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崔寅)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
及其现状分析
姓名:崔寅
学号:2004212361
班级:新硕20042班
摘 要:本文在回顾电视谈话节目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并描述了电视谈话栏目自诞生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自1993年起划分为三个阶段。文章对目前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最后以《超级访问》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
关键词:谈话节目 发展过程 分类 超级访问
序言
“谈话节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郭晋晖,2002)。
目前,在我国电视中,谈话节目呈现出非常兴旺的势头。自1993年大陆第一个电视谈话类栏目诞生起,各种类型的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但出现了《实话实说》这样影响极大的大型谈话节目,而且各类新闻、时政、社教、娱乐、体育节目中也大量引入了谈话元素。谈话节目成为了中国电视栏目中一个新种类,其间出现了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名牌栏目。
文献综述
对于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与分类,众多研究者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划分为传统的谈话节目和新式的谈话节目两个阶段。
“传统的谈话节目”是指作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萌芽、雏形的节目形态。它把镜头对准社会精英,采用“独白”或“对白”式的谈话方式,视点简单,缺乏层次,起伏不大。“新式的谈话节目”则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它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赋予平民话语的权力,视点扩大,层次丰富,观点多元。根据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标志性事件,结合电视事业发展史,又可以划分为:1960-1966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发轫期;1976-1987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复苏期;1987-1992年是我国新旧电视谈话节目的过渡期;1992-1996年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起步期;1996年至今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勃兴期(徐雷,2004)。
也有的学者将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时期分为准备时期、兴起阶段、兴盛阶段三个时期(易文,2004)。
一、准备时期。这段时间的主要特点是广播的改革特别是广播中热线电话方式,为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在传播观念上、节目形态上准备了条件。
二、兴起阶段,1993年1月-2000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开播前。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实话实说”阶段。这段时间特点有:
1、电视谈话节目初现端倪;
2、1996年3月《实话实说》开播,借鉴国外“脱口秀”的形式,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3、“谈话节目”热,节目数量众多,但水平参差,鱼龙混杂,多数节目停留在对《实话实说》的模仿借鉴上;
4、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开始出现。
三、兴盛阶段。即2004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发端至今。
至于谈话节目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谈话节目进行不同的分析。从谈话的结构形式出发,可分为讨论型、个案故事型和意识流型(石长顺,2003),按照其内容分类,有的将其分为话题类、人物类、新闻类、评析类(于泓,1999),也有人将其分为新闻时事类、滑稽娱乐类、人际关系和心理类(佘静,2004),或是分为新闻性谈话节目、娱乐性节目、普通话题(非新闻、非名人)侃谈节目、专题性谈话节目和拟社会事件谈话节目五大类(石长顺,2003)。另外,在谈话形式上、参与人数、节目定位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对谈话节目进行分类。
笔者认为,就目前谈话节目的现状来看,综合起来,其分类有:
1、按照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人数和参与方式可以分为: 一对一(一位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对话》 一对多(一位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如《锵锵三人行》 一对众(对话过程包括上观众),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 多对一(两位及两位以上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超级访问》
另外还有多对多(两位及以上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等形式。
2、按照谈话节目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可以分为: 时政类,如《前沿对话》 娱乐类,如《超级访问》 体育类,如《五环夜话》
人物类,如《艺术人生》、《夫妻剧场》 生活类,如《往事》
经济类,如《对话》
3、从栏目的观众对象来看,又可以分为: 妇女类,如《半边天》周末版 老年类,如《相约夕阳红》 青年类,如《十二演播室》等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过程
电视谈话节目最先诞生在美国,在我国出现仅仅是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谈话栏目一诞生就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谈话栏目,在英文中叫做“Talk Show”,即“脱口秀”。在美 2 国,电视“脱口秀”节目最早是从广播“脱口秀”节目演化而来的。而且早期的脱口秀节目主要是以新闻评论为主,而娱乐类脱口秀节目是在西方商业电视蓬勃发展时代的产物(王悦,2000)。1948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和NBC的大卫·萨尔诺夫首先推出了第一批电视谈话节目,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艾德·萨利文主持的《小城大腕》(即后来德《艾德·萨利文节目》),这个谈话与杂耍结合的节目为今天谈话类节目样式开创了先河(斯克特,1996)。到了6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娱乐类脱口秀节目。这些节目经常由明星担纲主持,主要在夜间或清晨播出。80年代,美国的谈话类节目主要以名人类谈话节目为主,而且多以18-49岁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为主要对象。80-90年代的脱口秀变得更有对抗性、更尖锐,节奏更快,充满了流言蜚语和丑闻,以及令人震惊的自我招供(同上)。美国是一个造星的国家,在电视谈话节目界,美国也出现了几位大明星。如奥帕拉·温弗丽、大卫·莱特曼等等。他们都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并且成为了非常富有的人。
中国电视从1958年5月1日发轫起,至今经历了40多个年头(张庆等,1996)。这40多年也是一个电视节目不断丰富多样的过程。经历了许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糙到成熟的过程。
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应当追溯到1993年1月开播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如此算来,迄今为止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11年的道路。笔者认为我国的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以1993年1月开播的《东方直播室》为起点,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1993-1996),从《东方直播室》开播到《实话实说》开播之前。
