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系中美关系未来十年走向的高访
关系中美关系未来十年走向的高访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2011-01-17)
在第二个十年,发展面向21世纪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需要两国元首面对面地探讨
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8日至21日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美。今年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胡锦涛此次访美的意义在于把一个什么样的中美关系带入21世纪。在第二个十年,如何落实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时双方达成的共识,也就是发展面向21世纪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这需要两国元首面对面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此次胡锦涛的美国之行,关系到中美关系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框架。
要正确看待中美关系中的问题
中美关系问题很多。之所以问题很多,是因为中美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是少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程度比较深,自然就会有很多的摩擦。就经济领域而言,双边经贸关系2010年发展到3800亿美元,这么大的贸易量,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
因此,中美之间的问题要分一下类,一种是经贸领域的问题,经贸领域双方互有需要,要争取互利共赢,避免政治化,不搞对抗。
还有一种问题涉及到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这涉及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和美国的核心利益,需要双方在求同存异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中美之间有三个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都有明确的规定和一系列的原则,只要美方严格按照三个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的原则来做,这些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一时解决不了,也可以得到必要的控制和管理。
还有一种问题是国际问题、地区问题,双方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侧重点和解决的方式有所不同,我认为这就需要双方从大局出发,来求得一致,比如朝核问题等。
再有一种问题就是意识形态不同,双方意识形态不同,对有些问题的看法不一样,这就要双方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应该和而不同。
中美之间如果根据问题的不同,以相应方式来处理,应该可以将这些问题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起码不要因此而妨碍中美关系的整个大局。
因此,一方面这次访美会推动双方关系有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有些问题仍然会存在,这些问题不可能在这次访问结束后就不存在了,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意识形态划线的时代已经不再
现在时代不同了,冷战时代已经过去了,尽管冷战思维还存在于一些人的头脑中,但毕竟时代变了。全球化在发展,各国都面临着大量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解决,或者根本就不可能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互相合作,大家都会从中得到好处,反之,都会受害。
同时,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上升,导致国家之间在经济交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遇到问题通过协商、合作、对话方式来解决成为一种潮流,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可以看到,冷战结束之后,大国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合作为主流,问题、摩擦肯定会有,但是最终还是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这一趋势不可能改变。
因此,大国之间发展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冷战时代是不可能的,在和平发展的时代则是可能的。当然,其间会有很多障碍,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变化的。基于对大国关系和当前形势的这一判断,我们认为存在着这样一个和平发展的机遇期,我们的和平发展是有可能的,当然这其中也会有很多斗争,但是斗争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合作。
我们对外关系有一个布局,大国关系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多边是舞台,发展中国家是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周边关系也好,大国关系也好,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当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中美关系是我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无非就是强调它的重要性,但是强调这个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其他关系就从属于这种关系。我们在布局方面,一直同时都在积极地推动。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外交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无论是多边还是双边都有很多的亮点。
就多边关系而言,现在世界越来越小,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峰会,现在峰会之多前所未有,峰会数量大大增加,就是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了。问题多了,就需要元首、首脑面对面的交谈、磋商来解决,这也凸显了多边关系在多极化以及全球化趋势下的重要性。同时,在多边舞台上,要看到多边与双边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方面。
