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策展人教育有哪些内容2

时间:2019-05-15 05:1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艺术策展人教育有哪些内容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艺术策展人教育有哪些内容2》。

第一篇:艺术策展人教育有哪些内容2

艺术策展人教育有哪些内容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策展人教学述评(下)

作为全球顶尖的美术学院,花在教学上的时间与世界各地大部分美术学校基本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能够培养出专业素质、技能水准极为不同的学生来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真正的差别又在哪里?这是一组令人好奇的问题。

在此,还是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为例,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课程设置看,该校的策展人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只有短短两年时间。按照学校要求,一个合格的硕士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高度称职的奉献精神和职业素养,在策划及展览制作方面有足够的想像力与工作效率。

为此,学校在课程设计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这几种能力:一是观察、解析、批判能力,要对收集的资料和展览情况进行详细讨论检查;二是理论运用能力,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恰当地运用到当代艺术的展示和研究上;三是有效沟通能力,要以清晰的口头和书面方式适当而又有效地与人沟通;四是熟悉对象能力,要对工作范围、工作对象,如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中间机构及其它机构在管理实践上有切实了解;五是策展行政能力,对策划和展览制作的业务技能要能娴熟运用;六是职业道德和公共关系能力,要了解策展人的责任处理好作品、处理好与艺术家、公众、金融机构和投资人的关系。

这是一个大的框架,相信有不少美术学院也会有这样的设想。但是,魔鬼藏在细节中,真正能够将教学目标和设想完全甚至超预期地变为现实,主要看具体的教学安排,特别是一、二学年的课程安排。这是透视学校教学情况的最好窗口。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安排看,他们有几个独特之处是很值得研究的。首先看第一学年的情况。从该校最新一期策展人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的信息看,密集的课时、扎实的内容、指向明确的教学要求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策展人专业的学习、实践和研究状态;在与策展及展览制作相关的的理论、实践,甚至写作技能上,进入了毕业研究项目的选择、准备阶段。也就是说,进入该校的研究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是冲着毕业研究项目来的。这就排除了惯常所见的冗余程式,大大提高了在校学习的时间效率。

第一学年的主干课程是策展思维、策展实践、英语学术写作,以及经济与生态、人文讲座等。策展思维这是一门贯通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基础课程,学生将探讨策展关系到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细读相关的文献,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当前策展理论并能够把理论的论点应用到专业实践的内容上。这门课由从事当代实践的策展人和理论家做演讲;第二门是策展实践,这门课研究在不同背景和不同的策展环境中的转换模式,特别在空间和观众关系处理上采用合适的语言的问题,探讨在不同情境的艺术实践模式下的不同生态类型。而经济与生态这是二年课程,学生要了解当前的艺术家、策展人、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对与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关注问题和研究的课题,艺术在其中政治背景下,所涉及到的全球化、迁移影响、技术发展以及艺术市场扩张的资金和转移,探讨艺术家、策展人、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城市关系的变化中转变,并研究艺术与城市和经济以及民众的关系。课程会让学生做相关课题研究并请业内领衔的客座老师指导完成。

第一学年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研讨座谈、专题演讲、展览考察、项目组织、写作实践等。另外,个别辅导也是一种辅助方式。从第一学年的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看,很明显英国皇家美院采取的是目标管理、完全自主的方式。在时间上是相当紧凑的,在方法上则是自由开放的,学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习、消化、运用所学知识,没有积极主动的专研精神是不行的。所以这是一个炼狱般的学习过程,只有经过这种高强度的淬炼优秀学生才能脱颖而出,将自己的才华磨练得更加卓越。

与第一学年相比,第二学年的课程看上去按排得没那么紧,只有策展实践以及经济与生态二门课有延续。而第二年的策展实践增加了与策展实务相关的新内容,包括展览评论写作以及与各方面打交道的各种实务文本的写作。学生第二年主要围绕毕业项目和论文辅导来展开,但对学生来说其实难度更大,能不能过,以什么样的成绩通过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这是最现实的问题。课程主要由毕业项目和论文写作相应的教学与实践来展开。至此,学生要完成全部研究生教学的基本要求,完成毕业项目和通过论文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论文审查。

就像人们使用地图一样,从教学手册所列的课程安排与课程介绍上,人们只能了解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策展人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大致蓝图。要真正领略他们在教学上的特色,还有一个不太容易把握的方面,就是他们的师资构成和实践项目来源。这是一系列处于不断更新与变化中的动态信息,是时时更新的。但不管怎样,由于该校有卓越的校友、有广泛的影响力、有遍布全球的策展实践资源与人际网络,因此除了本校的师资和资源之外,他们能够动用的人才资源和策展与展览制作资源是极为丰富的。这是保证该校的高端人才培养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最大优势,是其他美术学校难以相比。

尽管如此,英国皇家美院的研究生教育还是能够给人以启发的。那就是,除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之外,如何发掘和利用好校友资源、社会资源,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

第二篇:策展人的职能、工作范围的规范

策展人的职能、工作范围的规范

博物馆“策展人负责制”,其职能类似于项目负责人,负责博物馆某一个展览项目。其任命可以是策展人自己申请也可以由馆长委派。

1、博物馆策展人的主要职能:

(1)策划各类文物主题展览。负责文物展览市场的前期调研、展览主题的确定、观众的定位、陈列主题与设计思想的确定、文物的选择、展览经费的预算、展览宣传模式的选择和确定、展览衍生纪念品的广、以及展览服务等多项内容的思考。

(2)为展览确立一个清晰的观念框架来选择展品的范围、数量和质量,以及在画册和各类宣传品中的文字诠释。

(3)负责与展览设计部门、展览施工部门、文物保管部门、场馆管理部门等其他各部门之间的总协调、联系与沟通。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信息所有信息。当展览项目在某环节遇到问题时,立即收集反馈信息,并迅速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

(4)预算施工、布展以及举办其它项目活动的经费,把控施工材料。

(5)做展览布展方案,并负责制定展览的进度表。严格按照展览进度表对展览全程进行监控。

(6)参与整个展览从策划到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项目:选展览题材;定展览名称、宣传标语;选调文物;定展览形式设计基调;互动项目设计;定展版、广告等平面设计;文物展架设计;调研施工材料;项目现场管理;布展;展陈细节调控;调光等。

2、博物馆策展人的主要权利:

(1)策展人拥有一切关于此次展览项目的决定权。(2)策展人拥有一切关于此次展览项目的一票否决权。(3)策展人拥有与此次展览项目相关的所有部门的临时指挥权。

3、博物馆策展人的主要义务:

