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行业业现状

时间:2019-05-15 05:2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跆拳道行业业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跆拳道行业业现状》。

第一篇:跆拳道行业业现状

跆拳道行业业现状

来源:中国素质教育跆拳道网

跆拳道文化背景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是一种以腿法攻击为主的攻防技击的武术项目。朝鲜半岛因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跆拳道精神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讲究“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天下武术同出一辙,都是有人类与野兽的搏斗到部落之间的战争而形成的,不同的是技击的方法和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的武术在盛唐时期最鼎盛,以少林功夫为代表。随之流传至朝鲜半岛被称之为唐手,直至演变成今天的跆拳道。

跆拳道近代被韩国定位为国术并对外推广发张。1988年成为汉城奥运会表演项目,1996年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随之跆拳道风靡全球。跆拳道的运动形式注重腿法的运用并展现出超酷超炫的表演功能,深受中国青少年及家长的喜爱,以至跆拳道馆在中国如雨后春笋林立而生。市场分布

韩剧、发艺、装束等文化流行的时候,跆拳道进入中国体育健身市场,到目前已成为青少年强身健体的首选项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跆拳道馆有几万家,在城市的每个区域都有跆拳道馆,有的一条街道就几家之多,拳道练习者有几百万之众。随着国家农村经济的提升,跆拳道已从城市向农村传播。跆拳道的功能

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原本是武术的功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国上下涌现出几千家武术院校,招收了成千上万的武术爱好者。武校的校址大都在农村,武校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偏重于武术练习,轻淡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武校师资队伍选用也偏重于武术技能的高低,忽视了师资文化素质水平,以至于整个行业只重视武术技能或略了武德培养,只重视训练成绩忽略了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选择送孩子去武校习武的家长越来越少,但青少年对武术前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没有减少。此时在城市开展跆拳道馆额商业模式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报班参加跆拳道运动,锻炼身体,掌握防身技能。其中跆拳道提倡的“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精神加强了练习者武德规范的培养,帮助家长解决了独生子女所缺的毅力品质方面能力的培养,这种功能决定了跆拳道馆的市场地位。跆拳道行业走向

跆拳道在中国的兴起并快速发张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由于跆拳道馆开设投资少见效快,所以在韩潮下跆拳道爱好者都涌向了跆拳道这块蛋糕。好多创业者都挖到了第一桶金,并且也区域内创立了不错的跆拳道馆品牌。每个人对成功都有迫切的渴望,更多的跆拳道教练员涌向了跆拳道市场。以至于出现了现在跆拳道行业的局面,会不会跆拳道都开道馆,有没有资质都招收学生。混乱的跆拳道培训班大大的损坏了跆拳道练习者的权益。道馆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因为跆拳道健身不是学生报班的必需项目,学员练习跆拳道的目的大多是强身健体,所以道馆之间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跆拳道的学费越来越低,为了迎合家长就近择馆的习惯,大家分馆越开越多,但馆内人数越来越少。资金跟不上馆内硬件设施差,馆长开分馆精力分散教学品质差,行业进入了恶性循环。

这是市场规律同时也是行业洗牌的先兆。根据跆拳道市场规律及行业现状,跆拳道行业的发展将会遵守以下特点:

首先,经营企业要紧跟社会形势

社会形势如同乘坐电梯,如果跟上了上升的电梯,这要站上去就会上升,反之努力也不一定有成绩。奥运会是不是要取消跆拳道项目,跆拳道的热潮到底能坚持多久,是不是在国内要兴起其他新兴项目,都会影响跆拳道行业。所以我们跆拳道经营者要高瞻远瞩,根据社会形势及外部因素调整战略。其次,培训行业教育为本

国家提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训行业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跆拳道行业,实施教学时没有分数的硬性指标,更容易通过体育运动为学生提供素质能力的培养。

再次,根据市场需求勇于创新

创新就是生产力。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教育理念,寻求跆拳道馆独具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行业中立足。最后,联盟共建,资源共享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结合有志之士,建立圈子,资源共享,自己有的给人用,别人有的拿来用。只有大家分区而立,和谐共处,精诚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共同收获。

新的世界文化体系下,我们跆拳道经营者要根据社会需求与时俱进,响应国家政策,弘扬国家优秀文化,敢于创新,共同为全面实施素质贡献力量。

第二篇:邮政业现状

一、前言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为经济社会提供邮递(寄递)服务,既包括满足社会普遍需求的寄递(邮递)服务,也包括多层次、多样化的快递等竞争性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邮政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准确把握邮政业在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定位,正确认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中国邮政业发展的关系,加速推进整个行业向现代邮政业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对中国邮政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旨在把中国邮政享有的地理优势、庞大资源与覆盖全国的邮递网络等转化为独特的经营优势,以便邮政行业更好的发展。

