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
摘 要:当代华人电影导演李安是惟一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中国导演。他的电影,题材跨越中西,成功打入美国电影市场,享誉世界。本文以李安的电影《喜宴》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认同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影中的父权文化、家庭伦理观念、非语言交际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的分析,得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探讨李安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寻求两种文化的沟通和认同。
关键词:喜宴;文化差异;文化认同
一、引言
电影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方式。作为媒体,电影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与符号,通过解读电影,尤其是那些反映不同文化特征的电影,可使人们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且学会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最终接受这些差异。在香港著名导演李安早期执导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与《饮食男女》)影片当中,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华人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的经历与感受。本文选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喜宴》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仅指出其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且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与分析,进而得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希冀对李安电影的相关研究做出贡献。
二、李安与《喜宴》
(一)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
李安,美籍华人,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他是位“通才”,无论是现代片还是古代片,无论是以东方文化还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影片,李安均能游刃有余地演绎出其独特的风格。他所创作的电影蜚声国际影坛,获得无数荣誉,票房更是让很多导演望尘莫及。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他一方面拍出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色戒》这些华语片外,另一方面也拍出了《理性与感性》、《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绿巨人》、《断背山》五部英语片。
李安在台湾读完中学后前往美国留学并获得学位。1990年,李安完成了剧本《推手》的编辑工作,并获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1992 年,他亲自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成功将《推手》搬上了银幕。这是一部反映生活在纽约的一家台湾人家庭成员之间代沟和文化差异的喜剧片,该影片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等奖项的提名,并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评审团特别奖。
借由《推手》的成功,李安再次获得了执导电影的机会。他的第二部电影是1993年推出的《喜宴》。通过这部电影,李安探讨了不同民族对于父权文化、家庭伦理观念等问题的认识。这是一部完全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电影,上映后赢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该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在西雅图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1994年,李安所执导的第三部电影《饮食男女》,主要诠释了家庭矛盾和新旧冲突两个主题。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提名,第三十九届亚太电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剪辑奖,第七十七届大卫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奖,在1994 年台湾十佳华语片中位于榜首。
在成功地拍摄了这几部影片之后,李安跨进了好莱坞主流电影制作的大门。不得不说,李安自从屡获国际大奖后,评论界和学术界纷纷就开始了对他的关注和研究,而且热情高涨不减,几乎他的每部电影一经问世,便会激发评论界和广大观众极大的关注。
(二)《喜宴》的主要内容
高伟同,男,33 岁,未婚,中国国籍,长期居住在美国,并且有一位名叫赛门的同性恋爱人。然而,影片中高伟同的父母却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一直在催促他结婚。在高伟同的一所旧房子里,租住着一位从上海来美国打拼的女孩顾威威。由于拿不到绿卡,威威将要被赶回中国。高伟同知道了这一情况,在赛门的建议下,他决定和威威“假结婚”来安抚父母,同时也帮威威留在美国。知道儿子要结婚,父母特地赶到美国,婚礼就这样展开了。然而,婚礼结束后,威威怀孕了。知道了这一情况后,赛门和高伟同在吃早饭时用英语大吵一架。最后,伟同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向母亲说明事实真相以及自己与赛马同性恋的实情。尽管大为震惊,高母还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得一直瞒着高父,因其身体不好,受不了打击。高父病愈出院后的一天,用英语对赛门说“生日快乐”,电影至此,大家才意识到高父懂得英语并且早已知道了真相,但由于传宗接代的观念,他一直假装什么也不知道。伟同和威威把要孩子的想法向赛门和盘托出,请求他答应做孩子的另一位“爸爸”,赛门高兴地答应了。电影结尾,高伟同的父母在机场即将离开纽约,这三个年轻人以复杂的情感终于相拥在了一起。
三、父权文化
李安在前期的作品中,着重表达了中国传统的父权文化,其著名的“家庭三部曲”就是对父权文化的集中体现。本部分将对《喜宴》中李安关于父亲以及父权文化的解读进行分析,并探讨因为背景文化的不同,体现的中西方关于父权文化的差异和父权主题的变化。
(一)父权的颠覆