(1)策展人有组织、协调、管理、实施、监督展览项目,并确保展览工程按时按质完成的义务。

(2)展览组织与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重大问题时,策展人有向馆长汇报的义务,并不得私自做决定。

(3)策展人有确保展览工程招标过程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义务。

策展人资格认证与任命

个人素质要求:

关于策展人的素质要求,前人做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应该具备的素质,但主要对象是美术市场上的独立策展人。本文是针对的是博物馆的策展人,在职能上会稍有些区别,以下是我在参与博物馆展览策划与设计项目时总结的一些素质:

1、美术功底 每个展览都是有主题、有定位、有情感的,展览是设计师的艺术产物,是设计师解读文物、解读历史的再创造,一个不懂审美、没有艺术感的人设计出的展览也是没有感染力的。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对于色彩的关系、线条的控制、具体与抽象的对比都会很敏感,时常会有好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那么,他的艺术表现手段才会千变万化,策划的展览才会被不同的观众所喜爱。

2、空间设计理念

好的策展人一定要有很好的空间设计理念,对造型美学、色彩美学、灯光的使用要有精准的把握。一个好的展览从你还没踏进展厅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展厅外面环境氛围的烘托、灯光的铺设、色彩的使用等,让你很融入展览主题中,怀着愉悦的心情享受一段艺术旅程。好的空间设计能够有利于衬托主题、突出文物,但空间设计理念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很多展览设计经验。

3、文化素养

这里的文化素养包含着很多方面,如:中外文学、世界历史、考古史、中外美术史、文物等相关知识。对文学艺术的了解有助于策展人提出创意的展览,对考古学、中外美术史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利于策展人对文物的学术研究,对馆藏文物的了解有助于策展人清楚的把握展览内容脉络。同时,策展人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将有利于其工作的开展。还有一点是很多前人对策展人素质的要求里没有提到的,就是英语水平,现在很多的交流展、引进展都是与国外团队合作的,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仅仅靠翻译来沟通,很多好的展览专业上的创意就会被淡化掉,也是不利于展览策划的。

4、掌握设计软件

现在的计算机有着更直观、更迅速的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Cad、3DMax 等二维、三维设计软件。这些软件的运用提高了我们设计的效率、易于修改,是现在年轻设计师普遍使用的设计工具。而作为策展人,在讨论展线、展览各个单元分布时难免要和施工图纸打交道,这要求策展人对施工图纸的一定识图能力,这也是现在设计师的一项基本要求。不具备这些知识,作为展览的策划者,会无法与具体设计人员沟通,达不到应有的设计表现力。软件的更新换代速度是惊人的,也许过不了多久又会有新的软件产生,这就要求策展人对新知识有快速吸收的能力,了解这些新的手段,并应用到实际的展览陈设中,使展览增加吸引力。

5、展示材料的熟悉

对展览中常用的一些美工类材料的特点属性、使用方式、价格效果等要有准确的认识。常用的一些展示材料如轻钢龙骨、石膏板、木龙骨、木工板、吸音板、饰面板、射灯等这些材料的优劣、大小、材质、属性、使用范围、寿命等都要了解。现在的展示材料,由于原材料的不同,有很多使用的局限性。我们都知道,再宽敞的展厅,留给文物放置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如果材料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文物产生影响或是存在安全的隐患,所以策展人对展示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针对价值较高的展品的展示方式和设备方面,应尽量以环保安全的材料为主。而在在防火条件要求较高的环境下,要尽量避免木质和塑料材料的使用,有需要的可以单独用防火箱体进行隔离。

6、管理协调能力

作为一名策展人,要管理好整个团队,并让团队乐于与他共事,首先他要是个有个人魅力的人,有一定的管理技巧,团队在以他为中心的同时,每个独立的个体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都受到重视和关怀。其次,他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每一个展览在策划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要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不断地吸取有利的建议,策展人始终要把握好组织的力度,让团队时刻有工作的热情。再次,策展人要有协调监管的能力,协调各部门人员配合工作,协调政府、赞助、时间、场地、布置、施工等一系列问题之间的关系,确保展览如期如质的举办,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监督的作用。最后,策展人是要有职业道德操守的,要对自己负责的展览确保质量和效率,须遵守国际博物馆协会的职业道德准则。

7、展览经验

一个好的策展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丰富的展览经验,他要有参加大型展览项目的经验,并主要负责过展览策划与设计,并参与了展览从策划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有领导团队的经验与能力,有出版展览文集、画册、宣传册的经验,还要对展品的所有权、使用权、合同等相关法律规定熟识,只有这样策展人对今后操作的展览才会游刃有余。

总之,一个好的展览,既要将所要传达的信息表述清晰使领导及观众认可,又要将展览的艺术性表达清楚,这是每个策展人必须做到的,这不仅是对其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关系到展览效益的关键。所以,每一个优秀的策展人,必须保持广泛的知识猎取能力、独到的思维能力,才能设计出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展览。

第三篇:策展人制度初探

博物馆策展制度初探

——以长沙市博物馆《虎年话虎》展览为例

长沙市博物馆 王倩

博物馆免费开放是从2003年在浙江杭州开始进行尝试的。2008年,国家决定对全国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短短5年时间里,人们期待多年的“博物馆走向大众”步伐随之加快。免费开放以来,文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长沙市博物馆做出了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探索。2010年《虎年话虎》展览成功开展,此次展览整合全省文文物资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年期间参观量达到4万人次,是博物馆改革创新的有益尝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博物馆命脉的文物展览,其主题策划、文化内涵和展览所带来的效应,也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博物馆现行体制中对文物保管与利用、展览与推广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影响了博物馆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那么,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吸引社会各个阶层对博物馆事业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并借助社会整体优势发展博物馆事业,是值得博物馆人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以及现代城市文明的产物,博物馆展览对于整个文化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博物馆展览办得如何,不仅对于博物馆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地区的文化局面带来深远影响。在这种形式下,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相关经验,长沙市博物馆做出“策展人”制度的初步尝试。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在英汉词典中以前通常被翻译成“博物馆馆长”、“掌管者”或“监护人”等,和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博物馆馆长”。在西方语境中,“curator”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展览策划人”(或“策划展览的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策展人。

策展人的产生于西方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在西方语境中,“curator”作为职业最早也主要是指16世纪以来随着私人博物馆的兴起而出现的在馆内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职人员。在某些情况下,curator可能也就是馆长(director),亦需负责博物馆的行政管理、资金筹集和社会关系等。后来,随着艺术品在馆藏中数量增多和重要性上升,出现了专门负责馆藏艺术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人员。17世纪以后,私人博物馆开始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经常按时代或主题组织一些专题艺术展览或陈列,这样就出现了早期的“策展人”。18世纪以后,在欧美等地出现了众多的国家博物馆,特别是专业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如英国大英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国家艺术博物馆等。在这些规模宏大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中,又进一步按照地区或时代细分,出现了专门负责某个地区或时代艺术藏品的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业人员,他们也负责相关领域的临时性展览,但一般不负责整个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经营管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机构常设策展人。日本的博物馆、美术馆也参照西方的策展人制度,建立了学艺员制度。这些

