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全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石培华)
全国全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发展评估与建议
引 言
在中国旅游智库指导下,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及发展从四个方面开展了第三方独立调研评估:一是对262家创建单位中20多个省市区90多家全域旅游创建和发展进行了调研访谈,二是通过互联网对各方面全域旅游的关注和评价进行梳理分析,三是搜集分析了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相关论述,四是对部分全域旅游示范区规划和创建方案进行分析。形成该研究报告,分析取得的进展成就,及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的对策建议。
一、全域旅游发展取得的进展与成就
2015年4月至8月,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到山东沂水、四川阿坝州、成都锦江、安徽黄山等地调研时,经过反复慎重思考,李局长提出谋划全域旅游。2015年8月在黄山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李局长正式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下发 《关于申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通知》,正式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2016年1月29日,国家旅游局在在海口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李局长做了《从景点旅游迈向全域旅游》报告,正式全面部署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2016年2月李金早局长发表《全域旅游 大有可为》文章,系统论述全域旅游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进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2016年3月,公布了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2016年5月,国家旅游局在浙江桐庐召开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2016年9月,国家旅游局通知开展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申报,并在宁夏中卫再次召开全域旅游推进会。从全域旅游战略谋划和提出到现在短短一年、从启动部署示范区创建工作到现在短短半年多,全域旅游取得了巨大成绩,已经形成了上下协同、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域旅游正在从理念转变成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次深刻革命。迄今为止,旅游界创造的旅游概念,还没有一个产生如此深远、广泛、强劲的影响。全域旅游,既是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发展战略的新理念,更是重要战略思想、而且已经成为也是重要战略部署。
(一)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推进短短半年多时间,全域旅游已从李金早局长提出的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战略思想、国家旅游局的全国旅游发展战略部署,进而已经上升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这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指示。2016年6月,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示,抓全域旅游的路子是对的,要抓下去。2016年5月,在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旅游+等发展。汪洋副总理也多次对全国旅游发展工作做了批示,充分肯定了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其次,全域旅游写进中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成为“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时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为引领,以落实全域旅游战略为主题,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线。本次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交通等部门共同参与编制,国务院已经同意将规划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标志着旅游业正式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其战略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旅游领域。
第三,全域旅游不仅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得到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为越来越多的地方发展战略,从而成为“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既接天线又接地线。宁夏自治区、湖南省、广西自治区、海南省、湖北省、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浙江省等主要领导都发表文章,将全域旅游作为重大战略部署。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更是将全域旅游作为重要战略,将全域旅游作为创新区域发展模式的重大战略载体和战略路径。
第四,全域旅游战略已经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4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综合〔2016〕832号)提出年内建成1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日益重视,主动与旅游部门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全域旅游,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全域旅游联动格局。
(二)创建氛围十分浓郁,形成了全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全域旅游战略已经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局并占有重要地位。全国各地有400多个省、市、区及下辖的市州、区县报名申请创建,经过国家旅游局同志们的严格筛选,选出了首批262个条件相对较为成熟的区域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这些创建单位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囊括了旅游业发展重点区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开展创建工作以来,90%以上的创建单位召开了全域旅游创建推进大会,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的领导协调机制,并由主要领导亲自布局推进大会。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又发通知新遴选百家全域旅游创建单位,各地非常踊跃又有200多家单位申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模式的探索者,也成为体制改革创新的先行者。让人欣喜的是,全域旅游的创建工作还有了新的突破,体现了两个超越:一是全域旅欧创建层次超越以县市为主的创建格局,大部分省市都召开了全省推进全域旅游大会,许多省书记省长还发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署名文章,从全省(市、自治区)高度整体推进。二是创建的范围也大大超出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范围,多数省市除了国家确定的名单,还增加了创建范围,除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还开展了本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设立部分省(市、自治区)级示范区创建。形成多级联动、全面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局面。
(三)各地创建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亮度 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整合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旅游业发展持续领跑宏观经济,形成了空前的发展势头。调研发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增长率普遍高于一般地区,旅游投资、旅游人数增长等都明显高于;旅游服务质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推动旅游创新发展和区域发展创新的新动能、新引擎。在各地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各地探索了将全域旅游与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度结合和融合,将全域旅游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新战略、新引擎、新动能。例如,宁夏自治区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模式,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区),把全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整体打造。探索了一体化战略整合设计、一盘棋全域布局、一揽子分工整合、一条心凝聚发展合力、一条龙改革创新。安徽池州市从创新全域旅游规划开始,提出探索全域旅游池州模式。成都将锦江都市旅游区为载体,推进都市全域旅游发展进行探索,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核心区和国际购物目的地目标,提出“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发展思路。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全域旅游,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探索了不同模式。出现了几种基本模式:一是龙头景区(包括度假区、大型旅游综合体)带动型,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动力核,带动周边区域旅游化发展,形成全域旅游目的地;二是城市和城镇依托辐射型,依托文化特色鲜明、商业休闲氛围浓郁的都市核心区为载体,或者依托特色城镇为核心吸引物,形成旅、文、产、居多区融合的全域旅游区; 三是美丽生态环境和全域景区发展型,依托全域优化的生态环境景观,把整个区域当做A级景区来打造,整个区域各种空间、设施和,都进行全景化打造。四是特色产业依托型,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将其作为吸引物,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推动全域旅游要素产业深度整合。五是美丽乡村依托型,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和重点在农村,大量乡村环境优美的地区,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大力推进旅农融合推进全域旅游。
