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丧事礼仪知识-哀祭文类的制作(本站推荐)
丧事礼仪知识-哀祭文类的制作
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虽然内容单一,形式也不多,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马虎敷衍。
(一)挽联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魏汉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古丧歌有《薤露》、《蒿里》两章“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
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但不用于歌唱。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quot;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
(1)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quot;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2)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
如挽丁玲
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
即使是有些“通用联语”,其通用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
2.挽联的基本形式特点
挽联是属于对联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掌握对联的本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
(1)对联的形式特点。一般的挽联(对联)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半联,下句叫下半联。挽联不管多么长(有些长联,上、下半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多么短,总是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而且,上半联和下半联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颠倒。挽联的长短要视悬挂场所而定,太长字小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大小适中、美观大方。
(2)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严格的挽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对仗非常工整。
例: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戴素冠。
联中“雨”对“雪”、“竹叶”对“梅花”、“泪”对“冠”是名词相对;“珠”对“素”是形容词相对;“中”对“里”是方位词相对
现在撰写挽联,能做到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了,若进一步还能做到词性相对就更好了,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因词损意,总是不好的。
(3)平仄相对的形式特点。对联要求平仄相对,这是就声调、节奏和韵律而讲的。虽然对联只有上下两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很严格一定要押韵脚,但是,对联必须注意分节奏、调平仄。好的挽联概莫能外。
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节拍就是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一序列包含两拍或三拍、四拍。所谓分节奏就是要求对联不管是长联还是短联,朗读起来要顺口,有音乐节拍,可以咏唱。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因此,挽联中的这种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也是创作挽联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要素。反之,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节拍错乱,就不是对联了。
例:毛泽东挽蔡元培
学界 |泰斗
人世 |楷模
例:郭沫若挽鲁迅
平生功业| 尤| 拉化
旷世文章| 数| 阿Q
撰写挽联的字数应多少是没有一定程式的,多少长短各随己愿,但联语及节奏的构成方法有许多,运用起来变化多端,重要的是音组等长、强弱等量、繁疏缓和、轻重抑扬鲜明,掌握住“两两相等”的原则,就可以组织联语了。
调平仄是句讲节拍、字调平仄,是对联音乐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汉语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平声对其它声调而言,就分为平声和仄声。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以阴平、?
3.挽联的一般修辞手法 挽联是用方块汉字两两相对组成的整齐优美的联语,是独特的具有中国作风的文字样式。一般的实用文体不要求有文学性,而挽联却不同,其文学性与实用性是合二为一的。古往今来,有不少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俱佳的挽联作品得以流传,其原因之一,就是十分讲究联语的修辞手法。
(1)镶名。是把死者的名字镶嵌在联语中。镶名格式有许多种,可以镶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姓名镶在首尾。
例一:挽古龙
古道失神剑 龙爪留江湖
这是鹤顶格,把“古”、“龙”分镶在句首。
例二:挽叶圣陶
天地永留圣著 泉台亦复陶然
这是蜂腰格,将“圣”、“陶”分嵌在句中。
(2)用典。是在挽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挽联用典,可以使联语凝炼生动、意味隽永。
例一: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者:
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 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 睛看越寇飞来。
此联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比干、岳飞之冤杀,写六君子横遭昏君惨害;以方孝孺问成王之典故,怒斥慈禧;以“汉室党锢,晋代清谈”,写清王朝的残暴与腐败;末尾以伍子胥悬头国门的故事,抒发作者极其悲伤愤恨的心情。康有为的这副六典联,内容复杂而丰富深刻,不是一般的直陈联语所能比拟的。
联语用典变化多端,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单用合用、可各随己愿,但要熟事化新、融化不涩,切忌堆砌“掉书袋”。
(3)比喻。是用某些有相关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 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例一:挽周总理
心血操尽,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耸寰宇
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润人心
此联以泰山之高耸寰宇来比喻领袖革命伟业的高大,功垂千秋,又以甘露滋润人心来比喻领袖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比喻恰当,读来震撼人心,久久不能忘怀。
4.挽联的制作方法 挽联和对联的书写形式是一样的,先书写上半联,再书写下半联,上、下半联都要顶天立地书写。字的大小,依联幅的长短和联语的多少而定。有些长幅联语一列书不完,可分为两列书写,但第二列必须比第一列短出许多,象龙门一样,又?quot;龙门联“。书写”龙门联“要注意的是上半联必须从右到左书写,右边长左边短;下半联必须是从左到右书写,左边长右边短。
书写挽联可以落上下款:上款落在上半联,但不能和上半联的第一个字平头,而要低1至2个字;下款落在下半联,但下款不能高于上款,一般也要比上款低1至2个字距离,如果是穷款(单款)书写时还要低一些。当然,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不落款。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
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报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现在殡仪馆又出现了一种比较高档的装裱成轴的空白联轴,供丧家选用。
挽联应悬挂在追悼大厅或会场的两边。(二)挽幛 挽幅
挽幛和挽幅,是用以为悼念死者而撰写的一种区别于挽联的挽书,是一种哀悼的礼品,被用来悬挂于死者的家庭、灵堂、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的场所等。
1.挽幛
挽幛多是独立成幅的,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作成,也有用纸糊装裱成轴的,称为”礼轴“。为了便于悬挂,挽幛一般为竖式,上面的文字为直写。
2. 挽幅
挽幅,也是挽书的一种,它与挽幛的不同在于挽幅多是横挂的,挽幛则都是竖挂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为横写。
挽幛、挽幅的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为多。挽幛、挽幅用语可用固定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撰写合适的词句,但应注意挽幛、挽幅属哀悼送礼之用,在文字措辞上,要直抒胸臆、真挚凝炼,颂扬而不过褒、哀痛而不凄惨,应具有褒扬悼念之意。
3. 挽幛、挽幅的制作
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白纸,也可以布代纸。挽幛是竖挂直写方式,文字必须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式,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部分书写。
例: 挽幛实例 挽幅实例
第一部分,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部分,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过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第三部分,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三)挽带
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挽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quot;悼念”、“哀悼”、“追悼”格,也有“千古”、“安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
挽带的长短、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大小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楷书,但必须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在书写格式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臵。
例: 友××× 敬 挽
沉痛悼念 ××× 同志
学生 ××× 拜 挽
×× 恩 师 千 古
邻里××× 哀 挽
悼念××× 仙 逝
女儿 ××× 泣 挽
敬爱的 爸 爸 安息吧
(四)讣闻
讣闻是报丧的意思,是将人死了的消息报告给大家。讣闻又有“讣告”、“讣贴”二种。
1. 讣 告 讣告,又叫“讣文”,是一种报丧的文书。一般是由死者的家属或治丧委员会发出的。讣告应该在向遗体告别仪式一周之前发出,以便死者的亲友及时做好必要的安排和准备,如送花圈、花篮、挽联、挽幛、挽幅等。
讣告发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委派专人送达,可以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或电话、电报、传真和发电子邮件等向社会发出。
讣告的形式有三种:一般式、公告式和新闻报道式。
(1)一般式
这是运用最广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内容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
1. 在第一行的中间写“讣告”二字,也有的在讣告前冠以死者的姓名,如 “×××讣告”。字体略大于下面正文的字。
2. 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年岁数。“终年”也有的写为“享年”。“享年”一般用于自己的长辈或人们所敬重的长者。“终年”的用法较广,不带有感情色彩。
3. 简介死者生平或发表死者的遗嘱。有没有这一部分都可以。
4. 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5. 署名发讣告的个人或单位的名称,以及发讣告的时间。
例一: 讣 告
优秀教育工作者×××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月×日上午×时在沪逝世,享年××岁。现定于×月×日下午×时,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遵照×××先生的遗嘱,丧事从简,并谢绝礼金馈赠。谨此讣闻。
×××治丧委员会 ××××年×月×日
例二: 讣 告
爱妻×××,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年×月×日×时×分去世,终年××岁。遵照爱妻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谨此讣告。愚夫×××携子女泣告 ××××年×月×日
写讣告要求语言准确、简练、庄重,以体现对死者的哀悼,切忌在讣告最后画蛇添足写上“欢迎光临”,失去了讣告应有的严肃性。
(2)公告式 这种形式的讣告比一般式讣告要隆重、庄严得多。这种讣告往往是根据死者的职务、身份,由党和国家或一定级别的机关、ⅲ≈亍U饫喔几娴男捶ㄈ缦拢?