在中国或者说在东方,传统的父亲在家庭中是一家之主,大大小小的事情,父亲都有权过问,妻子和儿子更是要对父亲表示尊敬和服从,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妇道和孝道。[1] “父权式家长的存在,是中国社会五千多年来因袭固守的父/家/国的统制权利模式”[2],绝大多数的人对这种模式采取默认甚至是推崇的态度。父权在东方,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特殊权威,这必然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体制和封建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在西方,虽然也经历过父权的黄金时期,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和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父权虽然存在却有些苟延残喘的味道。也就是说,在西方现代文明——民主与自由的召唤下,父权正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男性权利的隐性扩张,是变异了的父权文化。尽管男性依然主导历史的发展,依 2孟捷.东西方语境下李安电影主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09.第7页.肖朵朵.《从“父亲三部曲”到<断背山>的精神源流》,《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年 01 期, 第72页.然在社会上占有绝对的权利,但人们已经不再将父权当作圣旨来膜拜了。在中西方这两种文明下,对父亲和男权的崇拜皆有,但庄严和神圣的程度显然不同。在影片《喜宴》的开头,高伟同的母亲以录音带的形式将话带给在美国的儿子,言语之中除了对儿子的想念和关怀之外,也显示出其对作为师长的丈夫的服从和尊敬,从而奠定了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突显出中国传统而浓重的父权文化。在高父高母来美国的第二天早晨,高伟同不再是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而是陪着父亲走了一个小时的马路,一直跟随在父亲的身后,到家之后也耐心地叮嘱父亲多休息,不要累坏了身体,尽显出对父亲的尊敬。然而,影片对美国本土生活的赛门的家庭的描述却是寥寥无几,我们仅仅是从他的言语中知道赛门的父亲和母亲离婚了,而他又不随其中的任何一位生活,没有过多的语言对其父亲进行描绘。同时,由于父权文化的程度差别,高伟同一直不敢把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告诉父亲和母亲,而赛门的父亲却早已知道儿子同性恋的情况,也并没涉嫌干预和阻止。
(二)父权的缺失
在中国,父亲是传统父权家庭中权力至上的家长,儿子则是从属于父权的私有物,并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因此,在电影《喜宴》中高父在遭受到来自同性恋挑战时,才会显得百般的不理解和无奈。这也就是高父明明熟悉英语,懂得儿子与赛门之间的谈话,看穿儿子与威威的“假结婚”,却又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原因。
在西方社会,尤其是在现代西方世界,父权虽然存在,但远不及东方来的神圣和庄严。而且在现代西方,对父亲的认可更表现在崇拜而非服从,两代人之间更多的是平等的沟通和民主的对话。就像电影《推手》中朱老所说的:“你们在美国对孩子挺客气的,不把孩子当孩子,有学问”。所以,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孩子可以对父母提出相反的意见,可以对父母的生活提出质疑,在一定限度范围之内,可以自己给自己做主,因为个体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
《喜宴》充满其深掘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传统东方文化代表父亲角色的转变,并以此来表现他们置身于异国他乡,与生俱来的传统父权文化在远离国土后显得孤单和失落的情景。[3]同时,该影片使“传统上以父权为主的一个家庭关系,得以从一个假象的平衡状态,历经危机和冲突之后,重新寻得一个新的平衡” [2]。这是李安对父亲多年来复杂情感的全面爆发,是他用自己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父亲。
四、家庭伦理观念
中西方文化氛围的不同造就了两者不同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国文化体现的是以孝道为主的家庭道德观,西方文化却是以个人主义为主;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以孝为先,西方人的婚姻观念以爱为主。本部分通过对电影《喜宴》中不同 2孟捷.东西方语境下李安电影主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09.第8页.李晨.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J].华文文学, 2004年 02期.第26页.[3]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第126页.的家庭伦理观念进行比较,借以了解外国的本土文化、风俗习惯,并且达到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孝道与个人主义
中国家庭伦理观念看重孝道,而西方看重的则是个人主义。
自古以来,孝道就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准则。孝道文化认为:万事以孝为先,提倡谨慎遵循先父再子,先君再臣,先老再幼等一系列准则。在家庭中,孝道意味着尊敬和爱戴老人,顺从他们的意志,这也是构建血缘关系的一种特殊情感。根据文化学者朱永涛所言,“孝道的首要含义就是服从,意味着子女必须尊敬并遵循父母的意愿,其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维系家庭的传承。” [3] 这也就是说,子女们必须遵循祖先的意愿来延续家族姓氏,荣耀家庭,并代代相传。
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万事孝为先,孝是最基本的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影片中,如果伟同让自己的父亲不抱孙子而抱憾而终,那么他将会是一个不孝子。于是,他接受了赛门的建议,那就是与自己的女性租客顾威威“假结婚”。尽管假结婚并不是什么好事,然而他的动机是出于好意,目的是为了安慰自己病重的父亲并实现父母的愿望,遵循中国文化的孝道。中国人的家庭道德观念是与孝道息息相关的。
中国人看重血缘关系及亲情,并且家庭规模一般要比西方大,因此通常中国人会几代同堂成为一个整体。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庭规模正在缩小,家庭结构也在变化,但是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对自己的家庭及家庭成员有着更强烈的责任心。他们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在这样的思想之下,高伟同尽管生活在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国家,他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使他不能离开祖国文化的土壤,不能选择脱离家庭及父母的意愿。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感情,他们依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很少受到父母或家庭的束缚,享受更多的是自由及个人权利。在西方国家,子女一旦年满 18周岁,父母就不会万事为他们付账。因此,一旦子女有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很少会插手父母的事情。赛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就没有受到父母的督促来结婚,而是依赖自己的方式自由生活。自由意味着有权利保护个人命运,不受政府或宗教的干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西方的年轻人很少受到家庭的干涉,随心所欲过着他们自由的生活。
