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全球基金冻结拨款事件
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全球基金冻结拨款事件为例
2011年5月23日,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基金(下简称全球基金)宣布冻结对中国上亿美元的防艾资金援助,理由是该组织认为中国艾滋病防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不足,并存在财务管理等问题。
这使中国与全球基金的长期合作变得岌岌可危。自2003年中国首次成功申请全球基金项目,8年间中国累计获得的项目总经费已超过5亿美元。“中国需要全球基金,现在关键是建立起一套保证资金合理使用的机制,能够让资金真正发挥作用。”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景军说。
作为唯一的全球公共/私人合作组织,成立于2002年的全球基金致力于吸纳和拨付各种资源来预防和治疗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该组织由政府、民间团体、私营部门及受影响社团组成,代表国际卫生融资的一种新途径。
据了解,全球基金秘书处副执行主任Zewdie近期与中国政府部门高层进行了会晤。经过沟通,全球基金总监察长办公室(OIG)定于8月派员来华,就中国项目整改情况进行审计。如审计发现整改未完成,OIG即会向全球基金建议停止拨款。
两封信风暴
2010年11月25日,抗艾公益组织北京爱知行研究所致信全球基金秘书处、执行总裁Michel Kazatchkine、理事会主席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以民间组织身份向全球基金反馈有关项目在中国的落实状况。爱知行在信中指出,由于全球基金项目没有有效落实,中国的抗艾支持性环境没有得到改善。爱知行建议全球基金成立专门工作组,对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履行情况进行详尽的评估,并向公众公开评估报告。
一天后,11月26日,全球基金东亚区基金经理Enhkjin Bavuu向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发出一份管理信。据民间组织“中国全球基金观察”披露,Enhkjin Bavuu在信中列出9项中国全球基金项目未能满足的条件。除文件递交和审批等程序性瑕疵外,参与基金项目社会组织的遴选和资金使用成为两个要害问题。
关于社会组织的遴选,Enhkjin Bavuu指出,遴选社会组织作为项目实施机构的过程是否遵循了公开透明原则有待进一步考察。同时,全球基金也没有看到能够证明社会组织参与项目管理和计划的证据。在项目经费的使用方面,中国全球基金项目国家协调委员会(以下称“CCM”)曾向全球基金承诺每年至少35%的项目经费用于支持民间组织(NGO)类别。按照双方约定,第一年的比例为20%,以后再逐步提高。但根据进展报告和拨款申请,总共753个社会组织申请到了8442个项目,用于支持这些项目的资金预计是320万美元,仅是当年项目活动经费4980万美元的6.4%,尚不足报告期内项目活动预算的11%。管理信中还提到中国项目的财务绩效不佳,各级的经费完成率不到30%,存在大量经费结余。
这两封来自不同方向的通信显示,有关中国全球基金项目经费的争议,从2010年底就已开始。“从2010年四季度起,除了挽救生命和社会组织的经费外,全球基金就已停止中国全球基金滚动项目的拨款。” 中国全球基金国家级社会组织咨询小组成员、中国艾滋病工作民间组织全国联席会议秘书长王龙向本报记者透露。
从两封信共同指向的问题可以看出,争议的焦点在于中国的公民社会组织在防艾项目实施中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社会组织”之争
“去年我们总共向浙江省疾控部门申请了两个项目,一个都没批。”民间组织浙江爱心工作组织的负责人王龙说。类似的反映并不少见。受访的民间组织人士都表示,希望全球基金的此番行动能够提高国内政府部门对民间组织作用的重视。
5月份全球基金宣布暂停向中国提供资金后,中国卫生部表示,双方的分歧主要是在于对“社会组织”的定义不同。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郝阳称,中方对“社会组织”的认定是遵照民政部的相关标准执行的,即在民政部有注册的组织。在社会组织的类型上,中方认为社会组织包括协会、学会、人民团体、社区组织和感染者组织。而全球基金对民间组织形式的理解侧重于社区性、草根性。它认为社会组织仅包括社区组织和感染者组织。
围绕社会组织更深层的争议是,民间组织是否有能力承担全球基金的项目。实际上,全球基金此前就曾对中国民间组织的能力表示过质疑。
2007年,在决定第六轮中国防艾项目的资金接受单位时,由60个NGO组成的中国艾滋病工作民间组织全国联席会议发表声明,支持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以下称“中国艾协”)承担该项工作。但全球基金东亚太平洋区项目经理在当年3月致信中国CCM主席,建议由中国疾控中心作为主要资金接受单位。他认为中国艾协执行项目的能力上还存在不足与挑战,这种担忧主要反映在资金和财务管理上。
爱知行并不认同这样的看法。该组织当时指出,非政府组织的长处不在资金管理和数据处理能力,而主要在对受到疾病打击的人群的敏感、积极的反应和深入边缘受打击群体开展工作的能力和信心上。
“目前的民间组织也确实存在混乱的状况,但主要的原因是它缺少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无法建立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中国全球基金观察首席执行官贾平对本报记者说。全球基金后来也认识到这一点。Zewdie 博士强调,“应努力提升社区组织能力。不能总以社区组织能力不够为借口,相反应将此作为我们积极提升社区组织能力的鞭策和动力。”但中国民间组织的作用仍未得到相应的重视。据“中国全球基金观察”的统计,在此前一年,中国全球基金项目用于支持NGO类别的活动经费不足11%。
8月生死攸关
而缺乏民间组织参与,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的资金,难免滋生腐败。
“我们收到来自一些民间组织的反馈,有些地方存在着经费被冒领的问题,而在有些地方这些经费则被其他政府部门挪用。”王龙告诉本报记者。
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度也受到质疑。在做出冻结决定前,全球基金于2010年8月曾委托Curatio和YozuMannion两家咨询公司对中国全球基金项目进行外部评估。评估报告指出,在监督与评估框架中,缺少与数据使用、反馈机制以及决策和资源分配相关的信息,影响到了数据质量,并使监督和评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被降低。
面临来自全球基金的初步压力后,中方很快作出反应。2011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复信Enkhjin Bavuu表示,中国全球基金项目面临着挑战,但同时愿意找到解决方案来更好地履行项目协议。随后,中国CCM开始着手解决颇受争议的民间组织经费比例问题。
