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召开
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召开
4月2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倡导发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主持开幕式。来自国内外的代表共3000余人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仇保兴对历届大会进行了全面回顾,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商务公使潘克礼、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吕锐锋等向大会致辞。法国区域平等与住房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与能源部住房、城市规划与景观司司长埃蒂安?克雷朋,世界绿色建筑协会首席执行官简?亨利,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等发表演讲。
本届大会以“普及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为主题,会期3天,包括研讨会、博览会两大部分。研讨会设有1个综合论坛和31个分论坛。
在综合论坛上,仇保兴以“普及绿色建筑的捷径――装配式住宅”为题作了精彩报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等5位中外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
在31个分论坛上,国内外专家重点交流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最新科技成果、发展趋势、成功案例,研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政策措施、评价体系、检测标识,分享国际国内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新经验。
大会同期举办的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展示了国内外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与产品应用实例。
大会得到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丹麦和加拿大等拥有全球完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先进技术措施和科学设计理念的国家的相关机构鼎力支持与协助。
第二篇: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观后感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
主讲人:刘加平
今天的讲座是由刘加平院士讲演的,主要阐述了建筑能耗的构成及节约潜力,解释了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能耗的形成机理和节约途径,分析了城镇建筑与农村建筑节能设计的差异,以及可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研究绿色建筑进行节能减耗的原理。
建筑能耗包括建筑物的建造能耗、运行能耗以及拆除能耗已是业内常识。建造能耗包括建材产品的生产能耗、建筑材料与部件的运输能耗、建筑施工能耗等,建材产品的节能,一是要研发低能耗的建材产品,二是提高常用建材产品的生产效率。拆除能耗包括拆除过程以及垃圾处理能耗等,加强再生利用,可以降低能耗。建筑运行能耗通常包括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电器设备、炊事及生活热水能耗等。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在不同的地域气候,各部分所占比例差异较大,可节约的比例也各不相同。建筑节能主要就是节约采暖、空调与通风能耗,主要是从设计、建造适应地域气候的“低能耗建筑”,研发、设计高效的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设备系统,研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技术及设计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的。
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延安的新型窑洞以天然石材为基本建材,减少了制砖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窑顶增加了太阳能热水器,设计了采用地热、地冷的通风空调系统,洗澡、取暖、制冷均不采用电力而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青藏高原牧区建筑采用太阳能为采暖热源,生土民居建筑再生,地震灾区的生态民居建筑模式都取得重大推广。
第三篇: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
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
一、大会历届回顾
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从2005年到2011年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在中国及世界各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事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和所给予的大力支持下,大会盛况一届胜过一届。每届参会总人数都超过了2000人,其中包括近百名地方政府市长,200多位来自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印度、新加坡、加拿大、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爱沙尼亚、波兰等十几个国家的政府官员、生产制造商、运营商、系统集成商、投资企业、房地产商、建筑协会及大学的专家学者等建筑行业人士。
二、大会主题
推广绿色建筑,营造低碳宜居环境
三、组织机构
发起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全球环境基金(GEF)
欧盟委员会能源总司(DG ENER, EC)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
美国能源部(DOE)
美国能源基金会(EF)
德国联邦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部(BMVBS)
法国生态、能源、可持续发展及国土整治部(MEEDDAT)
加拿大联邦住房署(CMHC)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建设局(BCA)
印度建筑业发展委员会(CIDC)
世界绿色建筑协会(WGBC)
国家外国专家局
美国驻华大使馆
法国驻华大使馆
英国驻华大使馆
协办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
中国建筑业协会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
中国建设监理协会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
英国注册工程师协会(CIBSE)
英国工程技术协会(IET)
英国-中国生态城与绿色建筑工作组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
加拿大绿色建筑协会(CGBC)
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SGBC)
法国全球环境基金(FFEM)
法国环境及能源控制署(ADEME)
承办单位
北京邦蒂会务有限公司
四、会议背景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带来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能源与资源快速消耗、发展环境瓶颈等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在工业、建筑、交通传统三大高能耗领域,建筑能耗所占的比重正不断上升,而在政策层面,建筑节能已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点课题。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绿色建筑面临极好的机遇。要抓住机遇,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千万不要丧失机遇。
本次大会的举办不仅可以加强国内外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及时沟通了解有关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方面的最新信息动态与趋势,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同步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推进中国建筑业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同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无可比拟的商机。
大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起,国内外相关政府机构、协会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国际性盛会。我们坚信,在中国政府和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本次大会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绿色节能建筑健康发展,促进全国各地房地产、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五、大会内容
会议议题
1、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践
中国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
绿色建筑最新设计理论、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激励政策分析和最优实践方案
国内外对绿色建筑评价的体系框架、评价方法、标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绿色建筑成本增量问题
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2、绿色建筑智能化与数字技术
智能化和数字技术与绿色建筑
相关发展政策与行业管理研究论述
建筑节能数据库、节能设计及数字化技术应用
安防、楼宇自控等关键技术
数字社区、数字办公楼建设以及新产品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3、绿色建筑与室内环境优化
提高建筑室内外环境质量,减少建筑的材料资源消耗
环境绿化配置
水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
低碳分析方法在建筑业中的应用
4、绿色建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新型低能耗、绿色环保建材
节材新工艺、新技术
可回收材料、再生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等
5、绿色照明中的新光源和新技术
以半导体照明产品为主的新光源在建筑照明和城市照明中应用及有关标准的制定
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式城市照明节能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合同能源管理在城市照明节能中实施策略
6、绿色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住宅与房地产业依靠技术进步, 发展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成功范例、发展模式、技术途径和激励政策等
7、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及工程实践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标准规范和技术经济政策
建筑节能围护结构技术与应用
节能门窗技术
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
建筑能源消耗的测试技术和统计方法
供热计量改造
天然冷热能源利用技术
既有建筑改造技术等
8、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最新发展
可再生能源应用城市、社区范例
太阳能、地热能、沼气、风能、生物质能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最新研究
以太阳能光热应用和浅层地能应用为重点,介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示范项目
9、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与监管
各示范省市及国外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的情况
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工作
研究制定用能标准、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节能服务等制度
10、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太阳能利用对建筑学和建筑师的挑战
