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春短评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新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无论原来是什么岗位、任什么职务、做什么工作,退休以后大都投身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有的喜欢吹拉弹唱,有的热衷篆刻书法,有的潜心摄影绘画,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而且很多同志干一行、专一行,还从业余爱好成了行家里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种退下来领导干部纷纷进入文化队伍行列的现象,似可称为“老来归队”。更有意思的是,很多退休领导干部在投身文化活动之后,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进而反思自己在职在位时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支持不力、投入不多,对目前公共文化设施不够健全、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感到遗憾。再想弥补,却已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自然就有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慨叹。这种情况,或可称为“老来后悔”。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反映的是个别领导干部的扭曲心理,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和广大人民群众一样,笔者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向来深恶痛绝,对一些领导干部受此影响以权谋私导致晚节不保,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深感痛惜。不过,前面提到的一些领导干部从“老来归队”到“老来后悔”,并由此对在职在位时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抱憾不已,进而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句话来调侃自己悔不当初的心情,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感到至少可以作两点解读。
其一,这种现象反映出一个规律。那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表现出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健身益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过去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精神文化需求相对于物质生活需求是次要的,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当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文化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会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0.4以下,居民生活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文化需求呈现出“井喷”之势,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热切呼唤更加丰富、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对领导干部来说,在职期间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文化爱好;退休之后终于有了较多空闲时间,可以更多地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未曾有过的乐趣,不仅能够充实晚年生活,而且发掘了自身的艺术潜力、提升了人生境界,成为颐养天年的精神港湾,这就是退休领导干部纷纷“老来归队”并且乐此不疲的原因所在。
其二,这一现象还揭示了一个教训。那就是,尽管文化十分重要,但在一些在职在位的领导干部那里,却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推动不力,埋头于其他工作而将文化工作置于一旁,待到退休“归队”后,深入到群众文化生活中,体会到群众的感受,这才发现自己当初治下的公共文化设施捉襟见肘、欠账太多,难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猛然有了切肤之痛,然而已经追悔莫及。
上面的一个规律和一个教训,值得各级领导干部深思。那就是一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担当,充分运用好手中的权力,抓紧为文化建设多办好事实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为自己退休后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创造条件,在客观上达到“今天为民创建”、“明天与民共享”的效果,而不要在退休后留下徒呼奈何的遗憾。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也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成为徇私舞弊的工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作一点“新解”,那就是,对于以权谋私者来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害人害己,要坚决防范和杜绝;对于为民谋利者来说,不妨多一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责任感紧迫感,多一点用足权力、多办好事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果这样去看待“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那就是一种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积极心态和做法,是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相符的,也是会受到人民群众认可和欢迎的。
这些年来,尽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总体上文化建设的步伐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无论是文化基础设施布局还是文化市场繁荣程度,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更应强化政府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乘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强劲东风,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和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步伐,抢抓机遇、充分作为,以高度的自觉和扎实的举措,推动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走上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轨道。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用好手中权力支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代就一定会更快到来,文化建设的成果就一定会更好地惠及每一个人,那种“老来后悔”的遗憾自然也就会消失了。(永 春)
