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岁以后懂点金融学
20岁以后懂点金融学
一、携带人民币出入国境不能超过2万元。
二、让你的钱在流动中增值---银行存款
1所谓活期存款是一种无固定存期,随时可取、随时可存,也没有存取金额限制的一种存款。而定期存款是指储户在存款时约定存期,开户时一次存入或在存期内按期分次存入本金,到期时整笔支取本息或分期、分次支取本金或利息的储蓄方式。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存本取息的方式。
如果你的钱长期不用,可以存定期,而且最好分为几张等额存单,这样若有急用,可以解存部分定期,不至于全部损失利息,而且存期越长,利率越高。反之,则存活期。
2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是国家为鼓励公民投资教育而在1999年9月1日开办的一个新的储蓄品种,凡在校就读的小学四年级及其以上的学生,为应付将来上高中、大学等非义务教育的开支需要,可以在其家长的帮助下参加教育储蓄。
储蓄对象:在校小学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学生。
开办程序:1 凭储户本人户口本或居民身份证到储蓄机构以储户本人的姓名开立存款账户。2 开户时储户和金融机构约定每月固定存入金额,分月存入,中途如有漏存,须在次月补齐。教育储蓄的起存金额为50元,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为2万元。
到期支取时凭存折和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证明一次支取本息。
优惠政策:1 免收利息税
利率优惠。1 三年期教育储蓄按开户日同期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六年期按开户日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利率计息。
三、银行计息规定
计息起点规定:计算各种储蓄存款利息时,各类储蓄以“元”为计息单位,元以下不计算。计算储蓄存期的规定
a 算头不算尾:存款的存期从存入日期起至支取日前一天止。存入的当天不计算。通常称为“算头不算尾”。
b 月按30天算,年按360天算。
c 按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储蓄存款是按对年对月对日来计算的,即自存入日至次年同月同日为一对年。存入日至下月同日为一对月。
d 过期期间按活期利率计算。各种定期存款,在原定存款期间内,如遇利率调整,无论调高调低,均按存单开户日所定利率计付利息,过期部分按照存款支取日银行挂牌公告的活期存款利率来计算利息。
e 定期存款在存期内遇到利率调整,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广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f活期存款在存入期间遇到利率调整,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g提前支取定期储蓄需带存单和身份证件,凭印支取的还要加盖预留印鉴,然后到银行办理提前支取手续,如果由他人代办,代办人还要带上自己的身份证。提前支取的利率按支取时挂牌活期储蓄利率计息,假若储户不打算全额提前支取,也可以办理部分提前支取,剩余部分银行另开给新存单,并按原存款日期和利率计算利息,不会影响这部分存款利息收入。
4家庭储蓄获利九招
A在选择存款种类、期限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确定,应根据整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及用款情况确定。账户的密码最好不用自己或配偶的生日。在解决共同账户或独立账户的问题上,只要意见统一,选择哪一种账户都可以,夫妻也可以两人合开第三个账户,用来支付家庭开销。大额现金分开存。
B压缩现款:如果你的月工资1000,其中500作为生活费,另外500留作他用。不仅结余的500应及时存起来生息,就是生活费500元也应将大部分作为活期储蓄,这会使本来暂不用的生活费也能养出利息。
C尽量不要存活期,不要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只能按活期利息支取。若存单即将到期,又急需用钱,则可拿存单做抵押,贷一笔金额较存单面额小的钱款,以解燃眉之急,如必须提前支取,则可办理部分提前支取,尽量减少利息损失。
D存款到期后,要办理续存或转存手续以增加利息,故要注意存入日期,存款到期就取款或办理转存手续。
E组合存款可获双份利息。组合存款是一种存本取息与零存整取相组合的储蓄方法,如你现在有一笔钱,可以存入存本取息储蓄户,在一个月后,取出存本取息的第一个月利息,再开设一个零存整取储蓄户,然后将每月的利息存入零存整取储蓄。这样,你不仅得到存本取息储蓄利息,而且利息在存入零存整取储蓄后又获得了利息。
F月月存储,充分发挥储蓄的灵活性。月月存储说的是12张存单储蓄,如果你每月的固定收入为2500元,可考虑每月拿出1000元用于储蓄,选择一年期限开一张存单,当存足一年后,手中便有12张存单,在第一张存单到期时,取出到期本金与利息,和第二期所存的1000元相加,再存一年定期存单;依此类推,你会时时手中有12张存单。一旦急需,可支取到期或近期的存单,减少利息损失,充分发挥储蓄的灵活性。
G 阶梯存储适合工薪家庭。假如你有3万元,可分别用1万元开设1-3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单各一份;1年后,你可用到期的1万元,在开设一个3年期的存单,依此类推,3年后你持有的存单则全部为3年期,只是到期的年限不同,依次相差1年。这种储蓄方式可使年度储蓄到期额保持等量平衡,既能应对储蓄利率的调整,又可获取3年期存款的较高利息;这是一种中长期投资,适宜于工薪家庭为子女积累教育基金与婚嫁资金等。
