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写好新闻短评
如何写好新闻短评
文/谢浮名
《2010年湖南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明确规定,占6分的文字表达题为二选一的形式,一是文化经典解读,一是新闻短评写作,答案百字左右。
这是一道全新的考题。如何写好百字左右的新闻短评,成了摆在广大考生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新闻短评,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自然有着新闻评论的特质:一,注重缘事而发,抓住新闻时效性,与热点新闻事件,特别是各界关注的民生热点相伴而行。二,迅速及时地传递民情,尽到“社会守望者”的责任的义务。三,必须“短、浅、俗”,新闻评论不是大学课堂里的高头讲章,其阅读对象范围广阔,不仅有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更有广大的普通市民和农民,这就要求篇幅短小,文字浅近,要符合普通老百姓的阅读习惯。四,具有独特的话语立场与视角,忌矮子观场,随人俯仰。但是,作为高考题的新闻短评写作,和通常的新闻评论并不完全一致,概括起来,在如下几个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面目:
首先,《说明》强调: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看法,表达情感。什么叫做负责任?不言而喻,不能让无谓的牢骚,粗浅的感性认识左右了写作过程,自始至终,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都是第一位的。比如,1月24日《长江商报》报道,在今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上海的六所高校不考语文。这样一则新闻,折射出当今社会母语地位的尴尬。如何进行负责任的评论?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其结果只能是发几句牢骚,怒斥一通上海高校,不可能产生深刻的观点。如果进一步思考,不难发现,不考语文,是对母语的歧视,将有损民族自信力的构建。这样的评论,才是负责任的评论。
其次,要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南方都市报》发过一篇题为《污染指数上升不等於污染加重?》的新闻评论。文章开头引用两则新闻:一是国家环保总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包括深圳在内的广东省三个污染指数有所上升。一是深圳市环保局局长表示,污染指数上升不等于污染加重,深圳环境目前总体趋势向好,不能说深圳污染加重。基于此两种说法都来源于不同“权威”,作者指出,如此方枘圆凿,“老百姓不糊涂也难。”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不能不令人信服。
第三,因为篇幅短小,限定了百字左右,不可能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这就决定了新闻短评的写作的基本范式:以最简省的语言提出鲜明的观点,切忌对新闻材料进行繁冗的引述;道理阐述不能面面俱到,而应该只列出最有创意、最具个性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与思考。三到五句话最好。
爰举一例。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写作一篇短评。《武汉晚报》2009年9月15日报道,“我是东北人,在汉口火车站下车想问个路,结果别人都指着一个大大的蓝色提示牌不理我,牌上写着:‘请不要搭理陌生人问话,谨防上当受骗。’这牌子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昨日,汉口火车站旁的一块提示牌引起了外地游客的异议。警方表示,车站一带常发诈骗案,这属于善意提醒。
(例文一)善意提示牌?不善!
警方在火车站挂出提示牌的行为不妥。警方初衷虽好,但把所有人都当作了为非作歹的“假想敌”,让人看了不舒服,也把初到武汉而不熟悉道路的客人推到了无助的境地。面对火车站治安秩序不好的状况,及时打击违法活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才是警察的职责所在。
(例文二)应该倡导善行
警方悬挂提示牌,这一行为不妥。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搭理陌生人的问话,为他人提供热情帮助,这类向善的行为彰显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需。警方这一提示反其道而行之,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例文三)善意提示牌的隐喻
警方悬挂提示牌,这一行为隐喻了社会的信任危机和人情冷漠。任何一个民族及其政府职能部门本应倡导善行,但武汉警方却挂出如此雷人的提示牌,无疑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在这个信任匮乏、陷阱林立的社会,也许唯有躲避才是免祸之道——这一提示牌背后的社会隐喻,才真正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分析三篇例文的结构,我们不难发现,新闻短评要点有三:标题;观点;理由。标题宜直揭主旨,不必花里胡哨,拐弯抹角;观点的陈述要鲜明简短,可有可无的修饰语一概删除;道理的阐述只要写出感悟最深刻、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点即可,不必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写作过程里,最应该留意的是观点的提炼,要尽可能做到深刻,新颖,道一般人所不能道,挖掘出新闻事件的现实意义。比如,如今的高校,存在着大学生寻找枪手代考的现象,假如一味地指责替考者、寻考者的诚信缺失,则太过肤浅。如果能深入思考,指出这种现象代表着一种风气——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弄虚作假、犯科作弊似乎已经不再是一种羞耻,立意就高远多了。其实,任何长期存在社会问题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简单地分析事件本身的参与者,也不能仅仅触及到事件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应该深入到问题的骨髓,这样新闻短评才有价值。又如对待民间反扒现象,光肯定会流于表象,最恰当的方式是,既给予肯定,又明确指出民间反扒作为一种私力救济方式,是建立在对法治秩序不完全信任和不完全服从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深刻多了。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叙)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评)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析)
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结)
新闻短评,顾名思义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它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日常读报会发现,在重大新闻报道的最后往往有一个 “编者按”,我想,那就应属于新闻点评的一种。既然是“点评”,我们就要针对新闻中的具体事件,旗帜鲜明地拿出我们的态度意见。点评一定要是非分明,要画 龙点睛,要切中要害。怎样才能具体做到这些呢?
