,其辩论的外部连贯性就将受到重伤。
所谓“绝不能问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指的经常就是以对方无法否认的事情作为质询的地基。“有没有大学生会因为交男女朋友而耽误课业”,在一般人的“已知”答案中显然是“有”,因此对方无法否认。除了一般人的已知,对方自己说过的话他们也将难以否认,同样可以作为质询的基础。例如:
问:您刚才是不是提到“刑罚教育犯罪者的目标重于报复的目标?”(他们自己说过的话,这是很难否认的)
问:所以当二者冲突的时候应该以教育目标为优先喽?(这是同一说法的重复,同样难以否认)
问:请问您,如果有一位盗窃犯已经服完所有刑期(报复目标完成),并且未再触犯任何法律,您方是否一定要让他出狱?(这时有两种可能的答案,质询者推测他会答“是”,但如果他回答“不是”,将发生自相矛盾,对质询者更有利)
问:请问他是不是可能还没改过(教育目标未完成)?(因为这个问题的“强度”很低(可能),对方将很难不回答“是的”)
问:那么您方为什么要让他出狱呢?(这是逼对方哑口无言的问题,对方回答不回答都将暴露矛盾)
在设计系列问题打造地基时,“耐心”非常重要。若能达成质询效果,即使延长系列问题的数目也无妨。
完成问题的初步设计后,辩手可以彼此扮演质询者和回答者,来测试问题中是否有明显疏漏,容易让对方有可乘之机的地方。透过上述“心怀目标→打造地基→设计问题→问答演练”的准备过程,在比赛正式开始前,辩手们应该拥有重要议题方面的多套质询题目,有备无患。
(二)问题的形式
在设计问题时,质询者要知道自己可以使用的问题的形式。一般而言,质询者最常用的问题形式有三:我问你答的一般问题,以及目的在“我代你答”和“你无法答”的特殊问题。
一般问题 一般问题(general questions)指的是寻求答辩者回答的问题,又可以安装学生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分为是非题、简答题、选择题和申论题、在质询答辩中,选择题比较少见,简答题偶尔出现,最常见的则是是非题和申论题。
先来谈是非题(true or false questions)。为了占有主导权,质询者应该多询问这类题目,例如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只要求对方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以及“会或不会”的是非题。如果遇到狡猾一些的答辩者,可能在是非题上回答“不一定”。这时质询者不用惊慌,因为“不一定”代表的是“有时候是(对、会),有时候不是(对、会)”,只要多追问一个问题就可让这类答辩者无法逃避,例如——
问:请问有没有大学生会因为交男女朋友而无法兼顾课业? 答:不一定。
问:您说不一定是不是因为有些人会,有些人不会? 答:呃,对。
问:那表示有人会嘛。
答辩者也可能作出“迉类问题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来答复。有时这的确是质询者的询问内容不适合以是非题形式来提出,例如“请问核能发电是一种好的发电方式么?”由于“好”(价值词)的定义是相当模糊的,答辩者自然难以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但有时这仍是答辩者试图回避,质询者应该透过追问将它拉回来,例如—— 问:请问有没有大学生会因为交男女朋友而无法兼顾课业? 答:这个题目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问:为什么呢?
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阿。问:所以是有些人会,有些人不会? 答:呃,对。
请注意上面的例子里,质询者问了一个“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是要请对方澄清“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原因,对方很难长篇大论,仍属于“要求有限答案”的简答题(short-answer questions)范围。简答题也可以请对方简短提供证据和主张,例如“请问您方相信植物人并无意识的证据是什么”,或者是“可否请您简单重述反对公益彩票的三大理由”,当然质询者会这样问,意味着它将即刻对对方的证据与主张提出反驳。
质询者应该尽量避免询问的是“要求无限答案”的申论题(essay questions),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s)。申论题的风险是给予对方过大的回答空间,因而使质询者丧失质询的主导权。例如如果质询者问“请问您方为什么认为经济全球化竞争大于合作”,回答者的答复使“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来分析”,这下质询者又要如何回应呢?
特殊问题
除了寻求答辩者回答的一般问题,质询者在发问中还可以用两类特殊的询问方式:一是“建议式询问”,二式“对质式询问”。
首先,建议式询问(suggestion)寻求的不是答案,而是以问题形式替答辩者说出答案。在美国法庭,这类问题经常用于质询的结尾。具体的做法式:当答辩者被质询者的问题逼到墙角时,利用建议式询问替他说出他不愿说出的答案,然后快速收尾。在前面经常提过的,有关刑罚目的的质询里,质询者就可以透过建议式询问来处理使答辩者哑口无言的问题——
问:那么您方为什么要让他出狱呢? 答:呃……
问:是不是因为他以及服完他的犯罪罪行相当的刑期了呢?(因为对方出现迟疑,质询者迅速提出建议式询问)答:呃……
问:谢谢,我想我已经得到需要的答案了。(对方在建议式询问后再度出现迟疑,质询者迅速将系列问题收尾)
老经验的辩手会建议质询者以“快速收尾”完成上述步骤,如果在哑口无言的问题上逼问对方过久,答辩者可能急中生智,答出令质询者吃惊的答案。
其次,对质式询问(confrontation)要的也不是答案,而是希望提出违反答辩者立场的伤害性事实,来暴露他的发言与事实不符,以伤害其可信度。例如以下这个例子——
问:您刚才是不是说多元入学方案实施之后,学生的升学压力获得减轻,补习的人也少了? 答:是的。
问:可不可以请您念一下我手上的这份资料。答:好。
问:这份资料是来自2001年5月16日出版的《台北市市政统计周报》,请念这一段。
答:“根据调查89年本市中等以下各级学校学生平日放学加校外补习之比率为55.14%,较上年54.05提高0.64格百分点,国中、高中学生亦半数以上下课后进入补习班,分别为67.96%和55.41%”。问:请问是不是还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补习,甚至补习人数还增加了?
在事实胜于雄辩的情况下,这时答辩者唯一的脱身之道,可能是表示“我方的资料显示补习人数降低了”,但质询者还是达成了提出矛盾证据的效果。
对质时最好利用事实证据,如果是意见证据(请对方辩友念某位专家的意见),效果将是相当有限的。对方辩友可以轻易在他们的质询中“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支持他们的意见证据来提出相同的质询。
(三)质询的目标
前面说过,质询应该以逆向思考的方式来准备。也就是先确认质询目标,在思考质询方法。从论点交锋的角度来说,双方所有的主要议题都可以是质询的目标;就功能的角度而言,质询的主要目标则可以归纳为“限定”、“攻击”与“防御”三大类(游梓翔、温伟群,1989)。质询的第一个主要目标是限定(limiting)辩论的范围,质询者透过澄清对方立场、建立双方共识等做法,将随后的攻防焦点引导到关键议题上。下面这则澄清对方立场的质询是出自“高中联考应加计在校成绩”的辩论:
问:您方所主张的“高中联考应加计在校成绩”,请问是五育(德、智、体、美、劳)成绩的哪些部分?
答:是加计智育,透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 问:谢谢您,我要问下一个问题了。
透过这则简单的质询,质询者得知正方要加计的是智育成绩,就可以放弃预先准备用来反驳加计其它四育分数的论点,而集中讨论只加计智育的问题。
质询的第二个主要目标是提出攻击(offending),质询者试图透过暴露对方的论证问题、证据缺失与内部矛盾,来减损对方立论的说服力。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在辩论“以大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优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时,反方使用了下面这则质询来攻击对手——
问:对方辩友,您刚才提到以大企业为主的产业机构可以提升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对不对? 答:是的。
问:请问您,瑞士这个国家您知道吧? 答:大概了解。
问:包括钟表业在内的精密工业是瑞士的重要产业之一,对吧? 答:是的。
问:请您念一下《天下杂志》报导中的这一段话。答:瑞士是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一个国家。问:但是瑞士的钟表业仍然保有国际竞争力对不对? 答:是的。但是……
问:谢谢您,我得到我需要的答案了。
反方的做法是提出与对方的举例论证冲突的一项事实证据,来达成破坏论证以及立论说服力的目标;这使对方立论发生了外部不连贯的问题。
质询的第三个目标是防御(defending),质询者试图透过回应对方攻击以及获取承认等方式来强化己方的辩案与立场。下面是回应攻击的一个实例:
问:您方认为无期徒刑的受刑人,假释出狱后仍可能再度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是吗?