第二篇:短评
短评:财富不是人生惟一的目标
新华网武汉1月8日电(记者 冯国栋)坐拥价值千万元的房产,武汉环卫女工余友珍不为财富所累,处之淡然让人钦佩。她身上体现的劳动观和财富观,是真正富有之处。财富不是人生惟一的目标,比财富更崇高的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勤劳创造价值财富。余友珍不是一开始就做环卫工,她种过菜、干过运输、帮人做过饭。艰辛的生活磨炼了她耕耘不辍的劳动观。“人吃了饭就要干活”。靠着勤劳致富,她用双手不断耕耘,盖起了“洋楼”,后来又在环卫岗位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生活因勤劳得到改善。
得益于城市发展,余友珍因拆迁还建,变成拥有千万房产的“富婆”,她没有因富裕而改变人生追求。在她看来,穷的时候怎么过,富了还该怎么过。财富面前,余友珍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财富所累,不因财富而退,继续风里来雨里去,坚守环卫工作第一线。
人生的目标不是享乐,财富也不是终点。余友珍用行动告诉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勤劳的本色不能丢。这种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和财富观,才是人生动力的源泉。(完)
第三篇:短评
人民网评:用制度之手遏制微权力的“任性”
给残疾人的生活补贴,社区干部也敢挪作他用;街道拆迁工作人员收了“好处费”后,通过拆迁档案造假等手段,使一些人多得补偿款20多万元。日前,湖南长沙通报多起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意在警示当地党员干部引以为戒。有权不可任性,即便手中只有微权力的基层干部,也不能自外于制度和监督网络,成为监管的盲区。
十八大以来,反腐的高压态势之下,一批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显示了中央反腐零容忍、从严治党不松劲的坚强决心,政坛风气为之一新,增强了人们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随着反腐的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和期待,老百姓对清除“身边的腐败”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与那些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反腐大案相比,治理微腐败、管住微权力,正在成为反腐攻坚战的重要部分。
不管是村官,还是社区干部,虽然职位低,但权力未必小,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他们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直接担负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落实、民生红利的普惠,对集体土地和资产等资源,以及公共事务的运行,也很有发言权和影响力。我国有几十万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也超过十万个,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这些微权力构成了毛细血管网,是长治久安的微观支撑。
失去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基层的微权力也不例外。长沙通报的几起案例很有代表性。从征地拆迁到保命钱,从住房保障到扶贫资金,微权力的腐败病毒,正向民生重点领域渗透和蔓延,公权私用、权钱交易、侵吞挪用等是常见手段。从近年来查处的大量基层腐败案例来看,大多呈现相似的乱象和症结。值得引起深刻反思,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
办案调查发现,“微权力”腐败人员往往对自身工作职责和责任缺乏清醒认识,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上严重扭曲,“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思想、“都这么干,查不着我”的侥幸心理比较普遍,导致一些人受到私欲驱动,不惜以身试法,最终坠入腐败犯罪的深渊。
另一方面,从案发地方和单位内部监管机制来看,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给权力滥用留下了空间。不少案例显示,在征地补偿、项目招标、物资采购、工程验收、资金拨付等具体环节上,一些部门或项目负责人的权力相对集中,操作空间较大。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往往利用行政管理、审批监督、财务监管等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违背透明、公开原则,要么个人说了算,要么搞暗箱操作,要么内外串通,使监督制约机制陷入空转,为“微权力”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酿成了“小官大贪”“村官巨腐”等腐败毒瘤。
微权力一旦变质,其危害也很严重。对老百姓而言,“身边的腐败”造成的伤害,感受最为直接和深刻。治理这类腐败现象,遏制微权力的“任性”,同样需要双管齐下。从主观方面,让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当是精神“补钙”的重点。从客观方面,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根据基层职责和权力运行的特点,“量身”打造对微权力的常态化监督约束机制,尤其是把公开透明机制、群众监督机制这些管用的制度建立完善起来,着力营造不敢、不能、不想腐败的制度环境。只有制度发力了,发威了,才能让微权力心存敬畏、规范有序,沿着公共利益、公共服务的轨道运行下去。
人民网评:“没升官就贪腐”,多么可笑的借口
河北省大名县原县委书记边飞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滥用职权一案日前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判处边飞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边飞在被查后忏悔,自己在县委书记的位子上坐久了,感觉工作干得不错,但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心态开始失衡,从第二任县委书记开始,就只想着怎么多挣钱了。
干得好不好,自己说了不算;该不该升迁,自己说了更不算。边飞没能当上市领导,显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断裂,他恼怒之下想着怎么敛财,足见他把从政当成了两条路径选择,要么当大官,要么发大财。当不了大官,就得发大财。边飞敛财确实惊人,据法庭认定,他先后多次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贿赂,包括人民币、外币、黄金、房产等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5920余万元,另有价值人民币4190余万元巨额财产不能说明来源,其滥用职权还造成国家财产流失776万余元。
一个县官,涉腐逾亿元,令人惊愕。没当成大官,而是沦为大贪,边飞的贪腐路值得解剖。
其实,现实中有不少奉行“不升官就贪腐”的官员。比如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南京市江宁区交通局原局长王平,落马后也称,他2006年调任江宁区环保局局长后,感觉“政治前途进一步发展的希望比较渺茫,就想在物质上得到弥补”,于是大胆接受他人贿赂。
有句打油诗说得好:“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一品当朝为宰相,想得山河夺帝基;心满意足为天子,又想长生不老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即便边飞等人获得了提拔,得到了重用,被安排了更重要的位置,他们也不会满足,极有可能贪腐得更厉害。贪念不除,放在哪个地方都危险。