国家重要性不一样,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中美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可能就会超过其他国家,这也是很自然的。比如G20会议,2008年9、10月份,当时次贷危机已经很严重,当时光靠八国集团已不够了,需要更多的国家参加进来,共同研究如何应对已经出现的危机。
当时,欧洲和美国有不同的意见,欧洲对美国不满,它们认为美国政策的偏差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混乱,使得欧洲深受其害,主张开14国会议,而且要求在纽约召开。对此,美国要求开20国会议,范围大了,它面对的压力就相对减轻了,并就此征求我们中方意见。
我们研究后认为,20国的范围更大,发展中国家数量增加了,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也有利于改革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所以,我们就呼应了美国开20国会议的倡议,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中国的支持对于20国会议最后顺利召开是很重要的。此后,欧洲从大局出发也答应了这个要求。到现在,20国会议已经开了好几次了,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在从应对危机的平台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一个平台。
一直以来,我们在这四个方面(大国关系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多边是舞台,发展中国家是基础)都在积极地加以推进,它们之间也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大国关系在任何时候加以强调都是不过分的。
美国应理性看待中国在亚洲作用
亚洲问题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焦点。亚洲是中美双方共同利益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双方问题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我们多次表态,欢迎美国在亚洲地区发挥积极作用,凡是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我们都赞成。凡是不利于这个地区的和平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我们都反对。我们并不把美国排除在外,我们欢迎美国参加东亚峰会。APEC会议马上要在夏威夷召开,我们也会作出积极努力,我们欢迎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积极的作用。
美国也应该平和理性积极地看待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和日益扩大的影响。这是在我们的家门口,我们和邻居发展关系是很正常的,我们和邻近的国家加强关系是很正常的。美方和加拿大、墨西哥的关系那么多,我们从来没有提出什么异议。美国不必用那种警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发展与邻国的关系。
和平发展是我们的战略,互利共赢也是我们的战略,美国对于中国的担心和防范是不必要的。
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另一方面美国人又是比较务实的,它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尼克松访华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为了遏制苏联扩张,美国选择了和中国交往,改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利益,美国可以把意识形态放在一边,但是,这并不等于它就没有戒心了,它对于你的防范还是会继续存在。所以,它的政策从来都是两面的。一方面,和你合作,利用你;另一方面,继续加以防范。根据形势需要,有时候一手强一些,另一手弱一些。目前看,它对中国的两手都在加强。
冷战时的集团政治,完全是按意识形态划线的,是排他性的,甚至不惜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在和平发展时代,再搞意识形态挂帅完全不可能了。美国在亚洲搞一个军事集团来对付中国,我认为它也做不到。我们一直主张文明对话,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首脑外交不可替代
在中美交往史中,首脑外交是必不可少的,中美建交这么多年,虽然通讯越来越发达,但是任何交往都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交谈。领导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是非常重要的,领导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友谊、信任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领导人的访问也可以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为了确保领导人访问的成功,有关部门会加倍努力,促成一些问题的解决。
中美之间,这种首脑外交几乎每一届政府都有,里根总统是1984年访华,李先念主席1985年访美,到了克林顿第二任期,江主席1997年访美,克林顿1998年访华。
胡主席和奥巴马在多边会议期间举行的双边会晤也不少,去年有3次。奥巴马当总统以来共有7次。但是多边会议中,双边的接触时间相对比较短,一个小时算是长的了,除去翻译的时间,实际上没有多少。很多问题没有时间深入地沟通。而且,谈话的时候往往有许多陪同在场。
而访问的时候,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就比较长,小范围、大范围的会谈、宴会等,加在一起就比较长。而且常常是只有少数人在场的情况,两个元首可以无拘无束地谈,比较深入地来交换意见。这有助于建立领导人之间的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
历史证明,这种访问对于促进两国关系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有的时候,双方工作层谈判,你来我往相持不下,讨价还价,最后拍板还要领导来,领导不出面定不下来。比如,没有尼克松访问,上海公报出不来,尼克松访华一路从北京谈到上海。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也是通过高访促成的,包括WTO谈判也是高访之后解决的。
首脑外交之外,民间交往也很重要,也就是我们说的二轨。中美要成为合作伙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民间交往。民间交往是双方关系的一个基础,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发展中美关系都需要民意的支持。要得到民意的支持,首先要使民众了解、接受这个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民间的交往、地方上的交往、智库之间的交往都需要加强。现在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发展,未来要形成这样一个立体的格局。(作者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原特命全权大使,现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采访、录音整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士龙李绍飞)