策展人或学艺员的专业背景通常是艺术史和博物馆学,其工作也主要侧重历史。最近20年左右,西方一些博物馆或美术馆开始设立当代艺术策展人职位,这些人员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有艺术史、博物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也有专门的艺术展览策划学。其工作内容主要是策划组织各种具有探索性的当代艺术展。

中国当今的博物馆构架基本沿袭行政和业务两大区划。保管、陈列、开放分别有专人专职。根据策展理念,长沙市博物馆试图将这一体制引入现代展览中来,从展览构思、文物的甄选、策划大纲的撰写、修改完善直到布展、施工、开放,包括观众的接待、互动,社会教育,甚至包括人员的调配、财务的预算方方面面和展览有关的事宜构成一个体系。由一人或几人担当策展人,负责协调一切工作,并确保效应的最大化。这就要求策展人具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他(们)是协调博物馆展示和大众艺术审美之间关系的桥梁,他(们)所扮演的是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展览机构来甄选艺术藏品,以维护博物馆体制的水准和权威;另一方面又代表社会公众向展览机构提出他们的欣赏需求,成为公众愿望的“代言人”。

2009年底,长沙市博物馆向全馆上下发出2010开年展的号召,经过各方论证,馆长《虎年话“虎”》选题得到了认可,一场由策展人主办的原创性展览拉开了帷幕。

博物馆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现代”与“过去”共同存在的无争议空间。在这个权威性的公共空间中,要将过去的藏品融入现代时空,做适当的演绎,同时它也承担着征集、保管、陈列和研究的社会公共教育职能。

《虎年话“虎”》主题确定后,策展人就要作出全局构思。如何将馆藏古代文物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将生物之虎与人文之虎向广大观众进行普及,同时展览档期在春节,如何营造一种祥瑞、喜庆、欢乐、和谐的传统佳节气氛,都是策展人要考虑的问题。

在展览施工前期,策展人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与展览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协调与组织工作。例如:为展览确立一个清晰的观念框架来选择展品的范围、数量和质量,以及在画册和各类宣传品中的文字诊释,协调展览机构和收藏机构的关系,预算施工、布展以及举办其它项目活动的经费,挑选或对展览制作公司进行招标,最后是做出展览布展方案。

第一,方案。策展人按照博物馆展览设计和施工制作流程,让展览的内容设计人员首先依据学术研究资料和展品资料,编写类似于电影或电视剧剧本的展览文本。

经过一个多月的撰写和反复修改,此次展览分三个部分:百兽之王、世界虎文化和中国虎文化。“百兽之王”,讲述虎的自然属性,倡导虎的保护。“世界虎文化”,挖掘不同民族对虎文化不一样的理解和推崇。中国虎文化分两组展示:“虎啸千年”和“瑞虎迎春”。前者通过展示不同种类与虎相关的文物,凸显文物背后的文化因素。后者展示关于虎的民俗工艺品,告诉人们通俗易懂的民间虎文化。

第二,文物。在内容大纲撰写的同时,策展人把整理“虎”相关文物的工作交由保管部工作人员,将现有馆藏文物全部呈报。同时还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集文物。在湖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向湖南省博物馆和衡阳市、常德市、湘西自治州等地博物馆借展文物,这是湖南省文博系统联合办展的一次大胆探索,也是全省范围内资源整合的一大亮点,达到了集全省文物优势办优质展览的效果。此外,还通过报刊、媒体发出的征集公告,从长沙的热心市民和收藏家手中征集了大量虎有关的实物。在展览未开展时就制造了舆论影响,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

观众,“博物馆里过大年、看虎展”的思想深入人心。经过多方努力和策展人的全面协调,展览展出120余件文物和实物,丰富了展览的视觉效果。

第三,设计。如果说展览方案的撰写,文物的保管与研究是博物馆人职能所在,那么形式设计是将所有空洞的文字,看起来并不尽善尽美的文物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美化师。将文字和文物进行合理搭配,展墙的布局、展柜的尺寸及文物的特殊要求,展线如何走,观众的情绪在哪些地方激昂,哪些地方平缓,都要统筹考虑。《虎年话“虎”》展览以红色为主色调,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示、多媒体播放等形式烘托喜庆的氛围。

第四,施工。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程序多、专业性强、涉面广,而目其运转有内在的客观规律。要确保展览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展览设计制作工艺的严肃性、技术的可靠性、造价的合理性,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并对每个程序提出明确的规范管理。策展人在总体设计方案出台后,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反复沟通和论证,以期顺利实施。划分工作任务,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把关。

第五、开放。《虎年“话”虎》展览是长沙市博物馆为迎接2010年农历庚寅虎年,推出的原创的十二生肖文化系列展览之一。主要为了迎接新年,面向广大中小学生,普及虎的科普知识,宣传虎的传统文化内涵。开展以来广大市民的积极参观,春节期间也迎来四万多名游客。

第六、评估。《虎年“话”虎》展览开幕第二天,策展人就组织相关部门召开评估总结大会。就展览的优缺点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进行部署。此次展览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广大观众、新闻媒体、博物馆界同行、部门的领导等社会各界对展览的评价都很满意。但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总结,例如由于首次尝试整合全省博物馆资源办展览,加之时间紧,很多文物开展前才运输到位,使得内容方案策划人员对文物的熟悉度不深,没有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很多亮点没有突出出来。另外,展览的互动环节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纪念品的开发也是空白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是今后策展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总之,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是一项极具挑战并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的智慧行动。博物馆的展览在具体运作上虽与商业展览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要先构思展览的主题、范围和方法步骤。策展人要对展览的整体结构形成自己的完整意向。这就要求特别重视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聘任有管理能力、年富力强的历史学家、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担任相应场馆的负责人、策展人,是进行有效改革的先决条件。

当然,就目前大多数国内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来说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业务人员大都历史专业出身,要想成为策展人,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策展人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睿智的卓识等。策展人既要熟悉博物馆的运营规律,又要对文物有足够深度的了解和研究,同时还应具备总体协调能力,能够培养一支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团队。

因此,策展人制度在博物馆的推行还处于初步尝试和探索阶段,真正成功的策展人需要时间的历练和整理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博物馆事业日益全民化、社会化的今天,策展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希望能推动博物馆体制改革的春天,为公众提供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

作者:王倩:长沙市博物馆保管部,助理馆员

联系方式: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八一路538号长沙市博物馆 邮编:410013 电话:***

第四篇:“策展人”到底是个什么职业?

