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何黎明在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上的讲话(物流知识共享)
http://
何黎明:在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上的讲话
转变方式 提高质量
努力开创“十二五”物流业发展新局面
—— 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发展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中 国 物 流 学 会 会 长 何黎明
(二O一一年一月十九日)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就我国物流业“十一五”期间发展情况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及发展思路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可达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双双实现了总量翻番,年均分别增长21%和16.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8%左右,可望比2005年降低0.3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达7%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6%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物流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物流产业地位确立和提升的五年。2006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
2009年3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物流业专项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发布。《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物流业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确定了“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了十项主要任务、九项重点工程和十条政策措施。《规划》的发布实施,提振了业内人士的信心,提升了物流业的地位。
第二,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十一五”时期,社会物流需求加快增长,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
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升级,工业物流运行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工业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改造,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功能。一是分离分立。如,上海安吉汽车物流、淮矿现代物流等,将企业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出来,成立了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二是合资合作。如,青岛啤酒招商物流、芜湖安得物流等,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资组建物流公司。三是全面外包。如,海信集团将海信电器的物流业务全盘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管理。柳州桂中海迅派员进厂,接管了多家汽车生产企业的零部件管理系统。
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引导下,商贸物流加快发展。一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如中国物资储运、五矿物流、广东欧浦钢铁物流等,形成了贸易加物流的新模式。二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系统。如苏宁、国美等,构建和完善自身物流网络。三是网购物流“爆炸式”增长。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总额达4500亿元,比5年前增长22倍,国内每天流转的快件量高达1000万票。四是农业和农村物流集中释放。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农超对接”等政策的实施,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的物流需求较快增长。第三,物流企业加速成长
各类企业深化兼并重组。一是合并重组。如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中外运与长航集团等。二是并购重组。如美国联邦快递对大田、荷兰天地对华宇、美国联合包裹对中外运的股权并购等。三是转型重组。如铁路系统的三大专业公司、地方交运集团等。通过兼并重组,行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物流企业核心群体初步形成。2009年50强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06亿元,比2005年增长26%。所有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亿元,其中9家企业超过百亿元,中远集团超过千亿元。从2005年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开展A级物流企业评估认证工作。到2010年年底,全国已拥有A级物流企业1061家。
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增强。一是运输、仓储、货代、快递等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如公路货运的天地华宇、佳吉、德邦等,铁路货运的远成、八达等,快递市场的顺丰等。二是围绕企业需要的专业化物流融合发展。如汽车、家电、电子、医药、烟草、图书等行业,基本上形成了物流配套服务能力。三是各类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越库配送、保税物流、邮政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供应链管理有新的发展。物流企业介入代理采购和分销业务,流通企业延伸物流和金融服务。如,浙江物产集团为造船厂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开滦物流开展煤炭供应链服务;物美集团参与社会化物流服务;联想集团、利丰集团等,引导上下游企业,打造采购、生产、分销及物流一体化的现代产业服务体系。
物流企业在重大社会事件中表现突出。如,在北京奥运物流、上海世博物流、广州亚运物流和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等抢险救灾中,物流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急物流、军事物流的研究和实践取得新的进展。
第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类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五年累计投资超过10万亿元,年均增长27.7%。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加大对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综合运输体系初具规模。到2010年底,我国公路网总里程达398.4万公里,五年新增63.9万公里;高速公路发展到7.4万公里,五年新增3.3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9万公里以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8358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2.4万公里,五年新增和改善4181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74个,五年建成661个。定期航班机场达176个,五年新增35个。
物流园区(基地、中心)等物流设施发展较快。北京空港、上海西北、浙江传化、山东盖家沟、上海外高桥、苏州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铁道部规划建设的18个铁路物流中心,已有9个建成投用。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化工危险品库、液体库、冷藏库、期货交割库、电子商务交割库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快速发展。
第五,物流信息化运用和技术创新取得实效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已有70.5%的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物流企业通过与客户的信息共享、流程对接,加快融入客户供应链体系。在整合海关、交通、商检、质检等电子政务服务的基础上,出现了应用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和进出库安防系统等方面开始应用。
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得到推广。仓储保管、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分拣包装、自动拣选等专用物流装备广泛应用;条码技术、智能标签技术、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得到推广;冷藏、配送等专用车辆需求旺盛,叉车、托盘、货架、自动拣选、自动化装备等专用设备加快更新换代。
第六,物流行业基础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一是统计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2006年起,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制定的社会物流统计核算试行制度转为正式制度。中物联会同国家发改委、统计局,进行了“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较全面地掌握工业企业、商贸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物流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变化趋势,发布“中国50强物流企业”名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从2006年开始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成为反映我国经济趋势的先行指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二是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五年来,按照立项计划编制完成的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总计约110项。2010年,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门发布的《2009—2011年物流标准专项规划》,提出了13个重点物流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项目规划。
三是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在教育部大力支持和中物联积极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378所本科院校、824所高等职业学校和20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校学生突破100万人。到2010年底,已有超过20万人参加了全国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其中12万人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高级物流师、物流师或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
四是物流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已经连续举办9届,累计参会超过5000人次,交流各类研究成果近3000件,一批成果被政府或企业采纳。2002年设立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8年来共有194个项目获奖。
五是行业评选表彰制度相继建立。如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奖励制度已经建立,并进行了首次评选表彰。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实验基地,信用体系评级和产学研基地等评选制度有序推进。
六是行业协会工作得到加强。全国性物流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省区市协会普遍建立并开展工作,部分地州市也开始建立协会,物流协会工作网络逐步形成。
第七,物流业对外开放迈开新的步伐
外商外资全面进入。2005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物流服务领域全面开放。五年来,国际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加紧布局,我国物流市场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在某些领域,如国际快递、远洋运输和物流地产等方面,有的外资企业已占据明显优势。
区域物流扩大交流与合作。东盟—中国自贸区启动,东北亚加强物流合作,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推动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物流合作。2003年内地与香港和澳门分别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2008年台湾与大陆实现“大三通”,2010年大陆与台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始实施,两岸四地物流合作进入实施阶段。
物流企业开始“走出去”。到2009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458亿美元,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累计营业额达3400亿美元。国内物流企业跟随制造和商贸企业及工程承包“走出去”。如,中外运长航海外业务有新的拓展,顺丰速运逐步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布点。中远物流在核燃料和废料物流、工程物流和会展物流等领域,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八,物流业政策环境有所改善
“十一五”时期,特别是《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布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对物流业重视程度提高。一是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了由38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落实《规划》工作小组,制定了《部门分工方案》。二是多渠道设立专项资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业重点建设项目。三是制订落实专项规划。《规划》中提出的7个专项规划,已有3个发布实施,其余接近完成。四是各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商务部组织开展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工作;国家税务总局持续扩大物流企业税收试点;铁道部积极推进战略装车点建设和路企直通运输;交通运输部开展物流信息化和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工信部组织编制《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国家邮政局制定部门规章,规范邮政快递市场;海关总署开展出口货物分类通关试点改革;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物流项目提供战略性融资服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了税收、交通、投融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等六个方面的“60条”政策建议,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提供了基础资料。
与此同时,全国已有超过半数的省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大部分省市建立了现代物流工作协调机制,一些省市政府还成立了主管物流工作的常设机构。许多省市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法规,出台具体的财税扶持政策。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物流行业广大企业和员工的辛勤工作,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离不开相关行业协会的努力与推动,离不开各类教学研究机构的钻研与探索,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与推广。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物流业相关的政产学研媒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表示深深的敬意!
