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长培训小结:学习经验、促进发展
富顺县2014年第二期镇(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
学习心得体会-----学习经验、促进发展
2014年9月23日至10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富顺县教育局举办的2014年第二期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此次培训,局领导从培训时间、内容、教材、教师、地点以及后勤服务工作上,都予以高度重视,并做了周密、细致、精心的考虑和安排。从开班到结业,局党组书记吴少贤,副局长洪富祥、李义,教研室主任王万祥,教育股长陈光明等领导亲临指导和督促,并介绍他们多年丰富的一线教学、管理经验,以及平时检查、督促学校工作中发现的好的做法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领导们还对我们这些新上任的小学校长给予了高度的关怀、鼓励与支持,还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这些让我深受鼓舞,因为领导的高度重视,因为领导的“传经送宝”,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肩负的神圣使命,也更加坚定了信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次学习共分为三个阶段,我的成绩与收获颇多,简单总结如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感受颇多,收获极大。对做一名学校的副校长怎样找到自己的位臵,怎样思考学校的工作,怎样协助校长工作等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心理上逐渐接受了从教导主任到副校长的转变。“安全第一”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意识,也了
解了学校的相关法律知识及用法律处理学校常见突发事件的方法,清楚地认识到2104-2015学年教师继续教育的变动,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常规管理有了一个框架,明白了“德为师之本,师以德为先”的道理,也理解了应该做有教育思想的专业型、研究型校长的重要性。校长当活在三尺讲台,永远做一名优秀教师,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 的教师!
2014年 10月12日至10月18日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按照学习的安排我们来到四川师范大学学习一周。说实话,在这短短的一周里,我感觉到自己的大脑好像是被清洗了一样,思维变得越来越清晰,对学校的管理、对校长的角色都有了一个自己的概念。听了万顺富教授的讲座,认清了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对现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是领导艺术的形成之基有了确切的理解;听了李江源教授精彩幽默的讲座,理清了“管”与“理”的关系,认清了“管”与“理”的联系和区别,也知道了孰轻孰重,完善学校的治理机构还应该有社会人士参与,这也是我的一大收获;听了黄伟校长的讲座,对学校的精细化常规管理又有了新的认识;听了杨忠云局长的讲座,对发展学校特色有了初步的理解,也了解了蒲江中学实验学校的发展;听了夏英书记的讲座,对成都市实验小学的“雅教育”有了充分的认识,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发展方向;听了张皓教授的深入人心的讲座,对照自己的现状,明白了校长、教师应该随时学会思考,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便更好的工作;听了
孔令翠教授的讲座,知道外语与学校的关系,也意识到开展好学校的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参观了川师大附属实验小学和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听了校长和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报告,了解了两所学校的发展和学校的全面管理。以上的收获颇大,希望一周的学习没有白费,我将选择性的运用到我们学校的发展和管理之中,为我校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新形势下教育的新要求,及时调整自己,找准定位,明确角色,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平时要通过培训、学习、自学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领导艺术,达到优化管理学校。
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作为一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一定要认真研究、修改、制定学校教学管理相关的制度、条例,特别是教学教研方面的。制度、条例是学校管理的保证,但是管理也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因为人性不喜欢“管”,而喜欢“理”,喜欢被看得起。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完善学校管理机构,机构中应该有教师代表、家长、学生,还要有社会人士参与,让学校的管理公开,从而达到将学校传播到社会的目的。现在在课程改革发展的时代,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必须以课改为中心,转变教师教育观念,通过培训、观摩、到兄弟学校学习等方式,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课改模式,提升学生素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过学习,我也了解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了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压力和情绪对你生活的影响,也深深地明白了一个管理者必须要身体健康,更有心理健康。通过专家讲解,知道了情绪管理的策略。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自贡的文化背景,知道自贡的“闲适”文化及影响,自贡的“优越感” 文化及影响,自贡的“内敛式自给自足” 文化及影响,把这些地方文化了解后,再结合本校实际,从而应用到我校的德育工作中,从思想上打动教师、学生,规范教师、学生行为,使教师、学生同时提高,学校的品味提高!
