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功立德立言的学者型法官(谢俊杰)
立功立德立言的学者型法官
——专访海淀区法院民一庭法官陈昶屹
个人简介:
陈昶屹,北京海淀法院复兴路法庭副庭长,2005年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海淀法院,2008年担任助理审判员,并于当年考入人民大学攻读民商法博士学位,师从张能宝教授,2012年博士毕业。曾先后获得海淀法院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共产党员、“海淀区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优秀嘉奖。自2008年担任法官以来在海淀法院民一庭都堪称“结案状元”的法官,平均每年结案近500件。
知名审判案例:“赵本山诉天涯在线、谷歌肖像权案”、“蔡继明诉百度名誉权案”、“吕平波(水皮)诉新浪名称权案”
正文:
2012年11月20日,《北京晚报》花了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一个人——海淀法院复兴路法庭副庭长陈昶屹法官。文章介绍了陈法官如何与虚假诉讼者斗智斗勇,最终让弄虚作假者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的刑罚。曾经利用恶意诉讼非法获利者一经发现,只会被驳回诉讼请求,但是陈法官却首次让虚假诉讼者入刑了。
其实,这位80后的年轻法官之所以会寻根究底、挖掘冤情,是因为他在思想上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对于法律、公平、正义怀着赤诚之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之所以持久,是源于热爱”。
圆梦,走上法官之路
据陈昶屹法官介绍,法官的路是自己慢慢“走”出来的。小时候,他经常在电视里看见法官们穿着法袍的公正严明的形象,有着懵懂的向往。到了大学,他读了当时最热门的工商管理专业。期间,他曾去企业实习过,但感觉自己并不适合企业的环境。而学习工商管理的时候也要学习法律,在这一过程中,他慢慢发现原来法律才是自己的喜欢的,后来去法庭听庭审的时候,再次勾起了小时候关于法官的神圣梦想。这才走上法律的道路。
“法律人的终极梦想是当法官”,谈到理想,陈昶屹法官一脸认真:“做法官才能把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所以硕士毕业的时候,他的理想很明确,就是要当法官。他找工作投简历的时候就专门投的法院,不像其他同学广撒网,拿到一把Offer后挑个最好的。
2005年陈昶屹进入海淀法院。在成为一名法官之前,他一直在当书记员和法官助理。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一直保持着要当法官的心态在做事。“我在心里跟自己说,我未来肯定是要当法官的。”于是他在跟当事人谈话、做工作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朝着法官的标准去学习,同时不断向当时海淀法院的优秀老法官,宋鱼水、马军等学习。
2008年,陈昶屹成为海淀法院助理审判员,正式踏上法官之路。
有志,少年亦可称翁
初任法官时,陈昶屹曾因年轻受到一些怀疑。他自己也坦承,法官的理想模型是智慧的、有经验的长者。“我们可能是智慧的,我们的经验可能是在成长的,但是我们不是长者。”说到这里,陈昶屹法官再一次引用了他最喜欢的臧克家的那句话“休凭白发亦称翁”,他坚信“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而且他也在实践着有志可少年称翁的信条。
对于法官这个职业,陈昶屹有着发自内心的热诚。他在08年当上法官后选择在职读博,继续提升自己的法学造诣。自08年至今,他每天搞定几个案件,平均每年结案近500件;每天阅数十人,几年下来阅人成千上万„„勤奋的工作带来的是阅历和经验的增长。
现在陈昶屹法官早已可以很自信地自称“年轻的高知法官”。虽然从外表看他还不是一个长者,但是与他接触、交谈后,便会发现他是一个有才华、有智慧,有能力的人。
“只要我们是善良的,负责任的,可以做到公正的,就可以让当事人信任你。”陈法官解释说,年龄跟一个人的做事能力没有绝对的联系。“你这个人虽然是年轻的,但你处事的方法,做事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都能让他感觉到信任,他对的怀疑就会冰释。”
“青年人有青年的优势,”陈昶屹认为年轻人面对不公正的事情时会更容易有正义的“冲动”,这种“冲动”准确的理解是“勇气”,年轻人可借以发挥优势,而“长者菱角磨得多,可能变得麻木了,缺少年轻人的这种‘冲动’。”
沟通,让调解成为艺术
大道无形,有着中医家庭背景的陈昶屹法官,将自己的职业比作是在“医治社会”:“人在很虚弱的时候,就不能用猛药。同样,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你发现双方的矛盾非常激烈,如果急火攻心地给他们下猛药,可能反而把矛盾煽动起来。”
对中医比较了解的陈昶屹法官,在调解当事人矛盾时,有着自己的一套做法:首先是倾听,再通过交谈让当事人信任法官,然后在双方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协商,最后让双方的利益点逐步靠近,乃至达成一致。
在与当事人交谈时,陈法官借鉴了历史上的“五听”技巧——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审判是与人打交道,要解决人的纠纷,人的矛盾,就需要了解人的所有特点,辞色气听目就是一个很好地观察人的方法。他解释说:“在跟人谈话的过程中,要看他的言辞、脸色、气息、听他说的话,看他的举止,”这样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交流方法和沟通方法,就能有效沟通。
