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洛阳二十年重大变化印象记
家乡洛阳二十年重大变化印象记
今年我刚好二十岁,也就是说洛阳和我一起成长了20年。2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的家乡洛阳也经历了巨大变化,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
我的家乡洛阳隶属河南,河南地处中原,人口略为密集,劳动力充足,而洛阳山清水秀,地理位置优越,很少会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底子。
二十年前的洛阳总体来说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在苏联的帮助下,虽地处农业大省工业不足的河南,但是却有享誉全国的一拖等大厂。但是这二十年来,工业整体发展缓慢,技术在国内很少有跻身前列的。在我看来,洛阳工业发展还不如旅游业的发展。其中的原因,既有遗留的地理历史问题,更在我市城市发展规划定位和策略上存在不足和偏差。
既然要说二十年重大的变化,我就先来谈谈洛阳的工业。洛阳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高新区。20年来,洛阳高新区在科技部和河南省委、省政府,洛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抓经济谋发展、抓项目促创新、抓建设促环境、抓民生保稳定,园区经济、科技、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的增速,构筑了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硅光电、生物与医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产业支撑体系,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材料国家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区域面积由5.6平方公里增至96平方公里,园区综合承载力越来越强。
在此背景之下,洛阳工业整体也有了很大发展。06年LYC洛阳轴承厂重组,重拾活力,产业扩大;洛玻集团更张潜力,一跃成国内龙头产业,08年奥运会中水立方玻璃便是其杰出作品之一;洛阳洛北铸钢厂比起前两者稍有逊色,但也有不少进步……虽然发展中经历了一些调整、改制、合并等颇为痛苦的抉择,但是成果斐然,我每次假期回家都能感到洛阳特别明显的变化。洛南新区的建设,洛阳交通的建设,洛阳外企的进驻等都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洛阳经济的发展。
那么再来说说我们十三朝古都牡丹花城的家乡洛阳的旅游业。洛阳市于1999年提出将旅游业发展为本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九朝古都,洛阳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但是,其中几年洛阳旅游业的增长速度却曾有放慢的趋势。
于是,政府重新审视洛阳旅游业,找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探寻振兴之道。“十一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2.27亿人次,年均增长21%,旅游总收入累计达1114.4亿元。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区67家,其中5A级景区5家。近年来,洛阳市先后选入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影响力20强,获评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2014“美丽中国”十佳智慧旅游城市、2014河南智慧旅游创新城市。
尽管家乡变化巨大,我仍嫌这发展进行得太慢。我多么希望等我毕业后,洛阳能给我一个不比北京上海差的就业环境,让我衷心高兴地倾我所学建设我最美的家乡。
第二篇:洛阳家乡变化(推荐)
我爱我的家乡——洛阳
