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四月调考湖北七市(州)高三语文答案(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5:2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4年四月调考湖北七市(州)高三语文答案(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4年四月调考湖北七市(州)高三语文答案(本站推荐)》。

第一篇:14年四月调考湖北七市(州)高三语文答案(本站推荐)

2014年湖北七市(州)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语文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B(B组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A组中的“锻”和“诞”的读音不相同;C组中的“伺”和“侍”的读音不相同;D组中的“溺”和“丽”的读音不相同)

2.D(A组词语全部选自《窦娥冤》,“前合后揠”的“揠”应为“偃”;B组词语全部选自《雷雨》,“义气用事”的“义”应为“意”;教材中的“贤慧”在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又写作“贤惠”;C组词语全部选自《拿来主义》,“辩别”的“辩”应为“辨”;D组词语全部选自《短文三篇》)

3.C(“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网络流行语对于网友来说,应是经常听到和十分熟悉的;“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但作为网络流行语来说,许多不上网的人却并不一定都知道;“口授心传”指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来传授,而网络流行语不是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来传授的;“通俗易懂”指不用解释就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而网络流行语只是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如“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如果不作解释则是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的。“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相沿成俗”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蹿红”指迅速走红、很快受欢迎;“传播”指广泛散布;“传扬”指事情、名声等传播;“蹿升”指急速上升。“无非”指不外乎、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表示很肯定的意思;“不啻”指不止、不只,表示有省略的意思;“大概”指大致、大约,表示推测和不太准确的意思;“也许”指可能、或许,表示不很肯定的意思。根据整个语段的语境来看,C项的一组词语使用最恰当)

4.A(B项搭配不当,“人数”可以用“减少”,而“录取率”则应是“下降”、“提高”或“升高”。C项“是出于为„„决定的”杂糅,应去掉“而决定的”。D项主语中途易辙,应把“自从”调到“新生代民工”前面,让句中的“各级政府”作主语)

5.C(应为误杀了情人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6.D(文章并没有否定改编经典,作者赞同从历史中汲取有益营养,只是反对戏说、颠覆、调侃。另外,这只是属于文化原创力方面,解决文化危机还包括文化终极价值方面。)

7.B(A项因果倒置。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并非“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D项偏离词义,原文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由科技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最为深刻和剧烈的变化,急切需要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与之匹配”,此处的“之”

语文答案第1页(共6页)

应是指“中国社会的深刻和剧烈的变化”而不是指“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说“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匹配”不正确)

8.B(张冠李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票房成了文化的价值体现”,应是缺乏文化终极价值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缺乏文化原创力的必然选择)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9.B(句中的“听”应解释“听任,任凭”)

10.C(①是表明马被驯服了,与能力无关,不合题意;③是表明马与主人感情笃深,独忠于主人,与能力无关,不合题意;⑥是说马毅然脱缰奔向老主人,体现其忠义,不合题意;②表明马驮得多,跑得快;④和⑤都表明马能“解人语”,往返不须人驭,能力超群)

11.B(拔高了马的本领,是家人估计祖父事情办完了,要去接他回来,才叫马去的)

12.⑴叫寨子里的人把一群马赶进巷子里,突然从墙头跳到那马背上,任凭它跑到哪里。(得分点:“蓦”“之”译对各1分;大意正确1分,共3分)

⑵凡是它所去过的地方,只要把地名告诉它,它就能自己去到那个地方。(得分点:“经历”“语”译对各1分;大意正确1分,共3分)

⑶别人的丰厚供养条件,它不曾一顾,唯独对它的主人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得分点:“豢”“盼”译对各1分;大意正确1分,共3分)【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祖父崇级很喜欢马,也善于相马,家中常养数十匹马,都是劣马,并不满意。山寨的蛮人家里有一匹马,很喜欢踢人咬人,寨子中没有人敢接近它。出去放牧时,常听任它数日不归。先祖父听说后说道:“这恐怕是匹良马吧?”便派仆人招弟去看看。招弟回来,说的确是匹好马。先祖父又亲自去看,果真不错。便议价购买,马主人认为这匹马不太好驾驭,所以要价很便宜。不过说:“这马向来没有缰绳,要自己加上去。它服不服,与我无关。”招弟本擅长驯马,叫寨子里的人把一群马赶进巷子里,突然从墙头跳到那马背上,任凭它跑到哪里。翻过山坡,越过小溪,来往大约跑了上百里。马稍稍疲倦些了,便对它说:“你服了吧!”马好像点了点头。就用布条做了缰绳,牵着回了家。

(这马)此后才温顺善良无比,但是只有先祖父和先父能够骑它。如要去哪里,哪怕是二百里以外,一天跑个来回,也不曾迟于下午五点。驮点盐米什么的,比普通的马多二倍;跑路的速度也快两倍。每天能吃完四五斗小米。先祖父很喜欢它,常常亲自照顾它吃食,先祖父如不能照顾,那么先父或招弟给它吃。其他人如稍稍走近它,它就立刻把那人踢了咬了。它还听得懂人话。先父在羊安读书时,距离家里五十里。每月叫马去送米,背上驮满了东西,对它说:“送到羊安去!”它便独自去了。不久,先父听到了马叫声,那马已站在学舍门外了。先父卸下驮来的东西,对它说:“快点回去吧!”不久,它又回到家里

语文答案第2页(共6页)

了。马跑来跑去,不需要人去驾驭。凡是它所去过的地方,只要把地名告诉它,它就能自己去到那个地方。所以先祖父要去远一点的地方,且有所逗留,马总会自己先回来。家人估计先祖父的事情办完了,要去接他回来时,都叫马去。

本地知州听说了它的与众不同,决意要出高价买马。先祖父不肯卖,然而因为他是地方官,就勉强答应了。叫招弟牵马送去,系在州衙门口的木桩上。对那些养马的人说:“一定要用几个健壮的人看住此马。不然,是不能据有它的。”几个人都笑着点了点头。招弟出城才一里多路,马已拔起了木桩,飞奔而来,那木桩还在缰绳上。于是归还了买马钱,把马又牵回来了。州衙中人说那马没有吃他们的一寸草一粒米。到先祖父去世的那天晚上,马叫得很悲伤,从此就不再吃东西,也死了。马在我家,前后算起来有三十年啊。

我赞叹道:“它服从主人,感觉像是遇到了知己一样;它尽力干活,像是在报答知遇之恩。别人的丰厚供养条件,它不曾一顾,一心忠于它的主人,直到尽忠殉节。这是古代烈丈夫的事迹啊,想在现在的人中找到一个,也是不容易的啊。马啊!你还是匹披毛戴角的马吗!”

13.断句示例: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

(断句不超过6处,每处断句正确0.5分,共3分)

【参考译文】史官评论道:司马迁和班固父子,他们说史官写的书籍,大义要旨一定要显著明白。评论的人都称道他们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直率而叙事准确,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像班固叙事,文辞华美却不妄加抑扬,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使读的人百读不厌,相信是这样,他们才成名成家的啊!