各位来宾、同志们:“十一五”时期,是全国物流行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做出重大贡献的五年,也是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上艰苦探索的五年。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有以下深刻体会:
—— 必须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市场化。物流业是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的需求是物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进产业物流社会化,是物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 必须培育专业物流企业。企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只有物流企业的发展,才能促进物流产业的升级,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化、社会化物流需求。加快培育物流企业,是推进物流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 必须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综观现代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对各种物流资源和要素不断整合和集约的过程。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要以资源整合为手段。资源整合,是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基本方法。
—— 必须坚持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现代物流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整合形成的新型服务业。在创新中产生,也要在创新中发展。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 必须强化行业基础工作。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要能够用统计数据来准确描述,用行业标准来规范运作,用培训教育体系来培养人才,用技术创新体制来推进产业升级,用理论研究来指导行业发展。各项行业基础工作,是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 必须形成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物流业是基础性产业,又是涉及诸多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必须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应该发挥各自优势,主动搞好服务,合力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适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物流业发展的助推器。
各位来宾、同志们:我国物流业在“十一五”时期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竞争力不够强。衡量物流业运行效率的指标——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我国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服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较大差距。
二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物流网络完整性、协调性、配套性差,整体效率不高。物流市场主体庞杂,企业集中度低,诚信体系缺失,竞争秩序失范等问题比较严重。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物流运作方式与资源、能源和土地消耗及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不平衡性较为普遍。普通仓储、公路普货运输等传统服务供大于求,供应链一体化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较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业和农村物流相对落后;国际货物贸易发展很快,但服务贸易滞后;物流资源整合不足,物流业和相关产业互动性不强;应急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环节比较薄弱。
四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土地、燃油、人力成本等各项物流要素普遍短缺,成本持续攀升,而物流服务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多数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
五是相关政策有待落实。《规划》提出的具体政策落实不够,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尚未贯彻到具体的经济管理环节,现行体制设计和政策思路与物流业运作模式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二、我国物流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新的形势。
第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物流业发展将面临新课题。
“十二五”时期,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仍将处于总量扩张期,增速将以平稳为总的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物流业不仅要支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更要通过提高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资源消耗,来促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减轻社会经济过度依赖规模增长的压力。因此,“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要处理好发展与转变的关系,以发展促转变,以转变谋发展。
第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物流需求将出现新变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化、市场化物流需求将进一步释放,精益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需求将会有新的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物流需求将会成为新的亮点。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与商贸服务业相关的居民消费服务需求将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快递配送等新型业态将加快发展。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的物流需求,对物流的成本、速度、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第三,新的开放战略和新的竞争环境,物流企业将面临新挑战。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物流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物流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求配套的物流服务网络。内外资物流企业同样面临全球化竞争,市场竞争将从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更高层面展开。物流市场兼并重组将持续发生, 中小物流企业谋求新的市场定位,超大规模物流企业或物流企业联盟将会形成。同时,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重要变化、资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入,土地价格的上涨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传统物流的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物流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
第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区域物流将形成新格局。
产业集聚和转移带来大宗商品、原材料流量和流向变化。钢铁、汽车、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向沿海地区集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集聚,与之相匹配的物流平台将发生转移,形成新的“物流带”。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数量和规模扩张,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加快发展,将促进物流业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加强合作,相邻城市同城化趋势,将会产生新的“物流圈”。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日用工业品下乡形成的“双向物流”网络将成为重点建设内容。
第五,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和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物流运作将出现新模式。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将会在“十二五”期间显现。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网和水运网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将会极大地改善物流运作条件。特别是高速铁路网形成,客货分线后,铁路运能将会集中释放,多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成为可能。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物流信息化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可视化、透明度提高,一批企业有可能向数据中心转型。以托盘为核心的单元装载方式更加普及,托盘共用系统上线运行。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的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将稳步提升。
第六,日益紧张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物流发展方式必将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规模持续增大,能源资源消费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巨大。物流业能源消耗比重高,节能减排任务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将难以为继,物流发展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三、我国物流业“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十二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提出如下基本思路:
第一,谋划中长期发展战略,注重提升发展
在抓紧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基础上,争取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体现,并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划2011—2020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们建议,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转变。根据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大力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积极培育适应客户需求的物流企业群体,并以A级物流企业国家标准促使企业提升发展,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整合优化物流设施设备,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有新的突破。物流市场环境得到优化,行业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继续下降。物流业在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基础。
第二,推动产业物流社会化,促进融合发展
努力整合工业、商贸业和农业等产业物流需求,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分立物流职能,整合外包物流业务,推进工业物流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重视商贸物流配送系统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增加物流功能,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提升商贸物流服务水平。支持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战略合作,开展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发展农产品进城,农资、农机和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的服务方式,改善农业和农村物流条件。鼓励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金融企业加强合作,融合发展,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培育物流企业群体,加快集约发展
加大物流企业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分离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支持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壮大企业规模与实力。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物流领域。支持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在专业服务领域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扶持引导中小物流企业健康发展。加快物流企业评估工作进度,不断扩大A级物流企业覆盖面,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集约发展。
第四,整合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实现协调发展
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衔接和配套。扩大铁路和水路干线运输比重,发挥公路集疏运与城市配送的功能,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根据货运中转、商品配送和生产需要,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加强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物流节点设施建设,通过整合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效能。国家应该像对待供水、供电和城市公交系统那样,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重视区域、城乡和国际物流,推动集聚发展
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促进区域物流发展。积极推进不同地区物流领域交流与合作,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整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注重农村物流系统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和农资物流。围绕产业园区、商贸园区、物流园区布局物流功能,推动物流集聚区发展。扩大物流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构建与周边国家和其它国家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增加货物贸易中的物流服务比重。为我国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和工程企业“走出去”提供物流服务,逐步建立适应全球化环境的国际物流体系。第六,推广应用新技术,追求创新发展
紧紧把握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力提高物流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密切关注新兴技术、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应用的步伐。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物联网应用,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支持物流业一体化运作。逐步增加科研人员和研发经费,制定符合物流企业实际的高科技企业认定标准,形成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七,转变物流运作模式,推进绿色发展
加快转变物流运作模式,全面推进绿色物流发展。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物流企业加快选用节能环保车辆、新能源汽车和物流设施;加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优化运输组织,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扶持发展集装单元技术,积极推广甩挂运输和多式联运;允许中置轴挂车列车在高速公路行驶,提高货车运行效率;加强绿色物流检查与评价,运用政策杠杆,调动企业节能环保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的应急物流,尽快形成应急物流体系。通过开展回收物流、逆向物流,优化废弃物、返退货的收集、运输、循环利用、最终处置方法,加快构建低环境负担的循环物流系统。
第八,加强行业自律和基础工作,保证健康发展
着力做好行业基础性工作。继续完善行业统计制度,加强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统计调查工作。有序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按规划做好物流标准制定和已有标准的宣贯工作。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信用资源整合和共享。完善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坚持物流业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创新,着力构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体系。加强物流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搞好行业自律。从保护产业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出发,研究制定物流产业安全的相关规则。
第九,努力营造体制和政策环境,争取优先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近两年来,许多地方和部门局部性的政策都在推进,但整体情况不够理想。一直困扰物流业发展的许多政策问题亟待解决。如,物流运作环节税率不统一,税负偏高的问题;仓储类物流企业土地使用税不堪重负的问题;城市交通管理与物流业发展的矛盾问题;执法标准不一,物流企业罚款负担重的问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融资问题;物流企业异地设点受阻,各类资质无法统一使用、税收不能统一核算的问题;在网络化经营和“走出去”中遇到的问题等等。主要原因是,现行政策思路不适应物流业一体化运作和网络化经营的发展趋势,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难以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落实。
为此,业内企业迫切要求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合力,为物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物流业立法问题,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相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下,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我国物流业一定能够转变方式,提高质量,开创“十二五”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流基础。
各位来宾、同志们:传统的兔年春节即将到来。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国物流行业的同志们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事业进步,吉祥如意!谢谢大家!