太阳能光热和光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11、供热计量改革与建筑节能
中外供热计量的政策分析研究
供热计量总体方案
新型供热计量器具与系统
12、外墙保温研究及新进展
外墙保温技术体系研究
外墙保温材料与产品设备
外墙保温新技术应用
13、低碳社区与绿色建筑
低碳社区发展前景及其在低碳循环经济中的应用
低碳社区设计与实践的可行性
14、绿色施工最新进展
绿色施工的有关技术、工法、标准规范、装备设备、管理制度、工程实践等
15、绿色校园
16、绿色建筑推广机制与模式
六、参会对象
各级政府及建设、科技、发展改革、环保、财政和工业等主管部门负责人及代表;国内外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组织协会代表、知名学者、专家、研究员;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领域的设计和建设单位、工程公司,房地产、施工总承包、勘察设计、建筑装饰有关企业,节能产品生产商,金融投资机构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和师生;所有对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发展感兴趣的人员
七、会议日程
日 期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议题
备注
3月28日
全天
国际会议中心
大会代表报到/布展
全
天
展
览
3月29日 上午
国际会议中心
大会开幕式
国际会议中心
参观博览会
下午
国际会议中心
全体会议
3月30日
上午
第一分会场
专题会议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践
第二分会场
绿色建筑智能化与数字技术
第三分会场
绿色建筑与室内环境优化
第四分会场
绿色建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第五分会场
绿色照明中的新光源和新技术
第六分会场
绿色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七分会场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及工程实践
第八分会场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最新发展
下午
第九分会场
专题会议
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与监管
第十分会场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第十一分会场 供热计量改革与建筑节能
第十二分会场
外墙保温研究及新进展
第十三分会场
低碳社区与绿色建筑
第十四分会场
绿色施工最新进展
第十五分会场
绿色校园
第十六分会场
绿色建筑推广机制与模
3月31日
全天
展览
注:以上如有变化,请以当日议程册为准
八、博览会
1、展览时间:2012年3月29日—31日,展期3天
展览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2、展览范围
1)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践
绿色、节能、智能建筑总体设计方案
绿色建筑房地产开发项目实例
2)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与产品
楼宇自动化系统
建筑供电系统
智能社区
智能网络通讯系统
业务应用系统集成与开发技术
环境与控制系统
商务区办公自动化及信息服务
绿色建筑物业管理
3)低碳生态环保技术与产品
雨水收集、中水利用技术及设备
固废处理回收再利用技术及设备
环境绿化配置技术
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技术及设备
低碳社区分析计算软件
4)绿色建材技术与产品
生态化铺装材料、再生材料
建筑门窗及配套五金件
化学建材
室内装饰材料
厨房、卫浴设施及配套五金件
节水器具
建筑电工、电气
各类房屋建筑材料和技术
钢结构及金属制品
5)绿色照明技术与产品
半导体建筑、城市照明产品
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式城市照明节能系统
6)绿色房地产实践
绿色房地产项目介绍
绿色房地产适用技术
绿色房地产的物业管理
7)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程实践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总体设计方案、项目实例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和设备
8)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工程实践
太阳能、地源热泵、风能热泵、风能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与展示
9)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与监管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运行、监管与节能服务市场的展示
10)绿色施工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项目介绍
绿色施工技术和工法
绿色施工装备
11)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
高效率采暖空调设备
供热系统效率提高技术
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技术
高效率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技术
12)外墙保温技术和产品
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绿色隔热建筑材料
新型节能环保幕墙材料
外墙保温技术体系研究
外墙保温材料与产品开发
13)低碳社区与绿色建筑
环保相关技术产品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技术与产品
改善居室环境质量技术与产品
节约资源能源技术与产品
14)供热计量改革与建筑节能
供热体制改革示范项目
最新供热计量技术及计量改革成功范例、设计方案
采暖、供热设备及通风系统
节能暖通空调、供热设备、燃气热水技术与设备
供热计量新技术与新产品与检测收费系统
15)绿色校园
16)绿色建筑推广机制与模式
3、参展单位
□ 建筑设计公司 □ 绿色建材企业 □ 科研机构
□ 房地产开发公司 □ 节能类企业 □ 建筑施工企业
□ 顾问咨询公司 □ 金融投资机构 □ 政府组织等
除单家企业参展外,展览会还将设立省市特别展区及大型建材展区。
九、大会组织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
(一)大会组织委员会
主 任:
仇保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副主任:
郑坤生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
赖 明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李秉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委 员:
李敬辉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
闫 金 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
刘志全 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副司长
周长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
金建敏 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副司长
陈宜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
陆克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
Douglas Taylor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科学技术咨询小组(STAP)秘书处秘书
Ben Pape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中国及香港区业务顾问
许麟济 新加坡建设局国际开发署署长
P R Swarup 印度建筑业发展委员会主席
姚 兵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
管 庆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韩爱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
武 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
刘贺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
杨 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刘 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
王 俊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修 龙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 桦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裁;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 燕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项 勤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徐宗威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张 雁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
王子牛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吴 涛 中国建筑业协会秘书长
王毅强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秘书长
徐永模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
S.Richard Fedrizzi 世界绿色建筑协会主席;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主席、首席执行官
Tony Arnel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主席
Stephen Matthews 英国注册工程师协会理事长
Alan Kell 智能与绿色建筑有限公司(英国)总经理;英国-中国生态城与绿色建筑工作组联合主席
Dominique Campana 法国环境及能源控制署国际事务负责人
Marc-Antoine Martin 法国全球环境基金秘书长
秘书长:
李 迅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王有为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研究员
副秘书长:
王清勤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秘书长
李 萍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秘书长
仝贵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处长
邹燕青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秘书长
第四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联席会议汇报
关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汇报
深圳市建设局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联席会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重点,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勇于创新,在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03年10月1日,国家《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颁布实施,标志了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正式起动。而2006年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得我市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的轨道,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日新月异,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领》和《关于打造 绿色建筑之都行动方案》,批准了《深圳市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也发布了《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办法》、《建筑节能专项验收行政许可办法》以及《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等13个规范性文件和标准。2008年,深圳市建设局将绿色建筑作为主题工作年,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的主要抓手,主要工作有:
1、完善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建筑节能条例》,加快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我局积极制订和编制相关配套文件和技术标准。已经发布实施了《深圳市民用建筑工程建筑节能专项验收行政许可办法》等5项文件,正在制订《绿色建筑认定办法》等5项;已经发布技术标准《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等8项,正在编制《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等12项。以上10项政策法规和20项技术标准编制发布后,将初步形成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2、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监管。
根据《建筑节能条例》,2006年11月1日起组织实施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等制度,至今年11月底,全市共抽查施工图设计文件505项,涉及建筑面积2080万平方米,一次通过率为25%;建筑节能专项验收478项,建筑面积约2783万平方米,一次通过率为19%,整改投入 1011万元。对全市所有在建项目开展拉网式建筑节能大检查,共检查335个在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250万平方米,涉及投资约580亿元。
3.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作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进一步扩大
截止目前,深圳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32个,涉及投资130亿,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10个,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获得国家财政补贴3700万元。现已竣工投产的项目8个,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示范作用明显。
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大力扶持太阳能产业发展,建立了四家太阳能产业基地,并给予财政补助。组建了深圳市建筑节能实验室和建筑节能检测评价中心,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进行研究和评价。通过梅山苑、侨香村、体育新城等示范项目的带动和《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实施的12层以下居住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我市太阳能光热在建筑中的应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7%,使用太阳能热水的新建建筑面积64.6万平方米,全市太阳能热水用户达1.8万户。
4、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我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选为“十一五”期间 开展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节能改造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城市,要求在2010年前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简称大型公建)节能监管平台建设、600栋大型公建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安装、900栋大型公建能源审计、能耗审计、能效公示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工作。国家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支持我市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第一批1137万元已经下达。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的通知》及市政府有关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局正在积极组织实施这项工作。
经过各方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已完成大型公建节能监管平台一期建设,完成360栋大型公建的能耗审计和46栋建筑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安装,完成全市18345栋建筑基本情况和能耗情况的核实、530栋民用建筑能耗统计。
5、开展公共建筑执行空调温度26℃及用能管理情况大检查。
积极开展大型公共建筑用能行为的监管。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提倡科学用能、合理用能,2008年继续开展公共建筑执行空调温度26℃度大检查。共检查各类公共建筑401栋:354栋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符合标准,达标率为88.3%;47栋为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1.7%。检查结果刊登于深圳特区报,收到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组织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以及建筑节能宣传培训等各项活动。
目前,我市既有建筑面积达2.4亿平方米,其中90%为非节能建筑,每年浪费大量的常规能源,节能潜力巨大。截止2008年11月底,我市先后对市检察院、市政协、孙逸仙心血管医院等19家政府及财政支持单位办公建筑的用能系统(主要照明、空调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选择建设集团办公楼、招商三洋厂房作为节能改造试点,其中三洋厂房的改造包括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和节水、立体绿化、旧建筑材料利用等,总节能率达到66%。建设集团办公楼则为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节能效果明显,单空调的节电量每月在1.2万元以上。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我局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改造工作,采用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先后完成深圳飞通光电大厦、新一佳超市、深圳彭年酒店等多个项目的节能工作,改造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空调节电率在20.7~43.5%,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
2008年,是我局绿色建筑主题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北京绿色建筑大会、全国推广应用散装水泥50周年成果展览、节能宣传周、深圳生活科技博览会、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外绿色地产论坛等大型活动,展示和演讲的内容引人瞩目,报纸、电台、电视、网络 通等各类公共媒体对深圳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报道量大幅增加。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意识深入人心。
7、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将建筑节能工作进一步推进到发展绿色建筑的新阶段。
今年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了“关于光明新区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市建设局与美国能源基金会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合作备忘录”,共同将深圳打造成绿色建筑之都。受宗衡市长的委派,我局组团参加韩国釜山建筑文化节,专题考察学习韩国和日本的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与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联合召开第二届中法建筑节能技术研讨会。同时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等组织进行了长期的技术交流。通过国际国内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推动了我市建筑节能的发展。
8、建立健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协调机制 为了协调解决开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成立了“市推进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为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确定了方向,破解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另外,建筑节能和墙改管理处、市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市绿色建筑协会等机构相继获准成立。领导重视和机构的确立为我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9.建筑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全市新建建筑全面实施建筑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迈上新台阶,可再生能源利用逐步扩大,建筑工业化研究取得积极成果,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先导效应,建筑节能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11月1日《建筑节能条例》实施至今,我市民用建筑符合节能标准率从不到10%提高到100%(全国符合节能标准率为71%);累计节能总量达到61.7万吨标准煤,累计节省用电16.2亿kwh,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64.1万吨,其中新建建筑通过实施节能标准,减缓能耗增长实现节能51.5万吨标准煤;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现节能8.2万吨标准煤;应用可再生能源实行节能2.0万吨标准煤。2008年,节能总量达到40.8万吨标准煤,占我市当年节能减排目标82.5万吨的49%。预计到2015年,当年节能总量将达到347万吨标准煤,节省用电91亿kwh,减排二氧化碳923万吨。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期望相比、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包括:
(一)全社会建筑节能意识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建筑节能验收、施工图设计抽查和日常监督 及专项检查,发现社会对建筑节能工作还不够重视,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建筑节能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市编委对建筑节能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批准设立建筑节能和墙改管理处并增加公务员编制1人、雇员编制1人。但是,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法规的起草工作,仅靠增加2个编制远远无法满足要求。目前的我局也只能依靠借聘人员应付日常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和专项验收,难以确保建筑节能各项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的实施,已经严重影响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政府投入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去年,建设部对我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时指出:深圳市政府在建筑节能领域的经济激励政策缺乏,这与深圳市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不相适应。市人大执法检查组提出《建筑节能条例》规定的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尚未设立。
(四)大型公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难度较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涉及不同的业主和产权单位,现行的能源消费政策不利工作的开展,对政府投资项目来说,由于能源费用支出是实报实销,节能与否跟建筑物使用单位没有利益关系;对商业办公建筑来说,能源费用是分摊给各分租业主,节能与否跟建筑物产权所有人也没有直接关系,制约了工作推进。
(五)部分配套制度需要尽快制定和实施。
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设立了16项制度,其中11项已实施,5项制度尚未实施。已实施的制度有:
1.编制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第八条); 2.编制建筑节能标准(第九条);
3.发布推广限制、禁止目录(第十一条);
4.施工图设计建筑节能专项抽查制度(第二十条); 5.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制度(第二十三条); 6.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制度(第二十五条)。; 7.建筑能耗统计制度(第二十七条);
8.安设空调分户用冷计量制度(第三十二条); 9.空调废热回收制度(第三十三条); 10.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制度(第三十四条); 11.建筑节能行政处罚实施标准(第五十二条); 未实施的制度有:
1.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第十五条);; 2.用电超定额征收用电附加费制度(第三十条); 3.建筑物屋顶实施绿化制度(第十三条); 4.建筑物能效标识制度(第十四条)
5.推广应用其他可再生能源制度(第三十五条)。除了我局正在起草的《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外,尚有《建筑物能效标识制度》等4项规范性文件尚未着手起草。
三、2009年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和我局各项工作部署,继续完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和行政监管体系,建立全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确保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强化既有建筑的用能管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强化建筑节能和新型墙材的日常监督与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大力推进散装水泥和预拌砂浆事业发展,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和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努力开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新型墙材改革的新局面。
1.全面贯彻实施“一法三条例”,确保新建建筑符合节能设计标准。在严格执行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的基础上,积极与规划、房地产管理部门,落实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的规划审查阶段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实施审查和房屋销售阶段的建筑节能措施明示告知制度。
2.确保完成2009年既有建筑改造任务。根据建筑节能规划,十一五期间,完成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10万平方米住宅节能改造。
3.全面推进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2009年在建筑能耗监测试点的基础上,将全面建设建筑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全面开展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 示工作。确保按照建设部要求完成250栋大型公建安装能耗实时监测设备,建立和健全建筑能耗统计制度。
4.扎实做好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各项工作。推进建筑工业化,推动万科建筑工业化基地和建筑工业化标准建设,探索通过建筑构配件的工厂化和现场装配,实现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5.强化建筑节能和建材监管的力度。强化建设工程参与方的节能材料采购责任制、招标投标制、进场验收制、见证取样检验制等制度,会同工商、质检部门加强对钢材、混凝土、建筑门窗、扣件、节水器具、防水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粘土砖、粘土陶粒等重点建筑材料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完善重点建筑材料供应单位备案信息,实施重点工程包括节能材料在内的重要材料的采购备案试点,建立可追溯的建材、采购单位的信息库,加强生产、流通使用领域建材监管信息的共享联动。
6.进一步加快开发和推广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以节能减排、施工安全为重点,加快新体系、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通过推广使用,促进建筑材料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推进施工现代化和建筑工业化。加大在建工程推广使用预拌砂浆力度,确保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按要求全部使用预拌砂浆;以建筑部品配送和预拌砂浆物流两个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
四、提交联席会议审议的几个问题:
根据市人大对《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执法检查情况和我局在建筑节能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将我市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报联席会议审议:
(一)关于市人大《建筑节能条例》执法检查报告整改有关问题
今年8月,市人大组织对《建筑节能条例》实施一年后的执法检查,并将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函告市政府办公厅。市人大在充分肯定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的基础上,对存在的政府有关部门还须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沟通和协调;人力、财力投入有待加大;《建筑节能条例》规定的一些制度和内容尚未落实;既有公共建筑的高能耗情况比较普遍;宣传发动和教育培训工作有待加强;市场机制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六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针对人大提出的问题,我局高度重视,逐条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方案(见附件),制订了责任分工表,由市府办公厅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相关部门已基本反馈意见,基本同意整改方案,我局将对整改方案调整后报市府办公厅答复市人大。其中涉及部分主要问题在下面将作专题的请示。
(二)关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问题
我市建筑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的数据显示,我市现有既有建筑约2.4亿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早期的建筑属于高耗能 建筑,每年浪费大量的常规能源,节能改造潜力巨大。根据《深圳市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我市须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不少于110万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任务,其中公共建筑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和居住建筑不少于10万平方米。据初步测算,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约为250元/平方米,居住建筑约为150元/平方米,加上制度建设、标准编制、软件开发和其他管理费用,总费用约为2.94亿元。改造后每年可节约用电2000~2600万kWh,总投资回收期为8年,可行性强,项目改造后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我局建议:
1.请市发改局将11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和2.94亿元的投资列入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该项目进行一次性立项,一次性报建,分步实施。
2.考虑到11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工程分散、子项分项众多,为加强统筹和管理,建议委托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作为建设单位统一组织实施,从总投资中提取3%-5%作为项目管理费。
3.为落实建筑节能政府带头的理念,改造的建筑为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中单位面积能耗排在前列的市直各部门办公建筑、各区和封闭管理区政府办公楼。
4、我局起草了《深圳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方案》,并征求了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后进行了修改完善,建议市政府 予以印发。
(三)关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项目建议书已于5月份报市发改局,市政府投资评审中心已经评审,市发改局近期已经批复并列入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C类。建议:
1.请市发改局将此项目列入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C类改为A类。
2.作为既有建筑改造能效测评的需要,市直各部门办公建筑、各区和封闭管理区政府办公楼2009年应完成建筑能耗实时监测设备安装。
3.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土房产局和各区政府、各封闭管理区管委会应密切配合,加强协调,确保工作任务完成。
(四)关于北京第五届绿色建筑大会参展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战略部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定于2009年3月27日-29日在北京举办“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第五届绿色建筑大会”)。
我市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亲自率团,以“深圳市人 民政府”名义组团参加了第二、三、四届大会,充分展示了我市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以及建筑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成果,受到了国家、省、部级领导和媒体的高度评价,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展示深圳“绿色之都”的建设成就,建议:
1.以“深圳市人民政府”名义组团参会,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任参展代表团团长,市建设局、科信局、发改局、贸工局、环保局、财政局联合承办,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市绿色建筑协会、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协办。
2.上届我市参展团费用为130多万,建议本届参展展位规模与上届基本相同,进一步增加参展内容,扩大宣传力度,预算费用约需150万元,由市财政专项拨款解决。
(五)关于设立建筑节能专项基金问题
近两年来,市财政对建筑节能工作增加了行政经费开支,墙改基金也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建筑节能工作,但条例规定的“设立建筑节能专项发展资金”制度尚未落实。经与市财政部门沟通,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应在市财政立项,并经市政府批准。为此,建议由市财政部门牵头,与市建设部门专题研究,简化审批程序,在2009年6月30前完成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
(六)关于增加人员编制问题 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准,市建设局2008年新增“建筑节能与墙材改革管理处”,并核准增编2人,对缓解目前建筑节能工作人力紧张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需要。为此,建议市政府组织调研,参照广州、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做法,增加6名建筑节能工作人员,进一步推动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
第五篇: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规划
xx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规划
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零一六年七月
