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黄金周统计数据看常德全域旅游发展
从黄金周统计数据看常德全域旅游发展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重叠,构成长达八天的“超级假期”,公众旅游需求集中释放,出游热情高涨,假日旅游市场保持高位运行,在全域旅游战略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和各涉旅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常德市旅游外侨局将旅游业作为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黄金假日期间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的重要突破口,主动部署,重点安排,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的作用,带动了文化娱乐、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消费,有力保障了全市旅游市场供需两旺,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10月1至8日,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60.24万人次,同比增长36.93 %,;实现旅游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29.01%。从黄金周假日旅游火爆情况来看,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常德市旅游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旅游产品建设来看,传统与新兴旅游业态要素互补发展,重点景区实现井喷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旅游业重点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强劲推动下,全市旅游项目进展顺利,除传统旅游项目之外,一些新兴业态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主力军。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寻根祭祖、休闲度假、美食体验、游轮游艇这样的精品产品到以乡村农家乐、乡村农事体验、生态环境观光、乡村娱乐休闲、乡村民俗文化、城乡探亲旅游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都持续升温,亮点频出,增长迅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成为黄金周游线的亮点。闭关三年的桃花源景区在2017常德旅游节隆重亮相,正式迎来国庆、中秋双节“大考”,8天时间,共接待游客12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成为全市旅游新增长点。据数据统计,全市六个重点监测景区(桃花源、柳叶湖、城头山、夹山、花岩溪、枫林花海)国庆期间共计接待游客45.7万人次,同比增长68.3%;门票收入3474.2万元,同比增长98.9%。全市重点监测的20家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相继推出了以采橘、采茶、采葡萄等乡村旅游活动,招来了大量游客赏金秋美色,享丰收喜悦,让游客体验到了浓浓的乡村气息,国庆期间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500万元。此外,新推出的常德河街、老西门、德国风情街、常德步行城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市内各景点人头攒动,商铺满铺经营,特色活动一场接一场,其中,大小河街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成功挤爆“黄金周”,成为购物休闲娱乐游玩的首选地,直接拉动了周边餐饮、酒店、购物业等快速增长,成为游客消费的主要场所。
从旅游出行方式来看,自驾自助游成为游客的首选,旅行社团队相对较少,发展潜力巨大。黄金周期间,常德高速公路的通达,给市民自助出游提供了便捷,自驾车成为黄金周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来访常德的游客中,省外高速自驾的游客占比为30%;省内游客选择高速自驾占比高达80%,自驾旅游群体已成为常德游客假日出行的首选。相比而言旅行社组团率目前较低,国庆期间,在常德市的42家旅行社中,中旅、康辉、海外等六家旅行社共接待团队115个,总人数约2900人次,仅为景区接待人数的11%,旅行社组团优势有待更进一步的挖掘。
从旅游消费时间来看,民俗文化和旅游演艺活动日益丰富,使得过夜游比例有所上升,加快形成全时旅游消费体系。长期以来,我市以观光游览旅游为主,夜间旅游产品相对较少,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常德本地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了一批民俗文化和旅游演艺节目,点亮了游客夜间生活。据不完全统计,9月30日以来,全市针对游客开展了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演绎节目,桃花源景区推出的陶艺制作、古法榨油、采茶制茶、酿酒等16大民俗体验活动,成为常德假日旅游新的“引爆点”,游客中心排队购票游客络绎不绝,穿紫河的游轮夜游以及常德《桃花源记》都倍受游客热捧。截止10月8日,穿紫河游船8天接待游客1.1万余人,船票收近200多万元。“桃花源记”山水演出一票难求,总计销售演出票5500张,平均入座率达100%,场场爆满,极大增强了游客的假日娱乐消费体验,提高了常德回头客的比例,质量与口碑直线上升。
从旅游市场营销来看,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建设“亲亲常德,浪漫之旅”旅游品牌。今年以来,市旅游外侨局开展了大量旅游促销活动,带来了市场系列连锁反应。4月份,组织长沙、大湘西片区及本地旅行商、旅游专家集中推出八条常德旅游精品线路,成立了常德旅游市场营销联盟,整合力量拓展重点目标客源市场。出台了新修订的《常德旅游促销奖励办法》,重奖为常带客的各类旅游企业。5月,首发了常德旅游护照、“锦绣潇湘 亲亲常德”全域旅游卡,10000套一经推出被游客抢购一空。“黄金周”期间,部分游客手持全域旅游卡进出景区,免去了排队购票的时间,体验了智慧旅游带来的快捷和方便;7—8月,举行了湖南旅游新媒体培训会,承办首届海峡两岸旅行商交流大会,全面推介常德旅游产品线路;9月21日-23日,举办了常德旅游节系列活动,重磅推出了“166”旅游精品线路产品,策划“亲亲常德、浪漫之旅”旅游推介会,旅游形象宣传片首播、3D全息投影推介首秀、常德旅游官方微信升级首推、“亲亲常德号”专列首发,与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同程集团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激活常德旅游市场,全面展示常德旅游形象,带热常德旅游人气。此外,10月1日,市旅游外侨局在常德机场、火车站及高速公路出口进行公益宣传,向游客免费赠送1000套常德旅游护照及全域旅游卡并推出国庆期间的优惠活动,欢迎在外的常德人和来常的外地人在常度假,同时,桃花源景区还推出了凡飞抵常德桃花源机场的旅客,凭本人身份证和登机牌,前往桃花源景区游客中心可免费换取价值 180 元门票一张等优惠活动。