14.⑴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4分)

⑵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每问2分,共4分)

15.(评分说明:本题中的8个名篇名句默写题,均是按照《2014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要求,分别从“附录二”中加 * 号的篇目中选取的。其中选自初中阶段必背篇目2个小题;选自高中阶段必背篇目6个小题。在8个小题中任意选做5个小题,每空1分,共5分,多字、漏字、错字,该空不得分。凡选做超过5个小题或答完全部8个小题的,只按顺序取前面的五个小题计分,多做不另给分,少做则要扣分)

语文答案第3页(共6页)

⑴以手抚膺坐长叹

⑸千载琵琶作胡语 ⑵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⑹石破天惊逗秋雨 ⑶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⑺赢粮而景从 ⑷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⑻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16.A、C(A项说“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土家摔碗酒民俗的不伦不类”不正确,应是作者在交代恩施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奇特的民俗——土家摔碗酒。C项说“喝摔碗酒的全都是男人”不正确,因为原文写有“男人们不摔几个碗够不上巴人后裔白虎血脉,有时女人也摔”。)

17.示例:①学习巴蔓子的豪气与舍生取义(文本依据见第5自然段);

②为喝酒壮胆营造气氛(文本依据见第6自然段);

③图个碎碎(岁岁)平安的吉利彩头(文本依据见第7自然段); ④冲着“biang当”的响亮声音(文本依据见第8自然段)。

(原因每点1分,若答: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性格,也可算作“土家摔碗酒”民俗形成的具体原因之一,可以给1分,共4分。)

18.示例:作者以一连串的排比句来作议论,既增强了行文的气势,也用现代人的目光,揭示和诠释了“土家摔碗酒”民俗背后的社会意义,直接表达了对“土家摔碗酒”民俗的爱。同时,也为后文对“土家摔碗酒”所造成的惊人浪费而感到无所适从埋下伏笔。(对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2分,从形式上分析2分,共4分。若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给分)

19.(本题是一个探究题,侧重从“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角度切入。根据原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探讨应从两个方面的入手:一是正确认识“土家摔碗酒”这一传统民俗,充分肯定这一古老民俗的当代人文价值;二是结合当前社会生活实际,对“土家摔碗酒”民俗的无限扩大和愈演愈烈的现象,谈谈如何改进的看法或办法。每个方面4分,共8分)

示例:摔碗酒作为恩施土家族的一种古老民俗,既是纪念、传承先人的英雄豪气和舍身取义的决绝精神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人们祈求平安、沟通情感,或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一种生活方式。(4分)

但是,随着当代旅游业的升温和摔碗酒风气的蔓延,这种古老民俗对当代资源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不利一面也愈来愈严重,尤其是在旅游点的一些农家乐和酒馆里,一天要摔一万个碗。这种商业行为和惊人浪费,已与古老民俗的内涵渐行渐远,是该考虑以更文明的方式来改进或取代它了。例如:研发生产出摔碎后能粘合并重新使用的碗,或是像限鞭、禁鞭那样,采用一定措施来加以限制。总之,既要让“土家摔碗酒”的民族习俗不致于在今天消失,又要让“土家摔碗酒”的民族民俗不致于给当地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大的 语文答案第4页(共6页)

破坏。(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应结合调查数据和其中的关键词“难以评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示例: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21.示例一: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传神的写出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黛玉风姿绰约的病态美。(答对人物且书写正确,1分;“多愁善感”及“病态美”为两个得分点,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二个得3分。共4分)

示例二: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素服戴孝,点明了她又失去了亲人;“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说明她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突出了安分守己的祥林嫂遭受丧夫丧子的惨重打击,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答对人物且书写正确,1分;三个方面的分析中,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二个得3分。共4分)

22.(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少于14个字,共4分)

示例一:横竖交错,传递千年文脉;撇捺相连,书写万世辉煌。示例二:全民参与,书写规范汉字;万众同心,传承辉煌文明。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60分)评分依据《2013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作文评分细则》

⑴基础等级评分(50分,其中内容25分,表达25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⑵发展等级评分(10分),依据“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主要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⑶切入分为45分。依文论文,沿坡溯源,顺着学生的思路找分。若是诗歌文体,按等级标准评分,主要看立意、看内容、看情感,不看字数。

⑷没有标题扣5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扣1分。⑸关于抄袭: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整体构思、主要情节,或者主要论点、论证模式、重要论据达70%以上的文字雷同,则视为抄袭,抄袭作文最多只能给10分。

⑹关于未完卷:①字数达到600以上而不足800的,按正常卷评分,每50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②字数在200—600之间的,内容和表达原则上不得超过三等上,发展项不给分;③不足200字的,得分不超过5分。

⑺关于三、四等作文:“内容”项在三等的作文,“表达”项的得分没有限定,按正常

语文答案第5页(共6页)

卷评分;“内容”项在四等的作文,“表达”项得分最高不得超过二等中。①文体无高下,扣题即可,不要因为文体奇特、怪异而扣分或加分;②涉及社会阴暗面的文章,一般不要另眼对待。

【审题指导】

觉得大材小用,若从积极的一面看,说明绝大多数国人还是有追求的——没有追求,何来“大材小用”的感叹呢?对此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

觉得大材小用,除了与个人的不满足、不务实有关之外,也与国人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的社会心理离不开干系,在“望子成龙”的期盼下、在与身边成功人士的比较中,自然会有“大材小用”的失落感。

在看到八成人自感大材小用时,一方面要想想有多少人是因为个人自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想想有多少人是因为社会开放性和待遇均等化不够造成的。如果没有后一重思考,就不会把自认大材小用当成是严肃的议题,就不会看清问题的本质。甚至,最后得出一个中国人不务实的荒谬结论。

立意提示:做人不该太好高骛远,而应该脚踏实地。任何时候,最美好的理想也只是理想,不如现实一点的目标、踏实一点的行动更切合实际。如果一个人总是没有正确的定位,总是觉得怀才不遇,则不仅不能获得成功,反而可能因为位置感的缺失而怨气十足„„

B卷客观题答案

1.C、2.A、3.B、4.A、5.D、6.B、7.C、.8.D、9.C、10.B、11.C、16.D、E

语文答案第6页(共6页)

第二篇:2014年湖北七市(州)高三年级联合考试语文答案(A卷)

2014年湖北七市(州)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语文答案(A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B(B组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A组中的“锻”和“诞”的读音不相同;C组中的“伺”和“侍”的读音不相同;D组中的“溺”和“丽”的读音不相同)

2.D(A组词语全部选自《窦娥冤》,“前合后揠”的“揠”应为“偃”;B组词语全部选自《雷雨》,“义气用事”的“义”应为“意”;教材中的“贤慧”在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又写作“贤惠”;C组词语全部选自《拿来主义》,“辩别”的“辩”应为“辨”;D组词语全部选自《短文三篇》)

3.C(“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网络流行语对于网友来说,应是经常听到和十分熟悉的;“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但作为网络流行语来说,许多不上网的人却并不一定都知道;“口授心传”指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来传授,而网络流行语不是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来传授的;“通俗易懂”指不用解释就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而网络流行语只是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如“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如果不作解释则是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的。“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相沿成俗”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蹿红”指迅速走红、很快受欢迎;“传播”指广泛散布;“传扬”指事情、名声等传播;“蹿升”指急速上升。“无非”指不外乎、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表示很肯定的意思;“不啻”指不止、不只,表示有省略的意思;“大概”指大致、大约,表示推测和不太准确的意思;“也许”指可能、或许,表示不很肯定的意思。根据整个语段的语境来看,C项的一组词语使用最恰当)