第二篇:何黎明:在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上的讲话
何黎明:在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上的讲话
2011-01-20 来源:研究室 作者:佚名
标签: 物流发展 物流企业 物流行业 物流运作 物流园区
专题导航
2010年物流业十件大事及2011年物流业走势分析
2010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2010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0更是业界翘首以待的“物流元年”,如今,已从年头走至年尾,2010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行业十件大事出炉,冷链物流十件大事、物流技术装备业的十大新闻都可以看到2010年物流业的 [详细]
摘要: 转变方式提高质量努力开创“十二五”物流业发展新局面,何黎明在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上发表了讲话,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就我国物流业“十一五”期间发展情况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及发展思路谈几点看法。
转变方式提高质量
努力开创“十二五”物流业发展新局面
——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发展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
(二O一一年一月十九日)
各位来宾、同志们:
(2011年1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就我国物流业“十一五”期间发展情况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及发展思路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可达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双双实现了总量翻番,年均分别增长21%和16.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8%左右,可望比2005年降低0.3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达7%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6%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物流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物流产业地位确立和提升的五年。2006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
2009年3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物流业专项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发布。《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物流业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确定了“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了十项主要任务、九项重点工程和十条政策措施。《规划》的发布实施,提振了业内人士的信心,提升了物流业的地位。
第二,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十一五”时期,社会物流需求加快增长,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
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升级,工业物流运行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工业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改造,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功能。一是分离分立。如,上海安吉汽车物流、淮矿现代物流等,将企业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出来,成立了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二是合资合作。如,青岛啤酒招商物流、芜湖安得物流等,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资组建物流公司。三是全面外包。如,海信集团将海信电器的物流业务全盘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管理。柳州桂中海迅派员进厂,接管了多家汽车生产企业的零部件管理系统。
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引导下,商贸物流加快发展。一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如中国物资储运、五矿物流、广东欧浦钢铁物流等,形成了贸易加物流的新模式。二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系统。如苏宁、国美等,构建和完善自身物流网络。三是网购物流“爆炸式”增长。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总额达4500亿元,比5年前增长22倍,国内每天流转的快件量高达1000万票。四是农业和农村物流集中释放。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农超对接”等政策的实施,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的物流需求较快增长。
第三,物流企业加速成长
各类企业深化兼并重组。一是合并重组。如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中外运与长航集团等。二是并购重组。如美国联邦快递对大田、荷兰天地对华宇、美国联合包裹对中外运的股权并购等。三是转型重组。如铁路系统的三大专业公司、地方交运集团等。通过兼并重组,行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物流企业核心群体初步形成。2009年50强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06亿元,比2005年增长26%。所有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亿元,其中9家企业超过百亿元,中远集团超过千亿元。从2005年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开展A级物流企业评估认证工作。到2010年年底,全国已拥有A级物流企业1061家。
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增强。一是运输、仓储、货代、快递等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如公路货运的天地华宇、佳吉、德邦等,铁路货运的远成、八达等,快递市场的顺丰等。二是围绕企业需要的专业化物流融合发展。如汽车、家电、电子、医药、烟草、图书等行业,基本上形成了物流配套服务能力。三是各类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越库配送、保税物流、邮政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供应链管理有新的发展。物流企业介入代理采购和分销业务,流通企业延伸物流和金融服务。如,浙江物产集团为造船厂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开滦物流开展煤炭供应链服务;物美集团参与社会化物流服务;联想集团、利丰集团等,引导上下游企业,打造采购、生产、分销及物流一体化的现代产业服务体系。
物流企业在重大社会事件中表现突出。如,在北京奥运物流、上海世博物流、广州亚运物流和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等抢险救灾中,物流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急物流、军事物流的研究和实践取得新的进展。
第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类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五年累计投资超过10万亿元,年均增长27.7%。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加大对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综合运输体系初具规模。到2010年底,我国公路网总里程达398.4万公里,五年新增63.9万公里;高速公路发展到7.4万公里,五年新增3.3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9万公里以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8358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2.4万公里,五年新增和改善4181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74个,五年建成661个。定期航班机场达176个,五年新增35个。
物流园区(基地、中心)等物流设施发展较快。北京空港、上海西北、浙江传化、山东盖家沟、上海外高桥、苏州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铁道部规划建设的18个铁路物流中心,已有9个建成投用。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化工危险品库、液体库、冷藏库、期货交割库、电子商务交割库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快速发展。
第五,物流信息化运用和技术创新取得实效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已有70.5%的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物流企业通过与客户的信息共享、流程对接,加快融入客户供应链体系。在整合海关、交通、商检、质检等电子政务服务的基础上,出现了应用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和进出库安防系统等方面开始应用。
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得到推广。仓储保管、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分拣包装、自动拣选等专用物流装备广泛应用;条码技术、智能标签技术、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得到推广;冷藏、配送等专用车辆需求旺盛,叉车、托盘、货架、自动拣选、自动化装备等专用设备加快更新换代。
第六,物流行业基础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一是统计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2006年起,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制定的社会物流统计核算试行制度转为正式制度。中物联会同国家发改委、统计局,进行了“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较全面地掌握工业企业、商贸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物流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变化趋势,发布“中国50强物流企业”名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从2006年开始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成为反映我国经济趋势的先行指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是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五年来,按照立项计划编制完成的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总计约110项。2010年,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门发布的《2009—2011年物流标准专项规划》,提出了13个重点物流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项目规划。
三是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在教育部大力支持和中物联积极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378所本科院校、824所高等职业学校和20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校学生突破100万人。到2010年底,已有超过20万人参加了全国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其中12万人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高级物流师、物流师或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
四是物流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已经连续举办9届,累计参会超过5000人次,交流各类研究成果近3000件,一批成果被政府或企业采纳。2002年设立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8年来共有194个项目获奖。
五是行业评选表彰制度相继建立。如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奖励制度已经建立,并进行了首次评选表彰。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实验基地,信用体系评级和产学研基地等评选制度有序推进。
六是行业协会工作得到加强。全国性物流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省区市协会普遍建立并开展工作,部分地州市也开始建立协会,物流协会工作网络逐步形成。
第七,物流业对外开放迈开新的步伐
外商外资全面进入。2005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物流服务领域全面开放。五年来,国际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加紧布局,我国物流市场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在某些领域,如国际快递、远洋运输和物流地产等方面,有的外资企业已占据明显优势。
区域物流扩大交流与合作。东盟—中国自贸区启动,东北亚加强物流合作,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推动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物流合作。2003年内地与香港和澳门分别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2008年台湾与大陆实现“大三通”,2010年大陆与台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始实施,两岸四地物流合作进入实施阶段。
物流企业开始“走出去”。到2009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458亿美元,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累计营业额达3400亿美元。国内物流企业跟随制造和商贸企业及工程承包“走出去”。如,中外运长航海外业务有新的拓展,顺丰速运逐步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布点。中远物流在核燃料和废料物流、工程物流和会展物流等领域,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八,物流业政策环境有所改善
“十一五”时期,特别是《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布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对物流业重视程度提高。一是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了由38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落实《规划》工作小组,制定了《部门分工方案》。二是多渠道设立专项资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业重点建设项目。三是制订落实专项规划。《规划》中提出的7个专项规划,已有3个发布实施,其余接近完成。四是各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商务部组织开展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工作;国家税务总局持续扩大物流企业税收试点;铁道部积极推进战略装车点建设和路企直通运输;交通运输部开展物流信息化和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工信部组织编制《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国家邮政局制定部门规章,规范邮政快递市场;海关总署开展出口货物分类通关试点改革;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物流项目提供战略性融资服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了税收、交通、投融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等六个方面的“60条”政策建议,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提供了基础资料。
与此同时,全国已有超过半数的省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大部分省市建立了现代物流工作协调机制,一些省市政府还成立了主管物流工作的常设机构。许多省市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法规,出台具体的财税扶持政策。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物流行业广大企业和员工的辛勤工作,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离不开相关行业协会的努力与推动,离不开各类教学研究机构的钻研与探索,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与推广。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物流业相关的政产学研媒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表示深深的敬意!
