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家吴作人
美术家——吴作人
Wu Zuoren 吴作人
(1908~1997年)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祖籍安徽省泾县,1908年1O月1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祖父为职业画师。吴作人于1921年考入苏州工业专门学校预科,课余学习绘画与书法。1926年升入本科建筑系。翌年秋,考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1928年,转入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受教于徐悲鸿,并参加南国社。同年秋,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工作室旁听,其间,仍与南国社保持联系,兼任南国社美术部长。1929年底,因参加南国社进步活动而被逐出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徐悲鸿鼓励下,赴法国留学。翌年5月在巴黎自由画院、卢佛尔学校进修素描,9月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1月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1931年,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暑期大会考中以由画习作获第1名,并得金质奖章和桂冠生荣誉,享有个人工作室,全部工作费用由学院供给。同年作油画《哥萨克兵》《坐思》《风磨》等。1932年,作油画《纤夫》《争论》。1933年,获皇家美术学院雕塑构图第1名。1934~1935年,作油画《甲胄》《李娜像》《1935年世界博览会勃鲁塞尔馆壁画》。1935年秋,应徐悲鸿之函约返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1936年作油画《玄武湖上的风云》。同年,与吕斯百、刘开渠在南京举办联展。1937年,由徐悲鸿提名为中国美术会理事。翌年,与陈晓南等组织战地写生团,并在武昌等地作抗战宣传画。同年任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理事。作油画《擦灯罩的工人》《人瘦猪肥》等。1939~1942年间,油画作品《播种者》《纤夫》等参加美国、苏联的中国绘画展,并与唐一禾、吕斯百、李瑞年等8人在成都举行美术联展,创作油画《黄帝战蚩尤》《空袭下的母亲》《不可毁灭的生命》等。1943~1945年间,赴甘肃、青海及康青藏区写生,作油画、水彩及速写多幅,并临摹敦煌壁画。1945年5月,在成都举办旅边画展,12月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赴上海,参加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创作《负水女》《萧淑芳像》等。同年8月,应徐悲鸿之聘,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油画系教授。1O月,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理事长。1947年,赴英国、法国、瑞士进行学术访问并举办画展。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届文代会,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51年,出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务长,访问印度、缅甸并作写生多幅。1952~1953年间,先后率石窟艺术考察团主持对甘肃炳灵寺石窟、责积山石窟进行勘察临摹工作。在第2届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油画《齐白石像》(见彩图《齐白石像》(中国现代))。翌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创作油画《草原云雨》、中国画《套马》等。1956年,参加在瑞典举行的国际艺术教育会议,创作油画《三门峡》《船厂》《芍药杂花》等,并与艾中信、葛维墨合作绘制北京天文馆大厅天顶画。1958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创作中国画《双牦》《扁担箩筐》等。1959~1965年间,在作油画写生的同时,勤奋作中国画,作品有《太湖》《知白守黑》等,并发表了一系列论述美术的文章。“文化大革命”期间,至1972年始能作画,而后转以中国画为主,多画雄鹰、金鱼、骆驼、牦牛、熊猫等,以物喻情,自成独特的风格。1979年,改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委。198O年在《美术研究》第2期发表《客有问──谈师造化,夺天工》一文,说自己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人生观上,在思想境界上要‘无我’,一个是艺术观上,在艺术境界上要‘有我’。”是年秋,偕夫人、画家萧淑芳先后赴阿根廷及澳大利亚访问。翌年,率中国代表团赴法国参加在巴黎大宫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幕式,其中国画作品《藏原放牧》获主奖。1983年,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应邀赴美国、加拿大讲学、游历,被聘为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城文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及奈尔逊·阿特金艺术博物馆客座中国部高级研究馆长。1984年,作中国画《天湖泻瀑》《他山之石》《绿洲灰鹤阵》《戈壁归牧》《雪山牦运》《大熊描》等。同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月台委目。同年秋,赴日本举行吴作人萧淑芳中国画展。1985年,法国政府和文化部授于艺术文学最高勋章,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吴作人画展,并与萧淑芳一起应邀赴法国、比利时访问。1986~1988年,在比利时、卢森堡、法国、香港先后举办联展。1988年2月被比利时国王授予王冠级勋章。同年任全国政协常委。
《黑天鹅》
《负水女》
《牧驼图》
吴作人能诗,善书,喜晋唐诸体与先秦金石铭文。数十年中,发表了许多论述欧洲绘画、日本绘画、美术运动与传统绘画的文章与演讲。他推重欧洲盛期美术,赞美中国两汉石刻,晋唐、北朝的壁画和元明清时期的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优秀传统,主张美术面向人生,革新传统,弘扬个性,创造意境,熔古今中西为一炉,并身体力行,毕生为之奋斗。
吴作人的油画,可分为3个时期。20世纪3O年代前期在欧洲学习,他主要钻研并掌握了北欧弗拉曼的艺术传统,所作静物尤其精采深入。回国后至20世纪40年代末为第二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现实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如《画室》《擦灯罩的工人》《黄帝战蚩尤》《戈壁神水》《负水女》等。他感到在欧洲所学北欧画派的色调处理,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地理环境的色彩特性,因此他开始努力探索适应新表现对象的色彩语言,这从他的青海写生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第三时期,代表作是《齐白石像》《三门峡》《镜泊飞瀑》等,这些作品都将细腻的感受轻松自如地纳入醇厚清新明快的和谐色调中,洋溢出中国心魂,代表了吴作人油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吴作人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画水墨画。20世纪60年代后形成清新、简约、平和、优雅、外柔而內刚的独特的个人风格。在洗练而准确的造型中凝聚着中西文化的双重广博修养,诗情、墨韵与举要治繁的写实风了无痕迹地融为一体,既典雅,又通俗,贏得了广泛的观者。