答:是的,根据我方的资料,他们仍有再犯的例子。问:好的,他们有人会再犯,所以应该判他们死刑喽? 答:是的,应该将他们与社会永久隔离。问:请问您,一般人可不可能犯罪? 答:可能,但这些人不是一般人。
问:您方是否有证据证明这些人再犯率比一般人的犯罪率来得高? 答:呃……没有,可是……
问:您没有证据,谢谢您,我再请教您下一个问题……
在这个例子里,质询者透过对方处理假释出狱认识的逻辑,希望将其类比到一般民众身上,既然“会再犯罪就要判死刑”,那么一般人也是可能犯罪的,是否也要判死刑呢?对方当然不会接受此一结论,因此出现逻辑应用上的不一致,其立论的内部连贯性将受到伤害。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俄勒冈式的设计,每次质询后面几乎都跟着一次我方的申论。因此,担任质询工作的辩手如果能与随后负责申论的辩手密切合作,将更能发挥团队作战的效果。因此,在选择题目与目标前,准备上台质询的辩手不妨听取一下待会儿要担任申论的辩手是否有攻防目标上的具体建议。
(四)质询者应该注意的事项
除了前面提到的质询原则与方法以外,担任质询工作的辩手还有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指的在这里加以说明。
首先,质询者要保持良好的风度。辩论学者克鲁格告诉我们:“质询者必须养成自制能力,听到任何回答都不要动怒或者惊慌,始终保持耐心与修养„„”研究法庭辩论的维尔曼在《质询的艺术》中也向律师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一位律师如果性格乐观,谈吐率直、表现追求真理的热情,并且对证人彬彬有礼……,如果能掌握自己询问的方向,在达成目标时便回座,时时展示公平竞争的精神,那么他将为己方创造良好的情势,在下意识中强有力的影响陪审员的讨论与判决结果。
其次,质询者要掌握询问的主导权。除了避免询问申论题目和开放性问题,让答辩者有机会“合法的”畅所欲言外,质询者应该懂得如何适时打断答辩者的回答。在已经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复后,质询者应该简短地表示“谢谢您,我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了”或者“对方辩友,我要问下一个问题了”,来中止答辩者的回答。如果这时对方仍不停止,质询者便可以沉默不语,并配合目光与表情,来向对方与裁判表示自己的发问受到严重干扰,这时绝大多数的答辩者都会停下来。
第三,质询者的问题要尽量简单明确。冗长或艰涩的问题不仅将使答辩者摸不着头绪,也会令裁判与听众感到困惑。一旦答辩者因为不了解问题而要求质询者重述使,质询者的宝贵时间就注定要浪费大半了。
第四,质询者要懂得拿捏论证强度。适当的论证强度可以增加完成质询目标的可能性。例如将问题定为“如果在青少年犯罪后公布家长姓名,是不是‘有可能’使原本对父母不满的青少年,故意犯罪来使父母蒙羞呢?”就比询问对方“是不是有‘很多’对家庭不满的青少年将故意犯罪?”要实际得多。
最后,质询者要避免自行申论与评论。在前面说过,质询者虽然拥有主导权,但他也有义务要发问,不能剥夺答辩者的回答权利。质询者自行申论的常见方式有两种:
先申论后质询:例如在上台质询后表示“在开始质询对方辩友之前,我方要先澄清一点……”;
冗长说明:也就是当对方针对某项回答答复“不知道”时,以“让我来告诉你”的方式作冗长的解说。
自行评论的常见做法则是在系列问题的中途或后段突然停止,改为向裁判与听众说明质询的效果,并不许对方发表反对意见。两种做法可以说都违背了质询阶段的设计原意。
(五)答辩者应该注意的事项
对多数答辩者而言,质询答辩阶段的首要目标是阻止质询者完成攻击与防御的任务。不过,常为答辩者忽略的是,回答表现是许多裁判判断辩手可信与否的关键,因此在破坏质询的同时,辩手们也应该时时展现诚恳与沉稳的风度,避免在裁判心中形成急躁、胆怯或不诚恳的印象。
回答的方法
答辩者必须在对方询问是思考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检验对方问题中是否有对事实性或论证性的瑕疵,这是“适时论证”;第二是判断对方问题的策略性目标为何,这是“制敌机先”。
首先,如果在质询者的问题中,出现:(1)引述证据时出现事实错误(事实错误);(2)问题中夹带有违背事实的前提或内容(夹带定见);(3)问题的语义模糊不清(含混模糊);或是(4)论证方式出现谬误(论证瑕疵),答辩者都应该以诚恳的态度适时指正(error finding)。虽然不必吹毛求疵的“于不疑处有疑”,但也绝不可“于有疑处不疑”,轻易答复质询者的问题。要知道,即使是指正质询者的质询内容,在形式上仍是在“答复”对方,这是规则允许的行为。下面是几个适时指正的例子——
问:请问你刚才是否指出,根据“彩票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彩票奖金是否不得超过一定金额?(事实错误)
答:对不起,是“公益彩票发行条例”第五条规定“公益彩票奖金支出不得超过发行彩票券面总金额之百分之七十五”。问:对方辩友,如果像赌博这类不良习惯都要开设特区,请问您方下次是否要开设杀人特区呢?(夹带定见)答:对方辩友,我方认为赌博不是不良习惯。问:对方辩友,请问公益彩票是不是高尚娱乐? 答:我不明白您方高尚的定义(含混模糊)。
问:对方辩友,鞋子破了都还要再补,我们为什么要判青少年极刑呢?
答:鞋子破不破与判不判青少年极刑没有关系。(论证瑕疵:类比不伦)
这时诚恳地指正质询者的错误,除了可以因为避免因为草率承认错误而落入对方陷阱,也可以建立质询者举证不谨慎与论证不严谨的形象。
其次,答辩者必须“制敌机先”(retort),在对手即将亮出底牌,向评判与听众展现质询目标的前一刻,以简短的回答将质询破解。要做到这一点,答辩者必须设法判断出质询者想要借质询达到什么目的。答辩者应该在聆听问题时不断推测:质询者希望攻击或者防御的是哪一个议题?我方在这个议题上的立场、论证和论据是什么?答辩者越早将对方的目标判断出来,就越能挑选良机阻止对方完成目标。例如下面这个出自“应该继续修建核能电厂”辩论的例子:
问:对方辩友,您知道亚洲四小龙包括哪四个地方吗?(这时答辩者猜测到问题与经济发展有关,但还不确定对方的目标)答:我知道,是台湾、香港、南韩和新加坡。问:对方辩友,您知道台湾是靠什么跻身亚洲四小龙之林的?(这时答辩者更加确定题目的方向,知道对方可能要强调经济重要,并且将经济与核能电厂串联起来)
答:是靠自然环境被高度破坏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
在上面的例子中,答辩者既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又在答案中提出了己方的论点,是相当出色的表现。要是质询者真的准备以经济发展为理由来证明核能电厂应该继续兴建,想必将无法询问下去了。答辩者如果能在论点与辩案的准备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对质询者的攻守策略了如指掌,就能在最佳时机给予迎头痛击。
类似的例子在辩论赛中相当常见,例如在“公民投票应该立法”的辩论中,曾经出现下面这段质询答辩的对话—— 问:公民投票使大事还是小事? 答:是不应该做的事。
不过,如果质询者的询问并未发生事实或者论证性谬误,发生的时机又尚未成熟,答辩者就不应该以不合作的态度来回答。有的答辩者误认为自己的任务事“尽可能组织质询者进行质询”,因此极尽破坏阻挠之能事;例如对方询问哪四个国家或地区是亚洲四小龙时,故意减慢回答的速度、佯装记不清楚,或者在对方使用不伦类比时乱扯一通。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问:对方辩友你穿鞋吗?
