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 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研讨会综述[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6:2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 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研讨会综述[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 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研讨会综述[本站推荐]》。

第一篇:“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 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研讨会综述[本站推荐]

“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研讨会综述

摘 要: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联合举办的“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研讨会围绕“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草原生态与社会、文化”“草原生态与牧区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学术对话。会议旨在对30年来中国人类学牧区研究进行总结,讨论国内外相关研究形成的学术认识,推动中国牧区人类学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国牧区人类学;草原生态;人文价值;研讨会综述

2011年12月2日至4日,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联合举办的“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中山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石河子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四川民族研究所、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琼州学院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草原生态与社会、文化”“草原生态与牧区经济发展”等论题从不同学科视角展开了热烈、深入的研讨;与此同时,年轻学者也围绕会议主题借“青年研究生论坛”这一平台展开广泛深入的学术对话。

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中南民族大学许宪隆教授、石河子大学刘贡南教授分别做了简短的致辞,会议由中山大学麻国庆教授主持。

一、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之一,是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草原社会与文化的研究历来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我国草原生态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这个区域内居住着43个少数民族,历史上由19个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这些民族创造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在草原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各个民族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一整套文化体系与环境知识。这些草原民族的生态知识与人文价值对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多元文化有机共生,各民族和谐相处都有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研究恢复以来,已有许多研究草原生态与文化的成果面世,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中国草原地区正经历剧烈的变化,生态环境如何保护,社会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草原文明向何处去,这些问题都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推动相关领域的讨论与交流,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30周年学术讨论会期间,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联合举办“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旨在对30年来中国人类学牧区研究进行总结,讨论国内外相关研究形成的学术认识,推动中国牧区人类学的深入研究。

二、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

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崔延虎教授做了题为“牧区人类学研究的简略回顾与思考”的演讲,他在研习所获资料的基础上,简略描述了国内近30年来牧区人类学研究的状况后指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草原地区之一,历史上从事游牧的族群和人群众多,在20世纪后半叶,虽然由于复杂的原因,中国游牧整体上处于衰退过程,但是仍有数百万游牧民存在,游牧人类学研究在过去30年间一直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作品;他同时也指出,在过去30年间,由于牧区生态环境、社会和文化发生的急剧变迁,从人类学视角研究游牧和牧区社会的成果,大部分属于应用人类学的范畴,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如何从人类学的学术视角出发,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问题和提出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与中国人类学20世纪80年代重建以来占有主导地位的学术指向有着惊人的一致。藉此,他指出过去30年中国人类学牧区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学术指向:第一,对中国游牧社会和文化的描述和解释;第二,对中国牧区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状态的人类学认识和分析;第三,对中国牧区社会、生态环境、牧民生计系统和文化诸方面现实问题的应用人类学研究和对策贡献。上述三个学术指向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其他两个指向相比,对中国游牧社会和文化的人类学本体描述和解释,显得相对薄弱。最为明显的是目前还没有产生类似西方人类学家写就的游牧社会和文化的标志性民族志作品,这与中国境内历史悠远绵长的游牧传统和数千年以来存在着众多的游牧群体的现实不相适应。由此提出今后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的几个重点,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许宪隆教授做了题为“共生互补:农牧空间与关系的再研究”的演讲,他认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缺一不可。不同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磨合中产生了适应不同自然环境,且自成体系的文化。我国自古以来以长城为界形成了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农耕文化和以畜草为基础的游牧文化。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农牧业基本是并存的,但这两种不同经济和文化类型体系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拉锯”关系。农业和牧业生存空间的大小会随着占统治地位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而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在经济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农牧业是相互依存的。但近30年来,牧区除了受到农业的冲击外,以大型机械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也开始向牧区深处延伸。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种资本力量也开始在牧区扩散,如很多企业从传统的实业加工生产开始转向对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投资。对于牧区出现的这些新问题,他运用“共生互补”的理念来重新构建良性的牧业与农业、工业关系,以保持牧区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麻国庆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的当代思考”,他是在田野调查与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针对内蒙古不同区域草原生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来讨论人文因素与草原生态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汉族移民大规模进入草原,带来了“农随人进”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向牧业的渗透,导致了区域性草原生计模式的转型,成为后来草原生态失衡的历史人文因素。1950年之后的政策导向,特别是大农业思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草原生态的变迁。而上述变迁说到底主要体现在农牧矛盾这一传统的问题焦点上。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工矿业资本向草原的延伸,从本质上改变了草原的生态和人文格局,对草原生态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面对不断变化的草原生态,以草原生态保护为核心的限牧、禁牧等政策,又引发了新的定居化或大迁徙运动。当相当多的牧民离开“有根”的草原,进入到一种全新的“无根”社会之后,引发出了一系列社会文化的失衡。在一些地方,很多牧民从心理上、精神上呼唤着草原生态的回归。由此,从草原生态、人文生态和心态秩序来讨论内蒙古草原的生态和人文发展,说明“文明”和“进步”的观念是如