说到底,所谓的“没升官就贪腐”,只是为自己腐化堕落找借口而已。对此,河北省纪检系统一位官员说得很清楚: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边飞不能正确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没有抑制住自己的私欲,把为己牟利凌驾于为民谋利之上。政绩观出现偏差,就不能坚守原有的理想和信仰,就会给自己找更多贪腐借口,以求心安理得。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这些贪官从不会彻底忏悔,反求诸己,而是习惯于找原因,甚至拿苍白借口说事。
当官不能过度考虑个人得失,更不能沉浸于必须当大官发大财的误区之中。总书记说过,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少一些“官”念,多一些清廉,当为官员所思所为。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辩证看待“人走茶凉”
“人走茶凉”是对世态炎凉的一种形象表达,经常有人以此慨叹离开工作岗位后处境的变化。但对于“人走茶凉”也需辩证看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应当成为一种常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长期以来,我们党的许多领导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正确对待身份地位的变化,对新班子的工作自觉做到不插手、不干预,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赢得了大家的尊敬。然而,也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而且导致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甚或拉帮结派、山头林立,搞得人心涣散、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照理说工作上的“人走茶凉”是常情,为何有人执意“人走茶热”?就当事人本身来说,主要有两类原因: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一个单位好不容易站稳脚、有威望、说了算,不甘心退休后落个“人走茶凉”,于是千方百计延伸权力,不管政策如何、不顾政德影响,努力让那杯“茶”始终热着;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搞“余权”之意,只是离开领导岗位后极不适应,加之有些亲朋好友指望其继续为自己的利益发挥“余热”,便为这杯“凉茶”不断添柴加火。两种原因,尽管动机有异,但都对其原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其实,“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现象。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仔细琢磨,确实不无道理。从事物本质上理解,“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杯“茶”是主人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主人就不会再续热水,也没必要再保持茶水的温度,只会把喝剩的茶水倒掉。因此,人走了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
从工作层面上剖析,“人走茶凉”是一种社会规律。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拥有原来那份权力和待遇。只有“在其位、谋其政”的人,才会履行与其责任相匹配的职责。因此,这种“人在茶才热,人走茶自凉”纯属正常。
从情感角度来体会,“人走茶凉”是一种人情规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当个人离开单位、职位后,与以往同事、部属、熟人的联系往往逐渐减少,久而久之,关系淡了也是正常的。因此,过去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不到一次电话铃声;过去被邀请出席各种庆典、宴会、研讨会、论证会,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凡此种种,均属情理之中的事。
可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是一种常态,应辩证看待、正确对待。对领导干部来说,从岗位上退下来,不再负责那份工作,自然也就没有那份权力与责任,应及时调整心态,适应人生转变,以免陷入无穷烦恼。对于组织而言,应立好规矩,把尊重感情与明确职责区别开来,杜绝说情之风、挡住干预之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提倡把工作上的“人走茶凉”作为常态,绝不能影响对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绝不能影响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但是,应处理好情感与原则的关系,切不可将本该凉了的茶水加热后再端上桌子。
第四篇:常春迎论文
冠县柳林镇武训希望小学
趣味教学 ——使小学英语课堂“动”起来
作者:常春迎
时间:2013.5.9
趣味教学 ——使小学英语课堂“动”起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性交流语言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英语教育的发展势必要摆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小学英语阶段的教育。新课标的任务和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教师打破“一言堂”“填鸭式”呆板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英语 趣味教学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英语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刚刚起步,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目标上过于重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掌握,忽视了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
小学生活泼、生性好动、精力不集中等生理和心理特点也要求我们改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改变呆板的英语课堂气氛,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创新,开展趣味教学。构建趣味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是多样的,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课堂可利用的趣味教学方法。
一、寓学于玩,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在英语课堂中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结合英语活动教学法,采用“大小声”“猜拳”、“看嘴型猜单词”、“击鼓传花”、“找朋友”等游戏活动,以活泼有趣的游戏形式与英语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读和识记单词,让学生在玩乐中快速有效、轻松愉快地记住新单词。具体做法如下:
1、大小声:教师大声读单词的时候,学生必须轻声读;教师轻声读的时候,学生必须大声读。如此大声、小声交替快速朗读,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能够很快地读准单词。
2、猜拳:猜拳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玩而且爱玩的游戏。把单词作为猜拳的口
令,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如:在学习“cat dog panda”时,我们用“catdog panda”代替“锤子、剪刀、布”。学生边说单词边玩猜拳,获胜者高举“V”字手势,兴趣盎然。