从旅游市场治理来看,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推动构建全域现代旅游市场治理体系。为了实现国庆假日旅游“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节前,召开了全市2017年国庆旅游黄金周工作布臵会,对黄金周期间的旅游管理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并率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综合执法检查组,对各景区、旅行社、宾馆酒店开展综合执法检查,为黄金周旅游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黄金周期间,市旅游外侨局坚持24小时值班,落实专人值守,并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处理各种投诉,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公布了假日值班和投诉电话,制定各项应急预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假期中组织专门力量对国内游客在常德“黄金周”期间内的旅游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形成假日旅游市场调研报告,准确上报,切实保证全市旅游信息畅通。8天内全市共接到旅游咨询电话70多起,共受理2起旅游投诉且处理到位,未接到关于重大旅游质量投诉和安全责任事故的通报。此外,全市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服务志愿者成为常德市黄金周期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市旅游外侨局组织的志愿者在常德机场、火车站及高速公路出口进行文明旅游公益宣传,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一致好评。桃花源景区组织志愿者近400名,每天上午 8点至下午5点坚持在游客中心、停车场和三个景区入口为游客服务,为景区游客高峰期间游客的安全、讲解、咨询、导引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花岩溪景区发动当地村民,组织了50多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为游客提供服务;夹山景区协调当地交警、城管,每天组织5人的志愿者服务队联合执法、巡查、为游客普及安全、文明出游知识。由于组织保障到位,应对措施得当,黄金周期间,全市旅游市场秩序良好,实现了旅游安全零事故,有效确保了旅游市场的安全、有序和文明。
这次国庆中秋假日旅游圆满收官,成绩令人鼓舞,不足和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和潜力。据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湖南省国庆中秋假日旅游人均消费567.14元,而我省的人均消费为550元,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人均消费反映客源结构,一直以来常德入于过境游的尴尬处境,过夜游客偏少。去年以来我们有意识加大了全市旅游项目的建设力度、扩展了旅游营销工作的范围,大力推介近两年我市新开发的新景区新业态新产品,消费结构在逐步优化,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
第二篇: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巅峰专题研究:全域旅游。http://www.xiexiebang.com/topic/comprehensive/
第三篇:从统计数据看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
摘 要: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四十多年的实施期间,计划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统计数据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统计数据,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出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与执行效果,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便从计划生育统计的意义入手,从抑制人口增长、促进观念转变、提高生活水平以及提升人口素质等四个方面,来重点论述计划生育工作中,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并对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进行评价。
关键词:统计数据 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 人口素质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52-02
前言:虽然自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但在过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统计数据是国家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统计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质量。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符合我国当时基本国情的,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提升我人民的生活质量。
一、计划生育统计的意义
计划生育统计是直观体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载体,通过统计数据,能够非常直观的认识到我国人口发展态势,也是评价一个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另外,我国在对人口规划进行编制的过程中,计划生育统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也需要通过统计数据来提供现实依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计划生育政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促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从根本上讲,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统计数据,其主要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我国的人口数量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还能够科学合理的对我国人口结构进行调节;第二,有利于稳定我国的低生育水平;第三,在促进科学管理与提升服务水平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统计数据的支持,只有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才能够确保计划生育政策的稳步开展。
二、计划生育统计的作用
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抑制人口增长