A、公布逝世的消息。内容包括:
1. 写明“公告”的发出单位名称及“公告”二字,这与“讣告”是不同的。“公告”前要冠以发出单位名称,而“讣告”前则写的是死者的姓名。
2. 写明死者的职务、姓名、逝世原因、时间、地点以及终年岁数。
3. 有对死者的简单评价和哀悼之辞。
4. 署名公告时间。以上公告虽然不是由治丧委员会发出的,但却是讣告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B、治丧委员会公告。这是讣告的核心部分,包括:
1.用粗体大字写明“×××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字样。
2.对丧事的安排及具体要求。
3.署名公告时间。
4.公布治丧委员会名单。以上三个文件往往同时发出。
例: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公 告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宣告: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杰出的国际政治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同志因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二十时十八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宋庆龄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巨大损失。决定为宋庆龄同志举行国葬,以表达我国各族人民的沉痛悼念。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已成立。
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
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伟大战士,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同志的深切哀悼,现决定: 一、五月三十一日至六月二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吊唁。中央党政机 关、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北京市各方面的负责人、各方面的群众代表 以及外国驻华使节和在京的国际友好人士,参加吊唁,瞻仰遗容。
二、六月三日下午四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转播追悼会实况。
三、从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三日,在北京新华门、天安门、外交部和我 国驻外使领馆及其它驻外机构均下半旗致哀,六月三日举行追悼会当天,全国下半旗致哀,同时停止娱乐活动一天。
四、依照我国惯例,不邀请外国政府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团或代表来华 吊唁。
特此公告。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三百九十二人,以性氏笔划为序。)(略)
(3)新闻报道式 这种形式常作为一则消息在报纸上公布,旨在晓谕社会。内容和形式都很简单。
例: ××同志逝世
×××××厂党委书记××同志因病于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四日逝世,终年七十岁。××同志一九三三年一月参加革命工作,一九四三年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从内容上看,虽未写明是讣告,但它分明是专为报丧而发的消息,也应是讣告中的一种形式。以上三种形式,最常见、最通用的是第一种。
另外应注意的是,凡讣告用纸的颜色,根据中国传统习惯不用红色,一般用白纸,上书黑字。
2.讣贴 讣贴,也是一种报丧的文书。它的内容与讣告完全相同,但在形制上比讣告更为短小,只宜投送个人。
(五)唁电
唁电是以电报形式对死者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的一种文体,是死者亲友使用频率较高的致哀形式。重要人物的唁电除直接发给丧家外,还要登报、广播。
1. 唁电的类型和格式
(1)领导机关、群众团体向丧家发的唁电。这种致哀对象多是原机关和群众团体的重要领导人或者在革命和建设中曾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先进工作者、科学家、艺术家等等。由于发电机关或团体与逝世者不在一地,惊悉噩耗,来不及前往悼念,便以唁电形式来表示吊问。这种唁电的格式:
A. 第一行正中写“唁电”两个字。
B. 开头写收唁电单位或逝世家属的称呼。如果收唁电者是家属,应在姓名 后加上称呼,如“同志”、“夫人”等。要另起一行,顶格,称呼后加冒号。
C.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起,内容可分段也可不分段。首先直抒噩耗传来后的悲恸之情,两三句即可;然后以沉痛的心情简述逝世者生前的品德、功绩及激起人们的缅怀、思念之情,表达致哀者继承逝世者遗志的决心,并向丧家表示亲切的问候、安慰;最后另起一行,在右下方写发唁电的单位,署名下边写年、月、日。
例:以组织名义发的唁电:
致许广平女士的唁电
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转许广平女士鉴:
鲁迅先生逝世,噩耗传来,全国震悼。本党与苏维埃政府及全国苏区人民,尤为我中华民族失去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领袖、共产主义苏维埃运动之亲爱的战友,而同声哀悼。谨以至诚电唁。深信全国人民及优秀之文学家必能赓续鲁迅先生之事业,与一切侵略者、压迫势力作殊死的斗争,以达到中华民族及其被压迫的阶级之民族和社会的彻底解放。
肃此电达。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苏维埃中央政府
一九三六年十月廿二日(引自《鲁迅研究资料》)
(2)个人向丧家发的唁电。这往往是发唁电者同逝世者生前志同道合有密切交往,或深受教诲、关怀、帮助,在惊获噩耗后,以唁电表示悼念。这种唁电的格式是:
A.开头。受唁电者的单位和逝世者家属的称呼。如果受唁电者是家属,应 在姓名后加上“同志”、“先生”、“夫人”等相应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称呼后加冒号。
B.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起。内容可适当分段,也可不分段。首先写惊悉噩耗传来之后无限悲痛的感情,失去良师或益友的难以弥补的缺憾;然后简略叙述逝世者的美德和生前业绩,并表达致哀者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最后向丧家表示亲切的问候。另起一行署上发唁电者的姓名,在署名下边写年、月、日。
例:以个人名义发的唁电:
致许遐女士的唁电
许遐女士:
我是今天下午才得到这个最坏的消息的!无限的难过汹涌在我心头。尤其是一想到几十万的青年失去了最受崇敬的导师,觉得非常伤心。我两次到上海,均万分想同他见一次,但为了环境的不许可,只能让我悬想他的病躯,和他扶病力作的不屈精神!现在却传来如此的噩耗,我简直不能述说我的无救的缺憾了!……这哀恸真是属于我们大众的,我们只有拼命努力来纪念这世界上一颗殒落了的巨星!