1993年1月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这是一档每晚7:00-7:30的演播室直播谈话节目,时段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相同。当时紧随此栏目还有1993年2月开播的直播谈话节目上海电视台的《今晚八点》,黑龙江电视台的《北方直播室》、广东电视台的《岭南直播室》和山东台的《午夜相伴》等。在当时看来,《东方直播室》的重大突破就是首次将观众请入演播室,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采用“大家谈”的方式,共同探讨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门话题,话题内容涉及社会、家庭、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内容。但当时电视台还没有上星,所以传播范围仅限于当地,收视范围很小,这些谈话类节目都没有在全国引起大的反响。
二、发展阶段(1996-2000),从《实话实说》开播到《财智时代》开播前
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开播。《实话实说》首次采用国外“Talk Show”的形式,并一炮打红。节目从话题甄选、谈话层次涉及、记者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和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与现场组织略、大屏幕使用、灯光设计、现场乐队、多机摄录和后期编辑等都借鉴了国外流行了脱口秀节目的方式,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修改与创新。
《实话实说》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流行,各个电视台都试图抢摊这块新市场。但是由于缺乏《实话实说》的前期精心策划,没有崔永元那样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许多节目质量并不理想。
但是这段时期仍然存在些较有特色的栏目,如中央台有《文化视点》、《影视同期声》周末版、《半边天》周末版,地方台有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深圳电视台的《魔方舞台》、重庆电视台《龙门阵》,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1999年12月北京电视台开播的《国际双行线》、2000年3月湖南电视台的《大当家》等等。
另外,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就是湖南电视台大胆模仿港台等地的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掀起了婚恋交友类风潮。1998年7月湖南卫视播出了《玫瑰之约》,节目的制作是受到了台湾《非常男女》的启发。栏目播出后,同期出现了大量类似的栏目,当时可以说一个“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时代”。海南电视台《好心劝你》、重庆电视台《缘分天空》、陕西电视台《好男好女》、、福建有线台的《真情相约》、河南电视台《谁让你心动》、辽宁电视台《一见倾心》等都是同类节目。
三、成熟阶段2000-至今,《财智时代》开播至今
《财智时代》在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道路上,算得上一个虽不起眼但却是新的里程碑(易文,2004)。它把谈话节目从以往的社会生活类话题转向经济领域,极富时代气息。这段时期里开播的《艺术人生》被称为2001年“中央电视台最大的亮点”,《对话》更是被称作“2001年中国电视界的最大惊艳”。《对话》凭借其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嘉宾、经济前沿里有价值的思考、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赢得了良好收视与广告效果。
此阶段的节目的特点是电视谈话类节目涉及的话题、内容范围更加广泛;节目数量增加更快;出现了讲述平常普通人故事的谈话类节目,比如湖北电视台的《往事》,一档纯叙事谈话节目,讲述小人物的大命运,央视十套的《讲述》,云南电视台的《人生》等;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特色、有影响的节目和主持人,比如《艺术人生》及其主持人朱军等。
第一部关于谈话节目的理论专著——王群、曹可凡写的《谈话节目主持艺术》(2002年)也在这一时期面世出版。
谈话节目为何兴起
谈话节目缘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在诞生仅仅10年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电视谈话节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们是听众放松身心和表达自己的“声音”的一个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谈话节目是当代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的一个缩影。在今天的地球村里,这些节目甚至还起着古老时代社区议事场的作用,人们在那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现实问题,交流闲闻逸事、或是谈论哲学、艺术和文学(斯克特,1996)。就像斯克特所说,谈话节目是在一个无序、绝望、愤怒的时代里为社会和个体提供的一种解毒剂,它把普通人的悲欢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的人也同样在恼怒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电视谈话节目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私人谈话搬到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石长顺,2003)。谈话节目是“谈话”,是人际传播,它具有日常谈话的一切要素;谈话节目是“节目”,是大众传播,又必然和日常谈话有所不同(王群、曹可凡,2002)。
与美国相比,国内谈话节目虽然存在着粗制滥造、模仿克隆的现象,总体上来说它们基本上还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尤其像《实话实说》、《对话》等优秀的谈话节目大受欢迎,并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真正地在为人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自由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我们追求的是谈话过程的真实和生动,不主张给人结论,而是隐藏我们的主观倾向,把判断权还给老百姓。这既符合电视纪实美学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时间,1999)。谈话类节目作为中外电视荧屏上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它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谈话类栏目的兴起归根结蒂还是由于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受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如今西方“脱口秀”正处于消极面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所以在美国,“脱口秀”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越来越可怕的垃圾化,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国外很多谈话节目注重选题的猎奇、哗众取宠,肆无忌惮地把社会混乱和个人痛楚公开曝光,从而使得这些现实问题更加严重。我国在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过程中要吸取西方教训,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
个案分析:《超级访问》——成功展现明星普通人一面的谈话节目
一档好的谈话节目,应该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不会像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在今天众多的谈话节目中,有很多节目都是很成功的。《艺术人生》被称为2001年“中央电视台最大的亮点”。由李静和戴军主持,以名人为访谈对象的《超级访问》在谈话类节目中也异常引人注目。这档节目在全国30余家省级电视台都很火爆,收视率直线上升,引起电视界广泛关注。