(四)全域旅游成为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突破前所未有的深度。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为各地旅游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平台,各地加快推进各种旅游改革创新。以增强旅游业发展综合协调能力、旅游市场的综合监管能力为目标,许多地方大力推进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突破。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有11个设区市、19个县成立了旅游警察,5个设区市和9个县成立了工商旅游分局,5个设区市和44个县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
(五)全域旅游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形成前所未有的热度。全域旅游提出来后,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截至到2016年9月4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全域旅游的搜索结果有3210000条,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搜索结果有2890000条。通过搜狗搜索引擎,全域旅游搜索结果有27338条,全域旅游示范区搜索结果有51951条。通过360搜索引擎,全域旅游搜索结果有3950000条,全域旅游示范区搜索结果有996000条。全域旅游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在知网上,以全域旅游为关键词,全文搜索到的论文有28290篇,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关键词,全文搜索到的论文有19994篇。在万方(学术论文)网上,以全域旅游为关键词,全文搜索到论文有8656篇,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关键词,全文搜索到论文有346篇。全域旅游还成为旅游规划设计院的关注的焦点,企业参与旅游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旅游界,还没有一个概念像全域旅游这样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概念,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为什么全域旅游一经提出,便得到全国的积极认可,这表明全域旅游具有实践基础和现实需求,代表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这些巨大进展和成就,表明全域旅游战略顺应发展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也充分反映了旅游业的主动作为和社会担当。
二、全域旅游发展中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全域旅游进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于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理论研究又缺乏准备,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实际上李金早局长在全域旅游推进会上已经提出过七个担忧。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总结了全域旅游创建和发展中要引起关注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研究认识不足,存在概念化和标签化问题。
对全域旅游的认识和行动,存在以下突出的误区。一是对全域旅游内涵过度泛化,一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和专家提出全域旅游的一堆“全”,“全”过多过泛,反而会偏离了全域旅游本质,形成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会误导对全域旅游的科学认知和准确定位,认识需要更加精准、深刻,全域旅游更核心的内涵是变革和创新。二是社会也存在对全域旅游过度解读的现象,全域旅游绝似乎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反而可能会、让地方政府无从下手。三是全域旅游负重太大,有的将全域旅游当成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把很多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寄希望于全域旅游,有时候过于在“全域”二字上下功夫,反而忽视了旅游业的本质特征。四是需要统筹处理全域旅游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全域旅游不是旅游工作的唯一内容,要将全域旅游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偏废。
(二)改革创新不足,存在表面化和形式化问题。
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全域旅游,但也比较普遍的存在,比较重视发展,而相应的改革创新不足。特别是由于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困难,地方主要领导在一个地方任职时间都比较短,在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和实施方案时,也往往是重项目,改革创新内容不足。其次,越来越多的地方推进了旅游改革创新,但也有的还存在换汤不换药、换人不换理念、换牌子不换体制、换机构不换机制的问题。第三,在全域旅游发展中,还存在重推介、重形式而轻基础、轻内容现象。第四,各地都重视编制全域旅游规划,但究竟什么是全域旅游规划?如何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如何实施全域旅游规划?等认识不足,有许多全域旅游规划并没有体现全域旅游的本质要求和变革思想。第五,并不是所有地方目前都有条件推进全域旅游,也需要冷峻认识。此外,还必须强化一个新观念,许多有条件地方,要发挥后发优势,主动摆脱“先景区、后全域”或者“重景区、轻全域”的路径依赖,坚持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主动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主动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动推动旅游综合体制机制改革,避免再走弯路。
(三)重点突出不足,存在空心化和空泛化问题。
全域旅游不是不要景点建设,旅游景区是核心吸引物,景区景点建设依旧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基础,有些人认为全域旅游就是所谓的“无景点旅游”,就是不要旅游景区了,这些都很偏颇,也会误导旅游发展。正如李局长所说,抓全域旅游的横向拓展与抓景区景点的纵向提升统筹兼顾起来,不仅不能淡化景区景点建设,而且还要突出抓好景区景点的转型提升工作,由“单一型、孤岛式”发展向“联动型、扩散式”发展转变。发展全域旅游也必须精准发力,要找准核心龙头和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统筹全面发展。其次,全域旅游不是遍地开花,全域旅游不是全面旅游,不能撒胡椒面,全域旅游发展不能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到处搞旅游开发,空心化和空泛化要引起关注。有的人和地方,对全域旅游简单望文生义,带有强烈具象色彩的地域空间概念,简单理解为旅游资源与要素在特定地域空间的全覆盖和全渗透。全域旅游中的“旅游+”,也不是“跑马圈地”、“开疆拓土”,而是要更好的发挥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旅游业,各地搞“旅游+”也要有选择、有重点的去“+”,不能全方位、无死角的“+”。
(四)特色彰显不足,存在同质化和低端化问题。
大家都在推进全域旅游,一些地方对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挖掘不足,在旅游产品、项目、业态的策划规划和投资建设上存在简单模仿。对针对的旅游市场也缺乏深入研究和细分,在市场上同质化。同时,对区域内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特色分工等也挖掘不足,在区域内部也存在同质化问题。个别地区甚至存在简单复制,低劣伪造,低俗媚客,跟风式一哄而起,在同质化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低端化问题。在全域旅游范围内,迫切需要按照“集点、连线、汇面”的思路,对旅游业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进行梳理和优化,重点提升旅游景区景点,重点打造旅游集散节点,重点发展旅游风景廊道。此外,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上个性化和特色化也还彰显不足,也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创新。
(五)市场机制不足,存在行政化和运动化问题。
全域旅游发展,必须要党委政府统筹整合推进,政府必须打头阵,必须在体制机制改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实现突破。但全域旅游要真正持续推进,必须要要坚持市场导向。正如李局长所说,决定全域旅游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还要靠市场。全域旅游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发挥企业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融合、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区域运营、非公益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的主导和主体作用。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搭建好平台,让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敢投资、有收益。目前,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党政主要领导抓旅游的观念转变过来了,党委政府大力推进的格局基本形成,但市场主体参与、社会参与、游客参与还有待提升,市场参与机制亟待创新,形成全域旅游的动力源和落脚点。
三、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科学务做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全域旅游更好更快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研究、加强培训,深化对全域旅游的认识。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思想上成熟、方向上正确、行动上坚定。全域旅游是在实践中提出和推进的,理论上研究和准备不足。建议从几个方面加强对全域旅游的研究。建议对全域旅游发展进行全面调研诊断,对全域旅游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认真总结各地发展模式和经验,在总结实践中深化认识、总结探索规律,支持出版全域旅游发展的案例丛书,形成相关理论。建议推动建立全域旅游监测研究基地,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协同创新联盟。设立全域旅游研究重大课题和系列子课题,深入系统研究全域旅游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全域旅游理论问题有:全域旅游的内涵本质特征、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分类与发展模式、全域旅游相关的改革创新和现代治理模式、全域旅游的演进规律和发展方向等。同时,需要加强培训,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班,更加明确全域旅游发展重点。