耀高丘
十月二十日
2. 写唁电应注意事项
1,发唁电者的悲恸悼念的感情应浸透电文。唁电要写得深沉、纯朴、自然、催人泪下,万万不可油腔滑调、滥用修饰语。
2,叙述逝世者生前的品德、情操、功绩时,要突出本质方面,不可一 一赘述或本末倒臵。
3,语言要精炼、概括、朴实,文字要简短。
(六)哀祭文
哀祭文是人们用于哀悼与祭奠的文体。哀祭文也叫“悼词”、“祭文”、“诔文”、“哀辞”等。
1. 悼词 现代悼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的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文体。充分肯定死者对社会的贡献,真诚表达生者的悼念和敬意,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内容,是现代悼词的基本特征。化悲痛为力量的主题,形成了现代悼词的基调。
按悼词的用途可分为宣读体悼词和书面体悼词。宣读体悼词用于一定的祭奠活动,要在一定场合宣读;书面体悼词用于普通礼节性的书面哀悼,不一定要求宣读。按悼词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记叙式、议论式和抒情式三类,其中以记叙式悼词最为多见。
(1)记叙式悼词。以记叙死者的生平业绩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抒情或议 论。通常的宣读体悼词往往采用这种形式。
(2)议论式悼词。以议论死者对社会的贡献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抒情或 叙事。它常见于书面体的哀悼文章。
(3)抒情式悼词。以抒发对死者的悼念之情为主,并适当结合叙事或议论。
2.答谢词
答谢词是指在追悼会上,逝者的亲属对逝者表达哀思和怀念,对前来参加追悼会的领导和亲朋好友表示感谢的专用文体,一般由长子代表全家宣读。答谢词以感谢对象为文头称呼;首先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多为逝者生前所在单位的领导和整个家庭的亲戚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然后简单回顾逝者的生平业绩,并真诚表达家人的无限怀念之情和继承遗志、不断进取的积极主题;最后再次向大家表示感谢。
见例文: 答 谢 词
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
你们好!
首先,我代表我的母亲,代表我的兄弟姐妹,代表我们全家,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父亲的追悼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这个多事之秋,我父亲因心肌梗塞在他的第二故乡--上海不幸逝世,享年八十三岁。我们为失去了这样一位好父亲、好党员、好医生而痛心不已。我父亲出生在长江上游的美丽山城--重庆,十八岁时即怀着治病救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远离家乡,来到上海,就读于××医科大学。从此,他跟随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战争年代里,他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医院院长,直至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心脏病。我父亲这一辈子都在不停地为别人驱除病魔,即使是年岁已高、身患重病后依然如故,可他却从来都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他是那么的富有爱心和责任心,那么的公而忘私、严于律己,那么的积极进取、不畏艰难。他用他一生的言行给我们以教育和启迪。我们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而骄傲。我们也绝不会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一定团结一心,努力进取,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如他那样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我父亲生前一直有一个愿望,想回到阔别了半个世纪的家乡去走走看看,看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的重庆之新面貌,看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给重庆带来的新气象,可惜因身体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但见江水滚滚来,捎来家乡幸福话。感谢自重庆远道而来的父老乡亲,是你们让我父亲又有了回到家乡的感觉。感谢来参加追悼会和未能前来的所有的领导和亲朋好友,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父亲病情的关心,对我们全家的关怀和帮助。
我父亲出生于明媚的春天,辛劳一生,奉献一生,又在这个静谧的秋夜里永远地走了。我们兄弟姐妹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诗为父亲送行: 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我们亲爱的爸爸,您一路走好!× × ×泣上
二○○○年×月×日
(七)碑文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一个是唐朝的韩愈。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碑说?quot;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因为只有《郭泰碑》是颂当其人的,其它的碑文则都颂非其人,可见他作墓碑大多是对人溢美过誉的。韩愈撰《柳子厚墓志铭》,转弯抹角地批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一事。这批评虽然全是出于韩愈保守的个人偏见,很不持平,但是,作为碑文,他采用褒贬兼用的方法,打破只称人之善、不称人缺点的传统做法,却是值得提倡的。总之,不管褒也罢,贬也罢,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古人的墓碑、墓志都有定制。碑多是长方形,螭首龟趺。碑头用篆体书写某朝某官某人墓碑,叫做”篆额“。墓志较小,多为方形,刻石加盖,上写某官某人墓志,叫做”书盖“。有了”篆额“和”书盖",碑文、志文的前面就不必再刻题目了。
墓碑文的题目。称墓碑铭并序的,是先序,次碑,后铭;称墓志铭并序的,先序,次志,后铭;称墓志或墓碑的,有志或有碑而无铭;称墓铭的,有铭而无志;也有虽只名志或碑,却各项都具备的。
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墓碑、墓志所包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
第二篇:丧事办理--哀祭文类的制作
丧事办理--哀祭文类的制作
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虽然内容单一,形式也不多,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马虎敷衍。
(一)挽联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魏汉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古丧歌有《薤露》、《蒿里》两章“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
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但不用于歌唱。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quot;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
(1)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quot;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2)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
如挽丁玲
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
即使是有些“通用联语”,其通用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
2.挽联的基本形式特点
挽联是属于对联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掌握对联的本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
(1)对联的形式特点。一般的挽联(对联)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半联,下句叫下半联。挽联不管多么长(有些长联,上、下半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多么短,总是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而且,上半联和下半联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颠倒。挽联的长短要视悬挂场所而定,太长字小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大小适中、美观大方。
(2)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严格的挽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对仗非常工整。
例:
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戴素冠。
联中“雨”对“雪”、“竹叶”对“梅花”、“泪”对“冠”是名词相对;“珠”对“素”是形容词相对;“中”对“里”是方位词相对
现在撰写挽联,能做到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了,若进一步还能做到词性相对就更好了,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因词损意,总是不好的。
(3)平仄相对的形式特点。对联要求平仄相对,这是就声调、节奏和韵律而讲的。虽然对联只有上下两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很严格一定要押韵脚,但是,对联必须注意分节奏、调平仄。好的挽联概莫能外。