3、看嘴型猜单词:教师只做单词发音的口型,不发出声音,学生看口型,猜出单词,并大声地说出来。这样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清楚地看到教师发音的口型,更好地读准单词。教师示范后,可以由一个学生做口型,其他学生猜;也可以在小组活动中玩这个游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4、击鼓传花:全班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各拿一个单词卡或图片,教师发指令:“ Begin!”各组快速传卡片或图片,边传边读该卡片上的单词,教师说:“Stop!” 全部停下,拿到卡片的学生必须站起来,读出该单词。
5、找朋友:把单词卡和对应的图片发给若干个学生,由一个学生随意说出卡片上的单词,拿着该单词和对应图片的学生迅速跑出来,站在一起,结成朋友„„站对了全班同学一起读出该单词,这样利于学生巩固单词,以便更好地记住单词的音、形、义。
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玩,寓识记于游戏活动中的教学形式,即能够及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创设了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愉快互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记忆深刻,效果极佳。
二、巧设情景,营造语言氛围
以情景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间的一种心与心的交往和沟通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鸣,达到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创新潜能、促进学习成果内化的目的。
1、激情引趣,带入情景——在情境中热身
上课前组织学生唱英文歌曲,是营造良好英语学习氛围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歌曲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内容活泼、旋律优美,还要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如:在学习与水果有关的内容时,唱《Anappleaday》,学习家庭成员
时唱《FatherandMother》学习数字时唱《Tenlittlecandlesdance 》、《One、Two、Three、Four、Five》„„
此外,可以利用旧曲新唱的形式来学新内容。比如,学习Whatareyou doing?时,利用同学们熟悉的歌曲曲调《HappyNewYear》或《两只老虎》来学习。
猜谜、故事、歌谣等不同的热身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个明确的任务、一段轻快的歌谣、一首欢快的歌曲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2、模拟实践,创设情景——在情境中运用
英语教学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模拟情景就是在课堂上模拟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创编对话,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用语言进行交际、做事的能力。如在学习有关运动的单词jump, run, ride, play football, play basketball.创设环境在班内让学生招募运动员,找几个同学真正地做一做这几个运动进行比试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句型“Can you„”“Yes, I can.”“No, I can’t.”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运用于交际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英语的实用性。
另外,在课堂中提倡用英语组织教学,做到课堂英语化,给全班学生各取一个英文名子等做法也是创设情景、营造语言氛围的好方法。
三、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活”教科书,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
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多运用电教工具。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只是教科书而已,不能说话也不能动。想方设法,利用电教器材如TV、VCD、电脑、录像等,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做笔记和机械训练的形式,课内外相结合使英语语言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同学设置不同类型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们喜欢的课堂活动,如每天课前一两分钟的表演:学生自由组合,形式不限,体裁不限。他们利用这一两分钟的时间讲故事、表演对话、唱歌、谈论生活中有趣的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总之,单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趣味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兴致、活跃学生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化乏味为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轻松地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湘湖生活》——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教学朱明亚
2、——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梅露英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电教媒体与小学英语课堂情境的创设 姚建芬
4、《愉快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十六、短评
(一)短评的含义和特点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简明扼要、运用灵活的言论。与社论、评论员文章相比,它的题材没有那么重大,因此庄严、凝重的色彩少一些,轻便活泼的特点较突出。
短评的特点主要有三个。
1.一事一议
短评要想写得短,必须遵循一事一议、一理一评的原则,针对一个问题、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把道理讲深讲透。
2.新鲜独到
短评的内容不能是老生常谈,要有新意,要有独到见解。新鲜和深刻其实是不可分离的,有了见别人之所未见的深刻认识,才能给读者以新鲜感。
3.生动活泼
短评形式多样,笔法灵活,常常三言两语,切中肯綮,语言机警,议论风生。
下面我们考查一篇短评,以便对短论的上述特点有一个具体的认识。2000年3月28日《大河报》有一篇行使新闻监督职责的报道,揭露某县一科级干部花巨资为其父大办丧事,引得方圆几十里的十几万群众前往观看的行径,标题是《“科官儿”家的丧事像庙会》。发表的同时,配发了一篇短评:
变味的孝道
宋 立 民
大操大办,大吹大擂,大手大脚——直把丧事变集市、灵堂当市场,事情发生在堂堂国家干部身上,真叫人难以置信。
尊老爱幼,惟忠惟孝,是我东方古国的传统美德。无奈“过犹不及”,操办得过分,也就变了味。以现代眼光观之,此举一是摆阔气、显特权,于管听、管看、管戏、管饭中脱离了群众,影响恶劣。二是一掷千金,铺张浪费,与下岗工人、失学儿童形成鲜明对比,且不符“厚养薄葬”的新道德。三是吹吹打打更兼做礼,不无封建迷信色彩,有损国家干部形象。
以传统“孝道”考查,一是极力张扬,不合“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古训。二是灯红酒绿,有悖“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的礼仪要求。三是因不像“公仆”而引起民怨,违背“立身行道、扬名后世”的原则。
孝子贤孙们,鉴之戒之!