这档节目是北京丰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继制作节目《小鸡捉老鹰》之后,云集京城电视制作精英,投入一流演播室设备,大型色彩艳丽演播室布景,精心设计的又一档节目。精良的制作班底为本节目的成功提供了保证,但更重要的是《超级访问》节目的创意别出心裁,它区别于其它节目之处是虽然定位于明星,但决不是普通的采访。节目每期选取一名深受观众喜爱的公众人物(娱乐明星、体坛名将、时尚人物等)作为嘉宾,前期通过对该嘉宾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采访,将明星鲜为人知的真实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该栏目通过主持人机敏、善意而贴心的访谈,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了解到明星们的酸甜苦辣,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超级访问》节目宗旨是以轻松的方式展现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正是这种零距离真情接触,触动了普通大众与明星们心底那根最敏感、最脆弱的情感之弦,使得该节目收视率遥遥领先。
这档节目的特点是爆笑、煽情,参加访谈节目的嘉宾都是演艺圈内的名人。两位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戴军语言幽默,谈吐风趣,使现场观众捧腹大笑;李静机智活泼,插科打诨,两人一捧一逗,搭配默契。李静不仅曾主持多档文艺谈话节目,并曾担任《金光综艺》、《小鸡捉老鹰》制片人、主持人,现在还同时是《超级访问》总制片人。两位主持人的出色风格与语言,使得他们在对于这档节目的成功同样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超级访问》虽然是做的是名人类谈话节目,但是它展现了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正是这种零距离真情接触,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因而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郭晋晖(2002):“脱口秀”在中国——试评近年兴起的电视谈话节目 文艺争鸣 2002年 第2期 p77-80 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1996):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 苗棣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1月 佘静(2004):研究谈话类电视娱乐节目的三种趋向 传媒观察 2004年第5期 p43-45 石长顺(2003):电视栏目分析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时间等(1999):时间 乔艳琳主编《实话实说》的实话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年1月
王群 曹可凡(2002):谈话节目主持艺术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眼出版社 2002年6月 王悦(2000):电视“脱口秀”节目类型的起源及发展方向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0年 第3期
徐雷(2004):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格局和流变脉络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4卷第3 期 p97-1002004 年7 月
易文(2004):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十年回顾 新闻知识 2004年8月 p39-41 于泓(1999):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新闻爱好者 1999年 第3期 p78-79 张庆等(1996):张庆 胡星亮等编 中国电视史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视网联 http://
第二篇:《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
及其现状分析
姓名:崔寅
学号:2004212361
班级:新硕20042班
摘 要:本文在回顾电视谈话节目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并描述了电视谈话栏目自诞生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自1993年起划分为三个阶段。文章对目前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最后以《超级访问》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
关键词:谈话节目 发展过程 分类 超级访问
序言
“谈话节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郭晋晖,2002)。
文献综述
对于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与分类,众多研究者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划分为传统的谈话节目和新式的谈话节目两个阶段。
“传统的谈话节目”是指作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萌芽、雏形的节目形态。它把镜头对准社会精英,采用“独白”或“对白”式的谈话方式,视点简单,缺乏层次,起伏不大。“新式的谈话节目”则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它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赋予平民话语的权力,视点扩大,层 也有的学者将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时期分为准备时期、兴起阶段、兴盛阶段三个时期(易文,2004)。
一、准备时期。这段时间的主要特点是广播的改革特别是广播中热线电话方式,为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在传播观念上、节目形态上准备了条件。
二、兴起阶段,1993年1月-2000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开播前。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实话实说”阶段。这段时间特点有:
1、电视谈话节目初现端倪;
2、1996年3月《实话实说》开播,借鉴国外“脱口秀”的形式,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3、“谈话节目”热,节目数量众多,但水平参差,鱼龙混杂,多数节目停留在对《实话实说》的模仿借鉴上;
4、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开始出现。
三、兴盛阶段。即2004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发端至今。笔者认为,就目前谈话节目的现状来看,综合起来,其分类有:
1、按照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人数和参与方式可以分为: 一对一(一位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对话》 一对多(一位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如《锵锵三人行》 一对众(对话过程包括上观众),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 多对一(两位及两位以上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超级访问》
另外还有多对多(两位及以上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等形式。
2、按照谈话节目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可以分为: 时政类,如《前沿对话》 娱乐类,如《超级访问》 体育类,如《五环夜话》
人物类,如《艺术人生》、《夫妻剧场》 生活类,如《往事》 经济类,如《对话》
3、从栏目的观众对象来看,又可以分为: 妇女类,如《半边天》周末版 老年类,如《相约夕阳红》 青年类,如《十二演播室》等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过程
