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4)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含答案)

时间:2019-05-15 06:0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4)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4)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含答案)》。

第一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4)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含答案)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

《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

(选自《大公报》,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间都洋溢出来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

(摘自百度)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

(摘自百度)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吴祖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他创作歌颂抗日主题的剧作《凤凰城》,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B.吴祖光对事业孜孜以求,不断创新。晚年对自己的早期作品指出不足,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

C.《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D.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仍不平而鸣,他发表的《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即为证明。

解析 C项,“《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表述有误,应是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 答案 C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正因为戏曲天赋极高,对戏曲有独特的感悟力,吴祖光最终才能在戏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B.吴祖光的剧作《凤凰城》得到当时戏剧大家曹禺的认可,这不仅说明当时文坛的宽容,更是因为剧作反映的抗战主题,适应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

C.文章题目是“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但在行文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喜爱“生正逢时”这个词语之事,虽然着墨不多,但多少有偏题之嫌。

D.黄佐临对吴祖光剧作特点的评价,既表现了吴祖光对剧作诗意语言的追求,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E.全文围绕吴祖光的才情和性情刻画人物,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概括不全面。吴祖光成为一代戏剧大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和不断追求创新的思想等,而不能仅归功于天赋及感悟力。C项,说“有偏题之嫌”分析错误,文中说他喜爱“生正逢时”词语之事,是为了说明“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这一道理。D项,“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分析有误,应是说“吴祖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答案 BE

★3.传记多次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和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传记文本特征及理解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白传记中引用传主本人或他人的言论、评价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丰富传主的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要找出传记中哪些地方引用了传主本人的话,哪些地方引用了别人对传主的评价,最后针对这些引用,结合文本分析其中体现出的传主的思想和性格即可。

答案 ①引用吴祖光本人对《凤凰城》的反思之语,正面表现了吴祖光善于反思、谦虚、勇于剖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传主的形象。②开头引用戏剧导演牟森对吴祖光的评价,突出了吴祖光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以及具有名士操守的品格,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与赞美之情。③引用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对吴祖光追求诗意的艺术观的评价,侧面突出吴祖光独特的艺术观;引用王玉珍的话,侧面突出吴祖光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传文的内容,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10岁时就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5年他到美国留学,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1948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图书馆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

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可就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卢浮宫内标志不清,仿佛迷宫。每年370万名游客大多都会迷失在224间昏暗的屋子里,试图找寻赫赫有名的三件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和透过防弹玻璃对着参观者微笑的“蒙娜丽莎”。1981年,密特朗总统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随即,总统邀请了世界上15位博物馆馆长来评选征集的改建方案,结果有13位馆长选中了同一个方案——在拿破仑广场上建一个“金字塔”入口,从地下通入卢浮宫内。方案的设计者便是贝聿铭。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1983年,贝聿铭参观了卢浮宫四次,在他眼中,卢浮宫正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8个世纪的不同用途和多次外貌改动使它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建筑。贝聿铭的构想是建造一座约23米高的金字塔,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吸纳1.5万名参观者。在得知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时,法国人不分昼夜地表达他们的不满。人们认为这一方案“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因此贝聿铭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一个1∶1的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态度,同意了这个玻璃金字塔的方案。有人回忆,金字塔落成那天,记者采访贝聿铭时,“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他说,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

20世纪70年代,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大陆。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以贝聿铭的世界级名望来说,香山饭店只是一个小小的单子,但他却看重这个报效祖国的机会。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他要为自己的设计风格注入新的生机。最终,贝聿铭确立了香山饭店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理念。香山饭店设计的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1984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中银大厦。他强调说,香港在1997年要交还中国,这幢建筑必须使福斯特的银行大楼和其他殖民统治的标志相形见

绌,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香港会继续繁荣昌盛。它应该代表“中国人民的抱负”。

贝聿铭有三子一女。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三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字,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贝聿铭是在多重文化架构下孕育而成的建筑设计师、建筑艺术家。他的衣着外貌择取了西方的范式——现代建筑、包豪斯风格、沉思几何学……他的血脉和基因却是东方华夏民族的——生生不息、自然融通、刚柔相济……

(《“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贝聿铭》)②贝聿铭深知文化底蕴深厚的法国人对美国文化不信任,他没有立即表示对这一计划的热情,而是礼貌又决绝地回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项目去搞竞争,要么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我放弃。”密特朗当机立断地把卢浮宫改建项目单独交给贝聿铭。

(《贝聿铭:建筑界的外交家》,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而聘用贝聿铭,这是对10岁就对建筑产生兴趣且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贝聿铭的肯定。

B.由于法国人的反对,迫于压力的贝聿铭对卢浮宫的改造既要考虑“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又要做到两种建筑艺术的对接。