内蒙古大学齐木德道尔吉教授的“内蒙古牧区工矿开发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效应研究”项目是由福特基金资助,他对工矿开发热潮给牧民生活以及传统文化、传统社区带来的冲击与各种影响和效应进行了汇报。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阿拉坦宝力格教授做了关于“论牧区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表述及其文化背景”的演讲,他认为:对牧区或牧民(包括游牧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在国际人类学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过去,欧、美、中、日、蒙等国家的多名人类学家对非洲、中东、中亚、蒙古、中国的牧区或游牧民族做过详细的田野调查与深刻的理论探讨。但这些以往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对中国的牧区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今,中国也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力求实现牧区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个时期对以往的牧区人类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进行梳理并探索新的方法与理论意义重大。因此,他主要对中、英、日、蒙等国的草原牧区研究理论与文字表述进行整理与比较,再结合他近10年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中国北方草原牧区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进行的研究理论与表述,剖析体现于其中的文化背景及其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索更客观的人类学草原牧区研究理论视角。

三、草原生态与社会、文化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乌日陶克套胡教授对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进行了比较;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那顺巴依尔教授做了“草原在‘不落的太阳’之下:内蒙古牧区土地关系的变迁”的发言,他指出:游牧归根到底是基于一种以轮流放牧的方式利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的生产方式。游牧文化所产生、传播的地域一般都是难以耕种的,具有土壤相对贫瘠、降雨量偏少、无霜期较短等特点。游牧民族在面积广阔的土地上,随季节的变化而游牧,以“将人类无法直接消化、利用的植物资源,转换为人们的肉类、乳类等食物以及生活其他所需”。所以,广阔的土地是游牧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游牧文化的宇宙观中,大(土)地是以女性的,而且往往是以母亲的形象出现的;上苍为男性,被人格化为父亲。在游牧社会,土地(草场)是共有的,尽管牧民在一定的范围里自由迁徙和放牧。牧民将土地作为整体来理解,在民歌、史诗等民间叙述中,土地以nutag(故土)、gajar us(水土)、gulumt gajar(灶火-地)、gajar oron(地区)等概念被表述,并且母亲(eh)一词组成eh nutag/eh oron(故土/乡、祖国)等衍生词。内蒙古随着移民、开垦、商业等现象的增多,一些地区的土地使用方式和土地关系从清朝后期开始发生较大的变更。但是牧区土地关系和土地观念直到新中国成立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于乌兰夫实施“三不两利”政策,内蒙古牧区解放后没有进行土地改革运动。但从合作化运动开始,内蒙古牧区经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运动,土地关系一次又一次地脱离传统模式,牧民土地观念也越来越带有精确化、功利化的“现代”色彩。他基于嘎查案例,对解放以后内蒙古牧区土地关系和土地概念的变迁做了梳理和阐释。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的马威博士做了题为“论作为‘文化空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草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为例”的发言,她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运用列菲弗尔、卡斯特、大卫·哈维等人开创的“文化空间”理论,分析现代化背景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遭遇的“工具性理性与价值

琼州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的查干珊登博士做了“土地占有与狩猎民族的社会分化——以鄂伦春自治旗猎民村为例”的发言,她通过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鄂伦春自治旗所做的田野调查,探讨政府为实现鄂伦春族的多种经营政策所推行“土地开发”政策与猎民社会分化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分化和职业分化两个方面讨论了鄂伦春族猎民社会分化的过程。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汪丹博士后做了题为“高原上的财富:白马藏族的生计变迁与牧业现状”的发言,她通过对白马藏人在生计实践中的生命体验与自主选择的分析,勾勒出白马藏族60年间生计方式的变迁历程。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的周亚成教授做了“游牧文化的转型及其方向——以新疆游牧民族为例”的发言,她指出游牧文化的特点在于流动性与开放性、自然性与经验性、互动性与权威性,她认为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护是游牧文化转型的基础,在继承传统游牧文化的基础上变革、创新,从而实现游牧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互渗和互动。

新疆石河子大学的聂爱文教授做了题为“食物、信仰及其游牧知识体系:新疆哈萨克族餐桌上的羊”的发言,她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收集,探讨了新疆哈萨克族食羊的过程及其复杂的礼仪和禁忌,并分析其成因,认为从哈萨克族的食羊文化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哈萨克族的价值观、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还能体验到游牧民对于羊这一食物的深厚感情和复杂的象征体系。