H四分存储减少不必要的利息损失。若你持有1万元,可分存在4张定期存单,每张存额应注意呈梯形状,以适应急需时不同的数额,如1000、2000、3000、4000的4张一年期定期存单。此种存法,可避免需取小数却不得不动用“大”存单的弊端,减少了不必要的利息损失。
I预支利息 存款时留下支用的钱,实际上就是预支的利息。假如有1000元,想存5年期,又想预支利息,到期仍拿1000元的话,你可以根据现行利率计算一下,存多少钱加上5年息正好为1000元,那么余下的钱就可以立即使用,尽管这比5年后到期再取的利息少一些,但是考虑到物价等因素,也是很经济的一种办法。
J 我国人民币存款利率分类表: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定活两便。K 利息税应纳税额=利息全额*利率,税率为5% 5 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银行贷款
A 银行贷款程序:贷款申请---贷款审批---签订合同---贷款发放---贷款收回。B 逾期还款害处大,怎样提前还贷比较合理。还贷人提前还款时间越早,还款额越大,少还的利息也越多。
提前还贷的流程如下: 看贷款合同中有关提前还贷的条例。看合同时要注意提前还贷是否须交一定的违约金。2 向贷款银行电话咨询办理提前还贷部门的地点、电话及办理提前还贷所需要的条件。3 按照咨询到的电话打电话或亲自到相关部门提出提前还款申请。4 借款人携相关证件亲自前往借款银行,填写《提前还款申请表》。5 提交《提前还款申请表》并在柜台存入提前还款的金额。
此外,当央行提高贷款利率时,贷款人选择还贷方式注意,1 尽量选择固定利率贷款,适用于有固定收入,且预期未来利率还会提高,选择固定利率贷款比较合适。2年轻人宜选“双周供”,所谓“双周供”,是指将按揭贷款的还款方式从原来每月还款一次变为每两周还款一次,每次还款额为原来月供的一半,具有还款周期缩短,节省利息的优势。适用于有固定收入但积蓄较少的年轻人,有助于缓解还款压力。
第二篇:高考以后我们才懂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此文谨献给2010年高考毕业班的朋友们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此文谨献给2010年
高考毕业班的朋友们,你!超级震撼!!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少做一张卷子真的没关系,心态是很重要的高考以后我们才懂,女孩子吸引人的首先还是容貌与身材,善良与智慧是其次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绝对的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完美才完美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总以为高考是终点,其实是新的起点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现实会让自己不安与恐惧,前所未有的那种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考上清华北大也没什么了不起,考试失败甚至落榜天也没有塌下来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名校和大专,大家都是一条起跑线,成功也讲运气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高三的时候自己可以更加努力一点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假的有时候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月考算什么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有很多事情我们真的无能为力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有些爱情在高考面前卑微了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有些友情在高考面前依然不屈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父母永远不离不弃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如胶似漆的友情,毕业后不联系,依然刻骨铭心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高中生涯真的很难忘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高一高二玩一玩其实没关系的,但高三不可以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除了高三的老师和同学,我还想念我的初中我的小学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有些人变得自我了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更多的人长大了,成熟了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毕业后的聚会真的很重要,因为没有压力,没有冲突,大家的笑靥如花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友情是自己付出一定有回报的,但爱情不是,亲情却不需要我们付出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 对有些人高三之所以刻骨铭心,除了学习压力,还承受着别的事情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男孩子最重要的是才华与责任心,女孩子们对帅哥不再热情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毕业后,我们还在一起是种幸福,我的朋友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承诺不再随口说说了
