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 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
(2002-2005)
《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规划》课题组
2002.9 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规划(2002-2005)
(审批稿)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新形势下,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国家科技部贯彻这一战略的重大举措。为实施好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现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芜湖市制造业与信息化现状分析
1、芜湖市制造业基本情况
2001年,我市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中(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24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63.22亿元,实现利税30.84亿元,从业人员8.25万人,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5.0%、91.9%、92.6%和94.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8.9%,由此,制造业在芜湖市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等三大制造业支柱产业的崛起和形成,我市制造业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并带动整个工业跃上了新台阶,芜湖市工业总量籍此由1998年的全省第6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三大支柱产业近两年的产值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同时,海螺水泥、海螺型材、华亚管材等国内第一品牌的形成,使芜湖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PVC型材、管材生产基地,美的空调、日立空调、实达电脑、VDO汽车仪表等国内外一流品牌企业的落户芜湖,奇瑞轿车黑马般地崛起,带动了我市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目前,我市制造业中水泥、空调等产品产量已居全国前列,随着国内外一些制造业巨头先后在芜湖设立生产基地和扩大规模,极大地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芜湖将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已初见成效
我市在“九五”期间,以制造业为重点,以CAD应用示范项目为突破口,实施“甩图板工程”。1997年至2000年,我市在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等行业大力开展CAD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并成立了市CAD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中心,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与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在省“九五”攻关项目,在国家级CAD示范企业、省级CAD示范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一项省“九五”攻关计划CAD项目,有3家国家级CAD示范企业、5家省级CAD示范企业,至2000年底示范企业产品CAD覆盖率达99.5%,主导产品CAD覆盖率达100%,设计人员CAD普及率99.6%,企业100%实现了甩图板。累计投入744万元,新增产值1.96亿元。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52%,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科技进步,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同时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市其它企业的CAD技术应用,至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的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CAD、CAPP、CAE、CAM、PDM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多数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机构和内部局域网,通过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全市上网企业近4500户,其中有网站或主页的企业100多家。部分企业已开始电子商务应用,初步形成了一股信息化热潮,为我市“十五”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必要性(1)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制造业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工业化国家,25%的人从业于制造业,70-80%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由此可见,制造业信息化对提高制造业对地方经济贡献率的作用巨大。
(2)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我市制造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全球制造业为竞争而合作、分工,形成全球化大趋势,主要特征:广泛利用别国生产能力及技术力量,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最终产品。以跨国制造公司为例:一是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提供营销和售后服务;二是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加工制造网络,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信息化是其主要技术手段。由此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我市力争成为华东制造业的基地,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出发,也应及时跟上制造业信息化的步伐。
4、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障碍
专项资金缺乏的障碍:据初步测算,仅以示范为例,建立数字化企业2家,系统集成示范企业4家,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8家,服务体系(培训中心)1家,初步估算,总投资约5000万元,如政府投入10%的引导资金约为500万元,大面积实施,投入将更大。
专门人才素质不适应障碍:有关专家指出制造业信息化推进的难度,不完全是资金、技术问题,更多的是非技术性因素,其中企业全员人才素质至关紧要。首先是决策管理人才素质与信息化相适应,企业主要决策者意识是第一层次,其次是管理人才与职工素质要与信息化相适应,此外,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管理理念变革、组织结构创新、生产流程重组,企业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
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障碍:我市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存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与中小企业的对话问题,而我市现有科技服务体系尚在建立健全之中,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需从传统科技咨询服务机构中脱胎而出,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全程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围绕芜湖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坚持“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采用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示范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社会化培训体系、咨询服务体系为支撑,政策环境和技术开发应用环境建设为保障,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使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在广度、深度上跃上新台阶,增强我市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推进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市政府侧重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的政策,营造好环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措施,以中介服务机构媒介,试点示范为先导,组织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试点示范等。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作用,激励企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商、咨询服务机构等按市场机制良性运作。
2、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
坚持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使企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加入WTO后,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趋势,企业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成为顺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百变金刚,通过信息化发展先进生产力。企业为获得先进信息技术发展和壮大自己,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探索合作新模式,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信息化新路子。
3、坚持体制创新的原则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领导是关键。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它不仅仅是推广应用软、硬件技术,涉及组织的重构和流程的再造,关系原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就是要体制创新。解决决策过程科学化、工作流程科学化、员工行为科学化,并要求企业的主要决策领导,全过程始终如一地坚决推进。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去掉个人和组织的不当习惯,通过科学决策、规范工作流程,来优化员工行为,我国1999年全要素生产率达39%,就是改革开放带来了人的自由度,人可以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企业能选择自己的方式来生产、经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需要大批既能掌握制造技术,又能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和一般应用人才。因此要在重视和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多层次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方方面面信息化人才的积极性。