在CCM第三十五次全体会议上,中国CCM主席、中国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任明辉透露,调整后的2011年经费比例中,将有30%的比例投向NGO。其中的25%是确定投向社区公民组织,5%则投向其它公民组织。但对这些调整,全球基金并未满意。5月20日,在全球基金与中国政府机构的高层会晤中,Zewdie表示,“能否澄清资金使用、能否切实履行项目协议是影响资金拨付进度的关键。”
三天后,全球基金便宣布暂停对中国项目的拨款。“全球基金的这个表态说明,如果中方仍然无法达到协议的要求,全球基金就可能正式全面停止拨款,而不仅是暂停。”王龙说。这其实就是一份“最后通牒”。这一点从Zewdie的表态中得到印证。Zewdie 透露,全球基金总监察长办公室将于8月来华审计,这是完全独立于全球基金秘书处的正常审计。主要是对照项目协议,审核资源是否合理利用。一旦OIG审计发现没有完成,就会向全球基金建议停止拨款。
5月25日,中国疾控中心下发《中国全球基金项目中央执行机构关于暂停项目资金使用的通知》,要求各地项目办组织省本级和所有其它全球基金项目进行自查,并于6月15日之前上报中国全球基金项目中央执行机构(以下称PR)办公室。卫生部和PR将在6月中旬组织抽查复核。“这次自查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8月份的审计,也可能决定中国全球基金项目的命运。”王龙说。
进步的机会
据了解,针对中国全球基金项目存在的问题,在经过此次整改后,将可能建立起双轨制的新机制,即将资金当中属于社区组织的经费比例直接交给社区组织,其余部分再交给中国的主要资金接收单位中国疾控中心。
至于谁来代表社区组织接收这笔经费,贾平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招投标方式进行选拔。而且即便选中的组织,一旦不行还可以更换。”多位受访人士指出,全球基金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艾滋病和公共卫生国际援助项目治理水平和透明度,暂停中国全球基金项目拨款的决定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做出。中方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一机会强化自己的公共卫生体系。
爱知行在6月6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目前的运动式自查整改可能有助于短期内的问题解决,而无助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中方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来推动建立长效的公共卫生透明机制。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评估和反馈的机制。通过这个机制要能够清晰地看到投出去的钱是否落到了实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需要哪些改进。否则,每次都是石沉大海,浪费和重置项目太多。”贾平说。他认为,目前我国的体制还没有将国际援助纳入公共透明的预算当中,这一块资金的使用仍然缺乏有效的监督。应该将财政部和审计署也纳入进来,以此来建立一个有效的资金监管体系。
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中国全球基金项目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完善其项目管理?
第二篇:退房事件案例
“退房”事件
【案例】
8月25日,塔山宾馆接待了“全国建筑设计大赛”会议。所有会议用房的房间号码已经提供给会务组,25日中午正是报到的高峰期,可是还有几间房还没有退出来。怎么办,酒店会议协调人 营销部小周和客人急得团团转。客人一个劲的催小周,并大骂酒店。说酒店提供的房间号码不能保证。小周早上一直到中午都在前台督促房间是否出来。中午12:00点通过查询其中有3间房是市委接待处用的,13:30绝对会退出来,另外有一间1508房的客人联系不上。前台说客人外出了,找不到客人等,客人没有留下手机号码,客人回来后就马上通知楼层给他换房。但是会务组在前面一个劲的催,不行不能坐以待毙。小周和酒店营销部袁经理来到前台找大副、接待员协助联系客人,袁经理说你们把登记单拿出来看看,一看登记单,这间房是由客房部刘经理预订的,袁经理马上联系刘经理让他联系客人今天是否退房,如果不退房请他换一间房。幸亏刘经理认识客人知道客人的手机号码,最后客人答应换房。这件事才解决。
【评析】
在督促退房时,前台和销售代表小周只是等着客人退房,不知道予前控制,主动联系没有退房的客人,非要等到客人投诉后才会联系没有退房的房主。
【事件处理技巧】
1)酒店所接会议能不提供房号的尽量不要提前提供房号,提前提供房号会给酒店工作带来被动。
2)对会议出现的情况要予前控制,不能坐以待毙,就像这个会议出现客人不在房间的情况时,应想尽一些办法提前联系客人。
3)有这种提前提供房间号码的会议时,在客人入住的前一天晚上就要和客人说明情况,需在第二天几点前退房,并请客人留下联系方式,便于联络。出现案例上面的情况时可以联系到客人。
营销部
2012年10月15日
第三篇:案例:中航油事件
案例: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背景及其简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为了对石油现货风险进行规避,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油期货这一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经过谨慎策划和考虑,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2003年4月,中航油集团成为第二批国家批准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的国有企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期权交易。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确实正确判断了油价的走势,从中赚了钱。小试牛刀,旗开得胜,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期权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正是因为初试告捷,才酿成了2004年投资失败的大祸。事件的简介如下:
1993年5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新加坡成立。
1993-1997年,公司先后经历了两年的亏损期和两年的休眠期。
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陈久霖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这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自陈久霖人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后,逐渐从集团争取到集团垄断进口航油的采购权。