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古丽夏·托依肯娜副研究员做了题为“新疆哈萨克族宗教信仰现状及特点”的发言,她通过近年来的社会调查对哈萨克族宗教信仰现状及历史变迁进行比较研究,获得了新疆哈萨克社会宗教存在状况的一些基本认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陈祥军博士做了题为“阿尔泰山哈萨克游牧民的生态观与环境行为研究”的发言,他指出哈萨克人正是以四季移动的方式经过与草原长期相互适应后,生成了一套适应草原环境的游牧生态观和环境行为。这种植根于哈萨克游牧民对草原全面认识基础之上的生态观与环境行为,对于维系游牧民与草原生态的永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的马海寿博士做了题为“绿洲生态与新月社区回族生计方式研究”的发言,他从新疆天山北坡绿洲上一个典型的回族村落(新月社区)作为田野个案,以民族学、人类学思路探析回族生计方式的变迁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四、草原生态与牧区经济发展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李锦研究员做了题为“产权变革与青藏高原草原可持续管理——四川省红原县的案例研究”的发言,她认为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建立产权排他性,进而在草原使用权私有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管理。她通过对四川红原县的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的草原是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其产权非常复杂,应尽量尊重传统社会的管理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王晓毅研究员做了题为“干旱的社会成因和适应”的发言,根据他在内蒙古什克腾旗的研究发现:第一,水资源减少的不仅仅是降水减少,也同时是水资源利用,特别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竞争性利用所导致的;第二,牧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缩小和草场的破碎化强化了草场的不合理利用,从而降低了牧民适应干旱的能力;第三,以购买牧草为主要手段的适应干旱的措施导致牧民大量借贷,并使他们陷入贫困。但是,牧民适应措施所带来的启示是重要的:第一,通过社会的合作以弱化干旱社会成因的影响;第二,有效的措施需要低成本和富有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杜发春副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牧区生态移民的现状分析和政策导向”的发言,他主要就牧区生态移民的主要政策、地方实践、生态移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导向进行了探讨。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夏循祥博士后做了题为“倒置与遮蔽:生态文明观之下的生态移民政策”的发言,他认为:第一,移民是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而不是单纯地减少某一类人群的活动;第二,移民最大的目标应该是恢复生态或者抑制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而不是扶贫或者经济增长;第三,生态移民追求的是现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这一代人的利益为主。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讷木和吉日嘎拉教授做了题为“内蒙古牧区工矿开发与财富分配”的发言,他以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和新巴尔虎右旗两个牧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工矿开发带来的经济发展前提下的牧区社会财富分配问题。他指出牧区GDP含金量并不是历来就低。也就是说,矿产资源大量开发之前的GDP含金量反而高,社会财富分配较公平,而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居民分配到的财富比例越来越少。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苏德斯琴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审视草原地区矿产开发效应——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牧区为例”,他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四个牧业旗为例,就草原地区地下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效应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矿产开发业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部分改善了社会基础设施,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矿产开发所带来的发展及其成果,过分集中于相关企业的利润或特定群体的收入水平之提高上,而不是更多地表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和改善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荀丽丽博士做了题为“再造‘自然’:内蒙古草原生态与社会的现代转型”的发言,她立足于一个位于内蒙古中西部边境的荒漠化草原社区,综合历史分析与结构分析的视角,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权力形态在这一特定的生态区域内的建构与生长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复杂的生态后果、社会后果和道德意涵。她指出,在国家主义、市场主义和技术主义所面临的环境治理的困境中,赋予地方社区以更多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是中国生态脆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余晓燕博士做了题为“干旱下的集约化风险与应对——内蒙古贡格尔的案例”的发言,她认为,一方面,散户圈养作为当地的集约化生产形态,其抗灾能力是有边界的,此边界就取决于散户圈养制度是内在设计;另一方面,牧民调试生产过程的文化资源又部分地来自于他们的传统生产经验,这就肯定了主体能动性之下调和传统与现代牧业生产方式的有限可能。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乌尼尔博士做了题为“几点困惑与思考”的发言,她认为政府高层和学者,基层政府、学者和牧民,政府与牧民,学者与学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提出我们是保护文化还是拯救自己?并对牧民合作进行了梳理,探讨牧区成员共同的社会情感问题。