(二)突出改革、突出重点,务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要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针对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大瓶颈,形成适应合力推动的统筹协调机制、综合执法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社会保障管理机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要把开展创建工作与解决旅游业重点问题结合起来,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中心任务结合起来,以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成果检验全域旅游创建成效,推进从部门抓旅游到党委政府统筹抓旅游,从景点旅游到目的地旅游,从封闭式小旅游到开放型旅游+,从企业单打独享到全社会共建共享,从“民团式”治安管理到全域化依法治理。一是要着力改革创新全域旅游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党政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部门联动、多级联动的发展机制,实现从部门推动向党政推动转变。同时,要改革创新全域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增强旅游部门统筹旅游业发展的能力,强化行业内部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二是要推进旅游引领的多规合一或多规融合。要推进全域旅游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以全域旅游规划为引领的多规合一或多规融合,使全域旅游规划成为整合各方资源、资金和力量的重要抓手。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全域旅游规划管理创新,统筹 区域各种旅游规划和相关规划。全域旅游规划不仅仅规划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传统要素建设,需要全面系统规划,相关要素和设施规划,要考虑融合旅游功能、注入旅游元素,甚至按照旅游标准规划成旅游项目,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和力量。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要把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地方综合治理,鼓励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及其他联合执法机构。四是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产业发展评价体系、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鼓励探索全域旅游新模式。以特色引领全域旅游发展,立足本地区实际,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探索各具特色的统筹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培育特色产品业态,形成色彩斑斓、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建议:一是鼓励各地创新全域旅游创建的载体,各地在全面推进国家以市县区为重点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全域旅游创建载体,例如全域旅游示范乡镇,都市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风景道的全域旅游示范带等,全域旅游不是行政区,而应成为目的地。二是鼓励探索不同的改革创新举措,因地制宜探索旅游改革创新,推进旅游用地改革创新、导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建各类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选择改革重点和方式,形成全域旅游创新活力迸发的局面。
(四)法规保障、标准引领,加快全域旅游法规标准化建设。迫切需要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纳入法制化、标准化引导的轨道。一是建议在出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导则基础上,加快编制出台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鼓励推进研究出台全域旅游规划编制指南、全域旅游规划衔接导则等标准。二是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探索编制不同类型和专项的标准,如都市(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和发展导则、风景道全域旅游示范带标准及导则等。三是抓住立法权下放到市级的机遇,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研究出台全域旅游促进保障条例,探索将全域旅游纳入立法体系。四是根据全域旅游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对农家乐、民宿等制定不同于星级饭店、商务酒店的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标准,配备符合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的消防、食品卫生安全等设施设备。五是抓紧研究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体系,把游客满意、居民满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游客满意度,让游客游的顺心、放心、开心,促进本地居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让居民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使全域旅游的发展成效体现到游客和居民的口碑上,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地方的富民产业、快乐产业和幸福产业。
(五)争取支持,整合资源,增强推进全域旅游的动力。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政策保障措施有力,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全域旅游作为战略已经得到从基层到顶层的高度认同和重视,但支撑全域旅游战略的政策还需要突破。一是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党委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支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扶持措施,从土地、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给予系统支持。鼓励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强化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开展旅游用地改革创新。二是研究争取对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专项资金资金投入,整合交通运输、城镇化、水农渔林、生态保护治理、旅游、乡村文化建设、养生养老等方面的财政资金纳入整合范围,研究加大对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投入。三是需要研究如何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全域旅游的投资和持续运营难题。研究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框架下的投融资创新结构。研究如何推进全域旅游的ppp投融资模式,如何用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基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如何创新利用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展旅游项目特许经营权、景区门票收费权抵押等方式融资,支持旅游企业上市。支持开发旅游消费信贷产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如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全域旅游项目融资支持。总之,对于全域旅游发展,要有正确认识,要尊重客观现实,按发展规律,有重点有步骤科学推进,健康持续发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是一个大合唱,需要党委政府发力、企业资本给力、旅游部门给力、相关部门助力、社会广泛合力。推进旅游+各领域,给发展带来需求、注入活力、提升价值,各领域+旅游,各方面按照旅游理念标准、增加旅游功能、注入旅游元素、完善服务,构建全域旅游。
附件:石培华 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委员;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旅游科技创新工程中心主任、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2011协同创新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支持下,由南开大学牵头,中山大学、国家信息中心等联合共建,是目前我国唯一国家旅游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07月16日,协同中心在京成立,国家旅游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文学、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彭福伟、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彭德成等出席并讲话,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郑新立、国家旅游局原副局长、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大使程文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等专家发言。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教授任协同中心理事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研究员、全国旅游资源与规划评定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发先生、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教授等任副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任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旅游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任中心联合主任。中心入选2015年中国旅游科教理论十大新热点。
第二篇: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巅峰专题研究:全域旅游。http://www.xiexiebang.com/topic/comprehensive/
第三篇: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情况汇报
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情况汇报
近年来,XX市文旅局坚持“全域旅游、全城共建、全民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打造提升“品质乡村·田园XX”旅游品牌,实现了由“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成功转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高起点布局,优化全域旅游发展蓝图。
以市政府文件印发《关于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全市旅游规划发展。成功创建为XX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构建起“一心二区三带”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率先组建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增强国有景区发展后劲。争取将旅游项目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有效落实。(二)全方位融合,激发全域旅游发展活力。
坚持全产业链接、全视角融合,丰富“文化+”,依托传统村落、文物遗迹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体验旅游,用好留山党史教育馆、红色革命遗址等场所发展红色旅游,利用非遗产品、手工艺品策划包装一批文创产品和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深耕“农业+”,以举办中国XX出口农产品博览会为契机,叫响“安品味来”区域公用品牌,将农田变景区、农产品变为旅游商品。(三)多角度推介,提升全域旅游品牌影响力。