C.卢浮宫“金字塔”落成的那一天,贝聿铭非常高兴,并表示,自己等这一天很久了。他也因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

D.贝聿铭作为一位建筑艺术家,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他的现代建筑、几何学等学问是西方的,他的内在灵魂却是东方华夏民族的。

解析 B项,对卢浮宫的改造方案一直是贝聿铭自己的主张,并不是因为法国人的反对。答案 B ★5.本文作为一篇人物传记,在选材、刻画人物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把握人物传记本身的特点,比如从选材的角度分析,人物传记从一个人一生中选取相关内容来写,其中有详有略;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人物传记注重刻画人物的方法,比如正侧面描写等。

答案 ①选材详略得当,侧重表现贝聿铭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与成就,其他方面略写。②在刻画人物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具体写贝聿铭的言行,又用别人的评价进行侧面烘托。

6.贝聿铭在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中,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文本体现的传主的精神品质,可以从传主的语言、对事物的看法以及传主的做法等角度分析。比如,贝聿铭设计、建造了很多经济实用的大众公寓,表现了他对平民的关心;在改造卢浮宫时,他四次到卢浮宫参观,并建造1∶1的模型让巴黎市民亲自体验,表现了他对工作的态度;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表现他对中国的情感等。答案 ①关心平民的利益。他为平民设计了很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受到好评。②注重实地考察,不纸上谈兵。改造卢浮宫时,参观了卢浮宫四次;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并参观了无数园林和庭院。③有智慧,耐心、坚韧。运用策略巧妙地从法国总统手里接过卢浮宫改造项目,并耐心地使法国人接受自己的设计方案。④有中华赤子情怀。以爱国热情进行香山饭店的设计。(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二篇:高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世界遗产专练

世界遗产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中国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第一次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5处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一。其中,以37项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位居世界第五,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法国;以14项自然遗产位居世界第一;以4项双重遗产与澳大利亚并列世界第一。在遗产总数超过40项、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与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世界遗产预备清单里,中国有58项待提名世界遗产。除这些物质类世界遗产外,中国还有44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3项世界记忆遗产。这些物质类和非物质类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体系。

从宏观来看,凡是人类思维“扫描”过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留下文化的印记,这些印记包括精神文化(含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有形可见的文化,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世界遗产就是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器物文化,更蕴含着该国家或民族的悠久历史所积淀的制度与精神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世界遗产是一种物化性质的符号,是特定共同体人群赖以表达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交流的媒介。即便世界遗产本质上有文化和自然的区别,但不可否认,大多数自然遗产仍寄托着人们某种共通的精神、情感或审美体验,并由此使其价值得到认知,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化遗产作为可以在国内外传播,并得到感知和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理念等重要文化资源。如北京天坛反映的宇宙观;西递、宏村及福建土楼等古村落反映的聚族而居的传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表现;曲阜三孔见证儒家思想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传承儒家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

纯粹的自然遗产展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和壮丽河川。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梵净山等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九寨沟、武陵源等是举世罕见的天然名胜奇观;南方地区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见证了中国地质发育与演化的历程,以此形成多样的罕见地貌。至于混合遗产,如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的黄山,以“秀山、奇峰、幽谷、险壑”享誉中外的武夷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中国特殊和丰富的地质环境及生物资源,并且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信念等,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思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技艺、信仰、习俗等可传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成果。甘肃的花儿等表演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经由长久社会实践所形成的信仰和节庆文化——妈祖习俗、端午节和二十四节气等,蕴含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信仰民俗甚至传播到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并传承至今;活字印刷术、宣纸传统制作等传统技艺,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等兼具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中国现有的13项世界记忆遗产中,无论是记载历史上某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或是记录一些珍贵技艺的档案,如“南京大屠X档案”“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和“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样式雷”建筑图档等,还是记录着古人智慧和文明结晶的文献古籍,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记忆,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中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记忆遗产,都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载体。

(摘编自蔡礼彬、王晨琳《世界遗产事业的中国担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5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一,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

B.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有形可见的文化,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

C.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可在国内外传播,是得到感知和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

D.黄山、武夷山等混合遗产,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信念,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思想,也是自然遗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强调了中国世界遗产丰富多样,并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文章从中国世界遗产的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中国在世界遗产中的“中国担当”,论述充分。

C.文章在阐释世界遗产的过程中,既举了大量的实例,又进行了分析、评价,显得有理有据。

D.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既有条理,又能做到层层深入,体现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世界遗产,无论是现有的,还是待提名的,数量上都居世界前列。

B.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属于物质文化中的一种。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种遗产中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