4.A(B项搭配不当,“人数”可以用“减少”,而“录取率”则应是“下降”、“提高”或“升高”。C项“是出于为„„决定的”杂糅,应去掉“而决定的”。D项主语中途易辙,应把“自从”调到“新生代民工”前面,让句中的“各级政府”作主语)

5.C(应为误杀了情人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6.D(文章并没有否定改编经典,作者赞同从历史中汲取有益营养,只是反对戏说、颠覆、调侃。另外,这只是属于文化原创力方面,解决文化危机还包括文化终极价值方面。)

7.B(A项因果倒置。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并非“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D项偏离词义,原文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由科技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最为深刻和剧烈的变化,急切需要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与之匹配”,此处的“之”应是指“中国社会的深刻和剧烈的变化”而不是指“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说“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匹配”不正确)

8.B(张冠李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票房成了文化的价值体现”,应是缺乏文化终极价值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缺乏文化原创力的必然选择)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9.B(句中的“听”应解释“听任,任凭”)

10.C(①是表明马被驯服了,与能力无关,不合题意;③是表明马与主人感情笃深,独忠于主人,与能力无关,不合题意;⑥是说马毅然脱缰奔向老主人,体现其忠义,不合题意;②表明马驮得多,跑得快;④和⑤都表明马能“解人语”,往返不须人驭,能力超群)

11.B(拔高了马的本领,是家人估计祖父事情办完了,要去接他回来,才叫马去的)12.⑴叫寨子里的人把一群马赶进巷子里,突然从墙头跳到那马背上,任凭它跑到哪里。(得分点:“蓦”“之”译对各1分;大意正确1分,共3分)

⑵凡是它所去过的地方,只要把地名告诉它,它就能自己去到那个地方。(得分点:

“经历”“语”译对各1分;大意正确1分,共3分)

⑶别人的丰厚供养条件,它不曾一顾,唯独对它的主人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得分

点:“豢”“盼”译对各1分;大意正确1分,共3分)【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祖父崇级很喜欢马,也善于相马,家中常养数十匹马,都是劣马,并不满意。山寨的蛮人家里有一匹马,很喜欢踢人咬人,寨子中没有人敢接近它。出去放牧时,常听任它数日不归。

先祖父听说后说道:“这恐怕是匹良马吧?”便派仆人招弟去看看。招弟回来,说的确是匹好马。先祖父又亲自去看,果真不错。便议价购买,马主人认为这匹马不太好驾驭,所以要价很便宜。不过说:“这马向来没有缰绳,要自己加上去。它服不服,与我无关。”招弟本擅长驯马,叫寨子里的人把一群马赶进巷子里,突然从墙头跳到那马背上,任凭它跑到哪里。翻过山坡,越过小溪,来往大约跑了上百里。马稍稍疲倦些了,便对它说:“你服了吧!”马好像点了点头。就用布条做了缰绳,牵着回了家。

(这马)此后才温顺善良无比,但是只有先祖父和先父能够骑它。如要去哪里,哪怕是二百里以外,一天跑个来回,也不曾迟于下午五点。驮点盐米什么的,比普通的马多二倍;跑路的速度也快两倍。每天能吃完四五斗小米。先祖父很喜欢它,常常亲自照顾它吃食,先祖父如不能照顾,那么先父或招弟给它吃。其他人如稍稍走近它,它就立刻把那人踢了咬了。它还听得懂人话。先父在羊安读书时,距离家里五十里。每月叫马去送米,背上驮满了东西,对它说:“送到羊安去!”它便独自去了。不久,先父听到了马叫声,那马已站在学舍门外了。先父卸下驮来的东西,对它说:“快点回去吧!”不久,它又回到家里了。马跑来跑去,不需要人去驾驭。凡是它所去过的地方,只要把地名告诉它,它就能自己去到那个地方。所以先祖父要去远一点的地方,且有所逗留,马总会自己先回来。家人估计先祖父的事情办完了,要去接他回来时,都叫马去。

本地知州听说了它的与众不同,决意要出高价买马。先祖父不肯卖,然而因为他是地方官,就勉强答应了。叫招弟牵马送去,系在州衙门口的木桩上。对那些养马的人说:“一定要用几个健壮的人看住此马。不然,是不能据有它的。”几个人都笑着点了点头。招弟出城才一里多路,马已拔起了木桩,飞奔而来,那木桩还在缰绳上。于是归还了买马钱,把马又牵回来了。州衙中人说那马没有吃他们的一寸草一粒米。到先祖父去世的那天晚上,马叫得很悲伤,从此就不再吃东西,也死了。马在我家,前后算起来有三十年啊。

我赞叹道:“它服从主人,感觉像是遇到了知己一样;它尽力干活,像是在报答知遇之恩。别人的丰厚供养条件,它不曾一顾,一心忠于它的主人,直到尽忠殉节。这是古代烈丈夫的事迹啊,想在现在的人中找到一个,也是不容易的啊。马啊!你还是匹披毛戴角的马吗!”

13.断句示例: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

(断句不超过6处,每处断句正确0.5分,共3分)

【参考译文】史官评论道:司马迁和班固父子,他们说史官写的书籍,大义要旨一定要显著明白。评论的人都称道他们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直率而叙事准确,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像班固叙事,文辞华美却不妄加抑扬,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使读的人百读不厌,相信是这样,他们才成名成家的啊!

14.⑴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4分)

⑵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

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每问2分,共4分)

15.(评分说明:本题中的8个名篇名句默写题,均是按照《2014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要求,分别从“附录二”中加 * 号的篇目中选取的。其中选自初中阶段必背篇目2个小题;选自高中阶段必背篇目6个小题。在8个小题中任意选做5个小题,每空1分,共5分,多字、漏字、错字,该空不得分。凡选做超过5个小题或答完全部8个小题的,只按顺序取前面的五个小题计分,多做不另给分,少做则要扣分)

⑴以手抚膺坐长叹⑸千载琵琶作胡语 ⑵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⑹石破天惊逗秋雨 ⑶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⑺赢粮而景从

⑷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⑻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16.A、C(A项说“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土家摔碗酒民俗的不伦不类”不正确,应是作者在交代恩施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奇特的民俗——土家摔碗酒。C项说“喝摔碗酒的全都是男人”不正确,因为原文写有“男人们不摔几个碗够不上巴人后裔白虎血脉,有时女人也摔”。)

17.示例:①学习巴蔓子的豪气与舍生取义(文本依据见第5自然段);

②为喝酒壮胆营造气氛(文本依据见第6自然段);

③图个碎碎(岁岁)平安的吉利彩头(文本依据见第7自然段); ④冲着“biang当”的响亮声音(文本依据见第8自然段)。

(原因每点1分,若答: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性格,也可算作“土家摔碗酒”民俗形成的具体原因之一,可以给1分,共4分。)