二、中国邮政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邮政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国邮政业规模持续扩大,行业整体实力有所增强。据统计,2013年邮政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业务收入967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快递业务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17.4%;从业人员达百万人。为适应新的形势和时代要求,我国邮政业正向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三流合一”的现代邮政业迅速发展。

1、业务规模增长,效益稳步提升

2013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共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完成函件69.5亿元;包裹9103万件;报刊160.4亿份;

物流业务量534万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支持,西部各省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网初步呈现东中西部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2、网络建设加强,结构、功能优化

目前,国家邮政服务网络以实物处理网为节点,以干线运输和支线运输为连接,以营业网和投递网为终端,以信息网为支撑组成。网络内部按功能划分存在三个业务处理网:普通邮件网、快递(航空)邮件网,物流集散网。截止2013年底,国家邮政服务网络拥有邮政局所、代办点合计6万处,其中电子化局所3.6万所。拥有一、二级邮区中心局77个,区域物流集散中心8处,专用邮政运输飞机12架,各类邮政汽车5.7万辆。该网络拥有一个联接全国236个中心城市信息中心的骨干网络,在此基础上形成集服务、生产、管理、决策功能于一体的邮政专用信息网。该网络拥有的邮路总条数为2.1万余条,长度达353.3万公里;农村投递路线9.9万条,长度达363.8万公里,覆盖全国62.4万个行政村。

3、业务整体结构得到优化

2013年,邮政企业业务整体结构继续得到优化。集团公司重点发展的业务如:函件、速递、一体化物流、增值业务等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速递业务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尤其是特快物品类业务快速增长,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国一体化物流收入增长达到48.4%,一体化核心项目保持稳步增长,中邮快货省际业务量创新高。

4、多元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

从竞争的主体看,国有、私营、外资等经济成分都已涉足到我国的快递服务市场,快递服务市场三足鼎力、多元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从业务领域看,国有企业凭借其固有的网络、品牌等优势,把握着国内异地市场的主动权;民营快递企业凭借其灵活的机制、低廉的成本、方便的服务以及众多的从业主体,在国内同城快递市场的份额不断提升;外资企业依靠其遍布全球的运递网络、雄厚的资金与技术实力,优良的管理与服务,主导着高端国际快递市场。

5、促进就业作用明显。邮政速递企业(EMS)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同期城镇就业人员增幅。快递服务的发展对于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促进就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且潜力很大。

(二)中国邮政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国民经济长期向好,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有力条件下,邮政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和公共服务业,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目前我国邮政业发展过程中业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1、法律规范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邮政业法律规范体系不够完善,不能支撑邮政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现行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邮政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没有形成包括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规章、司法解释所有邮政业涉及领域的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须对现有法律规范体系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2、法律素质亟待提升

邮政速递(EMS)所在的快递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邮政速递子公司依法经营管理的意识淡薄,法律素质较低,服务质量较差,在经营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须大力提升和改善企业的法律素质。

3、竞争实力有待提升。以DHL、UPS、FEDEX、TNT为代表的国际跨国快递企业拥有全球性的航空和地面网络、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良好的管理,规模优势明显,竞争实力雄厚。邮政速递(EMS)网络虽已覆盖全国2000多个城市,但在资产规模、员工素质、运输能力(特别是航空运力)、技术手段等方面和国外竞争对手存在很大的差距,竞争实力不强。在国际业务方面,对海外市场准入、政府管控、竞争情况缺乏了解,对当地海关的相关规章制度等本地化要求也不熟悉,缺乏开拓海外市场的经验和能力。

三、邮政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邮政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的流动。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统一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这位国际邮政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

1、世界统一邮政业市场逐渐形成在全球化发展战略的主导下,以德国、荷兰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邮政,通过并购、参股或控股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迅速扩大业务领域与经营规模,成为具有竞争实

力的全球化公司。这些跨国快递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拓展业务,利用快捷优质的服务,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在世界邮政业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2、我国邮政业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已成为跨国快递公司扩展市场的重要目标。2005年底,外资在中国建立独资公司的限制取消,实力强大的跨国快递企业改变以往的合资或代理的方式,获得直接进入我国市场的权利,成为国内邮政速递(EMS)的强劲竞争对手。这些跨国快递公司加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邮政速递(EMS)及其他民营快递公司展开激烈竞争。

(二)邮政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邮政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起着极大促进作用,邮政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国家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表明邮政业有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新世纪后继续快速发展。到2006年,私营企业达497.4万家,从业人员6396万人;个体企业达2576万家,从业人员7500万人。为继续破除各种体制障碍,重点为推进公平准入和改善投资条件,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放宽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全方位推动了邮政速递(EMS)以及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通过合理调配交通资源,整合多种运输方式,建立起一个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平台,邮政行业可以依托这个平台,大力拓展服务网络,加快传递速度,提高运行效率,降低