其次,企业要采用各种激励方法,形成激励机制,使制造业信息化与企业职工的中长期利益挂钩,解决好实施过程中与传统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冲突,使信息化的全过程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培育一支制造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两大体系: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体系、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三个层面企业示范:数字化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加速实现四个资源共享:人力、知识、设备、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推进五个数字化进程:数字设计、数字化加工、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管理、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制造业产业群,为把芜湖建设成为国内先进水平的华东制造业基地和本省信息化工程示范基地奠定基础。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体系
(1)一个示范区域:芜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市制造业集中区域和中坚力量,力争建设成为全市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区域。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区内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率90%以上,制造业产业规模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60%以上,成为全市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区域,带动全市县区工业小区及制造业的发展。
(2)44家以上企业示范和应用,其中培育数字化示范企业2家,信息技术集成示范企业4家以上,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8家以上,并带动3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示范企业中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技术进步的贡献使年经济增长提高5%-10%,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1/2-1/3,生产周期缩短20%-50%,劳动生产率提高8-10%。
2、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方面: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网站1个,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3家,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中心4家。
3、培育一支队伍:分别就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应用层滚动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训,计划三年内完成8000人次以上信息人才培训。
4、在四个资源共享方面:以建立示范企业信息化资源库为基础,逐步扩充为涉及市内外资源的综合信息资源库。
四、主要任务 我市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和示范体系建设为突破,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我市重点完成以下几个方面任务:
1、营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良好环境
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需要一个良好环境,政府主要创造政策法规环境、技术开发应用环境,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必要的“阳光”、“空气”、“营养”和“土壤”。为此,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透明、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
制定地方技术政策和实施意见,支持示范企业申报和承担各级财政经费扶持的信息化项目,申报信息化成果并予奖励。(2)营造良好的技术推广和应用环境
举办各类制造业信息化展示会、推介会、交流会、学术报告会、研讨会,营造制造业信息化氛围。
利用芜湖软件园、芜湖科技信息中心的场地、设备,为制造业企业、软件商、服务商等提供培训条件,形成信息化技术培训平台。
建立专家人才资源库,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多梯次的人才资源。组建“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加强统计、分析,在建立本地区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综合信息库(包括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咨询服务机构等)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协作、交流等活动,在平等、自律的原则下,形成制造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共同推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
2、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体系
根据我市制造业企业的产业类型、区域密集度、产业代表性等情况,以典型试点示范,面上推广应用,抓好“一区三层”,带动不同行业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水平。
(1)以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培育成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区域
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省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初步形成新型建材、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因此,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落实,使区内若干大中型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排头兵,加速我市工业化的进程。
(2)以“九五”CAD示范企业为基础,开展三个层次的企业信息化示范活动
A、培育数字化重点示范企业
选择已具备较好信息化基础的2家优势企业,支持其在实现各项信息集成的基础上,按现代集成制造思想和网络化制造发展趋势,完成适合集团各分部和动态联盟各主体的基于网络的快速响应制造系统的构建,力争在异地设计、异地制造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以达到人力、知识、设备、制造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和市场化。按“数字化企业”思想,逐步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工艺数字化、制造基础装备数字化和在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
B、培育信息技术集成示范企业
扶持单元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的4家以上企业,开展企业信息技术集成示范,解决好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完成企业内部各单元技术之间的信息局部或全面集成。
C、培育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
单元信息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我市引导和促进8家以上企业按集成的思想,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推广应用PDM(产品数据管理)、CAPP(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三维CAD应用、RPM(快速成型制造)、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等信息化技术,培育一批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众多的中小企业。加入技术开发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或生产过程信息化等单元技术及适用集成技术的应用行列。
3、构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我市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薄弱,需要联合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行政事业机构、专门协会、民营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构筑三大网络,形成我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信息网络
整合已有科技信息网、技术创新网,开通本市制造业信息化网站,在建立有关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数据库的基础上,沟通本地企业与国内重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网站、著名厂商和服务机构、有关院所的联系,构筑开放式的制造业信息化网,搭建制造业企业需求和信息化技术销售商、服务商产品(服务)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教育与培训平台、协作网络平台等。
(2)咨询服务网络
发挥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安徽省软件工程中心芜湖分中心、芜湖CAD推广应用中心等中介机构协同作用,并与市内外相关企业合作,组建复合型芜湖制造业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方案咨询、需求诊断和分析、软件选型、工程监理、技术支持等服务,带动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产业发展。
(3)人才培训网络
人才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决定因素,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留住骨干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逐步整合形成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网络。即发挥市人才培训中心、市科技信息中心、民营的培训机构及在芜高校的设施,为企业培训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4、抓好一批重点项目,推广应用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到2005年,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如CAD、ERP(企业资源计划)、PDM(产品数据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OA(办公自动化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加强本市经济、科技部门合作和项目集成,共投资1.2亿元,重点实施13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预计可新增产值5亿元,利税约1亿元。