18.示例:作者以一连串的排比句来作议论,既增强了行文的气势,也用现代人的目光,揭示和诠释了“土家摔碗酒”民俗背后的社会意义,直接表达了对“土家摔碗酒”民俗的爱。同时,也为后文对“土家摔碗酒”所造成的惊人浪费而感到无所适从埋下伏笔。(对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2分,从形式上分析2分,共4分。若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给分)

19.(本题是一个探究题,侧重从“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角度切入。根据原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探讨应从两个方面的入手:一是正确认识“土家摔碗酒”这一传统民俗,充分肯定这一古老民俗的当代人文价值;二是结合当前社会生活实际,对“土家摔碗酒”民俗的无限扩大和愈演愈烈的现象,谈谈如何改进的看法或办法。每个方面4分,共8分)

示例:摔碗酒作为恩施土家族的一种古老民俗,既是纪念、传承先人的英雄豪气和舍身取义的决绝精神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人们祈求平安、沟通情感,或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一种生活方式。(4分)

但是,随着当代旅游业的升温和摔碗酒风气的蔓延,这种古老民俗对当代资源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不利一面也愈来愈严重,尤其是在旅游点的一些农家乐和酒馆里,一天要摔一万个碗。这种商业行为和惊人浪费,已与古老民俗的内涵渐行渐远,是该考虑以更文明的方式来改进或取代它了。例如:研发生产出摔碎后能粘合并重新使用的碗,或是像限鞭、禁鞭那样,采用一定措施来加以限制。总之,既要让“土家摔碗酒”的民族习俗不致于在今天消失,又要让“土家摔碗酒”的民族民俗不致于给当地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大的破坏。(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应结合调查数据和其中的关键词“难以评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示例: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21.示例一: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传神的写出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黛玉风姿绰约的病态美。(答对人物且书写正确,1分;“多愁善感”及“病态美”为两个得分点,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二个得3分。共4分)

示例二: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素服戴孝,点明了

她又失去了亲人;“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说明她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突出了安分守己的祥林嫂遭受丧夫丧子的惨重打击,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答对人物且书写正确,1分;三个方面的分析中,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二个得3分。共4分)

22.(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少于14个字,共4分)

示例一:横竖交错,传递千年文脉;撇捺相连,书写万世辉煌。示例二:全民参与,书写规范汉字;万众同心,传承辉煌文明。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60分)评分依据《2013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作文评分细则》 ⑴基础等级评分(50分,其中内容25分,表达25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⑵发展等级评分(10分),依据“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主要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⑶切入分为45分。依文论文,沿坡溯源,顺着学生的思路找分。若是诗歌文体,按等级标准评分,主要看立意、看内容、看情感,不看字数。

⑷没有标题扣5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扣1分。⑸关于抄袭: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整体构思、主要情节,或者主要论点、论证模式、重要论据达70%以上的文字雷同,则视为抄袭,抄袭作文最多只能给10分。

⑹关于未完卷:①字数达到600以上而不足800的,按正常卷评分,每50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②字数在200—600之间的,内容和表达原则上不得超过三等上,发展项不给分;③不足200字的,得分不超过5分。

⑺关于三、四等作文:“内容”项在三等的作文,“表达”项的得分没有限定,按正常卷评分;“内容”项在四等的作文,“表达”项得分最高不得超过二等中。①文体无高下,扣题即可,不要因为文体奇特、怪异而扣分或加分;②涉及社会阴暗面的文章,一般不要另眼对待。

【审题指导】

觉得大材小用,若从积极的一面看,说明绝大多数国人还是有追求的——没有追求,何来“大材小用”的感叹呢?对此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

觉得大材小用,除了与个人的不满足、不务实有关之外,也与国人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的社会心理离不开干系,在“望子成龙”的期盼下、在与身边成功人士的比较中,自然会有“大材小用”的失落感。

在看到八成人自感大材小用时,一方面要想想有多少人是因为个人自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想想有多少人是因为社会开放性和待遇均等化不够造成的。如果没有后一重思考,就不会把自认大材小用当成是严肃的议题,就不会看清问题的本质。甚至,最后得出一个中国人不务实的荒谬结论。

立意提示:做人不该太好高骛远,而应该脚踏实地。任何时候,最美好的理想也只是理想,不如现实一点的目标、踏实一点的行动更切合实际。如果一个人总是没有正确的定位,总是觉得怀才不遇,则不仅不能获得成功,反而可能因为位置感的缺失而怨气十足„„

B卷客观题答案

1.C、2.A、3.B、4.A、5.D、6.B、7.C、.8.D、9.C、10.B、11.C、16.D、E

第三篇:2015武汉市四月调考语文答案

2014-2015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2015.4.16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B(陶冶

鄙薄bó)2.A 3.B(主宾搭配不当)4.D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5.C(“公地悲剧”中的“公地”的存在本是人们极为珍视的一种分享)6.D(原因是一致的,都是“人们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的结果)7.B(对生态政治学研究的内容表述不全面)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8.C(停止)

9.B(助词,其他为代词)

10.C(A项“居然没有发现一个是冤案”有误,B项“有幸遇到了尧、舜”有误,D项“勇于变法,施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有误)

四、(14分)

11.我听说违抗君王,违背君主,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认为并不是这样。(4分。“闻”“忤”“然”各1分,其余句意1分。)

12.①零落成泥碾作尘②海上生明月③肯将衰朽惜残年④菊花 相思之苦(10分,每空2分。前三空错一个字不得分,后两空理解正确即可。)

五、(18分)

13.(共6分)特点:“小”而“青”。(2分)以“乒乓球”来描绘其“小”的特点(2分),以“银粉色”“柿蒂部羽毛状呈绿色”以及“很坚硬,硌手”等从颜色和质地来描绘其“青”的特点(2分)。

14.(共4分)通过使用火烤和药熏等作假的方式变得又大又红。(答“采用虚假的非正常的方式来生长”和“徒有西红柿又大又红的虚假外表,却无西红柿的真实特性”亦可。答案要点要落脚在“非正常的作假的生长方式”上)

15.(共4分)表达了对人们希望超越正常生长状态的否定和讥讽。(答案的要点要落脚在“思想情感”上,具体要交代清楚“思想情感”针对的对象——“希望超越自然规律的不正常的生长状态”和“思想情感”的类型——“否定”或“讥讽”)

16.(共4分)节令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要像执行命令一样地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答案能体现出对“节令”与“命令”的正确理解即可)

六、(8分)

17.4分,每条1分。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针对“影响我们和父母(长辈)沟通的因素”,且从四个方面设问。

18.4分。要求针对自己将要面临的选择表达看法,且有让父母(长辈)安心的效果。内容完整,得2分。语言通顺连贯得体,得2分。没有针对问题回答,不得分。

七、作文(50分)19.作文评价标准

本题题意可从“实施规则”和“接受规则”两方面来确定,即“制定的规则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成就合格的人”或“只有时时接受规则的约束才能成为合格的人”。从任一方面入手写作均可。

文章“类别“和”档次“的说明:

作文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来评分。

“内容”分为四个层次。一类文:切合题意,主旨鲜明,材料典型。二类文:符合题意,主旨明确,材料较典型。三类文:对题意的理解不充分,主旨含混,材料缺乏典型性。四类文:对题意理解不准确,主旨不清,材料混乱。

“表达”分为三个层次:优秀、合格、不合格。“优秀”: 结构完整,文脉畅通,语言通顺(允许有极少错别字或病句),字迹清晰。“合格”: 结构较完整,思路基本清晰(个别语句有游离现象),语言较通顺(允许有少量错别字或病句),字迹较清晰。“不合格”: 结构不清,思路混乱,语言不通(有大量错别字和病句),严重影响语意的表达。

评价共设五个类别,一至四类文又分设上下两档。作文的“类别”以“内容”为依据来确定,“类别”的档次以“表达”为依据来确定。评卷时,先依据“内容”来确定不同的类别,再依据“表达”来确定上下档次。第五类只需从“表达”方面来评价。 一类:

上档(起评45分)

内容:能准确表达出“制定的规则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成就合格的人”或“只有时时接受规则的约束才能成为合格的人”的题意。所用材料能恰当而充分地阐释或支撑题意,表达出实施或践行规则对人成长的意义。

表达:结构完整,文脉畅通,语言通顺(允许有极少错别字或病句),字迹清晰。内容和表达的某方面较突出的可给满分。下档(起评40分)

内容:同上档。

表达:结构较完整,思路基本清晰(个别语句或语段有游离现象),语言较通顺(允许有少量错别字或病句),字迹较清晰。

 二类:

上档(起评35分)

内容:能扣住 “实施或践行规则”,但未强调实施规则的长期性或践行规则的自觉性对人成长的意义。所用材料能阐释或支撑“实施或践行规则”。

表达:结构完整,文脉畅通,语言通顺(允许有极少错别字或病句),字迹清晰。下档(起评30分)

内容:同上档。

表达:结构较完整,思路基本清晰(个别语句或语段有游离现象),语言较通顺(允许有少量错别字或病句),字迹较清晰。

 三类:

上档(起评25分)

内容:只是泛泛谈论“规则”,没有具体到 “实施或践行规则”上。所用材料与“规则”有关。

表达:结构完整,文脉畅通,语言通顺(允许有极少错别字或病句),字迹清晰。下档(起评20分)

内容:同上档。

表达:结构较完整,思路基本清晰(个别语段有游离现象),语言较通顺(允许有少量错别字或病句),字迹较清晰。 四类:

上档(起评15分)

内容:未扣住材料整体语意,只是从材料的某一局部内容生发开来,与整体语意无关的。

表达:结构完整,文脉畅通,语言通顺(允许有极少错别字或病句),字迹清晰。下档(起评10分)

内容:同上档。

表达:结构较完整,思路基本清晰(个别语段有游离现象),语言较通顺(允许有少量错别字或病句),字迹较清晰。

 五类:

10分以下:

(1)结构不清,思路混乱,语言不通(有大量错别字和病句),严重影响语意的表达。(2)内容与题目毫无关系,或抄写试卷上现成的文字材料。(3)只写了开头,字数严重不足(100字以内)。

 特殊情况:

1.字数不足600字没有完篇的处理方法:

(1)在文意表达基本完整的前提下,字数不足,每差一行扣1分。(2)在文意表达不完整的前提下,字数不足,每差一行扣2分。2.字数超过600字却没有完篇的处理方法:

(1)文意表达完整,在此文所属类别中给低档分数。(2)文意表达不完整,在此文所属档次基础上降档给分。3.缺少标题扣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译文:狄仁杰在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之内审理判决了积压案件达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狄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高宗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魏文帝准备要发配某个人,辛毗拉着文帝的衣摆而劝谏,也被文帝采纳。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和辛毗。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古人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的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

第四篇:2014武汉四月调考语文答案(最终版)

2013-2014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

试(四月)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2.B3.D4.B5.A6.A7.D8.A9.B10.C

11.齐军杀死了燕军将领骑劫,追杀逃亡的燕军,收复了齐国失去的土地。(共4分。“追亡逐北”2分,“复”1分,句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单设下反间计,使燕国任用骑劫代替乐毅为燕军主帅。田单又下令城中居民吃饭前一定要在庭院中祭祀祖先。于是飞鸟就常常飞来啄食,燕军在城外看见齐国城内群鸟飞翔,感到十分惊异。田单就到处扬言:“这是天神降临来教化我齐国。”每次发出法令,必称是神的教诲。又从民间募集到千镒金钱,让即墨城里的富豪将这笔钱贿路燕军将领,说:“即墨城里的齐军就要投降了,希望得城后不要掳掠我们的族人。”燕军将领高兴地允诺了。燕军自此更加松懈。田单于是集中了城中一千多头牛,为牛披上红绸衣,画上五彩的龙纹,在牛角上绑上利刃,把沾满油脂的苇草系在牛尾上,用火点燃,又在城墙周围挖了几十个通向城外的地道。到了晚上,把牛放出城去,五千名勇士随牛出战。牛尾着火后,狂怒地冲向燕军,被狂牛撞到的非死即伤,燕军在黑夜里乱作一团。齐军五千勇士潜行疾走,奋勇杀敌。城中战鼓激越,男女老弱都登城敲击铜器,发出震天动地的声响。燕军惊慌失措,大败而走。齐军杀死了燕军将领骑劫,追杀逃亡的燕军。收复了齐国失去的土地。

12.⑴窈窕淑女⑵海上生明月⑶—鼓作气(共6分,每空2分,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

⑷蛰处一隅、无远大抱负的人虽困囚笼却不失自信,期冀早脱牢笼,再干一番宏图伟业(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空2分。)

13.此题应以突出“大地上的读书人”这一核心语意来概括。共4分,每点2分。

第2段:概述自己干农活歇息时和放学路上读书的情景。

第3段:描写自己在野外读书时的畅快而兴奋的心情,勾勒自己边走边读的形象。

14.此题围绕两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个方面2分。

感情:敬佩(或赞美)

表达:面带菜色——物质上的艰难,“孜孜”、“自得其乐”——精神上的快乐,通过两者的反差凸显出来。

【示例】以“面带菜色”揭示物质生活的艰难,以“孜孜埋首于卷册,自得其乐”表达出读书的勤奋和快乐,作者从清贫的物质生活和快乐的读书生活的强烈的反差中,表达了对“那一群读书人”敬佩和赞美之情。

15.此题围绕自然环境、读书环境、读书心态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每点2分。

⑴野外(山间地头)⑵艰难环境下的⑶脚踏实地的做学问(真实而实在的)

16.此题围绕以下要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点2分。

⑴读书人的姓名和事迹。⑵读书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著作、人格魅力等)。

17.此题围绕“年龄”“职业”“性别”等人群分类的依据,并写出相应的对象即可。共2分,依据1分,对象1分)

【示例】⑴按年龄:如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

⑵按职业:教师、职员、工程师等。

18.此题围绕下面要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毎个方面2分。

研究方向:韩剧的商业价值(或经济价值、消费价值)。

或:韩剧如何带动商业(经济)的发展。

原因:韩剧在制作上,有意选择前卫的穿着打扮、精美的家居摆设、时尚的消费用品、环境优美的拍摄地点等等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带动荧屏以外的经济发展。