第 一,我们要读懂新闻。通过阅读,我们要了解:①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②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关背景如何;③文段中指出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突出细节是 什么;④事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⑤事件的本质是什么,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把新闻的脉络理清楚。
第二,选好点评的角度,切中要害,点到位。针对新闻,我们要抓住主体,抓住要害,抓住事件的本质(透过现象到本质),准确提炼观点。新闻点评一般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某某事件怎么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或反映了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的何种问题),对这类现象我们该怎么做。这里要注意,点评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什么都想评。点评的篇幅要小,目标要集中,要切中要害。
第 三,点评要精当、独到,要鞭辟入里,以理服人。针对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我们要高屋建瓴,从理和法的角度去看待。然后旗帜鲜明、是非分明地把我们或褒或贬的 态度表述出来,那样评的导向也就十分明晰了:或引导人们向善,或劝戒人们警醒,或引起人们深思……切不可凭空漫说,言不及义,无理取闹。
第四,点评要讲究艺术性。看准了问题后,我们还要选择表述的角度。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力求新颖、独到,做到生动形象、文采丰富、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才能使人耳目一新,切忌陈旧、老套、死板。怎样写好新闻点评
———兼评《检察日报》专栏“新闻快评”
近读《检察日报》的专栏“新闻快评”,感到很有特色:一是配合新闻、有的放矢;二是一事一评、火力集中;三是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四是做到了每周三在第五版最右栏设一长条作为“新闻快评”园地,每期登载快评3至4条。“新闻快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
如《井盖之惑》(11月24日),就北京今年1月至10月,三分之一的井盖失窃了,失窃数为21090个。点评说:“负有保护井盖的部门多达19个,该保护 好了吧?事实却正相反——谁都有责任,意味着谁都不负责任,这正应了一句老话——鸡多不下蛋。”三四句话点评出问题的实质,特别值得相关部门的深思——何 以鸡多不下蛋?
再如《500元以下:免赔》(11月3日),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11月1日正式推出机动车辆保险附加绝对免赔额等条款,其中规定“500元以下的 损失免赔”,点评说:“这种德行的保险公司可不是一家两家。和他们比起来,把话说在前头„500元以下免赔‟倒是进步。”“会不会有人哪天出了事,一看损 失在500元以下索赔不了,干脆撞它个狠的?”点评得很有讽刺的意味,这样的保险公司“惟利是图”的“德行”实在让人寒心!再看12月1日的《封口费》,即企业用于堵媒体之口的钱称为“封口费”。这份钱已经成为少数财经媒体的一笔特殊收入。点评严厉地抨击:“„有钱能使鬼推磨 ‟,„封口费‟的出现让我们明白:有钱也能使鬼不推磨。拿了钱,对坏事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钱拿得再多一点,两只眼可以都闭上。可是,眼都闭上了,你这 个媒体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难道留着就是为了让记者收„封口费‟?”点评有独到见解,质问得相当有力。
这样结合新闻,进一步点评,既扩大了新闻的效果,又深化了对新闻提出问题的认识。激浊扬清、抑恶扬善,显示出言论的力量与作用。
像《检察日报》的“点评”这样形成制度化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专人分工,轮流点评,风格多样,有所比较,相互竞争。
当前有些媒体的点评写作的主要毛病是:新见解少、评议少,重复、引用新闻事实多;说理不精彩、不深刻;文字欠生动,欠文采。标题也缺乏评论的特色。
点评,是新闻评论的一个品种,它比短评还要简短。说得更宽泛一些,编者按、编后、编辑有话等也属点评之列。它以新闻报道为依托,从具体事实中画龙点睛地评说,旗帜鲜明地点明要害。
如何写好点评呢?
