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宝宝学习说话的三大禁区[最终版]
www.xiexiebang.com
宝宝学习说话的三大禁区
宝宝到了牙牙学语的阶段,爸爸妈妈也开始卖力地对宝宝进行语言攻势。但并非所有的话都是宝宝可以照单全收的,在教宝宝学说话的过程中,还是有禁区的哦。禁区一:过分满足造成宝宝语言滞后。父母类型:“热心帮忙”型。
犯禁表现:“宝宝,是要喝水吗?妈妈给你拿。”不少父母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若宝宝指着水瓶,家人立马“领会”宝宝这是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
犯禁的害处:爸爸妈妈过度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破禁办法:当爸爸妈妈从宝宝的行为举止中发觉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杯,他拿着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时,会非常努力去说“水”。你可以做此尝试,当宝宝把自己喝水的想法落实到语言上,变成“水”字时,仅仅这一个字,就会让他欢欣鼓舞。禁区二:过多使用叠词限制宝宝语言发展。父母类型:过分迁就型。
犯禁表现:“宝宝,饭饭了!”“宝宝看,那是狗狗,那是花花……”用叠词和儿话说话是宝宝语言特定阶段的表现,一些爸爸妈妈却随着宝宝一起说起了儿话。
犯禁害处:宝宝用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长却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早期教育#。www.xiexiebang.com
爱乐活母婴育儿攻略早期教育。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的角落。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http://i.leho.com/post/94c57ec952e9c8c1450eb420?from=wenku/?from=wenku
第二篇:宝宝说话晚的原因
宝宝说话晚的原因
影响孩子说话早晚的因素很复杂,有时是一种因素,有时是几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因素
遗传因素:父母小时候说话较迟,由于遗传的原因,致使下一代孩子说话也较晚。这种情况不必担心,这样的孩子虽然一时不会说话,可是他心理明白,能听懂别人的意思,而且智力发育也不差。
听力缺陷:如果孩子的听力本身有问题,因听不懂别人的语言,自然无法经过模仿、理解到学会发音、说话。除了先天性I听障外,出生后受到疾病伤害(如:中耳炎、肺炎和水痘等)或外部损伤(如注射了过量链霉素、庆大毒素、卡那霉素等一些损伤听神经的药物,以及噪音和头部受外力撞击等),也会造成听力受损。若发现宝宝1岁以前太过安静,对外界大的声响缺乏反应,就应注意此项。
发音器官异常:除了听力缺陷外,孩子的发音器官是否异常也需注意,例如:舌头是不是特别宽、短,舌系带是否过短,腭部、牙齿或嘴唇是否畸型、声带是否有问题等。如有异常,往往会造成构音异常。(文章摘自:粉妈咪)
智力低下:如果孩子的翻身、坐起、爬、走,比一般同龄的孩子明显慢3个月以上,且脸型怪异,就可能是因为智能障碍影响了社会和语言发展的学习。特别是孩子出生时有窒息、产伤、颅内出血、严重黄疸等情况的,应该尽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2、家庭环境
大多数孩子说话晚都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如果宝宝很小就被托给一位性格孤僻、不喜说话的老人带,宝宝长时间在没有语言的环境中成长,其语言发育自然落后。此外,如果家里的语言环境复杂,普通话和多种方言并存,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语言阶段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宝宝说话晚。
3、心理因素
一些孩子先天性的性格内向,常常出于害羞或害怕等原因,不愿开口说话。还有些父母强迫孩子说话,或把孩子发音不准当笑话,不经意问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于是不再开口说话。
宝宝何时该看医生?