2001年12月,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后3年,公司又从一个纯贸易型公司发展成工贸结合型、实业与贸易互补型的实体企业。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进行空头投机,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飘升逐渐放大。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 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超过了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1700万桶两倍还多。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2004年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补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 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现金流量已经枯竭。
2004年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2004年10月26日和2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对手日本三井公司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逼在油价高位部分斩仓,造成实际亏损1.32亿美元。
2004年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由于不断遭到巴克莱资本、伦敦标准银行等国际投行的逼仓,截至25日中航油(新加坡)的实际亏损已经高达3.81亿美元,相对于其1.45亿美元的净资产已经资不抵债,陷入技术性破产的境地。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事发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立即指示普华永道作为特别调查会计师,调查公司亏损的真相,并向交易所提交调查报告。中航油(新加坡)也成立了以公司董事为领导的特别行动小组,负责公司的重组和调查工作。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则迅速向媒体表态:中航油集团仅以出资额为限对中航油(新加-坡)承担有限责任,中航油(新加坡)的债务危机不会连带中航油集团。中航油集团总经理表示集团不可能承诺给予中航油(新加坡)无条件支持,但会给予其有条件的支持。
从政策层角度看,国资委发表意见:开展的石油期权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该业务严重违反决策执行程序,经营决策严重失误。中航油(新加坡)石油期权业务发生的经营亏损,应当按照新加坡上市公司处理损失的商业化规则运作。
从债权人角度看,法国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应对中航油债务危机的办法。法国兴业银行是与中航油签订的银团贷款的牵头银行。这笔1.6亿美元的银团贷款由6家国内银行以及北德意志州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和法国外贸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共同组成。
从股东角度看,代表散户利益的新加坡投资协会表示,中航油(新加坡)一旦破产,7000名中小股东将对其进行集体诉讼。协会同时表示,支持中航油(新加坡)的债务重组计划,希望其最终能够恢复上市。
2005年2月,中航油掌门陈久霖人狱;2005年5月,中航油公布重组方案;2005年12月,BP人股中航油;2006年2月,林日波掌舵中航油;2006年3月22日,新加坡高院正式批准中航油重组方案;2006年3月29日,经历一年重组**的中航油终于复牌。
案例点评
在期权市场上,过度自信和极度贪婪是两大魔鬼
对于普通人来说,冲动往往是来自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对于陈久霖来说也许是来自于他的过度自信。从1997年陈久霖临危受命到2004年中航油的逐步壮大,毫不夸张地说陈久霖凭着他的个人实力让中航油起死回生,这些都是他自信的资本,当然也是他冲动的资本。
陈久霖过度自信的心理倾向的由来还得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发展说起。1993年,中航油集团公司成立了海外“贸易手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主要负责我国民航进口航油的采购与运输。但公司经营的前两年是亏损,再两年处于休眠状态。1997年,当时正处于亚洲金融危机,陈久霖临危受命,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但是中航油集团公司只给他约30万美元启动资金,陈久霖开始了艰难创业。在海外打拼7年,终于大获成功。
陈久霖饱尝了成功的喜悦。也正是这一成功使陈久霖开始沉浸于过度自信,也许是由于人类共同的本性—贪婪所驱使,而且期权市场与生俱来的超级杠杆正是贪婪滋生的沃土,陈久霖开始擅自扩大公司业务范围,从事原油衍生品投机交易本身就是在冒险,而非按照国家避险的初衷行事。即使从事期权交易,从套期保值业务的相关要求来看,负责为国内航空公司提供燃料油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只可能买多,而不是卖空,并且期权交易的数量和期限上也应该与国内航空公司燃料油的供应情况相匹配。
但是冲动和贪婪的魔鬼已经战胜了陈久霖的理性,当然陈久霖是不会承认他自己是在非理性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的,他终于按捺不住,他开始行动了。
2004年初,陈久霖看跌石油价格,抛售石油看涨期权。然而,2004年一季度世界石油价格反转上扬,至2004年3月2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账面出现浮动亏损580万美元。因是上市公司,为使年报过关,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前总裁陈久霖在由7人组成的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会议上接受了头寸展期方案,即买回看涨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看涨期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权持仓进一步剧增。两天后公布的年报显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2003年盈利3 289万美元,股价冲至1.76新元高位。
但是,天不随人愿,与此同时,油价继续上涨,至2004年6月,公司账面浮动亏损已达3000万美元。此时,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多数意见仍是继续持仓展期,尽管这样做已超过《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只许交易期限不超过12个月的期货的上限,但陈久霖仍然采纳了该方案。
