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六、短评
(一)短评的含义和特点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简明扼要、运用灵活的言论。与社论、评论员文章相比,它的题材没有那么重大,因此庄严、凝重的色彩少一些,轻便活泼的特点较突出。
短评的特点主要有三个。
1.一事一议
短评要想写得短,必须遵循一事一议、一理一评的原则,针对一个问题、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把道理讲深讲透。
2.新鲜独到
短评的内容不能是老生常谈,要有新意,要有独到见解。新鲜和深刻其实是不可分离的,有了见别人之所未见的深刻认识,才能给读者以新鲜感。
3.生动活泼
短评形式多样,笔法灵活,常常三言两语,切中肯綮,语言机警,议论风生。
下面我们考查一篇短评,以便对短论的上述特点有一个具体的认识。2000年3月28日《大河报》有一篇行使新闻监督职责的报道,揭露某县一科级干部花巨资为其父大办丧事,引得方圆几十里的十几万群众前往观看的行径,标题是《“科官儿”家的丧事像庙会》。发表的同时,配发了一篇短评:
变味的孝道
宋 立 民
大操大办,大吹大擂,大手大脚——直把丧事变集市、灵堂当市场,事情发生在堂堂国家干部身上,真叫人难以置信。
尊老爱幼,惟忠惟孝,是我东方古国的传统美德。无奈“过犹不及”,操办得过分,也就变了味。以现代眼光观之,此举一是摆阔气、显特权,于管听、管看、管戏、管饭中脱离了群众,影响恶劣。二是一掷千金,铺张浪费,与下岗工人、失学儿童形成鲜明对比,且不符“厚养薄葬”的新道德。三是吹吹打打更兼做礼,不无封建迷信色彩,有损国家干部形象。
以传统“孝道”考查,一是极力张扬,不合“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古训。二是灯红酒绿,有悖“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的礼仪要求。三是因不像“公仆”而引起民怨,违背“立身行道、扬名后世”的原则。
孝子贤孙们,鉴之戒之!
这篇短评字数不过三百露头,针对“科官儿”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痛下针砭,一针见血,可谓一事一议,单纯集中。以现代眼光观照,以传统“孝道”考查,角度不同,结论一致,写得颇有新意。文章引经据典,条分缕析,但毫无陈腐感和八股气,反显得视通古今,得力于多变的角度和机警的语言。总之,这是一篇颇为精致的短评。
(二)短评的写作
1.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在短评写作的选题和论证中,首先要引起注意的是“大”与“小”的关系的处理。在选题时,应该“大”中取“小”。这里的“大”是指纷纭复杂的现实社会,犹如无边弱水,浩瀚无涯。短评不可能展开笔墨去评论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只能从中选取一事、一人、一景、一物来评议,这就是“大”中取“小”。但评论针对的事件虽小,却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借小事件阐发出有广泛意义和深刻价值的思想见解,最好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遍意义,这就是“小”中见“大”。
2.深入剖析,准确概括
短评是一事一议的写法,笔墨往往集中一点,不及其余。有谚语说:“瞄准一点,才能挖出一眼深井”,短评既然瞄准了一点,就应该挖出一眼深井来,也就是说,短评要有深入的剖析。除了剖析,短评还要有准确精当的概括,使全文的中心突出,焦点清晰。
3.形式多样,语言活泼
短评是议论文,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刻意追求文采。不过,短评也不能像传经布道那样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为了获得更多读者的共鸣,短评要尽量写得通俗、生动、活泼。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注意文本体式的多样化。可以写成论文式的,也可以采用读后感、家常话、小品文、随笔的形式。另外,语言不可拘谨生硬,要有些幽默和机警,要有些独特的风格和文采。
【 例 文 】
靠什么铲除黑势力?