●宝宝吸奶或吞咽有困难,口腔结构有异常。
●1岁以前太过安静,对外界大的声响缺乏反应,可能是听觉障碍或自闭症。●2岁以上不会讲任何有意义的词汇,例如:爸爸、妈妈。
●3岁还不会讲任何简单句子(3~4个字)例如:肚子饿饿、我要坐车车。●4岁以后构音有明显错误,很多音都发不出来,说话很不,●5岁以上句子结构有问题,简单的说话不流畅、结结巴巴。
●愈大愈少说话,可能是听障或儿童精神症状。
如果你的宝宝有以上任一情形,应尽快带宝宝到医院检查治疗,0~3岁是语言和智力发育的黄金期,也是听障疗,育的黄金期,如果错过了黄金期,宝宝的语言发展将难以达到正常水平。
第三篇:宝宝说话“奶声奶气”或患语言障碍
宝宝说话“奶声奶气”或患语言障碍
刘女士近日很犯愁,她表示今年6岁的儿子聪明可爱,动手能力很强,可他说话还是“奶声奶气”,发音含糊不清,说话别人很难理解。
专家指出,刘女士家的宝宝可能患了语言障碍疾病。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要想孩子说得好,家长自己语言要清晰通顺,还要时常陪伴孩子说话。不少家长忙于工作,疏于与孩子沟通,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如果老人或保姆不太说话,或者有方言,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买磁带,让孩子时常听听儿歌,这也是一种训练孩子口齿伶俐的方法。如果没有上述原因,专家建议,需要到儿科神经专科就诊,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第四篇:如何培养宝宝的说话能力
如何培养宝宝的说话能力
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是要培养,在哪个阶段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最好呢?家长们要怎么样去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
2-3岁是小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小孩子在这个阶段能够掌握基本的口语。而像岳岳一样的小孩子不在少数,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岁儿童语言障碍的发生率在9%~17%,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将影响到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使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增加。为此,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把握孩子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让孩子“能说会道”,成为爸爸妈妈们都十分关心的话题。我们特地请教有关专家,并和您一起关注这个话题。
影响宝宝语言发育三大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第一方面是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专家指出,2岁左右的宝宝,脑发育速度十分快,摄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急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语言发育与脑发育出现相对不平衡。如果这时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正确的语言信息输入,会对宝宝的语言发育造成很大影响,他们会表现出口吃、语言贫乏、交流障碍等现象。
宝宝语言发育对策
1.尽量统一语言。在孩子最初学说话的阶段,存在多口音的家庭,应在家庭内部统一语音,让孩子对一个物品只接受一种读音,这样孩子不容易出现意识上的混乱,可以顺利地掌握语言沟通。等到他们能熟练掌握语言的时候,再丰富他们的语言环境,对他们进行第二种、甚至第三种语言的多语言教育。
2.不使用儿化音。从一开始,就要尽量给孩子正常的、易于交流的语言信息,不提倡用儿话音教孩子说话,比如:把小狗叫成“狗狗”。
3.在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不要把孩子交给电视。虽然电视节目中的语言丰富,但却是没有交流的,被动灌输的语言模式,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4.让老人与孩子多对话。如果是老人带孩子,一定要让老人多与孩子沟通,因为很多老年人喜静,不愿意多讲话,但是无声的环境是最不利于孩子语言智力的发展的。
培养一个言语表达能力好的宝宝,家长做的工作很多,也要在适当的时间里进行言语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幼儿能力培养
所谓“亲子对话”教育法主要是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培养他的说话能力,若要与孩子说话,首先父母要学会如何倾听。听孩子说话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而“亲子面对面”便是在孩子有话要说时,父母确实倾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与孩子的对话应当从幼儿期开始,希望父母们能够随时激发自己孩子的个性与说话能力。
一般来说,爱说话的孩子因为好问而在想法上比较深入,也比较有自信、有个性。其实孩子们所说的话都有其原因及理由的,所以父母必须去了解孩子说话的原因。
孩子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有问题发生,需要大人的帮忙。
2、想把自己“所听、所见、所闻”的感受用声音去表达。
3、想感受与妈妈(亲人)的交流联系。
因此,倾听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能使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大人的倾听会使孩子产生哪些变化?