培训班即将结束了,但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我们多想再在一起交流学习、我们多想再在一起沟通了解,但是也没有其他办法。总而言之,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职责。知道了一个好校长是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关键,清楚地意识到了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今后的工作中,一定把此次学习所获、所悟、所感,应用并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改革与创新,寻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人民有一个满意的交代。
第二篇:深入学习**经验,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深入学习敖陵经验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在全县上下深入推进县委、县政府“四大战略”,共谋经济发展之际,周边乡镇经济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乡如果不迎头赶上,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将会远远的甩在后面,更加贫穷与落后。那么,我乡又如何
立足于本地实际,紧紧围绕发展这第一要务,促进我乡经济跨越发展呢?
我认为:思路就是出路,观念就是财富;只有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才能造福于群众;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改变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局面。结合县委、县政府“四大战略”,结合我乡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治水兴路调整结构,实践治坡、治水、治路、治窝、治愚的五治方针,我相信一定会取得阶段成果。
在这方面,仁寿县敖陵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借鉴。
敖陵张地处龙泉山脉二峨山中段,幅员面积37.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16个经济社,13450人。耕地面积14500亩,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完全靠天吃饭,属典型旱山村。农民人均纯正收不足1000元,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群乡生产生活十分艰苦。
“有女不往敖陵嫁,男下山,女出嫁,剩下全是白头发”是该乡的真实写照。
然而,穷则思变。面对落后的面貌,他们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推过农业产业化调整,短短几年时间,全乡面貌焕然一新。截止2005年底,全乡共投入资金600多万无,新修樯道水泥路35公里,通村达80,打大小水窖4000个,建蓄水池20万立方米,基本保证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形成了以山村枇杷、宝峰蜜柚,正华蜜柚、千丘华仁枣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优质水果面积达12500亩,水果收入占全乡农民总收入的70。如今是水泥路绕山转,花果四季飘香,外商纷至踏来,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
是什么力量唤醒了这里的人们?是什么力量打破了这里的沉寂?又是什么力量化腐朽为神奇,短短几年让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寻他们乡的发展轨迹,道理却如此简单:
(一)因势利导,借力而行。因为穷,群众想致富,就要因地制宜调结构;因为有果树,果树需要水,就要解决水源;因为有了水果,水果需要销售,就要修好路。针对水难,运输难的问题,2003年新一届的党委、政府抓住实施新农村扶贫工程的契机,用三年时间在全乡实施集雨节灌工程和村道水泥路建设。正是由于他们乡党委、政府及时把握了群众所盼所急,因势利导,借力而行,把党委政府为民办事的良好愿望转化为群众的内在动力,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二)村民自治,阳光操作。兴办公益事业,让农民抽工投劳投资,历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农村矛盾。鳌陵乡党委政府的做法是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决定办,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按照“三自四民主”的要求,用好用活村民自治。
(三)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和其他地方一样,敖陵乡修路治水调整结构同样遇到部分群众思想不通,不理解,不支持的问题。结构调整之初,乡党委从外地引进一批优质果苗,由干部组织分发到农户,帮助其栽种,但干部白天一走,群众晚上就拔。为了打破僵局,乡党委组织村社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到龙泉、浦江等地学习考察,学习外地经验,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同时,发动党员干部“领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以实际行动带领、带动群众致富。
(四)转变职能,强化服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深化,农民群众更加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了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真正达到富民增收的目的,他们乡上成立了乡农业服务中心和水果产业化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向果农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和营销服务。在指导果农、壮大水果产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敖陵乡发展变迁的生动实践,为我们乡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要促进我乡经济跨越发展,始终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一个乡能不能发展,不在于有没有丰富的资源,也不在于地理位置是否优越,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领导班子。我们乡要实现发展,那么党委、政府一班人就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根据我们乡的实际制定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并始终按照既定的目标不断的抓下去,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新需要,通过“治坡、治水、治路、治窝、治愚”,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地解决我乡群众长期以来行路难,用水难、致富难等问题。
启示二:要促进我乡经济跨越发展,必须打破“求稳怕乱”的思想障碍,敢抓敢干。鳌陵乡的发展变迁昭示
第三篇:校长培训小结(模版)
心得体会
总口中学罗先礼
这次培训,我不单感受了一次学习的幸福,更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经过五天的集中培训和近三个月的自主学习,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校长要“注重学习强素质,以人为本抓管理”,才能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让我对学校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作为管理者要知法、懂法、守法。
作为管理者首先得懂得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不做违反政策和法规的事,还要善于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二、作为管理者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理念和目标。
办学思想与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管理者对育人的理解,是对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后提炼总结形成,并在实际教学中践行的。所以它是学校办学的灯塔,是教师前进中的明灯。
三、作为管理者要搞好班子建设和增强服务意识