高考以后我们才懂,如果你承诺,我就相信你
此文谨献给2010年高考毕业班的朋友们,你
第三篇:《十八岁以后懂点心理学》札记
《十八岁以后懂点心理学》札记
如果你的年龄到了十八岁,不管你承认与否,你的人生都已经开始步入了成熟的季节。你说,你现在几岁了呢?当经过久违的励志书架,我看到了这本书----《十八岁以后懂点心理学》,便情不自禁地拿出了他,也许是出于本身的好奇心,抑或是出于对成功的向往。翻阅这本书时,我看到了里面许许多多现实的例子,感觉特别亲切,于是一读再读。其实,心理学不像大家想的那样玄妙难懂,它就寓于我们平常接触的人和事中。书中有道:18岁以后的人生,是成熟和发生质变的飞跃阶段,是事业、婚姻、价值观逐渐确立的阶段,如果你能早日洞察人生的真相,为什么还要等到垂垂老矣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呢?与其到时候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为什么不现在就用力击破幻想的泡沫,看清现实的真相,掌握驾驭人心的技能!与其被现实牵着鼻子走,不如自己越过人生的这道门槛儿。
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小舞台、小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我们何不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都渴望乐观积极而不是盲目冲动,大胆而不大肆妄为,敢说敢想而不空想,深思探究而不乱想钻牛角尖„„那就让我们把握青春,在这里锻炼自己吧!在组织活动中留下你辛苦的身影,在社团活动中展现你最美丽的风采,在志愿活动中奉献你的一份力量。在这里你得到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最宝贵财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生命之花因为年轻而生彩,让青春因为活力而生辉。大学校园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让我们尽情地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吧!当你在这个小型社会里不再害怕,不再迷茫,那你这个学就上对了,否则你和那些在求学半途中参加了工作的人又有何区别呢? 制胜之道在于读懂人心,成功人生在于心理操纵。有关心理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成功人士的心里得出:人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取决于心理因素。一个伟人也说过:“要么你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手。”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只要你已经长大成人,你就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了。所以,加油吧,你不必要做勇敢的水手,不用去争当首富,你只要平平静静地做好能掌控自己内心的船长就好!相信明天会更好!
第四篇:懂点现代叙事学
懂点现代叙事学,文学类作品轻松读
一、叙事学在高考中的体现
虽然高考阅读并不考查现代叙事学的相关概念,但是,从近年高考语文卷实际情况看,在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作品阅读测试中,或隐或显地涉及到现代叙事学的相关原理。
在题目设置中明显指向“叙事”相关常识的如: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新课标I卷,小说《赵一曼同志》)
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015年浙江,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2014年浙江,小说《走眼》)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2011年浙江,小说《第9车厢》)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010年浙江,散文《静流》)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2008年浙江,小说《乌米》)
2018年新课标I卷第4题大量出现了“陌生化”“切入”“时空”等大量文本叙事学用语。
在答案或答题过程中需要作“叙事”分析的如: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7年新课标I卷)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年江苏卷,小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II卷,小说《战争》)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答案第三个要点是: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2016年浙江,散文《母亲》)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2015年浙江,小说《捡烂纸的老头》)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2013年浙江,散文《牛铃叮当》)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2012年浙江,散文《母亲的中药铺》)