“策展人”到底是个什么职业?

我的职业是个独立策展人(Independet Curator)。在各种场合自我介绍的时候,别人常常就是一脸懵,要不然就是充满了各种误解——不仅对于非艺术行业的人来说,甚至很多国内的艺术从业人员、策展人本身也对此颇有误解。常常见到的误解是——策展是做展会规划、活动策划的吗?是设计展厅吗?......于是我就想来写一篇给大众看的科普文——“策展人”到底是个什么职业?策展又是件什么事儿?甚至——展览是什么?同时我也想聊一聊自己“以人为本”的策展思维。

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其实“策展思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和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关系。首先我交代一下我的背景,作为“策展人”我算是科班出身,硕士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我们专业的全称是“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culture and arts(文化艺术产业上的创新与组织)GIOCA”。

当然我想说的是,我不是维基百科,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从学习、工作经验上的自己的理解,作为一些探讨,如果有才疏学浅不尽人意之处,也请诸位业内前辈指正。

策展人的官方定义策展人(Curator)这个词语最初指代的是在西方博物馆、美术馆系统里“监护人”这样一个角色,很多字典上依然把Curator这个词语翻译成“博物馆馆长”。这些大型的博物馆美术馆需要定期按照各种主题、年代、艺术家来呈现展览开放给公众,于是就有了“策展”这样一个概念。中文“策展人”字面上的意义就是“策划展览的人”,在博物馆系统中,展览的内容不一定是艺术品。

在这样一个系统下的策展人需要有很深厚的学术、研究背景。“策展人”这个角色的学术背景大多来自于相关研究领域,以及包括了博物馆学、艺术史、艺术批评以及艺术管理等等。面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美术馆的主要社会功能和职责是公众教育(education)。策展人有可以比喻成为“讲故事的人(Story Teller)”--把专业领域的知识通过文字、图像以及后来的新媒体手段的解说,用不同主题概念穿起线索引导,通过展品合理的陈列设计,娓娓道来讲故事,把知识和信息转化为一种直观的体验与经验。

比如说古埃及的历史,读完文字亲眼就看到一个木乃伊--你可以通过一个实物去感受,那么一切就栩栩如生印象深刻了起来。

这是一堂自学为主的小课堂。好的策展人把故事讲得逻辑清晰,生动活泼,条理分明,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之中又把策展主题的概念--那个试图表达的Message传递给了观众。这类策展人被称为是博物馆、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常设策展人。这通常是一个部门团队,他们的工作除了定期规划展览的内容(What to say)、呈现方式以及手段(How to say),也会根据每个机构的职责、功能以及定位,有着不同方向的研究。比如说偏学术化的国立机构对于当代艺术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研究;而盈利导向的私人美术馆会更偏向于市场以及品牌定位等等。独立策展人((Independet Curator)是当代艺术诞生之后的副产品。

理论上最早可以追溯到现代艺术之初,那些自立于沙龙展学院派体系之外的“野兽派”、“印象派”们自立门户的宣言式的展览。而1975在美国纽约成立旨在通过国际巡回展览等相关活动促进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欣赏的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被认为是这个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开端。

如今的当代艺术领域,这些独立策展人逐渐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权力。比如“威尼斯双年展”等等国际大型双年展、三年展、文献展的总策展人无疑是一个展览真正的灵魂和主角,并且他们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洞见也对整个行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策展人”这个职业是从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开始的,发展至今,国内不乏有着一些真正厉害具备国内影响力的策展人。

然而整个行业不规范,鱼龙混杂(当代艺术在中国本来就很混乱),早年很多诸如在北京混圈子攒局子的社交花蝴蝶也以“独立策展人”自居,多少让人雾里看花非常迷茫。而国内的美术院校体系又把控了绝对话语权,让很多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艺术展览本就在晦涩难懂的“当代艺术”明目底下,策展人又令其多了一层“不说人话”的学术解读,更让大众产生了隔阂。

很多展览邀请一些有权力有名望的艺术评论家写一个展览序言,生搬硬套扯一堆在哲学高度上把人绕晕不着边际的废话,然后冠以其“策展人”的头衔...诸如此类种种。

说到底,“艺术”、“艺术市场”甚至于“艺术行业”是不同的概念,而钱权名利又是令人容易迷失的东西。展览是什么? 在具体详细讨论“策展人”到底是做什么、“策展”是什么之前,让我们先来说说展览本身。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印象,展览是艺术作品的陈列:先有了艺术品,再有展览。其实我的理解是倒过来的——我们是先有了展览的需求,再有了艺术品。从某种意义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是因为展览而推动的。

我一直认为,艺术在变成市场上类似股票的等价物这个功能之前,它的起源也是功能性的,它并非仅仅是艺术家无意识的自我表达。世界上最早也最好的展览是神殿、教堂和寺庙。展览的核心理念是信仰的陈列,这就是像是一篇论文的论点(说什么What to say);而论据是什么呢?

——是用来支持论点成立的证据,于是展品和陈列方式一起构成了这个How to say怎么去说。如何去说才能打动并且深入人心,才能给观众洗脑催眠接受输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除了经书那样通过理论直接去布道的文字之外(事实上,《圣经》和佛教就是一本以把道理寓意于一个个故事比喻的“故事大全),宗教形成之初的广大教众都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文盲,于是问题来了:如何去给公众讲这个故事。同时,感官语言是情绪的语言,它是能量的载体,绕开小我头脑的思维,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共鸣与能量的变化。通过建筑(空间)、绘画、音乐、舞蹈等等感官语言表达方式来讲述信仰,构建一个具有强烈仪式感的场域,让观众在这种气氛中完成意识的转化(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成为了教堂、寺庙、神殿存在的核心功能。于是我们看到西方那些永垂不朽的名画最开始是讲述宗教题材,这是因为最初的这些艺术家们其实在今天对于艺术的定义里只能算是技艺超群的“工匠”,这是他们的工作。无论是米开朗基罗的《圣殇》还是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都是教堂的Commission委托作品——大量的壁画、绘画、雕塑作品都是为了教堂这一展览需求而委托的艺术家作品;而音乐方面,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而他本身就是教堂的“音乐总监”,管风琴也是宗教乐器,而多声部复调等等的诞生也是为了宗教需求唱诗班为了营造出神圣氛围而诞生的;建筑方面,哥特式风格的起源也是为了表达宗教气氛的需求...不胜一一枚举。在中国,无论是敦煌石窟还是西藏唐卡都是为信仰这个展览而诞生的。宗萨仁波切解释他为什么要拍电影的时候说了一句“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就是古代的唐卡”,这是不同时代表达手法和方式在变化,同样都是在讲故事。