第二篇: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本站推荐)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晤
金融学院 会计专硕 2016818075 吕秀 摘要:中美两国关系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 年至 60 年代末),中美处于对抗状态,毛泽东针对美国对华孤立、遏制政策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第二阶段(60 年代末至 1972 年),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重大战略决策,邀请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第三阶段(1972 年至 1976 年),两国关系正常化势头不减,毛泽东继续努力,促进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本文着重研究纷繁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中美两国最高领导者由冷战转为缓和,由对抗转为对话的旅程。
关键词:中美关系;毛泽东与尼克松;对美思想与决策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美国总统卡特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回顾中美关系的历程时,感慨地说:“毛泽东同志在他的晚年还提出三个世界划分l的战略思想,并且亲自开创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新阶段,从而为世界反霸斗争和世界政治前途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一个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导师,一个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首脑。其二人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中美关系的转变。
一、对抗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冷战开始,美苏对抗,中国一边倒中美关系紧张对峙。而此刻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之后仍然不肯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等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尤其是1950年和1961年先后爆发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1954年和1958年两次炮击金门,美国武装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等事件爆发后,更把中美关系推到了严重敌对的地步。
二、初步破冰
1.国际局势
中国和苏联两党两国关系渐次恶化,昔日兄弟般的友好互助同盟解体破裂,进而发生边界争端,势若水火;美国因陷于侵略越南战争的泥潭,在与苏联争霸的角逐中开始处于守势。
处此背景下,尼克松重新检讨对华政策,得出这样的结论:20年来,美国鼓吹孤立、封锁中国,非但没有奏效,反而在对华利益上蒙受巨大损失,美国再也不能无视新中国的存在。同时,中国当局认为,苏联已经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开始着力协商解决中美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和有关问题。
2.多次试探
1967年1月,尼克松为《外交季刊》所写的文章中,就提到与中国建立关系,不久,他又写了一个备忘录给基辛格,主张“我们竭力鼓励政府探索同中国人改善关系的可能性”。
1969年2月下旬,尼克松作为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法国,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自然谈到中国,认为西方世界应该力图了解中国,接触中国,影响中国。他对戴高乐说:“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不出十年,只要中国有了巨大的核进展,我们就毫无选择的余地了。极为重要的是,我们和中国的来往必须比目前增多。”
不久,尼克松又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向中国高层传递信息。他对叶海亚说:“中美两国对骂了20年,相互敌视,互不来往。我想结束这种状况。”“美国决不会参加孤立中国的任何安排。你可以把我的想法在最高一级转达给中国人。”他告诉齐奥塞斯库,美国反对苏联提出的亚洲安全体系,在亚洲建立反对中国的小集团是错误的。
1969年7月,美国放宽对中国贸易和旅行限制,中国立即作出积极反应。此前,中国俘获两名美国旅游者,他们因在香港乘救生艇而误人中国领海。周恩来亲自过问此事、指示立即释放这两名美国人。外国通讯社评述这件事,是“中美两国心照不宣的一次微妙的对话。”
10月,基辛格在尼克松的授意下,给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拍去电报,明确指示他在最近的社交场合中,努力去接触中国外交官。12月3日,波兰华沙文化宫举办南斯拉夫时装展览会。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正在高潮之中,在没有得到国内的明确指示之前,对于这位“美帝”大使,避之都唯恐不及,哪敢与他有丝毫的接触。所以,一当看见斯托塞尔朝自己走来时,他俩便匆匆走出大厅。可是,斯托塞尔还是穷追不舍,并且边追边用波兰话喊道:“中国代办先生,我有话对您说。美国对同中国再次会谈十分感兴趣„„”毛泽东知道这件事后,立刻批准恢复以断两年的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
1970年1月20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克洛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 美大使级会谈将在“中共大使馆”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官方发言人第一次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正式名称,而且,麦克洛斯基在讲话中反反复复说了三次。
尼克松的试探性的信息发出已经多时了,可是,大洋彼岸的中国却仍是那么平静,他已经等得不耐烦了。9月27日,尼克松接受美国《时代》周刊的采访时说:“如果说在我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他还对女儿特里西娅和未婚女婿考克斯说:“你们将来度蜜月,我希望你们到中国去,去看看那里的大城市,那里的人民,那里的一切。”
3.建交前夕