无论考题是否涉及叙事学知识,如果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自觉自如地运用“叙事”的相关原理,答题的角度会更多、更合理,分析表达的准确性、专业性会更强。二、四角度入手,巧解文学作品阅读题 1.从叙述者、叙述视角还原、体悟
简单地说,叙述者是指在叙事文中“讲故事”的人;叙述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状态下,叙述者好像是上帝,他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的身世心理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状态下,叙述者或退居故事中某个人物身后,让这个人物担当小说叙述者的角色,比如《祝福》中的“我”,《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只能表现他们所能观察到的情形,或如摄像一样,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
联系到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捡烂纸的老头》《母亲》均为第三人称叙事,表面上看,属于全知视角,事实上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也大致体现全知的角色,但都有“限制”。
比如《捡烂纸的老头》实际上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对老头的叙述描写,基本上是展现店里大家能够看到的情形,对于他的身世,特别是最后一笔“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叙述者似乎自己也不知道。这样人物显得神秘、朦胧而不可接近,小说就有了艺术张力。考题中的“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也就成了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而解答此题时,突破叙述者的“限制”,进行联想,还原老头的生活与心理,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比如《母亲》,作为一篇回忆性、怀念性的散文,通常应该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但是本文的核心故事特别是三次对话的叙述完全是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除了“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一句透露作者与母亲的关系之外,似乎并没有表达作者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而用了全知视角之后,却又在三次对话的同时三次强调“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对母亲为什么“不能去”的心理似乎也不明白。特别是结尾:“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作者只是以母亲的举动来收束,似乎叙述者对此也难以理解。这样,高考考查题“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才是有价值的。解答此题,就要立足于母亲的言行举止,在看似冷峻的叙述中还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倾向,这样才不会脱离作品而作抽象的评价。
2.从叙事频率、节奏、结构角度解析
叙事频率体现的是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比如《母亲》一文中,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从叙事频率的角度,可以看出“出现了三次”之于表现人物心理、结构效果和主旨表达,具有渲染和强调突出的作用。
叙事节奏即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场景、概要、延缓、停顿、省略是叙述节奏的五种形式。
这里主要结合《母亲》一文来说说“场景”。作为叙述节奏的形式表现之一,场景是对于发生事件的如实叙述,主要形式有人物对话、事件描述。《母亲》中母亲与行人的对话是这篇散文的主要场景。文中的对话,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基本对等,没有“加速”,但从其内容和分行排列的效果看,对话场景在增强现场感的同时,突出了母亲的急迫心理,加上对话出现三次,给读者“节奏明快”的感觉。这样的对话场景与文中其他描述部分特别是文中加横线的部分形成了一种反差。把握了对话场景在节奏上的作用,在回答“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这一考题时,就不难理解参考答案中的“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这一容易失分的关键点。
叙事的结构包括由句子和句子、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构成的顺序、反差、间隔和比例。从叙事结构角度看,《母亲》中的三次对话,也可看作一种“间隔”,起到了结构全文的线索作用。
而在《捡烂纸的老头》考查中,“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设问涉及的是小说结构方面的“反差”和“比例”设计。反差是指两个衔接较近的事件在情感色调、意味指向等方面的融洽度和一致性。作者开头用较多笔墨来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铺垫。“叙述比例”主要是指同一故事中的不同事件的分配比重,通过叙述比例的运用,故事就会为读者呈现各种不同的“面貌”,从而增添其艺术魅力。小说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思考天地。这样的叙事结构安排,充满了艺术张力。