五、青年研究生论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刘明做了题为“移民搬迁与文化适应:以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牧业文化为例”的发言,他主要针对帕米尔高原地区塔吉克族的移民搬迁引起的牧业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第一,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民族文化的适应策略应给予更多关注;第二,学界由于对移民搬迁中的“人为因素”长期忽视,导致我们对当地移民搬迁者“自力”的忽视;第三,移民搬迁和文化适应是一个“现代化”“城镇化”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对于移民来说,最痛苦和挣扎的是在时空转换过程中的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罗意做了题为“阿勒泰哈萨克族放牧空间变化与游牧生计变迁——以富蕴县吐尔洪乡为例”的发言,通过哈萨克族放牧空间的变化与游牧生计的变迁,他分析和反思当前牧区的发展路径与理念,并针对放牧空间变化与游牧生计变迁引发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侯豫新做了题为“现代旅游业影响下的游牧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新疆图瓦人为研究个案”的发言,他主要聚焦于处于现代旅游业影响下的图瓦游牧人群的社会文化变迁,探讨经济、文化、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变迁问题。他指出,当前喀纳斯旅游业的开发应当向“文化生态旅游型”转型,旅游业的开发应当基于图瓦人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展开。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张昆做了题为“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现状及其反思”的发言,她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现代思想观念的渗透和影响,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开始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在这样一个可持续发展时代,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寓予的人与自然共荣共存、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内涵的生态伦理知识,探索其对当代社会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深刻价值,已经显得非常必要。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李艳波做了题为“在稳定生计与不平衡的环境之间——内蒙某牧业嘎查牧民的日常畜牧业经营”的发言,她认为畜牧业生产受限于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市场环境、家庭生产生活需求,牧民的畜牧业生产决策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他们在波动的环境中追求稳定的生计,草原政策需要重视牧民生计的这种嵌入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香港中文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周涛做了题为“气候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牧区的影响——以西藏林芝县的个案为例”的发言,他主要探讨了藏族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气候变化对畜群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当地牧场资源利用和社会运作制度所产生的影响。他指出气候变化对高原牧区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牧民应对的措施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弹性。除了人类学的研究外,还需借鉴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范明明做了题为“游牧民定居对于干旱半干旱牧区社会—生态系统影响研究——以新疆精河游牧民定居点为案例”的发言,她指出:第一,定居后,该地区从天然放牧转向了半农半牧放牧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移民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定居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牧户的生活水平,但是却依赖于牧草资源压力的外部转移与对于限制性水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她认为应从更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评价游牧民定居工程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以谨慎的态度对待生态脆弱地区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包红丽做了题为“定居牧民的家庭经营与精神生活——以萨如拉塔拉嘎查牧民调查为例”的发言,她主要探讨了牧民定居的过程以及精神生活的变化,从而反映牧区在牧民人文生态、心态、自然生态三者的结合。

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萨谬·巴斯做了关于“‘草原之外’——关于草原人类学资料的探讨”的发言,他认为在中国进行草原人类学研究的本土或外地人类学家,大部分都围绕着生态、人与自然等环境问题、功能主义的解释和民俗研究。他提出通过资料对游牧社会构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认识。

此外,福特基金会的白爱莲女士、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畜牧局的哈斯朝鲁局长、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旗委书记乌力吉、阿拉善荒漠与草原生态研究所的乌尼孟和等也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和与会者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本次“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从事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及年轻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对话。闭幕式上,麻国庆教授和崔延虎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对此次研讨会给予评价,并共同期待将来能有更多交流的机会。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为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篇: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

王希宁: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会中育国际汉语甘肃教育基地甘肃兰州730000)内容提要: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快速发展对于改善整个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加快我国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步伐,以草原生态旅游业为主,促发关联产业是少数民族牧区实现稳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关键词:少数民族牧区草原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60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其中75%的草原位于西北部半干旱地区,绝大部分草原分布在西北部的几个省和自治区,如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就草原资源的数量而言,中国是继澳大利亚之后的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对于我国而言,草原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我国牧区(尤其是少数民族牧区)保障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前提条件。

少数民族牧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所致,加上后发条件的严重不足,已成为我国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落后地区。因此,科学、合理地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对实现农牧民增收、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旅游及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是由向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和服务组成的,是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最大产业;以旅游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包括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功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旅游组织(WTO)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爱米〃麦考尔女士在宁夏银川举办的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的庆祝活动上指出‚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进入黄金时代。她说,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旅游业持续的快速发展超出了世人的预料,2002年,中国接待国际游客的总数已超过了所有亚洲国家,中国将于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同时,中国还将成为世界10大旅游客源地之一,名列世界第四,占世界份额的6.2%。‛(1)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也是也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将加入生态旅游的行列。据有关方面估算,生态旅游年均增长率为20%-25%,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据有关资料考证,‚‘生态旅游’一词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其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使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2)同时,为了在世界各地积极推广生态旅游,联合国把2002年命名为‚生态旅游年‛。作为联合国‚生态旅游年‛的活动计划之一,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于2002年5月19日—22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会上来自132个国家的公有、私有及非政府部门的1000多名代表就生态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建议。联合国‚生态旅游年‛以及围绕主题年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各国政府、生态旅游的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更好合作,为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3)