一要评在点上。点评的篇幅很小,要一语中的,要聚焦在一个焦点上,就像立靶子那样,得射中靶心。而不可分散,什么都想评。
二要评得有理。好的点评应做到导向鲜明,事理清晰,鞭辟入里,以理服人,发人深省。三要切中要害。点评虽短,并非浅薄、平淡,不能钝刀子割肉,而要单刀直入,笔锋锐利,评得尖锐,评得有力,点到痛处。
四要评得生动。可以引经据典、谈笑风生。关键是要语言活泼、生动,多运用群众的话语,切忌知识分子腔。要讲究点艺术性,言简意赅,语言简洁,干净利落,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写好点评的第一关,是主题要选得准。点评的题目哪里来?题目满地跑,看你会找不会找。题目要选得小、集中,而不要太大、太空。选题一定要是当前最需要反映 的,紧紧围绕形势的,是党和国家以及广大群众最关注的事情。要善于以小见大,从普通的生活场景、事件中反映重大的主题。1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了 《人大代表王廷江参与打骂飞机乘务人员》的新闻,夜班值班编辑当即写了“及时评论”《他胆咋这么大》,连续提出7个问题,责问王廷江的“跋扈”,“特殊身 份”,强调“一个好公民至少不能违纪违法”。简短的点评为百姓说了话,读来很是解渴。
第二关是引文简洁。一般来说,报道的原文都比较长,点评稿时要把握“三少、三多”,即过程叙述要少,简短的分析、结论可多;重复的例子要少,典型、有特色的事例可多;空洞的议论要少,求真务实的话语可多。同时注意,在归纳、衔接、过渡中,要忠于原意。第三关是提炼特点。这是写好点评的重中之重。从新闻的报道中,看到了什么?应当肯定什么?应当否定什么?都要在提炼中加以明确。提炼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分析,力求做到准确、精练,使点评稿尽量反映并符合客观实际。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要善于梳理,使之系统化,综合提炼主题与观点。
第四关是恰当评价。不可拔高。要讲究实事求是,不能把话说绝对了。
希望更多的编辑、记者拿起笔来,多写点评、短评,那样你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了。(作者系据新华社高级编辑)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评论
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评论呢?这个问题也困扰过我很长时间,因为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人进入这个领域确实很难。那么在写评论之前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学习别 人的评论,分析别人评论的文章。这方面可以多看报纸,报纸的评论一般比较深邃,而网络上的评论一般比较简单,观点比较鲜明,这都要学。
看报纸主要是看他们评论的结构,也就是学习他们的评论的手法,各段的衔接;而看网络评论则是努力学习他们看问题的切入点,这是培养自己对新闻的敏感性的。在报纸方面我推荐《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在网络方面我推荐网易、新浪和腾讯。以上这些针对某个单独的评论来说的,要是想把握这个评论的趋势,建议去看看五大门户每天的新闻排行榜,以及跟贴,看新闻排行榜可以知道最近的热点是什么,看跟贴是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观点。
具体到评论的操作上,一般简单的就是三段式,第一段引用已经报道过的新闻,第二段是对这个新闻的评论,第三段是总结出结论。这样的段落对初学者最合适,因为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只要观点有说服力就可以成功。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加叙加议,这是比较难的,是一边截取原新闻,一边进行分析的方式,这样的 方式对事件阐述清晰,结合紧密,但不容易把握结构,最好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使用。
评论是原则是不要偏激,每个评论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写评论,假如你只是为了写而写,那么即打动不了别人,也只能是篇垃圾文章。记住写评论的人需要同情心、需要宽容心、需要爱心!