D.记忆遗产中记载的重大事件或珍贵技艺档案,值得全人类珍视和保护。

【答案】

1.D【解析】A项,“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错误。从文章第一段“在遗产总数超过40项、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可见,选项把范围扩大了。B项,“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错误,文章第二段“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可见,选项中“自然物”前的限定词语被去掉了。C项,“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错误,原文第四段“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理念”的应该是文化遗产,而不是文化资源。

2.D【解析】D项,文章并没有层层深入。

3.C【解析】C项,“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在原文无根据。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13日电近日,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屿先后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继续保持世界遗产总数领先的地位。蚂蜂窝旅行网近期发布《2017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显示: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当天,旅游热度暴涨了248%;次日鼓浪屿申遗成功,鼓浪屿的旅游热度则增长了16%。“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前往当地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妈蜂窝旅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表示,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如土司遗址等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并不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分布情况

分类

数量

举例

世界文化遗产

明清故宫、拉萨布达拉宫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湖北神农架

(摘编自《2017年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热度暴涨》)

材料二: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地一国的遗产,更属于全人类。所以,保护世界遗产要有大格局,不能求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求的是子孙后代还能从这份宝贵遗产中受益,求的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不要在我们手中消失。以鼓浪屿为例,它展示了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建筑、技术、因林景观方面能看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西风东渐、华侨反哺,闽南白话字和早期的汉语拼音在这里传播;中国的现代医学、音乐教育在这里生根;弘一法师、林语堂、马约翰、林巧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人类文明交流史,在这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浓墨重彩地演绎。美丽,但是脆弱;珍贵,却又易逝。这正是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记忆的原因,也是世界遗产设置的初心所在。

(摘自《人民日报·保护世界遗产应有历史担当》)

材料三: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为此,近年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在自然遗产管理方面,美国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排在其使命的首位。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价值一般比较重大,对游客有较多限制;农业部下属的国家森林体系,常分布在国家公园周边,保护价值相对较低,更多地承担旅游功能,大为减轻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我国的现状是,即使国家级遗产的管理也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而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门既管理又经营、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从而导致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

(摘编自金磊《从遗产日的文化与自然双主题说起》)

材料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情况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意义的国际活动。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第十七届大会提出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合作拯救行动。1985年12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锤炼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还尚需了解和理解。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业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交叉现象。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只有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白英《中国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努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B.鼓浪屿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它美丽珍贵却脆弱易逝,因此,要好好保护。

C.美国高度重视自然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如把国家公园体系和国家森林体系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D.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较晚,还需了解和理解国际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原则和方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很突出,各国应更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

B.当今中国的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因为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

C.只有解决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上存在的交叉现象,才能管理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

D.四则材料都围绕世界遗产进行概括陈述,让读者对申遗意义、怎样管理保护遗产有了基本的了解。

6.在管理规划和管理体系方面,如何更好地管理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C

5.D

6.①国家管理,公益为先。将世界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放在首位,并进行国家层面的管理与限制。②根据价值,分类管理。对于保护价值高的,限制旅游;对于保护价值相对低的,让其更多承担旅游功能。③政企分开,明确职能。让政府与企业分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④区分性质,专业管理。不同的文化遗产应根据性质加以管理保护,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

第三篇:高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金庸专练

金庸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对“大文化”高超的驾驭能力。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材料二:

“侠”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汉代史家司马迁从侠客所表现出的超人的精神力量和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出发,始对侠客立传,并对侠义精神进行了极度褒奖和强力推崇。汉代以后,游侠虽从正史中销声匿迹,然而侠义精神作为传统文化观念、时代精神的产物与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经过口头传说与文人歌咏,在大众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精神,从而融进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丰富了民族文化基因库,成了正义的体现与象征。

接汉而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侠义精神的重要转折点,侠义精神由史家传颂过渡到文人歌咏时期,由历史写实式书写转向文学想象和浪漫发挥。与两汉相比,侠义精神对文人士风的影响更加深入,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促使文人希图立功乱世、扬名立万的雄心壮志与游侠不爱其躯、仁义至上的人生信条一拍即合,建安骄子曹植不禁发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感叹。六朝以来,文人士子纷纷于咏侠诗中流露出对侠义精神的向往,徜徉乐游于侠的精神世界,侠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追求成为文人理想人格与精神气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唐代宏大的社会气象、强盛的国家实力与巨大的文化融合力更是文人歌咏侠义精神的天然土壤。

宋诗沿着唐诗辉煌的留风余脉继续演绎着千载不衰的侠义精神,诉说着文人耿耿报国之心。此时有岳飞“八百里路云和月”的侠义精神梦幻之旅、“壮士饥餐胡虏血”的国仇家恨,也有晚年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梦萦。此时的侠义精神与国家民族的盛衰荣辱连在了一起,侠义情、家国恨不分彼此、合二为一。在明清时期,古典文化进入整合时期,侠义精神并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不仅静态地寄身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集大成的章回小说与历史回忆中,更弘扬于戚继光、俞大猷捐躯赴国难的英雄壮举中。近代文人更是在国家民族遭遇空前危亡变局的关键时刻,以侠义精神著书立说启蒙愚昧国民、激起民族斗志。