王 比 学
据近日媒体报道,某地换了一个新的公安局长,对为恶一方多年的黑势力,敢抓敢管,铲除了这些长年欺压百姓的恶霸,百姓感激涕零,纷纷送匾送物,感谢该局长。该局长也因嫉恶如仇,一身正气,被树为扫黑除恶的典型。
看完这则报道,我在对这位局长充满敬佩之情的同时,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铲除黑势力,难道只能靠某个“青天”吗?在这位好局长上任前,当地的党政领导干部都在干些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近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规定:“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由此可知,社会治安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对
于各级党政领导而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责任,而是一项政治责任。当一个地方黑势力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多年,而非得借助外来一位公安局长来铲除时,这个地方的党政领导保一方平安的职责履行得怎样,就不需赘言了。
有些地方官员也许是将精力只放在了抓经济上。抓经济本无可厚非,但不能放松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试想,一个地方的治安状况一团糟,那地方的经济形势能好起来吗?一个地方的经济持续发展,只能建立在稳定的社会治安的基础上。在今年的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治安工作经常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应按《意见》的要求,严格执行领导责任查究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因领导干部工作不力而导致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问题的地方、单位及部门进行领导责任查究的力度,坚决实施一票否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切实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
公安局长将多年的地方黑势力打倒了,这是值得称颂的事,但我更关心的是那个地方的党政领导为什么还稳坐“钓鱼台”,有关部门是不是也该查查那个地方的领导责任制落实得怎么样。免得以后再出现黑势力横行,还得求助于局长之类的“青天”。
──人民网 2001年11月30日
第二篇:短评
人民网评:用制度之手遏制微权力的“任性”
给残疾人的生活补贴,社区干部也敢挪作他用;街道拆迁工作人员收了“好处费”后,通过拆迁档案造假等手段,使一些人多得补偿款20多万元。日前,湖南长沙通报多起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意在警示当地党员干部引以为戒。有权不可任性,即便手中只有微权力的基层干部,也不能自外于制度和监督网络,成为监管的盲区。
十八大以来,反腐的高压态势之下,一批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显示了中央反腐零容忍、从严治党不松劲的坚强决心,政坛风气为之一新,增强了人们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随着反腐的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和期待,老百姓对清除“身边的腐败”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与那些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反腐大案相比,治理微腐败、管住微权力,正在成为反腐攻坚战的重要部分。
不管是村官,还是社区干部,虽然职位低,但权力未必小,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他们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直接担负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落实、民生红利的普惠,对集体土地和资产等资源,以及公共事务的运行,也很有发言权和影响力。我国有几十万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也超过十万个,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这些微权力构成了毛细血管网,是长治久安的微观支撑。
失去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基层的微权力也不例外。长沙通报的几起案例很有代表性。从征地拆迁到保命钱,从住房保障到扶贫资金,微权力的腐败病毒,正向民生重点领域渗透和蔓延,公权私用、权钱交易、侵吞挪用等是常见手段。从近年来查处的大量基层腐败案例来看,大多呈现相似的乱象和症结。值得引起深刻反思,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
办案调查发现,“微权力”腐败人员往往对自身工作职责和责任缺乏清醒认识,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上严重扭曲,“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思想、“都这么干,查不着我”的侥幸心理比较普遍,导致一些人受到私欲驱动,不惜以身试法,最终坠入腐败犯罪的深渊。
另一方面,从案发地方和单位内部监管机制来看,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给权力滥用留下了空间。不少案例显示,在征地补偿、项目招标、物资采购、工程验收、资金拨付等具体环节上,一些部门或项目负责人的权力相对集中,操作空间较大。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往往利用行政管理、审批监督、财务监管等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违背透明、公开原则,要么个人说了算,要么搞暗箱操作,要么内外串通,使监督制约机制陷入空转,为“微权力”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酿成了“小官大贪”“村官巨腐”等腐败毒瘤。