说到小技巧就是写评论的时候要自己先在脑子里过一遍自己的观点,要看这个观点是不是有足够的论据,是不是有与大众常说的观点不一样。我记得我写的一篇评论是评一个农民的钱不小心被粉碎成纸屑,后来银行破例给他兑换的事件的。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银行正确,认为这是银行的人性化的做法。我当时的观点则 是这样于法不容,站在法律的高度,凭什么破例呢?而且粉碎后基本上无法识别,那就应该依法不给予兑换,假如觉得农民可以,可以人道给予帮助,但不应该是采用破例兑换的方法,这破坏了依法办事的准则。
所以说,评论最忌讳人云亦云,你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清楚的阐明这个观点,要少绕弯子!另外在展开论述的时候,应该举一些与这个事件相似的例子,以及这些例子的结果,来加强评论的说服力,在引用的时候,可以横向的,就是与国外、或者其它省市比,也可以纵向,与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进行比较。要把引用做好,就要求有足够多的文化背景,可以信手拈来,这就要有足够的积累,多看书,多看书,还是多看书。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而不是看过就忘记。你的知识面有多广,知识有多深刻,决定着你评论的好坏。
最后就是总结观点了,在所有的评论中都要出观点,很多的评论都放在最后,这是因为经过论述以后这样的观点或结论就显而易见了,评论员所做的就是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表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最好能够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这样更有震撼力。
好的评论是震撼人心的,是能够发人深省的,切记不要为了写评论而写评论。评论员应该是高于一般编辑的,应该是有独立的思维的,应该是有爱心的。
新闻短评写作训练
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材料二 “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的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所说的现象。
(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1)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2)答案示例1:
对贫困学生的扶助要考虑到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在给贫困学生物质帮助的同时却在客观上伤害了贫困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扶助会给贫困学生的内心留下阴影。科大的做法不仅是—种关爱,更体现了一份尊重。
答案示例2:
贫困学生应有平常心。作为受助学生,经济上的贫穷并不等于地位的低贱,面对他人善意的关怀与捐助,应有一颗平常心,坦然地接受,而不应有自卑心理。
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2月14日,在长沙世界之窗,拍到的惊人一幕:一名年轻女子骑上毛主席塑像照相。一名年轻女游客在同伴的帮助下爬上毛主席雕像,并骑在雕像的肩膀上拍照。19日,网友“沉默的麻雀”在某论坛上发出题为“一个可耻的中国人”的帖子,该帖点击率已飙升至15000余人次,同时,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该女子的行为引来网友的一片讨伐之声。有人甚至提出要“人肉搜索”出这个“脑残”。从论坛发布的两张图片看,这名骑上雕像的女孩年龄在20岁左右,与她同行的一名男孩帮助她爬上雕塑,另外两名女孩则拿出手机为她拍照。
包括新华网等知名网站在内,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跟帖网友认为,这个女孩“可怜可悲”、“太没有素质”。一位网名为“炎黄春秋”的网友在天涯社区的论坛上发帖,认为这是“国耻”,是“社会之悲哀”,“让我们对这样可耻的行为全民共讨之吧!”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要点。(3分)
(2)针对上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不少于100字,4分)
(1)一女子骑伟人塑像遭讨伐(2)参考答案1:
姑且原谅骑毛主席像的辣妹。我认为,首先是公园管理部门没有尽到管理者的责任;其次,在“辣妹”的成长过程中,她的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对她的教育缺失;还有与“辣妹”同行的伙伴,包括附近的游客,对“辣妹”的举止没有及时制。“批评辣妹,又原谅辣妹,是在倡导一种宽容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一个怎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2:
在景区的骑在伟人的塑像上照像玩,这是不文明的,极其不妥的。因为对景点的景物,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塑像,或其它景物都不能任一在上面踩踏、骑坐,这是文明常识。于此大家表示愤慨是理所当然。我反对在景区骑在毛泽东塑像上玩的不文明行为。但也希望网友不要遵循文革遗风将此现象政治化,愤而斥之为脑残,去人肉搜索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参考答案3:
对于这样地行为可以宽容,但决不可原谅。名人形象雕塑,目的是“让游客直观地了解湖南历史名人,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于伟人,对于名人,应该说他们就是中华的见证人,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标志,这样财富性的宣传内容我们应该出于一种怎样的目的呢?与毛主席合影,是一种对伟人的尊重,更是体现对伟人的崇敬,似乎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意思,但骑在上面就有些有伤大雅,甚至有些龌龊的感觉,这位时尚少女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到此一游”的动机作出了这样的惊人之举,但却肤浅的很,无知的很。这样的行为可以宽容,但决不可原谅。
3、近年来,明星移民,国外产子的现象颇为常见,土生土长的中国著名演员巩俐远嫁新加坡并于上月宣誓加入新加坡国籍。章子怡早前开心地宣布已与美国富豪男友Vivi Nevo订婚,以及明年结婚;坦言有计划结婚及生育,她强调“即使下一代是美国人,但她永远都是中国人”。同样2006年前乒乓球国手邓亚萍,在巴黎一家医院剖腹产下一男婴。有人质问邓亚萍:为什么把孩子生在法国?中国之大,就没适合她生孩子的地方吗?分明是想混法国国籍。消息传出后,引起公众的关注,国内网友们更是掀起激烈的争论。(1)为上面材料拟一个新闻标题(3分)
(2)有人认为这是不爱国的表现。有人认为这与爱国无关,那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1)明星移民,国外产子现象引发争论
明星名人户籍移民引争论(2)答案示例:
不管是国外生子还是移民他乡,这与爱国无关。巩俐、章子怡加入他国国籍完全是为了爱情。邓亚萍法国生子又与爱国有何关联,爱不爱国不是拥有哪国的国籍,那是发自心里深处的情感,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就是最好的证明。再说加入外籍是她们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巩俐等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还是以正常的心态去看待此类现象。
答案示例:
这是不爱国的表现。巩俐此举虽属个人权利,却伤害了很多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对于明星加入外国国籍的意图,可能每人的出发点都不一样,但在国内名利双收的时候却放弃滋养自己的祖国,有一点忘记爹娘的感觉。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形时,应当记住做中国的公民是最基本的爱国表现
4.近日看到一则消息,标题是“1500硕士竞聘卖猪肉工作,据称包括海归人士”,言称如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别说大学生就连硕士博士就业也费劲,就有那么一家天才公司此时出了招聘广告,高薪之下竟引来无数硕士征聘,一下子火了。先前就有过“北大才子卖猪肉”的新闻,也听说过放弃20万年薪回家乡种红薯的硕士农民彭焕新,都挺成功的,虽然在世俗眼光里此举动不可思议,但人家自己乐意,而且赚钱了,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是别人的事。但今天这新闻够轰动,人数众多、层层筛选、条件苛刻。对于这一消息,上至教授,下至百姓,众说纷纭。
(1)为上面材料拟一个新闻标题(3分)
(2)对上千硕士竞聘卖猪肉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4分)
答案:
(1)上千硕士竞聘卖猪肉(2)答案示例1:硕士竞聘卖猪肉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如果市场有需求,就有实现的可能。一方需要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需要钱满足生活需要,好像也算得上市场经济的一种反映。改革年代,卖猪肉也需要人才,只有转变思想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答案示例2:
我为千余硕士竞聘“猪肉荣”的现象大声叫好。因为这是就业者端正心态、消除职业歧视的体现,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世上三百六十行,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根据贡献大小和市场规律来决定薪酬。更何况该公司还要发展壮大“卖猪肉”产业,需要的是人才。正确的就业心态是认清事实,积极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是继续昂着高傲的脑袋。
答案示例3:
硕士竞聘卖猪肉,这是对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年寒窗,却终于学非所用。虽说学历不代表实力,但研究生卖猪肉可以体现什么学术价值,知识力量。卖猪肉这活也可能需要统计学、经济学甚至会计学。但不至于需要硕士研究生吧。倘若一个妈妈指着“卖猪肉的”告诉孩子,他是硕士时,孩子又会做何感想? 我觉的正确的就业心态是认清自己,学以致用。
第二篇:好新闻
156条的《民法通则》出现“第159条”
本报讯(记者 彭玮蔚 通讯员 戴睿 徐康丽)一份简单的判决,竟出现了《民法通则》条文中所没有的“第159条”。记者昨日从宁乡县人民检察院获悉,通过多方调查,该院已依法向市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市人民检察院采纳了宁乡县检察院的意见,抗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目前,该案正在宁乡县法院再审审理中。宁乡茶农童甫明被拖欠近4年的4740元茶叶款有望执行到位。
茶场拖欠茶款,茶农告上法庭
2009年8月6日上午,一名黑黑瘦瘦的男子走进宁乡检察院民行科办公室。男子掏出一大叠资料,摆在最上面的是一份民事监督申诉书。
男子名叫童甫明,是宁乡大屯营乡的一名茶农。2005年4月,童甫明陆续销售鲜茶叶给宁乡县大屯营乡天井茶场,天井茶场通过支付现金及成品茶的方式陆续支付了部分茶叶款。2005年12月15日,经对账结算,天井茶场尚欠童甫明茶叶款4740元,并由当时的茶场承包人之一杨迪光出具了欠条。随后童甫明多次催讨,因茶场承包人之间相互推诿而未果。童甫明于2006年6月15日以宁乡县三仙坳天井茶场、杨迪光为被告起诉至宁乡县法院,要求二被告共同支付货款4740元及诉讼费用。经审理后,法院判决由天井茶场立即支付货款4740元,驳回了原告对被告杨迪光的诉讼请求。