吴作人又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他长期作为徐悲鸿的主要助手主持教学,他继承并发展了徐悲鸿美术教学上启发学生以造型要求的原则,而不鼓励学生模仿老师。他主张“师造化,夺天工”的主客观相辅相成的辩证观点,重视素描基础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艺术修养,力图将严与宽、博与专、放与收辩证地统一起来,并通过启发式教学得以贯彻。数十年来,他培育了许多卓有成就的学生。
(郎绍君)
2007-09-08 转自《百科全书》
第二篇:美术家徐悲鸿
美术家——徐悲鸿 *
Xu Beihong徐悲鸿(1895~1953年)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生平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1953年9月26日病逝于北京。其父徐达章系当地知名画师,善画人物、山水和写意花卉,兼善书法、篆刻及诗文。徐悲鸿幼从家学,9岁开始学画。17岁在宜兴女子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师。1916年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课余苦修素描。暑期应聘到明智大学作画,与康有为、王国维等结识。翌年5月,赴日本学习美术,与蒋碧微结婚,年底回国,应聘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北京期间他经常到故宫欣赏和研究古代绘画,非常崇尚唐宋画风,从中汲取营养。1919年3月,携蒋碧微赴法国留学,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校长为师,同时入C.柯罗的学生的画室受教。留学期间曾赴德国访问柏林美术学院,并先后去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美术遗址,悉心观摩和研究历代艺术杰作,并临摹E.德拉克洛瓦、P.-P.普吕东、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1927年春回国,受田汉之邀出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教学与创作中,提倡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1929年9月,由蔡元培推荐,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提倡中国画的革新,反对保守主义,曾亲自拜访并聘请画家齐白石出任该院教授。193O年完成油画《田橫五百士》(见彩图《田橫五百士》(中国现代)),翌年完成中国画《九方皋》,1933年完成油画《徯我后》,开中国历史画一代新风。1933年1月至1934年8月,受欧洲诸国之邀,先后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蜚声国际画坛,回国后继续倡导现实主义美术,向国內介绍俄国巡回展览画派,并投身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1936年冬到桂林作画,并开始创办美术馆,先后创作了《晨曲》《逆风》《壮烈之回忆》《风雨鸡鸣》《漓江春雨》等国画作品。1937年春赴长沙、广州、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O月回到重庆中央大学继续任教。同年创作了国画《巴人贫妇》《巴人汲水》等。1938年底再次到香港举办个人画展,然后赴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宣传抗日救亡,并将所卖全部画款捐献给祖国以救济难民。1940年春应印度诗人和画家R.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先后在圣蒂尼克坦*转自《百科全书》
和加尔各答两地举办画展,将所筹画款全部捐寄祖国。随后赴大吉岭,创作国画《愚公移山》。194O年底再次赴新加坡,翌年在马来亚的吉隆坡、槟榔屿、怡保3市举办筹赈画展,将所得巨额收入全部捐献祖国。1941年底回国后,在昆明举办劳军画展,以卖画全部收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1942年夏回到重庆中央大学继续从事教学与创作,并着手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年底到桂林,聘廖静文为图书管理员。1943年春末在重庆举办画展,展出历年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的代表作及素描作品。1945年2月,在郭沫若起草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的进言》上签名。8月,与蒋碧微离婚,不久与廖静文结婚。1946年8月到北平,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加入进步美术家组织的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并担任该会名誉会长。1949年3月,受邀请作为新中国的代表前往布拉格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9月,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随后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裸体少年》
《徯我后》(部分)
绘画创作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1000余件,其他作品散见于台湾、香港、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数十件油画精品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4个时期:①旅欧时期(1919~1927年)。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现代主义诸流派正风靡巴黎,但他遵循导师赠言“勿慕时尚,毋甘小就”,悉心研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名作,刻苦锤炼绘画技巧。1924年前后,对绘画规律进一步融会贯通,臻于成熟,1926年进入第一个创作高峰,自认此年“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这个时期的油画创作主要有:《老妇》《持棍老人》《抚描》《自画像》《萧声》《黄震之像》以及《男人体》《女人体》等习作。他留下的近千幅素描,也大部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②盛期(1928~1936年)。