3.从话语模式分析
现代叙事学中的话语模式研究,主要是研究叙述与人物语言的关系,即叙事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
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对人物语言主要采取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方式。直接引语主要包括人物对话和独白;间接引语是作者转述人物的言语。《捡烂纸的老头》《母亲》的话语模式,是采取直接引语的方式。
《捡烂纸的老头》中,结合人物的动作、神态引述人物的言语,如:
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表面上看,老头的语言是对话,而事实上成了独白——这也从一个角度突出了老头的孤独、怪异,触发读者对他人、对社会的深层思考。
《母亲》中,对人物语言的叙述也是运用直接引语的方式,如第三次母亲与行人的对话: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样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对话中少有引导词,不待叙述者介绍,就仿佛把读者直接带到了对话现场;对话分行排列,行人简直无法应答的情形,凸显了母亲对火车急于了解的心理;而母亲对火车的痴迷和行人对她的亲自去看看的劝说,与叙述人反复强调的“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一语,又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突出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丰富了其形象。
4.从叙事角度把握散文小说化、小说散文化的特点
近年浙江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对写人记事的文本选取上,无论刻意与否,巧合与否,客观上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如2010年选用的李丽娟的散文《静流》,就有人认为是小说,而2015年汪曾祺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似乎又像散文,至于2016年的《母亲》,有专家评论说:“这篇怀旧散文首次发表于上世纪30年代,作者借用小说笔法叙事,写法别致。”
如果简单地“用读小说的方法读小说”“用读散文的方法读散文”,对于《捡烂纸的老头》《母亲》之类文章的解读,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如果从叙事角度来观照,就更容易把握其文体特点。
从叙事的角度看,简化情节、类似随笔和小品是汪曾琪小说的重要特点。如上所述,《捡烂纸的老头》开头不避其繁地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真正进入故事之后,只有一点小波澜就戛然而止了。而淡化情节的表现还体现在运用了不少非叙事性话语,即叙述过程中插入了一些叙述人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把握这样的叙事特点,对于题目“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的解答就更有方向。
而《母亲》是一篇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真实,真实之中,情是第一位的。通常情况下,散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抒发情感。但在《母亲》中,叙述人与作者“我”似乎分离了,作者“我”似乎没有出场,只是叙述人用全知视角来呈现母亲的言行,作者有怎样的情感或看法,似乎都看不见。作者用小说化的叙事,似乎淡化了情感,却丰富了母亲这一形象,特别是更适合揭示母亲的复杂心理。阅读这篇散文,就要从叙述人呈现的故事中,捕捉母亲的性格,进而发掘塑造母亲这一形象的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散文的情感和主题。
总而言之,结合具体作品,把握一些现代叙事学知识,不失为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的重要策略。
第五篇:恋爱,请懂点性心理
恋爱,请懂点性心理
恋爱是人类最复杂最微妙的活动。不管当事人是否意识到,是否承认,恋爱中的种种心理表现,实际上都与人类最基本的性心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潜意识这个层次上,恋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未来性生活的准备、模仿、预现与寻求,只是男女有较大的差异而已。
恋爱始于吸引。最初的吸引来自对方的性别形象。这个形象实际上就是最有利于日后性生活美满的那种模式。
在外表形象上,最能吸引女性的男人,一般都是身材高大,宽肩阔胸,充满力度,给人以安全感。女性常把他们形容为“厚”。相反,“单薄”的男人总是令女性疑虑丛生。女性在未来的性生活中,主要靠肉体靠触觉来感受,客观上既需要一个雄壮而富于质感的主动行为者,又需要一个坚实的可依托者。这种难于自我察觉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女人心中的男性美的标准。
男性则容易被那些第二性别特征较为明显的女人所吸引,所谓“苗条不等于瘦,丰满不等于胖”就是这个道理。男人不大考虑对方的身高,却很重视她的皮肤,也是同样原因。这是因为在直接性生活中,男性更容易被视觉上的性刺激所激发,因此不自觉地形成这样的审美观。
