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哲学常识 第3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综合测试

时间:2019-05-15 05:0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 哲学常识 第3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综合测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 哲学常识 第3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综合测试》。

第一篇:2011 哲学常识 第3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综合测试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分法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0·山西临汾一中、临汾三中、康杰中学联考)2009年10月25日温家宝总理在泰国华欣举行的第四届东亚峰会上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帮助别国,才能得到别国的帮助;只有维护和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繁荣。”这一论断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予盾具有同一性 D.矛盾具有斗争性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有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因此C项符合题意,入选。

答案:C 2.(2010·河北唐山一中期中考试)2009年8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考察山海关长城修复工程建设情况时强调,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生动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①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②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表明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哲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信息。材料中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属于意识的范畴,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①入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抓住了主要矛盾,因此④入选;②③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答案:D 3.(2010·预测题)“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下列诗句中与此说法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C.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D.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材料信息。题干中以“荷”衬托出“菊傲霜”的品质,体现了矛盾双方相比较而存在。C项说明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符合题意,入选;A、B两项体现了新事物具有无比的生命力,D项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都不选。

答案:C 4.(2010·预测题)温家宝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甘肃应把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将节能降耗和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放在首位。同时,他还强调要拯救敦煌和民勤,“决不能让它们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和第二个楼兰”。温总理的讲话所反映的哲学观点有

()

专心

爱心

用心

()①利用规律创造出新的规律 ②利用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④注重事物量的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观点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材料信息。①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的具体体现,因此②③符合题意,入选;故选C项。

答案:C 9.(2010·北京市海淀区统考)北京等国庆活动重点地区要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工作预案,完善跨部门、跨地区信息通报发布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应急队伍和技术准备、应急物资调用等工作。国庆活动重点地区要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A.把握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B.抓住了主要矛盾 C.坚持了联系的观点

D.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抓主要矛盾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中的信息词。“国庆活动重点地区要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体现了重点地区的重要性,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因此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答案:B 10.(2010·预测题)在2009年7月27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开幕式上,奥巴马在最后致词中援引了《孟子·尽心下》中的一句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包含 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的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引文信息。B项错误,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奥巴马引用的话体现了用与不用的不同后果,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选D项。

答案:D 11.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漫画中的执法者的行为错在()A.承认了矛盾

B.揭露了矛盾 C.回避了矛盾 D.解决了矛盾 解析:漫画中执法者“躲得起”的行为是回避矛盾的做法,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故选C。答案:C 《孙子兵法》的哲理思想极为丰富,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与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据

专心

爱心

用心

用手机这种通讯工具,传播着低级趣味的短信,甚至借此哄骗他人,影响了短信经济的正常发展。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6~17题。

16.上述材料说明

()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B.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解析:材料看到了手机发短信的益处,又看到了弊端,故选A。B、C本身表述有误。D与题意不符。

答案:A 17.电影《手机》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手机,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再是手机,而是手雷。”显而易见,因为垃圾短信的泛滥,手机正在变成手雷。这说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解析:因为垃圾短信的泛滥,出现了手机到手雷的转变,体现了B。A、C、D不为材料所表明。

答案:B 建设方面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盲目追求大草坪、宽马路、大广场,热衷于规模宏大的造城运动。据此回答18~19题。

18.越来越多的人感叹: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城市变得越来越相象,那种具有自己历史和文化痕迹的城市越来越少。这种看法强调

()A.事物的共性比个性重要

B.事物的个性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C.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D.个性是事物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城镇化使城市越来越趋同,缺少了自己的个性,说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事物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原因,D符合题意。A、B说法有误,C与题无关。

答案:D 19.“千城一面”暴露的是城市继承文化的乏力,创新地域文化的无术。一个城市要具有个性和魅力,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克隆”,而在于立足城市的历史积淀,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人文资源,注入开放、包容、鲜活的时代元素。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①事物都处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之中 ②事物发展要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③事物是发展的,不要重复别人做的事情 ④事物在批判与继承、联系与创新中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城市的魅力在于立足城市的历史积淀,保护文化遗产,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都处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之中,①符合题意。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克隆”,而要挖掘人文资源,注入开放、包容、鲜活的时代元素,体现了联系与发展的观点,④符合题意。②与题无关,③说法有误。

答案:A 新华网2009年11月26日电,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重庆市检察机关已批准逮捕黑恶犯罪嫌疑人700人,其中以“涉黑”罪名批准逮捕355人,此外还立案侦查与黑恶犯罪有关的职务犯罪45件50人。据此回答20~21题。