五、保障措施
1、组织落实
(1)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科技、计划、经贸、财政、开发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建立例会制度,研究和决策制造业信息化重大问题。
(2)聘请市内外专业人员成立芜湖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对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开展调研,筛选示范企业,指导中介服务机构,立项审查。工程技术规范制度、工程过程监理和鉴定验收等工作。并为政府部门制订制造业信息化的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咨询。
2、政策落实
制定有关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规范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商、销售商、服务机构等的行为,明确有关鼓励措施,如修改《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把制造业信息化实施状况列入申报条件等,营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良好政策环境。
3、调整资金投入策略
芜湖市财政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的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安排专项经费,建立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引导示范企业自筹资金为主,实施企业信息化;支持市内外软件企业与示范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双赢”;扶持软件开发、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资助企业制订信息化方案等。
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展会、讲座、论坛、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网站等多种渠道,广为宣传,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到示范企业参观交流,创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实施进度
2002年:完成规划研究,培训人员1000人次。
2003年:制定芜湖市《关于支持制造业信息化的意见》;7家企业进入信息技术集成和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行列,培训3000人次;举办1期以上推介会。
2004年:7家企业进入信息技术集成和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行例,培训3000人次,举办一次技术交流会。
2005年:2家企业进入数字化企业行列,4家企业进入信息技术集成企业,8家企业完成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完成培训2000人次,举办一次成果展示会,编印成果汇编,召开表彰大会。
第二篇:制造业信息化
3.1制造业信息化综述
3.1.1相关基本定义
通常所称的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它是工业的主体组成部分,它为社会公众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物质技术装备,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基地,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决定力量(Jay Lee,1999)。可以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国防的基石,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洪流的今天,大力发展制造业,壮大制造业整体实力,提高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紧迫。信息化,就是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造智能工具,改造更新、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及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开发信息资源,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与创新能力,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马爱荣等,2004)。
制造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刘俊玲等,2004)。
3.1.2国外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及运行效率与活动空间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制造业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刘飞,1999)。信息技术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先进制造技术在深刻改变着传统制造业,使其日益成为新技术革命的载体和巨大推动力。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改造传统制造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来全力加以推进(徐红岩,2004)。发达国家为推进制造企业信息化纷纷制定了发展计划和战略。例如,美国政府把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入“影响美国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2项技术之一,对先进制造技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应用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先后推出了“美国国家关键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敏捷制造与制造技术计划(TEAM)”和“下一代制造(NGM)”等战略来促进其发展。通过制造业信息化,美国重新夺回了在国际上制造业的霸主地位,为实现连续十多年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欧共体的“尤里卡计划(EUREKA)”和“信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计划(ES PRIT)”。日本实施了旨在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智能制造系统计划”、“极限作业机器人研究计划”、“微机器研究计划”和“仿人形机器人研究计划”等战略,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为重要研究内容,还在2000年制定了“E-Japan”战略。德国也正在积极推行“德国制造2000计划”、“微系统2000计划”和“面向未来的生产”等计划。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国家发展计划、创建市场氛围、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提高了制造企业的竞争力,确立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制造业信息化,希望通过信息化来提高本国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希望通过制造业信息化来缩小本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之间的差距,加快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印度、韩国等国家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改造传统企业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韩国的“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G7计划)”和“传统产业技术开发革新战略”,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为重要研究内容。
综观各国制造业信息化计划,都是以提高本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为目标,既注重技术的超前性,更重视来自产业界的实际需求,通过若干计划的实施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井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
和创新机制。
3.1.3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技术引进、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措施,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陈宗舜,200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计算机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初,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应用逐步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少数机械企业引进物料资源管理软件(MRP)。80年代后期,北京第一机床厂等机械企业引进制造资源管理软件(MRPⅡ)。90年代中期,制造业信息化开始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我国的应用已初步取得成效。如北京第一机床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于1995年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授予的“工业领先奖”。90年代后期,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逐步推广。同时,因特网应用也迅速推广,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企业信息化新技术的引入,使我国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企业的Intranet和Extranet的建设得到迅猛发展。我国企业的Intranet/Extranet应用也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一些大型企业正在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基于Internet技术的改造或组织建设自己的Internet/Extranet,许多中小企业也都拥有了自己的Internet/Extranet系统,尤其是新生的制造业企业更是走在了信息化的前列,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也日益提高,交易额不断上升。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近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有计划地部署了一系列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如“863”计划的CIMS主题和智能机器人主题,“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CAD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精密成形与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有机精细化学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软件开发等20多个重点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提高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性,促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001年我国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据初步统计,目前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己经占到信息化总投入的近90%。