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 吴小敏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意义.本文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定位,提出如何创新性建设高职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重要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定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文化品位、独立品格价值追求,更应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二、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主要建设内容和实施途径
(一)精神文化(核心和最高目标)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例如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坚持学院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学院优良传统,使广大师生员工铭记校风、校训,使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校风、校训发扬光大。这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的动力和源泉。
1.坚持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反映了一个学院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是学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建设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宣传和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工作指南和自觉行动。通过校园环境以及主要宣传阵地、重要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来反映办学理念的具体内容,让师生在日常环境中耳濡目染.
2.弘扬学院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优良传统,树立核心价值观。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业,师生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不断铸造凝练的。“自强不息、求是创新”的精神,是全体师生今后继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学院.的文化内核。
要继承弘扬学院优良传统,可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出版新生特刊,发挥校史的教育作用,编写校史,建立荣誉展览室,适时开展校庆活动。宣传学校优良传统,办学历程和重大成就,促进师生爱 校、荣校。
3.铭记校训--厚德润物。校训寓示做人做事要博学笃行,厚积薄发,自强不息,永不停止。“厚德润物”的校训是广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广泛认同的行为准则。
4.注重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风建设主要包括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
重视教风建设--.“诲人不倦”。教师的职责要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在教育学生中要有热情,有耐心;“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要求教师教育学生尤其要注意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校的各项政策要充分体现对教师发展的关怀和支持,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强化学风建设--学以致用。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体系,严格管理特别是考试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进取的信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努力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
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以及与人为善、宽宏大度的胸怀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
(二)物质文化(基础载体)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她是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1.加强校园设施建设。按照学校的功能定位和学校整体规划,加强校园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按照既有齐全的现代化功能,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原则,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风格。
根据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规划、建设好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场所,逐步形成“三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实训中心.进一步完善宣传橱窗、报刊亭、广播站等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良好的条件。
2.重视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学校对各种宣传媒体资源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发挥学校主要宣传载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逐步完善具有广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点的校园标识系统。强化全校各单位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学校形象标识意识。倡导师生佩蛾校徽、校牌,倡导学生统一校服,谱写校歌,鼓励师生传唱,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学校产业产品的标识、交通工具的标识都可印上无声的文化,无声中加强院校的对外宣传。
3.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学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中要设置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做好校园的环境美化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并加强管理。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广场、设备仪器等都可以校名人名、企业命名,还可增加名人雕塑.醒目的标语,处处营造优美、自然、和谐、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
(三)制度文化(内容本体)
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例如包括在办学过程中,与学校有相互关系的外界建立的有关机制,学校内部各种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高等学校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按照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精神,逐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2.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重视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和贯彻实施。第一,入学初期.全院统一学习《学院学生成绩考核管理办法》、《学院学生综合测评条例》、《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院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并在军训结束后考评;第二,分部门组织学生干部干事学习《学院团委工作条例》、《学院学生会工作条例》《学院学生活动管理规定》等;第三,学生个人可根据自身需要了解《学院办理“绿色通道”规定》、学院勤工助学管理暂行规定等。通过以上学习,逐步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素质,外化为师生的行为。
3.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坚持依法治校,认真开展校务公开工作,高度重视专家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扬民主,自觉接受监督,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营造浓厚的民主、法制的文化氛围。
4.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学校各种学术活动,文化活动、表彰活动、庆典仪式等,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既隆重、热烈、简朴,又富有特色。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军训汇报表演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脾,激励师生珍视荣誉。
(四)行为文化(具体表现)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等.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学校只是倡导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完全成了主体,只有把三者协调起来,把主体与主导者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才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实操技能。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途径着手:
1.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活动,开展文明修身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丰富文化活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积极开展”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专业技能大赛,坚持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提高校园科技、文化、体育活动的品味,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和覆盖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3.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支持科技类社团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按照章程开展活动,为社团组织选配好指导老师,积极为社团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4.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组建直接面向公寓开展活动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公寓开展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重点各类咨询服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文明楼道、文明楼栋活动。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用先进的文化主动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创建德育专题网站,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新闻网建设,加强各单位网页的统一管理和建设. 选自:《职教新观察》2008年10月