(摘编自张吉珍《中国文学中的侠义精神论释》)

材料三:

往昔人们看武侠小说,总认为它们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读物,怡情消遣尚可,要专注研究则似乎太小题大做,正统的文化界对之更是不屑一提。然而,我却不以为然。如金庸的小说中,有不少的成分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转化而来的,武功招数、人名地名、情节设计、人物性格……其深厚的国学底蕴,是很多现当代小说都难以攀及的。同时,因为武侠小说有着一种更平易近人的亲和态度,让读者消除了和文学之间因敬畏而产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能够更自然地把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根植在思想之中。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的必经过程。

从读者的角度看,由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其急促,人们心理的普遍浮躁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在烦嚣和压力之下,要静心看那些厚重沉实的古文经典,耐性听远古的回音,也确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武侠小说正在读者与学术的距离中筑建着一个异类的文化架构,摆脱经院文学一直传承的固定思维模式,给予文化另一种生存。

(摘编自宋韵琪《武侠:给予文化另一种生存》)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庸著作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能带你进行全景式文化旅游。

B.金庸对中国文化并非一味弘扬,也带有鲜明的批判,其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更具有稳定性。

C.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武侠小说如今已经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D.虽然汉代以后武侠小说销声匿迹,但侠义精神作为正义的体现与象征,已融入民族血脉中。

7.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庸作品中许多人物的个性鲜明,带有很强的区域特征,让读者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

B.汉朝以后,侠义精神由史家传颂过渡到了文人歌咏时期,其对文人士风的影响更加深入。

C.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决定性因素,金庸小说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D.武侠小说平易近人,让读者消除和文学之间的距离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

8.下列各项,不符合“侠义精神”内涵的是()(3分)

A.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写下“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的诗句。

B.关羽陷身曹营,得知刘备下落,保护两家皇嫂千里寻兄,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C.林冲听李小二说有三个人在密谋陷害自己,于是在草料场中X死陆谦等三人,后投奔梁山。

D.面对新冠疫情,各地医护人员放弃春节假期,主动请缨,迅速集结,毅然决然地驰援湖北。

【答案】

6.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能带你进行全景式文化旅游”错误,由原文“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可知,是“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而不是“每一部经典作品”。C.“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错,由原文“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的必经过程”可知,是“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并不是“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是“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而不是“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D.“虽然汉代以后武侠小说销声匿迹”错误,由原文“汉代以后,游侠虽从正史中销声匿迹,然而侠义精神作为传统文化观念、时代精神的产物与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经过口头传说与文人歌咏,在大众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精神,从而融进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丰富了民族文化基因库,成了正义的体现与象征”可知,是汉代以后,游侠从“正史中”销声匿迹。

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决定性因素”错误,由原文“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可知,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决定性魅力”,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C.林冲的举动是为自己,谈不上侠义。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一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50-

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有关。

B.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C.《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

D.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

B.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

C.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

D.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

B.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C.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

D.“五四”

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以及写历史的时代需要,以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

1.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错,“交响乐”的指向是文化思想层面;C项,“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错,原文只是认为“《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故选A。

2.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错误。灰衣老僧的事件意在证明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故选C。

3.B【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虚无与消极”推断不合理;C项,“否定”不正确,而是分析与批判的一面;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条件不充分。故选B。

第四篇:高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茅盾专练

茅盾专练

文本一∶

大地山河①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汉“呀,要大得多吧?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步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成风,听说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②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忧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吧?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西北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得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茅盾在抗日战争前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集。②女大∶延安中国女子大学。

文本二∶

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与“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就散文的“虚实相生“而言,其着眼点显然在“虚“,“实“是为“虚“而设的。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中,游丝一般的思绪(“虚“)占据了全篇的核心∶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速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

在此作者采用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抽象意绪借助于有形的景物显现出来,也就是使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

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如果只有“实“,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无生气与灵魂;如果只有“虚“,没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蝶缈。恰当的做法是以“实“带“虚““虚““实“结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

(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江南水乡的风光写起,然后写黄河在水浅季节是几股细水,又写延水河“实在威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征。

B.真正认识西北高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使认识既概括又具体;多角度感受之后,才能真切地了解西北的大地与山河。

C.“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通过列举数字突出了夏季延水河的威力,引发读者想象其情景。

D.文章结尾写西北的“雪“,可使多坎陷的道路变得砥平;西北那一望皆白、无边无际的美丽“雪景“,能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暮春三月,……群莺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本一引用它来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与西北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B.文本一特意提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很早就在陕北建立了大学,这是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歌颂。