电视谈话节目最先诞生在美国,在我国出现仅仅是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谈话栏目一诞生就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谈话栏目,在英文中叫做“Talk Show”,即“脱口秀”。在美国,电视“脱口秀”节目最早是从广播“脱口秀”节目演化而来的。而且早期的脱口秀节目主要是以新闻评论为主,而娱乐类脱口秀节目是在西方商业电视蓬勃发展时代的产物(王悦,2000)。1948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和NBC的大卫·萨尔诺夫首先推出了第一批电视谈话节目,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艾德·萨利文主持的《小城大腕》(即后来德《艾德·萨利文节目》),这个谈话与杂耍结合的节目为今天谈话类节目样式开创了先河(斯克特,1996)。
到了6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娱乐类脱口秀节目。这些节目经常由明星担纲主持,主要在夜间或清晨播出。80年代,美国的谈话类节目主要以名人类谈话节目为主,而且多以18-49岁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为主要对象。80-90年代的脱口秀变得更有对抗性、更尖锐,节奏更快,充满了流言蜚语和丑闻,以及令人震惊的自我招供(同上)。美国是一个造星的国家,在电视谈话节目界,美国也出现了几位大明星。如奥帕拉·温弗丽、大卫·莱特曼等等。他们都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并且成为了非常富有的人。
中国电视从1958年5月1日发轫起,至今经历了40多个年头(张庆等,1996)。这40多年也是一个电视节目不断丰富多样的过程。经历了许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糙到成熟的过程。
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应当追溯到1993年1月开播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如此算来,迄今为止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11年的道路。笔者认为我国的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以1993年1月开播的《东方直播室》为起点,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1993-1996),从《东方直播室》开播到《实话实说》开播之前。
1993年1月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这是一档每晚7:00-7:30的演播室直播谈话节目,时段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相同。当时紧随此栏目还有1993年2月开播的直播谈话节目上海电视台的《今晚八点》,黑龙江电视台的《北方直播室》、广东电视台的《岭南直播室》和山东台的《午夜相伴》等。在当时看来,《东方直播室》的重大突破就是首次将观众请入演播室,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采用“大家谈”的方式,共同探讨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门话题,话题内容涉及社会、家庭、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内容。但当时电视台还没有上星,所以传播范围仅限于当地,收视范围很小,这些谈话类节目都没有在全国引起大的反响。
二、发展阶段(1996-2000),从《实话实说》开播到《财智时代》开播前
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开播。《实话实说》首次采用国外“Talk Show”的形式,并一炮打红。节目从话题甄选、谈话层次涉及、记者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和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与现场组织略、大屏幕使用、灯光设计、现场乐队、多机摄录和后期编辑等都借鉴了国外流行了脱口秀节目的方式,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修改与创新。《实话实说》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流行,各个电视台都试图抢摊这块新市场。但是由于缺乏《实话实说》的前期精心策划,没有崔永元那样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许多节目质量并不理想。
但是这段时期仍然存在些较有特色的栏目,如中央台有《文化视点》、《影视同期声》周末版、《半边天》周末版,地方台有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深圳电视台的《魔方舞台》、重庆电视台《龙门阵》,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1999年12月北京电视台开播的《国际双行线》、2000年3月湖南电视台的《大当家》等等。
另外,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就是湖南电视台大胆模仿港台等地的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掀起了婚恋交友类风潮。1998年7月湖南卫视播出了《玫瑰之约》,节目的制作是受到了台湾《非常男女》的启发。栏目播出后,同期出现了大量类似的栏目,当时可以说一个“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时代”。海南电视台《好心劝你》、重庆电视台《缘分天空》、陕西电视台《好男好女》、、福建有线台的《真情相约》、河南电视台《谁让你心动》、辽宁电视台《一见倾心》等都是同类节目。
三、成熟阶段2000-至今,《财智时代》开播至今
《财智时代》在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道路上,算得上一个虽不起眼但却是新的里程碑(易文,2004)。它把谈话节目从以往的社会生活类话题转向经济领域,极富时代气息。这段时期里开播的《艺术人生》被称为2001年“中央电视台最大的亮点”,《对话》更是被称作“2001年中国电视界的最大惊艳”。《对话》凭借其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嘉宾、经济前沿里有价值的思考、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赢得了良好收视与广告效果。
此阶段的节目的特点是电视谈话类节目涉及的话题、内容范围更加广泛;节目数量增加更快;出现了讲述平常普通人故事的谈话类节目,比如湖北电视台的《往事》,一档纯叙事谈话节目,讲述小人物的大命运,央视十套的《讲述》,云南电视台的《人生》等;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特色、有影响的节目和主持人,比如《艺术人生》及其主持人朱军等。
第一部关于谈话节目的理论专著——王群、曹可凡写的《谈话节目主持艺术》(2002年)也在这一时期面世出版。
谈话节目为何兴起
谈话节目缘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在诞生仅仅10年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电视谈话节目 3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们是听众放松身心和表达自己的“声音”的一个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谈话节目是当代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的一个缩影。在今天的地球村里,这些节目甚至还起着古老时代社区议事场的作用,人们在那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现实问题,交流闲闻逸事、或是谈论哲学、艺术和文学(斯克特,1996)。就像斯克特所说,谈话节目是在一个无序、绝望、愤怒的时代里为社会和个体提供的一种解毒剂,它把普通人的悲欢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的人也同样在恼怒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电视谈话节目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私人谈话搬到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石长顺,2003)。谈话节目是“谈话”,是人际传播,它具有日常谈话的一切要素;谈话节目是“节目”,是大众传播,又必然和日常谈话有所不同(王群、曹可凡,2002)。