第二篇: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不断丰富、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教育的深刻内涵,加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在追求条件、制度或机制建设之后另一个重要的建设内容。如何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目前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校园文化是一个多种成分参加,多种层次组合,多项内容构成的综合工程,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启迪促进、规范约束、心理构建、群体凝聚及社会辐射等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是一个学校的精髓与灵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经历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变期,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院现代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径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既具有亚文化属性,又具有管理属性,属于管理学的范畴。西方管理科学把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分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科学文化管理五个阶段。校园文化是将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渗透于校园管理之中,以人文修养和自我管理素质提高为基本途径,以学校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培育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属于文化管理的范畴,它不同于传统刚性的管卡压式的管理方式,也不同于单纯的物质引导管理方式,而是一种用文化进行管理的方式,重内在启发,重文化环境的熏陶,重文化氛围的感染。建设具有管理属性的校园文化是现代管理学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院现代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径。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但发展迅猛,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规模发展,对校园文化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重形式、制度、物质,轻内容、理念、精神的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理解出现偏差,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用文体活动、党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代替校园文化建设,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的极少。
(二)忽视校园文化内涵的塑造
有的学校大力塑造“文化”形象,如统一的校歌、校标、服装,提出一些响亮口号等,校园文化过于形式化,忽视了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没有使校园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内化于心,成为师生员工实实在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没有真实地反映学校被师生员工认可的价值取向、理念,从而起不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也产生不了深远影响。
(三)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准
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上脱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特色,要么“高移”,一味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要么“低移”,只是中职学校的改头换面,违背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模仿性、实效性、长期性的特点,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模式尚未建立起来。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出现偏差,人才培养目标出现错位“,市场化”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校园中流行蔓延,校园文化的功利性、实用性色彩浓厚,过分提倡科学精神,弱化人文精神,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而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从事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思想、方法以及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职业人”未有效培养。
(四)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未建立起来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企业稳定、持续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未真正形成,学生顶岗实习难度大,学校教学要求与企业需求不一致,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建立在双向开放、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未真正建立起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不明显。
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构
(一)准确定位,建设体现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高等性。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其校园文化自然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要遵循高校校园文化的一般原则,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二是职业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更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二)群策群力,研究并实施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战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作,其立足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这就需要全校上下群策群力,研究并实施校园文化战略。一是学校领导要有明确的、端正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深刻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明确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以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内在依据,找准校园文化的坐标,着眼长远,科学合理地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体系框架,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内容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工作机制。三个基本内容就是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工作机制就是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三是积极打造人文教育的舆论环境,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开展人文教育的优秀典型,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示范带头作用。四是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整合所有力量,共同创造、维护和提升校园文化。
(三)创新思路,建构职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的形成必须通过感受体悟和养成教育,即职业人文教育来实现,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实施有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人文教育已成为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和重要的实践命题。高职院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在职业人文教育中突出人文知识的熏陶,促进学生进行人文反思,唤醒学生内在的人文需要,把学到的职业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塑造出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高品位的思想素养。
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能力得到发展和整合,这就离不开特定的职业性实践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校园中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是职业情操熏陶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师生置身于学术实践氛围中,通过感
受、模仿、实验等,逐渐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诱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执著追求。建设一个宽松、便利,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开放性实验实习环境,营造工程技术实践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设立开放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点可以为学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创造良好条件;设立工厂模式的教学环境,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