策划体现XX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打造XX全域旅游品牌。精心打造XX桃花节、梨花节、樱桃节等节会品牌,扩大XX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定期组织国内重点客源、重点旅行社来安踏线考察,推介我市精品旅游路线。加大媒体推介力度,我市XX镇张家溜村千年流苏树、XX天路等多次登上上级媒体。(四)高效能服务,彰显全域旅游惠民成效。
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开展景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全面推行“景区长”制,打造整洁、舒心、安全的旅游环境。加强通往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道路建设,实现全市通往以上景区点道路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托XX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拓展大数据应用,完善智慧化平台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XX”。二、下步打算
(一)聚力项目攻坚。
注重龙头精品项目带动,加快推进齐鲁桃海、获鹿山谷、合力牧场等项目进度,整合西南山区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区,融入国家长城公园建设规划,实现一体化发展。(二)聚力线路优化。
以千年XX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酒文化底蕴为核心,对XX山、XX湖进行改造提升,加快XX项目建设,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三)聚力营销推介。
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建立起微信、抖音、头条号在内的XX文旅自媒体矩阵;做强特色节会,开展十大文旅精品线路、最佳自驾游等评选活动,不断提升“品质乡村田园XX”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第四篇:【头条】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全文)
【头条】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全文)
一、应运而生
(一)诞生背景 1 大众化需求呼唤全域旅游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必然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2016 年,我国国内游达 44.4 亿人次,人均出游率达 3 次,旅游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必需品。全域旅游是应对全面小康社会大众旅游规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2 经济新常态需要全域旅游
经济新常态下,全域旅游贯通消费与生产领域,促进中国经济脱虚入实,发挥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重要功能,成为中国经济一抹亮丽的风景线。2016 年,我国国内、入境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旅游人数达 47 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 5.5 万亿元。2016 年全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 12997 亿元,同比增长 29%,比第三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高 18 个百分点和 21 个百分点,比房地产投资增速高 22个百分点。3 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体系
全域旅游与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发展全域旅游“因之缘起、为之落实、以之为遵循”。全域旅游具有天然的与“四化战略、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工业等重大国家战略对接和融合发展的优势。最近几年,我国休闲农业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 15% 以上,到 2018 年,我国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接近5900 亿元;住建部公布的首批 200 家特色小镇中有 70% 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旅游电商成为增长最快的电商领域,在线旅游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 20%。4 旅游业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
我国旅游业将继续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结构调整期、游客文明素质逐步提升期、旅游市场秩序逐渐规范期及各类矛盾凸显期,呈现“五期叠加”的特征。旅游产业也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期:一是景点旅游的边际效益下降,旅游产业在新的时期急需拓展全域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能。二是出游方式上散客化趋势显著,游客自助游超过 85%,自驾游超过 60%,旅游空间行为出现全域化特征,导致旅游供给的全域化。三是游客散客化趋势导致了旅行社和导游核心业务被削弱,旅游主营业务发生了质的变化。四是旅游核心竞争力由景点竞争转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
(二)重大意义 1 中国旅游发展新道路
全域旅游为旅游资源数量和品质一般,甚至缺乏旅游资源的地区提供了一种旅游发展的可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特色文化、生活方式”等全域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2 区域统筹发展
新方案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为动力产业的区域统筹发展和协调的新方案。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和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成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重要选择;成为东部地区统筹城市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重要抓手,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3 生态环保新格局
通过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有望把全域旅游区划定为一种新的国土功能区划方式,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新的生态保护格局。4 脱贫致富新出路
旅游扶贫又是“造血式”扶贫,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发展全域旅游扩大了对贫困人口的覆盖率和扶贫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发展全域旅游也成为东部地区乡村和城郊老百姓的致富快车。百姓幸福生活新方式
发展全域旅游是建设“幸福中国”的重要源泉,它扩大了老百姓的出游空间,为老百姓提供了多元化的旅游选择,大幅提升了老百姓的出游意愿、出游频率,全面提高了国民旅游福利,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2016~ 2017 旅游幸福指数为 93.6。
(一)领导重视与指导
2016年 7 月 18 日-21 日,总书记到宁夏视察时明确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 5 月 19 日,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让旅游成为世界和平发展之舟》中指出“中国还将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 +”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养老养生游,并与“互联网 +”相结合,在促进旅游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国民经济的提质增效。”
2017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了 “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领导的关怀与重视为全域旅游提供重要的领导保障,并快速推动全域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中长期战略,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一项国策,形成了社会参与、全民关注的良好格局。
(二)成为关注和研究热点
2015年以前,少数专家提出并初步对全域旅游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过多关注。2016 年,大量学者在短短不到 1 年的时间内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全域旅游从提出到迅速成为旅游研究热点,这是我国现代旅游研究中的一种极为重要且独特的现象,将是中国本土理论研究模式的有益探索。
三、行动迅速
(一)各地积极响应
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踊跃。2016 年 3 月国家旅游局启动首批 262 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并于同年 5 月召开首届全域旅游推进工作会议。随后,各地创建意愿和热情持续高涨,促使国家旅游局在还未启动首批验收的情况下又推出第二批 238 家创建工作,并于 9 月在宁夏召开第二次全域旅游推进工作会议。一些未进入名单的地方也积极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域旅游实现了从创建工作到试点示范和推广普及的阶段。
山东、陕西、贵州等省正积极申报全域旅游省。一些省已经推出了省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部分地区还积极探索跨区域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全域旅游成为中国最为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踊跃参与创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500 家创建单位中,包括海南、宁夏 2 省(区),91 个市(州),407 个县(市),覆盖全国 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 500 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总面积为 180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9%;总人口 2.56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0%。从空间上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区,与我国旅游热点区域基本吻合。其中,东部地区 132 家,平均每省约 13 家,总面积 19.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9341 万。中部地区 142 家,平均每省约 12家,总面积 27.6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7727 万;西部部地区 170 家,平均每省约 14 家,总面积 107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7082 万;东北地区 56 家,平均每省约 9 家,总面积 30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2708 万。
(一)创建亮点不断 大力推动旅游体制改革
2016年,海南省级层面成立了省推动旅游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层面,18 个市县相继成立了全域旅游领导机构,12 个市县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
