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学梗概

时间:2019-05-15 05:0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释迦牟尼佛学梗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释迦牟尼佛学梗概》。

第一篇:释迦牟尼佛学梗概

释迦牟尼佛学梗概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486年,印度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释迦族人对他的尊称,即“释迦族的圣人”。他是印度北部(今尼泊尔)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经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的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开始传道。以后45年间,走遍印度各地,信众无数,都尊他为“佛陀”。80岁时,在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下入灭。他的教理被弟子们整修成“佛经”其后的佛教成为世界三大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之一。

佛:即“佛陀、浮图、浮屠、没驮”等的译音,是“觉者”的意思。佛经说:“凡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名为佛”。

佛经: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被弟子们整理成的典籍。其基本理论是:“三藏、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三藏:“经、律、论。经,佛学的核心;律,戒律、规定;论,观点,目的等的阐释。总的就是修持,戒、定、慧“三学,以祛除邪念,断除烦恼,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

戒:戒律、谨慎、斋戒、禁止之类。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至二百五十戒等等。比如三戒:色、斗、贪;八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卧华丽之床,不饰香(满)和听观歌舞,不食非时之食(前七种为戒,后一种为斋)。

定:规定、戒定。佛经固定下来的条理,不能更改,必须专心苦修。

慧:聪明、智慧,即对佛学经典领悟、理解程度。

四谛:谛,真理的意思,即四大真理:“苦、集、灭、道”。

苦: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众生必须认识到;

集:缘因、缘起、招感一切苦恼的诸多业因(根缘);

灭:要想解除苦果,只有消除烦恼的业因,达到寂灭为乐的“涅槃境地,无人无我的极乐世界;

道: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修道的道理。八正道:

正见:具有四谛的见解 正思维:思维四谛之要义;

正语:。不做非理的语言(不打狂语);

正业:著于清静之身业(正当求生的本事);

正命:正当合法的生活;

正精进:勤修涅槃之道法; 正念:明记四谛之理念;

正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

涅槃:意为“灭度”,入灭、圆寂,即能寂(熄)灭一切烦恼和达到圆满,具备一切清净功德,这是最高境界叫“涅槃”。

十二因缘(缘起):

无明,即愚痴无知;2 行,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不善等行为;3 识,即胎之时的心识;4 名色,为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5 六入,眼、耳、口、鼻、舌、身生长完备;6 触,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7 受,感受苦乐等;8爱,喜贪等欲望;9取,追求所得,取着;10 有,由贪求欲望引起的有善和不善等行为;11 生、来世之生;12 老死,对前十项的结局:1-2项是过去因,感现在果;3-7项是现在果,8-10项是现在因,感未来果,11-12项为未来果(见因果轮回)。

因果轮回: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轮回:流转之意。佛经认为,众生各依善恶业因,一直在六道中生死相续,升沉不定,如车轮不停地旋转一般,故称“轮回”,亦叫六道轮回。即人在世间所行功过,死后经地府赏功罚恶之后,又回到六道中来。

注释:

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阿修罗:不端正,容貌丑恶(原是古印度的一种鬼神),即打入丑漏行列。庙:宗庙、太庙。祀奉祖宗,神佛,圣哲、贤人的地方; 寺:僧人,信众供佛,传经修行居住之所;

奄:佛教中女子出家供佛,修行居住之所(即比丘尼);

观音:佛教大乘菩萨之一,称“观世音”菩萨。唐人避讳(皇帝李世民、有“世”字),故简称“观音”。

菩萨:原指释迦牟尼尚未成佛的称号,后泛指佛或某些神。比喻心地善良的人。五蕴:蕴,集聚、覆蔽的意思。佛学认为,人身并无自我实体,只是有五种东西集合:1 色蕴,组成身体的物质;2 受蕴,随感观生起的苦、乐、忧、喜;3 想蕴,意象作用;4 行蕴,意志活动;5 识蕴,意识。

参考《辞海》、《辞源》及佛学资料等

龙桂寺及佛学寻踪

龙桂寺,佛学和僧众传经修行的寺院,位于璧城东北十五里的牛心山下,虽受朝代更迭,几废几兴,但仍可寻出他建立的来根去脉。

佛学、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后经佛门弟子编窜成“三藏、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典籍,统称为《佛经》。主张修持“戒、定、慧”三学,祛除邪念,断除烦恼,把身心寄托于“涅槃”之中,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