我国学者马聪玲认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2)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3)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4)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5)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6)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7)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8)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4)

被誉为‚地球衣被‛的草原资源是人类的福祉。伴随着生态旅游的持续升温与快速发展,草原将会成为中国生态旅游的主体。草原生态旅游是以大面积草原为基础,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人为景观相对集中,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生态系统。它在全世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正是世界旅游业的热点。

二、少数民族牧区草原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分析

我国牧区范围主要分布在祖国大陆的北部、西北部及西南部分地区,总面积为426.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4.4%。涉及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14个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

就甘肃省而言,现有37440万亩草原(包括天然草原牧场和荒山、草坡、人工草地等),草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6%,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6%,次于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居全国第五位,其中可利用面积约有1607.16万公顷,合24107.41万亩。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场资源分布如下:甘南州有3848万亩的优质牧草,构成了亚洲最大的最好的牧场;天祝县有草原776万亩;肃南县有草地1853.5万亩;阿克塞县草原面积1479万亩;肃北县有可利用草场4187万亩。以甘南州的草原资源为例:甘南州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之一,牧业是全州的支柱产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8.46%。全州土地总面积为5812.14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53%;耕地面积为181.49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3.12%;草地面积4084.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8%,草地畜牧业成为本州长的主导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甘南州的草地畜牧业,对振兴甘南州的民族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甘南州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规模大,600亩以上的连片草原面积有3758.30万亩,占全州草原面积的80%以上;可利用草原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94.20%;牧草种类多,生长良好,覆盖度达85%以上,放牧性强。(5)

少数民族牧区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因其地理位臵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而赋予它独特的资源于环境优势,庞大、辽阔的草原资源已成为少数民族牧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这些得天独厚的草原资源虽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与重点开发,但在草原产业开发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1)草原管理体制不畅。我国少数民族牧区大部分地方实行了以草原公有、分户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草原承包制。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有一半的草原没有承包到户,管、建、用的责权利关系尚未得到协调和统一,这部分草原仍然处于吃‚大锅饭‛状态,建设和管理非常困难,生态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2)草原资源开发潜力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加上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牧民们对于草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认识不足,使得少数民族牧区草原资源的开发起步相对较晚,开发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分散,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的能力,有很多草原甚至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隐患。

(3)对于草原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科学宣传与营销。由于少数民族牧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不足,在草原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不具备宣传促销能力,宣传促销十分困难,知名度不高。而且由于对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景点的投入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较差,虽然不断有新的旅游景点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但是市场没有同步扩大,这就造成了景点景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4)对于草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由于对草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体上尚处于粗放型、探索阶段,配套设施不完善。在草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缺乏科学、系统性的规划,对草原资源的价值研究不够,在规划和开发的指导思想上认识不足,缺乏人文与生态相结合的资源开发意识,缺乏对草原资源特性上的深刻认识,从而影响了牧区草原资源开发步伐。

发展少数民族牧区特色经济,是振兴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因此,在少数民族牧区,应当以特色资源——草原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旅游产品为核心,在草原资源开发过程中,以项目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三、促进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策略

在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农牧民转产增收的新途径‛,‚草原旅游业成为锡盟特色产业和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为例,该旗提出要以建设‚草原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加快培育旅游产业,突出草原生态特色,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开发。‛(6)

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少数民族纯牧区县——玛曲县为例:玛曲县位于黄河的上游,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纯牧业县。黄河首曲草原列为国家级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目前,旅游业已是玛曲县继畜牧业、黄金产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为了把‚天下黄河第一弯‛、‚格萨尔王发祥地‛、‚亚洲一号天然草场‛三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壮大,玛曲县确定了今后旅游业发展十二条目标任务。(7)据调查,该县旅游业从1998年起步,经过6年的发展,游客人数从2.1万人次增加到6.74万人次,特别是近几年来玛曲观光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每年以1万~

1.5万人次的速度递增。2003年底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74万元,占全县GDP的2.1%。其中2004年1至8月期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568万元。旅游业迅速带动第三产业,已成为该县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了旅游‚富县‛的目标。(8)

因此看来,草原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少数民族牧区增长最快的产业或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已是势在必行。根据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草原旅游资源利用状况,在遵循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应当采取以下策略来促进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策略。以西部大开发为机遇,以少数民族牧区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确保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投入相对于其它产业优先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协调旅游业与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于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要重视对草原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推进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科技的协调,坚持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相关因素的持续协调发展。

