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州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规划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发展规划
(常州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常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这一“十五”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我市成为全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这一难得机遇,结合常州工业经济产业优势和特色,在“四个力求”上下功夫,即:积极推进不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以试点引路,力求全面提升全市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激发信息化咨询服务单位为常州地区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力求使我市成为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单位和信息化技术的汇集地;加快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求创造促进信息化试点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以扩大信息化技术应用需求,带动我市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产业的发展,力求信息化软件产值占全市软件产业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推动全市信息化试点工作上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十五”期末,我市将逐步建立起具有常州特色的政府引导、咨询单位积极参与、机制创新、管理科学、技术成熟的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平台,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支撑、咨询服务、专家指导的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版权软件的产品和企业,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全市制造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常州真正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典范,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1、推广CAPP、PDM、CRM、EDI、MRPⅡ、ERP、CIMS 等7 项主题技术,实施信息化项目200-250项,试点企业应用两项主题技术的比率达到100%。
2、在2-3个优势产业的企业群探索实施信息技术网络化,提高优势产业企业群的整体竞争能力。
3、在1个辖市(区)和1个乡镇开展区域信息化试点,探索区域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4、强化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试点企业每年争取各类科技经费500-800万元,引导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3000万元以上。
5、加快应用推广体系和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提升制造业和制造业信息化产业。
6、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示范企业10-15家,市级试点企业60-80家;形成5-8家一定规模、高成长性的软件企业,15-20个自主版权软件产品,建立1-2个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研究开发工程技术中心,培育2-3家技术咨询、集成以及实施服务公司。
三、重点工作
(一)积极开展试点,为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
1、以试点促进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在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的60-80家试点企业中,按照“前期培训、制订方案、专家论证、项目招标、项目评标、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跟踪服务”的工作步骤,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提高企业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能力。
(1)加快CAD向CAD/CAM/CAPP/CAE/PDM集成应用方向发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这些企业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工艺流程、订单供货、电子文档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探索建立技术管理的新模式,促进产品快速开发和业务流程快速运转。(2)推广应用CRM(客户关系管理)、EDI(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增强企业市场创新能力。使这些企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和其供应链上各环节进行规划、统筹,以保证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满足顾客需求、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3)稳步推进ERP(企业资源计划)、MRPⅡ(制造资源计划)、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技术,增强企业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试点,使试点企业应用两项主题技术的比率达100%,形成生产工艺和装备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8-10家,企业管理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8-10家,培育出3-5家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示范作用强的优秀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新的核心企业、支柱企业、先导企业。
同时,在全市机电、纺织、服装、化轻等行业的150家企业中,加快以7项主题技术为主的普及推广,实施各类信息化项目150-200项。
2、以试点促进优势产业企业群信息技术的网络化。
现代制造业基地,迫切需要形成制造业产业的群体优势,拥有这种优势,才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格局下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信息化技术在优势产业企业群中的应用,无疑是保持和发挥优势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合我市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在“三药”科技、智能化城市交通车辆、动力机械和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等目前具有一定优势和信息化基础的产业企业群中,进行信息技术网络化的积极探索,即:在“三药”科技产业,以省农用激素工程中心和生化手性工程中心、常隆化工、康美化工、药业股份、四药制药、动物药品厂为依托;在智能化城市交 通车辆产业,以戚机厂、戚研所、常客集团、武进剑湖车辆厂等企业为依托;在动力机械和工程机械产业方面,以常柴股份、常林股份、飞天集团、东风农机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在输变电设备产业,以常州输配电集团、华鹏变压器、森源开关有限公司、江苏上上电缆集团、太平洋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一方面深化实施企业各自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推进企业间的异地协同设计制造、供应链、动态联盟等新的管理技术,实现产业企业群内信息集成,促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增强优势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快形成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支撑主体,使信息技术应用在优势产业年增长份额中所占比例达3个百分点以上。
3、以试点促进区域信息技术的社会化。
选择一个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县(市)和乡镇进行试点,加大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力度。一是从县(市)、乡镇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地区行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制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二是抓好一批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类型、各具特色的试点企业,增强示范性;三是分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分步组织实施,坚持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推动辖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促进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实现区域信息技术的社会化。