运行成本。

(三)邮政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呈持续发展态势,GDP增长速度平均在8%以上,进出口业务持续增长,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初见成效。同时,与快递服务相关联的行业如电子商务、分销服务等也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深化,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商业和服务贸易、资本流动规模显著扩大,信息交流、物品交换和资金流通等活动更加频繁。上述经济形势为我国邮政速递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四)邮政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邮政业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优势日益显现,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包裹业务的新的增长点。我国开始重视和充分利用邮政网络基础设施,通过邮政服务网点开办各种代办业务,带动邮政服务向社区综合服务方向发展,既实现了邮政的多元发展,加强了邮政的基础设施和市场主导地位,也拓展了公共服务的范围,使邮政能够更好地发展。私营快递公司和跨国快递公司进入邮政业市场,成为邮政业市场的新生力量,都在通过传递实物信息载体提供通信服务,这可以促使邮政业市场的发展。

第三篇:担保业--中国担保行业的形式现状和作用

担 保 业:中国担保行业的形式、现状和作用

担保作为信用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担保业逐渐体现了其涉及领域广泛化、业务品种多元化的特点。中国的担保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触角已经延伸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担保的形式

中国担保业务的形式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经济生活中对各种信用的需求增加,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担保业务:早期的高新技术投资担保,以及随后兴起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现在众多的非融资性担保业务。

事实上,由于中国担保机构最初的兴起和发展大多源于扶持某些特定领域的政策性目的,并主要有财政出资建立,因此现阶段这类担保机构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仍处于主导地位。从业务规模分布上来看,目前融资担保业务在业务总量中的占比还很大,而非融资性担保业务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是,考虑到我国金融环境大变革的背景,以及政策性金融向开发性金融转变的舞台,在我国具有开发性金融特性的非融资性担保业务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品种上而言,都有较广泛的发展空间,一个广义的“大担保”格局正在形成。

2、我国担保行业的现状

中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在尚不健全的金融体制和金融环境下,为满足因为市场交易主体在信息、利益、诚信及相关的权利义务不对称、市场交易不畅通所产生的巨大的信用担保需求,在政府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其在产品和市场格局、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和海外成熟的市场有所不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担保业快速增长,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具体体现为:

1)担保机构发展迅速,性质和组织形式多样化。

从1993年10月全国信用担保机构试点起步至今,担保机构增加很快。2000年底为203家,2001年底为582家,2002年底为848家,2003年6月底为966家,2004年10月为3717家,年均增长125%。从担保机构的性质来看,满足政策性目的体现政策导向的“非盈利性质”的担保机构、盈利性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机构呈现并存的局面。

同时,由于财政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行业起步阶段相应运作和补偿机制并不完善,出于弥补政策性资金不足的初衷,担保机构引入民间资本使得其资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政府出资和以政府出资资助、股份联合、企业自办、民营互助等形式并举,也有一些外资开始进入担保领域。2002年对担保机构的调查表明,政府出资在中国担保机构出资总额中的比例占70%,民间投资占30%,基本上是“政府为主,民间为辅”。但到2004年底,民间出资的比例已经占到总数的50%。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与资金来源对应,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也日趋多样: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会员制互助基金和事业法人等形式不断涌现。

从业务种类来看,既有全面经营各类担保业务的综合性担保机构,也有专门经营一类担保业务的专业性担保机构;从区域分布上看,既有全国性的担保机构,也有服务地方经济的区域性担保机构。从资本金规模来看,担保机构的差别参差不齐,担保机构已经出现加速分层的局面。

2)资金放大倍率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增强。

从调查情况看,担保机构担保资放大倍率进一步增大,全国在保责任总额与担保资金的比例已由2001年的1:1达到2004年的l:1.78,担保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不少地方采取目标预警、信用记录、风险保证和反担保、运行监测、债权追偿等多种形式,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把可能形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3)融资担保仍为主流,其他业务品种飞速增长。

从业务品种发展看,虽然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但目前融资信用担保仍是中国担保机构开展的主要担保品种。以贯彻政策导向,体现政目标而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基础建设、地方主导产业和重点事业建设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担保需求多样化趋势,担保机构逐步开展了一些适合经济发展特点和企业需求的商业性担保品种,如建筑工程履约担保、商品交易履约担保、个人消费信贷担保、诉讼财产保全担保、商业票据担保、中介费担保、租赁担保、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担保、海关担保、政府采购担保、电子商务担保等。这类业务品种在数量和比例上都以很高的速度增长。