各位来宾、同志们:“十一五”时期,是全国物流行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做出重大贡献的五年,也是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上艰苦探索的五年。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有以下深刻体会:
——必须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市场化。物流业是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的需求是物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进产业物流社会化,是物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必须培育专业物流企业。企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只有物流企业的发展,才能促进物流产业的升级,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化、社会化物流需求。加快培育物流企业,是推进物流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必须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综观现代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对各种物流资源和要素不断整合和集约的过程。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要以资源整合为手段。资源整合,是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基本方法。
——必须坚持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现代物流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整合形成的新型服务业。在创新中产生,也要在创新中发展。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必须强化行业基础工作。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要能够用统计数据来准确描述,用行业标准来规范运作,用培训教育体系来培养人才,用技术创新体制来推进产业升级,用理论研究来指导行业发展。各项行业基础工作,是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必须形成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物流业是基础性产业,又是涉及诸多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必须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应该发挥各自优势,主动搞好服务,合力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适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物流业发展的助推器。
各位来宾、同志们:我国物流业在“十一五”时期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竞争力不够强。衡量物流业运行效率的指标——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我国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服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较大差距。
二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物流网络完整性、协调性、配套性差,整体效率不高。物流市场主体庞杂,企业集中度低,诚信体系缺失,竞争秩序失范等问题比较严重。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物流运作方式与资源、能源和土地消耗及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不平衡性较为普遍。普通仓储、公路普货运输等传统服务供大于求,供应链一体化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较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业和农村物流相对落后;国际货物贸易发展很快,但服务贸易滞后;物流资源整合不足,物流业和相关产业互动性不强;应急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环节比较薄弱。
四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土地、燃油、人力成本等各项物流要素普遍短缺,成本持续攀升,而物流服务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多数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
五是相关政策有待落实。《规划》提出的具体政策落实不够,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尚未贯彻到具体的经济管理环节,现行体制设计和政策思路与物流业运作模式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二、我国物流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新的形势。
第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物流业发展将面临新课题。
“十二五”时期,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仍将处于总量扩张期,增速将以平稳为总的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物流业不仅要支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更要通过提高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资源消耗,来促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减轻社会经济过度依赖规模增长的压力。因此,“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要处理好发展与转变的关系,以发展促转变,以转变谋发展。
第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物流需求将出现新变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化、市场化物流需求将进一步释放,精益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需求将会有新的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物流需求将会成为新的亮点。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与商贸服务业相关的居民消费服务需求将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快递配送等新型业态将加快发展。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的物流需求,对物流的成本、速度、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三,新的开放战略和新的竞争环境,物流企业将面临新挑战。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物流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物流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求配套的物流服务网络。内外资物流企业同样面临全球化竞争,市场竞争将从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更高层面展开。物流市场兼并重组将持续发生,中小物流企业谋求新的市场定位,超大规模物流企业或物流企业联盟将会形成。同时,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重要变化、资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入,土地价格的上涨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传统物流的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物流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
第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区域物流将形成新格局。
产业集聚和转移带来大宗商品、原材料流量和流向变化。钢铁、汽车、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向沿海地区集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集聚,与之相匹配的物流平台将发生转移,形成新的“物流带”。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数量和规模扩张,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加快发展,将促进物流业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加强合作,相邻城市同城化趋势,将会产生新的“物流圈”。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日用工业品下乡形成的“双向物流”网络将成为重点建设内容。
第五,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和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物流运作将出现新模式。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将会在“十二五”期间显现。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网和水运网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将会极大地改善物流运作条件。特别是高速铁路网形成,客货分线后,铁路运能将会集中释放,多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成为可能。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物流信息化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可视化、透明度提高,一批企业有可能向数据中心转型。以托盘为核心的单元装载方式更加普及,托盘共用系统上线运行。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的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将稳步提升。
第六,日益紧张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物流发展方式必将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规模持续增大,能源资源消费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巨大。物流业能源消耗比重高,节能减排任务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将难以为继,物流发展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三、我国物流业“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十二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提出如下基本思路:
第一,谋划中长期发展战略,注重提升发展
在抓紧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基础上,争取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体现,并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划2011—2020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们建议,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转变。根据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大力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积极培育适应客户需求的物流企业群体,并以A级物流企业国家标准促使企业提升发展,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整合优化物流设施设备,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有新的突破。物流市场环境得到优化,行业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继续下降。物流业在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基础。
第二,推动产业物流社会化,促进融合发展
努力整合工业、商贸业和农业等产业物流需求,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分立物流职能,整合外包物流业务,推进工业物流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重视商贸物流配送系统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增加物流功能,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提升商贸物流服务水平。支持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战略合作,开展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发展农产品进城,农资、农机和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的服务方式,改善农业和农村物流条件。鼓励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金融企业加强合作,融合发展,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培育物流企业群体,加快集约发展
加大物流企业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分离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支持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壮大企业规模与实力。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物流领域。支持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在专业服务领域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扶持引导中小物流企业健康发展。加快物流企业评估工作进度,不断扩大A级物流企业覆盖面,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集约发展。
第四,整合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实现协调发展
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衔接和配套。扩大铁路和水路干线运输比重,发挥公路集疏运与城市配送的功能,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根据货运中转、商品配送和生产需要,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加强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物流节点设施建设,通过整合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效能。国家应该像对待供水、供电和城市公交系统那样,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重视区域、城乡和国际物流,推动集聚发展
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促进区域物流发展。积极推进不同地区物流领域交流与合作,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整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注重农村物流系统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和农资物流。围绕产业园区、商贸园区、物流园区布局物流功能,推动物流集聚区发展。扩大物流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构建与周边国家和其它国家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增加货物贸易中的物流服务比重。为我国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和工程企业“走出去”提供物流服务,逐步建立适应全球化环境的国际物流体系。
第六,推广应用新技术,追求创新发展
紧紧把握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力提高物流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密切关注新兴技术、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应用的步伐。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物联网应用,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支持物流业一体化运作。逐步增加科研人员和研发经费,制定符合物流企业实际的高科技企业认定标准,形成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七,转变物流运作模式,推进绿色发展
加快转变物流运作模式,全面推进绿色物流发展。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物流企业加快选用节能环保车辆、新能源汽车和物流设施;加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优化运输组织,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扶持发展集装单元技术,积极推广甩挂运输和多式联运;允许中置轴挂车列车在高速公路行驶,提高货车运行效率;加强绿色物流检查与评价,运用政策杠杆,调动企业节能环保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的应急物流,尽快形成应急物流体系。通过开展回收物流、逆向物流,优化废弃物、返退货的收集、运输、循环利用、最终处置方法,加快构建低环境负担的循环物流系统。
第八,加强行业自律和基础工作,保证健康发展
着力做好行业基础性工作。继续完善行业统计制度,加强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统计调查工作。有序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按规划做好物流标准制定和已有标准的宣贯工作。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信用资源整合和共享。完善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坚持物流业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创新,着力构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体系。加强物流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搞好行业自律。从保护产业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出发,研究制定物流产业安全的相关规则。
第九,努力营造体制和政策环境,争取优先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近两年来,许多地方和部门局部性的政策都在推进,但整体情况不够理想。一直困扰物流业发展的许多政策问题亟待解决。如,物流运作环节税率不统一,税负偏高的问题;仓储类物流企业土地使用税不堪重负的问题;城市交通管理与物流业发展的矛盾问题;执法标准不一,物流企业罚款负担重的问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融资问题;物流企业异地设点受阻,各类资质无法统一使用、税收不能统一核算的问题;在网络化经营和“走出去”中遇到的问题等等。主要原因是,现行政策思路不适应物流业一体化运作和网络化经营的发展趋势,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难以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落实。
为此,业内企业迫切要求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合力,为物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物流业立法问题,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我相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下,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我国物流业一定能够转变方式,提高质量,开创“十二五”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流基础。
各位来宾、同志们:传统的兔年春节即将到来。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国物流行业的同志们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事业进步,吉祥如意!谢谢大家!