从2004年初,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一直错误地看跌油价,先后3次大幅度实施头寸展期方案,放大看空期权盘。至2004年10月10日,账面浮动亏损已达1.8亿美元。这一过程表现出以陈久霖为中心的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过度自信与极度贪婪的疯狂心理。面对充满贪婪的期权市场上的超级杠杆,魔鬼战胜了理性,而且彻底征服了陈久霖的心智,让他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豪赌,当然也是他的最后一次。陈久霖凭借自己多年取得的辉煌战绩,并以此为资本,操作着随时会带来毁灭性打击的超级杠杆。
就像大多数赌徒一样,当他们自己的赌资已经耗尽时,在疯狂的心理驱动下,他们绝对不会就此罢休,他们会想尽办法继续筹集赌资,此时的陈久霖已经陷入困境,在他看来中航油的母公司是他的救星。面临弹尽粮绝之际,陈久霖正式向集团公司总部报告,请求资金支持。在由集团6名主要领导参加的党政联席会议上,陈久霖要求集团给予资金支持。面对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局面,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的高层仍在救与不救之间徘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一意孤行地放大期权盘,不断在市场中“加注”,试图将前面的损失完全弥补。结果是“总想解套反而套得更深”,这反映了赌徒们在面临亏损时不是“风险厌恶”的,而是“风险追逐”的行为倾向。其实,在2004年10月21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国内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就已经得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处于高风险状态,但是总部仍然隐瞒真相,向一批基金出售中航油新加坡公司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用于补仓。集团公司的补仓支持恰恰助长了陈久霖过度自信和贪婪的心理,错误地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背后有强大的集团甚至国家的支持,导致了中航油损失的进一步扩大,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本来可以纠正的小错误。甚至在事发以后,陈久霖还声称“再给我5亿美元,就会翻身”。直到2006年3月20日,陈久霖在被宣判前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仍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我觉得我尽自己的能力去负责任了。”在贪婪驱动下过度自信的心理到此时还溢于言表。仔细分析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读者不免会产生疑问:既然是违规操作,陈久霖的冒险为何是一路绿灯?
中航油的风险监管沛系何在P 中航油事件留给市场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国家明令海外国有企业只准做套期保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却严重违规,进行期权投机?难道是中航油没有风险管理体系吗?
事实并非如此。中航油(新加坡)风险管理体系由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从交易员—风险管理委员会—内审部交叉检查CEO(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易员亏损20万美元,交易员要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亏损达37.5万美元时,必须向CEO汇报;亏损50万美元时则自动平仓。公司10位交易员累计亏损500万美元时或仓位达200万桶时,必须斩仓止损。从上述架构可以看出,中航油(新加坡)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表面上看是非常科学的。如此严密的风险预防理论和设计,为什么最终还是没有堵住漏洞?而事实证明,这些完美的风险制度,并没有得到落实。
由新加坡交易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通过仔细的审查,正式对外公布了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尽管中航油公司拥有一个由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组成的3层“内部控制监督结构”,但这个结构的每个层次在本次事件中都犯有严重的错误。
首先,公司交易员没有遵守风险管理手册规定的交易限额,也没有向公司其他人员提醒各种挪盘活动的后果和多种可能性;风险控制员没有正确计算公司期权交易的MTM值,没有准确汇报公司的期权仓位情况和敞口风险。2004年5月~11月这7个月期间,公司共支付了近3.81亿美元由不断增加的MTM损失引发的保证金。为了支付上述追加保证金,公司甚至动用了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明确规定有其他用途的贷款。这些都是用来满足由挪盘引起的支付义务,而挪盘却从来没有经董事会批准甚至向董事会仁报,没有在公司财务报表中准确报告MTM亏损。
其次,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所有重大问题上均未履行其职责。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胡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须,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在2004年1月到6月挪盘期间,风险管理委员会未对这些挪盘操作的不明智性提出建议,未提出挪盘增加了公司均风险,也未建议斩仓止损;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第三,内部审计部形同虚设。没有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且报告内字重复,敷衍了事。而更为荒唐的是,内部审计部的报告使人错误地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措施运行良好。
为什么一道道的防线相继失守?原因是没有任何人对陈久霖的违规进行质疑。这时的陈久霖,正是一帆风顺、如日中天的时候,外界给他的铺天盖地的荣誉,使公司内部对他的权威几乎没有任何怀疑。
2002年和2003年,公司两度人选新加坡“1000家最佳企业”,2002年5月,人选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的教学案例;2002年8月,被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评为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2003年4月,在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举办的“行业洞察力调查”活动中,入选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2004年,入选道一琼斯新加坡泰山30指数