与美国相比,国内谈话节目虽然存在着粗制滥造、模仿克隆的现象,总体上来说它们基本上还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尤其像《实话实说》、《对话》等优秀的谈话节目大受欢迎,并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真正地在为人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自由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我们追求的是谈话过程的真实和生动,不主张给人结论,而是隐藏我们的主观倾向,把判断权还给老百姓。这既符合电视纪实美学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时间,1999)。谈话类节目作为中外电视荧屏上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它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谈话类栏目的兴起归根结蒂还是由于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受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如今西方“脱口秀”正处于消极面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所以在美国,“脱口秀”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越来越可怕的垃圾化,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国外很多谈话节目注重选题的猎奇、哗众取宠,肆无忌惮地把社会混乱和个人痛楚公开曝光,从而使得这些现实问题更加严重。我国在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过程中要吸取西方教训,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
个案分析:《超级访问》——成功展现明星普通人一面的谈话节目
一档好的谈话节目,应该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不会像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在今天众多的谈话节目中,有很多节目都是很成功的。《艺术人生》被称为2001年“中央电视台最大的亮点”。由李静和戴军主持,以名人为访谈对象的《超级访问》在谈话类节目中也异常引人注目。这档节目在全国30余家省级电视台都很火爆,收视率直线上升,引起电视界广泛关注。
这档节目是北京丰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继制作节目《小鸡捉老鹰》之后,云集京城电视制作精英,投入一流演播室设备,大型色彩艳丽演播室布景,精心设计的又一档节目。精良的制作班底为本节目的成功提供了保证,但更重要的是《超级访问》节目的创意别出心裁,它区别于其它节目之处是虽然定位于明星,但决不是普通的采访。节目每期选取一名深受观众喜爱的公众人物(娱乐明星、体坛名将、时尚人物等)作为嘉宾,前期通过对该嘉宾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采访,将明星鲜为人知的真实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该栏目通过主持人机敏、善意而贴心的访谈,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了解到明星们的酸甜苦辣,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超级访问》节目宗旨是以轻松的方式展现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正是这种零距离真情接触,触动了普通大众与明星们心底那根最敏感、最脆弱的情感之弦,使得该节目收视率遥遥领先。
这档节目的特点是爆笑、煽情,参加访谈节目的嘉宾都是演艺圈内的名人。两位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戴军语言幽默,谈吐风趣,使现场观众捧腹大笑;李静机智活泼,插科打诨,两人一捧一逗,搭配默契。李静不仅曾主持多档文艺谈话节目,并曾担任《金光综艺》、《小鸡捉老鹰》制片人、主持人,现在还同时是《超级访问》总制片人。两位主持人的出色风格与语言,使得他们在对于这档节目的成功同样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超级访问》虽然是做的是名人类谈话节目,但是它展现了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正是这种零距离真情接触,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因而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郭晋晖(2002):“脱口秀”在中国——试评近年兴起的电视谈话节目 文艺争鸣 2002年 第2期 p77-80 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1996):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 苗棣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1月 佘静(2004):研究谈话类电视娱乐节目的三种趋向 传媒观察 2004年第5期 p43-45 石长顺(2003):电视栏目分析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时间等(1999):时间 乔艳琳主编《实话实说》的实话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年1月
王群 曹可凡(2002):谈话节目主持艺术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眼出版社 2002年6月 王悦(2000):电视“脱口秀”节目类型的起源及发展方向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0年 第3期
徐雷(2004):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格局和流变脉络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4卷第3 期 p97-1002004 年7 月 易文(2004):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十年回顾 新闻知识 2004年8月 p39-41 于泓(1999):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新闻爱好者 1999年 第3期 p78-79 张庆等(1996):张庆 胡星亮等编 中国电视史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视网联 http://
第三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而且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发展对策
一、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几经起落,经历了曲折却又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恢复经济,并进行了开办农业保险的初次尝试。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开始在一些地区试办了牲畜保险和棉花保险,虽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赔了近400亿的钱款。因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53年进行农业保险整顿又在1955年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尝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第二阶段。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出现了左倾方针错误,开始提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大力发展人民公社,即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国家认为集体的力量大,可以对抗任何自然灾害,所以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停止开办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这期间停办了24年。