20.在中国人民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黑恶势力,这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对此绝不能手软。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任何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 ③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④我们要承认矛盾并分析和解决矛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②说法错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并不是说有好和坏两个方面。其余各

专心

爱心

用心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特别要注意本题问题的是“立足中国实际”体现的道理,而不是国际经验的指导下根据中国情况,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满分50分)26.改革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大量外来文化快速涌入我国。在中外文化大交流、大碰撞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产业化、文化创新方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在思想观念、民族节日等方面出现盲目崇拜西方的倾向。为此,有人急呼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材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0分)解析:本题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背景要求用矛盾的观点说明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一要全面看问题,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三要促进矛盾双方向好的方面转化,四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答案:①外来文化的涌入有利又有弊,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3分)②外来文化的积极影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说明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2分)③对于外来文化涌入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趋利避害。(2分)④在中外文化大交流、大碰撞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发展,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3分)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法治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法律体系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有待进一步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执行难的问题时有发生。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仍是一项艰巨任务。

(1)试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9分)(2)我们懂得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有什么意义?(3分)解析:第(1)问,先写理论即主次方面的含义及关系,再用此道理分析材料,分析材料时,先指出什么是主次方面,再对应前面的理论知识。第(2)问比较简单,依据材料答出即可。

答案:(1)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流;中国的法治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支流。我们必须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③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仍面临的一些问题,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是完全可以解决的。(9分)(2)我们懂得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就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把握主流。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3分)28.据报道,我国曾出现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过剩、经济运行过热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央及时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专家指出,这些调控是预防性调控,是“点刹车”,即当局部问题有所显露,还未演化为全局性问题时就及早动手,且这些调控依据经济运行新阶段的特点,将财政政策由积极财政政策逐步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过渡;这些调控是结构性调控,因此中央财政针对不同领城的情况区别对待,通过压钢铁等过热行业,保农业、环境和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薄弱部门,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因经济波动还呈现出投资热、生产热、消费冷、经济运行冷热不均等特点,因此中央财政在调控时双向使劲、冷热兼治,既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确保经济持续均衡发展。总之,中央财政就是在“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专心

爱心

用心

第二篇: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教学目标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初步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最基本的内容;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更深入地进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教育,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社会与自己。【素质要求】(一)知识教学点

1、识记

(1)“对立”的基本含义。

(2)“统一”的基本含义。

(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2、理解

(1)以多种实例阐释矛盾的概念。

(2)分析说明“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3)各举一例,说明矛盾的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别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4)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

(5)结合实例,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道理。

(6)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阐释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

3、运用

(1)以切身感受或社会生活中的实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

(2)用 “两分法”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

(3)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4)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谈自己的认识。

(5)根据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的形势发表见解。

(6)试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迸步。(二)能力训练点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1、从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人手,初步树立 “一分为二”的观点,学会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和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分析和思考学校生活及个人成长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力。

3、在方法论意义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逐步提高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1、学会用 “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对人对事求全责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自己只看所长不见所短,急功诿过、“自我中心”等等;“一点论”的思维方法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 “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是一个思维方法问题,又是一个道德问题、觉悟问题。

2、密切结合时代特征,进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虽然己经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但对这一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基础,却是第一次接触。本课从多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在讲述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时,着重说明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 “两手抓”的问题;在讲矛盾的特殊性时,联系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时,引导学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讲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树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观点,如此等等。总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成功的实践,都是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办事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之下,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就会理解得更深刻,从而使他们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接受和信仰,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为此而奋斗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证关系。

【教学难点】

矛盾的含义;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问题;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三篇:高中政治二年级哲学生活第3课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选择题

1.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这表明哲学()A.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钻研哲学,有很高的哲学修养。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回答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为什么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问题。这说明()①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哲学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③哲学都是对时代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

④哲学能够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哲学的性质注定了它必须做“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就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也就是“事前诸葛亮”。据此回答3~4题。

3.哲学要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先得老老实实地做好“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为此它必须()①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反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时代呼唤“高鸣报晓的雄鸡”,社会更需要“高鸣报晓的雄鸡”。这是因为它可以()①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全盘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直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A.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东城模拟)2012年5月29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上海转型发展专题研讨会暨复旦大学校庆107周年学术文化周闭幕式上提出,解决经济转型中的各种问题,思想比知识更重要,需哲学家解悟。材料意在说明()①哲学家能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②真正的哲学能启迪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③哲学的真正使命在于揭示世界的本质

④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人们经过一系列思考后理性地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主要体现了()