我的家乡在河南洛阳,它位于河南北部、黄河南岸,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九朝古都。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提到洛阳,人们的脑海中会涌出许多诗句,如“天下名园重洛阳”。这说的我们市的市花—牡丹。洛阳的牡丹花花蕾硕大,色泽艳丽,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洛阳每年都举办牡丹花会,向五湖四海的朋友展示色彩艳丽甲天下的牡丹花,那时可真是“世上人头攒”,不敢分心游“。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这里有著名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等名胜古迹,但我最喜欢的就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来又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朝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余年之久。大小佛像共有十万余尊。最大的佛像足有17.24米,而最小的仅有二厘米。但是不管大还是小,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在龙门石窟的众多佛洞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万佛洞。那里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每个小佛虽然都只有四厘米,但雕刻得照样很精致。大家可不要只被这些小佛迷住,而忽略了龙门最为壮观的地方—奉先寺。只要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大卢舍那石雕像是龙门石窟最为壮丽的一尊石雕像,它通高17.14米,耳朵长1.9米,安详地坐在八角束腰涩式莲座上,那明丽秀雅,雍容高贵的气势,把大唐艺术推向了极致。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会为他的神奇感到骄傲和迷惑。
这些年来,随着祖国的飞速发展,洛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年前的洛河是全市人民的一大苦痛:河水污浊,臭气熏天,从看不到鱼虾的踪影。河堤两岸被荒草笼罩着,垃圾堆得像”小山丘”似的。人们别说去那里游玩、散步,就是路过那里都要纷纷掩鼻而行。可是现在经过治理,昔日河水污浊的洛河如今变得清澈见底,不见踪影的鱼虾又重新快乐的游来游去。夏日,这里更成了人们垂钓的好去处。而河堤更是被人们装扮得像仙境一般:古朴典雅的亭子,错落有致的竹林,使人犹如走进苏州园林一般;而里面的小花、小树更给人大自然的感觉。各种鲜花争相斗艳,美丽的图景交相辉映。空阔的小广场上很多老人伴着音乐在认真地舞太极,做广播操;孩子们在种满小草的土坡上嬉闹;还有一些中年人领着孩子,牵着小狗,边跑边嬉戏„„
洛阳真不愧是中华文明的圣地,我爱我的家乡——洛阳!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洛阳市吉利区,它是一个环境优美的石化工业城,是黄河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小香港”的美誉。我热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那道美丽的风景线——河阳广场,它是大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地,是我们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可是以前的河阳广场可不是这样的啊!听妈妈说,以前的河阳广场它是一大片菜地,菜地的东边是一条臭水沟,每当从这里经过时,一股股臭味就会直钻你的鼻孔,让人躲闪不及。可是如今的河阳广场呢,变成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人们一有空都要不约而同地向那里奔去。
进入河阳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央高高矗立的大灯,晚上它会把整个广场照得如同白昼。灯的旁边是一个大花坛,里面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花坛的北面是音乐喷泉,每当夏日来临,这音乐喷泉就定时开放了,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喷泉喷出的水花也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变化,这时总会有几个顽皮的孩子在喷泉的水流间窜来跳去,浑身都湿透了,可他们却乐此不彼,惹得旁边的大人们看到了也忍俊不禁。