从1949年到1964年,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开始加快,15年间已经从原来的5亿增长到了7亿,平均7.5年便增长1亿,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惊人。但从1964年到1974年,短短10年时间里,我国人口又再次从7亿增长到了9亿,已经进入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平均5年人口便增长1亿。而我国的经济建设当时正处于初级阶段,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因此,从1973年开始,我国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到1995年,我国人口从原来的9亿增长到12亿,平均每7年增长1亿,这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2]。
进入到90年代以后,虽然我国生育人群依然非常庞大,但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育水平也在不断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人口增长。相比于1970年,我国1994年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从原本的33.43%降低到17.70%;自然增长率从原本的25.83%降低到11.21%;妇女生育率从原本的5.81%降低到2.23%[3]。发展到2012年,我国城市人口已经大体上实现了人口在生产类型的有效转变,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增长率明显偏低,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促进观念转变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在这种条件下,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中“重男轻女”、“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观念在育龄人群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相反的,“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男女一样”的生育思想变成了社会主流,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与科学,生活水平也由此得到很大提升[4]。
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1970年,我国女性初婚年龄平均为20.2岁,但发展到1993年,这一数据已经变成22.67岁,有非常明显的提升。除此之外,我国的家庭规模也在缩小,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1971年,我国平均家庭人数为4.84人,而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这一数据降低到了3.96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便是生育数量的减少。相比于1970年,我国1993年的一孩率从原本的20.7%提升至61.3%;二孩率从原本的17.1%提升至27.5%;而多孩率则从原本的62.2%降低到了11.2%,选择生育多个孩子的家庭数量得到有效控制[5]。发展到1994年,我国表露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意愿的夫妇已经占据全国总数的两成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育龄家庭的生活负担,对于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提高生活水平
我国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使之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相协调,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四十余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迅猛,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从1952年到1978年这26年时间里,我国生产总值虽然增长了3.7倍,但人均却只有1.8倍;而从1978年到1994年这16年的时间里,我国生产总值增长了3.2倍,人均也达到了2.4倍,这不仅仅归功于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是不容忽视的[6]。同一时间段,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消费品市场大幅度扩大,零售总额也逐年递增,相比于上个世纪70年代,城市居民投入到生活中的费用每年递增15.5%,农村家庭的纯收入每年也平均递增14.8%。4.提升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与提升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目的,在抓好前者的同时,我国对于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人口死亡率在20‰左右,发展到70年代,已经下降到7‰左右;1949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仅为35岁,而1990年,已经上升到68.55岁,是国际上平均寿命提升最快的国家[7]。另外,我国卫生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1970年,我国医院床位仅为13.3张,到1994年,已经提升到了23.6张。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基本上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另外,我国也逐渐形成了妇幼保健服务系统,婴儿与孕产妇的死亡率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医疗卫生方面的很多指标也都领先于其他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另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大促进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儿童入学率已经高达98.4%,九成以上的地区都普及了初等教育,很多大城市中也都普及了中等教育,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计划生育政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还是相当深远的,统计数据对这一政策的开展与撤销也有着非常大的参考意义。这些统计数据都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数据,可以非常清晰与直观的看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男女比例越来越均衡、家庭构成越来越科学、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数据统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三、计划生育统计的评价