2009年,陈昶屹在其担任法官的第一个完整年度,便以结案总数第一、调解率第一且无有责发回改判案件的优异业绩获得海淀法院的“结案状元”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治学:效率与组合铸学者型法官
在百度上搜索陈昶屹法官,结果会出来很多他撰写的学术报告、文章和著作:《海淀区仲裁保全统计分析报告》、《我国公告传唤类缺席审判现状评析及完善对策研究》、《“二手房”交易中承租人先买权制度适用之检讨及修正 ——兼论与物权法第106条适用冲突及消解》等;2005年参与编写《中国票据法案例教程》、2007年参与《劳动争议案例选》及《医疗纠纷案例选》两书编写、2009年参与《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的编写„„其文章著述累计三十余万字,堪称学者型的法官。
在每天审判几个案子的繁忙工作下,陈昶屹还进行了如此多的学术研究工作,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有“三头六臂”。对于这个问题,他笑着答道:“我很羡慕孙悟空,拔一根毫毛可以变成N个我,然后我可以让每一个我做不同的事情,但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想做的事情总是很多。”陈法官解释称自己之所以可以有高的产出是因为效率和时间组合得好。
学过工商管理的陈法官很擅长管理自己的时间,他将自己要做的事分成四大类:重要和急迫的;不重要和不急迫的;重要但不急迫的;急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分清楚了轻重缓急,你就知道哪个先做,哪个后做,哪个该在什么时间做。”
至于效率,陈法官坚持让自己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份工作,高效率地做事,“久拖不决,很多事情就完不成”。本次专访前约时间时,他就曾明确地问过采访的时间段问题,以便让自己的时间能更好地排列组合。
未来:立功立德立言
谈到自己和未来,陈法官坦承自己是一个“思想上的理想主义者,生活中的现实主义者”。
“一个人没有理想,你的工作就坚持不下去。之所以持久是源于热爱„„当你把一份工作当作终生的事业来做的时候,你就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作为一个文人,陈昶屹法官的理想,也是中国自古文人的终极理想——“立功立德立言”。“要做点事,叫立功;立德就是你在行业里是模范性的、标兵性的人物;立言就是要把你自己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的著作,”他谦称自己现在还只停留在做最基本的东西。
陈昶屹法官在学生时代最佩服的人就是美国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首席法官波士纳。波士纳在做法官的同时也写了大量的法学著作,即使逝去后,也留下很多值得人思考的东西。陈昶屹法官所进行的一系列学术研究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文人理想:立言。
“我可能要做什么案子,做个标兵,即立功立德,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可能不能实现;但是立言,立一种思想,或者达到我想追求的境界,这是我能够做得到的。”
陈昶屹法官认为真正的圆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圆满,更是思想上的圆满。“你思想上做不到的话,你就会成为一个很功利的人,你就会整天埋没于忙碌里,但你会发现你很空虚;反而你做一些你自己想做的事情,想一些你自己想的事情,可以让你自己觉得你很充实,毕竟我们是有中国文人的情节的。”
引路:寄言学弟学妹
陈昶屹法官建议师弟师妹们:“珍惜最后的能够安安静静地读
一、两本经典著作的时间,整体感受一本书的时间,以后你没有这个时间了。研究生阶段、博士生阶段是最能够静下心来去读书、阅览、积攒知识的时期。” 第二,做事要有效率。一个人在一阶段就要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不能在一个阶段望着下一个阶段或前一个阶段的任务。如果你还在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说明你的人生是失败的。但你这个阶段在望着下个阶段的任务,注定了你下一个阶段也不能做好。
他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看,实践有必要,不能不了解,但是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本末倒置。学校里是积累知识、大规模地集中学习知识的时候,应该珍惜。
采访手记
对陈昶屹法官的专访,经他本人意见,被安排在晚上。临近年底,法院案子比较多,白天都安排了庭审,所以这样的采访只能在晚上进行。当记者到达复兴路法院时,周围一篇黢黑,只有法院的大楼亮着一排排的灯——复兴路法庭里几乎所有的法官都在加班。
采访被安排在陈法官的办公室,内有两个办公桌,靠窗的桌旁放着一箱子卷宗,约1立方米大小。后来才知道那一箱子卷宗仅仅是一个案子的资料。而在采访结束后,陈法官还要继续加班看那一箱子卷宗。
法官的工作不易,尤其是像海淀法院基层大法院,案件多且复杂,不过从访谈过程中,陈法官言语中透露出的对法官这份工作的热爱,可以相信理想主义的他在法官这条路上走得快乐而圆满。
第二篇: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
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 吾无有所立 以吾言为能