广场的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大平台,每当区里有什么活动都要在这里举行,晚上这两处又成了人们跳舞的好场地,伴随着音乐,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广场的东边有一个运动场地,里边有很多健身器材,供人们锻炼身体。河阳广场周围是一条环形的人行道,每天晚上,人们三三两两的在小路上散步聊天。运动场东边以前的臭水沟现在变成了一条人工渠,清澈的泉水在小河里潺潺流过,再加上河两岸的绿树红花,草坪茵茵,河上别致的小桥,把河阳广场装扮得更加
妩媚和俏丽。
我爱美丽的河阳广场,我爱我的家乡。长大了,我要把我的家乡建造的更加美
丽。
第三篇:家乡二十年的变化
家乡二十年的变化
家庭住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陶庄小康村
调查方式:家庭询问,自我感受,老照片了解,查找资料
调查方面:衣,食,住,用,行,娱乐
衣
二十年间,在穿衣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比以前的中山装,单调的灰蓝色,二十年前衣着还算可以,算不上潮流,但也不算单调。但在那时应该算得上潮流吧!二十年前,穿衣追求更多的是便宜和舒适,在造型与设计上没多少讲究,服装品牌上也没多大的意识,大多是自己做的。但在今天,在舒适与美观的基础上,人们更多的看重衣服的设计与造型,也追求品牌,追逐潮流。在获取衣服的渠道上,从自己扯布做衣服,到上街买衣服,再到坐在家中通过网络来选择衣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食
饮食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我们现在仍然吃的是米饭,但是味道可改变了很多。袁隆平也为我们的粮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自中国加入了WTO以来,国外的食品也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超市里也多出了进口食品专柜供市民们选择。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以前食品的问题主要出现在食品的变质,而在今日,黑心的商家往食品里加入化学试剂,美化食品,欺骗消费者,也让人们遭受到身体上的伤害。
住
在住房方面,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房价一直在往上飙以外。其次,跟住房有些关系的土地方面,二十年前的大片农田如今已变为道路和小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住房面积也在增加,但是我们的绿化面积却在减少。再住房的结构上,从以前的大杂院到现在一幢幢的住房小区,再到独树一帜的小高层。在装潢方面也由简朴到现在的豪华甚至奢华。
用
日常用品方面因为经济的发展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十年间,家庭电器也日渐丰富。空调变得普及,技术也越来越成熟,1Hz变频,空气动力。洗衣机也由半自动变为全自动,现在竟然可以干衣了,省的去晒衣服了。计算机的变化应该是比较大的了,也大概在十几年前电脑才进入我们的生活中,那时的电脑配置很低,大多是企业用,普通的人们既用不到也买不起。但是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脑,而且现在的电脑速度变快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行
出行方面,就拿我自身的例子来说吧。记得我小时候,也就是十三年前吧,我们回一趟老家几乎要花一天的时间,现在只需三四个小时就可以了。社会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时间与金钱上的节省,更带来的是人们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现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动车给人们带来便利。家庭的出行也变得更加方便,以前的家庭中,大多以自行车代步。现在我们有摩托车,电瓶车,有的家庭已经买了小轿车。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但是,车流量的加大给城市的交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上下班高峰往往会出现交通拥挤,也让人们感到心烦。娱乐
在生活
第四篇:家乡印象
家乡印象
家住冀东,是城市,不如说是唐山开滦矿区的一个小镇,叫唐家庄,挺土的。
原本整个唐山就是先有矿,后有城,以矿建点,城乡结合,相对分散。这个特点在我居住的矿区更明显。