作为合格的副校长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当好师生的公仆,站起来能当伞,俯下去能做牛,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镇守住自己的学校,正确处理好班子间的工作、生活关系。当好副主管而不主观,处事果断而不武断,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互相支持不撤台,做到思想同心,事业同干,做到层层分工,层层把关,层层负责。把握好班子思想建设问题、班子团结问题、科学决策问题、表率作用问题。要公道正派,不搞小圈子,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带好班子,去影响班子。工作中应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教育渠道,少一点空洞说教。尊重、信任班子的每一个成员,让他去想办法、出思路,遵循现在是同事,永远是朋友的理念,从各方面关心好每一位
同志,建立好友谊。作为合格的副校长,要把岗位当作干事的平台,精心谋事,在想干事、会干事上下功夫。事无俱细,一项一项完成,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在事业上要用心、用力、用德。工作中要做到三多:多记他人的好处,多看他人的长处,多想他人的难处;三不:不自私、不猜疑、不嫉妒。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不满足现状,能为学校提供活力,能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能挖掘潜力,积聚智力,增加活力。只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应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非原则性问题采用避雷针效应。
四、作为管理者要能接受新理念和具有创新精神。
学校要发展,教师要发展,学生要发展。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教科研理念,有超前的教育意识,要带头搞教研教改,接受新思想,积极参与,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教师与师生共同发展。学校要把教研教改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上。比如现在倡导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科学安排讲与学的时间分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分任务、研教材、集中研讨、分工编写导学案,真正做到教学过程高效率,教学结果高效益。另外在管理中还要有创新精神,武昌实验小学张基广校长能利用有效资源开辟文化长廊,设置问题墙,设立智慧箱,开展独具特色的国旗下讲话,举办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和庆六一活动。这些创新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激励教师热情,使学校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五、作为管理者要处理好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这次培训使我明白怎样处理“高效课堂”,“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和常规教学之间的关系。其实这几种活动是递进统一的,打造“高效课堂”只是“课内比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课内比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常规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内比教学”活动也是我市前期举行岗位大练兵的另一种形式,只是说法不同。通过比教学让教学回归原生态,不夸张、不作秀,做到在常态中优秀,在优秀中常态。
六、作为管理者要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注重内涵,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一要制定符合学校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精心打造和设计,向外界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二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关注师生的发展。三要注重师生行为文化建设。要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堂文化、师生行为文化上多学习、多借鉴,积极引进名校先进理念,形成本校自己的特色。
七、作为管理者要关注师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幸福指数。在教学中要加大力度关爱学困生、留守学生和单亲学生,多与他们交流思想,建立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能力上、思想上的障碍,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树立自信,相信自我,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现在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很高,而目前学生现实情况不乐观,这就给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调皮不好管,学生成绩差面临领导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事的冷眼,还有评职晋升的不公使教师容易产生急躁、忧郁的情绪。这就需要领导多一些疏导,有时一次谈话,一句温暖的话都会给老师巨大的安慰和动力,让教师及时从阴影中走出来,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第三要提高教师幸福指数。教师内心充满幸福,就会将这种关怀传递给学生,所谓“爱能生爱”。(1)要关注教师需要。学校实现民主管理,让教师充分享有决策权和监督权。(2)要提供成长平台。一是学校组织老师积极参加市组织的“专业培训”和“专题培训”行动;二是实行师徒结对制,让年轻教师与有经验的老教师结对,徒弟在老师的指导下备课、开课、开讲座、参与写课题、尝试写论文;三是加大了公开课和评课的教研活动力度,实行课堂开放。(3)是要丰富精神生活。一是文体活动有保障,学校规定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教师可以自主参加文体活动,学校定期组织比赛、晚会、艺术节,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二是举行培训,根据教师兴趣爱好为教师开展文体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这次的培训,让我提高了认识,更新了理念,明确了职责,瞄准了目标。我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管理上突破,在成功中享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摆脱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加倍努力、辛勤工作,努力营造更加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实现学校发展新的辉煌。
2012年3月
第四篇:借鉴典型经验 促进小城镇发展
借鉴典型经验 促进小城镇发展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总结交流几年来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的经验,明确下一步我国在新形势下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2001年9月12日至16日,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全国小城镇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典型经验交流会”,1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作了经验交流,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宋宝瑞到会讲话,对前几年来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肯定,对下一阶段的试点提出了要求。
一、各地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1995年原国家体改委在全国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各试点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了改革方向,着力解决影响小城镇发展,阻碍各种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的体制性矛盾和政策障碍,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新体制为目标。
1、推动了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理顺了县镇事权划分。在试点中,以明确县镇两级政府事权划分为突破口,本着县事县办、镇事镇办的原则,明确了镇政府的管理权限。大部分试点镇拥有了规划、投资项目审批、土地、城镇建设管理等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浙江龙港、安微叶集等镇-1-
实行计划单列,被赋予行使县级项目审批权、城镇管理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单列的其它管理权。
