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真人秀节目的 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
论真人秀节目的 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
艺术与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专业 2012级16班
于晓阳12084097王思雨12084098 张磊12084100赵媛12084124 施华12084122赵若君12084123 郑惠文12084121张诗涵12084151 陈月明12084119曲博浛12084035论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
真人秀类电视节目,在中国电视节目中逐步从边缘走向主流,随着真人秀节目制作质量的进步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各类的电视节目都开始借鉴真人秀的优秀元素。真人秀系统化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
如果说2005年刮起的“超女风暴”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真正开始关注真人节目那么2012年无疑是中国电视真人秀的“转型年”。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众多高水准大手笔的节目制作让全国观众眼前为之一亮,引发了全民热潮。可以说这时的中国真人秀已经进入了2.0时代。但是2.0时代下百花齐放的真人秀节目并没有真正稳步进入成熟期。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大多数真人秀节目都还只是“海归”,如最近大火的《奔跑吧兄弟》就是购买韩国综艺节目《Runnning Man》的版权。
从国外购得版权适当本土化以后播出,虽然其成活率远高于中国土生土长的“真人秀”节目。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中国自己的节目,不少人认为中国并没有自己的“真人秀”节目,因为节目之间的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经遇到了瓶颈。
在走进本土的过程中,要想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子,真正走出中国真人秀节目自己的发展道路无论对观众还是制作者,势必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而且早日寻一个适应我国的本土化发展出路已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一、什么是真人秀节目。
要想探讨真人秀节目,我们就必修明确什么是真人秀节目。
现代意义上的真人秀节目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1999年10月由荷兰的Endemol公司推出的《Big Brother》节目被认为是真人秀节目的始祖。它的播出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真人秀的浪潮。从此,真人秀作为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形态开始在全球蔓延。谢耘耕、陈虹在《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中指出:“真人秀节目是指由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普通人自愿参加一种活动,而且参与者要在制作者规定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具有故事化情节化的特征。”由普通人担当主角的真人秀节目,不像电视剧里的演员戴着面具示人,却比电视剧更加吸引人注意。
真人秀节目有着不同的分类,如:野外生存挑战类《两天一夜》;才艺表演选秀类《中国好声音》等;智力技能比拼类《一站到底》;约会交友相亲类《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生活方式技艺类《星厨驾到》;还有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
二、电视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1.起步期(2000年-2002年)
我国开创真人秀节目先河的应该是2000年广东电视台引进的《生存大挑战》,该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在我国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它是我国内地首个真人秀节目,开创了先河,拉开了各个电视台纷纷引进制作真人秀节目的序幕。最初的节目形式主要是完全模仿国外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并没有进行本土化的尝试。节目形式单一,主要是野外生存挑战类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2.繁荣期(2003年-2006年)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打造符合中国电视观众收视习惯的本土真人秀节目。最先开始探索的则是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经济生活频道于2003年10月26日推出了一档平民选秀类型的电视节目《非常6+1》,其节目宗旨是“圆普通人的明星梦”,该节目给参加节目的嘉宾提供6天的培训,在最后一天让他们登台表演,最终由现场观众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明星。该节目开播仅一年,就成为全国娱乐市场最具影响力的节目之一。接下来,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把真人秀选秀类节目推向了高潮。
3.低谷期(2007年-2010年)
2006年,各方卫视纷纷推出自己的选秀类节目,但是观众打开电视机看到的都是大同小异的节目,审美已经出现疲劳。再加上2007年,广电总局点名批评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后,出台限娱令,全国的真人秀节目陷入了发展的低潮。
4.复活期(2010至今)
2010年,东方卫视从英国引进的《中国达人秀》叫好又叫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火爆荧屏。接下来的《中国好声音》更是创造了收视奇迹。自此,真人秀节目从低谷后,又满血复活了。2015年综艺节目播出过半,真人秀节目占据了大壁江山,并且成绩不俗,尤其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等热门节目表现出的势头十分强劲。
三、中国真人秀的发展趋势:机会与挑战并存
1.发展的优势
①真人秀节目中的正能量感动人心,激励人们,具有励志作用。如《中国达人秀》,选手挑选无门槛,评委主要以鼓励,温暖为主。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可以有圆梦的机会,有圆梦的平台。
②真人秀节目中的生活建议实用,受到人们的欢迎。真人秀的节目题材多样,有比较贴近生活的。如《职来职往》《非你莫属》就是针对当前中国就业困难的现状,给人们提供就业建议和机会的职场类真人秀节目。这部分节目由于切入点贴近百姓生活,同时实用性强,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2.面临的挑战
①拿来主义盛行,同质化严重
仔细观看,我们就会发现当下火遍荧屏的节目,无论是《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等,还有即将在央视播出的《无限挑战》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版权。我们的节目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习惯拿来就用。很多电视台看到这些节目如此红火,也纷纷模仿制作一样的节目。还未播出的《无限挑战》模式,据传已经被包含央视在内的三家电视台所启用,并制作节目。但是可想而知,缺乏自己特色的节目很快就会遭到淘汰。
②收视率为王,节目低俗现象频发生
有的电视台过度追求收视率,收视率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广告收入,意味着利润。因此,他们忽视了道德底线,节目的品味有所下降。如大家所熟知的马诺在《非诚勿扰》中说出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四、中国真人秀的发展趋势 1.中国“真人秀”节日不能简单的照搬国外的节目制作模式和内容,而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老百姓观看的节目链条。近年来做的比较出色的是湖南广电,出品原创真人秀节目《一年级》到韩国,成功实现原创模式真正意义上的输出。
2.节目力求创新
“创新”可以说是很多节目的生命,也可以说真人秀的出现就是一种创新,对于真人秀节目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要从‘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创造’。而走好本土化之路,从单一模仿到突出原创,也是国内电视娱乐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3.贴近国情,尝试多样化的题材
这些年来,虽然真人秀浪潮席卷全球,在我国也有各种探索和尝试,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想要在其中找到与真人秀的摩擦出火花并不难,我国电视媒体在原创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适当吸收和引进国外真人秀的节目模式和节目创意,以缓解我国电视节目形态老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更要开动脑筋,关注广阔丰富的现实生活,贴合中国的国情积极创新出更合适更丰富的节目题材、类型。比如生活类真人秀、旅游类真人秀等等,以共同形成多样化的真人秀节目形态,才能提高竞争力。4.寻求健康积极的节目形态推动真人秀的发展