听老人讲,建矿初这儿只有老唐庄子、北唐庄子(后来叫北大街)和大城镇三个聚居区,除少数坐地户外,大都是矿工的“锅伙儿”。随着煤矿规模扩大、工人增多,逐渐形成了围绕煤矿的商业区——“窑坡儿”。主要有“局子头儿”、“一面街”、“小山儿”。后来矿上为工人建了最早的公房区,象“老工房”、“齐盛里”、“五顺里”等。到唐山解放前夕,唐家庄的人口规模已达两万多。
赶我记事儿时家乡已经很“繁华”了。商业中心叫“小山儿”,一条宽十米、长百余米的街,店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叫卖声此伏彼起,夜幕降临还会有下夜班的矿工给这条街带来一个小高潮,他们在路边的小吃摊上喝酒、吃饭、聊东侃西,持续很晚。“三八部”、“百货商店”、“业务股”、“人民食堂”是当时最著名的店铺了。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三个地方:“大桥”、“小山儿广场”、“新剧场”。
“大桥”是一座“Y”字形的石桥,三十年代初英国人设计修建的。主体南北走向,下面是京山铁路。桥面石板铺就,为减少车辆颠簸,桥中间铺了两行窄窄的咖啡色砖路。由于常年人来车往,石板的棱角没了,有点像鹅卵石,圆圆的,亮亮的。石桥没有栏杆,两侧是半人高砖石结构的护墙,常有孩子在上面爬来爬去,大人说“看着揪心”。桥的北侧是一块相对集中的商业区,有“百货商店”、“新华书店”、“三八部”(副食店)、“土产商店”、“药店”。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商贩,还经常有变戏法、耍猴的等杂耍班子在这儿撂地。每次跟大人上街我都要嚷嚷着上大桥玩一会儿,很愿意体会火车从脚下轰隆隆驶过的感觉。
五岁那年初冬,穿着妈做的新棉衣,一个人偷偷上了大桥,攀上桥边的矮墙一边看火车,一边爬着玩,还时不时站起来在墙上走几步,要知道下面可是几丈深的铁路。到饭口不见我进家,人们找翻了天,最后姐找到了我。先是悄悄在身后拽住我,然后抱我下来,她是怕吓着我,一紧张掉下去,没敢声张。其实那年姐也只有十一岁。那种机敏、睿智到现在也让我佩服。
“小山儿广场”是矿上的运动场。里面有灯光球场、武术室、皮影戏台、单双杠,还有一圈挺标准的煤渣跑道。白天几乎天天有矿工或者学生自发的足球比赛。一到晚上,广场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练武的,摔跤的,篮球赛,皮影戏悉数开场,是矿工和家属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年的五一、十一这里就成了整个唐家庄的庆典中心。庆祝大会前几天,工人们就开始搭建主席台和东、南、西三个彩门,用石灰水划出参会单位的位置。一到这个时候,我几乎每天都要到广场看两次,惶惶的连做梦都是节日游行的热闹场面。庆祝大会当天,最爱看站在大门两侧房顶上负责警卫的军人和警察,他们挎着枪,挺胸叠肚,威风凛凛,那种
欣羡的感觉似乎对我日后选择职业起了昭示作用。庆祝大会后的游行也是我的最爱。军乐队、腰鼓队、舞狮队、花棍队,人们拿着纸做的小彩旗,呼喊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革命口号,浩浩荡荡的场面让人难忘。我记得很清楚,军乐队的指挥叫梁关力,是我的邻居,比爸小几岁,我叫叔,女儿小敏是姐的同学。平时老板着个脸不爱理人,我一点都不喜欢他。但见他手拿指挥棒潇洒地走在军乐队前面时,又十分羡慕他。其实我真正亲身参加庆祝活动只有1966年5.1那一次,在之前都是看客。可惜的是,这种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从“文革”一开始就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批斗会、大辩论、“地富反坏”戴高帽子游街。现在想来仍感觉不无遗憾。
矿上一共有四个俱乐部,新剧场,小一部,二部和露天剧场。其中新剧场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演出最多。几乎每天都有电影,隔几天就会有评剧、京剧、杂技、曲艺等演出。剧场前是个小广场,中间有盘龙戏水喷泉,两侧是竹篱笆围成的花园,里面有我最喜欢的象绸子一样的“美人蕉”。我二叔是这里的花匠,有时我去那里玩儿,见了总要给我一、两毛钱。一次,我和几个玩伴在剧场南侧的凉亭玩“官兵拿黑贼”,不小心从石凳上摔了下来,右腿被一根半截木棍险些扎穿,露出了骨头,直到现在疤痕还依稀可见。
记忆中搬过五次家,最怀念是永安街20号那18年。在哪里我度过了整个学生时代。
这是我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有两层正房、四间厢房的院子,是五十年代末响应矿上动员有自建房屋的干部“腾出公房给工人”的号召,从员司房搬回老宅的。院子挺大,院门朝着永安街,长有二十米,宽有十米;靠东侧有一棵硕大的柳树,树荫盖满院子;沿西厢房墙脚,是爸退休后自己修的宽一米的水泥小路,用来雨天行走;院子中间是三合土夯实的地面,平整光滑;柳树下常年放着石锁和杠铃,是我和玩伴练功用的。我家还有个自己的后院,也有四十平米左右,爸妈管它叫“夹栏子”(原来可能是由篱笆围成的,我记事就是有围墙的院子了)。除了靠东墙下有个煤池子外,其余都种满了花木。有芍药、草茉莉、包指甲、鸡冠子,最有意思的是我用吃剩的桃核种下的一棵桃树竟然挂了果,又小又酸,没法吃,并且不等长大就陆续落了下来。爸说:“桃树砍三年,比嫁接的还好”。果真,他连着砍了三年,从第四年开始就再没发芽。