贵州省建立了全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建立领导小组,同时,贵州省旅游局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9 个市(州)中至少有 7个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2 促进部门联动,共建全域旅游
山东省财政厅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了滨海旅游基金、旅游发展引导基金,促进了社会投资。
苏州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参与旅游市场秩序综合监管工作地区、部门和企业的“责任清单”,将其纳入苏州市级机关绩效考核体系。3 涉旅项目土地供应与会商机制
苏州市建立旅游产业土地供给的综合协调机制,建立涉旅城市规划的工作联席制度,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涉旅项目的会商制度达成共识。
四、精彩纷呈
(一)4“1+3体制向乡镇和景区延伸
黄山风景区、贵州青岩古镇、湖南醴陵等设乡镇旅游分管领导和旅游干事,把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和旅游巡回法庭办到了景区和乡镇。游客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
苏州利用“大数据 + 互联网”手段,参与旅游文明诚信体系建设。旅游电商平台型企业通过“差评倒逼”机制,实施“出境最优”、“周边自由行最差”双向评价机制,把同程、携程、百度等对项目和产品的在线好评、差评排名循环播放,实施差评“100% 处理回复、100% 回溯问责”制度,构建旅游产品和服务优胜劣汰的机制,建立品质经营“生态圈”。
此外,各县市还出现了以下亮点:一是全域旅游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二是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并且位列发改委之前;三是旅游局进入规划委员会,成为副主任单位;四是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建立财政对旅游的长期投入机制;五是政府成立全域旅游平台公司,引入PPP 模式;六是建立以公安、海关、电信、银行等为卡口的全域旅游发展指数,七是建立股权多元化的居民参与旅游机制;八是在农业、工业、商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打造一批多业融合旅游示范基地和可向公众开放的社会资源访问点。
(二)新模式不断涌现 1 省市经验与模式
浙江省实行以建设特色小镇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山东省全域旅游实行“挂图作战”。湖南全省打造全域旅游基地。福建打造全域生态旅游省旅游目的地。贵州打造全域山地旅游目的地。海南实施“点面”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战略。
地市经验与模式
桂林实行“两江四湖”全域旅游区创建模式。阿坝州用全域旅游理念重建家园。苏州实行全域旅游生活目的地创建模式。泰州实行全域节事驱动示范区创建模式。张家界以全域旅游理念建设旅游强市。敦化市以“5A级景区引领
一区多基地模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 县区经验与模式
阳朔实行“全域生态 + 高新业态”全域旅游创建模式。琼海实行“共享田园”全域旅游创建模式。丽水以“两山”理论统领全域旅游建设。济源推动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都江堰以创建国际旅游名城为导向发展全域旅游。长白山以“统筹融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五大连池“以药泉产业为支撑、药泉文化为内涵”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长沙市望城区以“三大工程”统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醴陵推行“瓷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创建模式。腾冲推出全域旅游创建的“1+7”实践。
五、成效初现
(一)体制机制创新 1 综合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到 2017 年 5 月陕西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目前,全国已有 23 个省(区、市)、155 个地(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131 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 77 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 221 家,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其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都成立了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91 个地市中有 60 家成立了旅委和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管理机构;407 个县中有 80 家成立了旅委,70 家成立了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旅游业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旅游部门与各地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许多地方为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与机制,即不考核 GDP,而把全域旅游发展纳入部门考核内容和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2 “多规合一”有突破 所有的创建单位都在积极推进旅游规划创新和规划管理创新,大力推行多规合一,在体制机制与技术层面实现突破。一些好的做法有:一是把旅游局作为规委会的副主任单位或成员单位。二是把旅游纳入国民经济社会规划
和其他产业规划之中,要求相关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交通道路规划、水利规划、村镇规划等)将旅游元素融入进去。三是建立“多规合一”的大数据库,以信息化为手段,纳入的信息涉及发改、规划、国土、环保、旅游等多部门的空间规划数据及业务数据。四是各部门之间空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及审批流程优化,通过“多规合一”平台进行业务协同和审批管理。五是规范和完善旅游主管部门参与项目会审制度。
全域旅游将推动国民权利制度、产业制度、产权制度、部门法等改革,从而引发整个社会的变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破冰产业。3 统计改革亮点
不断目前,86% 的创建单位对旅游统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湖南、黑龙江、吉林、山东等地积极探索有效的全域旅游统计指数和统计方法,出现了一些亮点和突破性工作。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针对全域旅游发展“大口径”与部门统计“小范围”不相适应、旅游统计软硬件平台建设与旅游统计发展不相适应、“全口径”的统计数据与“小行业”的管理职能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旅游统计的方式方法,使旅游统计更好的服务全域旅游发展。黑龙江省建立旅游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副省长任总召集人,全面统筹全省旅游统计工作,有效整合部门统计资源,建立健全涉旅统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利用部门大数据完善旅游统计数据收集、整理、评估、分析工作,真实、准确反映全省旅游市场状况,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判断形势、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天台县建立 1725 家产业测算的单位名录,并实施了网上统一报送。
各地的做法总结起来,旅游统计工作的亮点:一是要有统计制度;二是要有统计队伍;三是要有统计经费;四是要有反映旅游运行的关键统计指标体系;五是要与旅游大数据融合;六是能够可视化展示和辅助旅游决策。区域统筹发展机制正在形成
在全域旅游创建过程中,各地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创新区域统筹发展机制,发挥旅游业的全域综合带动效应。首先是产业统筹,打通规划、部门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形成“多规合一、部门联动、产业融合”的一体化实施机制。一些地方创新规划的编制组织形式,旅游规划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共同编制。其次是城乡统筹,地方政府通过发展城乡旅游公共交通、城乡旅游标识标牌系统,促进城乡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是区域统筹,各地积极促进区内各行政区之间的合作,同时加强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合作。
(二)产业融合发展 1 旅游优势产业开始形成
创建单位中旅游优势产业开始形成。2016 年,500 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8 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人数的 40.5%,同比增长 20%,旅游总收入 1.76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8%。接待过夜的国内外游客 7.3 亿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 40%,同比增长 21%。旅游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均值为 21.5%,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创建单位甚至高达 40% 以上。
如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就建立了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景区、农垦集团、森工集团等多区域合作创建区,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云南香格里拉市召开了香格里拉地区11市县区域旅游合作大会,并成立了区域旅游合作联盟。2 形成了全域旅游政策体系
国家旅游局加强顶层设计,与发改委、农业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医药局等多个部门合作,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文件,以及《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文件,对此类新兴旅游方式进行规划和指导。国家旅游局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从“点上发力”到“系统推进”的政策革命。
98% 的创建单位出台了《创建实施方案》《创建实施意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全域旅游发展奖励办法》《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或《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3 “旅游 +”深入推进,全域旅游产品和业态不断创新升级
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各地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塑造文化个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旅游产品和业态不断涌现,受到了游客和资本的双重追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旅游 + 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形成美丽乡村、旅游小镇、森林小镇、风情县城、文化街区、宜游名城以及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新型城乡旅游产品。