A.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人们改造世界的水平取决于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C.真正的哲学智慧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才能指导社会变革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前人理论成果的态度是()

A.机械相加

B.全盘吸收C.直接利用

D.批判继承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有机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

A.阶级性

B.革命性C.科学性

D.实践性

10.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11.对比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②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④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真理性的理论体系

B.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的哲学

二、非选择题

1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16分)(2)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有哪些?(6分)

14.(30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上图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6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在它的产生中还有哪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16分)(3)你能从上图中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有什么不同吗?(8分)

1-5BDCBC

6-10CDBCA

11-12CB

13解析: 第(1)问比较简单,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即可;第(2)问也较简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合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智慧结晶,是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导,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还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4解析: 第(1)问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第(2)问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第(3)问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1)图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除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外,还有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3)黑格尔哲学主要在辩证法领域具有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成就主要是唯物主义,坚持世界是物质的,两者都将唯物论与辩证法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并且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第四篇:《哲学与人生》第3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

《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第三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主要涉及辩证唯物论部分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这节课的侧重点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好人生每一步”,着重阐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客观规律,自强不息,积极发掘自我潜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节哲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在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方面,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能力目标: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易产生疑惑。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教师对此要讲清、讲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在学生们观看图片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小结---青藏铁路的建设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板书标题,引出新课)用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这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的统一”,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即使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3个环节对该重点进行突破:

第一环节:多媒体展示图片:克隆羊、人造心脏、建设三峡等。在学生观看图片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第二环节:分别展示图片:黑猩猩用木棒抓蚂蚁 和 工人生产拖拉机。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黑猩猩的行为和工人的行为都属于发挥自觉能动性吗?”(由于这个问题对于中职一年级生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因此回答会产生分歧)有的同学会回答:“黑猩猩和工人都是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的同学会回答“黑猩猩不是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此时,我会让同学们就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出结论: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阅读教材“揠苗助长的故事”,在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揠苗助长是不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呢?”(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阅读完毕之后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很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然后进行练习:多媒体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 ”,提出问题:“故事中的人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吗?他为什么找不到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内容2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有了前一部分的学习与思考,这一部分就相对容易理解。在讲授时,我结合教材当中“大学生毕业后的故事”,同时用苏洵、蒲松龄等名人落榜后的故事进行例证,让学生了解: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步骤三 拓展延伸

让每个学生写出一句有关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名言警句,并随机让几名同学解释他为什么写这一句,有什么现实意义。这样既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33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第3课 情感的记录分析

情感的记录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在前一课素描静物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的表达。本课借助大量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色彩的魅力,并从两方面展开:在用铅笔或钢笔表现的素描作品上,用水彩或彩色铅笔淡淡地记下物体的色彩——淡彩画;以及用色彩更直接更自由地描绘对象的色彩作品。色彩不光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在色彩静物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客观世界缤纷的色彩,同时也能看到作者的情绪心境。本课从室内的瓶瓶罐罐到室外的一花一草,从表现方法、绘画工具到观察角度,给我们展示了多样的绘画世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打开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引导我们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强化自我感受。

一、教学路径

欣赏——欣赏运用不同工具,不同表现手法完成的各种静物色彩作品。感受作品于疏密之间产生的节奏美,感受作者如何借助色彩的调性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

学习——在铅笔或钢笔表现的素描作品上,用水彩或彩色铅笔淡淡地记下物

体的色彩,使作品更自然,更富有表现力,这通常称为淡彩画。

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绘画方法称水彩画。水彩画有干画法和湿画法两种。学习静物写生中色彩的变化规律。

发现——同样是色彩,改变工具和描绘的方法,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水彩的湿润,水粉的厚重,彩色铅笔的轻快……尝试用不同的工具表现不同的心情,描绘不同的色彩画面。发现色调对作品表达意境的作用。

创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绘画工具,描绘桌上的一瓶一罐或教室的角落,也可以走出教室,画下一花一草,只要是能打动自己的定然能打动别人。

二、课时建议

第一课时为素描淡彩画的学习,第二课时为纯色彩表达的学习。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感受色彩造型作品的艺术美,了解素描淡彩画和水彩画的表现方法,认识色调的运用对作品表达意境的作用,培养观察能力。

操作目标:运用色彩关系,熟悉、尝试色彩绘画工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有机组合,完成色彩作品,作品要有一定的色调和主题,并试着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色彩作品的丰富,体会色彩对人的情感表达的作用。关注生活的细节,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素描淡彩画和水彩画的表现方法,认识色调的运用对作品表达意境的作用,了解色彩静物写生的规律。认识不同的色彩工具性能。