三年过去,判决未得到执行
三年多过去了,法院判决早已生效,但判决至今仍未得到执行。于是童甫明走上了艰辛的申诉之路。
接到童甫明的申诉书,检察官当即仔细查阅了他所呈交的材料发现,(2006)宁民初字第916号民事判决书已经生效,当事人应当履行判决。遂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督促法院依法执行。在进一步关注执行结果的过程中,该院检察官发现原审判决认定的被告不准确,即被告应是六合伙人,而不是天井茶场。同时,适用的法律出现了明显错误,法院判决所适用的法律是《民法通则》第130条、159条。而《民法通则》第130条是关于共同侵权连带责任的规定,本案系合同纠纷,《民法通则》共156条,更没有“第159条”。于是宁乡县检察院依法向市检察院提请抗诉,市检察院采纳了宁乡县检察院的意见,抗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目前该案正在宁乡县法院再审审理中。
第三篇:如何写好新闻
1、新闻稿的基本要求:真确、客观、清楚
2、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3、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4、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5、面向大众的知识面和接受能力,使读者易于理解。文字使用应切合一般人的阅读水平,避免个人化和自我缩小读者群效应。
6、简明扼要,选择关键、能吸引注意力和最能说明主题要点的内容来写,避免无关大局的细节堆。注意多运动与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和观点分析。
7、新闻内容六要素
标题:稿件的题目和精萃,应用简洁、扼要且能吸引读者的文字概括新闻重点和主体。比较复杂的新闻或者比较重大的新闻稿还可加上副标题。
导语:新闻稿的首句或首段,是新闻事件的浓缩,应以扼要的简洁的笔触做手术新闻的要点和事件轮廓。
正文:新闻稿的躯干,解释和深化导语,应导语中提及的内容,进一步解释和做手术事件的细节,使读者深入了解。其它补充,如图片、表格等。
8、什么是媒体眼中的垃圾新闻稿?
稿件信息虚假、不真实。报道内容不具实效性或没有新意。行文中含有过多主观意识。通篇没有细节,无法引人入胜。
9、新闻价值:
异常性、影响性、时效性、地域性、显著性、冲突性、10、如何挖掘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A、稿件选题要新颖:新闻的最大特点是“新”,作为新闻报道的第一个环节——选取新闻选题、确定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对象,尤其要在第一时间内进入情况。新颖的新闻选题,可以带来多家媒体的转载率。新闻稿件的选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打准“新闻点提升稿件新闻价值:
正面选题:正面选题主要指对社会、对公众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闻事件,像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经验、积极向上的事件及一些成就性报道等,在报道时均持肯定态度。
反而选题:可以是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是对某种不良观念、不良现象的报道。用反面选题的具体实例,在报道时多为提出解决方案持积极态度。
中性选题:而介乎正面选题、反面选题之间,报道对社会、公众积极或消极意义不突出的新闻事件。中性选题以提供信息、服务和娱乐为主。
1、新闻角度要新颖:角度,通常指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顾名思义,即报道新闻事物的出发点,之所以强调新闻角度的新颖,是因为新闻事物 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而新闻报道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反映,必须对其有所取舍。
第四篇:短评
人民网评:用制度之手遏制微权力的“任性”
给残疾人的生活补贴,社区干部也敢挪作他用;街道拆迁工作人员收了“好处费”后,通过拆迁档案造假等手段,使一些人多得补偿款20多万元。日前,湖南长沙通报多起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意在警示当地党员干部引以为戒。有权不可任性,即便手中只有微权力的基层干部,也不能自外于制度和监督网络,成为监管的盲区。
十八大以来,反腐的高压态势之下,一批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显示了中央反腐零容忍、从严治党不松劲的坚强决心,政坛风气为之一新,增强了人们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随着反腐的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和期待,老百姓对清除“身边的腐败”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与那些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反腐大案相比,治理微腐败、管住微权力,正在成为反腐攻坚战的重要部分。
不管是村官,还是社区干部,虽然职位低,但权力未必小,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他们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直接担负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落实、民生红利的普惠,对集体土地和资产等资源,以及公共事务的运行,也很有发言权和影响力。我国有几十万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也超过十万个,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这些微权力构成了毛细血管网,是长治久安的微观支撑。