(四)突出特色,建立与企业文化结合的校园文化
融入企业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特点,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统一是高职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学习研究企业文化。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其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而高职校园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处于探索之中。高职院校应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符合学院实际的校园文化。学校层面可组织专门研究机构,系部层面可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究,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为高职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人文课程,学习企业文化的内容,并进行与此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
走出去,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全面了解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对员工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重点培养学生的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及早地提升职业素养。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感知企业文化,领略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真正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
请进来,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诚邀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征求企业精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书面意见和想法;成立有优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全面参与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职业训练活动,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氛围。按照企业车间模型包装学校实训实习场地,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在学校实训实习场地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按照企业工人包装学生,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报到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第三篇: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目前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渠道,是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跨境电商人才的严重稀缺,也是限制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从跨境电商的含义和模式入手,明确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了高职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措施。
近年来我国外贸增速放缓,跨境电商异军突起,正逐渐成为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约4.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3%。其中,出口占比约85.4%。在中国“互联网+”、“一路一带”战略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2015年6月2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通过“互联网+外贸”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实现优进优出,扩大海外营销渠道,促进企业和外贸转型升级。据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到20%,年增长率将超过30%。据商务部的估算,目前每年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的新经营主体中,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已经占到90%以上。
海量的市场空间,得力的政策扶持,给予了开放式电商平台发展的优良机遇。然而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需求和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跨境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报告显示,85.9%的企业认为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严重存在,并且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相对较多,更倾向于招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的专科人才。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兼具外贸人才和国内电商人才的“功力”,企业很难从外直接招聘到复合型人才。跨境电商人才的严重稀缺,甚至在在跨境电商产业领域更是“一将难求”,人才的匮乏是限制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是外贸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的跨境电商人才迫在眉睫。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含义及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信息或是商品交易的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商的模式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分为以下几类:
1.按照贸易模式划分,跨境电子商务可分为进口和出口两种贸易模式。典型代表:出口---速卖通;进口---天猫国际。
2.按照商业模式划分,跨境电子商务可分为B2B、B2C以及C2C三种类型。典型代表:B2B---阿里巴巴,环球资源;B2C---Amazon、兰亭集势;C2C---eBay、速卖通
3.按平台服务类型划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分为信息服务平台和在线交易平台。典型代表:信息服务平台---阿里巴巴,环球资源;在线交易平台---速卖通、eBay。
二、明确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目标
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要秉承“以能力为中心”的基本目标,“能力”不仅仅是操作技能(Ability),而是一种职业能力(Competence),跨境电商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从事跨境贸易,所以作为跨境电商人才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电子商务技能和外贸业务知识,理解客户网络购物的理念和文化,掌握跨境电商平台的营销技巧,从事跨境贸易和电子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措施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办学能够保证跨境电商学习过程中有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更为真实的实践平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践设施、设备与技术;企业方植入前沿实践课程、提供企业讲师并辅助高校培训认证师资;学院依托自身的企业资源开展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真实企业业务实践和实习项目。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带薪实习就业。
为紧跟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将阿里巴巴、百度、敦煌网等互联网企业引入学校,定制化培养人才,将学生交给实战讲师和项目经理。同时学校可以创建“理论教学+技能教学+项目外包式教学+企业实习+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学生与社会无缝对接,满足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跨境电商的师资队伍水平决定了具体的教学效果,所以作为讲授跨境电商的教师要有外语、外贸知识和电商知识,三位一体的要求使得很多高职院校缺乏这些师资力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职学校要重视内部培养和外部聘任。外部师资引进来自于一线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操作人员或是外贸行业资深从业者,熟悉速卖通、ebay、亚马逊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丰富操盘经验,精通跨境电商全流程运作体系。这些老师必须懂得工业、商业、流通、外贸、消费领域等的商业贸易的模式,能够在精确的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评价电子贸易时机。内部培训则要针对原有的师资力量进行有明确方向性的培训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跨境电商的培训课程,积极向同类高职院校已经开设跨境电商的学校学习,从外部聘任的教师中学习跨境电商的知识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于教学中。
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是跨境电商人才标准的的主要制定和参与者,所以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政校企行合作中的作用,及时反馈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参与修订和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了解电子商务行业的基本动态,建立电子商务行业人才信息库,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纳入信息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学校、企业间的纽带作用。
四、建立跨境电商实训基地