第三篇:06-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五)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综合报告(2006—2007)
(五)五、中国区域物流的新进展
(一)港口物流统筹合作
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5.6亿吨,同比增长15.6%;集装箱吞吐量93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3%,双双保持世界第一的位次。上海港货物吞吐量4.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171万标准箱,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经有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深圳港、天津港、秦皇岛港、青岛港、大连港、苏州港、南京港、日照港、南通港等12个亿吨大港。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明确将在全国沿海港口划分5个港口群体和形成8个运输系统,将使大型港口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增强为腹地经济服务的能力。
2006年,港口之间加快合作或联盟步伐。9月24日,来自苏浙沪16个城市的港口管理部门决定建立长三角港口管理部门合作联席会议制度。7月14日,宁波、舟山两市就继续推进港口发展达成共识,使两港一体化更进一步。8月31日,营口港和盘锦港举行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山东省针对省内港口“多而散”、沿海港口密度大、腹地大多重合的特点,积极推进港口资源整合策略。广西区提出“泛北部湾”构想,要努力打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有关方案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区内港口资源整合进入实际推进阶段。
各地港口成为各类物流企业聚集地。许多国际大型物流企业都在港口新建或扩建转运中心或物流中心,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等航运企业租用港口物流仓储设施,作为开展国内物流业务的重要枢纽。国有物流企业,像中远、中海、中外运、中国货运航空、大连港集团、天津港(集团)、蛇口集装箱码头、招商局物流等全国领先的物流企业都把港口作为重要的发展基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完成换股吸收合并上港集箱后,公司股票10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港口物流资源的整合,物流功能的提升,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二)物流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产业集群的趋势。产业集群要求物流集聚,物流集聚离不开产业集群。如,浙江传化物流基地2006年实现营业额23亿元,吸引400余家省内外的专业运输、仓储、零担、货代等物流企业进驻,整合了30多万辆的社会车源,服务于杭州市及周边地区18000多家企业。北京空港物流基地截至2006年底,累计吸引国内外企业190家,实现税收11.1亿元,形成了一个“临空经济”产业带。上海西北物流园区引进物流企业59家,建成7个大型配送中心,每年进出园区的货物1.98亿吨,开始承担上海“陆港”物流的主体功能。长安民生为汽车生产企业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汽车零部件即时配送能力超过80万辆,汽车整车吞吐能力超过100万辆,与国内外500多家汽车制造商、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物流服务的集聚,为制造业主辅分离、物流服务社会化创造了条件,二产与三产融合互动,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武汉高桥产业园,借助经济圈和交通枢纽优势,已经形成保税物流、口岸物流和汽车零配件物流三大物流产业集群,78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正在打造中部物流外包基地。
(三)区域物流合作出现跨区域、跨国、跨境趋势 2006年,闽粤赣三省的13个城市建立了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制定了《闽粤赣十三市物流发展总体规划》,同时构建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并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人才流动等方面进行合作。2006年,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地区的三大区域合作组织共同签署了《关于区域合作组织间开展工作交流与合作的协议》。这是中国三大经济圈首次签署“组织间合作协议”。继2005年7月,泛珠三角9省区签署《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后,区内各地政府贯彻协议精神,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铁路、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重点建设跨区、跨境的公路、铁路和航道的改造和扩建,形成泛珠三角水陆运输网;制定和完善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市场准入,打破区域壁垒,促进物流在区域内快速发展,打造区域物流环境。
CEPA实施以来,粤港积极开展跨境快速通关改革试点,两地海关不断推进陆路通关作业改革,实现了转关监管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监管模
式以及口岸车辆自动核放。目前,进境地口岸转关已由原先平均20分钟完成通过放行减少至平均5秒钟内由通道完成自动核放。在区域合作方面,珠三角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与泛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与黄河三角,北部湾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物流合作开始加速。在国际上,东盟10+1,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欧亚大陆桥的建设等,也开始对中国物流格局产生影响。
六、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
(一)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
2006年,物流固定资产投资1.22万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交通运输业仍然保持了较大比重和增幅,运输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仓储业受集中开建和旧仓改造的影响,增幅最大,同比增长29%;配送、加工、包装业等现代物流业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我国物流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6年我国物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2003—2006年物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二)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
1.铁路:2006年,中国铁路建设完成投资1553亿元,同比增长76%,完成新线铺轨1040公里、复线铺轨997公里,投产新线1605公里、复线705公里、电气化铁路3960公里。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7.66万公里。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2.公路:2006年,全国全年新改建公路里程3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60公里。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48万公里(包括从本年纳入统计的155万公里村道),高速公路达4.54万公里。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6万公里,建成了4.3万公里全国“绿色通道”网络。
3.水运:2006年,沿海港口新扩建泊位252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44个,新增吞吐能力4.95亿吨。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6720万吨,改善内河航道里程521公里。
4.民航:2006年,民航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260亿元,其中北京首都机场扩建工程以及保障2008年奥运会相关项目是建设的重点。
(三)物流园区(基地、中心)首次“摸底”
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对全国物流园区进行了调研。本项调查收集到的物流园区的总量为207个,其中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50个,占24%;在建的物流园区65个,占31%;规划中的物流园区92个,占45%。物流园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其物流园区的数量为88个,占到总量的43%。在物流园区的开发过程中,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的物流园区有128个,占总量的61%;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的物流园区有51个,占25%;企业自主开发的物流园区有28个,占14%。在物流园区的投资主体中,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企业出资建设的物流园区占34%;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物流园区占25%;企业自己出资兴建的物流园区占41%。从投资规模看,总投资在1-10亿元之间的占总量的50%;总投资在1亿元以下的物流园区占12%;总投资在30亿元以上的物流园区占7%。物流园区的占地面积主要集中在0.1-1平方公里之间,其数量占47%。物流园区主要的收入来源包括库房/货场租金、配套设施租金/管理费、各种增值服务费、物业管理费和办公楼租金。规划不充分和征地困难成为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多数物流园区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和提供信息化服务。
(四)物流技术与装备更新换代
1.工业车辆: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国内机动工业车辆销量为49894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4.04%。非机动工业车辆销量为698612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56%。2006年全年机动工业车辆销量已突破10万台。机动工业车销量前六位的企业是:安徽叉车集团公司、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台励福机器设备(青岛)有限公司、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大连叉车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现代京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从销售区域来看,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销售情况较好。
2.托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托盘专业委员会分析,2006年,我国托盘总产量2640万片,同比增长5.22%;实现产值37.27亿元,同比增长19.95%。托盘市场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并开始重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国内托盘市场仍以木托盘占主导地位,但总产量呈下降趋势;塑料托盘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比例,内置钢嵌件技术的应用带动了全行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金属材料托盘的增长是2006年托盘市场的亮点,带有上部结构的金属托盘应用于高端的汽车、乳制品和造纸行业,更成为增长的重点。同时,中国托盘共用系统启动了前期筹备工作,预计2007年上半年开始实质性操作。
3.货架行业:2006年货架行业总产量约为24万吨,产值约22亿元,比2005年增长三成多。货架需求行业面广泛,尤其是汽车、家电、图书、医药、零售、食品和冷冻冷藏等行业发展较快。80%新建的自动化立体库货架高度都在20米左右,焊接式货架应用不断减少,组合式货架已成为高层货架的主导结构。