娱乐化是当今中国整个媒体的一股潮流,在我国电视界的改革进程中,娱乐性节目比重不断加大、新闻类节目内容的市俗化与形态的娱乐化,使电视越来越显现“消遣第一”的强大的娱乐功能。但是,娱乐元素的加重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娱乐不仅不会推动我国真人秀的发展,更有可能引起观众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我们更家需要清醒的找准娱乐与文化的平衡点。
五、总结
中国电视人的实践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一段长时间的黑暗摸索后,已经逐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无论是策划还是制作水准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过去两年中,在我国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开始走出模仿国外节目的起步阶段,一批又一批的影视工作者们,能够把优秀、并且适合国内观众需求的电视节目搬上荧屏。做到对待国外的舶来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逐步走出了自己的本土化模式。但是同美国等国外真人秀的对比之下,创新模式的不够完善,和原创力的匮乏依然是需要攻克的问题。
真人秀类电视节目进入中国的电视市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经过了平淡,摸索,高潮,起伏,思考的过程,全国的电视台对这样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相信无论已经形成品牌的真人秀还是新近的节目,都在稳步中走向成熟。中国真人秀节目必然会成为一个有市场、有影响力的长久节目形态。
第二篇:水泥现状及发展策略
水泥行业现状及发展 策略
执笔人:李季阳
一、中国水泥行业现状
1、水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材料可以替代它的地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水泥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据统计,1978年我国水泥产量为6524万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2006年我国水泥产量达12.4亿吨,占世界水泥产量的45.23%左右。自1985年起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 21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现如今已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8%左右。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水泥行业的供求矛盾不断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特别是落后生产能力比重仍占60%左右。据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我国水泥产量将达到13.94亿吨。
2、水泥行业特点
全国规模以上(500万)企业5200多家,2006年企业平均规模仅23.7万吨,规模很小。2006年10家企 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仅为16.19%,产量大于300万吨的43家企业生产集中度仅占25%。我国水泥行业利润水平偏低,波动性大,主要是由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局部区域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 竞争,以及落后生产力所占比重大,科技含量低,能耗高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随着政策导向鼓励重点企业 提高规模和利润率倾斜,未来行业集中度将明显提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新干法工艺产量将明显提升,节能环保将达到新水平。
另外水泥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其销售受区域销售半径的影响,对企业的规模化生产了很大的影响,影响 水泥销售半径的因素很多,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地域内的交通条件、产品采用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装备、地域内石灰石资源的分布状况、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水泥的合理销售半径。在我国东部沿海一带,比如华东平原、华北平原地区,水泥产品的销售半径可以达到500公里以上;而在中、西部以山地为主的地区,水泥产品的销售半径一般在250~300公里左右(铁路可达500公里),最佳半径应在200公里以内的区域市场。
3、影响我国水泥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我国水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整体发展水平粗放,能源成本高。②总量供 大于求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滑。水泥行业低水平总量过剩问题突出,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左右水泥的产量 及价格,价格战成了企业拼市场的惟一手段,无序竞争导致市场环境恶化。③结构性矛盾突出,落后立窑水泥比重仍比较大,生产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了我国房地产业增速,使水泥行业受到影响。⑤“奖优限劣”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国家发改委运用相应的政策来改善市场的竞争环境,推动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目前正在水泥行业推行“奖优限劣”系列政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替代立窑等落后生产线的力度将会加大,水泥企业余热发电系统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会加强。
4、2007年上半年水泥行业运行情况
自去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关了5个指导水泥工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为水泥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水泥工业运行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受基本建设需求拉动,水泥工业出现产销两旺的可喜局面,但是区域性差别也在加大。总体来说,2007年上半年水泥工业运行的特点是:①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市场整合和并购重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②新型干法水泥建设稳步上升,强制淘汰落后技术效果明显;③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余热发电项目在水泥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加大。④水泥工业的地区布局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一是中西部地区水泥产量增速已高于东部地区,二是从水泥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是在中西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而迟迟难以解决的改善水泥工业布局问题有了可喜的进展。⑤水泥和水泥熟料出口增幅回落。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水泥作为"两高一资”产品,大量出口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9月15日将水泥出口退税由13%调低到11%; 2007年7月1日起,又取消水泥的出口退税,这将严重影响水泥行业的出口业务,预计水泥和熟料的出口量将会大幅下降。
截止到2007年5月全国水泥销售收入1,354.09亿元,增长24.24%,利润总额达到53.34亿元,销售利润3.94亿元,产品积压率10.62%比去年同期降低1.4个百分点,见表1,水泥的生产和销售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2007年水泥产量将达到13.94亿吨。
表1:我国水泥主要经济指标
2007年上半年价格走势比去年略有提高,进入4月份,华东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水泥价格开始发起猛攻,截止4月份底上海市场共上涨4次,每次上涨幅度分别为20、30元不等。6月份进入水泥需求淡季时,价格有所下调。但在辽宁、河南、湖南和陕西地区,市场产销两旺,市场价格要高于去年。
图1:2007年上半年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元/吨)
二、中国水泥行业发展趋势及策略
1、国内水泥市场的竞争已从区域竞争逐步进入全国性竞争阶段