19.此题围绕“各有所长”和“分工合作”两点进行劝说,达到劝说目的即可。共2分,每点1分。

【示例】别急别急!我们的学习报告有很多内容需要美工设计,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编辑方式,恰好你们各有所长,那就根据搜集来的素材特点确定美工方案,分工合作吧。

20.作文。

本次作文题目可以这样理解:

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花园里的其他植物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而垂头丧气,草莓在“比”中寻找自己的长处,获取成长的动力,让自己蓬勃发展。同为“比”的行为,却因比较的方式方法不同,造成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材料的结束语引导考生思考“比”的“学问”,这正是做文章的空间。

题目为“比”,孤立一个“比”字,可以包罗众多“比”的现象。然而,因为有了上面材料的提示和限制,对这里的“比”应该理解为:在“比”中真正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从而更好地成长发展,而不能在盲目的“比”中迷失自己,进而放弃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第五篇:2017届湖北省高三四月调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届湖北省高三四月调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

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福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可以确切地指出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据《史记·大宛传》,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度时,这些‚秦人‛在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穿井‛。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人被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自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由于隋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禁止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法或东渡弘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1560年代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明政府在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7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略同。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人。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范围更扩大到北美。大批中国人被当作‚苦力‛运送到美国,在西海岸为洋人开矿修路。

明清两朝政府长期抱持敌视海外华人的立场,把他们当作化外‚弃民‛,视之为‚无赖之徒‛。海外华人在羁留地区遭遇暴虐或不公正待遇,‚天朝‛往往置若罔闻。直到清末,这样的政策才获得基本的调整。‚华侨‛的概念于是进入中国的政治文化。从光绪十九年(1893)‚除华侨海禁‛,到此后在各地设立领事馆,清政府终于对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渐有意识。但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冲击之下,‚满洲‛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摘编自姚大力《读史的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有史料来看,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等国的“秦人”,可视作迄今为止能够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到异邦的中国人。

B.《史记》中两处记载的“秦人”,实际上很可能是西汉军人,他们战败后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了大宛,从事穿井,铸造钱、器等工作。

C.华北汉地社会中被掳掠或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漂流异邦的最早的人群。

D.两汉时期,有些中国人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后逃往匈奴,从东汉末年开始,日本也逐渐成为了这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流亡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隋唐时期,朝廷持续不断地对突厥和中亚国家用兵,边境的战事不可避免地导致这 一时期大批士卒流亡到西域。

B.与两汉时期因战争和政治因素而移居国外不同的是,隋唐时期僧人、商人加入到移民行列,移居地域也更加广泛。

C.从唐代开始,有些中国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移居到东南亚,到元代时,居住在南洋群岛的中国移民的数量已相当可观。

D.1560年代,明政府开放海禁,使得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大量向海外移民,从这时起,逐渐掀起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海禁政策在明清两代数度兴废,但客观上都对移民潮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满清政府对移居海外的华人持敌视立场,将海外华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他们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重要力量。

C.中国人向北美移民始于19世纪下半叶,大批中国人作为苦力在美国西海岸开矿修路,为美国的崛起作出了贡献。

D.清初的海禁政策直到光绪十九年才被废止。同时清政府也改变了敌视华侨的立场,逐渐意识到要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

【答案】 1.C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后者”是指“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包括“被掳掠”的人。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掀起海外移民高潮的原因,除了开放海禁的政策,还有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使得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好天气

【英】罗纳德·邓肯

天气冰冷,像慈善事业。东风抽打在脸上,脸像砂纸打磨过似的粗糙。靴子漏水,袜子和泥浆凝结在一起,空荡荡的小路似乎连个弯儿也没有。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寻找走失的母牛,诅咒起当农夫的命。好像当农夫还不够惨,命运还让我在一片长年累月都是冬天的土地上耕种。皱眉打量那片黑土地,四周树篱狰狞凌乱,我厌恶地瞪了一眼,觉得整个世界都丑陋无比。平坦无奇的耕地,光秃秃的树干,一个个泥潭映照出一片泥糊糊混浊的天空。浑身上下,唯一发热的是心头的火气。‚是个好天哪。‛有人说了一声,那愉悦的语调令人生气。

‚是吗?‛我没好气地答道,两眼瞪着那个坐在农舍外的老头儿,‚好在哪儿呢?‛ ‚哪儿都好。‛他平静地说,那老成持重的声音逼着我应战。

我争辩道:‚哦,不,天不好。哪儿都不好;整个倒霉的乡村就像一座济贫院一样丑陋不堪。只有多愁善感的糊涂虫才敢念今天的好,或念一月份的任何一天的好,或者念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的任何好。念好的人无非是想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老掉牙的交谈。‛

说完这些,我的火气消了一点儿。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2页

那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我大获全胜,却并不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特别骄傲。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用手指着一排大榆树的上方,身子却没离开长凳。‚看到那些榆树了吗?‛他问。

‚那些树看起来像患了溃疡病。‛我随口答了一句。

‚你搞错了,往树的上方看。‛他接着说,‚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

我顺着他那不能伸直的手指所指的方向望去。‚没看见什么马。‛我说。

他说:‚你看的是地上。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不是吗?‛ 我又放眼望去。千真万确,一团白云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形成圆顶。那云团看起来的确像一匹矫健的马。我还发现马套在战车上;不,不是战车,那是一副由黄金般的光芒构成的犁铧,是它在灰暗的天空耕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犁沟。

‚太阳肯定快要落山了,‛那老汉说,‚因为我女儿烧水准备沏茶时,太阳总是要落山了。‛

‚是她等着太阳,还是太阳等着她呢?‛我问道。

‚这无关紧要,‛他回答说,‚你得承认是个好天,对吗?‛ ‚对,‛我敷衍道,‚前提是你得看得久,看得远。‛

他指着小路旁的水沟继续说:‚看看这儿。看见躺在下水管旁的那些枯叶了吗?那可都是些山毛榉叶子啊,是从一英里外的树林里飘到这儿的,都是。难道你没发现每片叶子腐烂时露出的金黄色是多么好看吗?擦亮的铜板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而黄铜比起来又显得过分耀眼,每片叶子都凝聚着太阳全部的红光,我说的不对吗?‛老头儿抬起头看着我。‚你得承认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时不有,无刻不在,就连一条臭水沟也不例外。‛

我没有回答。他展示给我的排水口处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甚至几乎没有觉察到他女儿已走出农舍,并搀扶他站了起来。她把一根白色的棍子放到他老树皮一般的手里;这时我才发现他的两眼覆着一层白膜…… ‚怎么,您……‛

‚不,‛他说,‚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是一个农夫,由于母牛走失,不得不四处寻找,加之天气不好,道路泥泞难行,因而心情懊恼,觉得整个世界丑陋无比。

B.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老头儿主动与“我”搭讪,以天气为话题,循循善诱,让我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哪怕是一条臭水沟,也蕴藏着美。