(二)发挥咨询单位品牌软件优势和个性化服务特长,使常州成为咨询服务单位、信息化技术的汇集地。
1、加强舆论宣传服务。编制《常州市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作简报》(电子版和印刷版),通过技术创新网站、“生产力视窗”以及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软件优势、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提高他们在常州的知名度。
2、加强软件演示服务。结合咨询服务单位自身工作,举办一系列 产品技术演示、软件赠送、培训等活动,展示他们的良好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和服务保障,组织各类软件演示活动不少于80次。
3、加强技术和人才培训。采取企业培训、推广应用机构培训、咨询服务单位培训、政府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各类培训80-100次,培训人数6000-8000人。
4、加强项目实施策划服务。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咨询服务单位的成功案例,向他们推荐相对符合并有信息化需求的企业,为他们在常州找到合适的应用企业。同时,通过常州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的成功案例,向外地同行企业进行宣传推广。
5、加强项目中介服务。通过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等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机构,加强咨询服务单位信息化技术中介,实施中介项目50-80项。
6、加强项目监理服务。建立信息化项目实施监理机制,结合企业信息化标准试点工作的开展,切实保护咨询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
力争吸引80-100家外地咨询服务公司到常州扩大业务,其中5-8家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在我市形成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超市。
(三)加快形成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必须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监理中心和专家组的作用,强化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积极引导、组织协调作用,加快建立高起点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1、强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
信息化服务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规范,为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要积极筹建“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品演示中心”,以培训、演示、项目中介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组织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
2、强化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的咨询和决策参考作用。
组建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集中信息化技术专家(包括咨询服务单位专家和高校教授)、企业管理专家(包括企业家和高校教授)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制订相应的工作办法。专家组开展项目咨询、评价、验收的各类项目不少于100项;制订优势产业信息技术网络化实施方案;对试点地区可行性方案提出中肯的意见,为我市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强化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监理作用。
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监理暂行单位必须根据自身职能,建立相应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要参照即将出台的国家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着手开展企业信息化标准的试点工作;实施监理项目50-60项,为企业和咨询服务单位双方提供公正、客观的服务。
4、强化政府对制造业信息化的宏观引导作用。
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创造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良好环境。要及时以解试点企业、试点产业、试点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引导全社会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科技经费的支持。凡被列入上级科技计划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各地都必须按要求匹配到位;要制订推广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实施奖励办法;全面提高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政府管理人员和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
第二篇:制造业信息化
3.1制造业信息化综述
3.1.1相关基本定义
通常所称的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它是工业的主体组成部分,它为社会公众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物质技术装备,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基地,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决定力量(Jay Lee,1999)。可以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国防的基石,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洪流的今天,大力发展制造业,壮大制造业整体实力,提高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紧迫。信息化,就是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造智能工具,改造更新、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及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开发信息资源,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与创新能力,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马爱荣等,2004)。
制造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刘俊玲等,2004)。
3.1.2国外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及运行效率与活动空间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制造业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刘飞,1999)。信息技术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先进制造技术在深刻改变着传统制造业,使其日益成为新技术革命的载体和巨大推动力。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改造传统制造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来全力加以推进(徐红岩,2004)。发达国家为推进制造企业信息化纷纷制定了发展计划和战略。例如,美国政府把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入“影响美国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2项技术之一,对先进制造技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应用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先后推出了“美国国家关键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敏捷制造与制造技术计划(TEAM)”和“下一代制造(NGM)”等战略来促进其发展。通过制造业信息化,美国重新夺回了在国际上制造业的霸主地位,为实现连续十多年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欧共体的“尤里卡计划(EUREKA)”和“信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计划(ES PRIT)”。日本实施了旨在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智能制造系统计划”、“极限作业机器人研究计划”、“微机器研究计划”和“仿人形机器人研究计划”等战略,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为重要研究内容,还在2000年制定了“E-Japan”战略。德国也正在积极推行“德国制造2000计划”、“微系统2000计划”和“面向未来的生产”等计划。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国家发展计划、创建市场氛围、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提高了制造企业的竞争力,确立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制造业信息化,希望通过信息化来提高本国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希望通过制造业信息化来缩小本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之间的差距,加快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印度、韩国等国家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改造传统企业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韩国的“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G7计划)”和“传统产业技术开发革新战略”,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为重要研究内容。