销售半径的存在使水泥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这种竞争的区域性促使水泥企业在经营的有效经济区域内尽可能做大做强;而水泥产品较高的同质性又使水泥行业成为规模效益显著和较利于规模扩张的行业之一,在完成了某个地区的争霸后,大型水泥企业集团都会向全国其他市场进行扩张,区域化竞争会演变为全国性竞争。在世界水泥产业的发展初期和成长期,主要是以产能扩张为主;在较为成熟时期,收购兼并就成为主流扩张模式。拉法基等世界型水泥企业的形成就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目前国内水泥市场的竞争已从区域化竞争逐步进入全国性竞争阶段。如目前海螺水泥在取得华东地区霸主地位后,将其重心转到两广市场,冀东水泥的三北战略“华北、东北、西北”,华新在巩固其在湖北的龙头地位后,积极向北发展。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对各区域市场的争夺将梯队演进,之前在华东地区、西南地区,目前在华南地区,预计继华南地区之后竞争激烈的地区将是河南、华北地区,其后的顺序将是东北、西北市场。预计未来几年,将有大量的产能易主。在过去2年,外资水泥企业和国内大水泥企业集团的并购活动频繁,如外资方面,拉法基入主双马,HOLCIM入主华新水泥等;国内企业方面,海螺并购广西的水泥企业,中材在全国范围的并购,亚泰水泥并购哈尔滨水泥等等。行业集中率的提高将降低行业竞争的无序性,从而有助于我国水泥行业的有序发展。
2、规模扩张,技术升级,并购重组将是主调
走规模效益道路、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已成为行业投资热点。新一轮的生产线建设热是以新型干法生产线替代落后产能。目前一些大型企业的规模效应已显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目前我国水泥行业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范围涉及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题是走规模效益之路、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主要手段是在行业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重组。2007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三大部位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大型企业(集团)名单的通知》,明确了水泥行业发展的国家队名单,今后将大力支持海螺水 泥、华新水泥等12家全国重点水泥企业以及48家区域性重点企,在土地、信贷、项目核准方面给予优惠政策。12家全国性企业新型干法生产线采用4000 t/d级以上规模生产线69条,熟料产能11,200.30万吨,占12家企业产能的69.36%,而2000 t/d级以下规模生产线仅占3.86%;48家区域性企业4000 t/d级以上规模生产线42条,熟料产能6,398.40万吨,占48家企业产能的占50.19%;全国企业4000 t/d级以上规模生产线占40%。显然12家全国性企业在生产线规模上占了优势。
图2:60家重点企业不同生产线比重(%)
对60家国家重点支持企业来说,肩负着我国水泥产业调整的重任。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迅速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带动水泥行业结构调整是国家支持60家企业的初衷。目前我国水泥区域性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主要市场跑马圈地的时代已过去,大企业的战略布局正在形成。市场和企业的整合应该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有多家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资产重组,如安徽海螺收购海螺水泥公司、铜陵水泥公司、宁波粉磨站;中国新材料集团兼并鲁南水泥厂、浩良河水泥厂;吉林亚泰兼并双阳水泥厂;冀东水泥收购松江水泥厂;天山股份收购新疆屯河水泥经营资产、鄯善水泥厂、巴州水泥厂;天水股份收购天津建材集团1000T/D水泥生产线等。这些重组案例都围绕着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这一主题。水泥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对水泥生产企业至关重要,走规模效益的发展道路已成为业内的共识。
国家水泥协会表示,将继续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继续推广"海螺"、"天山"、"亚泰双阳"等大企业集团的经营模式。其中海螺水泥的熟料加粉磨站扩张模式在5年内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借鉴。
这一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在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在水泥销售地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以往水泥生产全过程(原料研磨制成生料→生料煅烧制成熟料→熟料加适量混合材料研磨制成水泥),基本是在企业的同一生产基地内完成的,最终输出的是水泥产品。新的模式是将最后一步从原来的生产模式中分离出来,即向位于销售地的水泥粉磨站输出熟料,在销售地根据市场情况制成水泥产品。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规模扩张与产品输出、市场拓展之间的矛盾,有效地降低熟料生产成本。水泥熟料在粉磨制成水泥时,要添加10%-50%的辅助材料(如矿渣、火山岩等),这些材料一般在销售地即可获得,相对于直接输出水泥,向销售地输出熟料可以节约10%-50%辅助材料的运输费用。这一模式的另一重点是可以通过收购销售地中小水泥企业,将其改造成大型水泥粉磨站,以获得当地的水泥市场份额,在自己的市场范围内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消除市场竞争的风险。同时水泥粉磨站又符合水泥散装化的发展趋势。
规模扩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建设。新型干法具有单条生产线的规模大,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高、环保性能好等优点,非常适合大型企业的规模化生产。目前全国有日产7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生产线188条,比2000年增长了86%,另有163条在建。预计"十五"期间,全国在建的163条新型干法生产将全部投产,届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的生产能力将达到2.4亿吨。在鼓励发展新型干法的同时限制立窑"小水泥"发展,规定的在“十一五”期间要淘汰2.5亿吨水泥落后生产能力。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东部地区相比发展较慢,淘汰落后的进度也不如东部地区快,但也正因此,中西部地区将是未来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重点区域。近几年来,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引导,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今年1月~5月,我国东部地区新开工的新型干法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为16%,而中部地区为61%,西部地区为23%。同时,中西部地区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也大大高于东部地区,因此,近几年中西部在开发建设中,对水泥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由于过去中西部地区新型干法水泥较少,而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的建设也大都在近几年,其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水泥落后产能在当地目前还有一定的市场生存空间。但随着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的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表2:截止2007年5月投产与新开工新型干法生产线(按地区)一览表
3、节能减排,余热发电成为行业投资热点
通过新型干法工艺替代落后工艺、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2006年吨水泥综合能耗比2005年减少了5kg标准煤,降低幅度达4.55%。今年1-4月份,通过新型干法工艺替代落后工艺,水泥行业节能184万吨标准煤。预计年内仅此一项可节能近400万吨标准,当前利用水泥窑进行余热发电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到现在建成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余热发电项目有30多项,还有许多已签约准备开工的项目估计年内约有50个项目竣工投产。届时将大大促进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
表3:天津院余热发电项目初步统计
4、提高管理水平,构建核心竞争优势。
构建完整水泥产业链将提升核心竞争力由于水泥行业是传统行业,水泥产品的同质化和技术的成熟度已经相当得高,在看得见的将来,依靠研发力量来推出新产品和开发新技术的概率机会很小,下一轮的竞争可能落到水泥产业每个环节的成本及品质的比较上,企业在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的弱点皆可能成为该企业处于竞争劣势或淘汰出局的导火索。比如说,在产业的上游,资源储备规模的大小和质量将制约公司产能规模的扩展程度、持续经营的周期;在产业的中游,国产化能力、吨投资成本的高低、煤电等能耗成本的高低等环节,是决定企业制造成本优劣的关键;在产业的下游,选择粉磨站还是中转库的销售模式、依靠自备船队还是外部物流、采取直销或代理销售策略皆会影响到市场占有的多少,因此,水泥产业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弱势都可能拖累公司整体的竞争力,及时打造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全流程的比较优势,将确保企业在未来的全面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三篇:浅析中国农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人口的暴涨,环境污染,耕地的退化,再加上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及近两年的自然灾害,中国农业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者大多农民没有接受过多少科学的教育造成了他们相对落后的生产观念,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出现了农产品销售困难,但市场消费者却获得了高品质低价钱的农产品的现象。还有,现在化肥、农药等价格昂贵,农用工具及药剂普遍涨价,出现了农业生产成本过高,而农业产品廉价的不公平现象,形成巨大剪刀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我国必须做好农业推广工作,改革农业体制,实行联合化生产,并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进而推广高产优质创新技术。