积极引入跨境电商企业作为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并鼓励学生开展跨境电商实践及就业,加大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和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校采用合作培养、订单培养、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加快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电子商务人才。
第四篇: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2009年2期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分析了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了如何科学有序地推进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创新与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高职院校具有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身份,作为科学文化与职业技能的传播主体,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凸显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基地,它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国人提及并重视,它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文化产物,具有高校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才得以明确提出并有不同的诠释。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校园精神与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笔者认为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校园及其中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现出的一种文化气息、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应该囊括人类的智慧与文化的精华,也应该囊括学校的各项具体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的各个环节,既有隐性的表现,又有显性的表现,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内,在创新中发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既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在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有属性的同时,还具有其独特的内涵。
(一)文化载体要传递职教特色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各类建筑、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体育设施、宣传设施、校园环境等,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校园内每一个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和理念。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建设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如我院在校园内树立以1960年版一元人民币正面图案,我校毕业生全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雕塑,展示我院悠久的历史和办学特色,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们置身校园时,单是这些附加建筑传递的历史信息,映射的人文精神及其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亦可以起到催人上进、令人奋发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校园设施自然会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真正形成和谐校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考虑到历史、现状、发展等特点,在设计上注重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办学特色,在建设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二)文化积淀是内聚力建设之源
文化积淀是反映高职院校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文化传承意识状态,是学校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工作互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所有成员所共识的一种群体意识。文化积淀及其表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犹如一个人的秉性,是学校的灵魂,这是激励大学所有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是大学社会主体发展的行为方式,是校园文化的内聚力之源。校园文化积淀的生成源自学校内部,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这种色彩使得各所院校各有特色,避免了学校千校一面。学校的特色,不仅仅是教学、办学和专业上有特色,还要关注它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形成自己的个性。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淀和传承会鼓励自己的所有成员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促进学校的发展壮大,影响大学生对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与校园文化相近乃至相吻合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校园文化积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文化,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的思想观念。这种校园思想文化自然会使师生员工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潜移默化。使教师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让师生都能自我教育、自我创造,自然而然地塑造和发展自己,从而养成与学校的思想文化一致的思想文化素养。第二是感情纽带,是广大教职工对高职院校的归属感和眷恋。第三是校园风格,包括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校徽等等,是校园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第四是凝聚力。每一种校园文化积淀形成的核心都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它无时无刻不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激励学校所有成员奋发工作的源泉。校园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要素,它是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当中,由一代代大学成员共同创造、传承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和成为学校师生员工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办好一所职业院校一定要有很好的文化历史积淀。
(三)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校园行为文化是职业院校的运行和互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终端。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互动等方面。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及其操作过程内化到师生员工的思想过程和外化过程,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对学生而言,优秀更重要的是行为习惯;对学校而言,优秀更重要的不是事件的过程,而是一种风气、一种精神,也就是一种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有被学校成员普遍认同,成为群体的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并显现为群体的行为,才能逐渐形成为学校的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是学生品格塑造功能。即引导、规范学生外在言行、提高学生内在修养、品性的功能。第二是指导科技文化的功能,即在教学、科研和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形成的文化氛围。一般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都比较突出,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训实验、顶岗实训和能力培养等行为方面也相应要形成各自的特点。第三是指导高职院校文化交往的功能,即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提高力学水平、扩大办学领域,通过产学研服务社会,通过组织师生到工厂、企业实习实训和与校内外学校的联合办学所形成的—种新的文化氛围。这些行为,对于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锻炼师生适应市场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走开拓创新之路具有重要作用。第四是引导学生消费的功能。大学师生是社会消费群体中—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业院校特有的消费意识、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指向等所形成的消费环境,形成其特有的消费文化。对许多学生而言,校园生活是—种全新的体验,把握不好消费就可能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是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方面。第五是体现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力度。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程度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
教育、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
(四)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校园制度是师生的行为准则,是校园内在运行机制的基础,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校园文化的传承引领,制度是根本。制度建设实质上是建设、强化、内化和形成行为准则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学校要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关注每一个教职工个体和活泼有序的管理环境,体现公开、公正、公平,促进师生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建设与其说是为了管理,不如说是为了校园的文化积淀。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问题的关键。一些高职院校盲目模仿高校校园文化模式,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特色的一面。出现校园文化建设严重滑坡的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职业院校人文精神积淀的滑坡、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缺乏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数学校重视和发展建设还远远不够,以至于校园文化的成长和发展比较缓慢,甚至会出现停滞乃至萎缩。