〔1〕
(Dow Jones Singapore Titans 30 Indexes),成为首家人选该指数的新加坡中资企业。
陈久霖在进行这项投机性交易时,并未经北京总公司的批准,也没有根据新加坡上市公司的《公司法令》和《公司治理条文》来进行透明化操作。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个不透明的公司,2002年8月,偏偏被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评为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
在这样一个个耀眼的光环下,任何有清醒头脑的人,都难免产生幻觉。一位熟悉陈久霖的石油界人士说:“他太自信了,也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了,由于有很多光环和成功的赞美,他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放松了对风险的警惕,过分自信和绝对的权力一步步使他走向与自己的设计完全相反的道路。而当他发现后果严重时,又抱有很多侥幸心理,不敢披露真情,也迟迟没有向母公司汇报。当然,也没有人阻止他这样做。”
按照国家规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公司只能限制在套期保值范围内,纯粹的投机交易本身就是违规的。那么,为什么没有人制止中航油的投机交易?现有的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谁说了都不算,谁也不决策,谁也不冒风险,用一句话讲就是用官僚体制的办法来办企业,这种企业发展不了;还有一种就是出了个能人,但是内部的规章制度太少,没按现代企业制度去做,各部门没有约束。中国国有企业都是走向这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都不太适合现代的市场经济,因为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迅速的决策,用做官的办法就是谁都不敢负责任,谁都不敢去惹事,什么事也干不了;而假如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有一个能人独断专行,也往往一出就出大问题。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总结国有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怎么完善它的内部治理结构,既不流于官僚,又不是没有风险控制。虽然衍生工具交易风险极大,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中国企业在海外参与衍生品交易,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实际上也有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在尝试,也已经有了很多经验教训。但为什么还要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衍生工具有它的好处,可以规避风险。我国的石油公司比外国的石油公司靠天吃饭的成分大多了,为什么?因为外国石油公司通过衍生工具把石油价格的风险都规避了,而我国的石油公司以前因为政府不允许通过衍生工具规避风险,有点靠天吃饭,当然也靠垄断,或多或少受到世界石油价格的驱动。一个好的企业,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将自己无法控制的风险规避。所以我们的企业应该走出去,不应该将它们的手捆起来,应该允许它们通过衍生工具交易规避风险,否则,它们竞争不过外国的企业。万事开头难,何况国外也有巴林银行事件,国外衍生品市场照样发展得很好,所以应该正确对待衍生品市场。2001年原油12美元一桶的时候,国内专家都给各部门建议过,应该做远期的买人保值,如果那时进行远期买人保值的话,现在可以为国家节省大笔的外汇。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几年里,我国在国际商品市场上的某些交易,值得商榷。譬如有色金属,在伦敦2 000美元的时候,我们国家储备把铜卖出去了,现在涨到了3000多美元,国家储备又把它买向来,叫“补库”。这就值得深思了,为什么我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没有很好的把握?我们的企业进人市场之后,这个工具都不熟悉,过去计划的贸易都是两人互相压价,到了国际市场,两人不谈价格,都是期货定价,因此我们的贸易和金融吃了大亏。
谈到这里,很自然会有第二个疑问,就算是违规操作,从交易本身来说,为什么这个净资产高达几亿美元的大厦会如此弱不禁风?换句话说,期权的杠杆带来的风险为何如此之大?
期权投机的风险到底有多大7 首先分析一下看涨期权的内涵及风险情况。看涨期权赋予期权合约的买方,以约定的价格在规定的时间里买人合约中标明的资产;当买方要求执行这一权利时,期权的卖方有义务以约定的价格卖出合约中标明的资产。而事实上,看涨期权的买方承担有限风险,而理论收益无限;而看涨期权的卖方风险是无限的,收益却是固定的。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新加坡)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中航油(新加坡)出事的主要原因恰恰就是卖出了大量的看涨期权,从而风险倍增。陈久霖误判了油价走势,大量做空,但没有想到油价经过短暂的回调后持续攀升,投机的亏损也随着油价的上升日渐增多。这种投机发展到最后,就变成了赌博行为。
在贪婪和侥幸心理驱动下,中航油在看涨期权上的投机越陷越深,持仓越来越惊人。在2004年10月份,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每桶的新高。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超过了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1700.万桶两倍还多。为了理解这种杠杆有多大,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根据合同,每当油价上涨1美元时,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而中航油2003年底的净资产也就1.28亿美元,想象一下,只要油价连续上涨2美元,中航油就会马上亏光所有净资产,杠杆之大非常惊人!
在亏损一再扩大的情形下,陈久霖并没有及时止损,而是继续加码。陈久霖本人事后居然表示只需再融资2.5亿美元就可以渡过难关挽回损失,赌徒心理昭然若揭。不妨从陈久霖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久经风雨的高级管理者应该知道期权投机的高风险性,他下赌注的依据是他对市场行情的预测。很合理的推论是:他如此胆大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市场预测深信不疑,以至于陈久霖本人事后居然表示只需再融资2.5亿美元就可以渡过难关挽回损失。所有这些都说明他对自己的市场预测非常的自信以至于疯狂地下注,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时间证明陈久霖的预测是错误的,疑问也由此而生,陈久霖为什么会预测失误?