失去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基层的微权力也不例外。长沙通报的几起案例很有代表性。从征地拆迁到保命钱,从住房保障到扶贫资金,微权力的腐败病毒,正向民生重点领域渗透和蔓延,公权私用、权钱交易、侵吞挪用等是常见手段。从近年来查处的大量基层腐败案例来看,大多呈现相似的乱象和症结。值得引起深刻反思,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
办案调查发现,“微权力”腐败人员往往对自身工作职责和责任缺乏清醒认识,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上严重扭曲,“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思想、“都这么干,查不着我”的侥幸心理比较普遍,导致一些人受到私欲驱动,不惜以身试法,最终坠入腐败犯罪的深渊。
另一方面,从案发地方和单位内部监管机制来看,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给权力滥用留下了空间。不少案例显示,在征地补偿、项目招标、物资采购、工程验收、资金拨付等具体环节上,一些部门或项目负责人的权力相对集中,操作空间较大。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往往利用行政管理、审批监督、财务监管等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违背透明、公开原则,要么个人说了算,要么搞暗箱操作,要么内外串通,使监督制约机制陷入空转,为“微权力”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酿成了“小官大贪”“村官巨腐”等腐败毒瘤。
微权力一旦变质,其危害也很严重。对老百姓而言,“身边的腐败”造成的伤害,感受最为直接和深刻。治理这类腐败现象,遏制微权力的“任性”,同样需要双管齐下。从主观方面,让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当是精神“补钙”的重点。从客观方面,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根据基层职责和权力运行的特点,“量身”打造对微权力的常态化监督约束机制,尤其是把公开透明机制、群众监督机制这些管用的制度建立完善起来,着力营造不敢、不能、不想腐败的制度环境。只有制度发力了,发威了,才能让微权力心存敬畏、规范有序,沿着公共利益、公共服务的轨道运行下去。
人民网评:“没升官就贪腐”,多么可笑的借口
河北省大名县原县委书记边飞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滥用职权一案日前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判处边飞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边飞在被查后忏悔,自己在县委书记的位子上坐久了,感觉工作干得不错,但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心态开始失衡,从第二任县委书记开始,就只想着怎么多挣钱了。
干得好不好,自己说了不算;该不该升迁,自己说了更不算。边飞没能当上市领导,显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断裂,他恼怒之下想着怎么敛财,足见他把从政当成了两条路径选择,要么当大官,要么发大财。当不了大官,就得发大财。边飞敛财确实惊人,据法庭认定,他先后多次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贿赂,包括人民币、外币、黄金、房产等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5920余万元,另有价值人民币4190余万元巨额财产不能说明来源,其滥用职权还造成国家财产流失776万余元。
一个县官,涉腐逾亿元,令人惊愕。没当成大官,而是沦为大贪,边飞的贪腐路值得解剖。
其实,现实中有不少奉行“不升官就贪腐”的官员。比如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南京市江宁区交通局原局长王平,落马后也称,他2006年调任江宁区环保局局长后,感觉“政治前途进一步发展的希望比较渺茫,就想在物质上得到弥补”,于是大胆接受他人贿赂。
有句打油诗说得好:“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一品当朝为宰相,想得山河夺帝基;心满意足为天子,又想长生不老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即便边飞等人获得了提拔,得到了重用,被安排了更重要的位置,他们也不会满足,极有可能贪腐得更厉害。贪念不除,放在哪个地方都危险。
说到底,所谓的“没升官就贪腐”,只是为自己腐化堕落找借口而已。对此,河北省纪检系统一位官员说得很清楚: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边飞不能正确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没有抑制住自己的私欲,把为己牟利凌驾于为民谋利之上。政绩观出现偏差,就不能坚守原有的理想和信仰,就会给自己找更多贪腐借口,以求心安理得。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这些贪官从不会彻底忏悔,反求诸己,而是习惯于找原因,甚至拿苍白借口说事。