微权力一旦变质,其危害也很严重。对老百姓而言,“身边的腐败”造成的伤害,感受最为直接和深刻。治理这类腐败现象,遏制微权力的“任性”,同样需要双管齐下。从主观方面,让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当是精神“补钙”的重点。从客观方面,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根据基层职责和权力运行的特点,“量身”打造对微权力的常态化监督约束机制,尤其是把公开透明机制、群众监督机制这些管用的制度建立完善起来,着力营造不敢、不能、不想腐败的制度环境。只有制度发力了,发威了,才能让微权力心存敬畏、规范有序,沿着公共利益、公共服务的轨道运行下去。
人民网评:“没升官就贪腐”,多么可笑的借口
河北省大名县原县委书记边飞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滥用职权一案日前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判处边飞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边飞在被查后忏悔,自己在县委书记的位子上坐久了,感觉工作干得不错,但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心态开始失衡,从第二任县委书记开始,就只想着怎么多挣钱了。
干得好不好,自己说了不算;该不该升迁,自己说了更不算。边飞没能当上市领导,显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断裂,他恼怒之下想着怎么敛财,足见他把从政当成了两条路径选择,要么当大官,要么发大财。当不了大官,就得发大财。边飞敛财确实惊人,据法庭认定,他先后多次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贿赂,包括人民币、外币、黄金、房产等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5920余万元,另有价值人民币4190余万元巨额财产不能说明来源,其滥用职权还造成国家财产流失776万余元。
一个县官,涉腐逾亿元,令人惊愕。没当成大官,而是沦为大贪,边飞的贪腐路值得解剖。
其实,现实中有不少奉行“不升官就贪腐”的官员。比如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南京市江宁区交通局原局长王平,落马后也称,他2006年调任江宁区环保局局长后,感觉“政治前途进一步发展的希望比较渺茫,就想在物质上得到弥补”,于是大胆接受他人贿赂。
有句打油诗说得好:“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一品当朝为宰相,想得山河夺帝基;心满意足为天子,又想长生不老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即便边飞等人获得了提拔,得到了重用,被安排了更重要的位置,他们也不会满足,极有可能贪腐得更厉害。贪念不除,放在哪个地方都危险。
说到底,所谓的“没升官就贪腐”,只是为自己腐化堕落找借口而已。对此,河北省纪检系统一位官员说得很清楚: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边飞不能正确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没有抑制住自己的私欲,把为己牟利凌驾于为民谋利之上。政绩观出现偏差,就不能坚守原有的理想和信仰,就会给自己找更多贪腐借口,以求心安理得。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这些贪官从不会彻底忏悔,反求诸己,而是习惯于找原因,甚至拿苍白借口说事。
当官不能过度考虑个人得失,更不能沉浸于必须当大官发大财的误区之中。总书记说过,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少一些“官”念,多一些清廉,当为官员所思所为。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辩证看待“人走茶凉”
“人走茶凉”是对世态炎凉的一种形象表达,经常有人以此慨叹离开工作岗位后处境的变化。但对于“人走茶凉”也需辩证看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应当成为一种常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长期以来,我们党的许多领导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正确对待身份地位的变化,对新班子的工作自觉做到不插手、不干预,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赢得了大家的尊敬。然而,也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而且导致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甚或拉帮结派、山头林立,搞得人心涣散、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照理说工作上的“人走茶凉”是常情,为何有人执意“人走茶热”?就当事人本身来说,主要有两类原因: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一个单位好不容易站稳脚、有威望、说了算,不甘心退休后落个“人走茶凉”,于是千方百计延伸权力,不管政策如何、不顾政德影响,努力让那杯“茶”始终热着;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搞“余权”之意,只是离开领导岗位后极不适应,加之有些亲朋好友指望其继续为自己的利益发挥“余热”,便为这杯“凉茶”不断添柴加火。两种原因,尽管动机有异,但都对其原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其实,“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现象。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仔细琢磨,确实不无道理。从事物本质上理解,“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杯“茶”是主人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主人就不会再续热水,也没必要再保持茶水的温度,只会把喝剩的茶水倒掉。因此,人走了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
从工作层面上剖析,“人走茶凉”是一种社会规律。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拥有原来那份权力和待遇。只有“在其位、谋其政”的人,才会履行与其责任相匹配的职责。因此,这种“人在茶才热,人走茶自凉”纯属正常。