“十五”期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又将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制造业信息化“十五”科技攻关规划,由政府组织推动,构建支撑制造业信息化的软硬件支撑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迅速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形成我国新兴软件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产业,这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一项有效的重要举措。2007年10月,在胡锦涛总书记向党的十七大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在这里,“信息化”作为新增加的内容,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报告中还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表明了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今后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李海龙,2008)。
另外,我国的政府部门已经明确的提出了我国制造业实现信息化的“时间表”,指出: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到2010年底,90%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基本实现制造业信息化(杨海成,2002)。
3.2精细化管理综述
3.2.1精细化管理概述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都意识到细节的重要,都认识到把管理或工作做精做细的重要,中国房地
产界的领头羊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先生说,“精细化是未来十年的必经之路”。“精细”已经成为竞争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精细化管理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然而,精细化管理仍暂留在概念层次,还远远不是一门系统的管理科学,许多企业都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口号,但尚未深入展开研究,并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管理学上无法给“精细管理”下一个绝对准确的定义,也无法设定合适的规范法则,因为“精细管理”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文化(刘晖,2007)。是一种态度,一种保持认真负责、追求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很多管理方法的内涵都是精细管理,只是内容和形式不同,如5S管理、JIT(准时化生产)、约束理论、精益生产、OEC管理等等。这些管理理论的实质都是将某项工作或者某个流程细化,使其具有可知性和可控性。可知性就是通过细化,能够让自己真正了解这项工作或流程的每个环节或每个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从而认识其规律。有了可知性才能有可控性,在可知性的基础之上,管理者和员工能够把握好每一个环节,规避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使工作结果向自身想要的方向发展。
3.2.2精细化管理的起源
精细化管理不是什么新东西,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1950年,有一位日本工程师丰田英二,赴美国对底特律福特公司的罗杰工厂研究了三个月。丰田英二学习福特的汽车生产和管理方法,并且努力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他以避免浪费为着眼点,设法在生产过程中以消灭任何无用的动作、避免无用的努力、消除无用的材料,努力建立这样一种企业:消灭不能给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同时,要持续不断地寻找并贯彻改进的方法。
丰田公司对于生产管理的严格要求:一是“精”:指产品的质量高,零缺陷,不仅交到用户手中最终产品的质量要高,而且作为每一道前工序都要为后一工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零部件,这是准时生产的必然要求,否则生产线就会因为零部件质量缺陷而停工。二是“细”:零库存,这是丰田追求及时生产的必然结果,丰田认为过高的库存会掩盖浪费和各种问题。通过削减库存,强制性地暴露生产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变作业状况。这也体现了丰田在生产中追求细节完美的精神,它需要通过全体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不留死角地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兢兢业业地对待工作,为现场的改进不断做出贡献,将个人的创新精神体现出来(王国化,2006)。
第三篇: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
序 言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国家间、地区间和企业间的竞争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在其应用信息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上。对全球制造业企业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世界范围产能的普遍过剩,规模经济已不再是其进行有效竞争的唯一途径,而由信息技术决定的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更富个性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才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更有效的手段。对中国来说,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潜在比较优势,体现在有数量丰富和成本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有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装备基础。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制造业正在向中国集中。但同时,中国目前还只是制造业的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突出表现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低,二元结构突出(同时具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落后的设备)。要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使中国制造业具有世界一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用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改造是唯一的选择。不仅如此,在现阶段,加快对我国制造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可以充分享受后发优势,少走或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许多弯路,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早日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深刻观察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及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 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把中央的这一基本战略引向深入,国家科技部在“九五”推广CAD和CIMS的基础上,又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简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这一工程将以实现设计、制造装备、生产过程和管理的数字化为核心内容,以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步伐,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其市场综合竞争力。为推动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太原市科技局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及太原市“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发展规划的指示精神,结合太原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编制《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02──2005)
(二)《“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
(三)《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四)《山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山西省科技厅)
(五)《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六)《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
二、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