1、贴近孩子,近距离地听孩子说话,对孩子来说会有各方面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出现。
2、孩子变得容易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3、产生自信。
4、孩子的表达变得明朗。
5、孩子的个性变得比较圆融。
6、因为自己的感受、说话获得重视变得更有耐性、有安全感。
7、烦恼能尽快消除。
8、很早就能开始说比较长的句子和灵活运用不同的生词,对将来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有帮助。
亲子对话学习刺激法:
宝宝是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开始学习说话的。只要宝宝开始喃喃自语,发出简单的声音时,就是开始进行“亲子对话”的好时机,按照宝宝的不同月龄有不同的刺激法。
0-12个月
与宝宝目光交流,随时随地与宝宝说话
宝宝出生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便是“哭”;等3、4个月大时,开始会发出“咿咿啊啊”等单音;到了8个月大后就开始喃喃自语,甚至发出一些单字。
1、注视宝宝的眼睛和宝宝说话
和孩子的第一阶段沟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宝宝们通过看见妈妈的说话与表情来奠定对“说话方式”的认识。
2、与宝宝接触的任何时候都要与宝宝说话
每一次的声音交流都会让宝宝的听觉变敏锐,不管是换尿布、喂奶或洗澡时,都要随时随地保持与宝宝说话的习惯。
3、回应宝宝的牙牙自语
只要妈妈经常回应,宝宝也会开始学着表现自己的感觉,而且情绪也会更明显易懂,在与宝宝应答时最好边说边抚摸宝宝,更能强化亲子的交流。
4、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学习
不需要太过安静,生活中出现的吸尘器的声音、水龙头的流水声、洗碗洗衣的声音等,都可以让宝宝感受接触更广,边做家务边和宝宝说话,也是一种良好的亲子互动方式。
5、练习以身体律动来控制发声
即使简单地发出“咿啊”的声音,宝宝也得用尽全身的力气来发声,可以训练宝宝配合身体的律动发短音或长音,也可用拍手摇摆的方式让宝宝了解发音的不同。
6、鼓励宝宝表现自己
跟宝宝玩手帕游戏或鼓励宝宝把两手伸直说“抱抱”,或找玩具等,让宝宝表现自己,这对于日后勇于自我表达的说话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7、与妈妈“视线一致”的体验
宝宝总是好奇妈妈在做什么、说什么,因此,不妨让宝宝跟妈妈往同样的方向去寻找目标,让宝宝自己亲眼、亲耳确认妈妈口中说的与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养宝宝的辨识联想能力。
8、善用宝宝喜欢模仿的特性
宝宝通常喜欢模仿大人做动作,最简单的就是挥挥手说“再见”等,利用这种爱模仿的特性,趁机教宝宝各种配合手势的单字,并反复的练习,这样宝宝马上就记住了。
13-24个月
与其说单字,不如说成语这时期的宝宝多半已经会走路,相对也更加了解大人所说的意思,也会说比较多的单字。从这个时期起,妈妈和宝宝的交流对话丰富而频繁的话,宝宝学会说话的时间更快。
1、练习发音
把单词的发音嘴型做给宝宝看,反复几次以后,宝宝也会试着发出正确的音了。
2、配合肢体语言来说话
与宝宝说话时,配合肢体语言还辅助引导宝宝,如用手指身体的各部位,配合说话、或者边做“坐跑站跳”等动作,边说这些单字,不但增加趣味感,也让宝宝更容易记忆。
3、以句子的形态和宝宝说话
1岁以前教的“花”、“水”等单字,现在起要开始对宝宝说长一点的句子,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宝宝已经懂的单字并加入新单字来延伸连结出句子,让宝宝练习真正的说话方式。
4、有耐性的等待宝宝的反应
这阶段的宝宝对大人的话似懂非懂,自己所会的单字语言也有限,但偏偏又非常爱表达,这时父母就必须很有耐性等宝宝慢慢地说、清楚讲明白,降低宝宝的挫折感,才能顺利让他升级到下一个说话的阶段。
5、经常带宝宝外出观察
带宝宝去公园散步或坐车等,并配合教宝宝说相关的字句,也许宝宝无法一时间马上记住,但让宝宝接触更宽广的视野,也是奠定说话基础的步骤。
25-36个月
说话时多形容状态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的单字虽然多,但还无法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总是反复说着“那个”、“不是”等字句,这时必须开始用叙述及形容的句子来教宝宝说话。
1、描述式的说话法
如果妈妈要回答宝宝的说话,也尽量使用连结性的句子,当宝宝说“那个、那个”,即使妈妈知道“那个”是什么,也必须回答“是这个饼干吗?”或“是放在桌上的玩具吗?”,务必引导宝宝再回答出“对,是那个饼干”等句型。妈妈此时的任务在于训练宝宝开口说话,而不是拿“那个”饼干让宝宝闭嘴。
2、说较长的句子时要段落分明
当妈妈说较长的句子时,得注视宝宝的反应,配合明显的肢体动作,段落清楚地说给宝宝听,来训练宝宝的“听话”能力。
3、练习让别人了解宝宝的表达意思