佛学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传入我国,国人胸怀宽大,能吸收外来文化,很快就在我国自产的“道、儒、墨”三家之中占了一席之地,而信奉者遍及人群。延至隋唐之期,在唐代高僧玄奘(陈袆)于贞观三年(629)去印度,历时十七年,贞观十九年(645)取回上述佛经共1335卷之后,全国佛学达到鼎盛。“天台、华严、禅宗、争土”等已成为各大宗派。此时,全国建寺筑庙随之兴起。

璧山于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757)建立县治,全境恢复或新建庙堂风行甚速。据传县城东北十五里的牛心山上就建有观音庙一座,朝观者络绎不绝。

大约在南宋或明朝时期始建佛教寺院于牛心山下,庙位在原天池正冲的东岸叫“桂华寺”,因朽毁后,才将该庙迂到西边(现在的位置)建立。传说建设之期,有真龙下界盘绕于千年桂树间,故命名“龙桂寺”。

牛心山、龙桂寺的环境幽深,青山拥抱,秀峰独出,苍松翠柏,绿树繁荫,又有天池演影,如明镜高悬,蔚为状观。

随着历史的演进,朝代的起落,寺庙有盛有衰。明末(约1641年)前后,兵乱四起,巴蜀各地遭张献忠义军劫掠,所有寺庙几被焚毁。清初康熙年间,社会渐趋安定。于是重建龙桂寺,遂繁荣起来,乾隆五十一年(1786)县境大地震,庙字损坏。乾隆五十四年(1789)加工整修,璧山县令赠立《正堂赵示碑》,对寺院僧众保护庙宇,开荒积粮,大加赞赏。民国三十八年(1949)县人钟发之将龙桂寺补修一新。随着社会的变革。寺庙、僧尼、信众及佛教的传承又几度废置。

今有县人陈枝华、陈强父子、亲友、佛学信众,经多方积资出力,在原残存的两殿基础上,于1997年开始重新整治,建成崭新的四殿(原址三殿,牛心山上一殿),并增建办公、接待、炊食、库房等设施,现已修茸一新,颇具规模。每逢节假或释氏祖辈圣典之期,香客游人如织。求仙悟道,何至南海神山;真心向善,此当极乐佳境。到此一游,或赏怀自然风光,或求签问朴,众生平等,一律同登彼岸,极乐也!

第二篇:《释迦牟尼》感想之13

小知识:P082-P0911、释迦牟尼为什么采取苦行的方法求道?

答:苦行在印度由来已久,苦行者认为:人是由精神与肉体所建构而成,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精神受到肉体的支配、束缚,人只有通过苦行,消弱肉体的力量,脱离物质以及肉体的束缚才可以发挥精神的力量。

太子四十三岁至五十岁:佛陀见弟弟难陀不昌治国之材,一旦即位必造成国家、人民的灾难,便设计使他出家。

太子四十三岁至五十岁:佛陀的堂弟阿难出家,后跟随佛陀身旁作侍者,达25年。

2、释迦牟尼是如何传教的?

答:释迦牟尼传教的方式是随机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3、释迦牟尼为什么离开跋伽仙人?

答:出家后,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释迦牟尼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

太子四十三岁至五十岁:摩诃夫人(大爱道)率领宫女皈依佛陀出家,从此女子也可以出家。

第三篇:《释迦牟尼》感想之37

小知识:P286-P293

1、释迦牟尼怎样对待妇女?

答:有一次,佛谢绝了国王的邀请,而到一个不幸的堕落的女人那里去应供。在古代印度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和奴隶差不多。佛接受妇女为出家弟子,让她们参加僧团的事实,被认为是宗教史上一个很大的革命举动。

公元3世纪:大乘中观派创始人龙树的故乡案达罗地区是大众部的活动基地。他们对“制多”的崇拜,向民间推动了建塔和供养塔的群众性信仰。娑多婆汉那王朝增长女王提倡建造佛塔,案达罗大乘佛教酝酿成熟,向南传进锡兰岛,成了古代斯里兰卡佛教的一个重要来源。

2、什么是三身佛性?

答:佛性有三种,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

3、什么是佛教十四根?

答:十四根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忧、喜、苦、乐、舍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称为十四根。

第四篇:《释迦牟尼》感想之34

小知识:P260-P271

1、释迦牟尼出生后所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答:释迦牟尼在蓝毗尼园诞生后,并不需要要扶持,自己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步步踩出莲花,他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公元前1世纪中叶:佛教从上座部和大众部分派开始,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到大月氏贵霜王朝时期,形成了很多独立的派别,史称“部派时期”。

2、释迦牟尼的哪一位弟子最能吃苦?