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左传》称“此之谓不朽”。唐朝的一位学者对这“三立”作了精僻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于是,“三立”有了定论,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即使是现在,人们还常常提起,不过多了一些批判,也多赋予了一些新意。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从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反正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这“三立”的标准不能不说是极高的,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士子们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
“立德”要讲的一方面是私德,个人修养,等等。更重要的应是公德。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这种秩序和规范需要人们自觉去维护,这甚至包括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对所交往的人讲诚信,救死扶伤等等。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人会有很好的品行。这时候的立德,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X代的要求,任何人都是不可回避的。真正无穷的力量是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榜样,所以没有必要呼唤圣人或“雷锋”出现,每人自觉或不自觉的“立德”,就将形成真正文明的社会环境,这比起塑造一些头上有光环的道德大师供人们去瞻仰实际得多。
当“立功”不再为某个朝廷所驱使的时候,这个词会因其平民化而显得生气勃勃。什么是“功”?现在可解释为每个人所从事的事业。一个企业家办好他的工厂,一个科学家取得科研的突破,一个工程师完成了某个项目,一个农民在自己的田地里获得丰收……等等,都和军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一样,立下了功业。在人们完成自己的事业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价值,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立功”从来就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做的事,而是平民百姓对社会的贡献。问题只是在于,做成的每一件事,不仅要利在当代,更要功在千秋,这个“功”方才立得起来。
“立言”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当年司马迁因说直话而遭到宫刑,到明清的文字狱使无数小知识分子丢掉头颅,直至前几十年文化被“革命”,万马齐喑究可哀,使人们觉得立德易立功易而立言最难。其实,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这个世界留下人类的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是只有勇气就可以办到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立言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要总结历史,要研究现实,要预测将来,还要敢于说真话。而历史是扑朔迷离的,现实是错综复杂的,谁能洞若观火?能够“立言”的人,中国还是有一些的,但毕竟不多,象鲁迅那样的人算是吧。
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意义,主观上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愿望,客观上也就是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是物质财富抑或是精神财富。那么怎么去做,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立德立功立言”一说还真如古人所论,“虽久不废”,始终是左右人们行为的一种思想规范。
相声界有个前辈大师叫马三立的,名字就是来源于“立德,立功、立言”。一立都难,何其三立,三立之中唯立言更难。祖辈常以德为先,功其次后立言。吾无有所立,终以吾言为本,尽言之所能。
我从十三岁就想着要做圣贤伟人,而此三立者,为圣贤伟人。
何谓圣人?窃以为:言为万世法,行为万世师,心中有大爱,系天下苍生,不为一己一时之私利而蝇营狗苟,也不因为自己的地位崇高而以万物为刍狗的人,才够格。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我们不是为名利而生而死而苟活,我们是为着信仰而歌而迈而奋斗。并且立功当立百世功,计利当计千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但是,诚如李宗吾在《厚黑从话》卷四中所言:三代以上,圣人摩肩接踵;三代以下,一个莫得。接下来他分析道:第一点:说,在《庄子天下篇》中,圣人之上,还有天人、神人、至人等……只要是聪明能达的人,都可称之为圣人(由此可见古时圣人并不值钱),就跟古时的朕一样,人人可称得,后来收归御用,才高贵了起来;第二点:说,在古代,由于信息不发达,一个人发明了一种学说,要加以推广,必须先假托一个圣人之名,所以,圣人的形象越发光辉了,而这种学说也得以流传(前提是这个学说还是比较有价值的);第三点,说圣人只存在古时,所以只可想象,不能目睹,不能证实,所以保持了神秘性,所以“他的道理就越是玄妙,信从的人就越是多”。
仔细一想,还颇有点道理,所以他这番话,虽然没有把我心中的圣人形象打个稀巴烂,起码也让他们“走下神坛”了,毕竟圣人也是人,不是?