目 录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十二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成就...............................................1
(二)发展面临的机遇.........................................................................................8
(三)发展面临的挑战.........................................................................................9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原则.................................................................................................12
(三)总体目标.................................................................................................13
(四)具体工作目标.........................................................................................13
三、重点任务............................................................................................................15
(一)集中连片推进绿色建筑发展...................................................................15
(二)加快推进新建建筑能效提升...................................................................15
(三)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改造.......................................................16
(四)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和节约型社会建设...........................16
(五)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规模化应用...................................................17
(六)加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能力建设.......................................................17
(七)强化绿色施工与运行管理.......................................................................18
(八)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支持体系...................................................................19
(九)加强新型绿色建材推广及产业化发展...................................................19
四、保障措施............................................................................................................20
(一)健全管理体制...........................................................................................20
(二)建立激励机制...........................................................................................20
(三)强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21
(四)健全标准体系...........................................................................................21
(五)加强科技研发...........................................................................................22
(六)增强能力建设...........................................................................................22
(七)加强宣传推广........................................................................................................22
前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逐年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我国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资源的肆意开采和随意排放有害气体、粉尘等,使得我们的居住环境和气候条件变得更加恶劣,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筑建造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切实提升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水平。建筑领域的节能和绿色发展是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民生科技领域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消耗,消除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建设领域转型发展,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xx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xx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和《xx省“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成就
1、建筑节能总体目标取得显著突破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有关节能减排的要求,按照《xx省“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节能监管、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的总体要求,截至xx年底,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7%,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7822万平方米;组织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启动了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187.8万平方米;推动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城市区域性集中供热,累计完成城市集中供暖项目604万平方米,开展xx市、xx市西秀区、xx市鸭溪镇、威宁县、碧江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区、县、镇)和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累计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到491万平方米。到“十二五”期末,建筑节能实现节约191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节约15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任务。
2、建筑节能工作全面推进 ——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成绩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69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187.8万平方米,其中一星级552.3万平方米,二星级608.3万平方米,三星级27.2万平方米,除中天“未来方舟”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外,息烽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为全国第一家绿色医院,中天“未来方舟”渔安小学等6所学校30万平方米已申报三星级绿色校园,贵安新区富士康绿色产业园区已申报三星级绿色工业建筑,xx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中天201大厦等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同时通过美国LEED认证。
xx市中天“未来方舟”项目获首批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规划总建筑面积72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全覆盖,已建成437.7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超额完成国家生态城区建设目标,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332.6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逐步推进
根据住建部《关于推进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意见的通知》(建科[xx]55号)等文件的要求,结合全省实际,开展了“xx省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外窗节能改造技术研究”,以建筑门窗节能改造为重点,在xx市、xx州、xx市三个夏热冬冷地区进行了居住建筑外窗专项改造,完成了70万平方米示范项目改造任务,室内舒适度明显提高,解决老窗渗水等问题,效益显著。——城市集中供暖取得突破,探索并总结经验
集中供热遵循区域集中、新区先行、热源多元、市场运作、规范管理、逐步推进的原则,推进全省城市区域性集中供热。根据各地实际,xx市出台了《xx市区域性集中供热用热管理办法》、xx市发布了《xx市集中供热项目规划》,完成了xx市中天“未来方舟”、凤凰山城市综合体等供暖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城市集中供暖项目604万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取得突破
xx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xx市西秀区、xx市鸭溪镇、威宁县成功获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区、县、镇),建成xx财经大学等一批集中推广地源热泵及太阳能光热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累计完成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面积341万平方米。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形成xx南长城国际大酒店等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累计完成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面积150万平方米。到xx年底,全省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面积达到491万平方米。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积极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获批第三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450万元。积极开展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监测、能耗公示等工作,建设完成xx省建筑能耗监测中心及数据中心。截止xx年底,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460栋、能源审计50栋、分项计量装置安装42栋,能耗公示138栋。xx、xx等市级级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也同步推进。
推进全省高校节约型校园能耗监管平台建设,xx大学的节能监管平台通过住建部验收,xx财经大学的节能监管平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3、建筑节能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组织机构设置不断加强
xx年机构改革后,在原省建设厅科技标准定额处和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基础上设立建筑节能与科技处,承担建筑节能、科技和标准管理工作。九个市州、威宁县、仁怀市及贵安新区均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其中xx市、xx市设立了建筑节能与科技处(科),88个县市区大多以合署办公方式成立节能办负责节能日常管理工作,基本上建立上下贯通的工作管理体制, 有效加强了全省建筑节能工作的管理。