计划生育统计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依据,因此,对其进行评价也是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对科学客观的评价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统计数据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就是说,统计数据是否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如统计数据能否提升计划生育工作的信心等;第二,统计数据是否强化社会对政策的积极认识,主要指的是统计数据能否直观的显示出人口增长情况,与社会变化情况,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意义;第三,统计数据能否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开展,只要指的是统计数据能否反馈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能否为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及时调整政策。
结论
综上所述,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根据国家实际发展情况而制定的独有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统计数据作为计划生育政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正因为对统计数据的充分利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才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效果。
第四篇:某县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
某县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巩固X县旅游业发展三年突破行动计划成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解决旅游发展短板,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新格局,努力开创全县旅游发展新局面,特制订本方案。
一、背景意义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实践,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类型、完善旅游发展要素、提升旅游发展质量,是扩大社会就业、带动富民增收、精准扶贫脱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全县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综合管理体系加快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大幅提高,旅游业对全县经济转型、特色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创业就业等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到2022年底,力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X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X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点X个;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X万人次,年均增长X%以上;全县旅游业总收入突破X亿元,年均增长X%以上。
三、重点项目
(一)生态旅游和特色小镇项目。
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对照旅游交通、游览、卫生、安全、综合管理、生态环保等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硬件配套设施,推进X湖湿地景区提质发展。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先后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X互补项目区(X湖景区):依托光伏领跑者项目、万亩林果和X锣鼓等自然人文资源,推进光伏产业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以打造光伏小镇公园为思路,积极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X小镇:以“XX”为形象定位,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米生产、米丰收、米加工、米销售、米美食、米故事”为主题,着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休闲田园旅游产业集群小镇。
XX古镇:打造集生态居住、渔家体验、温泉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着力构建大湖风光旖旎、渔家气息浓厚、基础设施完善的XX渔家风情体验第一镇。
(二)文化旅游项目。
XX纪念公园:挖掘全国抗战史和XX抗战史,建设集教育、旅游、休闲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力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集博物馆、两乡馆、规划馆、文化馆、图书馆、群体馆、儿童馆、4D电影院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力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XX景区:以X核心景区及东区特色文化商业街为依托,打造古徐文化旅游综合体。力争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XX恢复重建项目: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恢复重建XX等场所设施,新建战役体验馆、水战乐园、骑兵跑马场、党性拓展训练营等互动项目,打造红色旅游景点。
X文化创意园:突出X纱厂原有建筑风貌,打造集文化创意、文创商品开发、文化艺术培训和体验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
(三)乡村旅游项目。
X度假村:以创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为目标,对现有的民居博览馆、垂钓中心、采摘园等项目及基础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渔家乐、特色民宿等旅游业态。
X集聚区:打造XX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创建省高星级乡村旅游区。