(一)国内外制造业信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制造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联姻”,可以使一些传统产业返老还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代,由于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使“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工业”论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实。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早已把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其全球发展目标作为一个基本战略而付诸实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先后制定了用信息化改造制造业的相关政策和计划,加快了各自国家制造业的信息化步伐,如美国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ATP)、日本实施了智能制造系统计划(IMS)、韩国实施了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德国实施了“制造2000”。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也纷纷把制造业信息化作为改造传统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工作,从“九五”或更早就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经贸委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科技部在“九五”期间推出了企业CAD和CIMS示范工程,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进入“十五”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各国制造业信息化步伐的明显加快,我国制 造业的信息化被党中央和包括科技部在内的国家各部委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分工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看中了中国制造业较雄厚的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正积极地把一些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有人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加工中心。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数量多、质量差、信息化程度低”是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现状。只有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才能为中国的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国制造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为迎接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时代创造基本的条件。
山西省制造业新一轮的信息化工作起始于1999年10月。当时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山西省运城市召开了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提出了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以“一争三优”为主攻方向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会后,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培育一增三优发展潜力产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制造业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要“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广应用于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以后,作为山西省省会的太原市,提出了实施两高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构想。两高战略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核心,就是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以此为序幕,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太原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一批重点企业把先进的CAD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显 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产生了广泛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了加快太原制造业信息化的步伐,在新近出台的《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制度、组织体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先进技术手段,加速实现重点骨干大中型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信息系统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意见》还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财政支持政策。可以预见,借助国家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强劲东风,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市制造业企业的努力,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会
(二)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太原市有11项。至今这些重点工程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火车头”的作用。2001年,太原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4.4亿元,占全省的21.7%;实现工业总产值463.05亿元,占全省的33.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71亿元,占全省的17.3%;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16亿元,占全省的18.2%
太原是一个典型的以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其制造业萌芽于近代。2001年,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82.9%,轻 工业仅占17.1%。太原重工业基础雄厚,尤以军工企业和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中型机械、冶金、化工和煤炭企业而著称于全国。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受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影响,太原的制造业曾得到了国家高强度的投资。目前,太原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冶金、化工四大行业为支柱,兼有纺织、轻工、食品、精密仪器等14个大行业的制造业体系,不少制造业企业还是我国同行业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如西山焦煤集团是全国主焦煤基地之一,太原钢铁公司是全国特种钢生产基地,为我国三峡工程提供1200吨桥式起重机和为我国国防建设提供卫星发射架的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是全国重型机械重点生产企业,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是全国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太原在山西省所处的地位和其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决定了太原制造业的率先信息化,对于实现山西省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太原率先发展的目标,对于提高全省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对于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太原制造业信息化的整体推进起始于“九五”科技部重点推广的CAD和CIMS技术,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基础较好的制造业企业做过一些信息化工作,但数量不多、行业分布不均,且多以单项技术的应用为主。经过“九五”科技部信息化工程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太原制造业的信息化工作有了明显进展,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特别是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意识到了制造业信息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总的来看,太原制造业的信息化还处于以单项技术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
1“八五”以来,太原市通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经过“八五”、“九五”的建设,太原市的电信和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太原市制造业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到2002年5月,太原市本地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37万门,长途电话交换量达6万路端,自动长途电话电路5.96万路。IP网端口数量8100个,宽带业务网端口数达351个,数字数据网接点机端口4640个,上网客户数突破21万户。移动电话达到61.5万户。不仅数字移动网络覆盖全市,而且数据通信网通达世界五大洲众多国家。基础网、智能网、综合数据网等的纷纷建立和完善,为太原步入信息
2、制造业信息化起步早,太原制造业的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特别是科技部“九五”推广CAD/CIMS工程以来,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进入了较快
(1)制造业信息化需求强劲,一批国产软件应运而生
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社会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科技部“九五”典型企业的有效示范,太原制造业相当一部分企业 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制造业信息化逐步形成了共识,特别是企业“一把手”对制造业信息化的紧迫性明显增强,因而对信息化的单项应用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需求越来越旺盛,推动了太原市国产软件的发展。在省科技厅的宏观协调和帮助下,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市先后成功开发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精益型制造系统、工业锅炉三维CAD及参数化产品动态报价系统、大型铸件凝固过程中的动态模拟仿真系统、桥式起重机CAD辅助设计系统、电网参数计算机测试系统、煤矿监测调度系统、长线扫描快速原型制造系统、CAD/CAPP/CAE/CAM开发应用软件以及电力系统计量数据采集与管理虚拟化、齿轮塑性制造和锻造过程仿真与有限元控制等一大批有价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并得到推广应用。
(2)一批重点企业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示范效应突出
“九五”期间,按照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全市一批重点企业积极实施CAD/CIMS工程,推广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在生产技术方面,目前CAD二维技术在大中型机械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太行仪表厂等数十家企业已经向CAD/CAPP/CAM集成的方向发展;全市化工、建材、冶金、家具、医药等行业的生产企业,已有70%以上的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DCS集散控制系统技术;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引进了大型CAD/CAE/CAM一体化UG软件、三维设计软件。中小型企业一般采用了 AutoCADl4.0设计软件及二维CAD软件。在管理信息技术方面,30%左右的企业建设了局域网和相应的技术平台;80%的企业在财务、人事、仓储、生产计划、销售管理等方面全部或部分采用计算机管理;在物流和资金管理的基础上,20户优势企业已经向集成化ERP方向发展。太原锅炉集团由于推广使用CAD技术,由过去只能同时设计生产三、四个锅炉品种到现在可同时设计生产50多个品种,而且由过去开发一个品种需三到四个月降低到现在的平均一个星期左右,使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过去醋的生产周期至少需3个星期,这被认为是由不可逾越的自然发酵时间决定的自然规律,但这个公司通过用信息化技术为主的高技术对原有工艺的改造,不仅改变了传统工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现状,使醋的生产周期降低到了3个小时,同时使年生产成本降低了130万元。西山煤电所属大型煤矿,由于全部采用了计算机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太原化工集团公司化工厂推广了DCS控制下的纳米碳酸钙原位聚合PVC树脂工业化生产,使PVC管的强度提高了2-4倍,创出了全国同行业的一流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推广信息化技术,全市工业增加值年至少新增1