虽然圣人是走下神坛了,但是他们遗留下的或者后人以圣人之名所假托的,在中华大地上传承成百上千年的大“德”们,还是散发着不朽的光芒,令人深以为然的!
若说圣人们靠立德而流芳百世,那么更多的人是靠立言来名传青史。
这其中有刚猛彪悍的: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有正气凛然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把拳拳报国心写入梦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有身死“未敢忘忧国”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有居庙堂之高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处江湖之远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也有我最欣赏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吾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等等。
他们或许没有什么丰功伟绩,甚至大部分是彻头彻尾的“LOSER”,但是正是这些人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那坚挺的脊梁和不屈的灵魂,也正是如此,中华民族在屡屡打击下仍能伤痕累累地傲然前行!
我亲爱的朋友,上述三者,如果你能“立”,你愿“立”什么
第三篇:立德 立行 立言
立德 立行 立言
——学生行为规范从我做起
2011-11-06
《左传》曾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指做学问,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最为重要,然后才是做事做学问。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用这“三立说”也甚合适,那就是培养学生做好人、学规范、求真知。
今年暑期,笔者在北师大培训时看到印象深刻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由此想到:学生行为要规范,首先是教师行为须规范。
教师是学生品德的楷模
汉代马融认为:“师者,教人以事而谕诸德也。”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政治伦理道德。你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你是不是不经意间在随意抨击社会,你是不是在升旗仪式上讲着空话,你是不是关心着国家时政大事?你要培养学生的孝德,你身居城市有没有常回家看看,你在重阳节有没有给双亲带去问候,你有没有为父母洗过一次脚或是递上过一次毛巾?你要培养学生诚实善良品质,你能不能为贫困学生送去足够的关爱,你能不能承认你说错过什么?我想,作为教师,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选择肯定。学生纯洁的心灵需要我们去播撒德行的种子,只有为师者现身说法,从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才能成为学生品德的楷模。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示范
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还应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吕氏春秋》载:“学者师达尔有才。”意思是说:学生得到好老师的指导就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战国时期,一些原先曾是“刑戮死辱之人”因“得之于学”而成为著名贤士。可见,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哪怕是最顽劣的学生的影响也是如此之深。那么,你要求学生守时,你自己首先要课前侯课、准时下课;你要求学生专心听讲,你自己在办公室就不该大声说笑;你要求学生不玩电脑,你该清楚你上班时在电脑前该干什么;你要求学生讲究卫生,你的办公桌上就该井然有序;你要求学生书写端正,你的批作符号、评语就该规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先践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本文所指的学习是指求学问,也就是读书。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的求知态度也起着关键作用。师者“诲人不倦”,学生就“学而不厌”,教师勤奋,可以改变学生的懒惰。学生一题一题在做,一步一步在演算,你说教师该不该一题一字地批阅呢?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你的备课本是不是该及时书写呢?要求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准确回答学生的提问时,是不是该谦虚诚实地说“课后待我弄清楚了再来告诉大家”呢?诸如此类,教师良好的教风、虚心的治学态度,都将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习上进心。
教师从事着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教师的职业可谓任重道远,打铁先需自身硬,学生行为规范需要从我做起。
第四篇: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古人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亦如此,更何况庶民。所有人一生要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为根本,先修身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故人以修身为本,有了人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从商才财气,交友才人气,制企才理气,做官才正气。
《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不同年代的四个看似毫无关系的故事,却各有联系,1924年的吴岭澜是1942年沈光耀的老师,沈光耀是1962年陈鹏的“晃晃叔叔”,陈鹏、李想、王敏佳是同学,李想救了2012年张果果的父母。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这时代不缺少完美的人,缺少的是从心里给出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的人”,吴岭澜以现实而放弃,沈光耀以勇敢而牺牲,陈鹏、王敏佳以爱情而追求,李想以医德而捐躯,张果果以立德而弃报复。