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节拍就是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一序列包含两拍或三拍、四拍。所谓分节奏就是要求对联不管是长联还是短联,朗读起来要顺口,有音乐节拍,可以咏唱。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因此,挽联中的这种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也是创作挽联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要素。反之,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节拍错乱,就不是对联了。
例:毛泽东挽蔡元培
学界 |泰斗
人世 |楷模
例:郭沫若挽鲁迅
平生功业| 尤| 拉化
旷世文章| 数| 阿Q
撰写挽联的字数应多少是没有一定程式的,多少长短各随己愿,但联语及节奏的构成方法有许多,运用起来变化多端,重要的是音组等长、强弱等量、繁疏缓和、轻重抑扬鲜明,掌握住“两两相等”的原则,就可以组织联语了。
调平仄是句讲节拍、字调平仄,是对联音乐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汉语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平声对其它声调而言,就分为平声和仄声。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以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声为仄声。古人做挽联很讲究平仄,用平用仄,平仄交错;字有定声,律有定格,形成了挽联特有的艺术风格。现在做挽联用字讲平仄,上半联和下半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绝对相反的,也有大体相反的。能做到严格相反而不损害内容当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反,做到大体相反也可以。用做律诗的方法硬去调联语的平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难做到。
3.挽联的一般修辞手法 挽联是用方块汉字两两相对组成的整齐优美的联语,是独特的具有中国作风的文字样式。一般的实用文体不要求有文学性,而挽联却不同,其文学性与实用性是合二为一的。古往今来,有不少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俱佳的挽联作品得以流传,其原因之一,就是十分讲究联语的修辞手法。
(1)镶名。是把死者的名字镶嵌在联语中。镶名格式有许多种,可以镶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姓名镶在首尾。
例一:挽古龙
古道失神剑 龙爪留江湖
这是鹤顶格,把“古”、“龙”分镶在句首。
例二:挽叶圣陶
天地永留圣著 泉台亦复陶然
这是蜂腰格,将“圣”、“陶”分嵌在句中。
(2)用典。是在挽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挽联用典,可以使联语凝炼生动、意味隽永。
例一: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者:
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 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 睛看越寇飞来。
此联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比干、岳飞之冤杀,写六君子横遭昏君惨害;以方孝孺问成王之典故,怒斥慈禧;以“汉室党锢,晋代清谈”,写清王朝的残暴与腐败;末尾以伍子胥悬头国门的故事,抒发作者极其悲伤愤恨的心情。康有为的这副六典联,内容复杂而丰富深刻,不是一般的直陈联语所能比拟的。
联语用典变化多端,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单用合用、可各随己愿,但要熟事化新、融化不涩,切忌堆砌“掉书袋”。
(3)比喻。是用某些有相关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 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例一:挽周总理
心血操尽,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耸寰宇
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润人心
此联以泰山之高耸寰宇来比喻领袖革命伟业的高大,功垂千秋,又以甘露滋润人心来比喻领袖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比喻恰当,读来震撼人心,久久不能忘怀。
4.挽联的制作方法 挽联和对联的书写形式是一样的,先书写上半联,再书写下半联,上、下半联都要顶天立地书写。字的大小,依联幅的长短和联语的多少而定。有些长幅联语一列书不完,可分为两列书写,但第二列必须比第一列短出许多,象龙门一样,又?quot;龙门联“。书写”龙门联“要注意的是上半联必须从右到左书写,右边长左边短;下半联必须是从左到右书写,左边长右边短。
书写挽联可以落上下款:上款落在上半联,但不能和上半联的第一个字平头,而要低1至2个字;下款落在下半联,但下款不能高于上款,一般也要比上款低1至2个字距离,如果是穷款(单款)书写时还要低一些。当然,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不落款。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
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报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现在殡仪馆又出现了一种比较高档的装裱成轴的空白联轴,供丧家选用。
挽联应悬挂在追悼大厅或会场的两边。(二)挽幛 挽幅
挽幛和挽幅,是用以为悼念死者而撰写的一种区别于挽联的挽书,是一种哀悼的礼品,被用来悬挂于死者的家庭、灵堂、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的场所等。
1.挽幛
挽幛多是独立成幅的,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作成,也有用纸糊装裱成轴的,称为”礼轴“。为了便于悬挂,挽幛一般为竖式,上面的文字为直写。
2. 挽幅
挽幅,也是挽书的一种,它与挽幛的不同在于挽幅多是横挂的,挽幛则都是竖挂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为横写。
挽幛、挽幅的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为多。挽幛、挽幅用语可用固定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撰写合适的词句,但应注意挽幛、挽幅属哀悼送礼之用,在文字措辞上,要直抒胸臆、真挚凝炼,颂扬而不过褒、哀痛而不凄惨,应具有褒扬悼念之意。
3. 挽幛、挽幅的制作
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白纸,也可以布代纸。挽幛是竖挂直写方式,文字必须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式,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部分书写。
例: 挽幛实例 挽幅实例
第一部分,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部分,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过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第三部分,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三)挽带
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挽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quot;悼念”、“哀悼”、“追悼”格,也有“千古”、“安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
挽带的长短、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大小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楷书,但必须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在书写格式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置。
例: 友××× 敬 挽
沉痛悼念 ××× 同志
学生 ××× 拜 挽
×× 恩 师 千 古
邻里××× 哀 挽
悼念××× 仙 逝
女儿 ××× 泣 挽
敬爱的 爸 爸 安息吧
(四)讣闻
讣闻是报丧的意思,是将人死了的消息报告给大家。讣闻又有“讣告”、“讣贴”二种。
1. 讣 告 讣告,又叫“讣文”,是一种报丧的文书。一般是由死者的家属或治丧委员会发出的。讣告应该在向遗体告别仪式一周之前发出,以便死者的亲友及时做好必要的安排和准备,如送花圈、花篮、挽联、挽幛、挽幅等。
讣告发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委派专人送达,可以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或电话、电报、传真和发电子邮件等向社会发出。
讣告的形式有三种:一般式、公告式和新闻报道式。
(1)一般式
这是运用最广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内容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
1. 在第一行的中间写“讣告”二字,也有的在讣告前冠以死者的姓名,如 “×××讣告”。字体略大于下面正文的字。
2. 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年岁数。“终年”也有的写为“享年”。“享年”一般用于自己的长辈或人们所敬重的长者。“终年”的用法较广,不带有感情色彩。
3. 简介死者生平或发表死者的遗嘱。有没有这一部分都可以。
4. 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5. 署名发讣告的个人或单位的名称,以及发讣告的时间。
例一: 讣 告
优秀教育工作者×××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月×日上午×时在沪逝世,享年××岁。现定于×月×日下午×时,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遵照×××先生的遗嘱,丧事从简,并谢绝礼金馈赠。谨此讣闻。×××治丧委员会