关键字:中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体制;科学教育;高产优质;创新
一. 我国农业的历史及现状
中国以农业立国,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伏羲创建的“八卦”,就是进行渔猎生产的自然文明。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的一万年前的稻种,又在城头山七千前的古城遗址中不仅发现了稻种,而且还发现了灌溉用具戽斗。在六干年左右,祝融氏在嘉禾发现了一个优良稻种,他斫木为耒,糅木为耜,教万民耕种,于是始有农业。史称祝融为神农炎帝。炎帝传八代计五百三十余年,是农业发展的时代,为神农氏社会。轩辕黄帝统一中华,奠定中华基业,缔结了中华民族,开创了五帝时代。这一时代仍是以发展农业为本,黄帝以节用水、火、财、物,劳动心、目、体、力为立国之根本,反对刀耕火种, 虽然放火烧山进行耕种的方式在中国截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终止。而黄帝的教诲起到了制约作用,这才能使中华大地生态没有被刀耕火种所毁灭,是五百年少有杀伐的社会。它是靠传播农业技术而扩大疆域。尧有三年之干旱,舜有九年之水灾。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产生了虞舜和夏禹,孔子称之为‘大同社会’。在这一历史时期,到大禹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的稳产丰收,社会财富增加,并转入到有权力的个人、家庭及家族手中,也就是私有化。禹的儿子启排挤伯益消灭了有扈氏的反抗之后,建立了迄今为止的私有专制统治。
自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目前的5亿吨以上,已经实现了总量大体平衡,丰年略有节余。(2)农村废除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的社会体制。(3)基本上废除了由政府统一定价、实行国家计划收购、配给性销售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除粮食外,其余的农产品目前都已实行由市场定价、自主流通的体制。(4)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已有1.2亿劳动者在乡镇企业中就业,乡镇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65%以上。(5)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仅为134元,到1999年已提高到2010元。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5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
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二.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我国是一个资源约束极为强烈的国家,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高度短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32%、美国的10%、法国的28.5%、加拿大的4.8%、澳大利亚的3%。今后15年,我国的耕地还要继续减少。耕地不断减少将把我国粮食生产推到越来越狭窄的空间中,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耕地质量退化。耕地质量退化是影响粮食产出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492万平方千米,其中水蚀面积178万平方千米,年损失粮食18亿千克一33亿千克;全国沙化土地153万平方千米,沙害农田达6000万亩,损失粮食25亿千克,全国盐碱地1,4亿亩,损失粮食15亿千克。资料表明.我国21%的耕地缺少有机质,51.5%缺磷,24%缺钾,14%磷钾俱缺,土壤有机质小于0.6%的农田达11%;在微量元素方面,钾、锰缺乏的耕地面积已占70%左右。此外,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灌溉水污染、酸雨等已开始对粮食产量增长构成威胁。
3.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人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
4.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农业的比较优势弱。据统计,1978年一199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速度都大大
快于国际市场,上涨幅度均超过1倍以上,最高达到10倍。这就使国内市场的几种主要农产晶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农业的收益急剧下降,农业比较优势减弱。
5.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
6.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三.解决对策
“十一五”时期我们曾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举国上下却不知从何入手,新农村建设步履维艰。今天中共17届三中全面推出的土地流转商业化土地改革,中国以资本改革的战略家已经瞄准了增加GDP的超过百万亿资产的15亿耕地,从农民手中夺取这一巨大的财富。土地私有化必定迅速两极分化,土地流转的大政策,是为土地商业化开了方便之门。继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大酷劫之后,即将在农村对农民生存权的大酷劫。落实土地集体所有制,才是发展农业生产,也就是发展民生所需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大前。,建立生物工程为支柱的“阳光农业”,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1.全面规划。良种是农业发展的火车头。在我国工业建设开始之初,对我国矿产资源进行了普查和重点勘测,这些结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的依据,也有效地指导了工业经济建设。作为建立阳光经济的基础阳光农业,生物物种的种质基因资源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有效地保护是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规划。目前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物种资源调查,作为制定生态保护区和基因库建立的依据。依照物种资源制定区域性种植规划,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以品种产业化的生物工程。
2.集约化农业。借鉴西欧农业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它是将分散的农产品的生产,组织集体营销与市场接轨连成一个有机体。把建立有产权的家庭为生产的生物工程作为龙头,把政府的行政资源与生产经营整合为一体。
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农业的进步紧密结合,推动阳光农业的发展。这一模式己在沿海及交通发达的地已初见端睨,并在山东已初见成效。集约化农业也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安化的黑茶,由于传统文化的失落,千多年的茶马古道消失,茶业凋零,尽管在20世纪60~80年代在益阳地区普建了茶场,由于茶失去了文化品味,也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生产体系,致使茶园荒芜、资源浪费。
3.精作农业。精作农业的内容很多:
⑴测土施肥。在农业生产地区要迸待土壤元素成分的普查,因地制宜制定种植计划。施什么成分的肥料,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⑵计划种植。种植计划的制定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物种普查的同时,结合土壤成分与气候条件,通过试种才能确定某一地区某一县、市乃至某一乡、村的种植计划。种植品种的选定,以当地传统的物种为主,反对盲目推广引进物种,产生外来物种的入侵,如革命草的引种,侵占大量耕地,而无法遏止。计划种植要注重保持物种的多样性,这样才不至于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4.循环农业。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小农经济是循环农业体系。他保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这种循环是建立在农家肥的收集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工业与商业文明,城市人口的急骤增加,专业化生产打破了这个循环。原来作为农业生产肥料的主要来源的人畜粪便,从城市和养殖场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其已居破环地球生态的三大污染源之首。化肥的粗放施用农作物,也成为三大污染源之一。