C.文章第5段反复强调“今天”“一月份的任何一天”“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等时间点,以此凸显“我”内心的怨愤情绪。D.“我”与老头儿对比鲜明。“我”眼睛明亮,却只看到世界的丑陋;老头儿眼睛失明,却能感知无处不在的美。可见感知美不必用眼睛,而需要用心灵。5.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4.C 5.①描写景物和人物心情,为后文“我”与老头儿的交谈勾勒背景。②描写“我”主观感觉的恶劣天气,与标题形成对照,也与后文老头儿感知的好天气形成对照。③交代“我”的农夫身份和心情的恶劣,与老头儿的平静乐观形成对照。

6.①瞎与不瞎,不在于眼睛,而在于心灵。老头儿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心灵却能感知到无处不在的美。所以老头儿并不瞎。②这句话也暗含了对“我”的讽刺和批评。“我”虽然身体健全,眼睛不瞎,心灵却丧失感知美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 比失明的老头儿更瞎。③这句话卒章显志,揭示全篇主旨,启示我们要保持心灵的明亮,不仅要用眼睛去看世界,更要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感知世界之美。【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我”觉得世界丑陋无比的原因,不仅是丢了母牛和天气不好,更主要是对身为农夫的命运不满。且“天气不好”是“我”的主观感受,并非实情。B项老头儿并非是“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而与我搭讪。D项“不必用眼睛”说法绝对。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段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描写景物和人物心情,为后文“我”与老头儿的交谈勾勒背景。与标题形成对照,也与后文老头儿感知的好天气形成对照。点睛: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开头的环境描写,分析时注意和标题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旨的联系。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理解。“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我并不比你瞎”,瞎与不瞎,不在于眼睛,而在于心灵。这句话也暗含了对“我”的讽刺和批评。这句话卒章显志,揭示全篇主旨,启示我们要保持心灵的明亮,不仅要用眼睛去看世界,更要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感知世界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跟随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负责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92岁那年,他收到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2页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有改动)相关链接:

(1)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

(2)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百度百科)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B.1955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之一的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9.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答案】 7.B 8.CE 9.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本的真实性。②使周有光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和品格。③有助于读者真切、深刻了解周有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提升传记的 阅读价值。【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B项强加因果。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C 项中“人们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的意见”不合文意。E 项中“淡泊名利”文中表现不明显。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引用的好处。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本的真实性。使周有光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

点睛: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崇庆二年,为左谏议大夫。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书再上,不报。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是岁九月,宣宗即位,改元贞佑。...胡沙虎诛,上封事言正刑赏,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举..所知,才果可用,即赐召见,褒显奖谕,必有奋命报国者。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破大敌。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上善其言。时方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皆鄙俗不材、不晓兵律。行信惧其误国,上疏曰:‚《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狂子庸流,猥蒙拔擢,参预机务,甚无谓也。‛于是上皆罢之。权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诏报曰:‚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节选自《金史·张行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B.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C.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D.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B.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封事在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大臣上书奏事,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封城。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2页

D.《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行信心系百姓。他建议依照旧例调换官吏以除民害,在适宜种麦的徐、邳两地,允许百姓用麦子充作粮税,均得到皇帝的采纳。

B.张行信富有远见。胡沙虎贿赂权臣图谋复出,张行信多次上书皇帝,请求不要起用此人。皇帝对此不予理会,终为胡沙虎所杀。

C.张行信重视人才。他认为战事兴起之后,难以得到合适的将帅,希望皇帝诏令重臣举荐人才,并厚待人才,这样就一定有人舍命报效国家。

D.张行信心忧国事。皇上准备提升王守信、贾耐儿等将领的职务,但张行信认为这些人鄙俗无能,又不熟悉军事,不适合担任军队职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2)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答案】 10.C 11.D 12.D 13.(1)胡沙虎飞扬跋扈,强横凶暴,献媚于皇帝宠幸亲近的人,来谋求他们的赞誉,自从他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喜悦。

(2)现今任命将帅如果不再用条文成法来束缚他们,用朝廷意旨来约束控制他们,而是让他们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敌收复国土的功业就有希望!【解析】《金史•张行信传》,作者:脱脱,朝代:元。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御兵之道”,“有所慕”“有所畏”对称,“然后”连词,结合句意断句。句意:领兵之道,无过于赏罚二字,当派兵对敌时必须让他有所思慕而乐于前进,有所畏惧而不敢后退,然后将士听从命令而功业可成。像讹可败退,就应当公开明确他的罪责,朝廷如果加以宽容,一点不追究,我担心领兵之道未能尽用了。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相传为孔子所作”有误。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原文为“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不适合担任军队职务”欠妥,张行信认为让王、贾“参预机务”毫无意义。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固定人名字“胡沙虎”保留,“强梁”译为强横凶暴,“图”译为谋求。(2)“拘绳”译为束缚,“尽”译为全部。

参考译文: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泰和四年四月,皇帝在泰和殿召见他。张行信便向皇帝进言两件事:一是依照旧例调换吏官以除民害,一是徐、邳一带土地适宜种麦,应当允许他们交纳麦子充作粮税。皇帝同意他的建议,让尚书省商议后实行。崇庆二年,任左谏议大夫。当时胡沙虎已免职为民,但他仍贿赂朝中权贵,想重新得到起用。满朝官员没人敢表态,张行信便上奏说:“胡沙虎飞扬跋扈,强横凶暴,献媚于皇帝宠幸亲近的人,来谋求他们的赞誉,自从他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喜悦。今天如再任用他,只怕为害更超过往日。”他接连上书奏告,但没有回音。当胡沙虎弑君谋逆时,人们都替他担忧,而张行信坦然自若,不以为意。这年九月,宣宗开始做皇帝,改年号为贞祐。•

胡沙虎被杀后,张行信上密封奏书主张严正刑赏之事,他又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难以得到合适的将帅,请陛下让重臣举荐所了解的人,如果确是可用之才,立即加以召 见,公开褒奖,必定有舍命报国的人。以前李牧在当赵国将军时,军功爵位封赏都能自己做主,出兵进攻退守等不需听从朝中复议,因而能够大破北面强敌。现今任命将帅如果不再用条文成法来束缚他们,用朝廷意旨来约束控制他们,而是让他们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敌收复国土的功业就有希望!”皇帝赞许他的意见。这时刚刚提拔任用王守信、贾耐儿当将领,他们都是鄙俗不堪、不懂兵法律令的人,张行信担心他们贻误国家大事,便上疏说:“《易》中写道:‘开国和继承大业,小人不可任用。’这是圣人用以警戒后世的,话说得这样严厉。如今大兵纵横遍地,人心惶惶不安,抵抗敌军兴国理政如非贤能有智慧的人是难以胜任的。狂滥庸俗之辈,承蒙提拔,参预机要大事,实在是毫无意义。”于是,皇帝把他们都罢免了。代理元帅右都监皇族讹可率兵五千人到通州护粮,遇到敌军立即溃败。张行信上表奏道:“领兵之道,无过于赏罚二字,当派兵对敌时必须让他有所思慕而乐于前进,有所畏惧而不敢后退,然后将士听从命令而功业可成。像讹可败退,就应当公开明确他的罪责,朝廷如果加以宽容,一点不追究,我担心领兵之道未能尽用了。”朝廷下诏回报说:“你的意思已经清楚,讹可等人已经下狱治罪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临江仙(1)李煜