常常遇到一些宝宝说的话只有身边的妈妈才听得懂,别人要了解宝宝说的话还得先通过妈咪的“翻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也为了让宝宝能增加信心跟外人交流,平常就得训练宝宝发出正确的音和正确的单字或句子,而不是只有母子俩才知道的幼儿式语言。
4、给宝宝奖励
当宝宝能说出较长的句子,或者说出新学会的单词,都要马上给宝宝一个拥抱并称赞他,然后再附和地说一次,宝宝就会清楚知道自己的表达正确,而更有兴趣说话了。
5、把宝宝说的话画成图贴起来
当宝宝说的句子或内容,用简单的图画表现出来,如“今天跟妈妈去散步”便以此为内容画出来,可以增加宝宝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
1、激起孩子说话的欲望 让孩子开口说话的最有效办法是父母创设一个谈话和交流的氛围,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不停地和他说话、用他能听得懂的语言为其讲故事,即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父母的“一言堂”也要坚持。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爸爸妈妈不妨见机行事,启发、诱导、提问,设法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他对你的努力有所回应,用支离破碎的语言加上肢体动作和面目表情传达出他的意思,及时送上你热情的鼓励是对他的最大支持,使他得到语言表达的满足感,产生说出个人想法的欲望。对这些孩子,父母先不要在意他说得好不好,也别急于纠正他语言中的毛病,培养起来他说话的自信心、使之体验到表达的喜悦比什么都重要。
2、个性化训练循序渐进 对孩子的言语和阅读训练是一对一的,如对感受性
语言障碍者,重点在于训练对语音的理解、听觉记忆及听觉知觉等。对表达性语言障碍者,重点在于训练他模仿别人讲话。无论对哪一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教育训练,父母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具体的做法是将拟订的教育计划分成几个小单元,分段进行,以便容易学会,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对那些语言表达和阅读上有困难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借助讲故事书的方式或设置一个特定的情景,反复教孩子认读笔画、发音简单的字、词,让他们慢慢地辨认、熟悉、理解、记住这些词的发音和含义;随后过渡到比较难的字、词语;然后再开始给他讲解一个个短句、长句的意思及相应的故事内容。如此一步步地训练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父母的贪多图快和急躁情绪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3、迂回的“战术”可能更有效 对于那些说话或朗读总是不顺畅、经过多次训练效果终不明显的孩子,父母的反应最好是冷静、再冷静。因为此时你丝毫的激动和不满,都会为孩子的语言学习带来挫败感和恐惧感,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对于这类孩子,与其教他说话读书,不如先唱儿歌、童谣、歌曲给他听;只要他不反感,你就反复为他唱。为了方便,父母不妨选择那些孩子百听不厌的儿歌磁带、CD作为孩子学习的教材。爸爸妈妈也可以把孩子喜欢听的内容用录音机录下来反复播放,以便他随时被声音包围着,由听而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第五篇:宝宝说话完全知识
宝宝多大会说话
其实宝宝出生时的哇哇大哭,代表他第一次进入开始“说话”表达清晰了。开始,他是用舌头、嘴唇、上颚和任何新长的牙齿来发出声音,头一两个月是“哦”和“啊”,不久之后,就能咿咿呀呀了。
4—5个月大的时候,宝宝可能偶尔会蹦出第一声“妈妈”或“爸爸”来,虽然肯定会让你无比激动,但他还没有真正把这些词和你们联系起来。这要到他大约1岁左右才能做到。
6—9个月宝宝的会说的话更多了。当他喃喃自语或发音时,听上去好像有意义了。这是因为他在使用跟你说话时类似的语调和语气了。给宝宝读书来鼓励他的牙牙学语。
12—17个月宝宝可以使用一两个词了,而且知道它们的含义。他甚至会练习变换声调,在提问题时,把语调升高,比如宝宝想要人抱的时候说:‘抱不?’。他渐渐地意识到说话的重要性,以及语言在表达他的需要方面具备的强大力量。
1岁半—2岁的宝宝词汇量可能已经多达200个了,其中很多都是名词。在18—20个月之间,宝宝学习词汇的速度为每天10个或更多。有的宝宝每一个半小时就能学会一个新词,所以你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
2岁半的宝宝开始会会开始使用“我”和“你”了。在两三岁之间,宝宝的词汇量会增加到300个词。他能把名词和动词连在一起,造出虽然简单但也完整的句子了。
到了3岁时,宝宝将能够持续地谈话,并根据谈话对象来调整语调、说话模式、用词等。
宝宝学说话的四个阶段
针对每个阶段不同特点,应该对孩子进行不同的语言训练。