世界于你而言,毫无意义和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站在泰戈尔身旁这些卓越的人物,认为花时间思索这些是重要的,张果果在尔虞我诈的职场中也在思索生命的真谛,张果果是一个广告公司的中层员工,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由于顶头上司David对亿家事态的误判和错误引导,导致张果果被公司开除,让他变成了权利斗争牺牲品。后来尽管他因祸得福顺利成为竞争对手公司的经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战争中,社会并没有放弃一个从心里给出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的人,生活在现代的他最终不忘初心,坚持本心,没有和Robert同流合污,救助四胞胎姐妹,最后四胞胎姐妹在保温室的场景,让人感觉安静而美好,这样让张果果过上了自己觉得开心的日子,“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欣喜,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素质可以立国亦可以亡国,素质可以兴业亦可以废业”。古人立德而圣、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对当代而言,立德就是常怀爱心,积德行善,争做一个从内涵修养到外在风范的典范。古往今来,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
第五篇:立德、立言、立行,收获幸福人生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
艾 玲
立德、立言、立行,收获幸福人生
三尺讲台,神采飞扬。谈笑间,思想激荡,智慧飞溅,英雄在言语间复活,经典在言语间再现,火花在言语间闪亮,激情在言语间滋生,理想在言语间明晰,未来在言语间描绘。再亮丽的青春也没有它炫目,再激扬的情感也没有它动人。因为:我们在言语间立德、立言、立行,感受幸福、播种幸福,成就幸福人生。
一、读经典,铸品格,立美德,感受幸福
优秀的人一定是强大的人。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心灵。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天地有至善,至善为美。要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就必须靠经典著作来启发。我们读经典,不是被经典所困,而是要用经典来来启发我自己内在的心灵,开发我们的智慧,铸就高尚的品格,树立美好的德行。读经典,是用前人高尚的情感滋养自己,成就幸福的人生。
伯夷、叔齐在首阳山,吃野草、树根,义不食周粟时,肚子是饿的,肉体是苦的,但心灵是美的,因为他坚持了做人的义,得到了道德的完善。屈原行吟泽畔,身体枯槁,形容憔悴,他的身心俱是苦的,当他身怀巨石,自沉汨罗时,他的身心是放松的,因为他为自己的道德理想找到最合适的诠释。“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名埋姓,在秘密科研所里费尽心血搞研究,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到飞沙走石的戈壁场领导了15次现场核试验,不用说,这条件是艰苦的,但他的心是快乐的,因为他用自己的苦干换来了祖国的强大。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
艾 玲
他们是优秀的,他们更是幸福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美好的德行。读他们的事迹,学他们的精神,感受他们的幸福,我们才会明白:有车子、有房子,这是幸福,但过于轻薄;享美食、畅游历,这是幸福,但过于飘浮;心灵美、德行高,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二、读经典,树标杆,立美言,播种幸福
人站的高度,决定成就的厚度;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人生的力度。台湾轰轰烈烈的“读经运动”,香港、沿海一带掀起的博雅教育,我市提倡的唱、读、讲、传,无一不是都想通过读经典,发现道德高尚的人物,以他们为范,树立人生的标杆,进而确立善言、美言,播种幸福。
林则徐有句名言,我始终牢记于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做一名教师,清贫是必然的。既然做了教师,也就选择了做道德的先锋,选择了物质的相对贫乏,精神的相对富有。人都有欲,共产党员也有欲,做不到见欲思止,算不得真正的共产党员。虽然,这很难,但正因为难,能做到才可贵,才区别于一般人,才是真正为群众谋利益。
教师,是最易感受幸福,播种幸福,进而收获幸福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党员,更应该有一双明亮的,善于发现善、发现美、发现幸福的眼睛。能有几句让学生朗朗上口的善言、美言,能让学生从善言、美言中受益,这是何等的幸福;能播种这种幸福的人生,这是何等幸福的人生。
三、学为师,身为范,立美行,收获幸福
教师不以经商为手段,不以获利为目的,仅是种下知识,种下信念,种下理想,种下幸福。这种播种不用阳光,不用雨露,却比阳光更温暖,比雨露更滋润。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
艾 玲
教师只需有渊博的知识,有正直的品德,正直的言论,正直的行为,即可在潜移默化中、在耳濡目染中播下幸福的种子。
教室清洁没做好,教师随手拾起扫帚,扫扫;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让学生看老师默默批改作业,进而让学生动手批改;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教师问明原因,分析利弊,提出建议,善的种子就在这言行之间播下了。道的力量是最柔软的,如水般无形、无色、无味,却又是最刚强,最有形,最亮丽,最香醇的。
也许我不是最好,也许我不是最优秀,但我愿在教育教学中,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读经典,铸品格,立善德,立善言,言善行,让生活更精彩,让生活更幸福。
最后,让我用一段格言作结: “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播下一种幸福,必定收获很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