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紫香槐下》观后感
《紫香槐下》观后感
学校组织观看《紫香槐下》这部电影,看后很是感动,《紫香槐下》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老校长、一位女教师、一个学生和一棵老槐树的故事。影片讲述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背景下,优秀青年教师叶小苏被调配到一所教学水平落后的中学,她希望革新教育理念来改变当下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应试教育观念。电影将人物情感和大学区制度相融合,让观众在充满古城文化元素的场景中体会到坚守和传承的内在关系,也深深为叶小苏革新教育理念的艰辛和对学生无私的爱感动得几度落泪。
普通的中学老师叶小苏,平凡却不平庸的她对待她炽爱的教育事业颇有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在施行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 的方式中还是在教育学生的实践中,她都坚持自己和蔼不失严格的态度对待,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方法,坚持革新教育理念来改变当下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应试教育观念。但有改革就有阻力,在这期间遭到过同行的排斥和疑问,遭到过学生的厌恶和不理解,但她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方法,让大家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希望,叶老师的做法最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信任终于为她的做法添上了肯定的句号。
看了影片中的叶小苏,看到影片中的故事,不禁让我想起我的工作,如今我们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如何深入落实,开展工作,研讨出适合我校学困生较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该努力工作的目标。
影片思考了人与教育的相处问题,贴近现实生活,在平静的叙述中,突出人物,情感和思考的力量。暗示各位同行业冲突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勇敢,坚持,理智地解决。从影片中汲取的能量将伴随我更好的一路前行。
2015.3.30
第二篇:槐香诗歌
一阵幽香敲醒了我的梦
我不愿睁眼,寻着香味迈步
摸到一手故乡的香
那是一场童年里欢跳的梦
太芬芳
睫毛承不住那重
滴成故乡的河
那是故乡的香啊
绽放在跑道上方
我踮起脚尖
试图拥抱这幽幽的香
它却越长越高,越来越香
香得那么遥远
好像河边开花的洋槐
好像岸上撒欢的小孩
都远在千年以前
想摘一片花瓣,回忆它入口的味道
它一定不再香、不再甜
而是淡淡的涩
就像童年远去的歌
第三篇:紫香槐文歆文学社爱书大漂流策划书
紫香槐文歆文学社爱书大漂流
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爱书大漂流
二、活动背景:
图书漂流,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阅读过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放在公共场所,捡获此书的人可随意取走阅读,阅毕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或转给下一位漂友阅读,这样层层传递„„让书籍不断漂流下去。没有借书证,不需支付押金,没有借阅期限。让每一本好书与大家共享,让“知识因不断传递而美丽”。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1.动员全校师生读书,并检验读者的道德品质;图书漂流,流淌的不仅是图书、是知识,更是传播诚信、传递文明。
2.让书籍在流动中发挥作用,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机会,唤起读书意识,提高读书兴致,让书香飘溢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3.让同学们了解图书漂流活动,激起大家惜书、爱书的情感,分享藏书,播撒书香,传递文化,掀起读书热潮。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时间
六、活动对象:文学社全体成员
七、活动单位:紫香槐文歆文学社
八、活动安排:
(1)每位同学每次限领取一本漂流书,要爱护书籍,精心保管,遵守漂流活动规则。