从情感角度来体会,“人走茶凉”是一种人情规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当个人离开单位、职位后,与以往同事、部属、熟人的联系往往逐渐减少,久而久之,关系淡了也是正常的。因此,过去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不到一次电话铃声;过去被邀请出席各种庆典、宴会、研讨会、论证会,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凡此种种,均属情理之中的事。
可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是一种常态,应辩证看待、正确对待。对领导干部来说,从岗位上退下来,不再负责那份工作,自然也就没有那份权力与责任,应及时调整心态,适应人生转变,以免陷入无穷烦恼。对于组织而言,应立好规矩,把尊重感情与明确职责区别开来,杜绝说情之风、挡住干预之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提倡把工作上的“人走茶凉”作为常态,绝不能影响对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绝不能影响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但是,应处理好情感与原则的关系,切不可将本该凉了的茶水加热后再端上桌子。
第三篇:短评
短评:财富不是人生惟一的目标
新华网武汉1月8日电(记者 冯国栋)坐拥价值千万元的房产,武汉环卫女工余友珍不为财富所累,处之淡然让人钦佩。她身上体现的劳动观和财富观,是真正富有之处。财富不是人生惟一的目标,比财富更崇高的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勤劳创造价值财富。余友珍不是一开始就做环卫工,她种过菜、干过运输、帮人做过饭。艰辛的生活磨炼了她耕耘不辍的劳动观。“人吃了饭就要干活”。靠着勤劳致富,她用双手不断耕耘,盖起了“洋楼”,后来又在环卫岗位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生活因勤劳得到改善。
得益于城市发展,余友珍因拆迁还建,变成拥有千万房产的“富婆”,她没有因富裕而改变人生追求。在她看来,穷的时候怎么过,富了还该怎么过。财富面前,余友珍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财富所累,不因财富而退,继续风里来雨里去,坚守环卫工作第一线。
人生的目标不是享乐,财富也不是终点。余友珍用行动告诉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勤劳的本色不能丢。这种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和财富观,才是人生动力的源泉。(完)
第四篇:短评例文
2014两会关键词之反腐倡廉
【报告摘要】
“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显然,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也是从群众所期盼的角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仅仅是对政府有要求,报告中还提出,要“加强公务员队伍研究,全面提高公务员素质。所有公务员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廉洁奉公,勤勉尽责,真正当好人民公仆。”这又对广大公务员、国家干部提出了廉洁从政的要求,再次证明了只有血液健康,机体才会健康,只有干部清正,政府才会清廉。
“各级政府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要严格执行“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扩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是对中央八项规定和一系列制度的呼应,充分表明了今年中央仍将坚持落实八项规定,厉行节约不放松的坚决态度。两个“只增不减”也说明今年将进一步精兵简政,严控“三公”经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则是表明将继续突出反腐倡廉主业,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以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将治标进行到底,为治本赢得时间。
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
当今的社会环境,官场上,奢侈浪费之风、贪腐之风越刮越猛,社会上,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铺张浪费随处可见;商场上,“极品”、“奢华”、“尊贵”、“皇家”等字眼充斥于广告推销中;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宠爱有加,有求必应,子女对父母索取无度。这些现象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社会肌体,浪费着社会资源,损毁着人们的生存发展环境。
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弱到强、由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摈弃奢逸,始终把艰苦奋斗当作传家法宝和政治本色。
反对奢腐浪费,厉行简朴节约,不仅体现着各级政府官员的形象,体现着管理机制科学、优良、高效的治理能力,更体现了政府清廉节俭重民爱民的执政理念。而当前存在于官场上、社会上、家庭中的奢靡浪费之风不仅浪费着社会资源,更是一种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
[措施]
一要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了,用不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但实际上,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仍然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