尼克松所作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就在他心烦意乱的时候,1970年12月9日,巴基斯坦外交国务秘书舒尔坦给他传递来信息:“尼克松总统的一位特使将会在北京受到最热忱的欢迎。”1971年6月2日,巴基斯坦又传来令人振奋的信息:“在研究了尼克松的三次口信后,毛泽东主席表示,他欢迎尼克松来访,并期待着届时同总统阁下直接对话。”“周恩来总理热烈地期待着在最近的将来在中国同基辛格博士会晤。”
1970年10月1日,天安门举行国庆节庆祝活动。毛泽东亲切接见美国记者斯诺夫妇,并且特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检阅游行队伍。事后,毛泽东解释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先放个试探气球,触动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第二天,《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一张新闻照片,照片上只有毛泽东和斯诺夫妇等四人。可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却忽略了如此重要的信息。后来,基辛格回忆说:“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
接着,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再次与斯诺长谈,其中特别谈到中美关系。他说: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和周恩来等多次会谈,并经毛泽东同意,通过一个双方将在同一时间公布的公告: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这一邀请。
三、正式访华
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引用第一批月球人在月球纪念碑上留下的话“我们是为了谋求全人类和平而来的”离开了白宫。2月21日,尼克松的座机空军一号,降落在北京机场,受到周恩来等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尼克松抵达北京后不足三个小时,便受到毛泽东接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政治信仰两极的领袖毛泽东和尼克松,终于在中南海毛泽东书房会面了。毛泽东风趣地说:“在你选举时,我是投你一票的。”“我喜欢右派。人家说,你是右派,共和党是右倾。”尼克松明白,毛泽东是在赏识他的新的对华政策。所以,尼克松回答说:我想重要的是,在美国,左派只能夸夸其谈,右派却能做到,至少目前是这样。考虑到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原定会见时间只有15分钟,没想到,他们之间轻松活跃的谈话,竟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尼克松后来说,这次会晤“是在漫不经心的一种戏谑、玩笑中进行的,轻松的俏皮话使人觉得这是几个经常来往的熟人在聊天,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主题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出来”。
中美双方的最高级会谈,经过反复磋商和唇枪舌剑,终于达成最后文本——中美《联合公报》。
四、再次访华
1.访华起因
由于水门事件,1974年8月9日尼克松被迫辞职,由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但新任总统福特在对华政策上却犹豫徘徊,在推动中美大使级外交的进程上动作缓慢,向苏联却频频示好。这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尼克松辞职后,带着落寞和疲惫回到加利福尼亚,但才不过几天,就意外收到了周恩来的电报,电报表达了周恩来总理对尼克松的良好祝愿,同时,总理还希望尼克松再次访华。月份,福特政府曾去芬兰旨在签署赫尔辛基协议,这使中国政府大为恼火,为了和尼克松交流,并且通过尼克松的访华来传递某些信息,中国政府更加迫切希望尼克松尽早来访。8 月中旬,中国驻华盛顿联络处主任黄镇又给尼克松带来了毛泽东语气更为迫切的邀请:如果尼克松的身体状况允许的话,毛泽东希望尽早见到他。这个邀请使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的愿望更加强烈起来。他马上给基辛格打了电话,说只要福特不反对,他就准备于9月份动身前往中国。
1975年12月 1 日,福特飞抵中国,开始了为期 4 天的访华之行。对福特此行,中国政府方面在欢迎的同时也表现出些许冷淡。因为中美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进度缓慢,福特对苏联的态度值得玩味,尤其是不久前福特与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紧紧拥抱,更反衬出当时仍处于冰冻期的中苏关系。
2.亲人探路
在尼克松尚不能立即动身的情况下,中方邀请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访华。戴维是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孙子,和朱莉都是总统的后代。这对夫妇早有到中国旅行的打算。福特访华返回美国几天后,中方给朱莉夫妇打电话,告诉他们,到中国后他们会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这令戴维夫妇激动不已。
毛泽东和年轻的美国客人交谈了近1个小时。当朱莉夫妇起身告辞时,毛泽东主席重复了他对尼克松的邀请。他说,我等待着你们父亲的来访,并将手沉重地往沙发旁边一挥以示强调。
3.再度会晤
1976年2 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公告》,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1976 年 2 月 21日,即在第一次访问4周年之后,再次访问中国。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2月23日,毛泽东再次会见尼克松,尼克松感到惊讶的是,这样一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竟能以坚强的毅力,与他进行了长达100分钟的思维清晰、睿智的谈话。
尼克松访华后半年多,毛泽东与世长辞。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说:“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毛泽东一直将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作为自己的最后心愿,并试图以自己的特殊的方式,影响中美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1976年11月,美国举行大选,在职总统福特本以为可以连选连任,可是,却败给了卡特,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毛泽东邀请下野总统尼克松访华,间接地批评福特的对华政策。卡特上台后立即修正福特政府的对华政策,从 1978年 7月 12日开始,与中国进行近半年的建交谈判,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通过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毛泽东的生前愿望终于化作现实。参考文献:
[1] 蔡成善.毛泽东参观日本商品展[J].百年潮,2000,(7).[2] 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 陈兼.周恩来与1973 年 11 月基辛格访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1.[5] 温强.尼克松政府对华认知与对日防务政策的确立[J].中山大学学报,2013.6.[6] 孔东梅.改变世界的日子 ——与王海蓉谈毛泽东外交往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 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中美关系30年[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11] [美]威廉·伯尔.基辛格秘录[M].庞伟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12] 徐学祁,周永章编著.毛泽东眼中的美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13] 陶文剑.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 宫力.毛泽东与美国 ——毛泽东对美政策思想的轨迹[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15] [美]尼克松.领导者[M].尤勰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1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第三篇:地理信息未来十年的走向—GIS从业者必读
地理信息未来十年的走向—GIS从业者必读
总所周知,过去的10年是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十年,过去的名不转经传的小公司,现在已经变成了大公司,有的甚至已经变为上市公司;过去稚嫩的毕业生,现在或许已经是某个GIS创业公司的CEO;过去过分依赖的国外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现在更多的被国内大分辨率航飞所代替;过去依赖的国外二三维软件现在更多的被国内优秀的三维平台所赶超。总之,过去的十年让地信从业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曙光,也正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地信行业从业者的不懈努力下,让GIS这个陌生的概念渗入到了中国的各行各业,各方各地。那未来的十年GIS行业会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呢?下面小龙编辑将给大家进行一下综合总结:
从过去的十年更迭和目前的发展方向看,未来的十年GIS将在三个方面大展拳脚,并且一定会创造更大的辉煌:
三维GIS: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做数字城市,但是其最缺乏三维GIS的开发,三维GIS分析就更少了,即使一些城市做了三维GIS,也都是借助已有软件的二次开发,效果不好。三维GIS在信息表达上天然比二维GIS要好,也更接近现实世界。三维GIS的发展不仅在三维渲染方面,还在于三维GIS数据极其存储,三维GIS分析算法等等,所以未来十年三维GIS是必不可少的一面风景。
移动GIS:移动GIS不仅包括现在常用的手机端,平板电脑端,还有时常被忽略的汽车端。关于汽车端最熟悉的应该是车载GPS导航,但汽车端的GIS应用远不止导航方面,其也可以像手机端那样有丰富多彩的引用:比如加入实时交通信息,提供签到的功能,提供基于汽车的社交软件等等。目前,手机端的GIS软件虽然很多,但种类还比较单一,而且大多数软件对GIS的依赖程度比较低。现在最常用的也就属移动GIS地图和LBS软件了,未来应该会有更多更有趣,功能更丰富的软件出现。上面所说的移动GIS主要是大众用户方面,移动GIS在专业用户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比如,相关输入线路的线路巡查,土地违法检查等。空间数据挖掘:随着大众用户越来越多的使用GIS软件,其GIS数据也会大幅上升,相关方面的数据挖掘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数据挖掘是指从空间数据库中抽取没有清楚表现出来的隐含的知识和空间关系,并发现其中有用的特征和模式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多个步骤:数据准备、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数据缩减或者数据变换、确定数据挖掘目标、确定知识发现算法、数据挖掘、模式解释、知识评价等,而数据挖掘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但是为了简便,人们常常用空间数据挖掘来代替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第四篇:未来十年
未来十年,我的幸福公式
作家毕淑敏曾经说过: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我想我的教育生涯也是如此。不管教师这个职业的取得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我还在从事它,我就不会单纯地把它看成谋生的手段,我会努力把它变成自己的事业,在其中寻求价值和理想,在其中寻求幸福和快乐。如果我不从教育本身寻求到幸福,不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那么做教师的精神支柱就会轰然坍塌。心灵的呼应、精神的对话、人格的感召也会随之土崩瓦解。所以,我要立志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把教育当作理想来追求,用人生的激情来点燃未希望之灯,用教育的理想来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
那么,未来十年我的幸福公式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说,教师的幸福应该是没有夜以继日的作业批改,没有呕心沥血的教案准备,没有没完没了的琐事纠缠。但我要说,教师的幸福首先在于思想的充盈+精神的富足。为此,我需要重新阅读,阅读经典,阅读专著,从阅读中寻找理性的回归,就像当年痴迷在大学的图书馆中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阅读是一次全面的思想提升和专业深化,着眼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关注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文精神、科学态度、艺术情怀和精神生活。在阅读中,我要让自己的思想恢复弹性,让自己的灵魂重新变得丰满而博大。我要重新在思维中树立真、善、美的绝对维度,做一个古香古色、平静淡泊、精神高贵的现代教师。古香古色是我作为教师的一种本色,平静淡泊是我作为教师的一种状态,精神高贵是我作为教师的的一种操守。教师是知识分子,作为精神高贵的知识分子,我应该把真理告诉人们。
其次,我的幸福在于拥有一颗通融+豁达+敞亮+感动的心。教师的教育生命是由豁达和宽容、感动与和谐累积起来的精神生命。作为教师,只有拥有相对安静、安宁、安定的心境才能打开心障,体察自我,寻找和发现教育中的幸福。其实,教育中的幸福不只是在心灵深处,更在我们眼前手边,在教室的每一角落,在学生的快乐脸庞,所以我要满足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感动生活中的点滴理解、点滴宽容、点滴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批评。