形成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旅游装备等新型旅游制造业态。比如,浙江省政府首批公布的 60 个特色产业小镇中,有 15 个旅游小镇全部按照5A 级旅游景区标准创建。二是“旅游 + 农业、林业和水利”,形成现代农业庄园,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精品民宿、森林人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新兴旅游产品,形成了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比如,山东省要在全省打造 100 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200 个乡村旅游园区。大力实施精品培育工程,在全省着力打造 50 个国家级精品乡村旅游园区。三是“旅游+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形成科技旅游、研学旅游、医疗健康
旅游、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健康旅游产品与业态,形成了大型演艺、主题公园、文创园、音乐公园、艺术中心等文创产业和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体育旅游。四是“旅游 + 交通、环保和国土”,形成了自由行旅游产品,包括自驾车房车营地、公路旅游区、特色交通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航空旅游小镇、低空旅游飞行器、海洋海岛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与业态。五是“旅游 + 互联网”,形成了在线旅游产品,如旅游互联网金融、内容创造性产品、分享型旅游产品等;旅游大数据与智慧旅游产品,如各地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大数据应用、智慧旅游交通、智慧旅游政务、未来景区、未来酒店等。4 投融资活力十足,全域旅游成为社会投资热点
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政府作为旅游投融资的主导部门,制定相应的投融资优惠政策,保持相关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活跃旅游投融资市场,同时建立健全关于旅游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抑制旅游投融资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和短期行为。65% 的创建单位利用财政资金纷纷设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或利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或鼓励大型旅游企业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旅游产业固定投资机制基本形成。43% 的创建单位成立国有“投融资平台”,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作用。87% 的创建单位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国债贴息、扶贫基金项目、生态保护项目、文物保护项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基金的支持,统筹利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在东部发达地区或旅游发达地区,各地政府鼓励和奖励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培育旅游业上市公司。
全域旅游投资逆势增长,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领域。2016 年各创建单位新增项目 7043 个,实际完成投资 3249 亿元,占旅游投资总额的25%;全年民营资本投资全域旅游 1118 亿元,占 34.4%,充分显示了
旅游产业的活力。从投向的领域来看,主要投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区、酒店等。从投向的业态来看,休闲度假类投资明显增长,以商务旅游、亲子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类投资为主,增长比率大幅超越传统观光类旅游投资,表明全域旅游开始改变传统观光型旅游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发展新动向。5 全域旅游成为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全域旅游对于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旅游行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长,对西部地区扶贫效果良好。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泰宁县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超全县 GDP 的 1/3,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 1/4,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5,其中,旅游带动脱贫人口占脱贫人口总数的 35%。河北省涞水县计鹿村 2015 年人均年收入为 2000 多元,2016 年县旅游部门引导村民借助冰雪旅游发展农家乐,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 3500 元,实现了整村脱贫。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四川绵阳南华村等地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导游、服务员,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
东部地区旅游需求旺盛,各地发展全域旅游注重扩大旅游惠民覆盖面,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推动旅游与社会资源、民生资源的深度融合,旅游成为东部地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致富一大批郊区和乡村地区的老百姓。以苏州为例,全域旅游成为苏州撬动服务业,提质增效的新杠杆,在苏州全力打造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旅游业还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位于苏州南端的震泽镇,凭借优质的生态和丰富多元的江南文化体验项目,平均每天都吸引千余名游客到来。这个凭借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建设起来的新农村,每年的旅游收入已突破 2000 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 3.5 万元以上,“村美民富”成了这里真实的写照。
(三)基础配套改善 1 厕所革命
由景区向乡村延伸,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全域旅游是一条改革之路,厕所革命在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问题的同时,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全面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 PPP 模式与创建单位合作建设一批旅游厕所,注重生态环保、智能管理、以商养厕,成为业界的亮点。据不完全统计,年创建单位共改建和新建厕所 25769 座,越来越多的厕所配备了第三卫生间,各地也基本实现了临街和临景厕所对社会和游客开放,创建单位旅游厕所建设基本达到了“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实用免费”的目标。以旅游厕所革命为驱动,创建单位实现了涉旅基础设施升级、配套系统更新、服务水平升级。许多创建单位依托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基本构建了“快进慢游”的交通设施网络,实现了旅游主干道,通村通景公路的贯通,以及形成自驾车道、骑行道、徒步道所组成的慢游系统。围绕交通网络配套了停车场、汽车营地、充电桩等旅游设施,配套了供水、供电、消防、环保、垃圾处理场(站)、垃圾箱等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配套了金融、通信、电视和 Wi-Fi网络等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2 全面改善和提升区域内公共服务水平各地建设旅游停车场 4000 个,旅游集散中心 2500 个,数千个旅游咨询服务点,形成了多级旅游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和投诉受理、年卡办理、票务预订、特产销售等服务,并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整合了城市候机楼、落地自驾、旅行社地接、旅游专线等多项新功能,为全域旅游全面升级做好保障。依托旅游集散服务体系、交通网络,注重全域范围内
旅游交通和智慧旅游等服务体系的互联互通,强化“互联网 + 旅游”信息化建设,打造“无线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电商,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对接有效的旅游集散中心、转乘中心和旅游消费支付体系,形成以“导游、导览、导购”为特征的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客情监测与分析、在线行为分析、舆情监测平台等,构建旅游监管体系。建设乡村旅游营销服务平台及政务管理云等,保障数据实时共享,实现旅游产业运行全数据化管理。会同交通运输部门,推动各类交通间的相互衔接,实现零换乘,提供良好的旅游交通服务。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相对接,探索社区旅游、旅游风景道、环城旅游休闲游憩带的建设,促进核心区与外围县市乡村、度假区的旅游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一方面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水平,通过旅游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和乡村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最终促进区域整体公共服务标准的提高和水平的提升。3 全域旅游营销
全面推进所有的创建单位对全域旅游营销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 82% 的创建单位成立营销专项基金或切块资金;二是形成多主体营销机制,实行政企协作、景区联合、区域合作、旅行社结对等,构建一个常态化、立体化、全覆盖的推广体系。三是借助已有的广告资源,成立全域推广联盟,共建平台,形成宣传合力。四是营销方式多元化,事件营销、节会营销、主题营销、电影营销等,如湖南醴陵市就利用瓷博览会和乡村节庆进行营销。五是注重四季营销,如吉林省推出“夏季避暑,冬季冰雪,四季融合”的营销战略。六是注重整体形象推广。七是注重营销队伍建设。八是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媒体营销,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九是注重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十是加强对外旅游交流合作。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向全域接待国内外游客演进,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根据地区实际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国际的交流合作。
六、前景广阔
全域旅游战略的意义和影响将远远超越旅游领域。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旅游人和中国旅游业的巨大机遇。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将带来许多方面变革。