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尽早“对话”:不要等宝宝会说话了再和他对话,尽可能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宝宝“对话”了,当然这个对话更多是以非语言进行的,比如用心地记录和分辨宝宝哭闹的类型(饿、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并予以相应的回应和满足。此外,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的表达方式日趋丰富,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候模仿一下宝宝,它一定很开心。
使用“妈妈语”:生活中,对于呀呀学语的宝宝,妈妈(或其他家人)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说出或重复说出一些简短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宝宝非常吃这一套,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高扬的声调和重复,是宝宝最容易理解的,可以使他更好地感受、学习语言。
做宝宝的“导游”:宝宝是这个世界的“新客人”,即便是对洗澡、吃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宝宝也莫名其妙,这时候需要我们做好宝宝的“导游”,比如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自然、亲切的语言“导游”,对提高孩子语言能力非常有效,也很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成为“朗读者”:很多优秀家庭的实践证明,坚持给孩子朗读、多给孩子讲故事,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婴儿语,宝宝的语言能力可以发展到让人惊喜的程度。
让宝宝尽早说话的方法
0-1岁阶段语言训练:
说给宝宝听:不会说话的宝宝能通过耳朵接受信息,为他们日后的“说”打基础。如果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通过清晰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相应的动作传达给宝宝,孩子会对你的话很感兴趣,并试图咿咿呀呀地表达。
制造发声的机会:宝宝会用“咿、呀、哈、呜”等声音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恰是培养宝宝模仿发音的好时机。当他们表达要人抱、要喝奶、尿布湿了时,妈妈趁机替他把这些愿望用简单的词语说给孩子听,然后等待宝宝的反应。如此天天重复,就等于在他的头脑中强化了这些语言,最终使孩子的语言模仿变得容易起来。
1-2岁阶段语言训练:
多给予刺激促使孩子讲话:身边物品,是教育宝宝学习语言的好工具。把这些生活用品或玩具指给宝宝看,告诉他这些东西的名称、用途、形状等等,随后再问问孩子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用途如何,这不但能帮宝宝学到一些生活常识,还能帮他积累新名词,促进语言的发展。
满足要求晚半拍:宝宝想要某种东西,往往盯着它或用手去抓。这时妈妈不要马上满足他,而是把它拿在手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孩子说不好,妈妈可以先做示范,由宝宝“学舌”,再把这些东西给孩子。
重复说过的内容:准备一套动物卡片,在宝宝认识了其中的动物之后,请他给妈妈讲每张卡片上有什么;也可借助简单的图画书,妈妈讲页、宝宝重复一遍,然后再往下进行。总之,利用各种机会让宝宝开口。
宝宝学说话的专家建议
1、按部就班地添加辅食对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很重要。
为宝宝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同时,咀嚼使宝宝的口腔得到锻炼,使表达语言的硬件设备趋于成熟。有些宝宝因为没有咀嚼锻炼,在学习语言时,咽喉和口腔肌肉不知道如何配合,出现不知如何发声现象,所以改到添加哪一类辅食的时候,都不要忽视。
2、不要操之过急。
每个孩子的先天发育不同,他们的语言智力也不同,也许今天还不会说,明天就能说会道。因此在帮助宝宝学习语言的时候要结合孩子的情况,和他们的兴趣。
3、遗传因素专家指出,宝宝的语言发育和宝宝的听力、智力和发声器官的发育有很密切的关系,这其中一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
很多宝宝都会出现说话晚的现象,这时候爸爸妈妈要保证为宝宝提供充足的营养,给孩子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慢慢锻炼说话。
有的宝宝存在先天听力或大脑发育问题,直接影响孩子对于语言的学习。爸爸妈妈要时时关注孩子,发现不妥及时到医院做听力筛查和智力测评。有害物质测定铅等有害物质会损害宝宝智力和其他发面的发育,导致宝宝的语言发育滞后。
4、不要让宝宝莫衷一是。现在有些家庭里存在多种语种或方言,语种或方言的混乱也是造成孩子不开口讲话的一个原因。