当官不能过度考虑个人得失,更不能沉浸于必须当大官发大财的误区之中。总书记说过,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少一些“官”念,多一些清廉,当为官员所思所为。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辩证看待“人走茶凉”
“人走茶凉”是对世态炎凉的一种形象表达,经常有人以此慨叹离开工作岗位后处境的变化。但对于“人走茶凉”也需辩证看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应当成为一种常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长期以来,我们党的许多领导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正确对待身份地位的变化,对新班子的工作自觉做到不插手、不干预,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赢得了大家的尊敬。然而,也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而且导致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甚或拉帮结派、山头林立,搞得人心涣散、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照理说工作上的“人走茶凉”是常情,为何有人执意“人走茶热”?就当事人本身来说,主要有两类原因: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一个单位好不容易站稳脚、有威望、说了算,不甘心退休后落个“人走茶凉”,于是千方百计延伸权力,不管政策如何、不顾政德影响,努力让那杯“茶”始终热着;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搞“余权”之意,只是离开领导岗位后极不适应,加之有些亲朋好友指望其继续为自己的利益发挥“余热”,便为这杯“凉茶”不断添柴加火。两种原因,尽管动机有异,但都对其原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其实,“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现象。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仔细琢磨,确实不无道理。从事物本质上理解,“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杯“茶”是主人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主人就不会再续热水,也没必要再保持茶水的温度,只会把喝剩的茶水倒掉。因此,人走了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
从工作层面上剖析,“人走茶凉”是一种社会规律。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拥有原来那份权力和待遇。只有“在其位、谋其政”的人,才会履行与其责任相匹配的职责。因此,这种“人在茶才热,人走茶自凉”纯属正常。
从情感角度来体会,“人走茶凉”是一种人情规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当个人离开单位、职位后,与以往同事、部属、熟人的联系往往逐渐减少,久而久之,关系淡了也是正常的。因此,过去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不到一次电话铃声;过去被邀请出席各种庆典、宴会、研讨会、论证会,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凡此种种,均属情理之中的事。
可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是一种常态,应辩证看待、正确对待。对领导干部来说,从岗位上退下来,不再负责那份工作,自然也就没有那份权力与责任,应及时调整心态,适应人生转变,以免陷入无穷烦恼。对于组织而言,应立好规矩,把尊重感情与明确职责区别开来,杜绝说情之风、挡住干预之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提倡把工作上的“人走茶凉”作为常态,绝不能影响对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绝不能影响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但是,应处理好情感与原则的关系,切不可将本该凉了的茶水加热后再端上桌子。
第五篇:短评
短评:财富不是人生惟一的目标
新华网武汉1月8日电(记者 冯国栋)坐拥价值千万元的房产,武汉环卫女工余友珍不为财富所累,处之淡然让人钦佩。她身上体现的劳动观和财富观,是真正富有之处。财富不是人生惟一的目标,比财富更崇高的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勤劳创造价值财富。余友珍不是一开始就做环卫工,她种过菜、干过运输、帮人做过饭。艰辛的生活磨炼了她耕耘不辍的劳动观。“人吃了饭就要干活”。靠着勤劳致富,她用双手不断耕耘,盖起了“洋楼”,后来又在环卫岗位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生活因勤劳得到改善。
得益于城市发展,余友珍因拆迁还建,变成拥有千万房产的“富婆”,她没有因富裕而改变人生追求。在她看来,穷的时候怎么过,富了还该怎么过。财富面前,余友珍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财富所累,不因财富而退,继续风里来雨里去,坚守环卫工作第一线。
人生的目标不是享乐,财富也不是终点。余友珍用行动告诉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勤劳的本色不能丢。这种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和财富观,才是人生动力的源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