3、担保的作用

考察各国担保业实际情况,其所涵盖的基本业务类型不外乎为了满足政策性目的的“非盈利性质”的担保、盈利性的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其中,政策性信用主要体现政府的政策性目的和政策导向,起到将有限的政府资源在不同领域进行合理分配、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商业性信用担保则是通过金融市场的细化,通过“承担风险、增强信用”来赚取商业利润,同时也客观地起到了促进信用链条流畅、利于信贷分配的作用;而互助性担保机构则以“向会员提供信用、分担风险”为主要目的。

具体到中国的担保业,其作用则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为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管理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担保机构在提供担保服务,满足经济活动中对信用的需求要求,同时也以自身的专业水准,承担和管理了经济活动中风险。担保机构依靠其自身的“增强信用”功能向信用缺失的经济主体提供信用增强服务,因此担保机构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将成为其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一般而言,担保机构通过评价业务的风险等级是否与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来决定是否提供担保服务,同时会根据担保业务的风险收取相应的担保费。

2)提供信用产品,促进现代经济体系的市场信用的拓展和深化

虽然中国担保业的发展源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担保行业必然获得更大的空间。从目前出资构成看,中国民间资本占担保机构出资比重已超过一半就是有力的说明。现代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信用经济,而专业担保机构正是信用经济高度发展下专门经营信用产品的经济主体,其依靠自身信用及所具备的专业化风险管理能力,向缺少信用的需求者提供增信或信用评级服务,保证其获得用于生存发展的必要信贷支持,相应地收取担保费用作为提供服务的报酬。从这个角度看,担保机构在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市场信用的拓展与深化。

3)化解间接融资压力,推动金融创新

通过信用担保,银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贷款多了一道风险防范屏障,相对降低了贷款风险和管理成本,企业也由于第三方的信用强化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间接融资压力。

从早期的高新技术投资担保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从融资性担保到合同担保、金融产品担保和其它非合同担保等,担保行业的发展既是金融市场细分的结果,其本身也是一个金融创新的过程。从中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的特征角度看,专业担保机构在风险防范、化解、风险评审、监督控制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具有独特的信用增强作用,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的担保机构应该有更大的机会在未来中国金融产品创新中成为担保服务提供的主力军,成为一系列金融创新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之一。

4)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

担保的社会效益众多,其中,占很大比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挥的社会效益更是引人注目。在担保业发展的10多年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根据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2188家,累计担保总额3237亿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非常迅速,社会效益非常明显。2004年,通过开展担保业务,受保企业新增销售额1905亿元,新增利税150亿元,新增就业103.6万人,区域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可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缓解中小企业贷款困难,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扩大就业、培育税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集政策性因素与商业性操作工具、手段相融合的工具。

(三)担保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

明确一个行业的定位,不仅有助于社会各界对其认识的深化,通过各方协调更好地保障该行业功能的充分发挥,还有助于行业主管部门对其监管框架进行正确选择,从而保证该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具体到担保行业自身而言,由于其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为不同经济主体(公司、个人、政府)提供专业风险管理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在消费、投资、出口以及税收和财政等各个环节都能发挥其信用增级、信用评级以及信用放大的作用。因此,对担保行业进行定位,有必要放在社会经济体系这个较大的背景下进行,才能在更高的视角上对其进行正确评估,明确其本质所在,进而有助于构建完善有效的行业监管框架。

对于担保行业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

从宏观的社会经济体系角度来看,担保本身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和筹资、融资一样不能限制在“行业”这一较窄的范畴中。因为担保所具有的信用增级、信用评级功能,使得其所涵盖的范围以及渗入的领域远远超出“行业”所涉及的范围。但考虑到其在信用链条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信贷分配所起到的“润滑”功能,将其划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合理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担保行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是:“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

从较为微观的金融功能角度来看,我国早期的担保行业体现了政策性金融的特性,将其放在政策性金融框架上予以定位,将为制定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行业监管框架提供有益的参考。

1、担保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

担保业联系着国家的各个产业,但是担保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功能,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行业。和投资、融资一样,担保作为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功能,联系融资与保证,在各个环节上起到了信用增强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将担保定位为“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并由此对担保行业给出的一个基本评价是“经营风险、增强信用”。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担保的作用类似于保险,同时也和银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对于个人、企业而言,银行是一个提供资金的场所,担保的存在有利于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和风险的降低,有利于银行资金的安全性;而保险机构则是为各种风险提供防范和规避的工具,担保在金融体系内,联系了银行的融资与保险机构的保证功能,在一定范围内承担了风险,增强了信用,便利了交易的成功和资金的流动。