失败的种子—错误的市场预测 1.误入丛林深处
中航油曾经辉煌过,在中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浪潮中,中航油于2001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一度被媒体誉为“过海的尖兵”。综观中航油曾有的辉煌,与它占据行业垄断地位有关。中航油的垄断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航油供应垄断,其供应占国内半数市场以上;另一方面是上市资源垄断,率先获准在新加坡上市融资。但是垄断好景并不长,特别是面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势不利、群雄倾轧的时候。
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展开了军事进攻,地缘政治一度紧张起来。再加上当时美元持续贬值以及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对国际原油的需求拉动,国际原油的价格出现了大幅攀升。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上涨影响传导到国内,国内用油企业的利润被普遍压低,龙头企业中航油也难以幸免,经营业绩遭遇寒冬。陈久霖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谈道,当时公司经营形势恶劣,难以通过进口贸易赚钱。不能总吃老本,更不能损伤中航油作为中国走出去企业的代表的荣誉。于是,迫于现实的压力与考验,中航油采取了通过加大期权期货交易来改善公司现状的冒险之举。
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公司参与衍生品交易十分普遍,它们的目的相当明确,那就是利用衍生品交易来规避现货交易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其基本模式是:当价格上涨时,公司通过买人期货合约来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采购成本增大的风险,而当价格下跌时,原油供应商通过卖出期货合约来规避库存贬值的风险。然而中航油一开始就目的不纯,它想通过参与期货期权交易来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期货交易,对冲风险为第一目的,这是铁律。若把大赚其钱当作期货交易的首要目标,决策者的心态必然变坏。中航油后来一系列的决策失败由此开始了。
事实上,中航油(新加坡)早在2002年3月起就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了。2003年3月,国家批准其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进行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中航油衍生品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从2003年3月底开始从事投机性期权交易。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的利润。尝到了甜头,不知不觉中陈久霖把整个公司业务重心向衍生品交易倾斜,此时他可能还在不断回味此前在期货市场上取得的成功。但是期货市场复杂异常,就像幻形幻影的海妖一样惑人,多少专业人士苦苦探索,如渡苦海,仍然窥不透其中的玄机。而陈久霖就像一个闯人森林的莽撞的孩子,打败了一头豪猪,就以为自己可以征服整个森林。此时,失败的种子已经种下。
2.对国际原油市场致命的研判错误
陈久霖对市场的判断是主观愿望与简单方法相结合的产物。陈久霖认为,如果无法在现货上先买个低价后卖个高价,那么可以在期权市场上先卖个高价,后再买个低价,赚取其中的价差。他在分析国际原油市场上价格的历史走势后认为,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根据是:自1978年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市原油期货及1981年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上市原油期货以来,国际油价包括航煤、WTI轻油、BRENT原油三种价格,平均没有超过30美元/桶,即使在战争年代均价也没有超过34美元/桶。他确信在原油价格30美元/桶之上卖出看涨期权不会亏钱。后来中航油卖出大量看涨期权的决定就是根据这个判断做出的。
由于有期货交易数据作为支撑,这个判断似乎是合理的。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仅仅依靠统计分析方法是不充分的,金融市场本身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预测风险并防范风险,而他没有看到影响当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的因素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是受到新兴市场国家的原油需求拉动以及美元贬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陈久霖却没有看到这种变化,简单地把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归结于出现了泡沫,泡沫必然破灭,从而判断价格必然下跌。这一错误的判断导致了后来方向判断不准确、风险防范措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错误。
事实证明,当陈久霖完成了他的简单的市场预测,便注定了他的投机失败,但此时失败的代价还不至于威胁到整个中航油的存亡,真正致命的就是他的投机策略和风险意识。
致命的一击—荒唐的投机策略 1.错误的投机心理—愈陷愈深
从衍生品市场的特征来看,它是一个存在高收益与高风险配对的“双高”博弈市场,准确的市场研判和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是在衍生品市场上取得胜利的关键。然而,陈久霖只看到了产生预期高收益的一面,却忽视了潜在的高风险。2004年第一季度,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中航油在期货市场上潜亏580万美元。中航油也因此第一次收到了追加保证金的通知。由此表明,在这场风险博弈中,中航油已经逐渐踏人风险范围内。明智的决策应该是中航油在追缴保证金后及时离场。正如世界风险评估机构标准普尔公司所说:在危机初现时,中航油只需5000万美元便可化解风险。
一个明智的博弈家经常在人场前用“见好就收,从头再来”这句话来警戒自己。一个既明智又老练的博弈家事先必须预计到最坏的结果,并不断重复“遇败即退,保存实力”这句话来更好地警戒自己。博弈之场就像豪华的酒店,你可以偶尔来放松休闲一下,但它永远不是你的家,你也不能把它当成家。
事实上,陈久霖既不是一个明智的博弈家,也不是一个老练的博弈家,他对亏损情况的发生事前并没有充分的准备。当亏损出现时,他没有有效地采取控制风险的措施,而是不理智地扩大交易量,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过程中继续卖出大量的看涨期权。最终的数字让人惊叹,中航油卖出的看涨期权总量折算成原油现货的话,足足可以让中国航空业消耗三年!正是由于交易的无节制,为了交纳衍生品交易所需要的大量保证金,中航油不得不挪用现货交易的资金,从而导致中航油2004主营业务难以正常开展。相反,如果中航油能够进行进口贸易与衍生品交易的合理配比,不是以投机取利为目的,而是有效对冲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就不至于存在这场豪赌;即使豪赌已经开始,如果事先对资本金的用途规定了比例,一旦超出警戒线,立即果断退出赌局,那么也就不会产生巨额的损失。
陈久霖事后表示,他起初也没有料到会动用那么多的保证金。当时他已经两脚陷入沼泽,而且越动弹陷得越深,由于保证金不断追缴,中航油最终被拖垮,亏损高达5.5亿美元!
2.错误的投机比例
中航油是国际市场上的进口贸易商,现货交易是其主营业务,期权交易服务于对冲现货交易价格风险的需要。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会选择买进看涨期权来规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风险。然而,他却“剑走偏锋”,采取卖出看涨期权的策略。这种策略意味着中航油不看好原油价格走势,对未来原油价格走势的判断是下跌的,它要规避的是价格下跌风险而不是价格上涨风险,显然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而且,卖出看涨期权与买进看涨期权的责任是不同的。卖出看涨期权时,买入期权者有权提出执行要求,而卖出者有履约的义务。所以,如果现货价格上涨,当你卖出看涨期权,买者要求现货结清时,风险是无限大的。陈久霖对这其中蕴含着的巨大风险并无认识,却刚愎自用,在悖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然而,陈久霖的慷慨,是慷何人之慨?他是拿国有资产做赌注的,即使亏损,损失的也是全国人民群众的资本,他的损失顶多就是断送了仕途之路。如果他的赌注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私有财产,他在押下赌注的那一刻,手能不颤抖吗?