这篇短评字数不过三百露头,针对“科官儿”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痛下针砭,一针见血,可谓一事一议,单纯集中。以现代眼光观照,以传统“孝道”考查,角度不同,结论一致,写得颇有新意。文章引经据典,条分缕析,但毫无陈腐感和八股气,反显得视通古今,得力于多变的角度和机警的语言。总之,这是一篇颇为精致的短评。
(二)短评的写作
1.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在短评写作的选题和论证中,首先要引起注意的是“大”与“小”的关系的处理。在选题时,应该“大”中取“小”。这里的“大”是指纷纭复杂的现实社会,犹如无边弱水,浩瀚无涯。短评不可能展开笔墨去评论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只能从中选取一事、一人、一景、一物来评议,这就是“大”中取“小”。但评论针对的事件虽小,却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借小事件阐发出有广泛意义和深刻价值的思想见解,最好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遍意义,这就是“小”中见“大”。
2.深入剖析,准确概括
短评是一事一议的写法,笔墨往往集中一点,不及其余。有谚语说:“瞄准一点,才能挖出一眼深井”,短评既然瞄准了一点,就应该挖出一眼深井来,也就是说,短评要有深入的剖析。除了剖析,短评还要有准确精当的概括,使全文的中心突出,焦点清晰。
3.形式多样,语言活泼
短评是议论文,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刻意追求文采。不过,短评也不能像传经布道那样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为了获得更多读者的共鸣,短评要尽量写得通俗、生动、活泼。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注意文本体式的多样化。可以写成论文式的,也可以采用读后感、家常话、小品文、随笔的形式。另外,语言不可拘谨生硬,要有些幽默和机警,要有些独特的风格和文采。
【 例 文 】
靠什么铲除黑势力?
王 比 学
据近日媒体报道,某地换了一个新的公安局长,对为恶一方多年的黑势力,敢抓敢管,铲除了这些长年欺压百姓的恶霸,百姓感激涕零,纷纷送匾送物,感谢该局长。该局长也因嫉恶如仇,一身正气,被树为扫黑除恶的典型。
看完这则报道,我在对这位局长充满敬佩之情的同时,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铲除黑势力,难道只能靠某个“青天”吗?在这位好局长上任前,当地的党政领导干部都在干些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近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规定:“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由此可知,社会治安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对
于各级党政领导而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责任,而是一项政治责任。当一个地方黑势力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多年,而非得借助外来一位公安局长来铲除时,这个地方的党政领导保一方平安的职责履行得怎样,就不需赘言了。
有些地方官员也许是将精力只放在了抓经济上。抓经济本无可厚非,但不能放松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试想,一个地方的治安状况一团糟,那地方的经济形势能好起来吗?一个地方的经济持续发展,只能建立在稳定的社会治安的基础上。在今年的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治安工作经常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应按《意见》的要求,严格执行领导责任查究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因领导干部工作不力而导致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问题的地方、单位及部门进行领导责任查究的力度,坚决实施一票否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切实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
公安局长将多年的地方黑势力打倒了,这是值得称颂的事,但我更关心的是那个地方的党政领导为什么还稳坐“钓鱼台”,有关部门是不是也该查查那个地方的领导责任制落实得怎么样。免得以后再出现黑势力横行,还得求助于局长之类的“青天”。
──人民网 200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