(二)关于婚姻问题
中国文化相对传统保守,而西方文化注重多元与保守。在电影《喜宴》里,伟同的父母想要儿子结婚来传宗接代的思想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高伟同与赛门的结合则显示了西方开放与自由的婚姻观念,这些不同的婚姻观念可以作为不同文化特征的代表。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当儿子长大成人独立自主之后,看着儿子娶妻生子自己抱孙子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并没有让老人如愿。儿子高伟同是同性恋,并且在美国有个同性恋人,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也是电影里最主要的冲突所在。
同性恋在美国已经被人们接受,然而在中国确实是人们无法容忍的。当儿子高伟同无法再隐瞒事实的时候,他把真相告诉了母亲。高母极为震惊,但她还是要求大家把这件事瞒着高父。由于高母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同时她也深知与她生活了一辈子的高父也是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无论怎样,高父是不会接受他的独子竟然是同性恋的事实。在传统的中国观念里,同性恋是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是不正常和不正确的行为。
然而,西方国家情况却恰恰相反。人们是为了爱情而结婚,绝非为了秉承传统。他们认为爱人应该厮守在一起,结婚并且生下他们共同疼爱的孩子。婚姻关系及孩子都是爱的结晶,而绝非因为传统。只要两人相爱,他们即使没有注册登记的结婚证明也是可以在一起生活的。只要是真心相爱,即使是同性恋也是可以接受的。
五、非语言交际文化
在中西方文化交际研究中,非语言交际的对比分析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由于语言的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力就相对较大,而非语言交际行为又与文化密切相关,如果交际双方对彼此的文化没有正确的认识,将无法正确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本部分着重通过对比电影《喜宴》中的中美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对比,来阐明两者之间非语言交际文化的差异。
(一)情绪的表达
中国人在生气、难过时,常常不藉由言语,而是选择其他非语言的方式来传达真正的心意,对亲密的人尤是如此。影片中第二天早餐时,当高父听到儿子说下午要公证结婚时,沉默不语,并不表示反对意见,相对于高母的强烈反对,伟同和威威均说结婚不需要注重形式的情况下,他反而说:“孩子已经长大,随他们自己办。”,于是便起身离开餐桌。尽管高父嘴上说反话,但由他的面部表情(脸色阴沉,眉头紧锁)和身体动作(起身离开餐桌)可看出他在生气。公证结婚全程中,从高父高母脸上表情可知他们并不高兴,然而一直到仪式结束,赛门想拍张照片来纪念这个高兴的时刻,高母才以“哭泣”来表现心中的难过,高父则仍旧一句话也不说。反观美国人,在情绪的表达上就相对直接、坦率。当赛门得知威威怀孕,当场大声与伟同争吵,也不顾高父高母在场。在高伟同因生气而离开餐桌时,赛门也追了出去,在外面依旧是强烈的争吵。美国人在生气不满时,往往会大声说出来,对亲密的人更是如此。
在赛门、伟同和威威三人争执时,略懂英文的高父其实早已知道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但他却没选择说破。从高伟同一直隐瞒父母的行为,可以看出身为传统中国人的高父高母,是无法接受同性恋的,然而高父却将这莫大的冲击,硬生生吞下腹中,以“沉默”作为响应,一切只为了抱孙子。这与中国人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密切相关,也反映了中国人将传统的价值观看得比自身还重要,宁可把悲伤压抑在心中,这对于美国人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二)送礼情结
美国人一般很少送礼,只在圣诞节、生日、纪念日等节日才送礼,平时拜访是不用送礼的,而中国人却连亲属和朋友之间的日常拜访也要送礼。这两种不同的送礼情结深深地扎根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之中,想要改变实属不易。当赛门送礼物给高父高母时,他们感到诧异,并认为自己的儿子麻烦他这个房东,应该他们送礼给赛门这个主人才对。而赛门之所以送礼给两老,是以儿媳妇自居。尽管这个身份不可公开,但略懂中国礼数的他,还是准备了礼物来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老张在得知大少爷结婚的消息之后,说了句“结婚得送礼,就算补也得送”的话,深深地体现出送礼情结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至于礼物的种类,美国人倾向于偏重实用性。因此,赛门送血压计给高父,给高母保养面霜,完全是处于自己的孝心,然而中国人送礼往往会注意到其象征意义,所以高父高母收到礼物后脸色大变,认为赛门很失礼,摆明说他们已经老了。影片中,高母送给儿媳妇威威的珍珠、手镯、红珊瑚胸针等,从正面表达出中国人在送礼时注重华丽与体面的心理。在电影最后,高父找赛门单独谈话,告诉赛门他早已知道伟同与赛门的关系,并送红包给赛门并祝福赛门生日快乐,赛门明白红包所象征的意义,即使高父不说明,也知道高父已经承认他和高伟同恋爱的事实了。
(三)婚宴形式
相对于美国婚宴方式而言,中国的婚宴总是非常热闹。在电影中,伟同与威威的喜宴上,在场的美国人看到众人喧闹的情景,皆十分讶异,感到不妥,其中有位美国人说:“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这不仅表达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也说明美国人对于中国人在喜宴上大声喧哗的行为,相当不解和不敢恭维。美国人的婚礼时常是一队汽车鸣笛前进,以示庆祝,然而在婚宴上,气氛虽是相当温馨愉快,却不会如中国婚宴般吵闹,除了轻松愉快的大笑声之外,美国人并不随意在公开场合大声喧闹,中国人在宴会上的高声喊叫,对美国人而言像是在吵架。
影片中,在伟同和威威公证结婚之前,有一对本土的美国新人结为夫妻,同时,也没有用过多的情节来描述美国人婚宴后的活动。与此相反,《喜宴》中以很长的剧情来展现中国人在婚宴后的情形。除了婚宴上伟同被要求当众亲吻新娘外,在二人回到宾馆后,众人却又提着灯笼、桌椅以及麻将来闹洞房的情节来展现出中国婚宴的喧闹,其中一个男子说:“这是中国的国粹,要在海外发扬光大。”透过迥异的婚宴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婚姻观念以及各自所追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六、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云:“民者以食为天”,从中也可看出中国人把吃摆在何等重要的位置。虽然饮食文化在西方不够发达,不能典型地反映出其文化的特点,但这种不发达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结果,所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仅仍然具有实践意义。本部分通过对电影《喜宴》中饮食的不同,以及由饮食所隐喻的文化的不同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在。