(三)第三阶段。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实施,没有了集体劳作,而是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提高的同时,也要自己面对自然灾害等农业问题,因此,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迫在眉睫。1982年国家恢复农业保险的办理,并且国家也采取许多的鼓励措施,因此,不仅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与保险税种有所增加,而且保险收入也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1992年这十年间,保险收入从23万升至8.62亿元。这期间,大多数农业保险机构都赔了钱,尽管如此,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四)第四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保险也开始由商业化经营转变,而此时的商业保险公司也刚刚起步,规模小、业务单一,并且不能很好的应对风险,再加上这一期间国家不重视商业保险,鼓励措施少,支持力度不强,因此1993年后,农业保险开始萎缩,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3.77亿元,比上年减少了0.88亿元。
(五)第五阶段。2003年起,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及要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为了增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国家开始给予农民财政补贴。2003年后农业保险不断发展,2013年的保费收入为306.6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66.4亿元,并且,农业保险的经营状况获得了改善,从刚开始的赔款转向盈利,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了赔付的速度,总的来说,从2003年至今,农业保险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也让保险公司获得了盈利。
二、农业保险现状分析
(一)农业保险总体状况。第一,农业保险发展速度加快。由于中央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使得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的业务量逐年上升。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第二,农业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有了自己的天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第三,农业保险为农民应对自然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保险最大的受益人是农民,在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农业保险的赔付款可以帮助农民维持基本生活,保障农民的灾后生活。第四,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在不断上升。由于国家出台很多政策大量发展农业保险,一些保险公司也跟上步伐,在农业保险业务中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保险的不足之处
1、农民购买保险机率较低。首先,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土地,农民能够获得的收入很低,而农业保险正是要面对这些低收入人群,保险业务的开展确实有困难,并且农民种地所得的收入更愿意储蓄起来,把储蓄的钱用于盖房、生养子女、养老。在我国中西部的农民,他们种地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的开支,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投保;其次,农民并不热衷于农业保险,农民没有较高的风险意识,没有意识到转移风险的重要性,并且农民对于保险的赔付也抱有一种怀疑态度,有的农民甚至不相信会在遭受灾害后获得一部分赔偿,他们宁愿把钱存起来,也不愿意为未来的风险投保;再次,如今有不少农民放弃农村的土地,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进城打工,当然也不会问津农业保险了;最后,一些保险公司的保险理赔十分严苛,投保的农民想要拿到赔款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了偏见,只有少数人会购买农业保险。
2、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少,保险险种少。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发展也是几经起落,专业的保险公司凤毛麟角。专业的保险公司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华、阳光、安信等几家公司。这些公司除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有分支机构外,其他的公司覆盖性不强,只是局限在几个地区中,大大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保险的险种较少,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山村交通不发达,村落封闭,基于此保险公司不会经营较多的险种;此外,农业保险的风险较高,出于公司盈利的打算,保险公司不会冒风险经营易亏损的险种。
3、管理农业保险的问题。农业保险管理涉及到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面的问题,政府实施政策性保险时,要考虑农民和保险公司两方面的利益,处理不好时,可能会带来冲突;再加上农村交通不发达,村落保守,导致保险宣传、发起、理赔等难度较高;当发生灾害时,在对灾害发生的性质进行定论时也容易产生问题,因此农业保险的管理难度较高。
4、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失。我国农业保险1982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发展时间短,因此专业人才匮乏。许多大学是近些年才开始设立农业保险专业的,这无法满足农业保险向前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人才数量与农业保险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保险机构去农户家宣传时,缺少专业的人才向农户进行宣传和普及知识;发生自然灾害时,同样缺少专业的人才对自然灾害进行定性和损失估计,这样会限制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1、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但是目前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较为淡薄,所以要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为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安排专家到农村进行讲座,也可以在电视和广播上进行宣传,等等。政府各级部门也要行动起来,勤下基层,在了解农民的同时也对农民讲解农业保险的具体条例,还要说明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好感,从而增加农民的参保意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扶持农业保险公司。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补贴,免征一部分税款。政府可以免征农业保险所得税,扩大减免税的范围,同时对一些业务上的支出进行补贴。
3、加强农业保险的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适当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和研发机构。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一些农产品的信息、价格、种植风险等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而减少农民可能产生的损失;建立研发机构,提高防灾水平,通过科技来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保险的管理。同时,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样,就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与物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月联,许月明,冀晓娜,黎鸿艳,王志国.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01:19-22+48.[2]许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3]庹国柱.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障碍与前景[J].保险研究,2012,12:21-29.