××××年×月×日
例二: 讣 告
爱妻×××,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年×月×日×时×分去世,终年××岁。遵照爱妻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谨此讣告。
愚夫×××携子女泣告
××××年×月×日
写讣告要求语言准确、简练、庄重,以体现对死者的哀悼,切忌在讣告最后画蛇添足写上“欢迎光临”,失去了讣告应有的严肃性。
(2)公告式 这种形式的讣告比一般式讣告要隆重、庄严得多。这种讣告往往是根据死者的职务、身份,由党和国家或一定级别的机关、团体等作出决定发出的,它往往由公告本身及其它文件(消息)共同组成。事实上,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讣告。在内容上与一般讣告基本无异,但在具体安排上有显著不同。这样做是为了显示其性质的庄严隆重。这类讣告的写法如下:
A、公布逝世的消息。内容包括:
1. 写明“公告”的发出单位名称及“公告”二字,这与“讣告”是不同的。“公告”前要冠以发出单位名称,而“讣告”前则写的是死者的姓名。
2. 写明死者的职务、姓名、逝世原因、时间、地点以及终年岁数。
3. 有对死者的简单评价和哀悼之辞。
4. 署名公告时间。以上公告虽然不是由治丧委员会发出的,但却是讣告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B、治丧委员会公告。这是讣告的核心部分,包括:
1.用粗体大字写明“×××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字样。
2.对丧事的安排及具体要求。
3.署名公告时间。
4.公布治丧委员会名单。
以上三个文件往往同时发出。
例: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公 告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宣告: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杰出的国际政治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同志因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二十时十八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宋庆龄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巨大损失。决定为宋庆龄同志举行国葬,以表达我国各族人民的沉痛悼念。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已成立。
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
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
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伟大战士,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同志的深切哀悼,现决定: 一、五月三十一日至六月二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吊唁。中央党政机 关、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北京市各方面的负责人、各方面的群众代表 以及外国驻华使节和在京的国际友好人士,参加吊唁,瞻仰遗容。二、六月三日下午四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转播追悼会实况。
三、从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三日,在北京新华门、天安门、外交部和我 国驻外使领馆及其它驻外机构均下半旗致哀,六月三日举行追悼会当天,全国下半旗致哀,同时停止娱乐活动一天。
四、依照我国惯例,不邀请外国政府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团或代表来华 吊唁。
特此公告。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三百九十二人,以性氏笔划为序。)(略)
(3)新闻报道式 这种形式常作为一则消息在报纸上公布,旨在晓谕社会。内容和形式都很简单。
例:
××同志逝世
×××××厂党委书记××同志因病于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四日逝世,终年七十岁。××同志一九三三年一月参加革命工作,一九四三年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从内容上看,虽未写明是讣告,但它分明是专为报丧而发的消息,也应是讣告中的一种形式。以上三种形式,最常见、最通用的是第一种。
另外应注意的是,凡讣告用纸的颜色,根据中国传统习惯不用红色,一般用白纸,上书黑字。
2.讣贴 讣贴,也是一种报丧的文书。它的内容与讣告完全相同,但在形制上比讣告更为短小,只宜投送个人。
(五)唁电
唁电是以电报形式对死者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的一种文体,是死者亲友使用频率较高的致哀形式。重要人物的唁电除直接发给丧家外,还要登报、广播。
1. 唁电的类型和格式
(1)领导机关、群众团体向丧家发的唁电。这种致哀对象多是原机关和群众团体的重要领导人或者在革命和建设中曾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先进工作者、科学家、艺术家等等。由于发电机关或团体与逝世者不在一地,惊悉噩耗,来不及前往悼念,便以唁电形式来表示吊问。这种唁电的格式:
A. 第一行正中写“唁电”两个字。
B. 开头写收唁电单位或逝世家属的称呼。如果收唁电者是家属,应在姓名 后加上称呼,如“同志”、“夫人”等。要另起一行,顶格,称呼后加冒号。
C.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起,内容可分段也可不分段。首先直抒噩耗传来后的悲恸之情,两三句即可;然后以沉痛的心情简述逝世者生前的品德、功绩及激起人们的缅怀、思念之情,表达致哀者继承逝世者遗志的决心,并向丧家表示亲切的问候、安慰;最后另起一行,在右下方写发唁电的单位,署名下边写年、月、日。
例:以组织名义发的唁电:
致许广平女士的唁电
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转许广平女士鉴:
鲁迅先生逝世,噩耗传来,全国震悼。本党与苏维埃政府及全国苏区人民,尤为我中华民族失去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领袖、共产主义苏维埃运动之亲爱的战友,而同声哀悼。谨以至诚电唁。深信全国人民及优秀之文学家必能赓续鲁迅先生之事业,与一切侵略者、压迫势力作殊死的斗争,以达到中华民族及其被压迫的阶级之民族和社会的彻底解放。
肃此电达。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苏维埃中央政府
一九三六年十月廿二日
(引自《鲁迅研究资料》)
(2)个人向丧家发的唁电。这往往是发唁电者同逝世者生前志同道合有密切交往,或深受教诲、关怀、帮助,在惊获噩耗后,以唁电表示悼念。这种唁电的格式是:
A.开头。受唁电者的单位和逝世者家属的称呼。如果受唁电者是家属,应 在姓名后加上“同志”、“先生”、“夫人”等相应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称呼后加冒号。
B.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起。内容可适当分段,也可不分段。首先写惊悉噩耗传来之后无限悲痛的感情,失去良师或益友的难以弥补的缺憾;然后简略叙述逝世者的美德和生前业绩,并表达致哀者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最后向丧家表示亲切的问候。另起一行署上发唁电者的姓名,在署名下边写年、月、日。
例:以个人名义发的唁电:
致许遐女士的唁电
许遐女士:
我是今天下午才得到这个最坏的消息的!无限的难过汹涌在我心头。尤其是一想到几十万的青年失去了最受崇敬的导师,觉得非常伤心。我两次到上海,均万分想同他见一次,但为了环境的不许可,只能让我悬想他的病躯,和他扶病力作的不屈精神!现在却传来如此的噩耗,我简直不能述说我的无救的缺憾了!……这哀恸真是属于我们大众的,我们只有拼命努力来纪念这世界上一颗殒落了的巨星!
耀高丘
十月二十日
2. 写唁电应注意事项
1,发唁电者的悲恸悼念的感情应浸透电文。唁电要写得深沉、纯朴、自然、催人泪下,万万不可油腔滑调、滥用修饰语。
2,叙述逝世者生前的品德、情操、功绩时,要突出本质方面,不可一 一赘述或本末倒置。
3,语言要精炼、概括、朴实,文字要简短。
(六)哀祭文
哀祭文是人们用于哀悼与祭奠的文体。哀祭文也叫“悼词”、“祭文”、“诔文”、“哀辞”等。
1. 悼词 现代悼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的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文体。充分肯定死者对社会的贡献,真诚表达生者的悼念和敬意,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内容,是现代悼词的基本特征。化悲痛为力量的主题,形成了现代悼词的基调。
按悼词的用途可分为宣读体悼词和书面体悼词。宣读体悼词用于一定的祭奠活动,要在一定场合宣读;书面体悼词用于普通礼节性的书面哀悼,不一定要求宣读。按悼词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记叙式、议论式和抒情式三类,其中以记叙式悼词最为多见。
(1)记叙式悼词。以记叙死者的生平业绩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抒情或议 论。通常的宣读体悼词往往采用这种形式。
(2)议论式悼词。以议论死者对社会的贡献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抒情或 叙事。它常见于书面体的哀悼文章。
(3)抒情式悼词。以抒发对死者的悼念之情为主,并适当结合叙事或议论。
2.答谢词
答谢词是指在追悼会上,逝者的亲属对逝者表达哀思和怀念,对前来参加追悼会的领导和亲朋好友表示感谢的专用文体,一般由长子代表全家宣读。答谢词以感谢对象为文头称呼;首先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多为逝者生前所在单位的领导和整个家庭的亲戚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然后简单回顾逝者的生平业绩,并真诚表达家人的无限怀念之情和继承遗志、不断进取的积极主题;最后再次向大家表示感谢。
见例文: 答 谢 词
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
你们好!