担保和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把担保放到整个金融体系中来,分析其前后关联,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

虽然中国的银行体系在不断完善中,但是仍然无法满足为广大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的需求,从中小企业融资的角度看,担保业在当前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资本市场的完善中,担保业可以发挥独特作用。除在一级市场上以及对上市公司开展正常担保业务外,担保公司可以在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其一是收购兼并业务。比如,两个公司在进行并购业务时,对某项应收账款的质量不能达成协议,这时就可以将这项应收账款进行担保处理,从而促使并购成功。其二在场外交易市场的私募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三在风险(创业)资本中发挥作用。

在信托业的快速发展中,同样存在担保发挥作用的空间。近几年来,中国信托业无论在信托品种和资金总量上都飞速发展。在信托产品的创新活动中,担保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在证券基金行业中,一些产品的设计、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担保,比如保本基金等。从发展趋势看,金融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业务。目前美国70%以上的金融资产都是证券化的资产。在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担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从款项支付到计划,既含有履约功能也含有信用强化的功能。

因此,担保业既联系着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同时又超脱于行业限制,联系着各个市场、各种业务、各种产品,处于“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连接资金、信用的供给与需求,“经营风险、增强信用”,在信用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的部门和行业。

2、担保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政策性金融的组成部分及其补充

对行业的定位,是对行业的性质、业务职责以及其作用范围的界定,一般要包括职能定位和性质定位两个方面,需要二者的有机统一。上一部分所给出的“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的结论,属于对担保行业职能定位的范畴,界定了其业务职责和作用范围,是对行业定位具体体现的描述评价。本部分则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担保行业所具备的本质属性,对其进行性质定位。

无论是从自身起源及发展过程来看,还是从其业务拓展中对社会效益的贡献来看,中国的担保行业,尤其是现在仍以政策性担保业务为主流的担保行业,具有明显的政策性金融特征,可以视为现阶段中国政策性金融框架的一个重要补充。

具体而言,从中国担保行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来看,填补高新科技企业融资缺口、促进其快速发展,是政府推出专业性担保企业的初衷。此后,随着社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日益突现。由于其信贷个性程度很高、提供信贷相关信息具有高度专用性,因此,无论市场上给任何企业提供信贷的潜在供给者(多为银行)有多少,实际提供信贷机构的数目,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数目可能相对较少。因此,即使从理论的角度看,必要的担保介入将有利于信贷分配的有效性,3同时也是政府涉入经济运营、弥补“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客观上看,在其发展过程中,专业担保机构通过外部担保和信用增级,促使商业性金融机构向其本不愿或无法提供足够资金的行业和地区提供资金,使新兴弱势产业和正外部性较强产业等特殊产业获得必要的信贷份额。这无疑承担了政策性金融的一部分功能,成为政策性金融框架的一个重要补充。

从专业性担保机构业务拓展过程中对社会效益的贡献来看,中国的担保行业也体现了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特性。从理论上讲,政策性金融是指政府金融机构充当金融中介,以较商业性金融机构低的利率向特定产业实施倾斜式融资的金融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的不对称,政策性金融机构多通过信息生产方面的优势,对特殊产业中具有成长性的企业进行甄别,提供适度信贷份额,进而诱导商业性金融机构进行追随性融资;当企业成长到足以靠自身能力从市场上获得应有的信贷份额后,政策性金融便逐渐从该产业领域退出,将抽出的资源用于下一个成长性产业的扶持上。比较担保行业的业务拓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专业性担保机构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机构,通过其在信息甄别上的优势,挑选符合政府扶持意向产业中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审查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经营管理稳健性,评估其面临的各种风险;同时,为了保证企业贷款偿还能力,还要实施相应的监督及定期审核;最后,当企业借助必要的信贷支持形成一定的融资能力后,专业性担保机构的信用增级就可以有所撤出,进而投向其他具成长性却缺少必要融资支持的领域。由此可见,专业性担保机构可以视为政策性金融的一部分,在进行制度构建的同时,还肩负着市场培育的重任。

第四篇:红木家具业行业分析

红木家具业行业分析

近年来,红木家具似乎患上了大城市综合症,各地红木生产商蜂拥抢占大城市的每个角落。然而,随着这两年房产的持续调控,一线大城市首当其冲,新房与二手房的成交量双双齐跌,再加之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通货膨胀、游资撤离等因素的影响,红木家具似乎也现“拐点”,无论是原材料价格,还是成品销售,都开始出现回落迹象。

