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代诗歌的技巧(方法指导)

时间:2019-05-15 05:0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握古代诗歌的技巧(方法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握古代诗歌的技巧(方法指导)》。

第一篇:把握古代诗歌的技巧(方法指导)

学习古代诗歌的主要技巧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这里看看大家能不能说几个?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这里我有一个简单的归纳: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诚斋(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 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

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一一说了,下课后我把这个资料留下来,给大家做个参考吧!

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二﹑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

这些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请看下边一首诗:

近试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因为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 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例如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首诗里作者写了草径、荒园、鸟宿树、僧敲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我今天暂且离开,以后还会再来,决不负我们共同约定的归隐的日期),这最后的两居室恰恰印证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四、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用典故可受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例如,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回想一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五、注意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一样,要有论点,有论据,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如果语无伦次,用语模糊,即使理解对了,也可能丢分。关于用语准确,表达到位,这里我建议大家掌握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 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表达方式: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a^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修辞手法: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 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表现手法: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GX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 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 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uVO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 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 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与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第二篇: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非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遇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抒发。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青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又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3.情景交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以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宫,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恨感慨。

7.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二、描写手法

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彩莲》:“江南可彩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活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以“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2.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的辛勤劳作、官司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4.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寸,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微型机。

5.虚和实。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用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清,即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味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准备果。又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体味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疏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

6.欲扬故抑。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又如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特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论会冲风踏雪顾及梅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三、修辞手法

1.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社会生活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任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2.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衬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对比。运用双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层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夏。”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4.比兴。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兴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达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质直,使之委婉含蓄。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三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晁衡高洁的品德;后句寄兴深微,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第三篇: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

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

教学目标:

1、分析近几年长沙中考题型,了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题题型。

2、掌握快速把握诗词思想情感的基本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作为一个生活在诗歌之国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背诵积累大量的好的古诗词,而且要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近几年来各地中考中考都涉及到古诗词的赏析。今天,我们就针对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做一梳理与复习。(板书: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我们先来看一些中考例题:

二、考题呈现:明确怎么考。

(2013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2014年)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的品质。(3分)

(2015年)醉花阴①

李清照

②③④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⑤,半夜凉初透。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注释】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橱: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香。⑧黄花:指菊花。10.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 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 的情感。

11.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具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 内心感受。(2016年样卷)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借助一些物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本诗歌中借助了哪些物象来表达情感?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有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与本诗中的“断肠人”,在情感上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预计2016年:选材,向课外拓展;考点,课外与课内的有机衔接

三、复习: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

四、探讨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例题一: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感情?

归纳:方法一,借助标题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感情?

答:喜爱山林的情感和山中迷人美景挽留客人的热情。

例题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西湖美景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归纳:方法二,借助关键词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思乡之情

例题三: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这首小令,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孤寂悲苦之情。

归纳:方法三,借助意象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孤寂(离愁别怨)

在中考中,为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出题人往往在原诗后面附有小注,这些注释对做题大有帮助。考生在解题时,参考小注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作内容。

例题四: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石大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照小注,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描写雨后月夜行路的情景,表达自己逆境中,坚守信念,乐观豁达的情怀。

归纳:方法四,借助注释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方法小结】方法一:借助把握内容情感。方法二:借助把握内容情感。方法三:借助把握内容情感。方法四:借助把握内容情感。

三、临阵磨枪。

送沈子福归江东(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无限惆怅之情。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鱼。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以奢华著称,就是今天的南京。

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试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诗人通过“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通过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亡国亡身的历史悲剧,(分析诗句1分)批判了其作为国君却奢侈荒淫,纵情享乐,不理朝政(1分);同时,怀古伤今,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1分)言语之间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伤时之情怀。(1分)

四、课外复习巩固练习题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四篇: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复习指津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一、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

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 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①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2.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台 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4.其他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烘托反衬、抑扬结合、细节描写 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又如:“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就是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

以景衬情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细节描写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⒇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 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七、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 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八、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其一)春 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下载把握古代诗歌的技巧(方法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握古代诗歌的技巧(方法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教学目标 1.结合练习掌握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2.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见的表现手法,学会赏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古代诗歌鉴......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 所谓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 沂源二中语文组李伟 复习目标: 1、 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 掌握答题步骤,用术语规范答题 复习过程: 一、 复习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5000字)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一、近年高考情况1、考点全面,题材丰富. 涉及的题材:写景、田园、咏史、边塞、送别、咏物、即景抒怀等多个方面。2、体裁集中,作家熟悉. 熟悉的作家: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王友军单位:大石桥市第一初级中学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王友军单位:大石桥市第一初级中学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

    【语文】备战高考:高考古代诗歌答题技巧全攻

    高考古代诗歌答题技巧全攻略 一、阅读技巧小结 1、关注题目 题目的内涵往往丰富,它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