四.结论
简单地说,农村的存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会长期存在下去。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但是,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的已经成为一个趋势,除了保留观赏性的田园农业生产之外,农业必定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作为农业生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业必须重新规划,传统的农业观必须改变。如果我国农业改革推广技术,使农业逐步走向联合化、农场化、市场化,我们会进一步向现代农业迈进,进而新农村建设也就可以早日完成。未来农业的发展,我们期待。
参考文献
1.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2.孟繁琪.现代化农业的模式选择.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3.胡跃高.农业总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岩.发展循环农业.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05)
第四篇:酒店业网络营销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酒店业网络营销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全球经济环境日新月异变化中,网络逐渐占领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借助网络的信息化平台开展酒店营销,成为酒店竞争的新内容。本文介绍了酒店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意义与现状,并对我国酒店业在开展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比了目前酒店的网络营销途径的优势与劣势,最后对我国酒店业如何更好的开展网络营销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网络营销酒店业营销策略
一、酒店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意义与现状
(一)、为个性化服务设计作铺垫
根据调查显示,21世纪,酒店客人消费需求将更加追求个性化。网上酒店一方面让顾客事先就可以了解自己所订酒店的位置、价格与类型等;另一方面,酒店可以更好地从网上信息平台获取顾客的兴趣与偏好,针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自身能力重新整合酒店产品,全面提升顾客服务和酒店管理,最大程度的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二)、为酒店持续发展及品牌搭平台
酒店开展网络营销,就是对未来客源市场的战略考虑,是酒店进行市场竞争和建立酒店品牌意识的需要。通过网络,客人可以快速方便地得知酒店非常详尽的描述,不仅有酒店的基本信息描述,而且对酒店的交通、房型及价格、餐饮、服务设施都有专门的数据库描述。先进的数据库设计保证了客人可以按照各种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酒店,能使酒店建立诚信经营机制和更高的沟通平台,扩大知名度、开辟新的市场。
(三)、与全球酒店业网络化的距离
与全球酒店业相比,网络化是中国酒店业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中国有30%的单体酒店连网站和网页也没有,而没有加入预定网络的单体酒店占全国酒店总数的97%。以希尔顿酒店集团为例,它的网络服务点已经延伸到机场和火车站。中国的著名的网上酒店中介年订房量已达200万至300万间,但是它们毕竟是游离于酒店业之外,所以单体酒店的网络化市场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我国酒店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借助网络的信息化平台开展酒店营销已成为酒店竞争的新内容。网络化是中国酒店业与国外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主要表现如下:
(一)我国酒店网络营销观念滞后
1、大多数企业对网络营销只停留在初步的认识阶段
大多数企业对网络营销有一定的知晓,在305家受访企业中,对网络营销到底是什么,选择依次为:网上交易(43.1%),网络营销(30.3%),网上销售(17.8%)和网上订单(8.8%)。特别是有56.2%的企业认为网络营销的主要作用是给企业带来更多信息,而认为能给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只占3.3%。这说明多数企业虽然已知道网络营销,但对网络营销的本质并不十分了解,尤其是对网络营销会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缺乏深入的认识。
2、网络营销初现端倪,但涉及领域窄、占总业务比重小
调查显示,有 24.8%的企业已有某种形式的网络营销活动,网上订购原材料、零部件的占1l.5%,进行网上销售和到网上商场销售的分别占到70.4%和12.3%。网上销售取得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比例80.5%的企业少于2%,仅有5.2%的企业的网上销售额占到公司总销售的40%-60%。由此看来,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利用主要还是以宣传和销售产品为主,一小部分企业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向供货商下单并管理销售渠道。
(二)酒店信息化程度开展力度不够
酒店建立自己的网站,等于在互联网上为酒店打开了一个窗口。网站可以对酒店设施、服务及产品进行比较详尽的介绍,通过网上调查及时了解客户的反馈意见,接受在线预订。但酒店在网站建成之后,往往忽视了网络营销的基础工作。有的网站营销目标不明确,属
于纯静态页面制作,主页一般都是几幅图片和千篇一律的文字介绍,而且网页更新频率小,无法实现实时更新。
三、目前酒店在三种网络营销途径的优劣势对比
(一)GDS预定(全球分销系统)
通过加入GDS全球分销系统进行网络营销,虽有客源保证但需支付高昂的系统架设费用,同时GDS的收取的预订代理费也比其他渠道的代理费高。
(二)网上酒店中介——网络订房系统
网络订房系统作为酒店一个预订平台,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猛。从百度搜索“订房”,用0.0094秒搜索出822,000篇相关网页,首页显示的订房中心都表示能够提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商旅城市数千家会员酒店2-7折优惠预订,有的还承诺一小时确认,首页下还显示了其他网站的提示。由此可见:订房网络基本上是中介一统天下,其趋势必然会通过竞争向集中化发展。但对酒店而言它也存在以下缺点:
1、增加酒店成本:通过订房系统进行网络预订仍需酒店手工操作的辅助。
2、一些订房网站知名度不高,订单寥寥,因而它们无法取得足够的经济回报来改善服务功能。
3、知名度及营销效果较好的网站如携程旅游网对加入酒店条件较为苛刻且门槛较高,酒店无论从价格到客源都没有“话语权”,无法提高预订管理自主性。
(三)酒店独立网站
酒店建立自己的网站,等于在互联网上为酒店打开了一个窗口。相对于网络订房系统而言,酒店自己的网站可以对酒店设备设施、服务及产品进行比较详尽及个性化的介绍,同时通过网上调查及时了解客户的反馈和意见建议,并接受在线预订。这一形式在最初成为不少酒店趋之若鹜的热点,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调查,酒店网站建立和运营存在以下问题:
1、建设成本及后期维护推广费用高。通过市场上的专业信息网络公司进行整体策划,设置包括酒店首页、酒店概况、网上预订等十四个项目的模板,采用LINUX平台进行开发及动态信息发布,注册域名及租用虚拟主机,如果与当地几家综合门户网站建立链接,首期就需投入较高费用,以后每年还需投入不菲的维护及广告,且访问率不会很理想。研究表明,在主要的搜索引擎上创建饭店网站的链接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没有人会知道饭店的存在。如果与国内外著名的综合站点如Google、新浪、雅虎等分别链接目录分类和建立搜索引擎登记,则面临高额费用,而如需将酒店名字排列在搜索结果前几页,费用还将成倍增加。
2、回报效果低,投资回收期长。
通过对多家酒店的调查,酒店网站的在线网络预订寥寥,而有时客人通过网上预订后,酒店未及时跟进或根本无人关注,经常发生客人到达后没有订单的尴尬状况,所以国内大部分客户均嫌此种方式太麻烦而弃之不用,仍采取网上浏览,网下预订。所以,大部分酒店网站只能作为酒店一个宣传窗口,作为酒店不滞后于“E时代”的标志之一。
(四)技术与安全性问题尚待改进
目前企业对网上交易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支付的安全问题,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表示担心。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缺乏满足网络营销所要求的交易费用支付和结算手段,银行的电子化水平不高,安全性差,银行之间相对封闭,尚未能承担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的角色。如果通过电子银行或信用卡付款,一旦密码被人截获,消费者损失将会很大,这也是酒店网络营销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大难题。
四、对我国酒店网络营销策略的建议
(一)优化酒店网站
酒店网站建设应该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采取不同的网络营销策略,并据此对网站内容定期进行更新。在网络订房初见成效、有一定规模和效益之后,再对酒店网站进行后期维护及推广。