(2)阅读过漂流图书的漂友,须在我们制作的传阅记录处,留下班级、姓名、联系方式,并简单书写阅读感言。
(3)图书放漂后,同学可自行“转漂”(将已经读完的书传给下一位,让其继续漂流下去或放回漂流站换取其他图书)。
(4)漂友团可以自行“求漂”(对任意一本图书发出漂流请求),掀起和谐友善的读书热潮。
九、活动计划:
十、活动流程
1、活动宣传;图书收集、整理:11月1日——7日
(1)漂流图书的封面粘贴“漂流标识”;
(2)漂流图书的扉页粘贴“图书漂流书签”;
(3)每本漂流图书粘贴传阅记录。
2、首漂及推广:11月8日---17日
大家可以在首漂日到漂流站,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阅毕可传给下一位漂友,也可放回漂流站。
5、活动结束:12月10日
图书漂流活动结束,请大家及时将漂流图书归还至漂流站。
漂友的责任和义务是保证图书的完整和回归。我们将根据漂流书上的传阅记录,统计大家最为喜爱的书籍,并公布结果,供大家借鉴交流。
十一﹑活动经费预算:暂无
十二﹑活动风险预算:
1望阅读者们在规定时间(借书日起一月)内读完所取图书并及时归还,如有特殊情况,请与书主联系。
2活动后期,如不慎出现丢书现象,绿茵读书会及其合作协会将进行赔偿,并向晒书人真诚道歉。
共青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委员会社团联合会
紫香槐文歆文学社
2011年3月13
第四篇:槐香优美散文
四月的一天,我带外地国土局的同志去河南永城芒山,去看刘邦斩蛇起义碑。到了芒山脚下,已是晚霞映照、炊烟缕缕,山城华灯闪烁了。雾霭迭迭的芒山峻而不险,遥遥地向我们招手。
刚一开车门,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好香啊!大家都惊异地愣在那里,深深吸了一口气,瞪大眼睛在朦胧的夜幕中寻找。
“是槐花香!”一位女同志欢快地叫道。在连绵的山坳里,我看到一片槐树林,在怪石嶙峋中顽强地挺立着,甜丝丝的香气随着一阵阵的山风吹来。虽然看不清那挂满树冠的一串串的白色小花朵,但我能隐隐约约地望见它们一簇簇的倩影。闻着槐花的清香,我的思绪回到了曾经的岁月。
小时候,我家住在县委南院。父亲是县委办公室的一名秘书,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但那时父亲的工资低,家里姊妹又多,母亲便把我们送到乡下的姥姥家。姥姥家在靠近黄河故道的一个村子里,离省农垦厅管辖的果园场仅一里之遥。这里虽离果园场很近,但在农业学大寨喊得最响,口粮不够吃的情况下,也没有人去想过栽果树挣钱。
那时,村前村后,院内院外,大片大片的杂树林几乎是槐树。每年槐树开花的时节是我们最快乐、最兴奋的时候。虽然年幼的我描述不出那槐花盛开的白色世界的壮观美景,但却记得槐花能做出各种的美味。
物质贫瘠的年代,农村经常遭遇旱涝水灾,粮食产量下降不够吃。野菜、红芋等就是维系温饱的主食,而鲜美的槐花则成了人们的美味佳肴。一串串槐花用开水一烫后,配上各种配料,便成了一道美食。那香气扑鼻的味道至今回想起来还馋涎欲滴。
槐花妆扮了家乡,也养活了家乡的人。每到槐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姊妹几个都抢着要姥姥绑镰杆子钩槐花吃。在我们人小扛不动镰杆子,便让大个的抱起小个的拿起镰杆子使劲从树上往下钩,嘴里呼喝着“
一、二”的号子。随着“喀嚓”一声,一枝枝槐花从树梢飘然而下,引得树下的弟妹一阵欢快的笑声,抱着槐枝拢到一边,匆忙地动手捋起花来。有时连槐叶也被捋下来,夹在槐花的花瓣中。
姥姥在欢声笑语中把择好的槐花洗净放进锅里,在开水里烫一滚,捞出来挤净水,然后少用点油,在锅里煸一下,再加进去粉条炖熟。我们闻见溢出来的香味都坐不住了,挨个地去厨房打听消息。那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的味道,至今还难以忘怀。
后来,我高中毕业参了军,离开家乡去了内蒙古当了一名汽车兵。每天驾驶解放车拉石子,修通了通霍铁路、沈阳地铁、大连码头铁路,却再也看不到那清香洁白的槐花了。
几年后,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全家早已回到城里了。那一片片绿意葱茏的槐树林,一串串晶莹透亮的花蕊,一树树沁人心脾的槐香,似乎已从我的记忆里远离。
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闻家乡的槐香,吃家乡的槐花了。当我在神秘的芒山又闻到了久违的槐香时,我仿佛回到了儿时和小伙伴们一起捋槐花,吃槐花的欢乐时光。此时,家乡的槐树是否都成了参天大树,槐花是否也在竞相开放?是否还有人在槐树下捋槐花?突然想起了母亲说过,除了老宅门前两棵老槐树留作守宅没舍得砍,其它的槐树都已被砍光,栽上梨树了。