2、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策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等方面对草原生态旅游业消费需求及信息反馈的灵活性与积极性,积极调动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政府应在少数民族牧区的主要旅游景区(如夏河拉卜楞寺、天祝华藏寺等)建立草原生态旅游区,制定和实施草原生态旅游业经营者、服务业经营者、旅游者共同遵守的政策与法规,利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3、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策略。在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项目开发与管理上应当采取政府管理为主,企业参与和商业化运作,吸引牧民广泛参与的原则。根据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开拓市场、接待游客、统一制定收费价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同时还应该积极加强旅游业尤其是草原生态旅游业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的力度、深度,积极引导旅游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寻求多种合作和多样参与,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策略。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具有创汇创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各种资源综合利用、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对外开放交流等多种功能与作用,具有关联范围广、市场扩张力强、聚合生产要素灵活等

特点。各级人民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强化管理,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集中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财力资源,把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作为促进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发展产业和重点投资领域,以全面推进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总之。对于少数民族牧区而言,草原依旧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草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将会为少数民族牧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草原生态旅游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于青山绿水、雪山草地,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如何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自然、文化资源,让它始终保持着原有的内涵、秀美景观、淳朴民俗,是实现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充要条件。

第三篇: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价值与功能研究

文/金鑫

作者简介:金鑫(1989.11-),男,满族,吉林通化人,在读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就身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艺术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分析了身韵在古典舞中的表现功能,最后针对于此,提出了古典舞身韵教学的价值所在。旨在通过于此,提升中国古典舞蹈身韵教学的价值与功能性所在。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价值;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094-01 舞蹈作为一种经典的艺术表演形式深受大家的喜欢。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舞蹈对于表演者的身体条件与动作技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中国的舞蹈而言,除了一般的舞蹈技巧外,其对于身韵还有额外的要求。因此,在进行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中,应该格外注意对于身韵的教学。而身韵教学的出现,也让中国古典舞蹈的教学变得更加的切实有效,也使得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身韵让古典舞蹈与古典戏曲有了明显的区别,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身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艺术特征

这里所指的身韵主要讲的是对中国古典舞的一种身体表现形式。其主要包括舞者身体的身法和舞蹈中所表现出来的韵律。在进行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中,只有将这二者进行一个有效的结合才能让古典舞的内涵和韵味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身韵教学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圆形艺术的特征。对于中国古典舞蹈而言,“圆形”是所有运动的核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典舞蹈的大部分动作都是围绕“圆形”动作而进行的。圆形艺术是判断中国古典舞蹈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次,中国古典舞蹈是一种对于神形都有要求的艺术形式。在身韵教学中,要求舞蹈者的肢体能全方位配合,并保证神形的兼顾。最后,中国古典舞蹈艺术还是一种刚柔并济的艺术形式。舞蹈表演中,应该保证动静相宜,这是身韵教学的经典之处。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身韵教学,要将教学与身韵进行有效结合,这才能体现中国古典舞蹈的精髓所在。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表现功能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在人物情感上的表现功能

对中国古典舞蹈的教学而言,身韵对于人物情感的塑造往往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身韵的教学中,对于“动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要求。这才能让舞蹈真实的表达舞者的内心情感,并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例如,中国古典舞蹈《江河水》就是利用身韵表达人物情感的最佳例证。在这个舞蹈中,舞蹈者用身韵中的经典动作——袖舞,来抒发人物的情感。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在意象情境中的表现功能

身韵是古典舞蹈的一种主要抒情方式,其抒发了人物的情感,让舞蹈的动作语言更加丰富和多层次。同时,由于中国古典舞蹈的动作很大,所以以前的身韵不能很好地传达舞蹈中蕴含的意境和情绪,这很明显不能满足现代对于古典舞蹈的要求。因此,在古典舞蹈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身韵在意境中的表达效果。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价值

(一)基础训练身韵化的探索

目前,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教学中应该加入更多的现代化和基础性的因素。由于此前的古典舞训练具有明显的芭蕾舞特征,其对于舞蹈者自身表现力的挖掘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身韵教学的基础内容,深挖蕴含于其中的各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既能够让古典舞蹈的内涵变得更加深刻,也能够让基础训练的内容变得更加具有风格性和独特性。例如,基础训练中“山膀”这个动作,其要求舞蹈者既要有力度的体现,又要有柔和的线条,其主要用力的部分是手膀,要利用手膀体现一种柔中带刚的情绪。这些都是基础训练中身韵教学的探索方式。目前,从一些大型舞蹈比赛中不难看出,观者对于古典舞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中,既要体现技巧性,又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便于观众识别并记住。