综观各国制造业信息化计划,都是以提高本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为目标,既注重技术的超前性,更重视来自产业界的实际需求,通过若干计划的实施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井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
和创新机制。
3.1.3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技术引进、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措施,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陈宗舜,200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计算机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初,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应用逐步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少数机械企业引进物料资源管理软件(MRP)。80年代后期,北京第一机床厂等机械企业引进制造资源管理软件(MRPⅡ)。90年代中期,制造业信息化开始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我国的应用已初步取得成效。如北京第一机床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于1995年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授予的“工业领先奖”。90年代后期,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逐步推广。同时,因特网应用也迅速推广,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企业信息化新技术的引入,使我国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企业的Intranet和Extranet的建设得到迅猛发展。我国企业的Intranet/Extranet应用也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一些大型企业正在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基于Internet技术的改造或组织建设自己的Internet/Extranet,许多中小企业也都拥有了自己的Internet/Extranet系统,尤其是新生的制造业企业更是走在了信息化的前列,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也日益提高,交易额不断上升。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近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有计划地部署了一系列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如“863”计划的CIMS主题和智能机器人主题,“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CAD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精密成形与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有机精细化学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软件开发等20多个重点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提高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性,促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001年我国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据初步统计,目前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己经占到信息化总投入的近90%。“十五”期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又将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制造业信息化“十五”科技攻关规划,由政府组织推动,构建支撑制造业信息化的软硬件支撑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迅速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形成我国新兴软件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产业,这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一项有效的重要举措。2007年10月,在胡锦涛总书记向党的十七大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在这里,“信息化”作为新增加的内容,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报告中还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表明了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今后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李海龙,2008)。
另外,我国的政府部门已经明确的提出了我国制造业实现信息化的“时间表”,指出: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到2010年底,90%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基本实现制造业信息化(杨海成,2002)。
3.2精细化管理综述
3.2.1精细化管理概述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都意识到细节的重要,都认识到把管理或工作做精做细的重要,中国房地
产界的领头羊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先生说,“精细化是未来十年的必经之路”。“精细”已经成为竞争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精细化管理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然而,精细化管理仍暂留在概念层次,还远远不是一门系统的管理科学,许多企业都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口号,但尚未深入展开研究,并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管理学上无法给“精细管理”下一个绝对准确的定义,也无法设定合适的规范法则,因为“精细管理”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文化(刘晖,2007)。是一种态度,一种保持认真负责、追求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很多管理方法的内涵都是精细管理,只是内容和形式不同,如5S管理、JIT(准时化生产)、约束理论、精益生产、OEC管理等等。这些管理理论的实质都是将某项工作或者某个流程细化,使其具有可知性和可控性。可知性就是通过细化,能够让自己真正了解这项工作或流程的每个环节或每个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从而认识其规律。有了可知性才能有可控性,在可知性的基础之上,管理者和员工能够把握好每一个环节,规避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使工作结果向自身想要的方向发展。
3.2.2精细化管理的起源
精细化管理不是什么新东西,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1950年,有一位日本工程师丰田英二,赴美国对底特律福特公司的罗杰工厂研究了三个月。丰田英二学习福特的汽车生产和管理方法,并且努力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他以避免浪费为着眼点,设法在生产过程中以消灭任何无用的动作、避免无用的努力、消除无用的材料,努力建立这样一种企业:消灭不能给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同时,要持续不断地寻找并贯彻改进的方法。
丰田公司对于生产管理的严格要求:一是“精”:指产品的质量高,零缺陷,不仅交到用户手中最终产品的质量要高,而且作为每一道前工序都要为后一工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零部件,这是准时生产的必然要求,否则生产线就会因为零部件质量缺陷而停工。二是“细”:零库存,这是丰田追求及时生产的必然结果,丰田认为过高的库存会掩盖浪费和各种问题。通过削减库存,强制性地暴露生产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变作业状况。这也体现了丰田在生产中追求细节完美的精神,它需要通过全体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不留死角地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兢兢业业地对待工作,为现场的改进不断做出贡献,将个人的创新精神体现出来(王国化,2006)。