难点:综合运用色彩知识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进行有感情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

课件、静物、画笔、颜料、图片、纸等。

四、教学内容的要点

淡彩画:在用铅笔或钢笔表现的素描作品上,用水彩或彩色铅笔淡淡地记下物体的色彩。

固有色:固有色是指物体在较柔和的白光照射下给人的色彩印象。条件色:条件色的产生包含两个因素——光源和环境色。任何物体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物体的色彩受一定的光源色和环境色反射的影响,并随着光源色周围物体的色彩变化而变化。

写生色彩的变化规律:高光的色彩,高光是物体表面直接将光线反射给人眼的部位,它的色彩是以光源色为主。明部的色彩,明部是物体正面受光的部位,它的色彩基本上是光源色的反映,同时也是光源色加固有色。

半明部的色彩:半明部是物体侧面受光的部位,它既受光源色的影响,又受环境色的影响,固有色的倾向也比较明显。

明暗交界线的色彩:明暗交界线是物体最暗的部位,它的色彩通常是固有色加深。

反光的色彩:反光的色彩通常是固有色加环境色。

投影的色彩:投影的色彩通常是投影着落面的固有色加环境色。

再现性色彩:是指再现人的视觉感受的客观世界物象色彩的真实,亦称写实性色彩。

表现性色彩:表现性色彩是与再现性色彩相对而言。凡是既不按物象固有色,又不按条件色再现客观世界色彩视觉效果的美术作品,都可归为表现性色彩。画家主观因素较多。

写生表现的三大要素是:形体、色彩、空间。

干画法:水彩的干画法是指在干的纸面上或已干的色层上复加颜色的画法,通过色层的叠映产生另一种色彩效果。

湿画法:水彩的湿画法是指在湿的纸面上着色,或在湿的色层上叠加颜色或乘湿衔接颜色的画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欣赏与交流:欣赏各种风格的静物色彩作品,交流各自的心得。在欣赏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各种形式进行欣赏交流。从自主欣赏到对比欣赏到重点欣赏,要分层次进行,每次欣赏应带着问题进行,才会有的放矢,真正走进作品并有所发现。而面对大量作品可以采用范例教学,以点带面的进行。

二、分析与学习:素描淡彩画是在铅笔或钢笔表现的素描作品上,用水彩或彩色铅笔或其他颜色材料淡淡地记下物体的色彩,使得作品更丰富,更具表现力。

表达时可用素描的方法开始画,用彩色铅笔继续,还可加上淡淡的水彩滋润画面。上色的过程应是继续表现、描绘的过程,同时应避免刻板平涂的画法。

素描淡彩画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这一方法上,应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主学习,也可由学生轮流示范。主动参与发现,比被动听讲更能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与发现的成就感。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以某件作品为例分析写生色彩的变化规律。

三、比较与讨论: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不同的表现方法,能描绘出不同的情调。比较分析水彩、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油画棒、粉笔等工具的性能与效果。讨论素描淡彩画、水彩画、水粉画等静物色彩作品的不同效果和意境。体验干画法和湿画法的不同味道。在比较不同特点时,应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实际尝试各种色彩工具,并能分享各自的心得。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其学会交流,学会分享,更要学会发现。

四、构思与创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角,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工具,完成一幅色彩作品,可以是素描淡彩作品,也可以纯粹的色彩表达。在描绘中关注和谐自然的气氛。

教学评价建议

对话色彩静物作品,感受丰富的色彩表达方法,透过熟悉的物品组合体验不同的情绪变化。并将作品进行有创意的展示,交流学习静物色彩的心得体会。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创意,与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及表现对作品的热情和专注情况。

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

欣赏一组有关花卉植物的视频,选择视频中某一画面,用文字描绘并在全班交流,发现打动我们的,有它的生命力,也有它丰富的色彩,还有它与众不同的长相和性格。文字记录下了一花一草的生态,而色彩,线条、块面能更直接描绘出这些物品的多姿多彩。

二、欣赏与交流

1.师生一起欣赏一组色彩作品,并用合适的文字描绘画面的意境。

2.作品因为饱含画家的情感,所以更吸引人也更能打动观众。

3.一起交流分析塞尚的《静物》的画面气氛、用色方法、构图角度,以及画家作画时的状态。

4.对比塞尚与学生同名为《静物》的作品,分析手法、材料、用线和构图的区别。

两幅作品,一个奔放一个安静,一个水色淋漓,用色大胆、肆意,一个干净富有装饰味,一个用的是水彩,一个用的是粉笔,各有创意。

通过对比发现只要善于观察、注重感受,就会有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同时随着线条、色彩语言的丰富与提高,作品将更具感染力。