3.错误的投机组合
中航油遭受巨大亏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致命的问题是由于期权组合不当,特别是由它三次仓位挪盘引发的风险所致。
首先,不同的期权交易具有不同的风险程度,通过合理组合能够有效降低交易中的风险。但是,陈久霖根据自己对国际原油价格的错误判断,做出了以下两种期权交易组合:一是卖出看涨期权,二是买进看跌期权。前者买方具有执行期权的权利,卖方具有执行的义务,也就是说,当买人方提出执行期权的要求时,卖方必须履行卖出义务,而当时市场上石油现货短缺,购买价格很高,所以市场风险极大。后者期权的风险没有前者大,其损失的范围限定在权利金以内。陈久霖选择的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期权交易组合,第二种期权交易没有对第一种期权交易起到保护作用,没有设计合理的降低风险组合。陈久霖断定国际油价必然下跌,以为高价位只是暂时的,不相信价格上涨的长期性,想从中获取收益,其实他可以只选择买进看跌期权,因为损失的仅是权利金。但是,陈久霖选择了收益效果相同但风险程度完全不同的卖出看涨期权。
其次,2004年中航油三次期权到期时,为了不使局面失控,并能延迟交纳保证金,不得不进行了三次挪盘。所谓挪盘(展期),就是将近期持仓部分对冲掉而在远期合约上继续保有相应持仓的行为。通常进行挪盘的意图在于规避执行期权的压力,但中航油仓位挪盘并没有根据降低风险的意图来改善两种期权的比例。相反,它使两种期权的比例朝着风险扩大的方向发展,使中航油持续承受价格上行的风险,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不断加大。
中航油的三次挪盘都是在境外代理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的,它们没有就此作必要的风险提示,也没有建议中航油采取必要的降低交易风险的措施,在挪盘过程中,这显然是不符合常规的。虽然中航油后来无法将期权进行合理组合的一个客观原因是挪盘时市场缺乏足够多的卖出看跌期权,但市场上肯定存在比卖出看涨期权的风险更小的工具可供选择。境外机构这种做法有悖常理,也助推了中航油的亏损。在衍生品市场中,正确的交易方式是建立在对市场准确研判的基础上,尽量地减少风险,增加风险防范措施。陈久霖的做法是自相矛盾的,采取买进看跌期权时仍坚持看淡国际原油价格,他的市场行为却有不一样的判断作支持,怎么可能成功!究其原因,在于两者的交易目的不同,陈久霖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希望借此投机获利,市场上买进期权者则是希望利用一个对冲手段,防范现货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陈久霖错误的市场判断直接导致了他错误地运用期权交易工具,将交易的重头放在了存在无限风险的卖出看涨期权这样的工具上。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第四篇:安然事件-案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失败案例——安然事件
案例背景
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美国企业500强2001第七位;
2001年12月突然申请破产保护,导致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倒闭;
首席执行官及首席财务官被联邦法院提起刑事诉讼。
会计造假
设立复杂的公司组织结构,通过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
利用“特别目的实体”隐藏企业债务;通过SPE空挂应收票据,高估资产和股东权益;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主要问题
公司文化重视短期业绩;
公司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
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采取不干预态度,缺乏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
管理者的奖励直接与公司股价挂钩。
失败案例——巴林银行
案例背景
成立于1762年,倒闭前是英国历史最久、名声最显赫的商业银行。
1992-1995年期间,新加坡分公司的期货交易员里森刻意隐藏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造成的亏损,至1995年2月总亏损累计达14亿美元。英格兰银行宣布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最终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
主要问题
内部职责划分存在严重弊端,里森身兼双职,既担任前台首席交易员,又负责管理后线清算;
公司管理层不重视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工作;
管理层未能及时就1994年底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5000万英镑的不明差额采取行动;内部控制制度在资金管理流程方面存在缺口,里森在过程中多次成功地向伦敦总部取得大额资金,以支付衍生产品交易亏损所需追加的保证金,但内部监察机制未能由此发现问题。
失败案例——中航油、伊利、巨人
案例背景
中航油——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巨亏5.5亿美元。
伊利乳业——2004年12月,公司董事长郑俊怀等5名高管因涉嫌挪用公款谋取私利被逮捕。
巨人集团——拆借8000万港币投入保健品业;投建耗资10亿元巨人大厦;对生物工程的盲目乐观。
主要问题
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集团公司控制不了下属公司的“人”权;
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建立危机处理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出现漏洞;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监控公司资金的不法流动;
盲目多元化,没有任何风险管理措施或观念,导致巨人集团的没落。
失败案例——四川长虹
案例背景 • • • • • • •
199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曾一度是国内股市少有的绩优股。
2004年12月28日长虹发布了上市10年以来的首次预亏报告,亏损主要缘自对单一应收款帐户(美国APEX公司)的坏账准备。
APEX公司已经累积拖欠四川长虹4.67亿美元货款。
主要问题
对主要经销商的运营缺乏充分了解,对运营风险掌握不足;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反映应收账款的回收问题;
管理者可能刻意隐瞒已发生的损失。
第五篇:环境污染事件案例
环境污染事件案例 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