第四篇:我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黄金市场共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冻结民间黄金买卖,鼓励黄金生产(1949-1978)
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金银管理办法》,冻结民间金银买卖,明确规定国内的金银买卖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1957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组织群众生产黄金的指示》,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采取了诸如提高黄金收购价格、取消黄金生产课税、增加财政补贴等措施落实国务院指示,以此鼓励黄金生产。1963年初国家停止了对金、银饰品加工原料的供应,银行所收购的金、银饰品也不再对外销售。
2、统一管理,统购统配(1978-1993)
改革开放以后,冻结民间黄金买卖的管制政策开始出现松动。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铸造发行纪念币、投资性金银币。1982年我国放开了中断20多年的黄金饰品零售市场,中国金币总公司也从这年起开始发行著名的熊猫金币。在此阶段中,统一管理、统购统配的黄金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1983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和1984年1月发布《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对我国金银的生产、收购、配售、加工、使用、回收、进出口等提出明确的法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黄金市场价格,适时调整国内黄金价格,以此调节国内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
3、逐步市场化(1993-2001)
从1993年开始,黄金生产企业开始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统购统配”计划外的黄金交易破土而出,出现一些地方性的黄金交易市场。1999年12月28日,白银放开交易,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中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给中国黄金市场的放开打下了基础。2000年8月,上海老凤祥型材礼品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开始经营旧金饰品收兑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试点黄金自由兑换业务的商业企业。
4、全面市场化(2001-至今)
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2001年6月11日,央行正式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金价进行调整。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2003年4月,人民银行取消了黄金生产、加工、流通审批制,改为工商注册登记制,标志着黄金商品市场的全面开放。在现货交易蓬勃发展的基础上,2008年1月9日黄金期货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至此我国黄金市场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
1、中国的黄金生产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金矿资源比较丰富,总保有储量超过四千吨,局世界第七位。中国最有名的山东的胶东金矿,产金量一度局世界第五位。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黄金生产国,目前中国为世界第三大黄金生产国。
2、黄金消费大国
2006年消费量高达269.3吨,占世界黄金消费总量的9.23%。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量有望大幅增长至500吨。
3、黄金市场格局逐渐形成
目前,我国黄金市场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场内和场外市场。场内市场以交易所为核心,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为黄金现货和黄金期货两大场内交易市场。
4、黄金进口渠道不断放开
近年来,我国黄金进口量逐年增加,参与黄金进口业务的商业银行也从原先的四大国有银行逐步扩大到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我国具有黄金进口资格的商业银行已经达到12家,随着黄金进口的有序放开,国内对于黄金的实物需求与日俱增,我国实物黄金的进口量也在快速增长。
5、国内国际黄金市场联动性大大增强
具备代理黄金业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国内黄金市场及国际黄金市场同时运作,国内投资者借此可以展开全天候的黄金市场交易。研究表明,国内黄金价格与国际黄金价格的偏离度非常小,内外市场的联动性大大增强。
调研目的与意义
1、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与有关法律制度,了解我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2、走访长沙各个售卖黄金的专柜,了解目前黄金饰品的种类和大多数消费者的偏好,了解金价的行情及其波动,以及各个金店是否接受黄金的回收,如何进行黄金的回收,回收价格的多少,买卖差价;
3、通过去往各大银行、期货公司了解纸黄金、黄金期货、实物黄金的交易情况,黄金是否是大多数市民所愿意选择的投资渠道;
4、设计调查问卷,在河西与河东两大块区域发放问卷,了解长沙市民参与黄金交易的意愿,投资黄金的能力,参与黄金的交易风险意识及风险承受能力;
5、对黄金市场有个大致的了解,预测黄金市场的发展前景。
第五篇: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管理学交叉而成的一个应用心理学科。本文首先介绍了管理心理学概念, 并把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成初级水平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对各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然后对管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发展历程;问题;政策措施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团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把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运用于组织管理中, 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进而控制和预测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进而控制和预测组织中的人的行为,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潜能, 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 改善人际关系及增强组织功能。其中重要的内容是研究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的个体特点, 如动机、能力、性向等人的群体特点, 如群体的分类、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等。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管理学交叉而成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 属于应用心理学科。20世纪初, 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和闵斯特伯格开创的工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则是推动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动因。到20世纪60年代, 管理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国外, 不同的行业对管理心理学有不同的称呼, 如心理学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心理学, 工商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行为学。
一、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初级水平阶段