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极丰,形成了明确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作有《田橫五百士》(1928~193O年)《九方皋》(1931年)《徯我后》(1930~1933年)等。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创作思想,代表着他一生的主要创作道路。例如《徯我后》,取自《诗经》的“徯我后,后来其苏”之句,意指百姓期待英明君主的解救。画面描绘农村苦旱,一群男女老少在田里仰天而望,期待着甘霖。此画所作年代,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中华民族濒于危亡之际,曲折地表现了画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感情。在中国画创作上,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多且成就高,画的较多的是马、牛、狮、雀等,造型精练,生动传神。著名的作品有《马》《日长如小年》《群牛》《新生命活跃起来》《颟顸》《逆风》《晨曲》等。①抗战时期(1937~1945年)。这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创作了《风雨鸡鸣》(1937年)、《漓江春雨》(1937年)、《巴人汲水》(1937年)、《群马》(1940年)、《愚公移山》(1940年)、《泰戈尔像》(1940年)、《奔马》(1941年)《灵鹫》(1941年)、《群狮》(1943年)、《山鬼》(1943年)等著名作品。这一时期,也是画家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高度成熟的时期。“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徐悲鸿“遥看群息动,伫工待奔雷”,以画笔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画跃起的雄狮、长征的奔马、威武的灵鹫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奋起觉醒的热切期望。他的中国画世作《愚公移山》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一个寓言,借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从悲天悯人到人定胜天,这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一次升华。画家为创作这幅画准备了多年,画了许多精确的人物素描稿,并曾考虑过用油画或壁画的形式表现。该画在构图和笔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又融汇了素描的造型准确,以前无古人的独创形式表现了主题。①后期(1946~1953年)。这一时期,徐悲鸿在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上继续坚持“师法造化,寻求真理”的艺术主张。他从解放区的美术创作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勇于接受革命真理,深入人民生活,表现战斗英雄 劳动模范和革命领袖人物,为自己开拓了崭新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油画《战斗英雄》《海军战士》《骑兵英雄邰喜德像》,中国画《奔马》《双鹊》,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画稿)《劳动模范》《鲁迅与瞿秋白》(画稿)等。
《风雨鸡鸣》
《奔马》
美术主张 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是他第一篇论述中国画改良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张,提倡写实,反对抄袭,并提出“改之方法:学习、物质(绘画工具)、破除派别。”1929年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确倡导现实主义,反对P.塞尚、H.马蒂斯等人的艺术,又认为“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1932年著《画范·序》,提出“新七法”:①位置得宜,②比例准确,③黑白分明,④动作或姿态天然,⑤轻重和谐,⑥性格毕现,⑦传神阿堵。并指出:“苟有以艺立身之士,吾唯以诚意请彼追寻造化,人固不足师也。”1942年发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论及艺术的美与艺术家的修养:“夫人之追求真理,广博知识,此不必艺术家为然也。唯艺术家为必需如此,故古今中外高贵之艺术家,或穷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别有会心,便产杰作”,“艺术家应更求广博之知识,以美备其本业,高尚其志趣与澄清其品格”。1947年先后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申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模仿古人,指出:“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的精神”,“若此时再不振奋,起而师法造化,寻求真理,„„艺术必亡。”徐悲鸿继承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师法造化”的优良传统,又强调了艺术家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见出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是他对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贡献。
美术教育 徐悲鸿一生致力美术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明确的、完整的美术教育主张。他强调师造化,重视绘画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倡科学。他所采取的办学体制是学年制、年级制、学分制和画室制的结合体,要求学生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深厚、文化修养丰富。在教学法上,他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主动的创造精神,全面发展。徐悲鸿对待学生诲人不倦 爱才如渴,亲自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美术家,如吴作人、艾中信、韦启美、侯一民、李天祥、靳尚谊、詹建俊等。他所建立起来的美术教育体系,在中国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有强大的力量。
参考书目
艾中信:《徐悲鸿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李松:《徐悲鸿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5年。
第三篇:《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教材分析: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 ——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 “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