我的老师解释古代那些大师的时候对我说——魏晋那些雕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雕刻者本身的境界不同,他们是用生命和对信仰的理解在创作的;而之后明清很多雕刻者就只是工匠在机械性地雕刻——这也许就是真正“艺术品”的界定,是否带着灵魂的气息。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看到,是“展览”本身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家”、“艺术品”的高下来自于创作者境界(甚至不只是技术)的殊胜。

如果我们再往前走一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来自于先民的“萨满信仰”——萨满带着部落族人在篝火边与神明与万物的对话,他们用乐器Chanting(唱诵)舞蹈进入一段意识转化之旅,最初的乐器都是法器,艺术在这个时候悄然诞生,伴随人类文明成长始终。如果我们把教堂寺庙比喻成一个展览,那么这种萨满仪式就是一个表演艺术的现场,两者的核心是一致的:就是仪式感的建立,建立一种精神性的场域来塑造敬畏与尊重,以及,在此其中让观众完成意识的转化。这些,同样也是今天,一个展览的核心。Marina Abramovi?在纪录片《Space in between》里说她一直在寻找“Performance(行为艺术)”与“宗教仪式(Ritual)'的共通之处,最后她找到了那个点:Transformation 转化。

同样,无论是展览是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的现场所构建的“仪式感”的功能也是意识“Transformation 转化”的过程:我们会觉得什么展览是好的,看了什么样的演出是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我们在结束观赏之后收获到灵感启发的,似乎有那么一些东西让我们在进场前后有一些不一样,开启了不同看待事物、世界的视角(Perspective),让我们发生微妙改变的东西——这就是意识的转化。

古代的萨满们在仪式中用音乐舞蹈等感官语言,以及神圣植物来带领人们进入到这种意识的转化之中,他们把这个过程叫做“Journey”或者“Trip'(指代一场旅途)。那么同样的,我们可以把展览比喻成一场感官之旅——那些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声光电新媒体等等各种手段让观众在此过程中情绪、能量以及意识发生哪怕微妙影响的一场Trip一场Journey。展览就是一场仪式。

而策展人就是那个设计、主持仪式的萨满,利用专业的对感官语言的把控能力、对场域构建呈现方式的实践能力,以及对观众情绪操控在微妙之处起承转合的引导能力去完成能量在艺术作品与人们之间转化的人。

让我们来看一看策展人Curator这个词语的拉丁词根“Cure'——治愈,它最初的意思其实是:照料人们灵魂的人。我们从策展人的人类学起源来看,萨满是最早的策展人艺术家也是最早的医生。医术治愈我们的身体,而艺术治愈我们的灵魂。而在萨满身心灵合一的理论里,利用能量(中医称之为“气”)治愈身心本就是一体的。

所以我常常戏称,My job is tripping people.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是一个展览,行为艺术表演现场是一个展览,一出戏剧一部电影的代入感、一本小说通过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跟随着故事发展跌宕起伏情绪变化都是一个展览,我们购买艺术作品装饰房间也是一个展览——一个对来访者讲述主人的性格审美气质关于“我是什么样的人”的展览,其实我们的穿衣打扮配色也是一种对自我的呈现,也是一个展览。如果我们用更大的视野去看,“展览”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政治宣传、宗教布道、广告媒介、品牌营销、橱窗陈列、公关活动;是催眠洗脑的手段,是价值观输出,是风水布局,甚?一本书就是一个陈列在纸?面的展览——一切运?用多感官的语?言在不同维度赋予?们体验的集合体都是展览不同形式的呈现。一个好的写作者并不是着力于雕琢词句的精致,而是擅长于对于气氛的营造——等同于一个展览的场域构建,所以好的文章好的艺术作品具有的东西叫做“感染力”。当代艺术是观念的艺术,从这个角度上说,当代艺术创作就是基于一种“策展思维”的艺术创作,是由观点(核心理念),表达方式(感官语言呈现)构成的。特别到了当代艺术这里,很多诸如装置这些的艺术作品的概念和框架是由艺术家设计的,局部内容是利用现成品、委托工人、工厂制作的——其实一件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展览。当代艺术本身越来越像是一种“策展”的艺术,而艺术家的工作越来越像个策展人。策展人是个什么职业到了这里,我们对“策展人”的工作大致有了一个概念。

一个展览的实现包含了落地资源(场地空间和财务资源等等、社会资源等等)和展览的内容。严格说来,策展人的工作是解决后者即展览的内容的。

如果把一个展览比喻成一部电影的制作,那么前者作为资源的整合方那个搭台唱戏的人是电影的制片人,而策展人是一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是一个学术性和技术性兼备的工作。而艺术家们是一部电影的演员,大牌艺术家就像是明星,是走到幕前的人。

很多时候国内的标榜自己是“策展人”其实称为“筹展人”更为合适,他们更像是整合协调资源的制作人,他们策划的是一个展览的发生,而真正策展人的工作是策划具体展览内容。艺术管理是Project manage项目管理,只不过项目内容是艺术,策展人就像是产品经理。而一个展览作为一个产品,有着自己的功能、市场定位、研发目的等等。根据这些角色目的和定位不同,展览也有着不一样的分类,同时策展人的工作也有不同。有面向公众偏向于教育型的艺术展(大多来自于公立艺术机构博物馆、美术馆);有偏向于研究学术性质的展览(比如学院派展览,是艺术家简历的重要资本);有私人美术馆盈利性质的展览;有小型画廊的艺术家群展、个展;有收藏家的作品公开展以及名艺术家的回顾展;有国际大型的当代艺术双年展、三年展以及文献展;也有商业地产(比如Shopping Mall)以及旅游地产为了吸引人流所需求内容的商业艺术展;现在也有很多商业与艺术的交叉项目——利用艺术来提升逼格的类似公关PR活动。

不同的展览有不同的做法,目的是积累学术资本,是教育公众,是卖作品,是吸引人流,是卖门票和衍生品,是提升品位,是为推艺术家而造势,是公益,是为了社交人脉, 还是基金会财团支持的真正为了推动艺术发展对时代发出的提问以及实验性的探索...论据向来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是一个展览第一需要明确的内容。就像是一个项目的Mission, Vision, Value。第二步是根据这些来定位展览的受众“展览做给谁看的?”——艺术、艺术市场以及艺术行业是不同的概念,一个展览是面向大众还是艺术圈内群体,还是艺术收藏家,或者是服务特定群体?此后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展开的。

明确了“为什么要做展览”以及“展览做给谁看”,然后就是展览具体内容。策展人是那个Story Teller讲故事的人。展览的内容分为展览的概念设计、理论与学术支持(What to say),以及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框架设计、艺术作品选择以及展陈设计(How to say)等等。

著名策展人侯瀚如认为:策展人必须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评家。而今天大多数的策展人工作偏重于前者,也就是展览的学术高度。所以很多策展人出身艺术史论研究以及艺术批评,这部分工作就像是一个宗教里撰写纲领和圣经的人。艺术有着超前于时代的思考,一个展览所需要传递出去的这个Message到底是什么?它提出了怎样的问题?邀请观众参与,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是什么?