首先,我代表我的母亲,代表我的兄弟姐妹,代表我们全家,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父亲的追悼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这个多事之秋,我父亲因心肌梗塞在他的第二故乡--上海不幸逝世,享年八十三岁。我们为失去了这样一位好父亲、好党员、好医生而痛心不已。我父亲出生在长江上游的美丽山城--重庆,十八岁时即怀着治病救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远离家乡,来到上海,就读于××医科大学。从此,他跟随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战争年代里,他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医院院长,直至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心脏病。我父亲这一辈子都在不停地为别人驱除病魔,即使是年岁已高、身患重病后依然如故,可他却从来都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他是那么的富有爱心和责任心,那么的公而忘私、严于律己,那么的积极进取、不畏艰难。他用他一生的言行给我们以教育和启迪。我们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而骄傲。我们也绝不会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一定团结一心,努力进取,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如他那样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我父亲生前一直有一个愿望,想回到阔别了半个世纪的家乡去走走看看,看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的重庆之新面貌,看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给重庆带来的新气象,可惜因身体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但见江水滚滚来,捎来家乡幸福话。感谢自重庆远道而来的父老乡亲,是你们让我父亲又有了回到家乡的感觉。感谢来参加追悼会和未能前来的所有的领导和亲朋好友,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父亲病情的关心,对我们全家的关怀和帮助。
我父亲出生于明媚的春天,辛劳一生,奉献一生,又在这个静谧的秋夜里永远地走了。我们兄弟姐妹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诗为父亲送行:
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我们亲爱的爸爸,您一路走好!× × ×泣上
二○○○年×月×日
(七)碑文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一个是唐朝的韩愈。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碑说?quot;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因为只有《郭泰碑》是颂当其人的,其它的碑文则都颂非其人,可见他作墓碑大多是对人溢美过誉的。韩愈撰《柳子厚墓志铭》,转弯抹角地批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一事。这批评虽然全是出于韩愈保守的个人偏见,很不持平,但是,作为碑文,他采用褒贬兼用的方法,打破只称人之善、不称人缺点的传统做法,却是值得提倡的。总之,不管褒也罢,贬也罢,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古人的墓碑、墓志都有定制。碑多是长方形,螭首龟趺。碑头用篆体书写某朝某官某人墓碑,叫做”篆额“。墓志较小,多为方形,刻石加盖,上写某官某人墓志,叫做”书盖“。有了”篆额“和”书盖",碑文、志文的前面就不必再刻题目了。
墓碑文的题目。称墓碑铭并序的,是先序,次碑,后铭;称墓志铭并序的,先序,次志,后铭;称墓志或墓碑的,有志或有碑而无铭;称墓铭的,有铭而无志;也有虽只名志或碑,却各项都具备的。
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墓碑、墓志所包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
第三篇:丧事礼仪知识- 守灵
丧事礼仪知识-守灵
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演变到现在,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三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
(一)灵堂布置 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人死后,丧家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
灵堂的布置一般是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灵堂两侧多挂有挽联,多少不一;民间还将亲朋赠送的祭幛悬于两侧,越多就越显得热闹风光;灵堂前设供桌,上摆祭物,多为菜肴果品之类,两旁香烛高烧;灵柩置于供桌之后。灵堂的布置讲究肃穆庄重,文明整洁。灵堂门外左右两侧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到处。守灵期间,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盏油灯,时时加油,不使熄灭,号为“长明灯”。现在有特大号的蜡烛,能连续燃烧几天,可减轻守灵人的负担。民间认为,守灵时围观伴宿者越多,丧家脸上就越光彩。
(二)、守灵方式 过去守灵大多在家庭进行。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同时带来的住房紧张问题,使原来在家庭进行的守灵活动受到限制,因此,守灵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目前主要有家庭守灵和在殡仪馆守灵二种。
1、家庭守灵 家庭守灵就是在家中腾出房间,按灵堂的要求布置,亲友和子女日夜守候在灵堂,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家庭守灵,既要安排好守灵人,准备午夜的点心和应急备用的药品,又要注意电、煤气、火烛的使用安全。
2、殡仪馆守灵 在家中守灵布置起来比较麻烦,事后还要拆除整理。要腾出地方做灵堂,这对住房不宽裕的城里人更是捉襟见肘。如今,上海的殡仪馆内已经有了守灵这一服务项目,如龙华殡仪馆的净园厅与觉园厅是为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而改建的礼厅,既可以开追悼会,又可以守灵。内有家属守灵休息室、卫生间及卧室,两侧壁龛有十八罗汉,中间有特色祭奠供台,庭院内有香炉、牌坊,呈中国古典庭园式布局。守灵厅内家常用具一应俱全,省却了丧家许多烦繁琐之事。
(三)收礼、登记、谢帖、丧宴
家有丧事,总有亲朋好友、邻里同事前往吊丧,其中免不了礼节性的往来,处理好这些细节,体现了作为一个文明人的良好素质。
1、收礼 民间办丧事期间,丧家也有“人情”收入,并指派专人收礼登记,事毕向丧家交点。普通丧事各方面送礼不外乎花圈、花篮、挽联、挽幛、礼金等。丧家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礼物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登记详细,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追悼会上还备有专用?quot;签到簿“用来登记来宾。
2、谢礼 追悼会上丧家要发放谢礼,一般为毛巾、手帕、糖果、糕点等物品。现在殡仪馆为方便丧家,有专门的谢礼供应,也称为”奠酬“。常见的为毛巾、手帕与巧克力、糖果、糕点的组合。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监制生产的多种奠酬,包装精美,质量可靠,深受丧家的欢迎。
高寿老人去世后,民间有办”喜丧“的风俗。亲朋好友要向丧家讨”寿碗",丧家分送云片糕,意在借死者的高寿。
丧家为对来宾表示谢意,丧礼后,要请来宾参加丧宴,事后还可写感谢信等。
第四篇:丧事礼仪知识-火葬
丧事礼仪知识-火葬
(一)送葬
开完追悼会,遗体将由亲属护送去火葬场。过去送葬时,丧家要哭着追出很远的路程意在挽留他。现在城市里已看不见这种送葬场面,但仍有亲属护送灵柩到火葬场,送最后一程。
由于火化场和殡仪馆是分开的,路程又较远,比如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和宝兴殡仪馆开完追悼会后是将遗体送往益善殡仪馆进行火化,因此,丧家可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跟车或委托送葬。
1、家属跟车 家属跟车是指丧家随灵车一同前往火化场,送逝者最后一程。如果家属人少,可以随灵车前往;如果家属人多就需要另外租车前往,租的车一般跟在灵车的后面。
2、委托送葬 如果丧家不去火化场送葬,追悼会后就由殡仪馆代为送葬,灵车直接开往火化场。
(二)告别式
告别式是丧家和亲朋好友向死者作最后道别的一种仪式。这种告别仪式往往有多种形式,一般由逝者生前所立遗嘱或丧家自己决定。
1、直接告别 有些逝者生前立下死后丧事简办,不开追悼会,也不受花篮、花圈的遗嘱,只需极少数直系亲属或生前挚友道别就可以了。至此,家属和挚友到殡仪馆的告别厅瞻仰遗容,向逝者行礼告别。殡仪馆及火葬场内现都设有告别厅,专为这部分丧家提供服务,可举行简短的仪式。
2.送葬告别 开完追悼会后,由家属随灵车到火葬场,在遗体火葬之前,举行简短的告别仪式,讲一些让死者安息的话,再看亲人最后一眼,鞠躬行礼送走亲人。
(三)火化