政府机构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从小城镇承担的职能和实际需要出发,打破上下对口的旧模式,按照城镇管理的要求,自主设置镇政府机构。同时,大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打破了干部身份终身制,引入激励机制,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同时,精简分流了大批富余人员。如河南省凤义市竹林镇,镇职能部门由原来的12个减少到4个,工作人员由47名减少到22名。
县镇财政分配关系得到理顺。多数试点镇改革了原来的统收统支财改体制,根据事权财权统一的原则,实行“划分范围,核定基数,定额上解,超收部分全部或大部分留镇”的财政管理体制。试点镇财政独立后,可以根据自身财力搞建设,保证了预算内资金的合理使用。
2、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投资体制。绝大部分试点镇改革了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投资方式,以政府财政投资作引导,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农民等多元主体进镇投资,共同开发和建设小城镇,开辟了小城镇发展的投资新渠道。安徽1992年至1997年平均每个试点镇的基本建设投资中,政府投入仅占26%。北京小汤山镇几年来共吸引社会资金3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2-
设。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各试点镇围绕降低“进镇门槛”作文章,对进镇农民允许保留其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在子女上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通过上述措施吸引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和定居。
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各试点镇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在严格执行土地总体规划的同时,对规划区内的各种建设用地,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出让。针对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实际,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分别采取迁村并点、严格审批宅基地、破产乡镇企业的土地整理、开垦荒地等办法进行解决。
3、综合经济实力极大加强
随着政策的落实和改革步伐的加快,试点小城镇与试点前相比、与本省其他小城镇相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1997年到2000年,在国内出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三项指标方面,浙江省23个试点镇增速为15%、28%、5.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吉林省试点镇达到21.53%、21.25%、7.3%,高出全省百强镇四到七个百分点。
4、小城镇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试点镇的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许多成为县、省、国家级的双文明镇、科技进步先进乡镇、教育强镇、卫生城镇。河北省试点镇1997年以来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3-
方面的投入年均增长16.1%、24%、22%和18%。许多试点镇通过整治环境,建立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道路硬化、绿化等措施,改善了投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的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二、加强指导,推动小城镇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在进行典型经济交流的同时,有关专家到会做了小城镇发展规划的专题报告。针对目前小城镇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务院体改办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小城镇的1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提出了意见。
1、抓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
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握小城镇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走向,指导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规划的制定,要注重完善功能、提升层次、突出地域特色;要根据本镇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确定发展目标;还要注重与县、市及区域发展规划相互协调配套。
2、继续推进改革,落实各项政策
按照试点方案的要求完成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户籍管理制度与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改革的难点方面,认真贯彻中央11号文件精神,以理顺事权为突破口,落实试点小城镇应有的权利;鼓励试点镇大胆探索,在制度创新方面敢于突破。
3、加快形成小城镇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要把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三大重点,在积聚要素和吸引农民进城就业方面取得突破,向新体制要效益,向率先突破要发展,加快形成小城镇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4、推进试点镇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要努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强对居民的服务、教育和引导,不断丰富和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提高环境质量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防止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推动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经验材料
均衡发展以发展为前提,以相对均衡为目的,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和公正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对人生,最重要的公平是教育起点的公平、机会的公平。接受良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人走向未来的“通行证”。没有教育公平,个人在社会中就难以拥有公平的机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就业公平,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平。要缩短城乡之间和各个人
群之间的差距,关键是教育公平,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因此,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出发,在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下功夫,使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第一,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多年来,辽阳市委、市政府为保障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大领导力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优化财政教育资金配置,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是,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财政投入与教育快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财政性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较大,缺乏科学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在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保证财政资金投入到位,体现政府办义务教育的责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负总责,并由各级政府共同负担。