网站优化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网络浏览者转变为预订客人,同时提高酒店网站在主要搜索引擎上的搜索排名,以吸引更多的浏览量。
(二)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的最大好处在于将大众的喜好都暴露无遗,酒店可以进行针对性服务,使客人得到最满意的享受。这就要求酒店更全面地收集、提炼和整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然后将这些信息加以细分,并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例如,对酒店客房软硬件进行尽可能改善,以满足不同个性客人的需要。
(三)重新评估间接网上渠道的作用,确立全面的网上分销战略
1、重新评估间接网上渠道的作用
酒店要重新评估和利用间接网上销售渠道,采取措施减少对网上折扣商的依赖,避免因过低的价格影响自身的品牌价值。酒店的网上折扣价格一旦成为网上公开价将对酒店通过其他营销途径公布的价格造成很大压力。因此,过多地利用网上营销中介不一定是好的战略选择。
2、确立全面的网上分销战略
全面的网上分销战略是将直接面向顾客的分销模式作为酒店开展网络营销的关键点。酒店管理者应注意针对潜在的网上旅游消费者,在所有的“接触点”对自己的酒店进行正确的定位,在有效控制本酒店品牌和价格完整性的同时,利用一些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网上渠道努力增加网上销售收入额。
(四)组建会员网络且增添新老会员论坛
1、客人离店后,酒店通过E-MAIL询问他对酒店客房的意见.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心;在酒店推出新的服务项目以及将对客房进行重新设计前,通过E-MAIL通知会员,并征求他的意见。这样,顾客就会有一种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从而对酒店产生良好的印象。
2、建立新老会员网络是企业建立虚拟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团体。促进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培养顾客对酒店的忠诚度,把顾客融入到整个营销过程中,让每一个会员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样更容易收集关于顾客和潜在顾客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需要转化成真实的需求。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中国酒店业已经认识到这一新的交流工具的巨大潜力,以致各酒店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加入代理类网站,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与赢利机会。但也应看到很多网站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有的打开速度太慢,有些功能虽然很好但打不开,所以还需管理层给以充分重视,积极建设自己的实体网站,使之更人性化。也应不断的开展网络营销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来吸引顾客,以求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与赢利机会。参考文献
[1]李云鹏:我国旅游预订网站发展态势分析,商业时代,2006,(11)
[2]张立俭 孙英杰:中国酒店网络营销和管理的现状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
[3]梁业章 陆 琳:酒店电子商务箍略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24)
[4] 程艳红: 我国酒店网络营销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36)
[5] 刘砺:我国酒店网络营销发展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05,(11)
第五篇: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
近些年来,红色旅游的异军突起,对中国的旅游市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使老区的旅游品牌和形象更加鲜明,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得到更好地整合。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梳理的同时,提出了红色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现状 问题 发展策略
Abstract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the “ Red Tourist” developed so fast and made a great change in China’s tourist market.Through the“ Red Tourist”,We can offectivety protect and make use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c cutural heritage and make tourist brand, and combine enviromental resources with historic resources of human.Developing the “Red Tourist” contributes to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evolopment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 condition of China’s “Red Tourist” and bring up some problems, and then propose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Key Words:the Red Trip;Status;Problem;Development Strategy
目录
序言„„„„„„„„„„„„„„„„„„„„„„„„„„„„„„„ 第1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分析„„„„„„„„„„„„„„„„„„„ 1.1 红色旅游的定义 1.2 红色旅游的物质载体分类 1.3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 1.4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轨迹 1.4.1 建国初期的瞻仰、参观活动
1.4.2 “文革”期间革命纪念地的“朝圣”活动 1.4.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转变 1.4.4 新世纪红色旅游全面发展
第2章 我国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发展,一拥而上。
2.2 行政区划壁垒,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
2.3 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欠佳,可进入性差。2.4 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
第3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3.2 加强红色旅游行业规范
3.3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
3.4 融入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它由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孕育衍化而成。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下,“红色旅游”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着,不仅初步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道亮丽的文化奇观,引起世人高度关注。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消息,2011 年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国内旅游人数23 亿人次,增长9%;国内旅游收入1.4 万亿元,增长12%。在国内旅游急速升温的形势下,在建党90 周年的大背景下,2011 年的红色旅游活动必将升温。
1998年,随着“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宣传促销口号在江西省率先提出,红色旅游便逐渐兴起而发展。2004 年初,江西、陕西、福建、河北、广东、北京和上海联合发表《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决定就发展红色旅游进行区域协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链。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真正把红色旅游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发展战略的层面。2005年2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对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发展红色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从而使得红色旅游更加蓬勃发展,成为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展红色旅游的指导思想是: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进和完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中,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就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1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分析