告别仪式结束后,遗体将被火化。为了文明、卫生火化,遗体都装入一次性的包装盒(袋)中。包装盒(袋)随遗体一同火化。用于火化遗体的炉子按科技含量高低,分为普通炉和绿色火化炉。
1、普通火化炉火化 由输送带将遗体送进炉体,火化后人工将骨灰勾出,丧家可以戴上一次性的卫生手套,用特制的筷子为亲人纳骨。上海地区一般的遗体火化费为180元一具。
2、绿色火化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一代高科技的火化炉已经研制投产。
上海宝龙火化机械研究所研制开发的新型绿色环保火化炉(上海益善殡仪馆装有二台绿色火化炉),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新型绿色环保火化炉采用二次燃烧,利用燃烧技术配以其他辅助措施来达到消烟、除臭、除噪声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火化系统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具有台车告别、进炉、冷却、收纳灵骨全自动的功能。新型绿色环保火化炉通过上海市科委的新产品鉴定。该火化系统集人文科学、现代燃烧技术、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管理于一体。
选用绿色火化炉火化遗体时,丧家入告别室与遗体告别,然后目送遗体进炉膛,同时还可以通过炉膛内的摄像头在电脑屏幕上观炉火化。绿色环保火化炉满足了丧家的特殊需求,很受丧家的欢迎。
(四)拾骨
遗体火化后,将骨灰盛入灰袋中,整个过程叫拾骨。拾骨多由殡仪馆工作人员来完成,家属若有自己拣灰的要求,殡仪馆可以提供方便,在专门的纳骨室内完成。纳骨的过程是骨灰出炉后,家属戴上口罩和一次性卫生手套,用特制的筷子夹起骨灰放进袋子里。上海益善殡仪馆开设了这项业务,很受丧家的欢迎。
(五)领灰
领灰是指遗体火化后,家属到指定地点领取骨灰。正常情况下,火化三天之后领取骨灰。家中有特殊情况想早些领取骨灰的,也可以要求当天领灰或隔天领灰,但须在业务洽谈时预约,便于殡仪馆提前安排。
(六)短期寄存
极大多数丧家不把骨灰盒直接带回家中,而是放在殡仪馆骨灰寄存室内,待买好墓地后再从寄存室取出落葬。骨灰寄存不超过三年,就是短期寄存。
殡仪馆内有短期骨灰寄存室。丧家在洽谈丧事时要事先定好格位,待遗体火化后,殡仪馆会直接将骨灰盒放入事先选定的格位。另外还有专门的骨灰寄存场所,如上海市颛桥寝园,是一家主营骨灰寄存的陵园,有各种期限的寄存方式。现在许多公墓内都有骨灰寄存室。如果丧家已在公墓选好墓地,也可在该公墓的寄存室内存放骨灰,到落葬时再取出,十分方便。丧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
第五篇:丧事知识(精选)
显考显妣
“先考”还是“显考” 成语有“如丧考妣”,就是说如同死了父母一样令人伤痛。从这里来看“考、妣”指父母,似乎没有亡故这重意思。那么“考、妣”何以与父母相关?据《考工记》解释:“考,成也;妣,媲也。”具体说就是父亲完成了自己的功业,把儿女养育成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安心了。母亲相夫教子,以德仪影响和教育子女,对家庭亦有很大的贡献,其德仪与父亲的功业是可以媲美的。用这两个字指称父母体现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经济特点。这一模式同时规定了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意为父母已亡,“先”是“亡”的讳称,“先”又是敬词,与考妣合用就是对已故父母的敬称。
中国古代有谥法制度,古人在人死之后常用一个字来评定人的一生,也就是盖棺论定,其起源至少应在三代的夏以前。桀、纣因其暴虐而被谥桀、纣;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文,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这就是卫国的孔圉被谥以“文”的原因。谥法的精神是公正,其善恶评定不让帝王,不避将相。但一般的老百姓是无资格受谥的。父母对于子女都是有功的,都是应该肯定的。于是大家都用“考妣”称已故父母,“考妣”也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通谥。“考妣”由原来的指称父母,转而指称已故父母,其词使用范围的转移始于何时已无从考据了。
有时在乡间的墓碑上,可以看到很多“显考”、“显妣”的刻文。“显”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普通父母与国家谈不上立功,一般也没有什么著述,立言就更谈不上。于是大家从“德”上做文章。“显考”、“ 显妣”就是说已故父、母德行显著,令名远播。这溢美的颂词,我总疑心其始现在功利唯上的现代。“考、妣”作为通谥,从家庭的角度肯定了父母的一生,更重要得是,这一通谥还责成已为父母,或将为父母的子女,如何来尽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将“先考”、“先妣”改为“显考”、“显妣”,模糊了“考妣”的文化内涵,丧失了其礼教精神,一字之差,相去甚远。孔子当年曾叹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有些东西我看还是不改的好。
孺人
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 迎接了孺人唐氏一同到任。——《喻世明言》。孺人也指妇人,小娘叫对你说,明日老太太同孺人们下园来看花。——《梼杌闲评——明珠缘》
孺人,妇女封号。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用以封赠通直郎以上至承议郎之妻。元命妇中无此封号。明用以封赠七品、清用以封赠九至七品官之妻。武职八旗八品以下、绿旗营七品以下妻无封。后改绿旗营正七品妻亦封孺人。如封赠官之母或祖母,则称太孺人。乾隆五十年(1785),规定八品官以下不得赠封祖母。
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勅。一般都用“锡之诰命”“锡之勅命”诰和勅用不同的玺印。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要是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字。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的情形不多。
五服之制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
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斩衰(摧);齐衰(资崔);大功,亦称“大红”; 小功,亦称“上红”; 缌(思)麻。
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血缘关系中五服的计算方法:由于古代一夫一妻,有时有妾,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谓“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环。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红楼梦》中荣国府贾政与宁国府的贾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现代实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亲离婚、丧偶后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间的区别通常消失,因此计算起来会令人困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实际上五服只四代。从祖父开始向上,不再分别妻妾的子女。
另外,对于长辈及晚辈的称呼实际上也是有相应的说法的。
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由自己往下,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晜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耳孙。
丧葬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风水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
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守灵
是一种民间的习俗,守在灵床,灵柩或灵位旁。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演变到现在,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它是活着的人对去世的亲人的一种纪念。
古时候因为活着的人认为,他的亲人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留在人间,没有去阴间(阴间,就是我们中国的天堂,人死了以后都会去那里。灵魂也很留恋他那些活着的亲人哪,它也不愿意一个人孤零零地去阴间那么远的地方,所以它会在去阴间之前,回到原来的家里看一看。活着的人害怕灵魂在回家的路上迷路,所以会点一盏灯,放在去世的人的尸体旁边(接下来解释古代的人会把去世的亲人的尸体放在家里的客厅里,而不是殡仪馆的停尸房;还有古代人点油灯,而不是电灯的问题)。活着的人害怕灯熄灭了,而使去世的亲人找不到家,于是他们就彻夜坐在停放尸体的房间,保证那盏指路灯是一直燃烧的。
故曰“守灵”
人死后,遗体要在家中稍事停留,谓“停灵”。入夜,则由家属守护在旁,以尽孝道。《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儿媳两个也不守灵。”沈从文《边城》二十:“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灵过夜。”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三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