答:在释迦牟尼的所有弟子中,大迦叶尊者以吃苦闻名。他是印度富豪出身,但是特别同情贫穷人,一生少欲知足,行起坐卧严守戒律,经常独自露天静坐,树下补衣,坚持苦刑,直到老年也不改本色,最后成为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3、释迦牟尼佛法的三时年限是多少?

答:指佛法在世的三个时期年限。诸经所说略有不同,《大悲经》说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大集《月藏经》、《贤劫经》和《摩耶经》等则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一万年之说。

公元前1世纪中期:东汉明帝之兄楚王刘英供养仇蒲塞、桑门、斋戒祭祀浮屠。刘英以结交方士、造作图谶,被控以密谋造反罪。佛教徒被视作方士一类,当时佛教巫术是走向民间的重要标志。

公元前1世纪:汉文《四十二章经》被译出,最早出现的教义是禁欲苦行,尽管含有个别的儒道成份,依然掩盖不住那些强烈的厌世和出世思想。

公元前1世纪: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经,印度僧人竺法兰、摩腾用白马载佛经至洛阳,后在洛阳建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第五篇:《释迦牟尼》感想之33

小知识:P250-P2591、梵天是什么?

答:梵天,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最受尊敬的主神,是象征创造的神祗,负责创造宇宙万物。后来在佛教中也出现梵天,但佛教中的梵天不再拥有最崇高的地位,而只是一个神祗,每当世间有佛出世时,梵天就会先来劝请佛转法轮,助佛教化世间。

2、佛教历史上曾发生了几次结集?

答:早期的佛教历史发生了四次结集,第一次结集即五百结集;第二次结集在佛陀入灭的100年以后的吠舍离召开;第三次结集在佛陀涅槃两百年后,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华氏城所所召集;第四次结集是在佛陀涅槃六百年左右,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代召集。

公元前1世纪:阿巴耶王伐陀迦摩尼恢复了国家。为了报答摩诃帝沙王长老在他流亡期间给予的帮助,建造了无畏山寺,由摩诃帝沙主持。

公元前1世纪:犍陀罗佛教艺术是希腊艺术的支派,偶像崇拜的发展,使希腊的雕刻美术在佛教领域大放异彩,佛教艺术由迦湿弥罗向东越过葱岭,沿丝绸之路进入我国新疆于阗(今和田),于阗成为西域佛教和佛教传入内地的一个重镇。

3、释迦牟尼去世后,原始佛教为什么会发生分裂?

答:释迦牟尼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根据不同的人阐述不同的道理,由于听受佛法者又因自身的文化修养,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了佛教的分裂。再者,由于比丘们所处的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同,从而对佛教戒律有不同的的看法,也导致佛教的分裂。

公元前1世纪末期: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给西汉的博士弟子,内容不详。此为是历史记载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始。

下载释迦牟尼佛学梗概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释迦牟尼佛学梗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学心得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 面) 课程名称________佛学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心得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 王丽梅____ ___ 姓名______刘阳______ 学号_ _ 2012961718__ _ 班级名称 _财务管理3......

    佛学智慧

    在我刚皈依佛门不久,内心经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由于对心灵的规律还理解不深刻,因此常常对因果报应存在种种疑虑。 我曾经向我的一位德行极其高尚的师父请教:“因果报应到底成立......

    佛学语录

    我思故我 在 做人学佛百句良言 前言: 世事无绝对,语言亦如此。一句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值得选做行为的准则,非常个人化。转来的标题我不愿擅改,然却小小有些不以......

    佛学论文

    关于什么是佛、佛学定义及佛学经典之我见 *姓名:马雅婷、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学号: 佛,这个字对现在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随着音像制品和文学作品的大量创作于发行,佛学与佛教已......

    佛学论文

    “佛学与现代科学导论”课后感 在上“佛学与现代科学导论”之前,我是一个绝对相信科学,无条件否定佛学的人,但是在上了这门课以后才发现佛学是一门很高深很玄乎很有研究意义很......

    佛学题目

    佛学题目作业。第一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者心得体会 第二。选择一个阶段,谈谈此阶段佛教的特点,及其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第三。选择一个文人或者一个文学流派......

    佛学思考

    佛学: 圆满:成佛,即正确的认识自己, 佛学不是让你变成神仙或妖怪,打坐和念经都是以内省为主,让你更加了解自己!打坐时候若真正做到心如止水,也许可以进入“入定”状态,但表面看起来都......

    佛学概论

    2012111134 王开 12级化学班 成就自我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