答:穿啊!我穿球鞋、凉鞋、高跟鞋、拖鞋、慢跑鞋…… 问:谢谢!请问您如果鞋子破了,是丢掉还是拿去补呢? 答:我的鞋子通常不会破,我是很爱护鞋子的……
这么瞎扯虽然能达成部分干扰效果,但通常将以自己的形象为代价。
其它注意事项
除此之外,综合辩论学者的意见,担任答辩者的辩手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答辩者要避免规避滥逃。如果问题的确超出自己的了解范围,最好的答复就是“我不知道”,并说明将在随后的发言中解释,企图规避隐瞒将很可能带来恶果。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问:您知道最近有份调查死刑恐吓力的研究报告吗? 答:死刑当然有恐吓力,我方……
问:谢谢您,我是问,您知道有这份研究报告吗? 答:很多研究都调查过这方面的问题,举例来说…… 问:您不知道,对不对?(建议式询问)答:是的,我不知道。
很明显的,这位答辩者有意用规避(evasion)——即不直接答复问题的一种回答方法,来隐瞒自己并不知道答案的事实。答辩者常用的规避手段很多,最常见的是拖延战术(postponement),例如回答“这点我不清楚,我方辩手等一下会向您解释”、“可不可以请您将问题再说一遍”或者“这个问题与辩题没有关系”等;少数辩手则会采用妨碍战术(filibuster),也就是借恶意抢答、天马行空或延长回答的方式来干扰质询的完成。由于规避是很容易遭致评判人员反感的行为,答辩者应该尽量避免这么做。其次,如果有但是,应该先说。如果打算以“yes, but”(是的,但是)这类包含“但是”的方式来答复,应该把“但是”放在回答的前半段,以免被质询者以“谢谢您”的方式截断。在下面两个例子中,前者是后讲但是遭到腰斩的例子,后者是比较正确的回答方式——(错误)
问:只要感受到极大痛苦,经过本人同意,不论有什么样的疾病,都可以申请安乐死吗?
答: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即可提出申请,但是…… 问:谢谢您,我得到我要的答案了。(正确)
问:只要感受到极大痛苦,经过本人同意,不论有什么样的疾病,都可以申请安乐死吗?
答:审核委员会会严格评估该项疾病是否“濒临死亡”,但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即可提出申请。
最后是运用适度抢答。“抢答”是未经质询者要求的回答,虽然质询是由质询者来主导,但是许多评判人员都允许答辩者作简短的抢答,不过条件是答辩者必须在质询者制止时立刻停止。因此有效的抢答必须非常简短,在对方发言间的短暂停顿间说出。抢答的时机包括:
1、质询者问题冗长,答辩者缺乏答复时间时;
2、质询者不给答辩者足够的回答时间时;
3、质询者夹带结论或评论时。
从利用质询者断句时表达简短的“不对”,到稍长一些的“您方论证错误”,抢答将经常可以达成质询者不得不回应的效果。不过无论多么简短,这样的抢答都应该适度使用,不断以抢答干扰质询时会令评判人员与现场听众厌恶的。
第二篇:辩论技巧之攻辩
辩论技巧之攻辩(同51同步更新)
攻辩部分(或称“盘驳辩”)通常充当辩论赛的第二个环节,这也是辩论赛现行赛制中的第一个高潮,也是对以往“背而有悖”的清一色陈词的修正。这一部分不同赛度对其要求的问题数和时间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方提问进攻,一方只能回答不能反问。这样形成了进攻和防守态势,合理的运用进攻和防守对后面的自由辩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是会有新辩手发问,怎么才能把别人问住了,就是常说的“问死”,就连老辩手也常常想这样。当然,这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这不可能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出现。问是我们修筑的进攻炮台,答是对手建构的防御体系,如果真的问死对方了,辩论赛基本上结束了。
高手都想在最关键的时候碰到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所以攻辩是最好的对抗场所。而且现在攻辩已经发展到了答中反攻,问中再反攻的层次,尽管现在仅仅是雏形,但必然是今后高水平对抗的发展方向。
攻方,具有先发制人的作用,单纯地抛问题可以了,通常经过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不要是最有杀伤力的问题,因为对方保持着清醒状态,这个时候第一个问题最好结合一辩开篇陈词的理论,援引一个问题。开篇中的理论就是你攻辩最好的风向标,因为开篇中的理论,结合了理论与实践,通常是经过大家的反复斟酌的结果,里面涉及的问题同内容也是相当得适合前几个问题的。当到了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对方已经有一定的影响时,可以适时的抛出事先准备的相较有难度的问题,这个时候,对方由于先前的引导,突然转换一个问题类型,很容易思维短路,回答的时候就难免存在纰漏,这时候找到其中漏洞或者与自己事先估计的内容相仿时,进行强攻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除了以上这一常规方法,还可以采取连环抛问题的方法,问题之间包含联系,这样就要求对问题的制作和理解相当深刻,将对方一步一步引进圈套,便是“引君入瓮”了。
驳方,由于是单纯的反驳,这样便有充分的时间来反驳对方的问题与内容。事先对方准备好的问题向你发起进攻,这个时候通常问题中是不存在明显的漏洞的,所以作为防守方,要做的就是阻止对方进攻,回答问题的时候结合自己一方的开篇陈词,回答完问题后适当的圆满自己观点,引用自己有利的观点或者理论,这样对方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因为对方的思考角度通过前面一个到两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展示。这个时候如果遇到的是连环问题,你就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因为对方的“循循善诱”而倒向对方。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本身不存在相关联性,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将回答完美化。遇到相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打迂回战,采取规避的方式回答对方的问题,因为对方在这一过程由于单独发问,问题相当于“量身定做”,你如果采取迂回规避,这样对方要么选择放弃,提出新的问题,要么选择重新以另一种方式发问,这样第一种选择可以轻松解决,第二种选择就可以由于时间的充足,给予了思考,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攻辩过程可以说是一对一的较量,能充分反映辩手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思辩力,也可以很好的训练博弈能力,所以加强这方面能力可以在攻辩和后面的自由辩论中发挥主导作用。实战之中,问题设计是十分讲究的,也是很具个性化的。从郭于宽的含沙射影提问方式到中国政法堂而皇之的咄咄逼人,再到后来中山的逻辑游戏以及电子科大的问中带打,可以说已经将提问的诸多技巧都演化得淋漓尽致了,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很多有用的地方。一定要记住是借鉴,不要拿来就用,对付一般人可以,但是碰到厉害的会吃亏,因为应了一句话,“捡来的歌儿唱不像”。
提炼一下,就可以发现,提问的时候往往逆向思维占了大部分比重。比如,02年国辩复赛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反方)对阵人民大学,反三发问,“医生在为病人开刀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了治愈病人这一结果的话,难道是为了体验开到过程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快乐吗”,之所以逆向思维在设计问题中屡试不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便于在小节中从顺向进行理顺,加深观众和评委的印象。
第三篇:四辩辩论技巧
四辩在一场比赛中的主要任务是在自由辩中协助进攻及防守,在整场比赛最后的四分钟作总结陈词。
进行在自由辩论中,四辩是唯一一个还没有发言过的辩手。此时四辩应该是对场上情况有一个理智的认识,对双方优劣势所在有明确清晰的把握。所以,自由辩论往往是由四辩发起攻击。而且,当自由辩论双方一旦出现偏题的时候,往往又是由四辩把对友引回正确的攻击方向。在自由辩论中,四辩要控制发言的次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为后面的总结陈词做好准备。
至于总结陈词,则是一场比赛的压轴戏,一场比赛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一篇完整的总结陈词,应该包括:在把握整场比赛的基础上对对方的逻辑缺陷、论证漏洞等的揭露;对己方观点的维护和本方立场的升华。补充一句胡渐彪对结辩的理解:结辩其实就像是清扫战场,要做的无非三件事:
1、清点一下对方被我们打死了多少人,丢下了那些战利品——别忘了挑最重要的拣。
2、看看对方还有哪个人正晃晃悠悠想站起来,那就立马上去补上一刀。
3、看看我们中有哪个兄弟还有气,那就赶紧背回来养伤。
四辩和一辩一样,都要有相当强的逻辑概括能力,能对己方观点和对方逻辑漏洞明晰得概括出来。四辩在全队辩手中,要具备最强的大局观,在抓对方漏洞时不能拘泥于个别词句,而应该站在全场辩论赛的高度上,宏观地把握对方立论中的致命漏洞。作为一名四辩,要有较强的驾御语言的能力,也要有强有力的理论作为整篇辩稿的灵魂,可以从辩题或辩论赛的价值讨论。辩稿要做到升华煽情,调动整场比赛的气氛,语言又不能太华丽太空洞。语言要逻辑概括,使人感到代表理性和智慧。
下面是两篇经典的四辩稿。
(一)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总决赛“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反方结辩陈词:
路一鸣:好一场唇枪舌剑的自由之辩!不过我们仔细分析,在对方的口若悬河之下,对方非但不能自圆其美,而且还有几点非常明显的美中不足。
第一,对方的立论基础无非是说:美可以脱离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所以对方自由人才告诉我们,这本儿唐诗拿到了国外,就算这个人没有看过,也会觉得它是美的,如果这本儿唐诗从来就没有人看过,有没有人觉得它是美的?如果对方二辩,没有人去欣赏她的话,有没有人觉得她是美的呢?其实,对方论证的是美可以脱离一部分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那是因为另一部分人主观上认为它美,我们知道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西施、貂蝉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我们现在一提到西施、貂蝉就想到了美呢?那是因为美就是人们主观上流传下来的口碑,这个时候,美是主观的普遍性。
第二,对方又把美和善混为一谈,想要论证他们的辩题。对方又说美和丑其实是是可以统一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美可以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而存在,因而它对人应该有影响,不过如果我没有感到,它的美的话,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呢,它的美的作用又在哪里呢?下面我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融人了人的主观想象与情感才会显得美,从山川河流到花鸟鱼虫,从春夏秋冬到风云雨雪,我们看到,客观的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有了人的主观想象,才有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第二,我们认为,审美的标准和结果,会因为人们的客观生活经历和他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我们看到很多人喜欢维纳斯的雕像,维纳斯的雕像风靡西方世界,但我们中国的老婆婆却一定要给她缝上坎肩儿才能心安理得。楚王好细腰,唐皇爱丰满,那么在情人眼中,无论如何对方都如西施一般沉鱼落雁。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美其实是源于人们的主观想象和内心情感,是人们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达人情冷暖。
第三,我们强调美是主观感受,因为这反映了人追求自由的价值信念,人的肉体受制于客观,从而人的精神就追求无限的驰骋空间。我们爱生活,因为生活的故事上(时间警示)下五千年,叫人浮想联翩;我们爱自然,因为“万类霜天竞自由”,那是生命的礼赞!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美丑无对错,审美无争辩,因而我们才强调美是自由的象征,我们来自五大洲的辩友,才能胸怀宽广地唱一首:一心情似海,感动天地间!
(二)“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四辩陈词:
黄执中:大家好!一个道理很简单:一件事情啊,你把它看得越严重,你就越害怕它的失败。你把一件事情看得越严重,你就越恐惧它的失败。它的失败对于你承担的压力就越大,你的计算就越多,于是就胆胆战战,这是很正常的。今天的这场比赛为什么对方会认为创业是这么不适合大学生做的一件事呢?为什么大学生创业是如此的弊大于利的一件事情呢?因为对方辩友把“创业“看得非常非常的严重,认为创业是人生极大的一个抉择,人生极大的一个投入。这种东西,是跟那个求学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全然抵触的,或者是它若有可能抵触,绝对是两者不能得兼的,或者一定是得不偿失的。他把它看得太重了。哎,各位啊。我们今天去考大学没考上,对于那个学生而言他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在人生的历程而言你觉得这算什么?你二十岁的时候失恋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毁灭了,你五十岁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什么?历练嘛,人生历练嘛。如果我在二十岁谈恋爱先想会不会成功,她会不会妨碍我的学习;它是不是值得我的专注;这个人以后是不是值得讨来做老婆;万一她红杏出墙了我怎么办„„„„„„现在先不要请她吃饭,万一她移情别恋那我岂不是帮别人养老婆„„我算这么多,人生过得有意思吗?
我们今天只是讨论一个简单的行为:一个大学生,他想要去创业,他不想放弃学业的同时他又想去创业。他“认为“已经准备充足了,他认为他有自信——当然这个“自信”可能只是一个年轻的“自信”;他认为的“充足”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充足”。可是为什么要浇他冷水呢?五十岁的人干嘛熄灭二十岁的人的火焰呢?等到他五十岁的时候再去回忆他二十岁的莽撞,这不是一种人生吗?而且谁又知道这真的是“莽撞”还是一种深思熟虑呢?谁又知道这是“得”还是“失”呢?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他二十岁的青春或者二十岁的梦想呢?难道成败可以决定一切吗?我们认为,讨论这个题目我们在讨论的,是一大学生他认为他想去创业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评价他的行为。我们不知道他是成,也不知道他是败;我们不知道他准备得多,也不知道他准备得少。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看到他想去创业这个行为。现在好了,摊在各位的面前了——我们要去肯定他,还是否定他;我们要去鼓励他,还是打击他。我们要给他什么样的评价?!
对方辩友说:可是这个人的时间有限,人的时间不会是充足的。谁的时间不是这样呢?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人检视你自己的身份,谁不具有两个以上的身份呢?我们是别人的儿女;我们可能是别人的父母;我们既是学生,也有可能是别人的老师„„我们哪一个人不具备多重的身份,哪一个人不具备多重的要求呢?而我们难到没有人能够把他做得好吗?难道我顾了这个就做不好那个吗?一个人做了孝顺的儿子就不能做一个尽责的丈夫吗?显然不是吧?人生选择很多的,人生的配置很多的。有了选项,人生才更丰富这不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吗?
我们今天在这个比赛当中我们要辩论什么?逐条逐项地辩论大学生企业的成与败吗?没有意思嘛。因为失败的人永远比成功的人多太多了。可是失败的人不会什么都没有的:老年的回忆、年轻的梦想都是他手上握着,他是失不掉的。学习的经历、挫折的感概也是丢不掉的。为什么一定要用那么功利的角度来衡量一切呢?我们今天大家来辩论这场辩论比赛谁也没包含必胜的把握,而且我也相信其实这十二队当中大多数的队伍都不是以赢得这场比赛或者赢得某一场比赛来对于来这边的好或坏来做判断的。
过程就是收获。谢谢大家。
第四篇:辩论技巧 ——攻辩小结
攻辩小结
指出疏漏
进行批驳
提出问题
1.经济成本分析:愚公搬家的经济成本比移山要低的多,当然应该选择搬家.答:神话是超理性的不能用现实的眼光来分析,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愚公找个搬家公司,成本不是更低吗?但是在当时能实现吗?
2.愚公是自私的,阻碍了子孙的发展,而且是独裁的家长制。.请问对方辩友何出此言?愚公“聚室而谋”得到“杂然相许”,最终才作出移山的决策,很显然是民主与集中的体现。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全民族的解放,难道他们也是自私的吗?