对义务教育经费,地方政府不仅要做到预算单列,而且要确保“三个增长”;不仅要按照教职工的工资标准、学校的建设标准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经费,而且要向农村学校、特殊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政府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加强预算编制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建立健全新机制下规范的中小学校预算制度。中小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实事求是地编制好经费预算。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在义务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县以上政府保障的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辽阳民营经济比较发达,而且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崇尚教育事业,这些年在捐资助学、回报社会方面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要认真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重教助学的风气。
第二,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坚持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工作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农村。按照方便学生上学、不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保证教学质量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把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兴办寄宿制学校,实行集中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保证办学质量和水平。
加强农村普通高中建设。这几年,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高考总录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是发展成果的一种体现。但是,从升学的角度看,我市高中升入重点大学的少,升入名牌大学的更少,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阶段教学质量较低。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政府对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每年在同级财政支出中增列专项,改善农村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条件。加大中考改革力度,在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大重点高中配额生的数量,按在校学生数量分配指标,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遏制“择校热”。
切实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办好学校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采取在岗培训、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集中抓好教师的培训。建立教师的流动机制,加强教师统筹管理工作,每年按比例对教师进行一定数量的交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要认真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深入开展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活动,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去支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锻炼,既是支持农村教育的手段,也是这些毕业生丰富人生阅历、熟悉基层百姓生活和教育状况的一个机遇,并作为他们日后晋升职称和职务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三,进一步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依法保障困难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利。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是实现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对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还是升入大学的学生,要保证他们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得好学。
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政策。各级
财政要保证资金落实到位,重点解决好农村低保家庭子女、生活困难的单亲家庭子女、因病因灾造成临时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同时,保障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保障女童和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逐步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和高
中阶段教育的奖学金、寒窗基金、助学基金等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积极推广“宏志班”办学经验,尝试设立“贫困高中生助学基金”,定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生。建立健全公办高校入学“绿色通道”制度,扩大教育奖学金、助学贷款政策覆盖范围,资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四,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当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就业,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有利于增强经济竞争力。辽阳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早,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共识越来越多。当前,我们一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就给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市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学生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业务或技术骨干,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进一步明确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着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办好职教促进就业。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就会越办越好,越办越有生命力。
总结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继续实施“金桥工程”,努力扩大初中高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成果。大力发展订单培训、订单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要结合辽阳实际,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实用型人才培养,特别是要满足我市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人才需求。
继续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及校企合作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办法,完善“3+2”、“2+1”或“1+2”的培养模式,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训、高级技能人员的聘用等方面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合作。加大城乡联合办学的力度,扩大农村初中中职预备班规模,使更多农村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