C.对“白雪纷纷何所似“问题的回答,一般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佳妙,但作者茅盾认为对于北方而言,“撒盐空中差可拟“更有道理。

D.文本二引用了《埃菲尔铁塔沉思》中的一段文字,是因为它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8.文本一的主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散文讲究“虚““实“结合。请依据文本二,赏析文本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6分)

6.(3分)A【解析】不能体现“神凝”的特征。

7.(3分)C【解析】A项错在“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文中说的是“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B项错在“意在”,文中“女大”只是“大石头”的一个修饰成分,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无关。D项错在对原因的解说,文本二引用文字,是因为它很有虚实相生的特点,能支持作者的观点。

8.作者通过与江南水乡景色的对比来具体表现西北高原景色的雄浑壮观,从而抒发了对西北高原景色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内容2分,情感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情感只答“对西北高原景色的喜爱之情”给1分。)

9.①文本一中关于西北的河流、盐池、高原的景象等,都是具体的实的描写。②而对于江南水乡的景色、“心境清凉而实在”的思想感受等,是虚的描写。③虚实结合,相辅相成,使内容得到了生动的解说,使思想感情得到了形象的表达。(实2分,虚2分,效果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谈 月 亮

茅 盾

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像饭碗口”,是我说的。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老头子笑嘻嘻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你骗人哪!”我作势要揪老头儿的小辫子。

“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纪,包你看去有洗脸盆那样大。”老头子还是笑嘻嘻。

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来剥夺了权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岂有此理。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

曾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那时也正是中秋快近,忽然有从“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一对儿,到了我的寓处。大家都是卯角之交,我得尽东道之谊。而且我还得居间办理“善后”。我依着他们俩铁硬的口气,用我自己出名,写了信给双方的父母——我的世交前辈,表示了这件事恐怕已经不能够照“老辈”的意思挽回。信发出的下一天就是所谓“中秋”,早起还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没有。

“我想——昨天那封信太激烈了一点。”女的开口了,依旧望着那冷清清的月亮,眼角还噙着泪珠。“还是,我想,还是我回家去当面跟爸爸妈妈办交涉,——慢慢儿解决,将来他跟我爸爸妈妈也有见面之余地。”

我耳朵里轰的响了一声。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使得这个昨天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现在忽又变计。

月亮光照在她脸上,忽然她低了头,手捂住了脸,就像闷在瓮里似的声音说:“我撇不下妈妈。今天是中秋,往常在家里妈给我……”

我不愿意再听下去。我全都明白了,是这月亮,水样的猫一样的月光勾起了这位女人的想家的心,把她变得脆弱些。

从那一次以后,我仿佛懂得一点关于月亮的“哲理”。我觉得我们向来有的一些关于月亮的文学好像几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隐逸的,或者缥缈游仙的。跟月亮特别有感情的,好像就是高山里的隐士,深闺里的怨妇,求仙的道士。他们借月亮发了牢骚,又从月亮得到了自欺的安慰,又从月亮想象出“广寒宫”的缥缈神秘。读几句书的人,平时不知不觉间熏染了这种月亮的“教育”,临到紧要关头,就会发生影响。

把月亮的“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也许只有我们中国吧?不但骚人雅士美女见了月亮,便会感发出许多的幽思离愁,扭捏缠绵到不成话;便是喑呜叱咤的马上英雄也被写成了在月亮的魔光下只有悲凉,只有感伤。这一种“完备”的月亮“教育”会使“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人也触景生情地想到再回去,并且我很怀疑那个邻舍老头子所谓“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的说头未必竟是他的信口开河,而也许有什么深厚的月亮的“哲理”根据吧!

从那一次以后,我渐渐觉得月亮可怕。

星夜使你恐怖,但也激发了你的勇气。只有月夜,说是没有光明吗?明明有的。然而这冷凄凄的光既不能使五谷生长,甚至不能晒干衣裳;然而这光够使你看见五个指头却不够辨别稍远一点的地面的坎坷。你变作“短视”了。你的心上会遮起了一层神秘的迷迷糊糊的苟安的雾。

人在暴风雨中也许要战栗,但人的精神,不会松懈;人撑着破伞,或者破伞也没有,那就挺起胸膛,大踏步,咬紧了牙关,冲那风雨的阵,人在这里,磨炼他的奋斗力量。然而清淡的月光像一杯安神的药,你在她的魔术下,脚步会自然而然放松了,你说不定会向青草地下一躺,眯着眼睛望天空,乱麻麻地不知想到哪里去了。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的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而把这一点畸形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当然也有并不借月亮发牢骚,并不从月亮得了自欺的安慰,并不从月亮想象出神秘缥缈的仙境,但这只限于未尝受过我们的月亮文学影响的“粗人”罢!