另解:古时候,达官贵人死后会有不少的陪葬物,其中会有活物,比如,陪葬的人、公鸡等。在他们陪葬前会请一些法师禁锢他们的灵魂,使他们永久地守护主人。以人殉葬的制度是终止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当然后代的人都越来越懂得尊敬生命了。
做七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做七”也叫“烧七”。一般是“三七”。
头七,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烧七”与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烧七烧九,阎王请吃酒”。认为烧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陕北的延长县,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由子女、儿媳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可藏于白旗下躲难。
出煞:各地农村还有一种极端迷信鬼神的“出煞”陋习。“出煞”又称“回煞”,据说人死后阴魂还留在家里,“出煞”就是阎王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个时辰,要差鬼卒勾取魂魄去阴曹地府;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者的亡魂要在某一时辰回家辞灶。“出煞”的日期和时辰,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间算定。此俗建国后已摒弃。
守七: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日要设祭1次,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俗称 “断七”
“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六七”(或“五七”)•最为隆重。“头七”晚上祭祀死者,至亲好友厮守通宵,午夜吃“头七馄饨”,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骂,据说骂得越凶,财发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会察觉近旁人家“烧头七”的隐秘而噤若寒蝉。此俗民间尚存。在死者第五个或第六个七日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儿,于“六七”的前一天晚,置办三牲、果品前来祭祀,人称“烧六七羹饭”。这祭桌一直设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断七”以后,丧礼才告结束。
祖宗十八代
解释: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序依次为: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下序依次为: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
称谓从小至大: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自己)、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六亲
六亲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
1、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2、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
3、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
4、指父子、兄弟、夫妇。
5、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
六亲应该还指 天地君亲师友,自古弑父者。兄弟相残者甚多。六亲不认的话也不是特别的无情。但是无情起来,天地君王亲戚老师挚友全都不认呢那就是真正可以形容一个人绝情
轮回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道教教旨,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所以死后成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
佛教讲究轮回之说,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依平生所作善恶,会有六个可能的去处。造恶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行善去三善道:天、人、阿修罗。
轮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人永远处于生死循环状态,循环的线路有六条,在哪条道上循环取决于活着时所做的善事和恶事。例如,做了恶事,死后下地狱受刑,刑满后投胎变动物,动物死后的循环,再取决于它活着时作的“业”。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机械循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种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和合的僧团、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阿修罗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
因果报应
佛教《三世因果经》主要讲: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三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
古代阴阳学和佛教都有的名词。中国古代阴阳学认为因果报应[1] 可以中断。唐代以后阴阳学从中国消失现存的《大唐阴阳书》有记载:因果报应是可以中断的,因果报应中断分为2种,一种是人为意识中断,一种是通过结印中断。古代常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出自《大唐阴阳书》里面关于人为意识中断因果报应的描述。而对于结印阵中断因果报应是在特殊情况才可以中断,中断需要相应的代价,一般是有阴阳师操作在紫冰银结印符正反面雕刻赉渫阵和澞塬阵,之后在按照生日在结印册上结印:农历3到5月出生需添加“木灵御币,故实除蝗,扶桑伞幡”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需添加“竹雀,五音分金,赑屃”3个结印。农历9到11月出生需添加“青竹丹枫,集古兵要,五音分金”3个
结印。农历12月出生需添加“菊葵,木灵御币,百目静”3个结印。这样操作古代人认为可以中断因果报应。
《涅盘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我们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仅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结果。
因缘
缘分到的时候,“因”、“缘”能和合,能生“果”。大因缘生大果,小因缘生小果。
“因”与身心联系,有两层意思,一层指与某个果联系的部分“渴爱”,另一层指与某个果联系的部分“知识”;“缘”与身外之物联系,指与某个果联系的部分身外之物。心物感应触动产生“因”。佛教很注重意会神通,喜欢用“意象”或者“画面”进行直接思维,佛教佛像的两个眼睛总是大而有神,佛像眉心的红点是佛教徒的第三只眼,用来时刻提醒佛教徒思维时应该习惯在半空中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景象。大概有以下思维活动,心内之“因”与外物之“缘”在“海市蜃楼”里进行比对,十分相似的,必定有结果,七八分相似的,有七八分把握有结果,找不到能和合的因缘,没有结果。
其次,佛教认为“因缘”都是“空”,有三层意思:
1、虽然“因”与“身”联系,“缘”与“身外之物”联系,但人不可能认识真正的“身”和“身外之物”,所以一切认识、一切知识究竟是空,此是一空。
2、思维过程中“因”、“缘”都只是精神现象,此是二空。
3、思维时,因缘在虚空中会合,许多形象在虚空中出现、组合、消失……,此是三空。所以因缘既能生果,又究竟是空,佛教从自身利益出发喜欢说囫囵语。
“画一个房子,你住在那里面,化一颗种子,种在你的花园”这两句话深得佛教”因缘“二字的精髓,画面感很强,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值得仔细揣摩、玩味。比如:房子说明了这个”缘“范围大小,人是这个”缘“内最活跃最重要因素,种子代指”因“等等。
佛教讲“因缘”,儒道讲“情景”。
因缘“是佛教的专利,儒道文化在说明相同问题时不用这两个字,而是沿用《易经》上已有的”情景“二字。不过”儒释道“经典全部加起来其实也没有多少,历史知名文化人物一般都精通”儒释道“经典。
情:情与先天秉性有关,与后天学力有关,与伪相反。《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后汉书·耿国传》:“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宋·陈亮《丙午秋答朱元晦秘书书》:“天下之情伪,岂一人之智虑所能尽防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儒家释家,情伪日增,门径各别,可勿与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