(一)饮食方式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不管是什么目的,一个中国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在《喜宴》中,由老张给伟同和威威举办的筵席所用的就是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和谐的气氛。同时,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人们相互敬酒和劝菜的情节,体现了中国人之间相互尊重以及礼让的美德。这也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在影片中,伟同和威威公证结婚的当晚,由赛门请客在曼哈顿最好的中国餐馆“中国宫”吃饭,也是为了缓解高母因儿子结婚寒碜而伤心的情绪,算是给高父高母的一份安慰,充分体现出西方人想要增进彼此的友谊的意图。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西式宴会打破了围坐欢饮的格局,将个人的独立自主提到首位,这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大一统的文化模式是背道而驰的。然而,这种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的形式,缺乏中国人主宾同乐的情调。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式宴会是要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的气氛。
(二)社交功能
在影片《喜宴》中,当高伟同的父母得知他要结婚时,特地从台湾带着钱去美国给他举办婚宴。但当他们发现儿子只是想按照美国人的风俗在教堂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时,就勃然大怒。他们认为伟同是自己的独子,无论如何都要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宴,这样脸上才有面子,况且他们单是礼金在台湾就收了3万美金,全部带来美国举办喜宴,如果不办的话,回去无法向亲朋好友交代。后来在伟同父亲老部下老张的操办下,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宴,这才使得伟同的父母感到脸上有了光彩,回台湾后可以向亲朋好友有个交代了。这一情节突出反映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在中国文化中,吃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在中国吃饭有时候并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个人行为,也是礼制精神的社会实现。中国人喜欢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应酬交际以饮食活动的方法体现出来,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请客者希望通过请吃饭来增进与被请者的感情,而被请者也因为受到邀请而感到有面子,感觉自己受别人的重视,于是请客者与被请者皆大欢喜。婚丧嫁娶、生孩子要请客吃饭,谈生意、拉关系、托人办事更要请客吃饭,这是中国人社交最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独有的特点。
西方人就很难理解这一特点。虽然西方人也把请客吃饭当成是一种增进彼此感情的一种方法,但远远没有中国人运用的频繁和熟练,且公私分明。对于因公请客,则按规定到餐馆去吃;如若是请好朋友吃饭,则多半会请到自己的家里去吃。基于这种不同,中国的餐馆,无论是高级酒店还是路边的小饭馆生意往往都很火爆,但在国外很多的西餐馆却生意冷清,惨淡经营。西方人注重简约,不喜欢太盛大的婚宴。
七、总结
文化差异并不是文化优劣的表现,中西方文化在李安电影中拥有共同的文化困境。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中,它们都碰到种种困难,都在寻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道路。李安利用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以电影形式从人物语言、行为,生活细节来诠释不同的文化,深刻地反映出文化的差异性。他以妥协的方式来解决电影中的文化冲突,并将妥协作为实现文化认同的途径。通过妥协,存在差异的不同文化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借鉴,和平共存。
第二篇:《喜宴》反映中美国家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必然会产生摩擦的火花,在这火花中差异也被照耀的愈加明显,电影《喜宴》就是这样一簇火花照耀出中美文化的差异与碰撞。
《喜宴》是1993年让李安扬名国际的第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台湾男子――高伟同和希望通过与美国人结婚得到绿卡的上海女孩――顾威威,联合他的同性恋爱人――赛门一起策划了一场婚礼,而目的则是为了安抚伟同父母希望儿子成家的心愿,传统的中国婚宴在大洋彼岸一一展现。李安用一场喜宴,将中西方在爱情,婚姻上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中国人推崇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观,西方人推崇尊重个人选择的家庭伦理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注重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始终盼望着高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伟同努力尽孝与上海女孩郭威威结婚。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选择。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正因为如此,片中的塞门才能够毫无顾虑和伟同呆在一起。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也在本片中表现的很明显。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中,每个人必须考虑他人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而在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只顾及自身的利益,每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片中伟同匆忙赶路时碰到了自己一个中国熟人,虽然他急于赶路却仍耐着性子听那人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最近的遭遇。如此长的寒暄如此好的耐心,恐怕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出来。西方国家则是典型的个人导向国家。人与人之间近乎冷淡,在大街上碰面也仅仅是寒暄一两句吧,中国人这样长的寒暄,恐怕他们是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在这部影片中也表露地很明显。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留恋传统文化。美国文化则侧重短期导向,为了眼前利益可以抛弃传统文化。影片中,当伟同知道父母要来纽约时立马把父母邮寄来的中国山水画以及父亲的字画挂起来,显示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当他们五人在一家中餐厅用餐时,意外发现这家餐厅的老板曾今是自己家的司机。老板认出自己的老上司时没有顾及自己现在的大老板身份,仍一口一个“师长”一口一个“少爷”的叫个不停,这显示出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长期导向的坚持。然而影片中塞门却几乎没有和亲人联系过,这和伟同、威威与其父母的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权力距离也在本片中体现的很明显。中国文化的权力距离比较大,一般认为社会等级是自然存在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客观实在。所以中国的孩子对父亲就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母亲面前可以说可以做的事,在父亲面前就做不出来了。然而美国文化的权力距离小,其文化中的组织结构就相对扁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这就与中国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喜宴》是一部讲述中西文化差异摩擦的片子,可喜的是剧中结局是最好的happy ending,也寄托了导演对中西文化差异能够相互包容理解的美好愿望,相信和谐共存也是所有观众的心愿。