气质的吸引力往往比外表更大。流行歌曲中叫做“你(男)潇洒,我(女)漂亮”。男人还有一首歌“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是因为在未来的性生活中,女性无法容忍对方的粗暴、斤斤计较和放不开,更厌恶“唯性无 爱”,就暗中生出相反的期望。女人常嗔怪男人“傻”,又最喜欢“聪明”。聪明是智力吗?不,是“善解人意”,是“无需语言的交流”。性生活美满的妻子不都因此而倍感幸福吗? 男人呢?除了漂亮,对女人最大的期望恐怕就是善良。一个刘慧芳,平心而论,与港台数百部言情电视剧里的人物没什么两样,却吸引了无数中国男性,就是因为她太善良了。尽管刘慧芳既无风韵又无性表现,但比起“样板戏”里的女人来,温顺就成了最大的性感。男人总是渴望成为性生活中的主导者,社会上的“女强人”总是被误会为家里的“母老虎”,因此,就是吃了豹子胆的男人,也不会被吸引。
人还有一种社会形象。少女总是觉得同龄的少男太不成熟,因为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男人确实很难体察和满足女人那份细腻与丰富,性生活中尤是。男性则总是被充满青春气息的女人所吸引,不管她们实际年龄是多大。在男人眼里,女人必须变成小妹妹的形象,才有可能跟她投入性过程。否则,男性的激情、体贴和责任心都难于被引发。
有了吸引之后,恋爱跨入第二步——交往。男人常常“脸皮厚”。他可以“马路求爱”,可以“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可以“隔着锅台上炕”,才约会第一次就计划起结婚或性生活了(至少在心底)。女人若也有情有意,会欣赏他的积极主动,却无法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急不可耐,甚至怀疑:如果他早一点得到,会不会也早一点厌弃呢? 国外有一种“生物社会学”。它认为,男性的这些表现,都是因为他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任务,就是尽早、尽快、尽多、尽广地传播自己的遗传 基因。社会的一切性道德和婚姻制度,就是试图制约这种生物化行为。因此,一个男人若真心爱上一个女人,他完全可以专一,可以等待。但是批评者马上指出:女性也同样需要传播自己的基因,否则就不会有母爱,她为什么就不那么急,不那么多配偶化呢? 基因离恋爱太远了,更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男女在性方面的差异。男性的内动力主要来自生理上的性发育。他早早就开始了遗精、性梦和手淫。到了恋爱时节,他的性体验实际上已经很丰富了。他更急切地渴望通过爱情和婚姻,把自己的体验扩大到人际性关系上。这有什么不正常呢?当然,界限十分清楚,如果脱离爱情与婚姻,他就会堕落为“色狼”。
一般来说,女性正相反。她的月经初潮只是生育功能的开始,并不必然带来直接的性饥渴。她的性动力来源于逐步学习和经验积累,往往要到性生活开始后才慢慢地充分表现出来。她没有遗精,很少有性梦,手淫发生率和频率都远远低于男性,尤其是她比男性更不容易达到性高潮。当她初恋时,她实际上基本是个“性体验盲”。所以她可以对浪漫纯情的爱充满白日梦式的憧憬,却拒绝理解和接受爱情中性含义。她希望更深切更长久地体味爱情,甚至总有发誓独身的那几年。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如果性心理发育长期停滞,她不会去危害社会,只会用独身或遁入空门来自我惩罚。
恋爱的第三步是相互熟悉到亲密的地步。如果再出现相互真切关心,爱情就基本成熟了。即使到了钻石婚之后,双方爱情也仍然必须有四个最 3 起码的基础——吸引、交往、亲密和关心。否则,这样的婚姻会有家庭,会有责任义务,也会有白头谐老和相安无事,却唯独不会有爱情。
怎么确定是否已有亲密和关心呢?当然主要靠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这里,男女差异很容易又一次挑起误会和争端,甚至“棒打鸳鸯”。
许多男人太现实了。他们判断的标准常常以具体行动为主。“深深的一个吻”,难道还不是亲密吗?经济或物质上的往来,生活中的帮助,甚至孝敬未来的岳父母,难道还不叫关心吗?一旦女方甩出一句“咱们分手吧”,他们总是追问不休、借酒浇愁或上诉苍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当今中国变得太快,其中之一就是“休夫”剧增,在许多地区高达离婚案的70%。莫说女朋友,就连一些同居过的未婚妻,也居然敢说句“拜拜”就扬长而去,又没见多少大姑娘因“失贞”而上吊跳河。难怪有人把崔健的歌改成:“不是我不明白,还是我不明白。”
女性评价亲密和关心的标准,主要是感觉,而且是她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法言传的感觉。凡是讨论分手原因时,没有一个女性能用男人所能理解的语言,把自己的感觉说清楚,因此只好不说。这正如任何坠入情网的女人也说不清为什么爱“他”,只是好在不必说。在女性世界中,不管多亲密的行为,都必须是最切合自己心理需求的,才算是感情的表达,否则就成了冒犯。关心,指关怀我的心,否则花钱、干活儿、当好女婿又有什么意义?许多欺负“老实”丈夫的“悍妇”。其实归根结底是这方面缺乏得不可宽忍了。“大龄女青年”或离异丧偶女性之所以不愿刊登征婚广告,4 早已不是“封建”,而是因为她们最根本的要求是“对我好”,而这很难用男性世界的语言来表达。
这些差异深植于性生活中男女的不同需要和感觉方式;男性是进入、输入,容易地出现反应,一切都现实得理性化了。女性则是期待、体验、努力地寻求反应,一切靠感觉来推动来联接,梦幻般的非理性化也就“理”所当然了。不必说得更明白了,每对性美满的夫妻都知道这种差异,而且美满正是来自对差异的协调。
有了爱情,再大的差异也能弥合,但在差异中寻求爱情,却正是一切恋爱不如意的人的最大难题。人们甚至不愿或不敢承认(包括对自己),恋爱竟然是性生活的一种预先映象。其实,除了首先承认差异的现实存在之外,没有什么灵丹妙药。然后需要带着知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去投入恋爱。不投入,不遇点风浪,又何以了解、理解、改变和协调?过去很少有人讲这些大道理,但是那些从恋爱成功走到性生活美满再迈上性爱婚三者和谐统一的人们,实际上不正是这样做过的吗?这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