即使是商业性质的展览,策展人也需要用学术理论和组织概念巧妙地去说这个故事,去拔高和提升“品牌高度”,这有点像是做广告做PR的Branding,是品牌故事的撰写者。策展人是一个展览的精神领袖,是学术支持者,是信息串联者。解决完了这个展览说什么,接下来继续解决怎么去说。大型展览有着各司其职的策展团队来一一落实How to say的这个问题,在中小型展览里策展人各种十项全能,所以说策展不仅仅是学术并且是技术性的工作。

就像编剧,确定了要讲一个什么故事,接下来就到了如何设计情结,故事主线,情绪冲突,人物关系,在什么时候抛出第一个故事高潮...等等。在一个展览的设计里,包括了展览的框架设计,分几个篇章段落来讲这个故事;用什么样的媒介手段来呈现;根据不同场地的性质来设计动线、空间结构;就像Casting那样选择符合展览气质的艺术家以及作品,以及对接沟通服务艺术家(这是一个极其耗费精力的工作);展陈设计具体到每一个作品的陈列摆放以及每一部分的文案介绍,引导指示图标设计、展览海报设计、衍生品、展刊设计;配套活动以及education program的设计:包括了开幕酒会、艺术家对谈Talk,workshop等等。还有涉及到成本控制,搭建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志愿者引导人员的培训,门票定价,Marketing营销方向的定位,根据市场设计话题性,媒体邀请,新闻通稿撰写...策展人并不需要每一件事情亲力亲为,就像灯光摄像都有专人具体操作,但却是需要面面具到成为那个把控整体全局的人。而在之后的现场布展过程中,又会有无数意料不到的突发状况发生,需要策展人有随机应变灵活应对及时调整的能力,以及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与协调沟通能力。而这里面每一项都大有文章,刚才讲到当代艺术家像是策展人,而策展本身也成为了一门艺术。在将近十年前的威尼斯双年展上,我就隐约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这是策展人的双年展, 它的主角不再是艺术家,而是策展人。

策展,是一门关于Presentation呈现的艺术。Curator is presentation artist.策展人的工作是对艺术作品在呈现方式上的二次创作者,他是空间装置艺术家,是场景体验设计师,是感官之旅的引导者,是当代的萨满是催眠师,是风水师是室内设计师。它讲述的,是一门关于“控制力”的艺术。策展——呈现的艺术

而在此艺术家的角色也变得暧昧起来。展览如果以场地性质来区分,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画廊和咖啡馆小型空间以卖作品为首要目的的架上展览(比如绘画、摄影、小型雕塑等);以及在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大型空间的展览,它更像是为“讲故事”输出核心理念而服务的。

这两类展览因为功能性完全不同,服务的对象也不一样,作品的性质也不一样。前者是为艺术家服务的,策展人所做的工作并不多;而后者策展人是绝对的主导。“日常款” gallery exhibition

我通常的比喻是,前者的小型架上作品就像是衣服的日常款,大家可以买回家日常穿;而后者因为主体是展览本身,所以大型空间内出彩的是大体量的装置、雕塑以及影像等等,就像是时装品牌的“走秀款”——更多的是概念,极少能够被收藏家买回家。在后者的语境下,艺术家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展览产品”的“内容供应商”,为了论点服务的感官语言工具的制作方。

因为大体量的作品很少是艺术家事先创作完成的现成作品,收到场地和经费的限制,更多是一个构想动机和方案或者是雕塑小样。而更多情况下是因为展览的需要而被委托的commission创作——先有展览,策展人根据其核心概念去设计呈现内容,发出open call征集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挑选适合的艺术家以及作品。

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选择的标准不一定是作品的好坏,而是是否适合这个展览。

有一些情况下策展人首先设计了框架和艺术家沟通,艺术家在这个框架之内进行发挥和创作——在当代艺术观念为先的概念里,有的时候你很难去定义这个作品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到底是谁。还有很多情况下,一个展览是对艺术家本身作品在呈现方式上的二次创作,策展人的工作就像是Stage艺术作品,橱窗里摆放的衣服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就像淘宝都会找摄影师模特拍大片——这跟把衣服随便摆放在地板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造成了全然不同的购买欲望。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个展也需要策展人——无论是现场呈现效果还是从讲故事理论高度branding的营销技巧上。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是,策展人是厨子,艺术家的作品就像是食材,策展人利用这些食材烹饪摆盘做出一顿大餐盛宴,但是有的时候看起来已经不仅仅是食材原本的样子了。就像DJ,他并不需要是音乐制作人自己写曲子,但是他挑选音乐人的各种Track,拼接在一起,给予了听众一种情绪体验上的旅程。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有可能将被AI取代,然而不可被取代的是艺术本身。这也将是一次对于艺术的解放契机——也就是说我们不用去种菜了。如果说“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让艺术家有着策展人性质趋势,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策展就是的艺术本身,艺术家就是策展人。举一个例子来解释厨子做菜这件事情。有一件现代舞的影像作品,我在几个城市不同空间巡展的时候,我分别对这个作品用了完全不同方式的呈现:有用全息投影悬挂在空中的,看起来就像是舞者在浮空舞蹈;有在独立搭建的空间里投影,并且利用了UV灯管和荧光几何图案布置房间的氛围;有在美术馆中庭设计成露天电影院,并且影像透过层层纱幔制造出影影绰绰的效果,开幕式当天艺术家和其它舞者穿梭于其中现场表演现代舞;还有在巨大的工业厂房中间布置出一块沙滩,把这段影像投影在其中一个天幕帐篷上,观众坐在其中仰望作品的。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空间里,即使是同一个展览同一批作品,因为呈现方式和设计的不一样,也会看起来变成完全不一样的展览。在不同的城市与空间做展览,需要因地制宜,不是机械性的复制。地理位置、文化习俗、人群受众、交通环境、空间功能性与气质、甚至是否停车方便都是一个展览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细节都会影响观众的体验感。因为“展览”作为一个呈现载体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它不仅仅是艺术品的Presentation,更大程度上是把?系列感官语?言作品聚合在?起,听觉、嗅觉、触觉、视觉,甚至是味觉以及知觉,用通感联觉(synesthesia)的方式互相交织渗透,去输出?种哲学、信仰、价值观以及理念。