二要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制度,坚决制止奢侈浪费。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三公”消费监督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刚性,将制度手段上升到法治手段。加强财政信息公开,从严监管政府采购,严格接待标准。加强社会监督,对公款奢侈浪费行为问责到底。“只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相结合,才能遏制公款奢侈浪费现象。
三要养成良好作风,滋养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事业观、工作观问题。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到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守得住清贫,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
四要端正消费观念,净化舆论环境,倡导文明消费。
坚决刹住奢侈浪费之风,要端正消费观念,净化舆论环境,倡导文明、科学、合理消费。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表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典型人物,不断营造奢侈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只有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齐力倡导文明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倡导勤俭节约光荣、奢侈浪费可耻,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才能成为党员干部、广大公民的自觉行为。
第五篇:短评
又是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来来回回,一不小心怎么就大三了,大学四年就过去了一半,这怎叫人舍得啊。
这一年,不总结一下真会觉得自己白过,这一年,我曾经放肆过,曾经郁闷过,曾经快乐过…… About 学生会
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这一年,第一个映入我脑海的就是学生会这个词,其实,说真的,这只是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大概占据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时间,但却给我留下了很多记忆,很重的记忆,认识了很多人,特别是实践部的这帮帅哥美女。在这里,曾经仗着自己部长的身份带着他们花天酒地,不醉倒一个不归,曾经三个人聊天到天亮,曾经我们一起坐在草地上聊天,曾经我们一起去广州玩,曾经我们一起弄志愿者见面会,曾经我们一起大口啤酒,大口肉的开玩笑,我们的生活是腐朽的,三国杀,杀,杀,杀!各种重口味的惩罚,曾今躺在草丛中说要睡到天亮,曾今一起预备干倒外联部,曾今一起说好要怎样培养下一届实践部干事的酒量!这一帮人,被我这个酒鬼推上了喝酒的道路,遥遥无期啊!About 旅游
这一年去了蛮多地方玩的,香港就去了N次,去了福建,去了上海,杭州,北京,天津,武汉,澳门……这一圈下来,有各种各样的同行者,也有独自一人漫步,感触各不相同。我一直认为旅游就像谈恋爱一样,能够让人成长,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人生的阅历,可以看到不同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一直很喜欢旅游,虽然不能长住,但短暂的经历也不错,就像吸毒一样,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当下拥有。
我去了三次北京,这一次感受最深刻,第一次夏令营,跟着一帮似我这样的野孩子游玩京城,纯粹就是一种游玩,第二次是跟着父母来的,老爸一手安排,这一次确确实实是自己一个人一路走过来的,景点是自己安排的,时间是自己定的,路线是自己来弄的。皇城脚下的那种感觉,突然特别的感受到。长城不像我第一次看的那么伟大,故宫不像我第一次去时的那种迷宫,但我更加感觉到的是在100年前,这个地方还曾经有皇帝住过,似乎那么鲜活,却又如此遥远,这一次的北京,让我自己有点感觉抓到中国文化的尾巴,却又没有抓住,这种貌合神离的感觉,希望下次的北京能让我清晰一点吧,即使没有改变,也不错,神秘的皇城,皇城脚下站着的我。
香港,梦寐了很久,一直在TVB电视上看香港,听香港。一直像一座梦中的那个城市,是中国灵魂与中国血脉,但却与大陆中华有那么点不同,千丝万缕的不同,说不清道不明。香港一直是我理想的工作地方,离家不远,又可以与熟悉的那个国度有点远离,这种感觉很奇妙。或许一直看TVB吧,总觉得走在香港的道路上是那么的熟悉,就像梦中来过一样,还是说是一种灵魂的契合度呢,至今我没有答案,也不想去找寻答案,有时候没有答案比答案更加过瘾。冥冥之中的感觉好过清清晰晰的确定~或许我就是一个飘逸的人。不找寻真答案。我到底是香港的一个住客还是一个过客呢,以后的事情,到时再说吧。但实实在在的是我喜欢这座城市。About lifestyle 我的生活状态总是被人以为是多么多么的动态,对呀,这点我不否认,确实看我的状态,真的时时刻刻都在玩,都狠狠的玩!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我只是觉得,大学都不好好的玩,以后出来工作了,确实没有多少机会可以如此无压力的放肆了。所以该玩则玩。这一点我无限的感谢我的父母以及陪我玩的好朋友们,父母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朋友们陪伴我。所以很放肆,很不知限度的感觉。当代中国的压力确实太大了,不说其它,当你一出来工作,房子的事就够我们喝一餐饱的了,月薪的一半甚至更多都给了那些房产商或者银行吧,这种状态下,确实没有多少闲钱以及情趣来放肆了,总会考虑这个考虑以后,该省则省,等有闲情逸致来玩的时候,或许青春已逝,激情的岁月仿佛虚无缥缈的空气。空留一声叹息,在中国这个国度生存下去,实属不易啊,十岁前本该属于童年,我们却被迫学这学那,十几岁本该谈谈恋爱,却有高考的压力,二十几岁本该燃烧激情的岁月,却被高贷款,高消费,低工资压得喘不过气来……算来算去,还是大学这段时间比较轻松,所以我的lifestyle就变成了玩,哈哈。我这肤浅的见解。我对于大学时间的安排是,50%玩,15%学生会,35%学业。多么荒谬的数字啊,很多人都觉得我不务正业吧。毕竟我安静的时候不会吸引大家。其实我还是看了很多的书。这点以后再讲。
我的生活状态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这只是我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