第三篇:从节日与饮食文化中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节日与饮食文化中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
学校:青岛四十三中 班级:初一(5)班 成员:焦敬然 朱恺祺 王新雪
指导教师:高瑞雪
一、开题报告
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我们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发现了中西方节日与饮食文化的不同点,并且看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因此我们产生了疑问,从节日和饮食中究竟能看到什么样不同的文化?于是带着疑问,我们展开了研究,希望能从研究成果中,领略中西方在节日与饮食上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二、课题方案 1.提出问题 2.制定计划 3.分配工作 4.实施计划 5.总结成果 6.呈现结论
三、研究方法 1.询问老师 2.查找书籍、资料
3.查找网络资料
四、现状分析
如今,外语学习对中国当代学生尤为重要,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中国与外国的节日与饮食文化也不同,各有各自的特征,我们要多了解各国的节日及饮食文化,增进对西方国家的了解。
五、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制定计划,分配工作,然后开始查找资料,并且向老师咨询,最后将成果进行总结。
六、调查结果及结论 春节(Spring Festival)
春节是我国庆贺礼仪最隆重,应节食品最丰富,参与人群最广泛的传统节日。据传从汉代开始,农历正月初一,为旧历新年,辞旧迎新,大庆大祭,后称春节,明清时期出现“过年”一词。整个春节以过除夕、初一为轴心前后约二十天。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时在正月十五夜,据说形成于汉代。元宵节以观灯赏月,猜谜杂兴,合家食元宵为节俗。元宵古时称汤圆、汤丸或圆子,现时不少地方以叫“汤圆”为普遍。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又称诗人节、龙舟节或解粽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的由来说法有二十多种,但最为民众接受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五月五日投江而尽的说法。端午节的主旋律是龙舟竞渡、饮雄黄酒、食粽子等。
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夜。因其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节吃月饼的来由较多,如嫦娥奔月,吴刚带桂,唐明皇游月宫。传说唐太宗曾用“胡饼”邀请月亮,从而出现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也有传说中秋吃月饼始于元末农民起义,大家把八月十五起义的号令夹在饼中传送,胜利后为纪念这一天,于是出现了“月饼”(mooncakes)。而月饼一词最早记载于明代。每年中秋的夜晚,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赏月、拜月、吃月饼,渐成习俗,代代相沿,年年如此。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Day)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菊花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奇数为阳,九是阳数最大的,故称“重阳”、“重九”。重阳节源于秋收过后,庆祝农事已毕的活动,出现于战国时代,正式定为节日是在中唐。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佩茱萸,食糕点(太阳糕),吃螃蟹,饮菊花酒和桂花酒,登高远眺。现重阳节被赋予避邪、长寿的主题,饮酒食糕,以取人长寿、步步高的寓意。饺子(dumplings)
饺子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我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年糕(pudding)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月饼(mooncakes)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
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公历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们纪念耶稣基督诞辰的日子,也即“圣诞节”(Christmas)。这是一个在欧美各国普遍盛行,并在全世界也颇具影响力的节日。它不仅是虔诚的教徒们的一个盛大节日,而且同时也类似中国的春节,是每一个家庭聚会的大喜日子。在节日期间,人们要在教堂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还要在家里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为了这个节日,在西方许多家庭往往一进入12月份就开始忙着采购各种节日用品和圣诞食物及礼品等。在12月24日这天晚上,全家人一般都要相聚在一起举行圣诞晚餐。餐宴餐桌上的食品种类繁多,丰富多彩,而其中最主要的一道菜就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佳肴——烤火鸡。在西方人眼里,没有烤火鸡的晚餐就算不上是圣诞晚餐。有时,圣诞晚餐还要为“主的使者”设一席之位。圣诞晚餐之后,人们还要上礼拜堂报告佳音,并为唱诗班预备糖果点心等。
有些西方人还习惯在圣诞晚宴的餐桌上摆一只整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英美等国人们还往往喜欢在猪的嘴里放一只苹果,据说这个习惯源于一些大家庭,因为只有大家庭才有可能吃得了一头猪,后来一些讲究排场的人在圣诞请客时便纷纷效仿。晚餐后的甜食