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我又每每这么想。

1934年中秋后

(原载《申报月刊》第8卷第10期,有删改)

【注】

*

“狭的笼”原为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所作童话的篇名,这里借指封建家庭的樊笼。

12.文章开头写“与老头子争辩月亮大小”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文中画线句子的语境,简要概括“月亮”有哪些“可怕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结尾说:“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何谓“粗人”?这句话有什么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

15.有人认为本文“谈月亮”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是“独辟蹊径”,也有人认为是“故作惊人之语”,对此,你是怎么看的?(6分)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以自己“争辩”的失败,表达对“大人”以年龄、资历来压制“小人”权利的不满;交代出月亮与“我”结仇由来已久,引出下文对月亮更大的不满;由感性故事切入,富于趣味,为下文理性议论做了铺垫。(每点2分)

13.①

使人苟安于现状。(答“人们借月亮发牢骚,得安慰,变得短视”亦可)②

使人丧失斗争的勇气。(答作“临到紧要关头,不能坚持到底”亦可)(每点2分)

14.“粗人”指不受旧有文化束缚,积极、果敢、勇于斗争的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旧有“月亮文学”的批判,指明了改造旧文化的方向,呼唤积极的时代文学、时代精神,孕育时代新人。(每点2分)

15.本文一反咏月、赏月的旧有文艺腔调,反思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不落俗套;由“月亮”联系到“月亮文化”,从自然现象延伸到社会文化的批判,由小观大,确是“独辟蹊径”;本文不为文艺而文艺,着眼现实,“言之有物”,并非“故作惊人之语”。(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第五篇:高考语文同音字专练

同音字专练

1.(2011·济南质检)下列加点词语中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披露/露骨 桔梗/诘责 觊觎/瑕不掩瑜 着落/不着痕迹 ........B.伺候/赏赐

朔风/塑造

教诲/晦涩

癖好/臧否人物 ........C.胴体/瞳孔

荏苒/妊娠

矢志/拭目以待

邋遢/大加挞伐 ........D.阡陌/纤细

押解/邂逅

数码/数见不鲜

栈道/打开信笺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同音字和形近字的读音。A项lù,jié,yú,zhuó;B项cì,shuò/sù,huì,pǐ;C项dòng/tóng rěn/rèn shǐ/shì,tā/tà;D项qiān/xiān jiè/xiè,shù/shuò zhàn/jiān。答案 A 2.(2011·昌乐二中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酗酒

牲畜

旭日

戊戌变法 ....B.虫豸

卷帙

炙烤

栉风沐雨 ....C.纤绳

天堑

罪愆

阡陌纵横 ....D.抢掠

疟疾

虐待

略高一筹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同音字的读音。B项zhì;A项xù、chù、xù、xū; C项qiàn、qiàn、qiān、qiān;D项lüè、nüè、nüè、lüè。答案 B 3.(2011·泰安一中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围剿

侥幸

角色

矫枉过正 ....B.拂拭

嗜好

卜筮

恃才傲物 ....C.绚烂

殉职

徇私

瘦骨嶙峋 ....D.宾客

嫔妃

濒危

五彩缤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用字的字音,有一定的综合性,有形似字,更有多音字,但是

占主导的还是同音字。有很多字单纯依靠声旁判断形声字的读音已十分困难,命题人 恰巧就抓住了考生这一困惑来设题考查,眼光独到,效果明显。B项都读shì。A项“剿”“侥”“矫”读jiǎo,“角”jué。C项“绚”读xuàn,“殉”“徇”读xùn,“峋”读xún。D项“宾”“濒”“缤”读bīn,“嫔”读pín。答案 B 4.(2011·大连质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诡谲

倔强

矍铄

群雄角逐

绝处逢生 .....B.挟制

攻讦

采撷

亵渎魂灵

胁肩谄笑 .....C.荫庇

辟邪

麻痹

开天辟地

筚路蓝缕 .....

()

()

()

()D.炽盛

对峙

秩序

栉风沐雨

独树一帜 .....解析 本题考查同音字的字音。A.全读jué;B.xié/jié/xié/xiè/xié;C.“开天辟地”中的 “辟”读“pì”,其余都读“bì”;D.“炽”读“chì”,其余都读“zhì”。答案 A 5.(2011·随州统考)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更迭 三令五申 蹊跷(qī)呱呱叫(gū)..B.丰硕