高职院校在大发展时期,人们往往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忙于学生就业安置,却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即使意识到了,其建设速度也远远落后于教学楼、体育馆和光缆等等。于是,外来文化,特别是商业化了的文化,如粗俗文化等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有迅速渗透入校园的趋势,且具有出奇的吸引力,很容易迎合青年学生,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还没有达到校园文化自觉,有可能还要为之推波助澜。与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相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显然都跟不上需要和期望,要使其能够真正体现出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就要有意识地建设适宜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第一,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升华。2005年10月教育部周济部长来我校视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性人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从社会到家庭、从教师到学生,却形成了一种仅重视“智育”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清,工作不到位。
第二,重教轻学,忽视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很多高职院校还未能真正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更多的是单一的学校教学。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办学不仅仅是为了“授业”,同时也应该重视“传道”和就业。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是硬任务。而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归纳为课外活动,可有可无。抓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多,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少,缺乏管理和引导。
第三,只重视正面说教,不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学校可谓是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教育,正面说教的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少,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式的教育和氛围之中,缺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创新。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指导。由于认识出现偏差和客观条件限制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很难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设施简陋、布局凌乱、品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更是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三、科学有序地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新模式,是高等教育事业当中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一部分,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2007年,高职在校生为861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校的50%。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都是由原中专升格而来,因而校园硬件建设与软件环境之间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很多院校的设施数量少、条件差,校区分散,实验实训条件也比较简陋。学校各项事业的运行基本上是在过去历史的“惯性”的基础上逐步新陈代谢,新的与高职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样也迫切需要冲破过去历史“惯性”的束缚而重新塑造。校园文化具有把文明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的强大育人作用。对高职院校来讲,面临学校条件有限,学生文化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的现实,只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培养出知识、技能和能力接近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更有其特殊性和迫切性。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就是选择、批判、适应、创造、发展和传承的过程,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亦如此。应该借鉴和吸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并结合自己的特色将其延伸、发展和创新。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高职校园文化同大学校园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以如何凝练和塑造学院办学的个性特色,则是校园文化实现的根本途径。学校在学科设置和专业特点的差异,表现出各个学院校园文化的不同。而校园文化缺乏个性,是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的具体表现,只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各领风骚。
凝练校园文化特色要与凝练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从长远来讲,办学特色是一所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办学特色内容丰富,如学科特色、行业特色、民族特色等,但一所学校最本质、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职业院校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因此,凝练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突出和彰显办学特色,要立足于与本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继承和发扬本校优秀校园文化传统。
凝练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还要结合时代特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学校优秀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在互动中吸取精神和经验,不断丰富本校校园文化思想内涵,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鲜明的个性。一所学校从其建校伊始,就是在创造自己的个性化的历史。高职院校要善于从历史沿革中归纳出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其途径、形式和侧重点应该结合自己的和周边的条件,找准学校的历史传承和校园文化定位,找准方向,发扬并彰显自己的特点。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自觉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维的学校,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继承和创新性的特点。凝练校园文化特色还要得到学校师生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在学校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共识,并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外显行为。同时还要引导师生员工以科学的精神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理智的态度选择先进的外来文化,在坚持办学特色和优化校园文化的前提下,繁荣学术、创新办学机制,邀广大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自由驰骋,将校园文化中传统的、现代的精华与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交融、协调、整合、再造,保持并有所创新。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提倡领导者自觉身先示范
自觉就是不需要意志努力、不需要外部激励和要求,主动愉快地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亦如此,要求领导者在对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价值的认识和定位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责在感性和理性层面上进行内化和外现。这种自觉自然会在全面、系统、科学和长远的基础上引导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领导者要做到自觉就必须加强学习,这是决策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学校领导若能自觉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结合国家宏观需求和学校自身状况,从创新办学理念、凸显科学理性等方面着手,必将推动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领导者还要着眼于校内全体人员,引导和培养全体师生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氛围。