一般有李子、布丁和碎肉馅饼等,英美等国人认为,吃过这几种食物之后会大吉大利、福星高照。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各国过圣诞节的饮食习俗也是各有不同。澳大利亚人最爱吃喝,傍晚时分一家老小或携亲伴友成群结队的一起到餐馆去吃圣诞晚餐。因为每家饭店酒店都为圣诞节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有火鸡(Turkey)、猪腿(ham)、美酒(wine)、点心(dessert)等。在美国,圣诞晚餐中还有一样特别的食品——烤熟的玉米粥(Baked porridge),上面有一层奶油,并放一些果料,香甜可口,别有滋味,在丹麦,当圣诞晚餐开始时,人们必须先吃一份杏仁布丁(Almond pudding),然后才能开始吃别的东西。生性浪漫的法国人则喜欢在12月24日的晚上载歌载舞,伴着白兰地(Brandy)和香槟(champagne)的浓郁酒香,醉度圣诞。英国人、德国人都喜欢畅饮啤酒。英国人除开怀痛饮之外,还喜欢去异地旅游。比较保守的家庭则在圣诞前夜举家团聚。由于历史的原因,非洲一些黑人国家的饮食习俗和他们原来的宗主国十分相似。他们很喜欢西欧菜式,爱吃龙虾(Lobster)、牛肉(beef)、猪肉(pork)、鱼(fish)、鸡(chicken)、花生(peanuts)等;爱喝咖啡(Coffee)和可可(cocoa),口味较清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黑人有吃毛毛虫的习惯。在非洲有些国家还有饮生水、吃生肉的习俗。典型的要属埃塞俄比亚。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他们都要举办生肉宴。
俄罗斯人一般每天用餐3至4次,除了早、午、晚三餐外,在午餐后,有一餐是喝茶或牛奶,吃各种糕点。俄罗斯人一般由于工作繁忙不太
注重早餐,并且用餐时间一般都是很长的。俄罗斯人的饮食注重讲究餐台设计,注重菜品要量大、实惠,口味较重,喜欢用油。俄罗斯人总的饮食特点是菜汤加稀粥。菜肴、小吃、饮料丰富多彩。主食普遍爱吃面食,偏爱牛肉,爱吃白菜、蘑菇,饮料最爱喝格瓦斯(Lattice gas),爱喝伏特加酒(vodka)。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学习文化的有力工具。它在中西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受欢迎,因此了解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节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保存了国家文化中最精妙、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尽管中西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差异,它们却都代表了爱与自由。因此,我们能从一个国家的节日中找到它的文化特征。节日不只是属于特定国家的,它也同时属于全人类。对于中西传统节日起源和庆祝方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更深的国家文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庆祝西方节日,而西方人也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兴趣。因此,我们相信中西方人民将会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七、提供建议
通过研究此课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多了解中西方文化
2.学会从节日与饮食文化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中西方人民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八、调查感受与心得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知道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节日与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保存了国家文化中最精妙、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尽管中西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差异,它们却都代表了爱与自由。因此,我们能从一个国家的节日与饮食中找到它的文化特征。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次研究使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对西方人民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知道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第四篇: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喜宴》谈中西文化的碰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机会也越来越多,文化冲突也不可避免的凸显出来。大批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文化冲突。《喜宴》是由李安导演的一部电影,集中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
片中男主角高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和男朋友赛门同居,台湾的父母亲不断催促他结婚,为了解决此事,赛门提议,让伟同跟房客顾威威假结婚,没想到伟同的父母竟然决定亲自到美国参加婚礼。伟同本来只打算简单办个公证结婚来打发父母,但父母对他这样草率的行为感到相当不满,在偶然的巧合下,才决定在高父以前的部下所开的餐厅补办婚宴。婚宴结束后,由于酒后乱性,伟同与威威发生关系,威威怀孕,赛门与伟同发生争执,高父中风送医,伟同才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告诉母亲,这一场假结婚因此曝。虽然四人将这件事隐瞒着高父,但高父私下找赛门谈话,赛门才明白原来高父早已发现伟同与自己的关系,也认同了两人的交往。最后威威决定生下孩子,赛门也同意当孩子的干爹,整部片算是圆满落幕。在电影《喜宴》里,复杂的电影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
一、情绪的表达
中国人在生气、难过时,常常不藉由言语,而是选择其他非语言的方式,来传达真正的心意,对亲密的人尤是如此。剧中第二天早餐时,当高父听到伟同下午要公证结婚时,沉默不语,并不表示反对意见,反而说:“孩子已经长大,随他们自己办。”便起身离开餐桌。尽管高父嘴上说反话,但由他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可看出他在生气。公证结婚全程中,从高父高母脸上表情可知他们并不高兴,然而一直到仪式结束,高母才以“哭泣”来表 现心中的难过,高父则仍旧一句话也不说。反观美国人,在情绪的表达上,就相对直接。当赛门得知威威怀孕,当场大声与伟同争吵,也不顾高父高母在场。美国人在生气不满时,往往会大声说出来,对亲密的人更是如此。在赛门与伟同和威威三人争执时,略懂英文的高父其实已经得知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但他却选择不说破。从伟同多年来隐瞒父母的行为,可知身为传统中国人的高父高母,是无法接受同性恋的,然而高父却将这莫大的冲击,硬生生吞下腹中,以“沉默”作为响应,一切只为了抱孙子。宁可把悲伤压抑在心中不发泄出来,这在美国人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二、送礼
美国人一般很少送礼,只在圣诞节、生日、纪念日等节日才送礼,平时拜访是不用送礼的,而中国人却连亲属和朋友之间的日常拜访也要礼。所以当赛门送礼物给高父高母时,他们感到诧异,认为应该他们送礼给赛门这个主人才对。而赛门之所以送礼给两老,是站在身为儿媳妇的立场,尽管这个身份是不可公开的,但略懂中国礼数的他,还是准备了礼物以表心意。于礼物的种类,美国人倾向于偏重实用性,因此赛门送血压计给高父,给高母保养面霜,然而中国人送礼往往会注意到其象征意义,所以高父高母收到礼物后脸色大变,认为赛门很失礼,摆明着说他们已经老了。再看电影最后,高父告诉赛门他早已知道伟同与赛门的关系,并送红包给赛门,赛门明白红包象征的意义,即使高父不说,也知道高父已经承认他这个儿媳妇了。