在家庭环境里,夫妻双方一会儿讲方言、一会儿讲普通话,再加上频频地更换保姆,保姆的方言又会刺激孩子的脑细胞。这个刺激过程不符合孩子的语言能力,最终导致孩子对语言莫衷一是,不知道应该选择何种语言。
宝宝说话晚的迹象
一般情况下,孩子长到二三岁就能比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四岁时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语的口语了,到五岁以后能较清楚地复述听过的故事大意、看图说话或自己编简单的故事。正常情况下,发育晚的孩子与发育早的孩子相比有4—6个月的差异,超过这个时限,父母就要多加注意了。
4个月大时:不会模仿爸爸、妈妈发出的声音。
6个月大时:不会笑或大声叫。
8—9个月大时:不会用声音吸引你的注意力;还没开始咿呀学语。
满10个月时:对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不懂怎么让你知道他是高兴还是烦躁。
满12个月时:不会做挥手、摇头之类的肢体语言;还不能发出一两个声母(比如p、b等);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与你交流。
满15个月时:不明白“不行”和“再见”之类的词,也不做反应;会做的肢体语言(比如摆手、指东西等)还不到6种;会说的词不足1—3个。
满18个月时:连6—10个词都不会说;还不会用手指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天空飞过的小鸟或飞机。
满20个月大时:会说的声母还不足6个。
21个月时:不会回应简单的指令:不会假装和娃娃或自己玩(比如给自己梳头、给娃娃喂饭等)。
满24个月时:不会把两个词连在一起;不知道常见家庭用具(比如牙刷、电话、筷子等)的功能;不会模仿别人的动作或学别人说话;不会按照要求指出身体部位。
满30个月时:即使自己家里的人也没人能明白他;不会说简单的句子,不会问问题,也不能让陌生人明白自己。
满3岁时:不会说短语;听不懂简短的指令;对和其他孩子交流不感兴趣;和爸爸或妈妈分开时特别困难。
满3岁半时:经常不能把话说完整(比如不会说“回家”,只会说“回”)。
满4岁时:说话还经常结巴,基本上还是不能让别人完全听懂他说的话。
宝宝学说话的三个禁区
禁区一:过分满足造成宝宝语言滞后
父母类型:“热心帮忙”型
犯禁表现:“宝宝,是要喝水吗?妈妈给你拿。”不少父母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若宝宝指着水瓶,家人立马“领会”宝宝这是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
犯禁的害处:爸爸妈妈过度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破禁办法:当爸爸妈妈从宝宝的行为举止中发觉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杯,他拿着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时,会非常努力去说“水”。你可以做此尝试,当宝宝把自己喝水的想法落实到语言上,变成“水”字时,仅仅这一个字,就会让他欢欣鼓舞。
禁区二:过多使用叠词
父母类型:过分迁就型
犯禁表现:“宝宝,饭饭了!”“宝宝看,那是狗狗,那是花花……”用叠词和儿话说话是宝宝语言特定阶段的表现,一些爸爸妈妈却随着宝宝一起说起了儿话。
犯禁害处:宝宝用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长却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破禁办法:宝宝语言发展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爸爸妈妈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当宝宝伸出双手说,“妈妈抱抱。”妈妈就应该给宝宝一个热情的拥抱,并说,“妈妈来抱宝宝了。”用正常的交流方式,尽量缩短宝宝叠词或者儿话使用的时间。
禁区三:模仿宝宝的可笑发音造成错误暗示
父母类型:将错就错型
犯禁表现:宝宝在刚学说话的阶段,常常会有一些可笑的不准确的发音,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有些爸爸妈妈觉得好玩,于是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以博一笑。
犯禁害处:宝宝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是因为宝宝的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完全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如果父母将错就错学习宝宝的可笑发音,那么宝宝就会得到错误暗示,认为自己的发音是对的,这种错误的发音可能会因此很长时间难以改变。
破禁办法:爸爸妈妈不要学宝宝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的发音自然会逐渐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