那时期最惬意的是在有月光的夏夜,一席竹椅,一把二胡,在洒满斑驳月影的柳树下拉一曲“江河水”,是一生抹不去的回忆。
院里住了五户人家,三家男主人姓马,俩哥们儿,一对连襟,挺巧的。五家处的跟一家似的,谁有个大事小情,立马悉数到场;谁家做点好吃的全院跟着尝鲜;夏天晚饭时,五个桌子一拉溜摆在院里,互通有无、各取所需。跟眼下楼房里关门过日子、是事不求人相比,多了太多的温暖和情趣。
这样的生活要是一直延续,我的梦也会延续。想不到的是,从天而降的灾难把我的梦砸的粉碎。七六年的大地震让永安街变成了一片废墟,家也成了一堆瓦砾,太多熟悉的面孔已成隔世。
年龄增长,工作变动、娶妻生女,对事物的关注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际关系、职场哲学成为关注的重点,淳朴世风、自然景象变得模糊起来。以致一个时期有很多对家乡记忆的断档,甚至空白,这一点都不夸张。
相关变故使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与家乡聚少离多,2000年以后更是长期漂泊于外,直到定居北京。虽然家乡已没有了亲人,由于工作关系,前几年仍偶尔回家。可看到的是随着百年老矿的破产,记忆中家乡的繁华和温馨早已不复存在,满眼的破败让人心酸。一次初冬的晚上和几个朋友喝完酒在街里走走,其时8点刚过,除了两家洗浴中心外没有一家商店开门,很多路段没有路灯,夜未深,人已静。我在想,这是我印象中的家乡?是我引为自豪的矿区小镇?
2010-10-18
第五篇:家乡的变化周记
近些年,家乡的变化可大啦!你瞧,这是一幅美丽的水彩画:天空湛蓝湛蓝,青翠欲滴的小草在花坛里安静地待着,几株美丽的花儿在争芳斗艳。远处,清凌凌的白河水缓缓的流过……再看那边,又一幅精美的的素描: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如同一条条彩带,装点着南阳。马路上,人来人往,人们穿着得体的服饰,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儿童乐园里,一个个无忧无虑的小朋友在快乐地嬉戏、玩乐……你说,南阳难道不美吗?
是的,现在我们眼睛看到的南阳,的确是非常漂亮。但是,你知道吗?现在的南阳和以前的南阳相比,那还真是天空比大地差远了。
听爷爷奶奶说,以前我们的家乡南阳,可不如现在的南阳。以前呀,那就两个字穷、苦!南阳以前还没有修柏油马路,晴天还好一些,走路顶多裤脚沾些土、泥巴,起风时,风挟着黄土吹过来,出来一身黄灰,脏死了。这还是轻的,下雨天,一抬脚,一块泥巴上了身,几乎下雨天走一次路就得洗一次裤子洗一次鞋;而且那时住的还是瓦房,冬遮不了风,夏挡不了雨。大片大片含金量极高的土地,只是用来种菜糊口养家,谁也没有想到搞什么大棚,种植反季节植物、水果、蔬菜和花朵,那时贫穷困扰着人们,人们从没想过去用土地致富。但现在不一样了,瓦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工业、农业发展迅速,人们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界,射向远方……
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每家每户都有了彩色电视机,还有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而在以前,这些都是做梦也梦不到,想也不敢想的,哪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就算只有一个频道,也能说自己家“富”,也能吸引一大群小朋友前去观看这个“稀有动物”,而现在,装上了卫星天线,100多个频道的彩色电视机也根本无法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了。
在以前,南阳没有多大变化前,爸爸妈妈写作业,本子都买最便宜的,5毛钱一本都算奢侈了,而我们,5元一本的作业本都随便买,也毫不心疼。我们现在买一支铅笔,10元钱一枝买下来眼睛也不眨一下,不喜欢了大不了扔一边不用,可在妈妈小时候,买1块钱的钢笔,都要仔细掂量掂量划算不划算。
爸爸小时候,南阳变化也不大,还是一个字,穷!每逢春节的时候,才买一丁点可怜巴巴的肉,但即使是那样,也依然能使孩子们兴奋上好几长一段时间;但现在,肉已经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普及了,肉不再是奢侈品了。
啊!我惊喜地发现,我可爱的家乡,南阳,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