从旅游业来看,全域旅游将成为旅游自身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抓手。全域旅游将成为一项中长期国家战略和国策,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国家各部委将加大对全域旅游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从生态建设来看,通过 5 年的创建期,全域旅游将成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届时会塑造一批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形成一批国家旅游功能区,成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之后的又一重要国土空间形态。
从全域综合效应来看,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新动力。全域旅游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全域旅游成为老百姓的旅游生活新方式,成为老百姓幸福的重要源泉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指标之一。全域旅游将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第五篇:全市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最新)
全市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最新)1
为进一步巩固X县旅游业发展三年突破行动计划成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解决旅游发展短板,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新格局,努力开创全县旅游发展新局面,特制订本方案。
一、背景意义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实践,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类型、完善旅游发展要素、提升旅游发展质量,是扩大社会就业、带动富民增收、精准扶贫脱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全县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综合管理体系加快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大幅提高,旅游业对全县经济转型、特色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创业就业等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到2022年底,力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X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X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点X个;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X万人次,年均增长X%以上;全县旅游业总收入突破X亿元,年均增长X%以上。
三、重点项目
(一)生态旅游和特色小镇项目。
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对照旅游交通、游览、卫生、安全、综合管理、生态环保等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硬件配套设施,推进X湖湿地景区提质发展。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先后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X互补项目区(X湖景区):依托光伏领跑者项目、万亩林果和X锣鼓等自然人文资源,推进光伏产业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以打造光伏小镇公园为思路,积极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X小镇:以“XX”为形象定位,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米生产、米丰收、米加工、米销售、米美食、米故事”为主题,着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休闲田园旅游产业集群小镇。
全市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最新)2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全面落实中央、省、X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等决策部署,构建“一环两板块”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响“成功故里,海丝X”品牌,将X打造成为产品结构丰富、产业体系健全、行业服务优质的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到X年,力争全市年接待游客总量突破8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创新旅游工作机制
1.完善协作推进机制。发挥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资源整合、信息互通的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旅游+”“+旅游”工作项目和成果。
2.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行业主管服务引导,企业、园区和协会主体发展、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落地推进的工作机制。推动旅游项目策划、招商、落地和投入运营,扩大旅游有效投资。
3.创新景区管理机制。推进国有和集体所有制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引导、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开发、经营、托管旅游景区。以旅行社为纽带促进景区与客源地市场全面衔接。
4.创新对台旅游合作。深化南台旅游合作,拓展对台青少年研学实践、自驾互通、乡创等旅游新业态交流往来。
(二)加强规划统筹引领
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要深度挖掘和梳理旅游资源,推进多规合一,留足旅游发展空间,延续历史文脉,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编制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乡村旅游等专项规划、课题研究或行动计划;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健全旅游规划体系;配套制定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推动重点旅游项目落地建设;建立旅游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三)构建旅游产品体系
1.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一批古建筑、古民居、古寺庙等,依靠市场力量和利益机制,植入合理业态,加快成功文化产业园、蔡氏古民居、叶飞故里、汉侯博物馆等项目开发,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把握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发展趋势,挖掘X南文化、海丝文化、文物遗迹、传统村落、博物馆、红色遗址等旅游资源,加强研学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研学旅游线路产品开发和推广。弘扬传统技艺,加大文化旅游创意商品的孵化力度,开发富有X特色的旅游文化纪念品。
2.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做优生态康养休闲游,注重提升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功能,开发建设天然氧吧、地质科普、气象景观、山地避暑、现代农业、森林旅游等生态休闲产品,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田园综合体、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乡渔村等,加快杨子山大地艺术、清境桃源生态农业观光、凤清生态旅游、春风燎原小镇、五峰山生态修复旅游等项目招商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海洋旅游,加快五里桥畔、大佰岛等项目建设,发展海钓、帆船、游艇等“游岛玩海”旅游产品。
3.发展特色旅游镇村。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重点培育九都镇、蓬华镇、东田镇、翔云镇、眉山乡、向阳乡等一批旅游休闲集镇,以及英都镇良山村、梅山镇林坂村、康美镇福铁村、罗东镇霞山村、乐峰镇湖内村、官桥镇岭兜村、丰州镇环山村、石井镇奎霞村、翔云镇椒岭村、码头镇诗南村、霞美镇沃柄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创建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打造城郊休闲旅游带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鼓励在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周边由所在乡镇设置交通驿站等服务设施。
4.促进“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加快工业、健康、体育等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六大旅游产品”培育计划。利用工业园区、展示区等开展工业旅游,培育观光工厂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滨海、山地旅游风景道,加快布局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露营公园、户外运动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等。科学合理利用“清新流域”,发展观光、游憩、休闲度假等水利旅游。发展体育旅游,推广徒步穿越、森林拓展、山地自行车等山地户外运动,发展漂流、垂钓等水上运动,培育滑翔伞、热气球等航空运动项目,加快推进九都国际滑翔伞、梅山激流回旋等基地建设力度。发展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温X养生等健康旅游,创建一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养生旅游休闲示范基地。
(四)提升旅游要素品质
1.构建多元住宿体系。鼓励发展目的地度假酒店、精品文化主题酒店、生态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等适合不同消费群体、多层次、多元化旅游住宿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酒店集团和著名酒店管理品牌。加快宏超、爱乐御府、万豪国际等酒店项目建设力度。
2.提升旅游景区质量。实施A级景区提升工程,完善服务配套功能,争创更高等级的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
3.促进旅游消费升级。推动丰州古街、洪濑美食街等旅游特色餐饮街区建设。依托石材、水暖、纺织鞋服等优势产业,开发旅游商品及伴手礼,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展销会,积极打造地方优秀旅游商品品牌。
4.促进生活休闲业态发展。引导开发夜游旅游项目,促进地方服务业向夜间旅游服务延伸,着重打造夜间文化演艺、夜景观光、特色餐饮购物、夜间休闲娱乐等“月光经济”产品。
5.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相互换股参股、资源整合、品牌输出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落实旅行社地接业务奖励。鼓励开设旅游众创空间、创客基地,扶持一批旅游“双创”企业。强化与在线旅游企业合作,培育一批“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企业。
(五)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筹建市区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集散服务网络,扩展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等重要节点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全市A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功能。