展览本?是?个空间装置,?个沉浸式(Immersive)的感官场景体验。所以我说策展人是空间装置艺术家,是沉浸式场景体验设计师。

展览发生在空间里,每一个空间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能量场域,而每个作品也都有自己的能量场,而观众也有能量场。如何让“空间”、“作品”与“观众”的能量场互相交融,产生化学反应与连结(connection)就是策展,它讲述的是三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一件作品如何浑然天成地摆放在空间之中,与此互相呼应产生关系,这就是一个装置;而观众在这个空间里驻留、感受,对话,交换能量,这就是一个现场。

空间、作品与观众,甚至包括时间都是展览的一部分。从当代艺术的视角来看,展览不是静态的,我们说到策展人的角色是一个Story teller讲故事的人,那么展览就是一个叙事空间,充满了Story Telling的剧情感。整个展览的过程发生是一件艺术作品;而观众人群的参与交互(Interaction)本身是一件行为艺术作品。

而更近一步,通过一个展览的发生,引导人们在此其中产生的情感交互和意识转化的过程,才是一个展览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刚才说到--展览的核心是仪式感的建立,建立一种精神性的场域来塑造敬畏与尊重,以及,在此其中让观众完成意识的转化。

那么在不同的空间之中去建立这种精神性仪式感的场域就成为了策展人真正的工作,策展人所策划的,不是一个停滞静态的展览,而是一个牵引出情绪能量流动的感官之旅,一场journey,他所真正设计并且给予观众的,是一种的独特体验,experience。

就像萨满,他们带领人们进入的是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另外一个维度的感官体验。我们说到展览是一场仪式,而“仪式感”是精髓。仪式感带来了“敬畏”,“尊重”以及“注意力”,迫使观众在一个特定环境下静下心来处于“临在”状态,用心调动所有感受力去面对眼前的作品,从而与之产生连结关系。同样一件作品,印刷在A4大小的书本上和用独立整一面墙以巨幅呈现带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可能我们草草一眼略过,而后者也许我们会深受震撼。即使我们觉得这件作品不知道好在哪里,可是我们受到这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所蛊惑——我们所受到震撼的其实不仅仅只关乎于作品本身,而是这个能量场域。

一种庄重、肃穆令人静下心来的氛围,它帮助我们进入一种冥想式(Meditative)的环境,从而打开日渐麻木的感官触角,进入“当下”,与自己连结——没错,当我们用这种欣赏方式去看待任何一件事物的时候,都会发现他们独特的美——这种方式就是南传佛教Vipssana所说的“观”——在这个时刻,我只能看到我所看到的,只能听到我所听到的,没有被过去的烦恼对未来的担忧所缠绕,我只在当下。

巨大的美能在瞬间让时间静止,令人忘记呼吸,全然沉浸于其中,感受到能量进入心轮,这就是西班牙语“Duende'这个词语的意思——一种存在于艺术之中的神秘力量。古话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当你专注凝视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发现它产生了一种近似于神性的意义。为什么“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我们与自己的感官失联,屏蔽了进入宇宙的那扇door of perception知觉之门。我们被日常琐事所占据,中国造字的这个“忙”字,说的是“心”的“离去”。心不在焉,因此我们无法接近自己。其实对于“仪式感”的需求遍布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风水布局,比如室内设计,且不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小到一张照片的装裱,都靠这种“仪式感”的建立赋予了人们不一样的观看方式。

市场营销学说的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比如我们在奢侈品上的“溢出价值”就是对于这种“仪式感”的消费。策展思维与之一切都是相通的。策展这一门关于“注意力”以及“呈现方式”的艺术打开了看待事物不一样的Perspective,帮助和引导人们以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去感知。其实事物本身并没有差别,可是当我们用不一样的Perspective去看待的时候,就会产生全然不同的感受体验。It's all about perspective.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充满能量的时候,能够看到事物积极面,觉得一切充满了希望,而能量低落的时候,总是容易打开事物消极的一面,进入Bad trip,觉得一切糟透了。其实事情的本质不变,只是我们打开其的视角不一样。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一些不同感官维度的体验的时候写到“并不存在一个高维空间,一切都在此时此地NoWhere is NowHere'——所有维度都是叠加在一起的,我们所谓进入了“更高维度”,只是用一种“高维”的视角Perspective来看待此时此地的存在,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People will forget what do you do, forget what do you say, but never forget how you make them feel.人们会忘记你所作的,忘记你所说的,却无法忘记你如何让他们感受到的。

策展人设计的,是一段打开不一样视角的体验之旅。艺术的受众是人,而感受的主体也是人。这是我的“以人为本”的策展思维:空间的设计与作品的选择与陈列是围绕着策展理念这一核?而服务的,那么“人”——观众作为展览的受众就是最关键也是最需要去理解和分析的问题。有很多展览,说教式的策展前言,又或者是引经据典令人看得不知所云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这是因为策展人并没有把“人——观众”当作根本问题来解决,也不理解艺术感官语言的重点是“Make people feel让人自己去感受'。他们放弃不了自己的ego在刷自我存在感,为了Impress people,为了彰显自己多么有学问多么有思考深度,时刻不忘记站在某个高度说教,把展览当作是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忘记了作为艺术从业人员的使命。结果就是适得其反,并且暴露了自身的匮乏和不自信。

高明的策展人懂得讲故事,把深刻的东西讲得深入浅出,就像《圣经》和佛经里说的那些说给所有人听的寓言故事那样,而不是让观众与作品产生不可逾越的理解鸿沟——如果无法让人感受到你所想传递的信息,那么这个展览就是失败的。因为艺术是为所有人而存在的,艺术最大的功能就是连结彼此。“以人为本”,所以策展这门艺术最后研究的就是人。有了这个前提,那么如何去设计动线,如何去选择展品,如何去渲染气氛,如何去选择呈现方式...一切都变得有逻辑可循了——那就是如何去刺激情绪和操控观众的心理节奏,如何去设置这个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说讲述的“刺点”。我们再来梳理一下策展的思路:“展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这个展览做给谁看?”“展览是如何在?个叙事空间?去影响观众的心理”“展览是通过哪些手段形成与观众的情感交互”“展览如何成为?个表达媒介去承载和传递信息”说到这里,我们从艺术的框架里跳出来,再来看展览本身--展览是一个利用多感官手段互相渗透去传递信息的表达媒介。在商业社会,它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传播手段,成为一种新媒体,有着潜移默化植入性广告的功能。