园舞曲

省视(xǐng)天遂人愿(suí)..C.笃信

减员增效

沏茶(qī)一溜烟(liù)..D.观摹

莫须有

倾斜(qǐng)偃旗息鼓(yǎn)..解析 本题考查同音字的字形和多音字的读音。A.呱guā;B.圆舞曲、遂suì;D.观摩、倾qīng。答案 C

板块二 多音字专练

1.(2011·实验中学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豇(jiāng)豆

漂(piǎo)白 ..一沓(dá)子

得鱼忘筌(quán)..B.赈(zhèn)灾

潜(qián)艇 ..摆擂(1éi)台

勇冠(guān)三军 ..C.熔(yóng)岩

殷(yān)红 ..露(lòu)馅儿

正中(zhōng)下怀 ..D.剽(piāo)窃

压轴(zhóu)..香饽(bō)饽

炮(bāo)制中药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多音字和形声字的读音。B.擂(1éi)应读“1èi”,冠(guān)应读 “guàn”; C.熔(yóng)应读róng,中(zhōng)应读“zhòng”;D.轴(zhóu)应读“zhòu”,炮(bāo)应读“páo”。答案 A 2.(2011·临沂期中)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戏谑(xuè)晕车(yūn)安步当车(dàng)铩羽而归(shā)....B.下载(zài)绯闻(fēi)量体裁衣(liàng)天遂人愿(suì)....C.校正(jiào)胆怯(qiè)煊赫一时(xuǎn)抛头露面(lù)....D.召唤(zhào)间隔(jiān)锲而不舍(qiè)管窥蠡测(lí)....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多音字和形声字的读音。A.晕:yùn;C.煊:xuān;D.间:jiàn。答案 B 3.(2011·潍坊统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拮据(jū)

侥幸(jiǎo)口头禅(chán)浑身解数(xiè)....B.伯仲(zhòng)稂莠(lánɡ)一溜烟(liù)天遂人愿(suí)....C.诰命(gào)处方(chù)应声虫(yìng)溘然长逝(kè)....D.衍变(yǎn)茎叶(jīng)独角戏(jué)同仇敌忾(kài)....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多音字的读音。B.天遂人愿suì;C.处方chǔ;D.独角戏jiǎo。...答案 A 4.(2011·济南统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长相/相机行事 积攒/攒三聚五

纰缪/媲美

巷子/巷道 ........B.包扎/安营扎寨 咯血/恪尽职守

沮丧/龃龉

提防/堤堰 ........C.模样/模棱两可 泄露/公开露面

间距/信笺

沏茶/堆砌 ........D.畜养/畜牲

艾草/自怨自艾

果脯/哺育

颤动/打颤 ........解析 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读音。A.xiànɡ/xiànɡ

zǎn/cuán pī/pì

xiàng/hàng;B.zā/zhā

kǎ/ kè jǔ/ jǔ/jǔ dī/dī;C.mú /mó

lòu/ lòu jiān/ jiān qī/qì;D.xù/chù

ài/yì fǔ/bǔ chàn/zhàn。“颤栗”“打颤”读zhàn其余都读“chàn”。答案 D 5.(2011·烟台高三月考)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充牣(rèn)畏葸(xǐ)

冲(chòng)床 穿凿(záo)附会 ....B.央浼(miǎn)行(háng)辈

褊(biǎn)小

朝暾(dūn)夕月 ....C.廊庑(wǔ)口讷(nè)棱(líng)角

万头攒(cuán)动 ....D.伛偻(lóu)蒿(gāo)艾

嚼(jiáo)蜡

百折不挠(náo)....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多音字的读音。B.央浼读měi, 朝暾夕月读tūn;C.棱角读léng; D.伛偻读lǚ,蒿艾读hāo。答案 A

板块三 形声字专练

1.(2011·济南质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熨(yù)帖 粗糙(cāo)

令人咋(zhà)舌

良莠(yǒu)不齐 ....B.烟囱(tǒng)鹰隼(sǔn)

妍媸毕露(chī)

铩(shà)羽而归 ....C.与(yù)会

翘(qiáo)首

教学相长(zhǎng)

怦(pēng)然心动 ....D.氛(fēn)围

重创(chuàng)逸兴遄(chuán)飞

空穴(xué)来风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形声字的读音。A项“咋”读zé;B项“囱”读cōng,“铩”读 shā;D项“创”读chuāng。答案 C 2.(2011·临沂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隽秀(juàn)虔诚(qián)皓首穷经(hào)潜移默化(qián)...