3.决策容易执行难,愚公并不能保证这个移山行动的延续性,当然也就无法保障这个行动的最终实现,那么这个移山的决策就是错误的.我们很佩服对方辩友的想象力,但您不觉得您是杞人忧天吗?愚公移山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上千年,难道对方辩友非要杜撰一个山寨版的吗?
4.愚公移山,只不过是愚公本身的一相情愿,并没有制度保障,没有大众拥护,也没有长远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规划,所以极容易中途夭折.难道搬家就有制度的保障吗?难道当时有制定的搬家法吗?愚公“聚室而谋”得到“杂然相许”,最终才作出移山的决策,很显然是民主与集中的体现啊。
5.愚公的家族深居大山之中,交通极为不便,信息闭塞,和外界沟通困难,不适合家族繁衍和发展.因此有必要搬出大山外,另辟新址,作为家族发展新的根据地.但是对方辩友不要忘记,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壮大不是靠搬家得来的,而是靠着全体人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得来的啊。
6..北魏孝文帝迁都,最终成功,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按对方辩友逻辑“搬家”能够走向兴盛,那对辩友您又如何解释“周王室在关中不能立足,搬家走向衰落”呢?
7.搬家只需几日,而挖山需要几十年。衡量一下便可知道哪个更省时。时间就是生命,不可虚度。
难道对方辩友认为锲而不舍的做好一件事是浪费生命吗?难到焦裕禄用尽毕生精力来治理兰考是在浪费生命吗?
8.搬家有利于子孙成长古有孟母三迁 是为了给子孙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那么我们更应该移山了,搬家只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而移山是为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造福啊!再说,孟母都要搬家三次才成就了孟子的成功,那么那些不理解愚公移山的人们要搬多少次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才能真正成就子孙?
9.搬家有利于提高生存能力
那么我们更应该移山了,移山就是为了更好的与外界沟通,“走出去”“引进来”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适应外部环境,造福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10.搬家可以让你开始新的生活。
难道愚公曾经是个十恶不赦的人吗?他要靠搬家来从头开始,从新做人吗?
11.愚公移山破坏了环境,违背了自然规律。
神话是超理性的不能用现实的眼光来分析,故事就是故事,难道现实中真的有一个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的猴子吗?如果愚公真的破坏环境,那么环保局为什么不去抓他呢?
12.12.愚公应该选择一种更科学的方法。
对于愚公来说,他的家是祖宗世世代代居住之处,若迁址搬家,岂非偌大家业毁在自己手里?(愚公当时所处的“父母之邦,不可离也”的阶级观念决定了他提出搬家这个决策是要冒天之大不韪的!)
13.愚公劳民伤财,故步自封。
难道对方辩友认为锲而不舍的做好一件事是浪费生命吗?难到焦裕禄用尽毕生精力来治理兰考是在浪费生命吗?
14.14.什么“而山不加增”,假如太行,王屋二山受板块运动而增高怎么办? 我实在佩服对方辩友的想象力,如果搬家过程中遇到土匪或者泥石流,人都没了何谈发展,何谈未来啦!
15.15、山是大环境,家是小环境,大环境改变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小环境的改变则影响范围小;
按对方逻辑,改变越小影响越小,那愚公为什么还要搬家呢,故步自封好了,岂不是谁也不影响,天下太平了吗?(改革开放)
16.16.、其实愚公的名字是对这则寓言最好的解释,如果你不愚,请不要选择移山;
愚公之愚乃是大智若愚啊!此之愚非彼之愚也!愚公只是一个名字,难道李白真的长的很白吗?
17、这则寓言本身强调的是恒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若没有慧根的支撑,就会闹愚公移山这样的现代笑话来;
寓言故事之所以称之为寓言就是因为它是超理性的,并非真实存在,重在取其寓意,我们要立足这一点来看待愚公移山!
18..就为了省几步路,搭上几代人的终生,值吗? 难道愚公移山只是为了省几步路吗?难道对方辩友认为锲而不舍的做好一件事是浪费生命吗?难到焦裕禄用尽毕生精力来治理兰考是在浪费生命吗?
19.人挪活,树挪死
难道挪就是搬家吗?我方认为,移山也是一种挪。没有持之以恒的愚公精神,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想成就一件事情简直是痴人说梦。
20..愚公移山是一种好的精神价值取向,而不利于实际利益.坚持好的叫执著,坚持坏的叫固执.精神可嘉,但不应该用在相反的事情上。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应该”,应该本身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而不是方法论。
21..愚公移山,是一种坚韧的精神,现实中是一种蛮干.而且破坏生态环境。
愚公移山并不是蛮干,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我们今天主要的就是学习愚公这种坚韧的精神。说愚公破坏生态环境,更是无稽之谈。神话是超理性的,我们不能用现实的眼光来分析。况且太行王屋二山现在不是好好的立在那里吗?
22..把两座大山移至渤海之滨,也有与邻为壑的嫌疑,那里的居民能够容忍你阻隔他们的出路?如果地球上的每一座山都被人搬来搬去,那岂不乱套了?
难道你们认为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移走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也是与邻为壑吗?寓言故事之所以称之为寓言就是因为它是超理性的,并非真实存在,重在取其寓意,学习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要立足这一点来看待愚公移山!
23.退一步海阔天空。未必是退缩。万物皆有其道,以一己之意而强为之,未免刚愎自用。对方辩友认为,在困难面前退一步就海阔天空了吗?清王朝在帝国主义面前一退再退,换来的又是什么呢?愚公并不是以一己之意而强为之,而是在聚室而谋后,得到杂然相许。很显然是民主与集中的体现
24.愚公移山是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表现,他本可以搬家去开垦荒地,让子子孙孙过上好日子,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太行王巫秀丽的自然美景.难道对方辩友您现在欣赏不到太行王巫秀丽的美景吗?愚公移山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思维来要求古人,对方辩友您能用挖掘机帮助秦始皇建造长城吗?
25..搬家是变通思想,节约了大量时间,那时侯想移山就移山,想添海就添海。
中国改革开放要经历很长时间,也必然会面对很多问题,如果对方辩友持这种态度,奉劝你们还是买四张机票到美国去吧。
26.那搬家是变通精神,可引申为改变思想观念。新思维。
感谢对方辩友,您刚才已经承认了我方观点。您不觉得把搬家引申为“改变思想观念”太牵强了吗?改革开放就是移山的最好例证!改革开放就是移走发展中的障碍。否则我们直接搬到国外去好了!还改什么革,发什么展啊?
27.难道就不能做一点现实的事吗?既然有空移山难道没时间搬家吗?
我方一辩已经论证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搬家是不可行的,唯有移山是最现实的办法。(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愚公是不能搬家的,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28..愚公移山这只是一则寓言,作者主要想给我们看看这种品质,这种坚定的毅力,当然,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搬家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并没有什么还争论的 对方辩友既然.承认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的我们学习的,那么就是承认了愚公应该移山。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没有愚公移山哪来的愚公精神啊。反方一:难怪对方辩友看见那个山那么仇恨,原来对方辩友是把山当成了细菌;我们可不这样认为,如果山要是细菌的话,陶渊明怎么还会“悠然见南山”呢?应该是“愁眉向细菌”才对呀!
正方二:不毛之地,险山峻岭,处处看到大石头,谁能保障搬到那地方没有自然的障碍物没有生活困难呢?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桃花源”呢?
反方二:是啊!所以说愚公搬家它不是逃避困难,因为他要在新的地方去建设家园。如果愚公搬家是逃避困难,那么“搬家公司”是不是“帮人逃跑公司”呢?