成立“xx省绿色建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xx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负责xx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全面启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在xx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加挂“xx省绿色建筑与科技发展中心”牌子,开展项目申报标识评审及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等工作,促进全省绿色建筑的发展,健全完善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积极贯彻国家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法规政策,加强配套政策、规范文件建设,完善全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管理体制。
建立并实施建筑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民用建筑能效公示制度、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备案制度、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备案制度等工作制度,强化了全省建筑节能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
颁布了《xx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xx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xx省绿色小城镇创建、申报及验收管理办法(修订)》、《xx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xx省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工作行动方案》等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形成了适宜地域特点的政策体系,为地方绿色建筑评审工作提供了管理保障。——技术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建立
结合xx区域特征,因地制宜,积极完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编制发布《xx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指导全省地方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十二五”期间,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方面,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试行)》(DBJ52/T060-xx)、《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xx省实施细则》(DBJ52/T063-xx)、《xx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施工验收技术规程》(DBJ52/T064-xx)等7项地方工程建设与产品规范编制,《xx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规程》、《xx省浅层地温能勘查技术规范》等7项地方建设标准在编,逐步健全了全省地方标准体系。——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根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需要,开展了xx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测评能力建设,xx年xx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获批国家级能效测评机构,把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质量,保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顺利验收;两家检测机构获批国家门窗标识实验室,推进门窗标识工作。
成立了“xx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建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根据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能效测评、绿建技术咨询等多种综合性服务,有效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颁布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建设新技术推广技术推广目录,节能产品备案265项,新技术推广19项,着重推广隔热反射涂料、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墙体复合自保温砌块、断桥铝合金窗、高效水源热泵机组等节能产品和技术,引导建筑节能相关技术、产品、产业发展。全省积极开展建筑工业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混凝土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整体住宅体系、磷石膏大板装配式钢结构整体住宅和工业厂房体系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与了国家“十二五”《经济型空调冷热源与自然能源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一体化及高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xx低能耗建筑典型围护结构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多项,全面提升了建筑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推动全省建筑节能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支持发展绿色建筑设计与咨询、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新型建材等新兴绿色产业及相关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对全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支持保障体系。
——宣传推广不断扩大
积极组织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宣传推广工作,组织参与可持续性建筑、绿色建筑为主题的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专题讲座及国际论坛;连续成功举办5届生态文明xx国际论坛绿色建筑城镇化分论坛,在城镇化建设领域与瑞士、新加坡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及时汲取国内外建筑节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显著提升了全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影响力。
组织节能行业人员参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xx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2/T065-xx等标准宣贯培训和行业技术培训,参加培训人员约10000人次,组织有关单位参加“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积极宣传“地球一小时”等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理念,提升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认知度,引导绿色消费,促进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绿色建筑理念传播与实践推广。
(二)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行动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提出专项要求。国家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等文件,提出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的路径。
“十二五”期间xx绿色建筑发展处于示范推广阶段,与全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差甚远,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较低,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和省级绿色生态城区推进缓慢,应抓住国家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机遇,加快推动全省绿色建筑发展。
2、发展绿色建筑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
我国城镇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建筑活动造成的噪声、灰尘、光污染,以及室内环境污染等直接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同时,我国居民过于强调个性化装修,由此产生的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此外,城镇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处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交通等突出问题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民生发展的重要任务。
3、全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全省已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编制了《xx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切实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推广使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浅层地温能和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推行建筑节能,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绿色建筑,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是实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及保障措施。
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促进城乡建设走上绿色低碳科学发展轨道,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上有重要作用。
(三)发展面临的挑战
1、转型发展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筑、交通运输、工业三大领域能耗比重有望继续保持下降态势,结构性节能减排效果逐步显现,但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偏高,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将超过48亿吨。建筑领域城镇建筑中仍有70%非节能建筑,建筑节能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建筑能耗不断扩大,面临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为此,在城乡建设发展领域的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对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全省“十三五”时期重要发展战略方向。
2、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国内部分地区已发布地方节能75%的设计标准,大部分地区发布节能65%的设计标准。全省自xx年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以来,一直执行建筑节能50%的标准,节能标准低,相对滞后,继续执行50%的节能设计标准难以满足国家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和使用者舒适度的相关要求,同时也阻碍了节能新技术的更新。
3、缺乏有效激励保障政策机制