三、饮食方式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另一个差异是体现在饮食方式上。《喜宴》中,伟同的父母和夫妇同赛门一起进餐时,饭桌上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差异。除了赛门是西方人以外,另外的四个人均是中国人,他们一同品尝桌上几道菜,而赛门则是用一个盘子把自己喜欢的菜各盛一点,然后再进食。这体现了东西方饮食方式上的不同。
四、婚姻目的的差异在
中国的婚姻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是整个家族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在于延续香火,传承子嗣。老人因为没有看到孙子而不肯咽气的场景表明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传宗接代远远超过了生命的价值,中国年轻人结婚的目的和压力在此段对话明显的显示出来。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的权利和爱情的结果,而中国人的婚姻大多数是为了完成家庭的一种义务。《喜宴》中伟同的假结婚就是为了传承香火和为高家添丁。而他选择同性恋的生活实质上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而这种差异也最终导致了电影中的一幕幕的冲突。
五、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
在《喜宴》里,从高母知道了儿子是同性恋,有一个同性恋恋人的震惊,以及设法隐瞒着高父这一事实中我们就已经了解到中西方对同性恋的完全相反的态度。而高父因得知儿子同性恋真相而犯病住院可见同性恋在美国已经被人们接受,然而在中国确实无法容忍的。
六、婚礼仪式差异
虽然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现在中国式的婚礼已经融入了西方元素,但是传统的中国式婚礼与西方教堂式的婚礼仍有着很大差异。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这在传统的婚礼中得到体现。在《喜宴》中,伟同和威威的“婚礼”是按照中国的风俗,新娘新郎向父母叩首行礼,以示对长辈的尊敬。新娘喝婆婆喂的莲子汤,并且要有一个幼小的男童“跳床”,寓意早生贵子。虽然在婚礼中,也出现了新娘仍手捧花和新郎新娘同倒香槟酒等的镜头,但整个婚礼的气氛异常热闹,有着浓浓的中国气味。婚礼整体基调还是中国传统的婚礼模式,体现了中式婚礼中大操大办的风俗。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牧师证婚,新人进行宣誓并交换戒指,《喜宴》中的伟同和威威的西式婚礼就是很简单,在市政府大厅里彼此宣誓交换戒指就结束了婚礼的仪式。而仪式的简单让其父母吃惊,他们希望按照中国习俗举办一场隆重的婚礼,没想到事与愿违。因而刚开始时高父高母都很不高兴,认为没法对别人交待,高母甚至于大哭。
七、婚宴的氛围的差异
中国的婚宴总是非常热闹,在电影中,伟同与威威的喜宴上看到众人喧闹的情景,在场的美国人皆十分讶异,感到不妥,其中一个美国人说:“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跟数学天才”,这不仅表达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也说明美国人对于中国人在喜宴上大声喧哗的行为,相当不解和不敢恭维。美国人的婚礼时常是一队汽车鸣笛前进,以示庆祝,然而在婚宴上,气氛虽是相当温馨愉快,却不会如中国婚宴般吵闹,除了轻松愉快的大笑声之外,美国人并不随意在公开场合大声喧闹,中国人在宴会上的高声喊叫,对美国人而言像是在吵架。
《喜宴》这部电影整体上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然而电影最后一幕却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这种差异并不是牢不可破的,相信随着相互间的交流融合,东西方在很多观念上都可以互相渗透,这些通过高父、高母最后的妥协以及影片最后伟同三人紧紧相拥的画面就体现了出来。可见相互交流融合才是不同文化共同发展的最好方式。
第五篇:中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各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客观的认识并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对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身为建筑学专业一名大三的学生,彻底剖析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课程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差异
碰撞交流
价值观
审美观
语言文化
建筑
绘画雕塑
饮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势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方化是劣等文化。中西方文化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天仍然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独特性。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断定哪一种文化是好的,哪一种文化是差的,这种行为是武断的。然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美与丑的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种认识和见解都代表着个人的审美情趣。
璀璨的中国文化
灿烂的西方文化
既让要说中西方文化的美与丑。首先来说一下生活中人们对“美”与“丑”的评价标准。人们对美丑的认识与职业,经历,文化素养,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有关,一个人随人生阅历的增长,对美丑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总结一下,美与丑的关系包括以下几点:
1、美与丑相对的,缺少了任何一个就没有了比较。
2、美与丑是个人的审美,并不是所有人的审美。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觉得那些韩剧真心一点也没意思,金秀贤,李敏镐一点也不帅,而大多数女生觉得他们很帅。
3、美与丑并不矛盾。因为美与丑有很多种,一个个体上既可以存在美,也可以存在丑。例如一个人外表丑而心灵美。