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
1、《清明上河图》 作者是谁?
2、《群马》作者是谁?
3、《朱荷》作者是谁? 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二、新授部分:
学生任务: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谁介绍的又清晰又好!
1、《清明上河图》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1)作者介绍: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
(2)作品分析: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3)历史文化与艺术值价: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2、《群马》徐悲鸿
(1)作者介绍: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2)作品特点: 精神抖擞、豪气勃发。刚劲稳健的白描线条勾勒出马的形态。饱满酣畅的墨色扫出马的鬃尾。同时吸收西方绘画光影和明暗的表现方法,用淡墨渲染出马的结构和层次。
(3)主要作品:
《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3、《朱荷》潘天寿
(1)作者介绍: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
(2)作品介绍: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四、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回答)
1、课堂说说三位美术家作品各自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艺术界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大师?
第四篇: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7《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教材分析: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 ——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 “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教学难点:
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同学们经过了小学、初中的美术学习,对中国的美术家一定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今天老师再带领同学学习三位中国美术家。
2、在认识第一位美术家前,先请同学们看一幅作品——《清明上河图》 画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播放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带领学生观看。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二、新授部分:
1、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1)作者介绍: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
(2)作品分析: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3)历史文化与艺术值价: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2、徐悲鸿
(1)作者介绍: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2)作品特点:
精神抖擞、豪气勃发。刚劲稳健的白描线条勾勒出马的形态。饱满酣畅的墨色扫出马的鬃尾。同时吸收西方绘画光影和明暗的表现方法,用淡墨渲染出马的结构和层次。
(3)主要作品:
《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愚公移山》作品分析介绍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
3、潘天寿
(1)作者介绍: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
(2)作品介绍: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四、课堂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课堂说说三位美术家作品各自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五、课下活动
课下查找资料,看一看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的作品分别在哪些博物馆收藏?记录下这些博物馆的位置和馆藏情况,下节课回来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第五篇:三位中国美术家说课稿
7《三位中国美术家》说课稿:
本课综合运用影像、图片、音效和文字等手段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对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三位美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件分页标题一致,色彩的运用上清新雅致,本课没有连接,使用方便。
一、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的导入,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一段是讲授的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张择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高超的写实主义技巧。
二、徐悲鸿将西洋画写实技法和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笔墨意趣相结合,创造了融合中西的画风。这里重点讲授他的《奔马》和《愚公移山》等作品。让学生感悟作品中蕴含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画家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三、画家潘天寿热爱平凡事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对他《记写雁荡山花》等作品的分析,感受他激情勃发的艺术精神。
四、课下作业:
1、写写三位美术家作品各自的艺术特色是什么?(200字小评论)
2、课下查找资料,看一看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的作品分别在哪些博物馆收藏?记录下这些博物馆的位置和馆藏情况,下节课回来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