全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晚、起点高,绿色建筑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未落实有效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措施,难以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影响建设单位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性。绿色建筑的高标准要求,务必在全过程实施中增加成本,且其效益具有一定社会性与外部性,缺乏有效的激励引导政策,难以推动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
4、科技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深入推广,建筑类型的多样化、项目资源条件及环境的差异性对科技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重设计轻运营问题较突出,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与指导,绿色建筑产业链尚不完善,建材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产品行业标准缺乏、建造工业化程度低,缺少相关工业化产品技术支撑体系,制约了绿色建筑健康快速发展。
5、地方监管制度落实难
建筑节能工程监管是设计、施工、验收、测评等各阶段严格把关、闭合监管。根据每年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检查,部分地区建筑节能工作的考核仍未纳入政府层面,缺乏建筑节能专业技术人员,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执行机构,节能管理能力薄弱,监管力度不够,无法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地方监管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县级及以下乡镇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有待推进。
因此,尽管“十二五”期间全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当前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社会的背景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形势仍十分严峻。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两条“底线”,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xx”的重要战略。健全管理制度,实施有效引导,发展新型绿色建材,完善标准规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运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方针,实现城镇建设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根据全省资源、气候、经济、文化、民族习俗等特点,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绿色建筑适宜技术,体现地方特色,实现城乡统筹、合理规划、精细设计。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结合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先行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示范区等建设发展重点任务,推进民用建筑绿色规模化发展,提高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文化体系。以“2个100工程”、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城市综合体、大型公共建筑、省级生态城区等为重点,鼓励其他建设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整体推进绿色建筑发展,逐步提高绿色建筑比例。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用政策、法规、标准等措施从总体上进行把控,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引领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市场拉动机制,构建适宜的绿色建筑政策机制和运行模式,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建筑服务体系,以市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4.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以科技为先导,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全省绿色建筑相关产业配套发展,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加强可再生能源、适宜绿色建筑应用技术推广,促进绿色建筑应用及绿色建筑产业链规模化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建立起完善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规范运作机制、激励机制,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建筑节能发展由规模化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由新建建筑向既有建筑延伸,由单一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转变,由单体绿色建筑向规模化绿色建筑扩展,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力争新建建筑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8%,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50%,建筑领域实现节约标准煤240万吨。
(四)具体工作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的理念为社会普遍接受,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技术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绿色转型。
1、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逐步执行高标准设计要求,公共建筑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xx执行。xx市、xx市、xx市、贵安新区主城区居住建筑实现节能50%到节能65% 的转变;鼓励其他州、市、县建筑按高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强制性节能标准逐步向乡镇推进。
2、实施绿色建筑有序推进。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城市综合体、大型公共建筑及2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城镇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达到50%。
3、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绿色建筑产业园区等综合示范建设,建设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绿色示范园区等集中示范项目不少于3个,建设完成10个省级示范绿色小城镇,促进高水平绿色建筑集中连片推广。
4、强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绿色改造。推进重点城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建设,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为重点,结合国家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政策,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0万平方米,提高既有建筑中节能建筑比重。
5、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提升城镇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消费比重,力争完成太阳能、地源热泵技术建筑应用600万平方米。
6、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对既有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逐步扩大监测建筑数量及监测深度,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推动公共建筑节能运行与管理;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安装分户、分类、分项用电计量装置,并与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三、重点任务
(一)集中连片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执行贯彻xx省政府《xx省绿色行动方案》以及《xx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以经济适用为原则,逐年提升绿色建筑执行率,逐步提高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和比重。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城市综合体、大型公共建筑、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住宅区项目应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园区、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建设,促进高水平绿色建筑集中连片推广,鼓励城市新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大型住宅区建设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
(二)加快推进新建建筑能效提升
继续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和指导,深入推进全省建筑节能,全面提升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制定新建建筑强制性节能65%标准与推进计划,倡导政府投资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公益性建筑率先执行更高水平节能标准,稳步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进一步完善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能效测评、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监管机制,确保建筑节能标准执行质量及技术水平;积极开展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建成一批基于整体解决方案的超低或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形成示范效应;积极推进节能农房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
县(镇)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乡规划时应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生态发展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按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和改造,同时统筹深入推进全省绿色小城镇示范,提高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绿色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改造
制定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意见,加强指导和监督,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长效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编制地方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的工作方案。将旧城功能优化提升改造与节能改造有机结合,在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过程中,同步推进节能改造和绿色改造,倡导农危房改造中同步推进节能改造;实施重点城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建设,制定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推动政策,倡导采用PPP、合同能源管理等创新模式,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四)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扩大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覆盖范围,逐步将重点用能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纳入能耗监测平台;深入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监测和能效公示工作,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立可持续的省/市级平台运行管理办法;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及监测数据使用管理,研究制定公共建筑能耗定额标准;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总结推广运行管理经验。