良好的办学理念是指导一个院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均比较短暂,短暂的历史既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会又带来了挑战。用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开放的观念体系做指导,凸显科学理性,在结合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的方针政策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汲取时代精神精华,铸造自己的人文传统,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管理、运行和习惯行为特色模式,就等于抓住了机会;反之,新学校创建伊始的随意、盲目和混乱也将会形成一个院校的风格和习惯,不好的习惯也是一种自觉。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规范的办学行为是良好开端和形成良好运行模式的根本前提。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全方位统筹协调发展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完成这项系统工程,既需关注整体构思、设计和实施,又要统筹校园载体、行为、文化积淀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使校园文化建设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始终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和谐统一。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环境设施,属于物质文化。人际互动、学术关系、校内外合作、传承与创新习惯等等,属于行为文化,对历史与现实的不断思索、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是文化积淀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管理体制、校规校纪既是学校各种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又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是制度文化的体现。多形态的校园文化元素协调建设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处处体现着一个院校的整体特色和时代特征,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共进,并逐渐演化为群体的意识。理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强调良好的文化活动设施与浓厚的学术气氛的和谐;优雅美观的环境与师生健康心灵的和谐;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
(四)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汲取高校的传统文化精髓
高校校园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是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共同财富。大学是知识库、思想库和精神库的总和。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先进科技的普及者、社会文化的反映者。国内外高校历史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学习和借鉴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用战略性眼光审视高职教育的事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战略一定要建立在对成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体现并汲取大学的校园文化价值追求和特质,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模式来发展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找准自己的方向,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校园内的各种文化现象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无所不在,渗透性、传承性和发展性并存,校园文化也如此,它浸透
在全体师生的全部校园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也通过各种包括自发的校园文化现象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如体育文化、课桌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化、饮食文化、时装文化、寝室文化、甚至厕所文化等等,只要有师生出现的地方就有相关的文化现象,可谓无处不在。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多样性甚至自发性等特点,满足了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的需要,体现了他们成长过程吸收力强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各种思想潮流不断激荡、各种文化现象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不良和腐朽。只要有活泼向上、求新、求异的年轻学生,校园文化现象就会丰富多彩。校园内各种文化现象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又给理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动态管理的难度和要求。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有配合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稳定教学秩序的“约束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学习的“凝聚功能”,又有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融合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热爱专业、钻研岗位能力的“激励功能”。要注重借用各类载体,如校训、校史、校徽、校歌、第二课堂活动等等,引导好大学生的自发的文化现象,使各类文化现象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精神食粮。总之,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件少有同类借鉴模式、正处于探索中的新生事物,所以影响和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会更多。只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才能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服务。
第五篇:论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论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论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我国高职教育正进入一个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时期。高职教育集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其校园文化核心是高等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的结合与融合。而每一所成功的高职院校都必须依托若干个制造或服务行业。作为交通类高职院应结合专业结构、办学模式、所在区域等因素,依托具体的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形态,不断增加校园文化亮点。
关键词:交职院校;职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
基金项目:2013-2014湖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 编号G2013C3 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文化定位是属于学校定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应该要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研究人员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征阐述时认为: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之外,还具有应用性、职业选定性、特色性、行业指向性、文化地域性等个性特征,正是基于这种共性和个性差异,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首要的事情就是做好本校校园文化定位。
交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交通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职工普遍认可的价值观、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的总和。[1]它包括了蕴含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观和体现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现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职业理念及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文化;体现交通企业外在形象的物质文化。
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发展要求是一致的。实现校园文化与交通文化的快速对接,构建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才具有吸引交通企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力。构建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把交通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价值观念的标准等,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并通过知识、观念、社会关系、活动等形态、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灌输、启发、示范和陶冶,使其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专业学习、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符合交通运输行业的需要,这对毕业生成才立业具有深远意义。
交通行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交通企业种类繁多,涉及到社会生活中一个关键的领域就是“行”。交通文化就是人类为了克服时间和距离障碍开展社会性活动时外化于交通的期望。这种期望具有先进性、超前性、开放性、大众性、公平性等特点。因此,作为“校企文化熔炉”的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体现以上特性。
(1)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气势恢宏的交通设施相继建成,这一点反映在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总体规划中,就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在精神凝练、学院规划、学院管理和学院教职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校训、校名的书写等方面都要体现,要体现出雄浑大气的一面;