X生态园:新建农家乐、垂钓中心、生态养殖区等特色项目,建成集采摘、垂钓、餐饮、民宿、娱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生态园。力争创成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
X生态旅游区:按照“一环二线二带七岛八区九桥”布局,结合稻虾、藕虾共作,油菜花、向日葵种植,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四季皆能游玩观赏的旅游目的地。
X美丽乡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修建梯田花海、生态桃园、软籽石榴园,配套建设邻里公社、休闲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打造集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特色餐饮、主题民宿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四)基础配套项目。
特色餐饮打造:制定我县特色餐饮菜单,鼓励各酒店、餐馆结合我县餐饮文化、特色农水产品开发特色菜肴。评选十佳旅游特色餐饮店,打造特色旅游餐饮街区、特色旅游餐饮集散点,提升我县旅游餐饮接待水平。
规范住宿服务:按照旅游饭店管理标准,加大对现有各酒店、宾馆的检查力度,营造游客干净卫生、舒适放心的住宿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按照《X县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要求,打造特色民宿。引进品牌酒店进驻我县,提高我县住宿接待档次。
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完成旅游集散中心的挂牌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咨询功能,提供旅游咨询、交通气象、旅游预订等公共服务和旅游商品销售等经营服务,受理旅游投诉。
构建旅游交通体系:实现景区连接线和城市公交全覆盖,建设完成XX工程,完成石集至XX至X湖湿地景区等景区连接线建设。开通XX至X湖湿地水上航线,市场化运作,开辟城区至X湖湿地水上巴士旅游线路。开通城区至X湖湿地景区、X湖湿地温泉度假村等主要景区的旅游巴士。
完善旅游标识系统:规范全县旅游标志牌设置标准,推进高速、国道、省道、城市道路沿线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增设主要道路至景区连接线沿线旅游标志牌,提升主要景区内部标识标牌。
旅游厕所提升:推进旅游厕所提档升级,加快3A级以上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城区重要节点A级厕所建设提升步伐,新建及改扩建旅游厕所35座以上。
智慧旅游发展:智慧旅游初具规模并在周边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力。3A级以上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智慧旅游数据库,设置自助导览系统,实现涉旅数据共享、游客与景区互动等功能。
旅游商品开发:在游客集散地、各主要景区内打造旅游商品放心购物店,完善旅游购物网点布局。运用缤纷X网创平台,引导促进旅游商品生产本土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引导督促旅游度假区及重点旅游乡镇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与旅游专业院校的对接力度,建立旅游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研究制定我县旅游人才引进培育办法,重点引进和培育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鼓励支持旅游景区引进和培育外语导游员、中高级导游员,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水平。加大对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旅行社导游、景区讲解员、餐饮服务人员等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日常管理,树立良好的旅游对外接待形象。
(五)市场推广项目。
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旅游主管部门举办的旅游会展和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参与省局组织的联合投放项目,在省级以上媒体开展城市或景区形象宣传。深入开展“互联网+旅游”营销,与主流搜索引擎、知名旅行社、旅游网站战略合作,加大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型手段的市场宣传力度。更新提升X旅游宣传片、宣传手册、旅游地图等旅游宣传资料,制作X旅游攻略。运用大数据手段精准营销,深度开拓国内外目标市场,不断提升X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旅游节庆整合:充分挖掘X文化、X文化等特色文化底蕴,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元素符号,并制定一整套旅游推广方案。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半程马拉松、国际垂钓比赛、X文化节、桃花节等各类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多层次、全方位的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宣传并推广X旅游品牌形象。
(六)招商引旅项目。
旅游项目招商: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大力招引行业顶尖旅游运营、策划团队来洪投资、合作,积极引进景区管理、酒店经营等方面的专业团队和知名企业,通过市场力量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和整体水平。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县旅游委员会工作职能,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县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旅游局。领导小组根据方案及工作要求,分解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责任、督促工作开展,统筹全域旅游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探索成立X县文旅集团,统筹全县旅游资源、景区建设运营。(二)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部门协调联络机制,全县重大项目建设,要征求旅游部门意见;旅游、发改、住建、交通、市监、安监、公安、卫计、消防等部门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饭店管理、旅游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配合,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农委、教育、文化等部门在“旅游+”农业、体育、养老等各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加强协作,为旅游红利进一步释放建立载体、提供支撑。(三)加大政策扶持。