2012年1月15日,因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广西龙江河突发严重镉污染,水中的镉含量约20吨,污染团顺江而下,污染河段长达约三百公里,并于1月26日进入下游的柳州,引发举国关注的“柳州保卫战”。这起污染事件对龙江河沿岸众多渔民和柳州三百多万市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2月2日,龙江河宜州拉浪至三岔段共有133万尾鱼苗、4万公斤成鱼死亡,而柳州市则一度出现市民抢购矿泉水情况。事发后,肇事企业的10名责任人因涉嫌污染
环境罪被逮捕。江苏镇江水污染事件
2012年2月3日中午开始,江苏镇江市自来水出现异味,镇江自来水公司最初的解释是“加大了自来水中氯气的投放量”,但其后两天,镇江发生了抢购饮用水**。2月7日,镇江市政府承认:水源水受到苯酚污染是造成异味的主要原因。相关部门调查发现,曾停靠镇江的韩国籍“格洛里亚”号货轮有排放污染源的重大嫌疑。3月,镇江市自来水公司正式向法院起诉该货轮。3 安徽怀宁血铅之泪
2010年12月底,已有200多名怀宁县高河镇儿童被送至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接受血铅检查,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血铅超标儿童数量已达100多名。初步认定,博瑞电源有限公司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超时违规试生产,是造成此次血铅超标的主要原因。4 墨西哥湾露油事件
2010年4月20日夜间,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大约36小时后沉入墨西哥湾,11名工作人员死亡。据悉,这一平台属于瑞士越洋钻探公司,由英国石油公司(BP)租赁。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2010年4月24日起漏油不止。事发半个月后,各种补救措施仍未有明显突破,沉没的钻井平台每天漏油达到5000桶,并且海上浮油面积在2010年4月30日统计的9900平方公里基础上进一步扩张。此次漏油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同时,也给美国及北极近海油田开发带来巨大变数。受漏油事件影响,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亚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的部分地区以及密西西比州先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5蒙牛乳业黄曲霉毒素致癌
2011年12月25日,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某批次的牛奶黄曲霉毒素M1超标。国标限值0.5微克/千克,而蒙牛实测值1.2微克/千克,超标140%。随后,蒙牛声明,牛奶中出现黄曲霉毒素M1的原因是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过高。黄曲霉毒素虽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强致癌物,但200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对黄曲霉毒素的危险性进行的研究表明,饮用含黄曲霉毒素M10.5微克/千克的奶,比起饮用含黄曲霉毒素M10.05微克/千克的奶,可使每年每10亿人口肝癌发病率增加29例,如此致癌增加率几乎可以
忽略不计。渤海蓬莱油田溢油事故
2011年6月4日,中海油与康菲石油合作的蓬莱19-3油田发生漏油事故,截至12月29日,这起事故已造成渤海6200平方公里海水受污染,大约相当于渤海面积的7%,其中大部分海域水质由原一类沦为四类,所波及地区的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河北、辽宁两地大批渔民和养殖户损失惨重。事故发生后,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因信息披露不全、推诿卸责、处置不力等等而饱受舆论批评,索赔工作进展艰难,直到次年才有所
突破.7 哈药总厂陷“污染门”
2011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曝光哈药集团制药总厂长期违规排污:工厂周边废气排放严重超标,恶臭难闻;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因检修没有完全启动,污水直排入河,导致河水变色;大量废渣要么不分地点简单焚烧,要么直接倾倒在河沟边上。对药厂相邻区域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显示,硫化氢气体超标1150倍,氨气超标20倍。且这种“水陆空”立体式排污已非一日,周边居民曾多年投诉,但哈药总厂始终不愿投资解决问题。
云南曲靖铬渣污染事件
2011年8月,云南曲靖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将5222.38吨重毒化工废料铬渣非法倾倒,导致珠江源头南盘江附近水质受到严重污染,附近农村77头牲畜死亡,并对周围农村及山区留下长期的生态风险。9 江西铜业排污祸及下游
2011年12月,江西铜业在江西德兴市下属的多家矿山公司被曝常年排污乐安河,祸及下游乐平市9个乡镇四十多万群众。乐平市政府的调查报告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上游有色矿山企业每年向乐安河流域排放六千多万吨“三废”污水,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和有毒非金属污染物达二十余种。由此造成9269亩耕地荒芜绝收,1万余亩耕地严重减产,沿河9个渔村因河鱼锐减失去经济来源,当地民众重金属中毒病症和奇异怪病时有发生。而相关企业根据协议作出的赔偿金额,平均每年每人不足一元。10 塑化剂污染事件彻底揭开
2011年5月23日,一名普通的女质检员将在台湾隐藏了30年的塑化剂污染事件彻底揭开。益生菌、饮料、药品、保健品等先后被查出含有大量塑化剂,罪魁祸首是台湾最大的起云剂供应商“昱伸香料公司”。事件曝光两周后,塑化剂之风吹到大陆。6月11日,广东、浙江4家企业生产的8种食品添加剂也被查出含有塑化剂。本次事件共有282家台湾企业受到牵连,受污染产品有945种。塑化剂常用于塑料制品生产,禁止添加进任何食物、药品和保健品中,如果在体内长期累积,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长期食用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最重要的是影响男性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诱发儿童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还会导致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