()

()

()B.脊梁(jǐ)

感喟(wèi)舐犊情深(shì)义愤填膺(yīng)....C.忖度(cǔn)雇佣(yōng)众擎易举(qíng)戮力同心(lù)....D.股肱(hóng)震慑(shè)信手拈来(niān)怅然若失(chàng)....解析 本题考查形声字和多音字的读音。A项“隽”应读jùn;B项“喟”应读kuì; D项“肱”应读gōng。建议:注意复习课本注释的词语,包含文言文。答案 C 3.(2011·潍坊统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yè)愀然(qiǎo)

偏裨(bì)

天崩地坼(chè)....B.崔嵬(wéi)欢谑(xuè)供桌(gòng)君子好逑(hǎo)....C.宫绦(tāo)行户(háng)吮吸(shǔn)掎角之势(jī)....D.敕造(chì)央浼(miǎn)奇葩(pā)人烟阜盛(f ù)....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形声字的读音。A.偏裨(pí);C.掎角之势(jǐ);D.央浼(měi)。答案 B 4.(2011·山师附中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漫溯(sù)目眦尽裂(zì)

颓圮(pǐ)

清流激湍(tuān)....B.弭谤(mǐ)冯虚御风(píng)落蕊(xīn)一椽破屋(chuán)....C.福祉(zhǐ)道义相勖(mào)谲诈(jué)妍媸毕露(yán)....D.僭称(chèn)独存孤迥(jiǒng)口讷(nè)弃甲曳兵(yè)....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形声字的读音。B项落蕊ruǐ,C项道义相勖xù,D项僭称jiàn。答案 A 5.(2011·济南统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摭(zhí)拾 宽宥(yòu)喀(kē)斯特

昙(tán)花一现 ....B.懵(měng)懂

咋(zhà)舌 电饼铛(chēng)谈言微中(zhòng)....C.翘(qiáo)楚

土坯(pēi)苦行僧(sēng)越俎(zǔ)代庖 ....D.讥诮(qiào)商榷(què)罡(gāng)星

戛(jiá)然而止 ....解析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A.喀kā;B.咋zé;C.坯pī。答案 D

板块四 形近字专练

1.(2011·淄博联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晨曦 妊娠 赈灾 海市蜃楼 振奋人心 .....B.凋谢

惆怅

碉堡

风流倜傥

稠人广众 .....C.飞镖

漂白

剽窃

膘肥体壮

虚无飘渺 .....D.湍急

瑞雪

喘息

不揣冒昧

惴惴不安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形近字的读音。A.读音依次为“chén、shēn、zhèn、shèn、zhèn”;

()

()

()

()B.读音依次为“diāo、chóu、diāo、tì、chóu”;C.读音依次为“biāo、piǎo、piāo、biāo、piāo”;D.读音依次为“tuān、ruì、chuǎn、chuǎi、zhuì”。答案 D 2.(2011·潍坊质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发霉 懊悔 欺侮 风雨如晦 诲人不倦 .....B.疏浚

皴裂

逡巡

日月如梭

怙恶不悛 .....C.犄角

绮丽

崎岖

倚马可待

风光旖旎 .....D.弹劾

刻薄

隔阂

垓下之围

言简意赅 .....

()解析 本题考查形近字的读音。A项分别为“méi huǐ wǔ huì huì”;B项分别为“jùn cūn qūn suō quān”;C项分别为“jī qǐ qí yǐ yǐ”;D项分别为“hé kè hé gāi gāi”。答案 B 3.(2011·菏泽质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峥嵘 狰狞 慎重 缜密周全 ....B.诅咒

趔趄

狙击

神情沮丧 ....C.讥诮

眉梢

俏丽

峭拔刚劲 ....D.辍笔

啜泣

拙劣

相形见绌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形近字的读音。A项“峥”“狰”均读“zhēng”,“慎”读

“shèn”,“缜”读“zhěn”;B项“诅”读“zǔ”,“趄”读“qie”,“狙”读“jū”,“沮”读“jǔ”四个音字,读音均不同;C项“诮”“峭”“俏”均读“qiào”,“梢”读“shāo”;D项“辍”“啜”均读“chuò”,“拙”读“zhuō”,“绌”读“chù”。答案 B 4.(2011·济南期中)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鞭笞/整饬 弹劾/隔阂 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B.棱角/菱角

扑朔/追溯

载舟覆舟/载入史册 ......C.徜徉/佯装

隽永/镌刻

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D.聒噪/恬静

亢奋/伉俪

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形近字的读音。B项léng/líng;shuò/sù;zài/zǎi。A项依次:chī/chì; hé/hé ;hōng / hòng。C项依次:yánɡ/yánɡ;juàn/juān;bì/ bì。D项依次:ɡuō/tián;kànɡ/kànɡ;háng/hàng。答案 B 5.(2011·潍坊一中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沮丧 龃龉 狙击 粗犷 含英咀华 .....B.伶仃

囹圄

花翎

玲珑

高屋建瓴 .....C.炮烙

烙印

落魄

骆驼

络绎不绝 .....

()

()

()D.亢奋

伉俪

炕桌

沆瀣

引吭高歌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形近字的读音。B.全读líng。A.狙jū,粗cū,其余读jǔ;C.烙印 lào,其余读luò,D.沆hàng、吭háng,其余读kàng。答案 B

下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4)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4)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