<3>搬家有利于提高生存能力
那么我们更应该移山了,移山就是为了更好的与外界沟通,“走出去”“引进来”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适应外部环境,造福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再者说,对于对方辩友的观点“搬家有利于提高生存能力”,我个人觉得完全是谬论,生存能力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由于生物的进化导致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搬家就能解决的。比如说你们经常要写工作总结,那么这些对于智人来说是不会的,那么他们搬家就可以学会这个吗?所以,我方觉得对方辩友的这个观点完全的无中生有,毫无依据的。
<5>什么“而山不加增”,假如太行,王屋二山受板块运动而增高怎么办?
假如,对方辩友也说了是假如,那么假如王屋二山受板块运动而变低了,移山不是变得更快、更容易了嘛!
<6>搬家只需几日 而挖山需要几十年
对方辩友这个观点打的是时间牌,是时间的长和短;那么,我方觉得还应该考虑利益的惠及问题,搬家虽然快,但解决的是个人利益问题,而移山却惠及了周围所有的人,这是一种无私高尚的表现,难道说用生命去谱写高尚之曲是一种虚度光阴吗?
2、在无穷无尽的自然界面前,人类的一切努力都可以忽略为零,人的一切努力是不是愚蠢的呢?
人类虽然渺小得犹如上帝脚下的一粒尘埃,但他有挑战上帝,挑战自然的勇气和意志,如果我们放弃这一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又从何体现呢?
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之后,最后仍然失败了,这种努力是不是就没有意义?辩论赛总有一方要输掉,输掉一方的努力是不是就没有意义?
3、对方辩友读过夸父追日没有?
夸父能追上太阳吗?
那么,他是不是很愚蠢呢?
如果愚蠢,这种精神怎么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呢?
对方辩友读过精卫填海没有?
精卫填得了海吗?
那她的精神又为什么被人民歌颂呢?
对方辩友读过女娲补天吗?女娲补得了天吗?
对方辩友读过后羿射日吗?后羿射得了日吗?
可见寓言和神话是超现实,超理性的,既然如此,对方辩友为什么还要抓住愚公移山的荒诞性不放呢?
1、困难是交通不便,搬家则是灵活变通之法。
反驳:搬家怎么就是灵活变通呢?
不错,困难是交通不便,山是造成交通不便的原因。但是,搬家之后,山还是存在,原地的交通还是不便,混淆地点谈交通又有什么意义呢?好比一个地方污染了,换一个地方住,能说解决污染了吗?你对医生说,我脚痛,不能走路,医生说,那你乘车好了,你能满意吗?所以,搬家只是逃避困难,没有解决困难
2、做事要讲效率。
反驳:效率要从长远看。短期来看,搬家似乎解决了问题,但长期来看,搬家不解决问题,移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所以,还是移山的效率最高。
3、三峡水库移民的问题
反驳:三峡为什么移民?是水位上涨。但,这是国家有意让水位上涨的,是国家不让三峡移民去阻止水位上涨的,这是舍小家为大家。
4、红军长征的问题
反驳:红军长征并不是搬家,因为它并没有逃避斗争,它还在中国坚持革命。这才叫灵活变通。长征的迂回而行之后是为了蓄积更大的力量再去移山,最终本着愚公移山的不懈精神铲去了三座大山,炸去了敌人的堡垒,取得了全新的胜利。难道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逃避吗?、改革开放的问题
反驳:改革开放不是搬家,人还是那群人,地还是那块地,怎么说是搬家?
1.移山自不量力,费时费力.搬家是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变通, 目的相同, 切实可行
看来对方辩友对作者原意的理解有所偏差:请注意, 愚公移山的故事只是一个神话, 因此要适当调整审视角度: 文章写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是在为后文做铺垫, 意在衬托移山之艰难, 用来反衬愚公勇于面对困难, 锲而不舍的奋斗品质.文中的智叟不正是嘲笑愚公自不量力而遭到作者讽刺的吗? 他目光短浅, 以静止的眼光看实物, 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正反衬了愚公精神.这样看来,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反方辩友不正是原文中批驳的智叟吗?
问题是需要多种解决方法, 但也要看是否合适.搬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 对方辩友刚刚提到移山与搬家的目的是相同的.但事实上, 愚公刚开始要移山是因为 “出入之迂”, 但到后来, 他的行为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 表现为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到此时愚公真正的博爱也就随着移山体现出来了, 他移山的目的在无形中转为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区域---长江与黄河联系在一起, 促进全国发展.如果他搬家了, 还拿来的大爱呢? 愚公不就成了只为自己着想了吗? 何况搬家就一定方便吗? 山是看得见的困难, 是已经定好的目标, 那样大的家族, 那样年迈的老人, 搬家途中又有多少艰险呢? 退一步讲, 能搬到哪里去呢? 往江南搬, 没有水挡吗? 往西北搬, 难道就没山了? 哪里有十全 十美的桃花源? 再退一步讲, 愚公搬走了, 谁来为天下先? 搬家明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村子还是被山挡着, 进出就容易了?就这样丢下故乡了? 就任家乡永远闭塞、落后、慢慢被世界所遗忘吗? 这样简直是把愚公的形象扭曲化、自私化!
2.移山违背自然规律, 破坏生态平衡
对方辩友还提到, 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的确, 移山的影响并不是完全没有.但移山给整片区域带来的利处更加值得关注---从地理的角度来看, 那一大片地区都被山围挡, 导致海洋暖湿气流无法进入, 如果不移山, 土地会因长期缺雨风化, 导致整个地域无法供给生存, 那样, 全村人都要背井离乡了.我方再次重申:只有移山,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移山束缚了子孙的一生---封建家长制, 搬家可以走出大山, 开拓眼界, 利于后代成长 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愚公 “强迫” 全家人移山, 而正是通过移山教会了子孙后代勇于挑战, 坚持不懈的精神.请反方辩友保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不要擅自改编古文原意!再者, 愚公移山与孟母三迁是两码事, 愚公要迁几次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 难道四处漂泊, 搬来搬去, 子孙就能健康成长了吗? 为什么反方辩友一再强调后果, 而忽略过程呢? 这难道不是逃避问题吗? 4.移山荒废家业
从愚公动员一家移山开始, 他们就已经把移山看作了自己的家业, 又何谈 “荒废”呢? 关于一家的生计, 即使无证可查, 我们也可以推断出, 愚公这样有着远见卓识的老人一定有着自己的办法.请对方辩友不要偏离主题!
正方一辩:我国的西藏地区面临着珠穆朗玛峰,应该说比太行山、王屋山还要高、还要大,你们要让居住在西藏地区的人民都移到中原吗?
反方三辩:我想大家都看过《不见不散》中葛优演的那段描述喜玛拉雅山的戏。那是不是把喜玛拉雅山移开,就可以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条件了呢?徐本禹,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他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走进了大山深处支教,扛起了本不应该扛起的责任,他的这种精神就像愚公一样十分可嘉。但是我请问对方辩友,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徐本禹一样,去深山里支教呢?那我们每个人都不用坐在这里开会了。
正方四辩:你这是强词夺理。八年抗战,我们如果是移人的话,那请问对方辩友,我们是不是要进行全国移民呢?再者说,难不成全国人民都是处在交通文化闭塞落后的大山深处吗?
反方一辩:但是对方辩友别忘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就是移人吗?
正方四辩:不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移山,是采用合适的方式移走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反方三辩:没错,对方辩友的目的和我们一样,都是为了移走“三座大山”,但前提是先移人才能移山。
正方四辩:刚才对方辩友已经提出了他们的很多论点、论据,但我方认为他们的论点、论据都 偏离了今天的辩论主题。今天我们的辩论主题是愚公应不应该在移山,我方从各个方面都坚持不懈的努力了,挥洒了汗水,有一定行动和成效了,周围的人才能看见,才会帮助你,才有可能有人赏识你,在愚公的故事里,因为愚公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后借助神明之力移走了大山,当然那是传说,其实那个帮助移山的神明之力就是看见移山希望的周遭之人,能给予帮助和赏识愚公的伯乐之人。
有困难就要解决,而不是逃避,否则没人会看到或者了解你的困难,困难永远还是困难,得不到解决。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愚公应该移山,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
反方三辩:为什么说愚公移山是寓言呢?寓就是比喻、像的意思,这难道就能说明愚公移了山了吗?如果真有历史能够证明愚公移了山,那今天我们还用得着在这里辩论吗?