2.完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加快完善以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为中心,辐射各景区(点)、重要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优化提升全市景区之间通达性,完善公共交通的旅游服务功能以及停车场、服务区等相应配套基础设施。
3.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新三年“厕所革命”行动计划,至X年,全市再新改建旅游厕所25座。积极推动第三卫生间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全市4A级及以上景区至少有一个AAA级旅游厕所,特色村至少有一个AA级旅游厕所,其他旅游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
4.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打造智慧旅游云平台。应用旅游大数据,增强旅游职能管理好和宣传营销,完善导览与服务功能,拓展信用、监管和互动功能。
5.规范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加快位置科学、布局合理、指向清晰的旅游引导标识建设,增强“成功故里,海丝X”品牌形象宣传,重点涉旅场所规范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六)强化旅游品牌营销
1.打造旅游品牌。立足X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重要旅游节点城市的定位,以“成功故里,海丝X”为城市品牌,统一营销主题,市级层面统一对外营销X,把X推向全国。引导和推动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打造目的地旅游品牌,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力争融入省“全福游·有全福”品牌体系。
2.开展精准营销。积极构建市、镇、企业“三位一体”营销体系,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旅游消费需求,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提高营销精准度。深挖主要客源市场,拓展潜在客源市场,加强港澳台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华侨华人聚集国家的客源市场营销。
(七)综合治理旅游市场
1.践行服务承诺。践行“放心游X满意在X”旅游服务承诺。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案件联合查办、联合执法等综合监管机制。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对旅游市场开展随机抽查。加快与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旅游市场智慧化监管。建立健全旅游执法机构,强化旅游质监执法队伍建设。
2.强化安全保障。落实旅游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强化安全警示、宣传、引导,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演练。加强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公告、重点时段游客量调控和应急管理。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安全监管责任,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救援体系。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3.强化标准化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结合我市旅游特点,加强地方旅游服务标准研究,逐步建立符合X实际、具有“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国际”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鼓励旅游企业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
4.提升导游服务水平。实施导游服务提升工程,完善导游培训体系,促进全市旅游队伍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健全导游信用综合评价体系,惩戒导游失德失信行为并向社会公开。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和权益保护。
(八)加强旅游资源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革命旧址遗址等资源的保护利用,科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承载量,保障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加大对旅游道路沿线、休闲集镇、旅游村集中整治,优化旅游环境。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开展“清新指数”监测发布。倡导旅游志愿服务公益行动。
(九)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1.扩大旅游扶贫成效。以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和直接就业、定点采购、培训指导等方式,拓展旅游扶贫覆盖面,推进旅游扶贫富民。
2.推进服务设施主客共享。以主客共享理念,推动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旅游服务。
3.营造文明旅游氛围。开展文明旅游主题活动,深化文明旅游、文明宾馆酒店、文明导游创建。落实旅游“红黑榜”,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和信息通报机制。把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纳入到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单位、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要加强对全域旅游的统筹领导,抓好落实。
(二)加大资金扶持。大力支持“六大旅游产品”培育,支持新增3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省级旅游品牌创建。统筹、整合、用好发改、住建、交通、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等部门财政资金。积极申请中央、省、X市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
(三)保障建设用地。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和旅游扶贫项目用地,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支持。鼓励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建设旅游项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开办旅游企业。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在符合管控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安排旅游产业用海,优先支持高端生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
(四)加快人才培育。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重点人才支持计划,鼓励涉旅企业引进旅游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搭建政-企-校合作平台,培养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市直有关单位:市委宣传部、统战部、台港澳办、文明办、民宗局,市发改局、教育局、工信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资源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水利局、商务局、文体旅局、卫健局、应急局、审计局、市场监管局、统计局、城管局、外事办、数字办,工商联,生态环境局、税务局、气象局、海事处,交通集团。
全市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最新)3
为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X〕15号),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示范省创建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实现旅游发展现代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形象国际化、旅游效益最大化。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到2020年,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成功;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和“一带一路”旅游核心区地位基本确立;丝绸之路起点旅游走廊、X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黄河旅游带和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等“四大旅游高地”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力争突破7.3亿人次,城乡居民人均出游4.5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7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
二、优化产品供给
(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依托革命圣地形象,整合延安红色旅游与黄土风情资源,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打造“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红色旅游品牌。坚持保护革命旧址与弘扬延安精神相结合,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与建设文化旅游名镇、美丽乡村相结合,构建榆林—延安—铜川—西安—咸阳—渭南—汉中红色文化旅游长廊。加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展示手段,依托革命旧址兴建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设立红色旅游革命教育基地。
(二)发挥文化旅游优势。充分发挥X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旅游景区和产品,培育和提升岐山西周文化、商於古道、秦兵马俑、汉长安城大遗址等十大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带动和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文化遗产、娱乐演艺、出版发行、观光创意、节庆会展等行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三)做优山水旅游产品。充分发挥X集江南水乡、平原沃野、高原沟峁等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独特优势,培育以X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为代表的山水旅游产品,重点推进X、黄河国家公园和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的创建,提升华山、金丝峡、太白山、壶口瀑布等优势景区,加大对朱雀·太平、关山草原、石门山、玉华宫、洽川湿地、乾坤湾、红碱淖、黎坪、瀛湖、牛背梁等景区建设力度,做好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利用,推动旅游产品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