1.1 红色旅游的定义
2004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颁发了《2004—2010 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将红色旅游定义为: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在实践层面上,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往往都被视为红色旅游的一部分。至于何谓“红色”?近期重庆市宣传部部长何事忠的解释颇有新意。他认为: 谈到“红”,少数人反对,以为是搞“左”的一套,甚至与走“文革”老路联系起来。这完全是错误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红色。“红”是汉语中褒义色彩最强烈的词。红色代表生机、活跃、青春、热情,代表明亮、鲜艳、力量、奔放和充满生命力。所谓红色文化,从理论上讲,是指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就是“红色中国”。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它既包括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精华,也包括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是先进文化、进步文化的统称。1.2 红色旅游的物质载体分类
目前,红色旅游的物质载体包括纪念地、旧址、遗址、纪念碑、陵园、故居、纪念馆、惨案遗址、历史遗产等等,不仅存量庞大、内容丰富,而且分类较细、针对性较强。一般可以分为“旧址”类、“遗址”类、“祭奠”类、“遗产”类。
“旧址”类红色景区是指我们党在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经历过的重要会议、伟人故里、重要事件和党、人民军队的驻扎地等,一般都内涵丰富、时间跨度较长。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韶山毛泽东故居等。
“遗址”类红色景区是指战役、战斗、惨案、重要事件发生地等。这类景区的共性是时间跨度较短、事件背景深刻、感染力强。如:平型关大捷遗址、南京大屠杀遗址等。
“祭奠”类红色景区包括纪念碑、纪念馆、陵园、雕塑性建筑等。这一类景区的共性是文物资料存量较多、观瞻性鲜明。如: 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西 柏坡纪念馆等。
“遗产”类红色景区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和自然遗产。这类景区的特点是,容易激发爱国主义感情,增强红色旅游对游客的叠加效果。
因此,对于游客来说,要依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安排目的地,才能满足 自身的需求。此外,我们更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红色旅游的形成和发展。1.3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
我国现阶段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将目的地建设成为以观光为主的传统旅游目的地体系的传统开发模式;二是将目的地建设成为注重游客参与和体验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体系的体验经济开发模式;三是混合开发模式,将传统型与体验经济型有机结合,使旅游目的地既有传统项目,又有新项目。
1.4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轨迹
总体上说,由革命纪念地演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演化为红色旅游景区,就是中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轨迹。1.4.1 建国初期的瞻仰、参观活动
中国国际旅行总社于1954年成立,并成立了15家分社,主要从事涉外接待。1964年7月22 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成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几乎与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步,1951年,文化部和内务部联合发文,要求修建革命事迹纪念馆和保护革命文物。1960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含33处革命纪念地和遗址,主要是接待国内外参观访问者,包括外国的国家元首和贵宾。比如: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在1951年2月6日对外开放,1961年改书“毛泽东同志旧居”。在新中国成立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工作一直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对宣传新中国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国内民众而言,这一时期的瞻仰、参观、学习,并不具备旅游的属性,革命纪念地也只是政治接待而不是旅游经营。不过,这一时期为红色旅游的形成提供了一些基本物质条件。1.4.2 “文革”期间革命纪念地的“朝圣”活动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相较而言,6 革命纪念地倒是幸运的受到了保护和利用。在这一特殊时期,以红卫兵大串联为主要形式,全国大中学校学生大批拥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使革命纪念地接待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1966年11月,红卫兵大串联达到高潮,毛泽东同志旧居和纪念馆昼夜开放,该年的参观者达290万人次。虽然,这些游客是以“朝圣”为目的的,也没有休闲、消费、娱乐的旅游属性,但这为后来红色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4.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转变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以当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更名为中国国家旅游局。1983年,中国被世界旅游组织接纳为会员。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被认可。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崛起,国家在计划安排的旅游基本建设投资中,每年都要安排一部分资金,帮助革命老区和革命纪念地发展旅游产业。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了第一批110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推动了革命纪念地逐渐从政治接待向旅游接待、旅游经营转变。1.4.4 新世纪红色旅游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全国很多地区都把本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2001年,国内部分革命纪念地发起成立了区域性的红色旅游协作组织。2004年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对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意义第一次做出了全面、深刻、权威的阐述。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2004—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红色旅游由此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第2章 红色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自2004 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工程开始,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部门大力协同,城市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并带动建筑、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我们仍然要清晰地认识到红色旅游火爆场景背后存在的问题。2.1 盲目发展,一拥而上