5“九五”期间,太原市还通过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一批全国著名大学开展“市校合作”,借助各大学的研发力 量,加快了以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太原双塔刚玉股份公司、太原航空仪表公司、太原锅炉(集团)公司等一批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并通过这些示范企业的带动,使全市相当一批制造业企业逐步认识了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所可能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思想和观
(3)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迅速成长
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施“CAD/CIMS”工程,各类制造业企业先后引进、培训了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批长期在教学、科研战线工作的信息技术研究人员,在推广信息技术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使研究课题从立项开始就有很强的针对性,促进了信息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一支教学、生
3(1)企业信息化投入仍显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制造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技术更新较快),同时,信息化的成效往往是一种综合的效果,难以用有限的经济指标准确计量,一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态度,因而从总体上看,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投入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制造业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
(2)复合型人才缺乏。虽然通过“九五”以来科技部推广CAD和CIMS信息技术,使全市成长起一批信息化人才,但企业普遍仍感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一批懂业务、懂管理、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使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受到了一定程
(3)企业管理水平低,制约了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制造业信息化既要求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也反过来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太原市的实际看,相当一批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使企业的信息化难以最大限度地发
(4)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没有形成与信息化建设互动的局面。太原市是一个国有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全市共有全部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390个,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15家,占55%。而全市国有企业还没有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即使一些国有企业完成了企业改制,也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因而对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企业工艺流程和产品设计、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还缺乏内在的需求和冲动,更没有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流程革命相互促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十五”期间,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关于“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精神为指针,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太原在全省的率先发展为目标,围绕国家科技部、山西省科技厅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太原市“十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按照省市共建的原则,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把全市制造业的信息化放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优先位置,加强领导,建全组织体系,创造一流的法制环境和融资环境,实现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
2、总体思路:在全市CAD应用工程和CIMS示范工程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多元投入,把企业的体制创新与信息化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各方协同作战的积极性,结合太原市潜力产品发展过程中关键的生产技术改造,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加工、装备、网络和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实现企业数字化;整合和发展已形成的CAD/CIMS应用体系,形成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应用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调动更多制造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的积极性,推动全市制造业企业
(二)发展目标
“十五”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力争使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示范市和制造业信息化的先进城市,使太原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从而推动太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摸索出一条适合中部经济欠发达城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
1、建立、健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要在全市树立45个重点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同时把其中5个企业初步建成数字化企业,并以这些企业为基础,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逐步扩大辐射范围,把数字化设计、加工、装备和管理技术在全市制造业企业广为推广,推动全市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使制造业信息化逐步由企业内部集成到企业间信息共享,由局部企业应用向产业链和企业群整体发展,由区域或行业条块分割到网络化和规模化企业联盟,由技术推广到技术体系和市场环境全面推进。同时,要通过政、产、学、研、金的有机结合,促进国产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使示范企业中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应用率达80%以上。5年内全市至少将15个机电一体化新产品推向市场,新产品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2、建立和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 体系。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研发服务机构的技术力量,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同攻关,重点突破10个涉及山西产业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专用技术难题;通过政策引导,培育10家以上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的发展;由太原市科技交流中心与驻地大专院校、科研
3、营造良好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环境。通过体制、市场、金融和人才等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创新,为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制造业信息化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3年内,信息化人才培训达2万人次以上。
(一)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
以全市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和高新技术等制造业为重点,组织45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用体系,带动太原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其中5个示范企业建立以网络为运行平台,较为全面地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面向企业间集成和电子商务,搭建起“数字化企业”的初步框架;40个示范企业,重点实施从二维CAD向三维CAD过渡,从太原市实际出发,在“九五”已推广国产软件产品的基础上,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国产软件的推广力度,以45家重点示范企业为主要应用单位,并且在全市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重点推广像原机械部自动化研究所(利玛公司)、希门公司、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等国产ERP软件,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的开目公司与天喻公司、北航海尔开发的CAD软件与BOM软件(材料清单)、国产CAPP、PDM软件,流程型企业所应用的国产DCS软件。国产软件的推广应用率达到80%以上。离散型制造业要开展以PDM、CAPP三维CAD应用、MRP-Ⅱ、ERP为重点的基础信息化建设,完成企业内部各单位技术之间的信息局部或全面集成。流程型制造业在已应用了集散控制系统(DCS)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先进的故障安全控制系统(FSC),进而建设现场总线系统(FCS