(二)基础训练中技术技巧向高、精、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典舞蹈也需要被注入新鲜且具有时代感的血液,也同时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因此,当前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中国古典舞蹈中除了保存着原先的基本动作外,还需要一些创造性的高难度的动作的加入。基础训练中越来越多的舞蹈技术开始向着高难度、精确度等方向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舞蹈动作更加具有综合性;舞蹈动作更加具有表现力;舞蹈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整个古典舞蹈中,弹跳所占的比例都很大,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舞蹈中旋转的数量所占的比例也很大,舞蹈动作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例如一些“拧倾”的动作都使得动作变得更加的优美和更加具有观赏性。同时,一些传统的翻身技巧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突破。例如,将翻身和跳跃结合在了一起,也发展出了很多的动作类型。同时,翻身的动作也有了更多的突破,其节奏的变化也更加的多元。与世界其他舞蹈种类相比,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独一无二的韵味。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在技巧动作中有着很强的渗透性

传统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技巧主要是以跳、转、翻为主,但是现在的中国古典舞蹈中,对于舞蹈技巧的要求变得更高,其中身韵在舞蹈技巧动作中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身韵是古典舞蹈中技巧穿插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对舞蹈动作额外的添加。例如,中国古典舞蹈中常见的“跳转翻”动作,若加入青龙探爪作为连接动作,能让整个舞蹈的动作连接变得更加协调,也让这个舞蹈的观赏性变得更高。有些中国古典舞蹈看上去技巧性也有很多,舞蹈的难度也不小,但是整个舞蹈观赏下来总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追究其原因,这个就是在舞蹈中没有将身韵与其进行相互的结合。因此,在中国古典舞蹈的身韵教学中应该注意将技巧与身韵进行相互结合,这样才是保证中国古典舞蹈的质量所在。

四、结束语

在中国古典舞蹈的教学中,身韵内容的教学非常重要。身韵是中国古典舞蹈中的经典内容,学好身韵对于掌握中国古典舞蹈中精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发展研究与投资价值报告(2015版)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关于空气污染,除了常见的酸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外,悬浮颗粒物概念越来越受重视。悬浮颗粒物包括三类:PM100,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2.5,可吸入肺颗粒物,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大气污染防治行业属于典型的政策引导型行业,其需求取决于国家环保政策及下游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其行业走势和环保政策及下游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具有独特的周期性。

目前中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氮氧化物。2010年中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到47.52万亿立方米,是2003年的1.38倍。

废气处理行业是中国环保产业的支柱之一,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185亿元增长到2010年38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9%。2011年废气处理市场规模达472.1亿元,年增长率达20%,2012年废气处理市场规模达579.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2.7%。

中国废气处理需求主要集中于电力和钢铁等行业,其中电力行业需求占80%以上。中国电力行业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等企业,并且这些集团公司均设有各自的废气处理子公司。因此大型电力集团公司下属的废气处理子公司占据着中国废气处理行业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其他民营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废气处理技术,采用灵活的经营策略,也正逐步赢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十二五”期间,以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代表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再次提高,火电、钢铁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行业将面临新一轮设备新增或改造投资需求。受此驱动,大气污染防治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期。第一章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概述

第一节 大气污染治理背景

一、大气污染定义

二、大气污染冶理的必要性

第二节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周期性分析

第二章 国外大气污染治理市场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全球大气污染治理市场分析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报告详细内容登陆公司网站查询:www.xiexiebang.com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第二节 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第三节 欧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第四节 美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第三章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环境分析

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经济发展状况

二、中国GDP分析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四、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第二节 行业相关政策、标准

第三节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环境

第四章 大气污染治理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市场现状及特点

一、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回顾

二、2011-2012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情况

三、“两会”期间环保部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 第三节 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五章 主要大气污染排放行业分析

第一节 全国废气排放情况

一、废气及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二、各地区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三、工业行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四、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第二节 全国废气处理市场规模

一、废气处理市场规模

二、废气处理市场格局

第六章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细分市场发展

第一节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脱硝市场分析

一、火电脱硝市场发展

二、火电脱硝设备发展

三、脱硝市场竞争

第二节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脱硫市场分析 第三节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除尘市场分析

一、除尘行业发展历程

二、除尘行业发展格局

三、除尘行业市场发展

第四节 2012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发展

一、火电厂烟气脱硫产业信息

二、火电厂烟气脱硝产业信息

三、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特许经营相关信息

四、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生产相关信息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报告详细内容登陆公司网站查询:www.xiexiebang.com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第七章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竞争格局