对于红木企业而言,如何摆脱对大城市的过度依赖,寻找新的增长点,将成为其2012 年的首要任务。

投资收藏无法消化存货

自2010 年房产新政实施,部分受到打压的投资客,开始将目光转移到红木家具上来,也因此,红木家具开始步入了快速升温的通道,投资收藏红木家具成为热潮。投资收藏虽然带火了一部分红木家具的销售,但对于整个红木行业来说,其销量的占比还是比较低的,消费者购买红木家具的需求更多地还是趋向于它的实用功能。对于全国上万家红木企业来说,投资收藏仅仅带动了一些精品的销售,从目前红木家具市场迹象看,投资收藏无法带动红木家具的整体销售。

中小城市将成红木增长新亮点

相对于一线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似乎并没有受到“房产新政”的打击,这里的房产交易量连年上升,价格也水涨船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城市将展现出惊人的消费能力。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小城市里,物价水平与一线大城市几乎持平,一些富裕阶层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不亚于大城市人。另据笔者走访北京周边数个中小城市发现,这些城市的红木家具经销商,多不过十家,有些还处于真空地带。

抓住最后时期,渠道下沉

2012 年,行业将加速竞争与洗牌,留给企业战略调整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早在两年前,我们就曾预测“未来三年,红木企业将死三四成”,而渠道下沉是应对策略之一。过去的两年,也确实有不少企业将渠道下沉到了二、三线城市,并且获益不浅。

然而随着房产调控的持续,在一线城市、二线重点城市,房地产行业短期难以恢复往日的热销场面,作为下游的泛家居行业,与其在这些市场里苦苦挣扎,不如将目光投向中小城市,即三、四线城市,也许更容易找到新的增长点。

第五篇:快递业发展现状

快递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快递业是当今发展较快的产业。快递服务作为一种先进的邮递和运输服务方式,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进入我国,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社会交流、满足消费者和商家多元化寄递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快递服务不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客户的普遍欢迎,还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相结合,成为电子商务实现实物配送的主要途径。目前,全球背景下的快递服务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中国快递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逐步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近年来,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大量产生。为了解快递业快递服务业发展状况,促进快递服务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和安徽省邮政管理局于2007年上半年联合开展了全省快递服务业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快递服务业发展较快,呈现出国有、民营、外资共同发展的格局,企业实力增强,业务范围拓展,经营业绩提高,但与沿海和内陆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总体规模偏小、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缺乏规范等问题,亟待政府和有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

一、安徽快递服务业发展现状

1、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04年经济普查显示,全省经营快递业务的法人企业只有7家,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基本单位名录库、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库,结合省邮政管理局掌握的情况、经过逐个清查、核实后确认,截至2006年底,全省经营快递业务的法人企业有34家,两年时间,快递企业的数量就增长了3.9倍。快递企业的迅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和商务往来日益增长的实物传递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2、经营业绩大幅提高。2006年,快递企业全年实现快递业务收入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营业利润大幅提高,为1323.8万元,比上年增长66.4%,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1622.1万件,尽管比上年下降8.1%,但是对业务收入增长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国内同城业务量大幅减少,而附加值较高的国内异地、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均有所增加。

3、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从经营快递业务范围看,同时经营国内同城、国内异地、港澳台及国际业务的企业占35.3%;只经营国内同城及异地业务的企业占

5.9%;仅经营国内异地业务的占17.6%;仅经营国际及港澳台业务的企业各占

8.8%,经营国内异地、港澳台及国际业务的企业占14.7%。

4、企业实力逐步增强。快递业快递企业实力逐步增强。2006年,全省快递企业资产总计为6.5亿元,户均资产为1915.6万元;企业拥有营业网点为2299个;企业从业人员增幅较大,年末为2886人,比上年增长47.5%;房屋建筑面积增幅为11.6%,共计4.4万平方米。

5、服务设施快速增加。从企业的运输设备、分拣设备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看,快递业快递服务硬件实力明显改善,2006年被调查企业拥有独立分拣场地面积比上年增长32.5%,为1.2万平方米;拥有收件、派送、分拣等用途的汽车数量为509辆,比上年增长36.5%;摩托车220辆,比上年增长39.2%;计算机665台,比上年增长71.0%;手持终端设备166台,比上年增长295.2%。计算机、手持终端设备投入增长迅猛,有效提升了快递企业的服务能力。

6、服务方式更加先进。快递企业在上门揽收、投递到户、限时送达等服务功能上日趋完善,先进的信息跟踪技术使跟踪查询服务更加及时、方便。在被调查企业中,提供查询服务的快递企业有33家,占97%,其中能提供按环节跟踪查询服务的企业有32家,占97%。只有1家企业未提供查询服务。