(2)交通发展的实践始终吸收和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等的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因此,一直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创新、推广,把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创新看作是能否实现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大事来抓。这一点体现在交通高职院校,就是指在长期发展历史中积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灵魂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很好地传承下去。同时,文化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应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交通高职院校精神,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多层面、多角度展开,既要做好交通知识的传承,还要站在科技前沿,及时把握交通科技时代精神及要领,不断发挥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院科研优势,营造学科技、用科技、创科技的浓厚氛围,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执行规范与张扬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3)交通运输行业是基础行业、先行行业,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纽带作用。交通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处于校园文化的表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优美的校园基础设施能给人舒畅、自然、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几年来,各地的交通高职院校都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伊始,交通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硬件的投入、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浅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忽视。因此,要有好的硬件规划,在追求实用、技术价值含量高的同时,还要力求体现建筑设施的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造型式样等的发展趋势和美感,用必要的超前意识、战略性的眼光、领先时代的发展观、高于现实的标准严格要求各项设施建设,这样才能赶得上时代对建筑的审美需求,才能形成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
(4)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校园活动的丰富性、多彩性上下功夫。通过交通参与者的参与,渗透到每一个交通参与者身上,使其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大众性特征。这一点体现在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校园活动策划的新颖性和参与者的广泛性上做出努力。交通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要保障交通消费者获得公平的消费权益和消费民主。在交通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政务公开、决策民主以及关注弱小群体上有所体现。不同的交通方式在运行组织和人员配置上有明显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交通文化。所以,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既要考虑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交通特色的文化,又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突出特色中的特色,如主要以公路桥梁、汽车运用、物流管理、交通信息化等专业群为主的学校,可以着重打造“道桥文化”、“汽车文化”、“物流文化”等板块,并将它们有机融合,以形成交通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特征。突出行业特色,建设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
(1)引进交通文化元素,建设环境优美的交通高职院校校园。交通高职院校学生是准“交通人”,其在全面接受交通文化前需要一个适应性的平台。在硬件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如校园建筑设施方面应据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教学功能注入更多的交通文化内涵,如在气势、外观、颜色、校标、校徽、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指示牌、信封、稿纸、交通工具上的标识、命名、名人画像、雕塑、园艺等都应力求注入有别于普通高校、其他高职院校风格的要素,从而体现出含有丰富的交通内涵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布置、仿真模拟方面也要体现交通文化色彩,通过引导,使学生从课堂学习到业余学习的侧重点上,从校内学习到社会调查及毕业设计上,都以交通为核心,将交通特色融入其整个学习生涯。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改革为抓手,搭建与交通文化对接的平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而实施这个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于人。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交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交通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交通企业管理和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地按照交通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交通企业文化的熏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加强和一些交通企业联合办学,使企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办学的具体事务中来,能有效地保障教学内容与交通社会的需求同
步。再次,要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如聘请交通企业专家、知名人士、技术能手参与教学改革;定期邀请交通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交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交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组织学生到交通企业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等。学生在领略到交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认识,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交通人”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3)把握交通运输行业的职业特点,加强准“交通人”职业素质培养。不同行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交通人的职业素养有交通运输行业的特色。因此,针对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良好的“交通人”职业素质对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影响深远。因此,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实际的长期教育、专业实训课教育、实习动员教育等各教学环节的潜移默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教育、熏陶、养成。此外还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辅助教育,如开展主题班会、专业技能比赛尤其是集体项目比赛,聘请事业成就突出的校友回校“现身说法”,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
(4)以各类创新活动、技能竞赛为载体,凸显具有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定期举行与交通运输行业特色接轨的大型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和各类各项灵活多样的、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活动。如举办桥梁文化周、汽车文化周、物流文化周、演讲辩论会时,要求其内容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现状。这对提高学生对交通问题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和整个交通系统融为一体,进而自觉关注交通现实的发展,提高学生对交通问题的兴趣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将会有显著成效。另外,作为交通高等职业院校,还要注意活动与技能竞赛的高等层次性,要不断采取措施,使学生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文体活动逐步倾向技能型活动,且每年活动都要有所创新,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包含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测量大赛、CAD大赛、信息检索大赛、模型制作大赛、桥梁结构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养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院的学风、校风建设,进一步凸显具有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
(5)开展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培训,实现师生人生价值,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人文性。交通高职院校也要把交通运输类专业群为主的资格考试和技能培训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增加美誉的主攻点。考取有关公路桥梁、试验检测、汽车维修等方面的各类资格证书和参加有关机电动车或船舶驾驶技术培训应成为师生员工业余时间的努力方向。尤其要注意为师生从事交通运输行业各职业做好准备,为学生就业和将来师生职业转换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的开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试,为师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创造良好条件,使师生有过硬的交通专业素质、较高的交通专业热情,有成就感,带动校园文化的人文性氛围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振福.交通文化及其生态机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37.[2] 傅新平.论交通文化中的几个重要特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报(社会科学版),2006(5):697-700.[3] 闵春发.高校应特别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 2009-2-23(2).[4]刘波.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作者简介
杨涛(1963―),女,大学本科,湖南,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