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我的家乡早已成了闻名的梨乡,并已被列入世界连片果园之最。年年岁岁梨花盛开的赞美之词连篇累牍,但我心中一隅还是会想念在那最困难的年代给我欢乐、帮我解饿的槐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心中暗想,无论花多大代价,我也要保住老宅门前的两棵老槐树!虽然它们年年不见长,花开自然落,但它在我心中比神秘的芒山上二十一景中的任何一景烙印都深。
久违了的槐树林,久别了的槐花香。神秘的芒山,刘邦捋须扶剑的雄姿,吕后怀抱婴儿的身影我记住了!但我更记住了神秘的芒山又添一景“槐香”。
槐香,令我永不忘槐恩,永不忘家乡。
第五篇:《紫陀螺》观后感
美丽的陀螺,美丽的希望
——《紫陀螺》观后感
电影《紫陀螺》太真实了,真实的就如同一部记录片。它那地道的关中方言,熟悉的乡村景物,纯真的儿童世界令人倍感亲切,尤其是片中表现的学校生活场景让身为乡村教师的我感慨万千。
影片主人公席布鲁的梦想很简单,简单的只是想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的陀螺。他几次央求父亲给他做,可这个要求一再的被家长遗弃。席布鲁做了两天的梦,都梦见父亲给自己做好了猴,然而醒来都是空梦一场。不得已,他决心自己去做。没有材料,就从树上拽树枝下来。好说歹说,连哄带骗借来同桌女孩的刀子来削猴,然而大拇指粗的树枝削出来的猴只能被人取笑。被讥笑着回家发现邻家爷爷门口有一个大木墩子,于是削了削做成超级大猴拿到学校给整天讥笑他的”八大金刚”们看,可猴转不起来,发不起来。接着又被嘲笑了。后来他又用桐树苗削了一个猴,等他削好之后发现,桐树中间有个洞,显然不适合做猴。再后来,父亲的锨把不幸成为牺牲品。席布鲁磨刀子,削猴把手都磨烂了,连上课都在课桌底下削,终于削好了,激动的在课堂上刚拿出来欣赏,就被老师没收了,顺便把班上男生的猴全收了。
这可怜的孩子让我的心里一阵凄凉,我为孩子们美好的愿望被无情的扼杀难受,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被无情的摧残难受。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那不发达的乡村,孩子们的生活本来就是贫乏的,陀螺是孩子们唯一高档的玩具,可就这小小的愿望也实现不了。孩子们的心
中有太多敏感脆弱的东西需要我们好好呵护。可有谁会同情他们、帮助他们,又有谁了解孩子们真正的想法和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呢?影片中席布鲁的家长没有!语文老师没有!
席布鲁的语文老师,是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的缩影。他对待学生态度生硬,表情严肃,只追求应试效果,对学生的爱好、喜怒哀乐充耳不闻,永远高高在上,永远没有好脸色。他对孩子们缺少了解,他认为给孩子们一个好脸色他们就会翻天。为了全区统考中的排名,他挤占孩子们最喜欢的音乐课复习。爱是教育的灵魂。雷老师恰恰缺少了对学生的爱,他对米老师说:“时间长了你就不觉得他们可爱了。”因为缺少爱,雷老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罚站、罚抄写、赶出教室是他的惯用做法。也正是他的冷漠麻木,让席布鲁形成了习惯性遗忘,一见到他,就哆嗦不自在,更甭说好好地背出来了。雷老师对席布鲁的教育是失败的。难道席布鲁这个野性十足,顽劣的学生真的就无药可医了吗? 席布鲁能碰到米兰老师是他的幸运吧。年轻美丽的音乐老师米兰温柔如水,充满爱心。她的爱像春风化雨,滋润着席布鲁的心灵。席布鲁磨刀子,削猴把手磨烂了,改成绩让父亲在家长会丢人被打得脸肿了,米老师给他涂红药水。米老师让他和虎子帮忙抬水,抬水回来还有糖吃。米老师温柔、亲切的态度让席布鲁消除了恐惧,找回了自信,流利的背过了课文。后来,米老师主动承担起席布鲁的背书检查任务,还经常为他补习功课。这样,一步步的信任、关心、帮助,让米兰老师走进了席布鲁的世界,也得到了席布鲁的回应。当一个老
师像用心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教育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她的学生肯定个个都有出息,绝不给他她丢脸。席布鲁由喜欢老师到喜欢学习,痴迷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也许是为了奖励席布鲁,米老师将红蓝两色墨水混成了紫色,用紫色给猴上画了些漂亮的画。美丽的紫陀螺,寄托着米老师的爱心,寄托着席布鲁的希望。
影片的最后,只是心酸和满眼的苦涩。米兰老师走了,席布鲁追着那辆满载着老师家当的车,一路跑着,直到跑不动了,面对开走的车子,他哭着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这是送别,也是呼唤。席布鲁在呼唤米老师!教育在呼唤“米老师”!时代在呼唤“米老师”!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就不能做的和米兰老师一样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