三、学习与研究

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淡彩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全班交流。

2.在研究的基础上师生一起轮流示范,总结在铅笔或钢笔表现的素描作品上,用水彩或彩色铅笔、粉笔、油画棒淡淡地记下物体的色彩,会使作品更自然,更富有表现力,这就是素描淡彩画的魅力。

3.研究在素描作品上,用不同工具增加色彩时的窍门。

四、实践与创作

以“我喜欢的一角”为题画一幅静物写生作品。在素描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工具,添加淡彩,尝试着画出和谐自然的气氛。

五、展评与延伸

1.完成的作品在全班进行集体展示评价,分享各自的心得,同时交流彼此对作品的评价与建议。

2.关注教材中更多样的色彩,更广阔的视野,收集色彩静物作品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

相关链接

色调:指的是一幅画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是大的色彩效果。在大自然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同颜色的物体或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之中,或被笼罩在一片轻纱薄雾似的、暗淡蓝色的月色之中;或被秋天迷人的金黄色所笼罩;或被统一在冬季银白色的世界之中。这种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笼罩着某一种色彩,使不同颜色的物体都带有同一色彩倾向,这样的色彩现象就是色调。

静物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一部分是画家安排成比较悦目的构图,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结构,后者不经画家做任何加工。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布置的静物允许你自由摆放物体,调整光线和色调直到你完全满意为止。而“临时发现”的静物有一种直接性和活力,不可能是安排的。

当把物体放在一起画静物画的时候,艺术家总是非常认真地选择和摆放,以完成一种视觉上非常动人的构图。同时,还要考虑许多可变性,包括光线、形体布置、色彩安排和纹理质地的对比。

在静物画中,作者通过巧妙地操纵颜料和色调的和谐,努力抓住这种瞬间即逝的美感。正是这种视觉美感,促使作者描绘照在物体上的光的极亮的美感。形体实质上就是一个物体的形状和三维空间的外貌。在绘画当中,形体是通过变换明暗色调从而形成高光,中间色调和阴影来取得的。当摆放静物时,尽量使用光线来增加形体上的美感。

光线可以改变和丰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正如画家所说,光是生命。当光线射到任何物体或其表面,效果就会完全地改变我们对形体的理解,光和影能产生新的形状、新的视觉和新的深度。(摘自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绘画技法丛书《水彩静物》)

色彩的冷暖:凡是倾向红、橙、黄的色相、能引起人对火、太阳的联想,给人以暖和感觉的颜色,称之为暖色。凡是倾向青、绿、青蓝、青紫的色相,令人联想到天空、海洋,给人以冰冷感觉的颜色,称之为冷色。凡是以暖色作为画面主调的,称暖调子(或暖色调)。反之,以冷色作为画面主调的称冷调子。

色彩的感情与象征:色彩的感情性,是指色彩能够表达感情,或者说人观看色彩时产生某种感情反应。这种反应,是和人长期积累的社会经验和联想分不开的,并由此给色彩赋予了某种象征含义。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观念和色彩对人们所引起的情绪,以及色彩的象征性,因时代、地域、时间、环境、风俗、文化等因素而有差异和变化。这一点在工艺美术中表现得最突出。例如,在我国封建社会时,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是皇权的象征。高官为紫服或红服。平民百姓则为皂服青衣。过去以色区分尊卑贵贱,今天已无色彩等级观念,人们尽可自由享受各种自己喜爱的颜色。又如中国皇帝穿黄袍,而欧洲皇帝穿红服,我国传统婚嫁用红色,象征喜庆,而欧洲新娘用白色嫁衣,象征纯洁。现代,虽然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颜色,但社会总是随着潮流而流行某种颜色,这种颜色称为流行色。流行色,即时髦、新颖的生活用色。流行色在国外市场上表现得很突出,一旦某种色流行起来,将具有国际性,影响时装、商店橱窗、广告、书籍装帧、家用电器等的装饰和设计。

再现性美术:是模仿,再现客观世界的创作,由这种观念所决定,其必然模仿、再现客观世界的形与色。

情绪色:是根据表现“内在的需要(作者的情绪)”而选择运用的色彩,是利用色彩的情绪性和象征性,即色彩给予人的情绪的感染而于画面中形成的明显的色调表情。

下载2011 哲学常识 第3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综合测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 哲学常识 第3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综合测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