二、安徽快递服务业发展特征

(一)经营主体多元化

快递业快递业已经打破了最初的国有邮政快递(EMS)一揽天下的格局,呈现出国有、民营、外资等多元化主体相互竞争的格局。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在被调查的快递企业中,国有企业占5.9%、有限责任及股份公司占58.8%、私营企业占17.7%、股份合作及联营企业占8.8%、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占5.9%、其他企业占2.9%。调查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快递市场份额在下降,而民营及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见表1),发展速度加快。

1、国有快递企业占主导地位但发展趋缓。中国邮政EMS先后于1980年、1984年开办了国际、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国际业务方面,依赖万国邮联系统和与TNT集团建立合作代理关系,国内业务方面,依靠遍布城乡的投递网络,国家赋予邮政的普遍服务政策(邮政车辆城市内通行无阻、EMS“邮件”等同于真“邮件”享受铁路、民航的优先装运权等)施用于并非完全符合“普遍服务”内容的国内EMS业务,运用有利的行政资源,国有邮政快递EMS一直处于快速的增长和近乎垄断的高市场份额状态,1995年EMS国内和国际快递市场占有率都达到了97%。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国有邮政快递已不能满足市场增长与时限的需求,民营快递企业和外资快递企业快速发展起来,导致国有企业快递市场份额减少。2006年,快递业国有快递企业快递业务量达1305.2万件,比上年下降17.5%,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80.5%,比重比上年下降9.1个百分点;实现快递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 5.4%,占全部快递收入的73.6%,比重比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1561人,比上年增长26.8%,占所有从业人员的54.1%,比重比上年下降8.8个百分点。

2、民营和外资企业比重较小但发展速度较快。民营快递企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由于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民营快递如:申通、圆通等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外资快递企业自1984年4月,美国FedEx登陆中国后,国际快递巨头纷至沓来,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简称UPS)、德国敦豪(简称DHL)、荷兰天地(简称TNT)都与中国最大的货运代理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公司(简称中外运)成立了合资企

件,比上年增加13.9%,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为3.2%,尽管业务量相对较少,但是国际快递业务收入不可小觎,占全部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8.9%,为0.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

表2 分经营区域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情况

国内同城

国内异地

国际及港澳台

其他

合计 业务量(万件)325.9 1244.9 51.3 1622.1 比上年 增长(%)-47.5 13.3 13.9-8.1 占比重(%)20.1 76.7 3.2 100.0 业务收入(万元)3343.5 26693.4 7210.2 805.2 38052.3 比上年 增长(%)-26.9 15.3 28.2 141.9 13.0 占比重(%)8.8 70.1 18.9 2.1 100.0

(三)中部六省位居中游

快递业快递业经营状况在中部六省(湖北、湖南、山西、江西、河南、安徽)中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服务手段和基础设施也基本处在中等水平,湖北、河南快递业经营状况排在前列。

从经营状况看,安徽快递企业数在中部省份中位于第5位,占中部企业总数的12%;从业人数、快递业务量、快递业务收入排在第4位、快递营业利润排在第3位。中部地区快递企业数最多,利润最好的是湖北省,快递企业有76家。

从经营条件看,快递业快递企业拥有营业网点较多,位于中部省份第2位;企业所拥有的房屋建筑面积、独立分拣场地面积、汽车、摩托车、计算机和手持终端设备都排在中部省份的第3、4位,经营条件较好的是湖北和河南省。

从发展速度看,2006年与2005年相比,快递业快递业务量增速是下降的,排在第6末位,快递收入增速、营业利润增速分别排在第5、第4位。发展速度较快的是湖北、湖南省,快递收入增幅在20%以上。

从户均指标看,快递业主要指标每户企业平均值最高,户均业务量、户均业务收入、户均营业利润均排在中部省份的第1位。

三、快递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快递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关联,2006年快递业全年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15位,而快递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在此位次左右,其中快递业务收入居16位,营业利润居14位,业务量居18位,资产居17位。尽管快递业快递业发展速度加快,经营状况良好,但是相比江、浙、沪及北京、广东等沿海或内陆经济发达地区,快递业快递服务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偏弱。经济发达的地区快递业也发达,相对而言

快递业快递业尚属起步阶段。一是数量少,快递业快递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1%,只是广东的9%,企业总部在广东有20家,而快递业没有总部企业,只有27家单一公司和7家分支机构。二是实力弱,快递业快递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仅有2家,广东为16家;企业户均资产1915.6万元,是广东的79.4%。三是规模小。快递业企业快递业务量、收入分别占全国的1.5%和1.3%,年户均业务收入为1119.1万,只是广东的57.2%;年户均业务量为47.7万件,是广东的97.1%,但是营业利润较小,只占全国的0.3%,户均营业利润为38.9万元,只是广东的10.3%。