以节约型医院、节约型科研院所试点为突破点,逐步启动旅游、商业、交通、文化、体育等领域节约型公共建筑、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
(五)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规模化应用
在全面做好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勘察和利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及发展计划;拓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领域,逐步将高效空气源热泵应用技术纳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体系;新建建筑工程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条件、适用类型、应用规模及效果进行专项论证,具备应用条件的新建建筑,应至少选择应用一种可再生能源;鼓励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在农村地区规模化应用。
(六)加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能力建设
落实贯彻《xx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各市县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理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创新的思路,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对适合本地区资源条件及建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推广,建立起有利于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法制环境和相应的技术体系、政策体系;加强监管人员管理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的认识,增强监管能力。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信息化管理,逐步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能效测评、竣工验收等纳入工程管理程序,提升项目建设、管理与评价水平,完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监管机制。
加强建筑能效测评、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材评价机构能力建设,规范评定过程,建立科学、完善的操作流程,增强机构能力和机构的公信力。
加强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等人员的绿色建筑知识和技术培训,将绿色建筑知识作为规划师、建筑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相关专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鼓励支持xx大学、xx师范大学等省内高等院校开设绿色建筑相关课程,加强相关学科建设。组织规划设计单位、人员开展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竞赛活动。广泛开展国际和国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和国内先进经验。
(七)强化绿色施工与运行管理
完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强化一系列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要求,实现建设过程的绿色化,建立并实行绿色施工统计、监测、考核制度。本着规范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作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原则,深入开展绿色文明施工,加强建筑业绿色施工的监管和推进,实施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以创建节约型工地为抓手,大力推广低碳的建材产品及施工机具工具的应用,鼓励建材本地化、土方平衡、绿化维护,推动建筑垃圾有效处理和再利用,强化建筑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四节一环保”。注重提升建筑用能运行管理水平,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实施绿色物业管理,加快物业管理由传统模式向绿色物业管理转变,社会公共建筑及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由专业人员进行日常用能的运行管理;同时,按照绿色评价标准要求对新建绿色建筑提出日常运行维护工作要点、操作规范要求,引入能源托管、专业化管理模式,将资源消耗同管理者的利益挂钩。以切实实现绿色建筑绿色管理。
(八)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支持体系
根据地方气候特点与资源条件,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发展全省建筑四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加强研发与生产,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提高绿色建材评价机构能力,开展一、二星级绿色建材标识评价,推广绿色建材;加强木结构、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研究,鼓励发展现代木结构、钢结构建筑,积极引导以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绿色建筑,促进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绿色建材在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中的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推进力度,加快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产业和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九)加强新型绿色建材推广及产业化发展
根据地方气候特点与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适宜绿色建材,加强绿色建筑四新产品研发与生产,确保绿色产品质量,并促进绿色产品产业化发展。坚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工作相结合,稳步提升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比例。加大装配式工业化住宅、全装修住宅的推广力度,实现土建装修一体化建设,避免建设资源浪费。
建设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对通过认证的绿色建材,颁发绿色建材标识,列入建筑新产品推广目录。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管理体制
贯彻落实《xx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健全政策法规、激励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和配套措施,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建立以市(县、区)为主的责任体系,鼓励市(县、区)建立自身的政策体系,健全民用建筑节能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全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推进工作,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健全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二)建立激励机制
研究制定绿色建筑项目补贴、技术研发、课题研究的激励措施,出台绿色建筑财税激励等经济激励手段直接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同时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补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专项资金等相关专项资金的作用和功能,制定鼓励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强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
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设计审查制度,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测评、验收各环节闭合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对县城民用建筑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检查,确保不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
同时健全完善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将建筑能效测评纳入节能专项验收,确保新建建筑及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程100%符合节能标准。
(四)健全标准体系
衔接国家和行业标准,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性,发展适宜本地的绿色建筑技术,健全节能及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测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拆除等地方标准;编制绿色园区、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加快制订和实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标准和建筑设计、施工技术规程,为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提供技术保障,健全地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五)加强科技研发
根据全省气候条件与地方资源情况,结合绿色建筑区域化、规模化、快速化与类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突出地方特色,加强科技研发,加大科研投入,提供技术支撑,加快适宜技术研究强化绿色建筑领域关键科技研究,实施效果研究,集成技术研究等。积极引进消化新技术,广泛推广自然通风、遮阳等被动技术,抑制高耗能建筑建设,引导新建建筑由节能为主向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发展方向转变。
(六)增强能力建设
加强政府引导,促进市场发展,建立自愿性标识与强制性标识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培育绿色建筑服务业,提升传统建筑业水平。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机构能力建设,推行第三方评价制度,严格评价监管,提高绿色建筑咨询服务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建设、咨询、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管理等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服务市场,重点支持专业化服务公司提供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服务。
(七)加强宣传推广
加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深入开展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针对性地宣传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理念,向全社会宣传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普及绿色建筑基本知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提高节能环保意识,促进行为节能,形成社会共识。针对高校特殊群体,应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人才、管理优势,积极推动高等学校节能宣传、提升节能意识、学习节能技能,建立有利于节约的激励机制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