4.自动化立体仓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自动化立体库的保有量已超过500座。2006年建设的自动化立体库在80座以上,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汽车、烟草、食品加工、服装生产、医药生产及流通等行业。
5.输送分拣设备:2006年,输送分拣设备的需求仍持续增长,一些国外物流系统及设备供应商逐渐在中国站稳脚跟。2006年,范德兰德、大福、村田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均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第四篇:在全市物流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报告
唱响安全发展 培育安全文化 强化流程管理 突出过程控制
努力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在2006年全市物流安全工作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这次安全工作会的主要任务是:传达省、市局(公司)的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5年及物流中心成立近三年来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明确“十一五”时期的安全工作思路,安排部署2006年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突出过程控制的管理理念,强化全员安全责任意识,逐步培育安全文化,努力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狠抓落实,2005年安全生产态势良好。
2005年,物流中心在市(局)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两个维护”的共同价值观,切实履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原则,全年安全生产态势良好,做到了“八个确保”:确保了无火灾事故发生;确保了无盗窃、诈骗、抢劫案件发生;确保了无生产经营性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确保了无道路交通责任事故发生;确保了无人员刑事犯罪案件发生;确保了无上访闹事和社会丑恶现象发生;确保了无卷烟霉变事故发生;确保了货款的安全回笼。这些成绩的取得为烟草物流的持续发展夯实了安全基础,同时也推动了物流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进程,总结起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育培训,狠抓意识提高。
2005年,是“三集中”的改革试点年,“三集中”模式的推行,岗位的整合,流程的再造,使物流中心的安全工作面临新问题、新特点。针对新的问题和特点,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明晰新的安全措施和安全职责,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一是组织开展了三次安全生产集中培训会,从卷烟入库到货款回笼,对其间涉及的保管养护、车辆交通、防火防盗、防抢防骗等各个安全环节进行了系统培训,明晰了各岗位安全职责。二是每天利用早会时间对驾送员讲解安全知识,强化安全理念,树立安全意识,自觉执行安全措施,确保车辆交通和货款安全。三是开展每月一次的驾驶员专题安全学习。各类学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学习法规、分析案例、集中讨论等多种形式,牢固树立了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完善安全措施,狠抓责任落实。
2005年,根据“三集中”物流安全管理的需要,新增设了安保部,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员,从而加大了安全工作的管理与执行力度,提高了安全工作事务的处理能力。一年来,中心以物流改革、发展、服务的平安运行为第一要务,以打造“和谐烟草、平安物流”为安全工作目标,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立足防范、强化管理、狠抓整改。新制定安全管理制度5个,修改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11个,进一步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设定了安全月奖和年奖,严格进行逗硬考核,考核结果张榜公布,将安全工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提高了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坚持了安全工作“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的考核原则,使安全工作明确化、具体化、制度化;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和工作特性,分别签定了重要岗位、车辆交通、消防安全、综合治理等各类安全责任书90份,“责任书”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分科室、分岗位签到了每个责任人,把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落到了实处,强化了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实行了重要岗位安全风险金交纳制度,加强了安全防范力度;规范了两档一书,办理了车辆安全保险,完善了安全基础工作;落实了车辆组织机构和管理职责,增强了管理力度;严格了驾驶员上岗制度,把好了车辆安全的“入口关”;实行了车辆管理考核办法,把好了车辆管理的“费用关”;安装了送货车辆的固定投币式保险柜,加强了货款的安全防范;推行了就近存行、存单转结和邮政代垫的管理办法,防止了货款的意外安全;狠抓了“综治”工作,延伸了安全内涵;建立和完善了各类应急救援预案,做到了有备无患。
(三)突出“三个重点”,狠抓关键环节。
——重点之一:突出车辆管理,狠抓交通安全。车辆管理一直是安全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三集中”后,物流中心车辆多,战线长,管理难度加大,安全隐患增强。针对车辆管理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集中管理,统一维修、统一调配、分散使用”和“六定”(定人、定车、定线、定量、定期维护保养、定责任制)的管理原则基础上,实行了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是每月定期开展驾驶员培训,加强驾驶员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烟草系统机动车辆安全管理各项规定的学习,通过不断强化学习,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车知识和意识。二是每天作好“三查”,即调度员督促驾驶员做好行车前的各项例行检查,驾驶员在填写车辆技术状况表和驾驶员身体状况表合格后方能领取派车单送货;行车中驾驶员密切注意车辆各部件的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作好记录,于当日上报调度员和安全管理员;收车后驾驶员必须对车辆进行收车检查,并填写车辆技术状况表,然后停到指定位置。通过“三查”,无形的提高了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意识,避免了车辆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强车辆的保养维修和报废淘汰。认真制定了车辆强制保养计划,督促驾驶员认真做好了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工作,全市送货车辆共维修保养80余次,支付维修保养金额36.6万元,确保了车况良好,确保了行车安全;坚决淘汰报废车,不搞勉强使用,全市共购置更换送货车辆9台,克服了安全工作上的侥幸心里。四是强化车辆费用管理。严格了“派车单”制度,防止无单出车;实行了定额定点加油,防止违规操作;执行了定线行驶,防止私自绕道;加强了单车费用定期分析,防止心中无数;规范了驾驶员操作规程,防止违规驾车。
——重点之二:突出货款管理,狠抓资金安全。一是在每辆送货车上安装了固定投币式保险柜,严格要求送货人员将收取的货款及时存柜,随身不得携带100元以上的大面额现金;二是保险柜钥匙由货款管理员统一保管,送货人员送货完毕回中心缴款时由货款管理员当面开启,起到了较好的防范作用。三是对送货路程远、送货时间长、送货客户偏僻的农网货款,采取了就近就地存行、存单转结的管理办法,有效防止了货款的意外安全事故;四是对代送客户采取了邮政预垫货款的结算方法,确保了货款安全;五是推行了货款管理员、财务部长两线层层监控的措施,筑牢了安全防线。
——重点之三:突出消防管理,狠抓仓库安全。一是加装了仓库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和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增加了烟感探头和摄像探头,扩大了监控范围,并定期对烟感探头和摄像探头进行现场测试,防止探头监测失效;二是整改电源线路,对不合要求的线路和插座进行更换和穿管保护;三是进一步加强了仓库值班守卫工作,坚持24小时不间断巡逻,严格实行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并组织人员重点抽查值班人员夜间值班情况,及时做好记录,防止外来火源,加强仓库消防。四是增添消防设施,明确消防责任。今年11月份,对朝天卷烟寄存点仓库进行了重新整改,安装仓库报警装置1套,对仓库的10幢窗子进行了砖封,并安装防盗门三个,添置消防设施4具,极大提高了仓库的安全性,保证了国家财产的安全。
(四)加大检查力度,狠抓隐患整改。
一是进行地毯式检查,全面查找安全隐患。2005年,我们对中心本部和各中转站点及其卷烟仓库进行了安全检查达20余次,查找出安全隐患9处,提出了整改方案和有效措施42条,共解决突出问题11个,先后有4人因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受到处罚。二是进行不定期抽查,查找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前后抽查三个重点环节8次,查找安全隐患2处,及时进行了隐患整改,提升了安全工作质量。
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员参与,三年来物流安全工作体会颇深。
物流中心成立三年来,安全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为“十一五”的安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体会有以下五点: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安全工作,把握安全规律,认清安全形式,强化安全措施,才能确保安全工作扎实有效。
——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安全,首先是人的生命安全。安全工作,首先是人的安全工作。安全发展,首先要“以人文本”。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平安物流”,首先是人的健康平安。缺少了人的安全,其他任何安全都将失去意义。
——必须标本兼治,治本清源。治标只能一时见效,治本才能“长治久安”。只有从源头上查找安全隐患,从本质上整改安全隐患,才能牢牢地筑起物流上的安全防线。
——必须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物流安全涉及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种矛盾交织,各类问题繁多,必须集中精力,狠抓重点部位,狠抓薄弱环节,狠抓隐患整改,方能见到成效。
——必须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安全工作是全体物流员工的共同工作,只有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集体作用,才能确保物流安全的持续平稳发展。
三、安全发展,流程管理,过程控制,切实抓好2006年的安全管理工作。
同志们,尽管物流中心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五条宝贵的经验,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沾沾自喜,必须看到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三个明显不足:一是安全意识虽有提高,但安全文化尚未形成。部分员工仍然存在被动安全的现象,缺乏安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制度职责虽然落实较好,但管理流程尚未制定。仍然是想到哪儿抓哪儿,上级安排什么抓什么的粗放管理,缺乏程序化、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思想。三是安全生产总体态势虽然较好,但过程控制尚未履行。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安全隐患仍时有存在。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要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我们行业对安全工作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市局(公司)对安全工作将更加重视。因此,搞好今年的安全工作有利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有利之一:国家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为加强安全生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利的舆论氛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安全摆在与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强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首先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有利之二:行业对安全工作更加重视,管理力度逐年加大。行业已将安全生产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两个之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安全工作的高度。