然后,教师的幸福还在于能够欣赏生活+懂得享受生活。当然这样的幸福并不单纯地表现在轻松自在的人生态度上,这样的幸福是一种由内而外流淌出来的甘霖,它具有丰富的人生内涵和无尽的生命回味。现代教师不仅要懂得用一颗年轻的心和一分涌动的情去点燃教育的圣火,还应该懂得体验生活的情趣,享受人生的乐趣,得意时,会在春晨秋夜低吟,失意时,也会在花前月下浅唱,和自己的心面对面,与所爱的人心连心。这样的生活,也许会有非议,但这样的生活,不失本真,是心灵和性情的和谐融合,有一种幸福的味道。
在《生命的林子》一文中,方丈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太阳?”玄奘选择的是做太阳,经过他的努力,玄奘终于成为一代名僧。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做蜡烛上,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我们要做太阳,要追求永恒,要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辉煌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灵魂会使课堂呈现崭新的景象,会使年轻的心灵不再战栗,得到升华。“慢慢走,欣赏啊!”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如是说。是的,作为教师,我要在精神富足中学会欣赏,懂得欣赏,在欣赏中做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
未来十年,我的幸福公式
在我们身边的教师中,我看到很多的教师脸上流露出的喜悦,从他们的身上,我分明感到了他们做为教师的幸福。我认为,教师真正意义的幸福最终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来!教师的幸福人生需要我们用幸福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来滋润。身影疲惫,额头苍老,当一切成为往事的时候,倘若我们能够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过的每一位学生的笑脸,那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学会求知。“腹中诗书气自华”看到这句话心情真的很沉重。扪心自问,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专业素养到底几何呢?自己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学习上呢?平常总是用忙碌和琐事来麻痹自己,静下心来研读专业书籍的时候真是少之又少。学生时代看书的冲劲和愿望几乎荡然无存,总是感觉在吃老本,越吃越少。遇到难事烦事,总是耍些小聪明搪塞过去。而做为新世纪的教师更需要深厚的人文知识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教学。作为一个知识型的教师既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家长和孩子的需要,“腹中诗书气自华”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我一种深刻的警醒,未来十年,我一定要饱读诗书,让自己也能无羁绊更加轻松自如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天地。学会感动。“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生命中有很多感动的事和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周围的一。我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感动,一个学生的敬礼让我感动,一个家长善意的微笑让我感动,QQ上学生的问候让我感动,而种种感动面前,一些所谓的斤斤计较,尔虞我诈,牢骚满腹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何必呢!生活本来就是美好而短暂的,时刻让感动包围着你,让我们少一些怨言和埋怨,多一些笑语和理解。“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也许正是这个道理,毕竟学校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未来十年,我要细心感受身边的感动,在感动中感受幸福,做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学会满足。在周而复始的工作中,当竞争、挑战和压力迎面袭来,当期望和落差不期而遇时,人便会觉得倦怠,做教师更是感到如此。亲眼目睹很多老师天天都有批不完的作业、天天都有不听话的问题学生出现、天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去处理,分身乏术。而与此同时,每月、每天甚至每秒都有新的理念需要去学习,多如牛毛的培训和考核等待着我们去完成。讲不完的公开课,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心灵的“战役”,一次战胜自我的“战役”。我甚至一度非常怀疑和后悔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但是每次面对纯真可爱的孩子,我真的无话可说, 我释怀了,站在讲台上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只是想尽可能的把所学的知识教给他们。因为,我知道,无数双家长和孩子的期盼的眼睛在看着我们,或寄托、或向往、或渴求。每次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进步与成功时,我的心中充满着无限自豪与骄傲。他们是我心中不能割舍的一份责任,就像我生命血液的里的每一个血细胞,我将一直珍惜、爱护他们,我也将和他们共同进步与成长。
学会生活。享受是一种神情的专注,是发自内心的,是至纯至美的声音。我们要愿做并努力做一个享受教育、享受学生、享受教育生活的教师。爱是幸福的基础,能够和学生感情相融、心心相印,就能够让自己生命在每一天都感受、触摸、认同教学,你会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一个懂得享受学生的教师就是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时,学会改变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寻找一些工作情趣和精神寄托,制造一些快乐元素,在做好心态的自我调整的同时,充实些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会工作与休闲,学会苦中寻乐,学会享受教育、享受教育生活,让自己成为幸福的教师。
幸福就是短暂离别期间师生的相互思念,就是节日期间收到学生真诚的问候,就是享受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幸福就是学生的快乐与成长,就是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就是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教育本身就是幸福,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吧!