1980年, 中国心理学会筹建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在其首次专业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工业心理学分为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以后, 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倡导下, 各地相继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管理心理学讲习班和讲座, 经济院校管理学专业也开设了管理心理学课程。首先是翻译、撰写和出版了一批用于高校教学和干部培训的管理心理学书籍。如夏恩的组织心理学、麦柯米可等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以及我国学者编写的管理心理学著作, 如俞文钊的管理心理学。并且陆续成立了有关管理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学术团体和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在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同时, 行为科学被逐步介绍到我国。1985年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也成立了行为科学组, 全国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理论工作者与企业管理干部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队伍, 为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有关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的研究成为我国管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徐联仓等修订了日本学者三隅二不二的PM 调查 1
表,使之成为一种评估领导素质及管理状况的有效工具, 迄今已在全国数百个企业、机关、医院、学校等应用。20世纪80 年代后期, 与经济改革的步伐相适应, 管理心理学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组织发展与新技术变革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如王钢对企业基层管理的组织变革策略的研究表明, 与奖励制度改革以及工作扩大化策略相比较,群体参与式的组织变革是一种既受员工欢迎,又能产生实效的改革措施。群体参与策略与奖励制度的激励措施结合在一起,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和外资企业的兴起及迅猛发展,,跨文化条件下的组织文化与战略管理成为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关键课题。如王重鸣等在21 家合资企业中, 就合资动机、管理决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现场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领导能力的评价和选拔;员工、职务、组织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和社会变迁中的组织能力。国家科技部已把心理科学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二、管理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 21世纪管理心理学研究将面对三大课题: 面向全球竞争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带来的全球化。在这种新型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在针对国际最新趋势和国家社会经济转型要求方面, 缺乏较为系统的规划。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国家科技部虽然对于心理科学, 特别是管理心理学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上有迫切的要求, 但是, 经费投入较少, 使得一些涉及管理心理学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得不到必要的支持。比如, 管理科学部主要资助有直接应用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项目, 至今尚无有关管理心理学理论前沿研究的重大项目资助。
(三)实验室设备急待改善。管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人-团体-机器系统的综合学科,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于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新要求, 急待组建现代化的管理心理学国家开放实验室, 以缩短与国外管理心理学的差距。目前, 国外很多管理决策实验、情境模拟评价和训练、大样本调查和数据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支持。应通过启动重大项目, 组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管理心理学开放实验室。
三、推进管理心理学发展的措施
为了把管理心理学建设成在国际工业与组织心理领域有重要影响、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基础学科, 建议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第一, 政府应当加大对于管理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投入, 走理论创新与应用开发相结合的道路。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 除理论探讨外, 还要注重应用开发、应用普及, 如果离开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轨迹, 它就会陷入经院式的研究道路。通过重大项目的资助, 稳定科研队伍, 吸引国外人才, 采用多种方式为发展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理论研究服务。资助建立管理心理学国家开放实验室, 改善科学研究条件;资助国际合作交流, 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水平。
第二, 加强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基金委对于重大项目的投入的科学论证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特别要避免地方主义, 各自为政。建议采用科学的项目投标、招标和过程管理方法, 促进各部门的协同合作, 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政府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目标, 适时组织重大管理决策项目, 使管理心理学研究成果能够直接为政府决策服务。
第三, 管理心理学家应加强与其他领域专家合作。管理心理学是在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的边缘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实践的需要与推动,近年来管理心理学这一学科日益分化, 除主干部分(管理心理学)外, 此学科已深入到各行各业, 从而形成了企业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科技管理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另一方面, 从管理心理学这一主干中又衍生出许多相关学科, 如跨文化比较管理心理学、职业心理学、领导心理学、人事管理心理学等等。学科的分化要求管理心理学家应加强与其他领域专家, 尤其是管理学家的密切合作, 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5.[ 2]彭瑞祥.中国劳动心理学三十年[ J].心理学报, 1980(1).[ 3]李永鑫、候祎.中国管理心理25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J].华
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2).[ 4]杨玉芳.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J].中国科学基金,2003(3).[ 5]时勘、卢嘉.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J ].应用心理
学, 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