4、美与丑有区别:因为有区别,我们才能够分辨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从而有了美、丑这两个词。.没有美何以见丑,没有丑岂能显美.这个哲学问题太宽泛了,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知道了美与丑的评价标准,那么现在就来谈谈我对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和其间美与丑的个人看法,可能有些见解比较偏面,还请大家见谅。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民族知识、经验、价值、信仰、习惯、制度、宗教、等级和时空观念的总合,指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中西方文明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深深印上民族精神的烙印,是民族灵魂最生动的写照。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愈来愈呈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然而千年的文化积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中西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传统强劲的连续性决定了二者间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仍然是巨大的。下面我就从从语言文字、建筑、绘画雕塑、饮食等方面具体进行论述。
1、语言文字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汉语和现在国际社会比较流行的英语为例,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的思考速度快。因为,中国人的“声音的种类”比美国多。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用了30秒,英语用了45秒。因此,两人同时背诵乘法口诀。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肯定想到不了这里,可能也就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说明了:声音种类多的语言的使用者比声音种类少的语言的使用者思考速度快。普通话的声音种类多于英语,所以,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快。现在,英语单词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了。惊人而可怕,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的。而这些单词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表达。真庆幸,我们生在中国而不是美国。而且,汉语采用象形会意的文字符号,尽管由于经历历史演变而与词义的直观联系变得模糊了,但仍然留下文字理据性的痕迹。每一个文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而且,由于汉语独特的魅力还演变出各种文化,如书法,篆刻,剪纸,服饰等,剪纸艺术
刺绣艺术
篆刻艺术
服饰艺术 内容非常博大精深,因此,就语言文字来说,汉语相对英语来讲具有相当的优势,真心佩服我们先祖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
2、建筑方面
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们已经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详细学习了《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我想我们对中西方建筑的总体特征了解的还是比较多的。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
西方帕提农圣庙
中国传统建筑
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西方由于崇尚力量,建筑总体上都建的雄壮有力,而中国比较注重灵活美观,所以建筑比较轻巧,相比西方比较笨重的形体,我认为中国建筑优美的线条,精美的做工更胜一筹。
在造园艺术上,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 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比较有代表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造园手法以几何直线为主,它与中国古典的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
凡尔赛宫庭院示意图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自然”一直是中国园林进 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
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所以就造园手法来说,随让各有优点,我还是欣赏中国融自然与山水的造园手法
3、绘画雕塑方面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
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
中国水果画
西方水果画 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
就这两种风格而言,我个人都很喜欢,但中国画缺少明暗关系,画出来的人物山水都是平面化的,西方画透视学的应用使其更具有体型感,学了建筑
中国人物画
西方人物画
以后,特别是学了素描,水粉以后,我更喜欢西方的那种画风。但是毕加索的抽象画虽然被公认为传世之作,也许由于自己艺术修养不足的原因吧,个人完全欣赏不了,自然觉得没意思。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
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现对象,往往表
达重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
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尤其在早期雕塑艺术中,各种题材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也
西方雕塑
中国佛像 无主辅之别。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若单独一人像来说的话,我认为西方的雕塑表达的人物思想更深刻一些,人物刻画的比较细腻,相对来首有较强的表现力。
4、饮食方面
吃中餐时,围坐在餐桌旁的进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据各自的喜好选取相应的饭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大家为了相同的目的在同一张餐桌旁,面对相同的饭菜各取所需,解决饥饿问题和生存问题。筷子的发明是我们祖先的又有一个创举。筷子利用杠杆原理夹取食物,可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强化手的精细协调动作,促进视觉发育,还有健脑益智的作用,相比西方的刀子叉子要更方便的多。所以说筷子文化相对于西方的刀叉文化要先进的多。然而吃西餐时,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不同的饮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结束语: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美与丑,对中西方文化美与丑的认识,更多的反应了一个人的审美价值。现在随着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在面对文化差异这个问题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势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方化是劣等文化,为了促进交流,我们都要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