自从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建设“幸福中国”,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后,“幸福”成为人们热议的词,于是有很多人纷纷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幸福公式,当然不同境遇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用什么公式来表示我们教师的幸福呢?
幸福是一种感觉,万贯家财不一定幸福,一贫如洗未必就丧失对幸福的憧憬。
幸福源于心态的平和。我们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工作中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改变,这样你会发现也不是真的那么多烦恼。而一味的抱怨,只会使自己的情绪低落,工作消极,结果不但害了自己,误了学生,也害了教育。所以我们要有平和的心,要学会满足,懂得感恩,“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生活本来就是美好而短暂的,时刻让感动包围着你,让我们少一些怨言和埋怨,多一些笑语和理解。„„未来十年,我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去细心感受身边的感动,在感动中感受幸福,做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
幸福源于爱——爱他人也爱自己。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而活着的,其欲望的满足总是与他人发生着联系,其情绪情感无不与他人休戚相关。一个人要获得幸福就需要被爱也需要爱,需要爱自己也需要爱他人。圣经上说:“施者比受者更有福”。当父母爱孩子、恋人爱恋人、教师爱学生,他们能够从所爱对象的快乐中获得更多快乐。更何况他们也会因此得到被爱对象的爱。教师爱家人、爱学生、爱同事、爱家长,为这些人带来幸福就是帮助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因而带来幸福。教师也需要爱自己。要为家庭、社会创造价值,自己要好好“修炼”。《非诚勿扰二》有句经典台词: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自己要善待自己,不可与命相争,失之泰然,得也不要太忘形。身体是本钱,不可过于心为形役,要好好锻炼身体。这样才能有幸福的感觉。教师的幸福还在于培育学生的幸福。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休戚相关,相互促进。教师尽力培育学生幸福,一方面是直接给予学生幸福,根据施者比受者更有福这一幸福真谛,教师获得了更多的幸福;另一方面,教师是在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幸福的意识与能力,这本身也是在实现教师自己的职业价值,是为人师者最快乐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事,这正是教师的重大人生幸福之一。幸福是一门学问,教人如何幸福更是一门学问。教师要想幸福,首先需要了解这门学问,用心思考和行动,改善自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平衡现在和未来的快乐,获得生命的意义,使自己变得更幸福。同时,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形成幸福思维与习惯,精心培育学生的幸福,让学生终身受益,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从工作中获取更大的幸福。
幸福就是用良好的心态去工作去生活,换个眼光看世界,原来生活也可以这么美好,心在哪里,爱就在哪里;爱在哪里,幸福就在那里。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我们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我的幸福公式就是:良好的心态+一颗爱心。
第五篇:中美关系走向__形势与政策论文
第1页
中美关系走向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對於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就我個人而言的看法是“美国最终也不会拿中国怎么样”。这种态度算是一种对中美关系侥幸的心理。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模式也来越突出,中美之间肯定要出现更多的矛盾,也会发生冲突,但是归根到也不会形成全面的战略对抗,更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只要我们不去挑战美国的霸权,不触动美国的霸权体系,不染指美国的战略领地,美国就不会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美国还有更多的敌人需要对付。美国或许还要时不时地整我们一下,但不会处心积虑地想把我们整垮整倒,更不会往死里整。支持这种主张的根据也有两点:一是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以解决世界上的许多问题。二是中国也拥有巨大的核毁灭能力,人类发展到了今天,再也不会发生世界性的大战了,中美之间不可能形成全面和全方位的对抗。中国只有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准备就可以了,就完全能保证中国的发展强大.在未来的发展中,中美之间究竟能不能和平相处,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严峻的斗争,最终走上战略对抗的道路.中美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國必須抓住機遇,處理好與美國的核心問題,達成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為穩定世界格局和和平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