2、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格局差异大。从地域看,快递业快递企业主要分布在17个市中的9个市,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黄山、滁州、宿州、宣城,其中企业数量最多的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合肥,为15家;其次是芜湖,为6家;其他市分别为1-3家。从市场格局看,企业户均业务量5万件以上的在合肥、蚌埠、滁州、芜湖,其中同城户均业务量达1万件的在合肥、芜湖;异地业务量达4万件以上的在合肥、蚌埠、滁州、铜陵;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达2万件以上的在合肥、铜陵、芜湖、蚌埠。

3、政府监管难度大,单位变动较频繁。快递行业的监督和管理目前还处于比较松散和无序的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快递服务业长期没有具体的管理部门,造成整个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二是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又多是小企业,决定了快递单位变动极其频繁。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企业变成了个体户;有的企业改制成公司的下属单位或换人承包;有的经营场地、经营内容发生了变化,企业开与关、搬迁、变更等时有发生。三是一些快递企业消亡或变更业务没有及时到工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提供的单位地址和联系电话查无此人。这些因素造成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困难。

4、服务标准不一,服务水平不高。快递服务业由于服务收费和风险标准不一,当快递过程中出现物品损坏、丢失赔偿等问题时,往往引发纠纷,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是服务水平不高。第一是管理不规范,由于缺乏规范的流程管理,邮包在哪个环节丢失都难以查到,这也是快递业的普遍问题。第二是从业人员乱,一些中小快递公司招聘的业务员大都没签劳动合同,也没业务培训,其收入不稳定,由效益情况来决定,有些收递员如果发现货物价值不菲,就干脆私吞掉,然后编造丢货理由,还有些素质差的收递员连人带货一起消失。第三是交通工具和服务技术落后,运输设备简陋、服务设施少容易导致邮包运输出现问题。快递业快递企业服务设施相对落后,营业网点只有广东的一半,独立分拣场地面积、汽车、计算机只占广东的4.2%、8.7%和4.9%。

5、市场竞争无序,安全隐患较大。由于快递行业缺乏统一管理,市场无序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快递行业利润较大,投资较小,见效较快,进入门槛较低,众多不规范快递公司租间房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几个雇员,就能开展快递业务,少数快递公司和个体户唯“钱”是图,急功近利,凭借自身成本低廉的优势,随意压低快递资费,超范围经营,这种短期行为,既造成市场过度竞争,又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投错件、发错件、损坏件、丢件、不能按时投递等现象屡见不鲜,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对策建议

快递服务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要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快递业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1、加大监管力度,促进快递发展。推进监管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逐步完善快递业务市场准入、审批制度。加快法制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和开放的快递市场,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

2、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服务安全。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避免无序竞争,建立健全快递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快递服务,开展安全保障体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全面建立完善的、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3、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企业自身要提高管理水平,打造全方位、综合性、跨区域的快递服务网络,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行业自律,树立商业诚信,遵守职业道德,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4、筹建快递协会,扶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虽然民营快递公司规模小,但数量多,快递业民营快递企业数量占全部快递企业数的88.2%,他们以其自身机制灵活特点,在快递业迅猛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扶持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筹建快递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引导民营快递企业通过合资、参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实现民营快递价值链的提升,不断发展壮大民营快递企业。

下载跆拳道行业业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跆拳道行业业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快递业现状

    2013年快递业现状2014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邮政局马军胜局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年快递业务量完成92亿件,逼近快递第一大国美国的数据。据国家邮政局网站数......

    中国乳业现状

    新一轮奶源争夺战展开中国乳业进入产业链时代如今,由伊利倡导的“草原游”备受消费者追捧,成为2009年旅游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 消费者对奶源的关注源于去年乳业危机,乳制品上......

    演讲稿IT业发展现状

    IT业发展现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变革,IT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一大支柱性产业。IT业之如此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

    担保业现状分析

    担保业现状分析一、国内信用担保业务开展情况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始于1992年。1999年6月14日,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以贯彻......

    中国网吧业现状

    2011中国网吧业生存现状启示录 [导读]如果将时间拉回到1996年11月2日,那是北京首体西门的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开张的日子,也是中国第一家网吧开业诞生之日。此后十多年时间,网吧在......

    造船行业现状

    造船行业现状 一、造船行业特点 (一)产业关联性强 船舶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装备,也为世界贸易提供了必需的平台。船舶行业是一个庞大......

    船舶行业现状

    1、 造船行业现状 一、造船行业特点 (一)产业关联性强 船舶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装备,也为世界贸易提供了必需的平台。船舶行业是一......

    塑料制品行业现状

    塑料制品行业现状10月我国塑料制品出口量仍保持增长。据悉,2012年1-10月,我国累计出口塑料制品704.7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4%,累计出口金额达259.4亿美元,同比增长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