低水平重复建设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受到区域经济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可进入性、管理体制和景区知名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各地红色旅游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事实上,红色旅游景区除了少数地方,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开发较好,大部分则刚刚进入市场尚属开发初期,但却随着“红色焰火”大兴土木, 纪念馆、碑林、广场项目偏多,甚至贫困地区的名人故里也要建规模宏大的纪念地,环境容量不足的地方也要坚持建大纪念馆、大广场,盲目过度和不分重点地开发,以致造成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有的甚至为了政绩而劳民伤财,十分不利于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红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2.2 行政区划壁垒,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
当初的中央苏区、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大多建立在几省交界处。新中国建立至今,许多革命老区仍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管辖,有的甚至跨越数省,这对于红色景区的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各省市为发展本地经济,往往忽视景区间差异,阻碍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域流动。从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共有资源争夺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2.3 多数红色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欠佳,可进入性差
基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我国大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 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仍然是阻碍其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区位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公共设施落后、服务质量较低是制约一些红色旅游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限的资金制约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客源市场的拓展。红色旅游热潮的突起,使得景区的综合配套服务上的问题凸现出来,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2.4 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
多数红色景区的开发未能融入到当地特定的地域文化中,深挖红色文化内涵, 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独特,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主题单一,在展现形式上,以革命活动、名人故居、纪念馆等传统平面的、静态形式的展览陈列为主,开发方式粗糙,表现手段落后,枯燥乏味,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渴望更多参与性和自主性的旅游者的消费倾向,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2.5 红色景区经济来源单一
票收入是红色旅游景点进行维修和日常开支的重要来源,然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买门票在许多红色旅游景点成了常事,有的地方只有三分之一的来客买票,在一些地方借“红色旅游”刮起了一股吃喝风,下到基层要吃要喝,增加了当地的经济负担,有悖于红色旅游教育的初衷。
第3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先选择一批资源价值高、发展基础好的重点景区,率先开发,加快培育,形成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红色经典景区,提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发展红色旅游要突出产品特色,不能片面强调建设规模,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必须坚持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的原则。要根据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价值品位、交通区位等因素,制定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则,按照发展次序,分步推进,合理布局,防止无序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使作为旅游吸引物和主要载体的红色资源得到保护,并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的维修和进一步开发,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双向互动和谐统一和良性循环地发展。3.2 加强红色旅游行业规范
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时,要特别注意协调好红色旅游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文物保护等规划的衔接,使红色旅游的发展真正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大作用。红色旅游区域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加大本土特色的红色旅游商品研制和开发力度,提高旅游购物品的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同时,要加强对旅游购物品销售流通环节的管理工作,建设大的旅游购物中心,按照“小商品、大市场”的思路进行行业规范管理和监控。3.3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
突破行政划分界限打破行业壁垒、地区封锁,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统筹兼顾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经营和宣传促销等。加强区域内旅游合作区域间交流互助,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的流动。同时,在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集聚效应,在全国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联系互动效应。3.4 融入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还不是旅游产品,要把红色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品,必须进行产品创新。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特色打造,在“红色”中再挖“特色”,避免出现产品的单一化和雷同化。将红色旅游的主题融入到当地的地脉和文脉中去,将红色旅 游资源与当地特色资源有机结合,开展生态旅游、地质风光游、民俗风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从而与革命观光旅游一起形成优势互补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产生叠加效应。由此,保证了旅游产品的独特性,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论
红色旅游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文化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经济工程,还是培养红色下一代的重大教育工程,充分认识到发展红色旅游是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开发红色景区的过程中,要善于协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做到开发和保护相互协调,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现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走一条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东朝.红色旅游[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5(10).[2]范方志.论发展中国“红色旅游”[J] , 恩施职业技术学报.[3]张群.论红色旅游的深度开发[J].经济论坛, 2006(21).[4]方世敏.湖南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 , 商场现代化, 2007(9).[5]庄军.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7(4).[6]王晓洋.试论中国“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J] , 高职论丛,2006(2).[7]史玉江,唐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对策新论[J].商场现代化,2008(14).[8]孙凯.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 , 消费导刊, 2007 [9]范方志 林澍.论发展中国“红色旅游”[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1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