县财政全力做好旅游发展资金保障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并结合我县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在旅游土地使用、旅游项目审批、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研究出台配套政策。优先支持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优先支持旅游风情小镇、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建设。(四)强化目标考核。
实行目标责任制,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将结合任务分工情况,对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进度、阶段成效进行跟踪考核,对按时达标完成工作任务、工作成效好的相关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工作不力的相关单位及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第五篇:石家庄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该市将向着目标分三步走,近期率先打造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期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远期进入全国旅游城市第一方阵,成为全国知名的国际化旅游强市
本报讯(记者董昌)日前,石家庄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石家庄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一2035年)》,提出分近、中、远三个阶段构建“两带串三区、双核带多点、三网全覆盖”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新格局,着力把石家庄打造成京津冀休闲度假目的地、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打造全域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
石家庄市是一座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该规划结合城市实际,明确将以特色文化为灵魂,以休闲体验为导向,以山水生态、田园乡村和现代城市为阵地,强化资源整合、业态创新、氛围营造、精品建设,把石家庄打造成为以红色旅游为龙头,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旅游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验与山水风光并重的全域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
该市将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新创建5个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3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40家。打造两个知名的大型演出,一批新业态旅游景区,一批田园旅游综合体,以及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努力把石家庄打造成为产品特色突出、全域风景秀美、公共服务完善的旅游强市。
未来的专项市场定位,将包括红色旅游市场、山石观光市场、生态度假市场、家庭休闲市场、养生养老市场、文化体验市场。
该市将向着目标分三步走,近期率先打造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期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远期进入全国旅游城市第一方阵,成为全国知名的国际化旅游强市。
打造一批华北知名旅游品牌
打造优质旅游,促进高质量发展,品牌塑造不可或缺。
针对品牌塑造,石家庄市将以西柏坡、正定古城、嶂石岩、赵州桥、太行古村聚落、苍岩山悬空寺等为主,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开发、强化精品标准化升级、优化业态服务、创新产品体验、加强市场营销、做好公共服务等措施,打造西柏坡红色旅游融合示范区、正定古城文化旅游区、嶂石岩国家公园、井陉太行古村旅游区、赵州石桥文化旅游区、苍岩山旅游区,增强石家庄核心吸引力,吸引远程市场。同时,选取优质旅游资源,以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以休闲体验为特色,打造一批华北知名旅游品牌。
推动旅游发展由点状向线状和面状延展,实现全域联动。通过西部山区、东部田园、中部城市、北部滹沱河等区域的互动发展,实现全域旅游发展联动;通过实施全域道路提升、全域智慧服务、全域自驾体系构建、全域信息服务、全域安全保障,实现全域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通过对山、水、路、田、城镇、乡村等进行美化、亮化,实现全域景观化建设。
在滹沱河区域的旅游建设上,该市提出将发挥滹沱河沿岸土地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滹沱河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重点培育主题公园、滨水休闲、康体运动、文化体验、田园休闲、滨水绿道、自驾车房车露营地等,着力打造“滹沱河十二景”,让滹沱河成为石家庄的生态涵养带、生态风景画廊、东中西旅游发展联动带。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
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框架的设计方面,将依托石家庄市道路格局、水系格局、产业布局、资源分布以及未来走向,构架“两带串三区、双核带多点、三网全覆盖”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
两带串三区:两带为滹沱河康体游乐带、太行山高速生态景观带;三区为中部都市商务休闲区、西部山地生态度假区、东部田园生活体验区。双核带多点:双核为西柏坡红色旅游融合示范区、正定古城文化旅游区;多点包括嶂石岩地质奇观旅游区、赵州石桥文化旅游区等六大重点品牌旅游区和横山岭秀水青山旅游区、中山战国文化旅游区等18个支撑品牌旅游区。三网全覆盖:继续构建完善全域公共服务网、全域景观道路网、全域水景体系网。
在全域景观道路网建设方面,将串联石家庄西部山区县的太行山高速,按照“公园式”道路的建设理念,全线加强生态修复,沿途突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特色田园、石岩地貌等文化内涵,以主题公园、大型浮雕墙、标志性景观的方式打造多样化景观,形成一条旅游风景大道。在高速服务区设计建筑景观,配套建设儿童乐园、自驾车露营地、文化公园、购物广场等项目,将高速服务区打造成为自驾休闲吸引节点。同时,加强沿线生态产业的特色化培育,大力推动休闲农庄、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乡村民宿、山水人家、乡野驿站、自助营地等项目建设,引导旅游休闲项目在沿线落地建设,最终打造成为最具休闲氛围的产业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