樱桃(2)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注】(1)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2)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15.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答案】 14.DE 15.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D 项,上片、下片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E 项,“直白浅显”不妥,词作语言形象哀婉。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2页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入夜后人们都纷纷散去,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四、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山之高峻、崖之陡峭,以此表现蜀道之难。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代人只是一味哀叹而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__________”。(3)《诗经·关雎》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刻画了男子追求窈窕淑女而不得之后朝思夜想、难以入眠的情状。【答案】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倚”“复”“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新添加的题型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积淀了一个名族的精神底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经过一番改头换面之....后,仍然可以服务于时代。

B.作为一名肯负责、有担当的领导干部,身处官场,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和处理各种矛盾与问题,和光同尘是不足取的。....C.接到群众举报线索后,工商管理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合出动,迅速摧毁了一个制售地沟油的窝点,人们额手称庆。....D.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是人们保持判断力和思想定力的不二法门。....【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含贬义。B项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C项额手称庆:双手合掌,举到额头,表示庆幸。D项不二法门:今用以称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天外国小朋友远道而来参加联谊活动,同学们都热情地在学校里与他们交流,带着他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募捐成为慈善领域的一种创新和尝试,但其存在的漏洞也易被不法分子利用。C.今后四年,北京市将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职业培训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满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D.目前半导体、无线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仍然是中国出口韩国的主要产品,而食品和其他消费品在韩国正迅速扩大。【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 项语序不当,“热情地”应移至“交流”之前。C 项中途易辙,“通过职业培训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语是农民。D 项搭配不当,应在“消费品”后加“的市场份额”。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科学家有国籍,(1)科学无国界。让国籍不成为科学的羁绊,(2)不能成为科学家的道德困境,是杨振宁阔别51年之后重归中国籍的一个启示。未来的方向(3)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4)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5)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6)是因为先进的设备、优厚的待遇、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1)(2)(3)(4)(5)(6)A.可是 / 仍 而且 不仅 也 B.然而 又 还 从而 固然 也 C.但 更 也 / 不仅 更 D.而 并 可 并且 当然 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联词的运用。“有国籍”“无国界”之间是转折关系,“科学的羁绊”“科学家的道德困境”,两处结合范围不同,表示递进,“中华文化的血液”“先进的设备”之间是递进关系,综合C项合适。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季玫瑰又称紫枝玫瑰、无刺玫瑰,它花香浓郁,花色瑰丽,花期也长,可夏季赏花,秋季观果,冬春看枝,① ;其鲜花可食用、酿酒、入药、提取玫瑰精油,②。四季玫瑰的根部分蘖萌生能力强,③,如果不分株会使营养分散而影响其正常发育,导致开花少或不开花。

【答案】①适合作为观赏植物 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③栽培时应注意及时分株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春夏秋冬”可知,具有观赏性;②处结合语境可知,有较高的价值;③处结合“蘖萌生能力强”“不分株”可知,应及时分株。

点睛: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21.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写的一封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产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人民生命财产经受了巨大的损失,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应该大力弘扬。我们倡议全校师生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希望大家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愿意捐款捐物的师生请到学生会联系。

【答案】①“产生”改为“遭遇”;②“经受”改为“蒙受”或“遭受”;③“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改为“灾区人民生活极为不便”(或在“人民生命财产”前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2页

加“使”);④“度过”改为“渡过”; ⑤“请到”改为“请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表达运用。注意题干“某校学生会写的一封倡议书”,注意说话的主体,用于的感情色彩等。如本题“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改为“灾区人民生活极为不便”(或在“人民生命财产”前加“使”)。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冬天,北方多地飘雪,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的雪景刷爆了朋友圈。不过有媒体转发的一张照片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雪景”:某地,四名环卫工人正在清理积雪。一位环卫工人的脸上沾满了清扫车喷出的污渍,他身上的橙色环卫工作服完全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据了解,他们凌晨2点多就到街头清理积雪,一直持续到上午8点,连口水都没喝。这样的“雪景”也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如何看待美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很多人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后和白雪公主都是美丽的,而王后因为嫉妒、虚荣、最终落了个终身丑陋的下场,而善良的公主却因为美丽的心灵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亡的魔爪。我想,这并非只是来自于安徒生主观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弃恶扬善的观点和愿望。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

总之,在我看了,美丽总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类似于2017全国卷1的作文要求,淡化了任务驱动,审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的含义。理解材料的关键是两种不同的景致:一幅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的雪景,一幅是环卫工人清扫积雪的劳动场景。对这两幅画面,既可以辩证思考,也可以重点分析后一幅画面,还可以宕开一笔,触及一般性思考的层面。点睛:立意角度:1.如何看待美①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有自然美,也有人 的活动的美。②美的角度:如诗如画是一种美,外表的“丑”也是一种美。③美的价值:感官的美怡情悦性,而无私忘我的美可以提振我们的精神。④美的存在:美就在你身边;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2.引申开来思考,如何看待问题(或事物)①看问题的角度: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②看问题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3.如何对待劳动者①认可:奉献的价值;劳动创造美;坚守平凡岗位;让另一种“雪景”刷爆朋友圈。②关爱:对创造美的人要关爱,希望有关部门拿出实际行动,或为他们配备劳动保护用品,或为他们提高薪资水平等。③赞美:致敬劳动者。注意:这些立意是闭门造车的推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作答情况进行补充和修订,切忌生搬硬套。

试卷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总12页 12

下载14年四月调考湖北七市(州)高三语文答案(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14年四月调考湖北七市(州)高三语文答案(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北省武汉市2018届高三毕业生四月调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武汉市2018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2018.4.19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

    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四月调考英语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四月调考英语试卷本试卷共14页,81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祝考试顺利★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

    2010年武汉市四月调考语文试卷

    2009~2010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10.4.15说明: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1卷(选择题33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

    武汉市四月调考语文作文分析

    2013年湖北四月调考“丽媛style”作文评价 恩施市一中高三语文组胡家寨 一、作文题目及要求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访问俄......

    2016年武汉四月调考语文试卷

    2016年武汉四月调考语文试卷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禁锢 冗(rǒng)杂 鄙薄(bó) 瞬息万变 B.斟酌 骁(xiáo)勇 拮据(jū)......

    2014年武汉市四月调考语文答案解析word版

    2014武汉市4月调考语文答案解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B(A.hùnC.jíD.pīng) 2.C(A.逾B.辄D.骋) 3.D(汪:水广而深;条:用于细长的东西;泓:清水一道或一片叫泓;用“......

    2015届湖北省天门市高三四月调考理科语文试卷F

    1.默写填空(12分) 远上寒山石径斜,。 __________,人不寐,。 __________,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晴空一鹤排云上,。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6)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

    2018年武汉市四月调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共5页)

    2018武汉市九年级四月调考语文试卷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与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愧怍(zuò) 拮据 屏气凝神(bng) 莫名其妙 B.商酌(zhuó) 聪慧 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