——有利之三:国家局进一步明确了安全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物流中心安全机构的设立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充实,为进一步搞好安全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持。
——有利之四:“尊重生命、关注安全”的行业安全生产文化思想得以确立。行业将在今年大力营造“尊重生命、关爱安全”的安全生产文化氛围,广泛深入地宣扬现代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观念,将安全文化融合于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为进一步搞好安全工作提供了舆论氛围和智力支持。
——有利之五:广元烟草行业近几年来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物流配送平稳发展。今年1-3月,全市呼入订单22675.2箱,占年计划67000箱的33.84%,同比增长6.24%。物流中心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高负荷的配送任务,确保了销售的顺利实现;全市实现税利444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实现利润255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三集中”后,通过营销模式的变革、机构扁平的实现、资源的整合、管理的前移等一系列工作,现已初显成效。全市行业呈现出卷烟销量大幅增长,卷烟价格更加稳定,卷烟结构全面提升,物流成本持续下降,经济效益较快增长的高位运行态势。这为进一步搞好安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利之六:物流中心成立三年来积累了五条宝贵经验。这五条经验,是全体物流员工智慧的结晶,为我们进一步搞好安全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既要看到不足之处,又要看到有利因素;既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又要防止盲目乐观,沾沾自喜。2006年物流中心安全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文化培育,强化部门主体责任,强化岗位职责,严格流程管理,突出过程控制,狠抓措施落实,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安全发展、平安物流”目标的实现。
为落实好这一总体思路,提升安全管理质量,确保全年平安无事故,今年主要应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唱响“安全发展”,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广泛深入人心。以“安全发展、平安物流”为主题,组织开展第五个“安全生产月”活动,动员全体物流员工更加关注安全生产工作,广泛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积极监督安全生产工作。
大力弘扬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强化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继续推动安全生产各项要素落实到位。增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投入,扩大宣传阵地,完善培训教育机制。充分发挥物流信息园地的宣传教育和监督作用,保持正确的安全舆论导向。
充分发挥员工的管理监督作用,做到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流程前后对接之间相互监督,彼此提醒,使安全工作贯穿于物流的全过程。要落实员工的安全知情权和安全否决权,充分调动员工在安全管理和监督中的积极性,使员工的管理监督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二)制定安全规划,明确安全工作目标。
一是将安全工作纳入物流“十一五”的总体规划,做到指标明确、项目清晰、资金到位、措施具体、体系健全、部门主体责任落实,使“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二是量化考核安全生产绩效,做到奖惩逗硬。要建立安全业绩评价体系,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过程控制,形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流程与流程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过程考核记录,定期进行安全绩效分析,严格实行逗硬奖惩。
三是加大安全资金投入,贯彻“科技兴安”思想。要大量运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先进的安全设施,达到以先进代替落后,以现代代替传统;防止固步自封、节约安全成本的思想,强化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要通过先进安全科技的引入,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四是构建“文化引路、流程管理、过程控制”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通过意识的提高,理念的深化,加强安全文化的培养,使安全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和自觉行为;要在文化引路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科学的流程管理,严格精细的过程控制,奖惩分明的绩效考核,构建完善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使安全管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三)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责任主体。
一是推行部门负责人为部门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管理制度,做到安全工作与本部门业务工作同安排、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将安全工作贯穿于本部门业务工作的始终。
二是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安全专职人员要深入各部门、各岗位、各流程,了解业务特点,与各部门一道探索安全管理标准;要通过调研制定岗位安全管理质量标准,细化安全职责;要制定业务流程安全管理质量标准,使安全工作始终贯穿于业务流程中;要制定商品安全管理质量标准,确保商品安全;要制定设备安全管理质量标准,加强保养,延长使用寿命;要制定物料安全管理质量标准,减少物料损耗;要制定用火用电安全管理质量标准,消除火灾隐患。
(四)加强安全配合,突出安全重点环节。
要实行安保部门牵头,各部门配合,针对重点环节和薄弱问题进行重点监控的管理措施。一是继续突出车辆的管理监督,严格执行道路交通法规,严格执行“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原则,严格“六定”管理,严格“派车单”制度,严格执行“十五开、十五不开”的管理规定,杜绝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违章现象,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继续突出货款的管理监督。努力倡导电子结算;严格执行大额现钞及时放入随车保险柜的管理规定;严格执行货款的流程管理监控,做到层层监控,日结日清;严格驾驶员的监控职责,明确驾驶员的连带责任,努力确保资金安全。三是继续突出仓库的管理监督。仓库涉及保管养护、防火防盗、环节多、流程杂,管理难度大。要严格执行外来人员登记制度;要定期开展电器电源线路检修;要定期测试各类报警系统;要加强作业的现场管理,努力确保仓库安全。
(五)贯彻安全奖惩,落实安全绩效挂钩。
安全奖惩措施,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宝之一。2006年要继续贯彻安全生产风险金制度,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特点和形式的发展调整安全风险金的交纳金额。对严重违反安全管理规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没收或抵扣安全风险金;要继续执行安全月奖、年奖制度,加强平时的安全考核,认真执行逗硬奖惩,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
(六)强化流程管理,突出过程控制,为构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夯实基础。
缺乏流程的管理,是粗放的管理;缺乏过程的监控,是不完善的监控。今年,要在省局(公司)作业指导书和市局(公司)安全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制定物流中心的安全管理流程,将安全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明晰每一岗位、每一程序、每一动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明晰安全管理人员每一阶段应该抓什么;明确上一流程应该为下一流程服务什么,下一流程应该为上一流程反馈什么。过程控制是安全管理的精髓,没有过程控制,安全将时时面临隐患。要通过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监督,岗位与岗位之间的监督,流程与流程之间的监督,使每一岗位的每一项工作的全过程都处于安全监控之中,防止程序违规,确保结果安全。省局(公司)2006年安全工作会决定,要在2007年前全面完成全省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广元已被列为第一批单位要在今年提前完成这一目标。物流中心作为市局(公司)的重点部位,车辆多,战线长,资金流动频繁,仓库周围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是全市安全工作的焦点。因此,我们要自加压力,奋勇争先,要通过流程的制定、过程的控制、标准的推行、安全文化的建设、部门主体责任的落实和绩效考核的量化等工作,为构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夯实基础,提升安全管理质量。
同志们,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物流安全工作升华提高的一年。今年元月份,中心召开了“百日安全生产活动”暨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会,会上成立了“百日安全生产活动”领导小组,提出了“百日安全生产活动”的具体方案和办法,百日安全生产活动开展以来,大家思想统一,忠于职守,任劳任怨,认真执行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安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让我们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群策群力,为落实“安全发展、平安物流”的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发展分析报告
物流1021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发展分析报告
物流1021 学号:1004020143 徐睿智
一、公司简介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上海远洋物流合资组建的规模和实力居市场领先地位的现代物流企业,是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第三方物流企业。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以“做最强的物流服务商,做最好的船务代理人”为奋斗目标,致力于为国内外广大客户提供现代物流、国际船舶代理、国际多式联运、公共货运代理、空运代理、集装箱场站管理、仓储、拼箱服务、铁路、公路和驳船运输、项目开发与管理以及租船经纪等服务。公司连续三次在“中国货运业大奖“评选中,荣获多项最佳奖。中远物流凭借多年来在现代物流业务的持续创新、在物流核心专利技术研发及应用以及在物流业务国际化发展上的突出业绩获得“2010中国物流十大影响力企业”、“2010中国物流品牌价值百强企业”、“2010物流经典解决方案奖”等三项行业大奖,中远物流叶伟龙总经理荣获“2010中国物流十大人物”殊荣。