正方一辩:中国的改革开放要面临很多问题,如果是你们这种态度,奉劝你们还是买四张机票到美国去吧。啊,不对,到美国你会面临金融危机,我看你们还是去坐方舟吧。啊,不对,要坐方舟还有一系列的争夺,我看你们四位是已然没有了最基本生存勇气了。
反方一辩:如果按照对方的观念,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走路到北京来参加辩论呢?
反方四辩:刚才对方辩友说,移山是本着负责的态度,请问你们对子孙负责了吗?对自然负责了吗?
正方一辩: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发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斗志,请问对方辩友,这不正是值得我们发扬的吗?
反方四辩:他们蛮干了吗?他们讲究的是一种方法啊,同志!
正方四辩:工作上,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处事方式上找借口,你们的移人其实就是一种借口,一种逃避现实、逃避困难的借口。
反方一辩:如果对方辩友说,移人就是逃跑,那为什么说三峡大移民的精神是配合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坚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呢?
正方四辩:你们所提的三峡大移民其实恰恰证明的就是在移山,是我们把人移走,再修建大坝。
反方三辩:提醒对方辩友你们刚刚所说的把人移走,不正是我们的观点吗?
正方四辩:你们这是偷换概念。
反方一辩:三峡工程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大禹治水讲究的是疏而不是堵,这才是道法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愚公移山可不是超级女声,想唱就唱。
正方四辩:所谓的疏和堵,其实是两种方式,这也只能证明愚公移山是用堵这种方式在处理问题,但最终愚公还是在移山。
反方一辩:可是数据都已显示了,当地球都玩完了,山还没有移完,这可是山若有情山亦老啊!
正方四辩:愚公移山,其实是用发展的眼光,与日俱进地在看问题,他90岁高龄了还提出了移山。
反方三辩:正是因为他90岁了,所以我们正在怀疑他是不是老年痴呆呢。
正方四辩:这也正是我们要提倡的一种精神,舍我、不怕困难的精神。
反方一辩:请问对方辩友,愚公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
正方二辩:他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者。
反方三辩:刚才对方一辩提到,愚公移山是从现实出发,移人是逃避矛盾,我们认为愚公这种想法太自私。他自己想移山,然后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的子孙后代,这岂不是封建暴君的勾当吗?难道我们还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吗?
正方三辩:愚公“聚室而谋”得到“杂然相许”,最终才作出移山的决策,很显然是民主与集中的体现啊。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体现的最可贵的品质,是愚公坚定的信念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这正如我们大家今天所看到的百江论坛的主题:职业素养、职业团队。
反方一辩:请问对方辩友,当泰坦尼克号遇上冰山的时候,他是撞上去把山移走,还是绕过去呢?
正方四辩:你举的这个例子偏离了今天要辩论的题目。
反方三辩:我方认为这个例子与今天的辩题有着必然的关系。刚才对方三辩说的是要信心坚定、信心充足,不错,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必须,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信仰。昨天徐中先生演讲时也说过,错误的指令加上疯狂的执行,那将是万劫不复的灾难。正方一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这时候难道你们是选择避开吗,我们的大西北将要成为无人之地吗?
反方三辩:难道你想把大西北的山都移开吗,你可知贵州十万大山,移了一座还有一座啊? 正方一辩:那我们国家为什么还要提倡建设新西藏、新新疆呢?
反方三辩:对啊,所以我们就要讲究方法,而不是子子孙孙都去挥锄头、挖大山。
正方四辩:你们所谓的方法就是把人全部迁走,你们的移人是一种方式,但如果你们迁到一个地方又碰到了困难,又迁,那你们的子子孙孙就总这样无止境地迁下去吗?
反方三辩:对方以为我们移人就不要解决问题吗?三峡移民需要多少移民村,需要国家给予多少的支持,这就不是困难吗?同样我们的移人也要勇敢承担起责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正方一辩:三峡工程的建设就是发扬了我们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是我们国家最伟大最宏观的工程,这不是移人而是在移山。
反方一辩:不错,我们在评价这些伟大的工程时,我们会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愚公在移山时,他能移完吗?他当代能移完吗?他拖累子子孙孙,世代移山,他利在千秋吗?如果他的子孙不想移山,而是想到我们百江来当职业经理人,怎么办呢?
正方四辩:对方一直都在把这个辩题往别处移,我们现在要证实的是,我们应不应该移山,无论是故事的本身还是从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中我们都能明白愚公就是在移山。
反方四辩:我想提醒正方辩友看清楚,我们的辩题是愚公是移山还是移人,不是正在移山,不是ing,不是现在进行时。
正方一辩:愚公移山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很多代人,现在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如果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的事业能成吗?
反方三辩:我想提醒对方一辩的是,就是因为愚公移山的这种精神,大跃进时,四川就死了110万人,平均每9人当中就有1人死亡。
正方四辩:大跃进并不是愚公精神的体现,而是没有思想的蛮干和某些人的幻想主义。如果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抗日战争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今天我们也就不可能坐在这里开开心心地举行辩论赛。
反方三辩:愚公移山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并不否认,但愚公移山还包含着人定胜天、小农意识以及固步自封的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吗?
正方四辩: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不会连这点常识都没有吧
正方一辩: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种贡献的精神,他没有享受,更没有逃避矛盾、回避矛盾。
反方三辩:如果他具有奉献精神,为什么要到90岁才提出移山呢,他还能活几年呢?这个活都让他的子子孙孙干了。
正方四辩:这正说明他在与时俱进,90岁了,他还在积极进取,要为别人不可为之事。
反方一辩:那我就奉劝对方一句话,不值得做的事,就不要做。
反方三辩:实际上我们今天辩论的并不是愚公这种精神的问题,关键还是方法。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选择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方法。请问对方辩友,如果我们面对一条河,我们是绕过去,还是要把河水喝干了再过去呢?
正方四辩:我们要建一座桥过去。(正方时间到)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一再强调愚公是在移山,这也并不是你们想移就移得了的,我方二辩刚才都说了愚公移这座山需要100亿个5000年,很显然连上天都觉得愚公移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以才派了夸父二子来背走这两座大山。像这样上了岁数的老人家为了完成他看海的心愿,我们还是尽我们所能,帮他搬一搬家,帮他把人给移出来吧。
反方二辩:吃苦耐劳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务实变通才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正方:谁来帮?你不努力移山,谁能看见你的困难?你不努力移山,谁会赏识你的行为?没人看见,没人赏识,你既搬不了家也移不走山,愚公移山中,正是他的努力和思想前瞻性征服了家人,感动了上天,最后达到了成功。
正方四辩:我方一辩、二辩、三辩从各个方面证明了愚公是在移山,我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补充:毛泽东在61年前的一次讲话中就提到,我们要向愚公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把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移走,这是一个例证。另外,在故事里上天受到感动,把两座大山移走了,这也证明了愚公是在移山。我们的三辩从故事中愚公全家使用的簸箕及锄头等工具也证明了愚公是在移山。对方辩友一直在引导我们把辩题偏向其他方向,这是一种偷梁换柱的方式,虽然你们有雄辩的口才,但在愚公移山这个事实上,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白不可颠倒。其实这些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对方辩友的移人根本就是一种不负责任,逃避现实和责任的做法,我们不能提倡,尤其是我们百江职业经理人,更不能抱有这种态度。
为什么对方辩友还如此坚持不懈的和我们进行辩论呢?完全可以放弃
对方辩友请注意,如果你觉得愚公不应该如此坚持不懈的移山,不应该迎难而上去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你还要如此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和我们进行辩论呢?移山最后成功了,但你们就一定能赢吗?既然你们认为对于一件成功的事情都不应该坚持不懈,那你们也可以放弃和我们的辩论。但是,你们没有,你们的这种辩论精神一点也不逊色于愚公对于移山的决心,就是当代愚公精神的具体体现,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很好的证明了愚公移山的可行性和价值,所以,基于你们的精彩表现,我方更加坚信愚公应该移山,而不应该放弃或认输。
1.汶川大地震后,你们能把四川人民都搬出来吗?