我们越来越多地愿意为体验而消费,而并非再是物质实体。而我们的消费模式也从理性消费进入了感性消费模式,展览作为一个用感官语言为主体的场景体验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营销效果。沉浸式的场景体验将逐渐取代单纯的美学陈列,成为营销学上讲故事的主要手段。

这就是策展思维在一个更为广泛的语境里的应用,它在我们商业社会无处不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我潦草地罗列了一下“以人为本”的策展思维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展览诉求,如何去精准对定位观众。#以Branding的思路设计概念——“说什么”与“怎么说”#作为?一个Story teller去把握和控制?人们的?理节奏,潜移默化地去叙事和输出观念@ 动线设计与情绪节奏的把握@ 空间设计& 场域构建@ 作品选择与陈列的序列@?理暗示与情绪交互@体验感的优化设计@信息点与刺点--情绪刺激# 如何在传递中减少信息损耗#如何在不同社会的语境中设置展览的呈现#如何理解人性以及对社会不同群体的行为的把握#如何利用科技与多媒体?手段去表达#如何巧妙设置传播点#如何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去调整展览的设计这张图叫做 #论一个策展人的自我修养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我在上海交大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合办的创意产业学院的论坛上所做的一个讲座“感知与质感--以人为本的策展思维”。我在博洛尼亚大学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是“Digitial performance',我一直以为策展的未来趋势在于现场演出(新媒体,装置,audiovisual arts等等声光电digital performance)。

因为它更接近于策展的人类学起源萨满“仪式”本身,而一场演出的时长也更容易更有张力去传递有效信息,建立Intensive的能量场域。而电子艺术这种表达形式紧紧时代的脉搏,“通感联觉”手段的运用,以及它与意识科学的息息相关,它与时间的关系微妙,仅仅关于“当下”。“带着策展思维的数字新媒体演出现场”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需的,也是正在降临的这场人类意识革命所无可回避的。

正如Joseph Beuys所说的“解决人类是艺术的目标,对于我而言,艺术是关于自由的科学”。最后我还是想说再次表达一下我对于艺术的初心:Why we're doing arts? not for power, fame and money, we're trying to delight people's shining arts.我们为什么做艺术?不是为了权力,名望以及金钱,而是为了点亮人们闪亮的眼睛。

?郑轶摄影师,策展人。嬉皮风格的旅行者.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以及写作。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致力于研究基于人类学萨满文化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艺术治愈理论的研究。在各种大学里把理工科文科艺术科以及经济管理都学了一遍,是个书呆子气十足的技术宅,立志当一个呆萌的学霸。

订阅《中国博物馆》杂志

第五篇:视觉艺术策展研究

课程名称

视觉艺术与策展研究(visual arts and curatorial studies)授课语言

意大利语授课 开学日期

每年1月

学制学费

2年

12590欧元每年

课程概述:

两年的文学硕士课程是意大利政府与欧洲政府在视觉艺术领域提供的唯一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管理项目。

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课程有:视觉文化,视觉艺术,表演,管理研究,展会设计和传播。

学生可以与艺术家和专业人士在视觉艺术领域广泛合作。

此外,现代艺术领域跨学科之间的各种活动通过演讲说明,工作室讨论,研讨小组会和展会的新模式连接起来。

学生可以实验不同的方案完成艺术作品。学生也可以试验各种各样的展览模型:例如“群岛展览”陈列,根据 glissant’s 定义的)。

学校拥有众多声望较高的老师,他们分别是Celine Condorelli,Peter Friedl,Jens Hoffmann,Christian Marazzi,Chus Martinez.Angela Melitopoulos,Nomeda &Gediminas Urbonas ,Ber Theis,Patrick Tuttofuoco

就业机会

项目拥有广泛的网络合作伙伴,学生还有机会与知名机构和专业人士合作,例如,巴萨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MACBA), Van Abbe museum Eindhoven,法兰克福的Portikus画廊,(Wattis)旧金山的沃蒂斯当代艺术学院和Manifesta Journal,伯明翰的东部计划,波士顿的麻省理工,La Biennale di Venezia,Documenta in Kassel。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专注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拥有良好的交流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向收藏家、画廊、公共机构和评论家推广他们的艺术作品。

硕士课程的毕业生还能从事作为艺术家,管理者,杂志刊物编辑,新闻工作者以及展会设计师等职业。

项目课程 第一年 视觉艺术1 管理 1 展会设计1 电脑图形图像1 摄影1 现代艺术历史

大众传播理论与方法 博物馆学

第二年

视觉艺术2 管理 2 展会设计2 电脑图形图像2 摄影2 艺术分析学

现代艺术现象学 视觉人类学 艺术经济

下载艺术策展人教育有哪些内容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艺术策展人教育有哪些内容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池春水“策展文本(推荐)

    “一池春水”——纪念陆抑非诞辰 一百一十周年作品展 策划文案 一、展览题目 “一池春水”——纪念陆抑非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作品展 二、展览意义与目的 陆抑非,生前为中国美......

    《翰墨家风》画展上 策展人讲话(xiexiebang推荐)

    《翰墨家风》画展策展人讲话稿 各位老师、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六月的天气是温暖潮湿的,在这个夏花盛开的日子里,我们在龙公馆艺术馆展出了近百幅纸本作品,其中,马萍的作......

    艺术教育工作总结2

    艺术教育工作总结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督导室及教研室的热情指导下,经过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的辛勤工作,艺术教育工作有了新的......

    策展人韩天杰2011年北京别墅设计论坛新闻稿

    策展人韩天杰策划2011年北京别墅设计论坛 由韩天杰策展HC营销策划公司与思恒展览联合承办,欧华尚美家居广场亲情赞助的“2011年北京别墅设陈设计论坛”同期2011年北京高端......

    策展方案(共五则范文)

    . 心有灵犀——杨山草堂家庭艺术展”策展方案 一、展览架构: 展览名称:心有灵犀——杨山草堂家庭艺术展 宜昌市群众艺术馆 展览时间: 2015年3月5日-3月15日(乙未年正月十五,周四......

    博物馆展厅的策展思路

    从高端学术走向通俗展览—『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回眸 查看次数:634 时间:2010-12-29 10:07:04 【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2009 年9 月26 日,由国家文物局、科技部......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总结2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总结 驻足回首本学年的艺术教育工作,我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艺术教育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教师到学生,从社会到家长,对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工作总结 2(最终版)

    艺术教育工作总结2012年,我校艺术教育工作按照教育局的工作安排的要求,依据《艺术教育工作条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一、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