二、经营范围
国际船舶集装箱运输、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国际船舶代理;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普通货船、外贸集装箱内直线班轮运输;实业项目投资与管理;码头投资;海上、陆路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国内陆路货运代理;船舶与集装箱生产、销售、租赁、维修;仓储、装卸;运输方案设计;信息服务。
三、经营规模
截至2007年底,公司拥有专业人员21775名,公司总资产达203.02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达113.56亿元人民币。中国外运集海、陆、空货运、仓储码头服务、快递、船务代理及货运代理业务为一体,为广大客户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其业务主要由所属子公司(含控股)实行专业经营。在营运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综合物流所必须的全程方案设计、组织、协调、管理等综合服务能力。公司拥有齐全、结构均衡的战略资产。其中,自营码头吞吐能力达3640340吨;自营船舶89艘,345099吨;集装箱场站51个。中远物流总部在北京,下设大连、北京、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广州、武汉八个区域公司,在韩国、日本、新加坡、希腊和香港设有代表处,并与国外40多家货运代理企业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在中国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00多个业务网点.四、客户服务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伊始,为了切实将公司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创立物流公司的服务品牌,落实“专家型代理、人性化服务”的代理准则,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为目标的各项工作在系统内全面展开。其中,以“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轮
物流1021 代理公司)客户完全满意度测评系统”(TCSS)的开发和实施作为客户服务重点工作率先推出。
2002,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分别在四月、五月、七月、十一月、十二月组织实施了五次规模不等、重点各有不同的调研和调查工作,实际共涉及船货代客户2678家,下属公司中,计有大连物流公司、天津外代、青岛物流公司、上海物流公司、宁波物流公司、厦门外代、广州物流公司等七家单位被纳入到了调查的范围。
2003,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将在去年原有五家区域和两家直属外代的基础上,将总部直管的全部15家直管合营外代也纳入到“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轮代理公司)客户完全满意度测评系统(TCSS)”体系中来。
作为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轮代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轮代理公司)客户满意度测评系统”的开发与实施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落实经营理念、细化管理思路、创立服务品牌、提高全系统的服务质量将作为我们长期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常抓不懈。
五、企业文化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秉承“一切为了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以发展现代物流事业为己任,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基石,以国际化物流服务体系为依托,以传统运输代理业务为基础,悉心建设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物流操作平台,努力做大做强综合性的运输服务体系,为广大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架设安全、便捷通道。
企业使命:物畅其流,传递文明
企业愿景:最强的物流服务商,最好的船务代理人 企业精神:务实,协调,创新,进取
经营理念:科学决策,全球战略,精益管理,永续发展 服务理念:专业化个性设计,人性化增值服务 人才理念:取才多样化,育才多元化,成才多极化 安全理念;珍爱生命,珍惜品牌,珍爱环境
企业价值观:为企业创造效益,为股东创造回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
造财富
六、发展战略
一流的人才队伍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隶属中远集团,业务有第三方物流及增值服务、船舶代理、货运代理三项主业,重点物流品牌涉及家电、汽车、石化、电力、会展及零售业等领域。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伟龙告诉记者:“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物流人才决定着物流服务水平,中远目前有近万名专业从事物流服务的国际一流专家人才,但我们一直敞开人才大门,吸引大批的物流人才到中远物流工作。”
物流1021
为解决现代物流人才匮乏问题,中远物流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了培养航空项目管理人员的意向。每年都向国外最先进、最知名的大学派遣留学生,学习国外领先技术与先进经验,现在第一批赴英国培训的8名留学生,已经回到中远物流公司,在关键岗位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远”正是采用这些措施,吸引了大批的物流人才,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才使中远物流的营业收入保持着每年增长50%以上的强劲势头。高效的服务网络
通过近两年的发展,中远物流公司已把货运、空运、船舶代理等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并且逐渐形成了“以强大服务网络为依托,以海陆空通道为构架,以现代物流及船代服务为核心”的全球性综合物流服务体系。现在中远物流除了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武汉设立了八个区域公司,在中国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00多个业务网点;同时,在韩国、日本、新加坡、希腊等国家和地区,也设立了众多业务网点。客户的产品只要下了生产线,一直到各地经销商,中远物流都能给予全程跟踪服务,2003年7月,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马来西亚、日本进行的国际物流招标中,中远物流作为国内惟一一家物流企业,在与众多海外物流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10月27日,中远物流收到山东电建公司有关印度巴库项目的中标通知书,这是中远物流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海外物流市场的一次重大突破。
进入网购物流服务市场,也是中远物流的一个探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网络购物从兴起到火热,似乎仅仅是一眨眼的工夫。尽管在整体规模上,网购方式依然不足以撼动传统购物方式,但传统的实体销售正遭遇网购的强劲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公司印度项目部4年来,靠员工自己设计的一系列重大国际工程物流方案,指挥了50万方货物的现场*作,承运了300吨以上重大物件近50件,其中最重物件1247吨,创造了中国物流企业海外作业的历史记录。实。在这种趋势下,一些传统零售企业竞相布局网购市场,一些制造企业也纷纷希望打开网购这扇“大门”。并且,最初网购商品主要以小件为主,而现在,电脑、电视,甚至冰箱公司印度项目部4年来,靠员工自己设计的一系列重大国际工程物流方案,指挥了50万方货物的现场运作,承运了300吨以上重大物件近50件,其中最重物件1247吨,创造了中国物流企业海外作业的历史记录。、洗衣机等大件货物也开始借助网购渠道。
从2010年开始,中远物流与淘宝网展开合作,为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10个城市,提供家电网购仓储配送服务。2010年下半年,中远物流还将加大力度、全面铺开,最终会扩展到国内绝大部分主要消费城市。在家电和电子的传统物流领域,中远物流占据优势。尤其中远物流遍布全国的仓储设施和物流网络,成为网购物流最有力的保障;此外,中远物流高水平的系统研发团队,可以很好地与淘宝系统对接。
中远物流在成立不到两年的较短时间内,就成为国内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其“做最强的物流服务商,做最好的船务代理人”的企业发展理念,必将对其跨越式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树立诚信品牌
物流1021 在家电物流领域,中远物流已为海尔电器、海信电器、科龙电器、小天鹅电器、TCL王牌电器等8家家电制造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在汽车物流领域,中远物流充分借助为国内汽车散件进口服务优势,介入了国内汽车采购零部件物流服务领域;在电力物流领域,中远物流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署了长江三峡左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二期进口设备运输合同,并顺利完成了从1999年到2003年的连云港核电物流基地工作;在石化物流领域,中远物流成功中标扬子石化比欧西气体有限公司进口设备全程物流项目;去年,中远物流成功地承揽保值超过10亿美元的丹麦艺术大师达利的320件艺术珍品,从丹麦到广州、北京、上海再返回丹麦的巡回展物流业务;在零售业物流领域,中远物流成功中标上海欧尚、北京华联后,2003年6月,又一举中标欧尚在北京的超市物流配送服务。
至2008年公司印度项目部4年来,靠员工自己设计的一系列重大国际工程物流方案,指挥了50万方货物的现场运作,承运了300吨以上重大物件近50件,其中最重物件1247吨,创造了中国物流企业海外作业的历史记录。
2010年11月29日,中远物流成功承运世界首批三代核电AP1000机组山东海阳核电项目直径达43.2米、重量818吨、高度11.7米的安全壳(CV第三环)。这是中远物流继今年4月在同一项目刷新全国道路运输最宽件纪录(直径40米)后,再次刷新该纪录。
2011年3月19日,中远物流与泸州老窖集团在泸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目标明确
锁定高端市场,与大客户合作,是中远物流坚守多年的策略。这不仅为其带来了稳定而丰厚的利润,也使他们在一些细分市场建立了无可撼动的地位。例如,在中远物流已经明确的6大战略细分市场中,包括家电和电子、化工、航空、电力、会展、供应链等等,无一不是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的高级“赛场”。
七.中远物流未来发展。
国内物流近几年发展现状
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按现价计算),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2004年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32.5万亿元,同比增长30.2%。物流总值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约为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2005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高于上年。2005年,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5%。我国现代物流整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2006至2010年,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将形成;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再下降3%;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23%。到2010年,全球80%的海运出口市场,都将集中在大陆。
因此,可以预见物流网络覆盖广阔,与时俱进的中远集团一定不会错过这一发展机遇。打造海上运输行业的“FEDEX”是中国远洋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通过业务的转型提高公司服务的附加值,提升公司的长期竞争力,降低公司业绩的周期波动性,支持公司业绩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