(三)抓好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的
结合推广应用工程的需求,以国家863计划主题为指针、以技术研发创新体系为基础,依托8个信息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开展10项涉及煤矿安全生产、纳米材料制造、钕铁硼生产、火车轴和火车轮热加工等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专用技术的联合攻关。力争创出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原市制造业
(四)依托“太原市科技交流中心”联合驻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构建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展全市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工作,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体系,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从设计、工艺、制造到管理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及深入的技术服务,为企业数字化建设提供支撑。
要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引进一批高级信息化人才,同时要加快现有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人才培训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带头人和研发人员的培训,二是应用推广人员的培训。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专业公司,采取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形式,使三年内接受培训的人员达2万人次以上。其中,企业高级人员的培训人数1000人以上,中级人员的培训人数5000人以上,初级人员的培训人数14000
12345、从全市各综合部门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产业化、推广应用
(二)资
根据“八五”、“九五”期间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规模,“十五”期间太原市在制造业信息化方面预计要投入近8亿元的资金,其中希望科技部投入引导资金0.2亿元,省科技厅投入引导资金0.5亿元,太原市地方财政投入1.4亿元作为配套扶持资金,企业自筹5.9
(三)1、通过对制造业示范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使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种类增加,使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能够基本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的一系
2、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改变现有的业务流程,使目前的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要进一步推动全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促进其转变陈旧、落后的经营观念,实现管
3、通过信息化建设,使全市制造业年工业增加值新增50亿元,年利税新增20亿元,示范企业的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对太原市经济的发展起到倍增器
4、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全市制造业在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的同时,污染排放物大幅减少,使太原市
要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使全市制造业企业对信息化形成共识,使实现信息化成为制造业企业的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形式,大力宣传有关制造业信息化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普及相关基础知识,特别是要举办多期针对企业“一把手”的信息化工程讲座,组织企业“一把手”到外地和本地师范企业参观考察,打通企业“一把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观念通道,在全市营造一种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快速发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由市科技局、市计委、市经贸委、市财政局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组成的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领导组,并在市科技局常设办公室,负责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和实施等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共同推进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合力。
组建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专家组,下设若干行业专家小组,参与有关政策、规章的制定,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三)多方融
为进一步提高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强度,一是通 过积极申报国家重大专项,争取国家的支持;二是在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确保政府对示范工程的引导、对国家扶持项目的配套资金以及对中介机构的扶持资金能够到位;三是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招商引资等资本运作,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四是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为推动制造业的信息化提供资金保
(四)对确定的制造业示范企业,要在政策、技术、人才和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使这些示范企业尽快见到实效,形成行业样板或“数字化企业”的雏形。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推广,整体推
(五)针对信息化人才的特点,建立激励与约束并存、以激励为主的劳动契约关系,把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信息化人才献身太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积极性。建立专家人才数据库,为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六)
建立以制造业企业为主的应用示范体系、以中介服务和软件企业为主的技术服务体系和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应用示范体系要以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技 术服务体系要为应用示范体系服务,通过三大体系的优势互补,(七)
抓住我国入世给制造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人才、设备和资金的引进,推动国际间、市际间对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和软件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在引进和合作开发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七、进度安排
(一)、调研规划
1、项目前期调研2002.3──2002.12
2、制定并完善全市制造业信息化规划、实施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7—2003.3
(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煤矿安全生产多媒体监控系统2002.1—2004.1
2、纳米材料制造过程监测控制技术2002.1—2004.1
3、钕铁硼制粉氢破工艺计算机控制技术2002.1—2004.5
4、火车轮轴在锻造过程中的计算机控制技术2002.1—2004.1
5、电信资源管理软件开发2002.1—2004.6
6、起重机可视化快速报价系统2002.3—2004.5
7、信息防泄漏系统2002.2—2004.7
8、自动仓储设备堆垛机三维参数化设计2002.8—2004.12
9、电力系统计量数据采集与管理虚拟化技术2002.3—2004.7
10、老陈醋工艺流程计算机控制系统2002.8—2004.8
(三)、重点示范工程
1、单元技术示范工程2002.1—2003.10
2、集成技术示范工程2002.8—2005.10
(四)、国产软件推广应用
1、单元技术推广应用2002.1—2005.10
2、集成技术推广应用2003.1—2005.10
(五)、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心建设2003.1—2004.10
2、技术服务与咨询企业建设2002.10—2004.10
3、软件开发与服务企业建设2002.10—2005.10
(六)、人员培训
1、全面开展行政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2002.10—2005.10
2、制造业信息化研发人员培训2002.10—2005.10
3、推广应用人员培训2002.10—2005.10
(七)、环境建设、机制保障
1、建设制造业信息化网站,同时定期报简报2002.10—2005.10
2、制定并规范保障措施2003.1—2005.10
3、项目总结验收、评比、奖励2004.6—2005.12
第四篇: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之计算机软硬件行业解读
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我们认为,《规划》的出台,将对计算机软硬件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指明方向,重点支持的领域将有望获得政策的优惠扶持,相应领域中的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有望受益。
《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之行业应用—金融电子:重点支持金融IC卡、移动支付终端、税控收款机、自动存/取款机、清分机、金融自助服务设备等产品开发和规模化应用,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保障金融安全。有望受益且基本面出色的上市公司有:智能IC卡领域的恒宝股份和天喻信息,移动支付龙头的新国都,ATM机行业龙头的广电运通与纸币清分机的国内领先企业聚龙股份。其中,新国都作为POS行业龙头,受益于下游行业需求的快速增长,成长性明确且估值合理,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
《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之行业应用—医疗电子:重点突破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临床检验与无创检测诊断、数字化医院及协同医疗卫生系统、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康复治疗设备、器官功能辅助替代医疗电子设备、精准智能手术设备、治疗微系统、医用传感器等先进医疗电子产品的自主研制。有望受益且基本面出色的上市公司有:东软集团,卫宁软件。其中,东软集团在四大影像设备市场深耕多年,与飞利浦多年合作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同时熙康计划将于2012年进入成长期,个人健康管理市场未来空间广阔。