3.我县山区占75%,我们为什么不是选择集体搬家,而是要建设新平邑呢?
4.请问国家为什么要开发西部呢,怎么部直接搬到东部?
5.如果你觉得愚公不应该如此坚持不懈的移山,不应该迎难而上去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你还要如此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和我们进行辩论呢?
6.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这时候难道你们是选择避开吗,我们的大西北将要成为无人之地吗?
7.对方辩友认为,在困难面前退一步就海阔天空了吗?清王朝在帝国主义面前一退再退,换来的又是什么呢?愚公并不是以一己之意而强为之,而是在聚室而谋后,得到杂然相许。很显然是民主与集中的体现。
8.对方讲到方法问题,说愚公移山如何费时费力,而搬家则避难就易,是能干、巧干,可是我不仅要问,当时交通闭塞,出入困难,整个村庄如何搬?怎么搬?难道搬家就能解决根本吗?
9.对方辩友说,愚公蛮干。请问对方辩友何出此言?愚公“聚室而谋”“杂然相许”是在家庭会议商讨之后,最终综合方方面面才作出移山的决策。是民主与集中的体现。愚公是有卓识远见的九旬老人,是大智若愚的智者,您怎莫说他是蛮干,瞎干呢?
10.对方辩友说,山是客观存在是难以克服的,愚公是以卵击石。难道对方辩友没有听说过“水滴石穿,金石可镂”了吗?愚公移山那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方法。对方说移山时间如何长,工程如何困难,那我就不明白了。如果我们面对困难都要惧怕,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困难阻力何其大也,难道我们就应就此放弃吗?
11.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还有夸父追日,不过是古代的寓言、神话,精神可嘉而已,谁会在生活中克隆呢?当年南湖船上十几名党代表,却要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把苦难深重的中国引向光明。凭区区这么点人可能吗?有多少人会相信?可共产党人就是下定决心,挖山不止,结果感动了人民这个“上帝”,终于成功了。这就是历史
12.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难道我们应该如对方辩友所说的,一躲而已,一避了之吗?那么偌大的一个中国西部,岂不是成了无人之地吗?
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愚公应该移山,我方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1.愚公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现实存在的矛盾不躲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困难的消极做法,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在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正是一段不断搬山的历史,如果我们都是一味的逃避苦难遇到困难就躲避,社会如何进步啊!2.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愚公一块一块的移山是量变的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奋斗,积小成多,最终获得成功,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也就是说人不需要奋斗,天上就会掉馅饼下来的。
3.愚公移山表达了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我们都不应该有这样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了,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我劝对方辩友可以放弃了,因为下面的辩论一定会更激烈,你们都没有这种持之以恒,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一定会被我方秒的渣都不剩的。
正方二辩:(主要是随机应变,解答反方一辩抛给我方的问题,争取抢到主动权)愚公如果选择搬家的话就要离开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俗话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狗窝,而且中国讲究一个落叶归根,愚公的寿命也不对了难道要他客死异乡啊!而且古时候不想现在交通很发达,要做马车的,路途漫长而且颠簸,要是愚公在路上就归西了,不是得不偿失吗!就算这些问题都可以克服掉,搬到的地方万一水土不服尼,万一碰到了多年未见的仇人尼,万一碰上战乱尼,这些都是未知的!
正方三辩:(主要是随机应变,解答反方一,二辩抛给我方的问题,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最好能把对方说晕掉)难道搬家的成本就低吗?举个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吧,在我国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只有几千元一平方,最多也就一万多吧!而南京市中心的房价直逼几万,你想要买到便宜的,当然行了,到城郊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然后挤地铁,公交!南京的房价要是再和上海 比的话根本不算什么的,5万都算是很普遍的价格了!愚公所居住的地方处于深山之中,房价较低,而且附送菜园子,自给自足,生活成本很低。再说愚公在那里生活了那么多年,有了自己的社交圈,这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了,他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又要开始重新创造了。还要算上路上的费用,不用住店啊,不用吃饭啊,这些都是真金白银啊!
正方四辩:(总结很重要,要在气场上就压倒对方)愚公的“愚”是大智如愚的愚,他想的是更长远的问题,想的是他子孙后代的幸福,搬家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移山则可以彻底的改变现状。我们要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神话中的愚公为北山愚公,居地固定,如东海龙王,亦不能离开其地,搬到南海。对愚公来说不存在搬家不搬家的问题,只存在移山不移山的问题。移山在当时是进步的表现、改革的表现。比起老子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进步。
2.历史上的愚公受当时条件限制,亦不能随便搬家。特别是在奴隶制的封建制的条件下,不允许其搬家。无论是氏族还是家族,均有其受封的合法区域。父母之帮,不可离也。
3.神话中的愚公移山是有效的,其诚感动上帝,移走了山,至今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4.即便在现实条件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也是我们的应尽责任,背井离乡、离开祖国实非良策。
5.愚公移山的精神几千年受到赞扬,已经成为民族精神。
6。改革开放尤其需要发所愚公移山的精神建设祖国建设家乡。事实分析:
1.周礼礼运:“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
2.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1.神话中的愚公为北山愚公,居地固定,如东海龙王,亦不能离开其地,搬到南海。对愚公来说不存在搬家不搬家的问题,只存在移山不移山的问题。移山在当时是进步的表现、改革的表现。比起老子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进步。
2.历史上的愚公受当时条件限制,亦不能随便搬家。特别是在奴隶制的封建制的条件下,不允许其搬家。无论是氏族还是家族,均有其受封的合法区域。父母之帮,不可离也。
3.神话中的愚公移山是有效的,其诚感动上帝,移走了山,至今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4.即便在现实条件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也是我们的应尽责任,背井离乡、离开祖国实非良策。
5.愚公移山的精神几千年受到赞扬,已经成为民族精神。
第五篇:辩论一辩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所谓代沟原指不同代人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代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天我们探讨“代沟”的责任在谁,理应专指已经阻碍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的代沟。责任,一方面指份内应做之事,另一方面指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当承担的过失。而问题双方父母及子女,指由亲缘维系的持续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父母主导,双方共同成长。今天我们判断代沟主要责任在谁的标准是:谁在代沟的产生,扩大和解决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基于以上概念,我方的观点是,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第一,从父母特殊的社会角色来看,社会赋予了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不教,父之过”,还是我国法律中“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都展现了社会对于父母在抚养,教育,监护子女过程中的要求。所以在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系和巩固上,父母有着子女所不能承担的使命。因此,父母在子女内化社会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二,从代沟的产生原因和扩大过程来看,父母负有主要责任:家庭环境在子女初始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并会对其一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模式,文化素养,教育方式等各种家庭因素,对子女价值标准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子女基于对现实,潮流的新认知与父母的固有经验产生的分歧与冲突,造成了各种消极影响。由于父母沟通方式欠佳,坚持固有思想,以及于时代发展的落后而产生了“代沟”,对于此,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第三,从代沟的处理与解决层面来看,父母承担主要责任:代沟问题的处理及解决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以及处理矛盾的水平。我们在开始已经明确,这里的代沟,专指已经阻碍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的代沟。在我们这样的年龄,较之处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并对问题缺乏理性认知的我们(子女)来讲,父母的社会阅历更加丰富,心智更为成熟。显然,父母更能清楚认识冲突性质,并且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来解决冲突。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父母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担负起解决问题的主要责任。从而使代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进而实现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