第一节 市场竞争环境 第二节 行业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行业未来竞争态势

第八章 国内主要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分析

第一节 国电龙源环保

一、企业简介

二、产品及优势

三、经营业绩

四、市场拓展战略 第二节 龙净环保

一、企业简介

二、产品及优势

三、经营业绩

四、市场拓展战略 第三节 龙源技术

一、企业简介

二、产品及优势

三、经营业绩

四、市场拓展战略 第四节 博奇电力

一、企业简介

二、产品及优势

三、经营业绩

四、市场拓展战略

第五节 同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产品及优势

三、经营业绩

四、市场拓展战略

第九章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投资分析与建议

第一节 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二节 行业投资机会

一、总体投资机会

二、子行业投资机会 第三节 行业投资风险 第四节 投资建议

第十章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第一节 未来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大气污染治理市场预测

一、“十二五”脱硫市场预测

二、“十二五”脱硝市场预测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报告详细内容登陆公司网站查询:www.xiexiebang.com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三、“十二五” 除尘市场预测

第三节 大气污染治理相关产品发展趋势

图表 1:2010 年重点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万吨)

图表 2:2010 年重点区域主要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图表 3:2007-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变动情况 图表 4: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图表 5:“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各省市规划指标 图表 6:已投运脱硫技术市场占有情况 图表 7:新签合同脱硫技术市场占有情况 图表 8:我国市场上主要脱硫技术 图表 9:常用烟气脱硫技术一览 图表 10:主要炉内脱硝技术一览

图表 11:2011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图表 12:2011年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图表 13:2011年全国烟(粉)尘排放量(万吨)图表 14: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图表 15: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情况 图表 16:各地区烟(粉)尘排放情况 图表 17:工业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图表 18:重点行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万吨)图表 19:工业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情况 图表 20:工业行业烟(粉)尘排放情况

图表 21:各地区独立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图表 22:各地区独立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情况 图表 23:2010-2012年中国废气处理市场规模 图表 24:已投运脱硫工程量占比

图表 25:截止2011年火电脱硫机组占比

图表 26:2012主要脱硫公司投运的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情况 图表 27:主要脱硫公司已投运的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情况

图表 28:2012主要脱硝公司投运的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情况 图表 29:2012主要脱硝公司签订合同的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情况 图表 30:主要脱硝公司已投运的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情况 图表 31:已签订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合同的机组容量情况 图表 32:已签订火电厂烟气脱硝特许经营合同的机组容量情况 图表 33:部分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生产厂家已投运业绩情况 图表 34:部分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生产厂家产能情况 图表 35:2011年火电烟气脱硫市场排名

图表 36:2012年上半年龙净环保主营收入构成 图表 37:2011-2012年龙净环保重要财务指标 图表 38:2012年龙源技术主营收入构成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报告详细内容登陆公司网站查询:www.xiexiebang.com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图表 39:2011-2012年龙源技术重要财务指标 图表 40:“十二五”初期已推出的相关政策

图表 41:“十二五”期间脱硝市场容量(亿千瓦)图表 42:“十二五”期间脱硝工程市场容量估计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报告详细内容登陆公司网站查询: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周生贤

(2011年11月11日)

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正式成立。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回良玉、李源潮、杜青林专门为研促会成立分别发来贺信或作出批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殷切期望。春云同志、宗兴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做好研促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贯彻落实。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向关心、支持研促会创建与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前不久,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开宗明义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提出意见。《意见》的标志性成果是,提出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意见》明确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付出沉痛的环境代价。生态文明是一种积极、良性发展的文明形态,不是不要发展,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提高资源产出率,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

我国已具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机和条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在这样的国情下,我们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任务十分艰巨。令人倍感欣慰和充满信心的是,生态文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有利于建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的重要变

化,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国家和地方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有能力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这一切充分表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意识、经济基础、体制机制正在形成,需要趁势而上,大有作为,早出成效。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必须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范围来审视和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环保工作者要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促进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要做生态文明的引领者,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研促会是我国第一个以生态文明命名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其成立为深化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坚实载体。借此机会,我对研促会工作提三点希望。

第一,充分发挥智囊智库作用。深入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充分发挥支撑服务作用。加强对生态示范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技术支持,适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促进生态创建活动不断走向深入。第三,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知识和理念之美在于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动员全社会携手共进。

研促会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部门、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环境保护部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要在重大课题研究、生态创建试点示范、宣传教育培训、国际合作以及研促会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坚决支持,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切实为研促会的发展壮大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地方各级环保部门也要重视生态文明研究促进工作,推动形成上下协调、合作联动、社会共建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绚丽多姿,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布满艰辛。希望大家抱着一份执著,胸怀一腔激情,肩负一种责任,用你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引领社会意识和行为,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下载“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 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研讨会综述[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 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研讨会综述[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