《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之行业应用—汽车电子:重点支持汽车电子电气专用元器件、车用芯片、车载信息平台和网络、动力电池和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车载电子、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涉及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天泽信息,启明信息。车联网将是率先爆发的物联网应用,天泽信息作为车载GPS龙头,与中联重科联姻,市场前景广阔。
《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之行业应用—工业控制:重点支持汽车电子电气专用元器件、车用芯片、车载信息平台和网络、动力电池和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车载电子、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涉及上市公司:软控股份,公司在子午化轮胎生产线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同时,在轮胎翻新,工业节能等方面具有项目储备,爆发点较多。
《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之云计算应用: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突破虚拟化、负载均衡、云存储以及绿色节能等云计算核心技术,支持适于云计算的服务器产品、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配套完整的云计算相关产业链,为云计算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完整的设备解决方案,完善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涉及上市公司:华胜天成,浪潮信息,浪潮软件,天玑科技,银信科技,荣之联,荣科科技等。这一领域,我们更看好天玑科技和银信科技一类数据中心建设与运维的企业。
第五篇: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
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
文章标题: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2002年八月,我市争取列入了全国47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行列,当年选择了九家企业试点示范;去年示范企业扩大到21家,并开展了十余项应用技术攻关。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信
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并迎来了全省制造业信息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隆重举行。今年是”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关键的一年。等下,巧艺同志将就去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安排
布置今年的工作。我先强调几点意见。
一、再宣传、再发动,进一步认识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意义。
1、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迫切需要。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特点。随着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范围越来越大,传统国界的作用日益弱化。制造业也不例外,全球化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打造了新兴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同时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辐射,使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制造业信息化因此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另一大趋势。目前,国际上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务成本不断攀升,很多产品的生产
制造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由于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社会政治稳定,加之有比较便宜且素质较好的人力资源,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首选。去年底我到德国进行访问考察时,非常强烈地体会到了这一趋势,我市德国工业园的建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的机遇期。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其过程是不可逾越的。但我们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工业化的过程是可以缩短的,跨越发展是可能实现的。英国实现工业化用了200年的时间,日本用了100年的时间,而韩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究其原因,就是韩国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目前我市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期,为了尽快提高我市制造业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
2、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实现湘潭经济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
去年,市委在全市开展了”解放思想,实现跨越发展”的大讨论,全市上下都形成了必须加快湘潭经济发展的共识。市委、市政府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湘潭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提出了建设”三个中心”的战略思路,即从今年起,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将湘潭建设成”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长株潭生态休闲中心”。其中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又是建设”三个中心”中的重中之重。湘潭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工业是我市重要的财源,而制造业又占了工业的90以上,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为我市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示范工作,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基本单元,企业是投资主体,实施主体,受益主体。制造业信息化最后必须落实到企业,落实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今年市里重点
抓好30家示范企业,创造条件,全面铺开。示范企业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很好把握。
一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管理改革和流程再造有机结合。以ERP为代表的企业管理软件,不仅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先进文化。它代表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国外许多优秀企业成功管理经验的结晶。如果我们原来的管理模式不改变,不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实践证明,再好的管理软件也难以奏效。湘钢的企业信息化工程,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他们非常强调管理和流程必须服从系统。
二是企业的信息化必须一把手亲自抓,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是企业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企业的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坚决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极有可能半途而废。只有企业的一把手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深
刻的认识,并且背水一战,坚决推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是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仅仅是手段,是工具,企业信息化工程不等于软件工程。企业信息化必须讲求务实,不能搞花架子。软硬件的购置都应当既要兼顾长远又要立足现实,以先进适用为原则。没有必要盲目攀比,切记”只有合脚的鞋才是最好的鞋”。
三、进一步加强应用技术攻关和培训工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我市拥有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三所本科院校,一大批中等专科学校及科研院所,科研实力雄厚。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进一步结合,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中介组织的咨询服务,企业的积极参与,建立有效的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结合的运
行机制。
要进一步发挥专家组技术支撑作用。继续实施专家与企业对口联系制度,促进专家与企业紧密联系;同时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和二次开发工作,近期内力争完成1~2个具有突破性、代表性攻关课题;在流程型、离散型等各类型企业中总结出2~3个示范样板,并在全市的同类型企业中进行推广和应用。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培训应分两个层面进行。工程技术人员信息技术培训:着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着眼于信息技术与其它技术的结合,主要解决微观的技术问题。管理人员培训:着重于信息技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改变,着眼于对生产经营组织方法的创新,主要解决思维方式和宏观决策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政府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营造环境。科技局、经委、信息化办、计
委、财政局要紧密配合,要积极为企业服务,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各类信息化项目,争取上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新闻媒体(电视台、报纸)应继续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宣传和推介,对实施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专题推广。进一步扩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社会影响,在全市上下形成依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我市传统产业,加速我市经济发展的共识。
同志们,制造业信息化的战鼓已经擂响,让我们以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共同推进这项宏伟工程,为提升我市企业竞争力,实现湘潭经济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来源于,欢迎阅读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