第三篇:城市规划重点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测度:
(一)单一指标方法。人口指标:一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二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地指标:城市建成区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
(二)综合指标法。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2)城市化动力机制由一元转变为多元3)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动加速;4)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显著;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③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增长成正比;④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周礼•考工记》城市特点: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反映城市居民生
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市理论。有机疏散理论——伊利尔•沙里宁。广亩城市——赖特。功能主义理论——???田园城市的概念: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评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都提出了见解。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卫星城市的三个阶段:卧城、半独立式卫星城、独立式卫星城。城市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的作用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城市规划编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及其关系: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这个层面;建设控制引导层面:对具体每一地块开发利用作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构成城市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城市系统构成要素中经济要素分类:1)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划分的方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还可以把城市产业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产业。城市用地的概念: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
3、经济属性;
4、法律属性。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分类:一般分为三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是指不适
于修建的用地。城市用地的分类: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代码: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仓储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D—特殊用地、E—水域和其它用地。居住用地4个部分:1)住宅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道路用地;4)绿地 4个影响因素:1)城市规模;2)城市性质;3)自然地形条件;4)城市用地标准。我国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1)居住用地的比重:20-32%;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18.0-28.0㎡工业用地的规划指标:1)规划人均指标:10.0-25.0㎡/人 ;2)规划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15-25%。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的分布,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1)集中布局;2)分散布局;3)轴向布局。工业区在城市总体布局中有如下几种布置方式:1)工业区包围城市;2)工业区与其他用地成交叉布置;3)组团式布置;4)群体组合式布置。
第四篇:城市规划重点总结
P13城市S型曲线三个阶段30%和60%两个数据
城镇化超过30%时 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 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在不长时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P31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的进步性
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 土地和资源 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P33邻里单位的提出者佩里选择题
P49建筑法规体系
包括主干法以及其从属法规 专项法和相关法
P88城市环境容量名词解释 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以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即城市所在抵御的环境 在一定的时间 空间范围内 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 在满足城市生产 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 经济条件 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 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 包括 城市人口容量 自然环境容量 城市用地容量 以及城市工业通量 交通容量和建筑容量等等
P89城市环境质量名词解释 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它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 是人们制定开发资源 发展经济和控制污染 保护环境具体计划和措施的主要依据
P118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定义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 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或期中人口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 成为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机械增长率即一年内城市机械增长的人口数与年平均人数(或其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
P118城市人口结构分析年龄构成和职业构成选择题
P147城市总体规划纲要9点问答题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内容包括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 土地 和水资源 能源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 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 职能分工 空间布局方案 和建设标准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2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 分析城市职能 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4 提出禁建区 限建区 和适建区范围 5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6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7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8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9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P174城市规划阶段划分两个阶段 五个层次
由抽象到具体 从发展战略到操作管理两个层次决策原则 一般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包括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建设控制引导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P177分区规划很重要
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对城市土地利用 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 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内容1 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 土地使用性质 和居住人口分布 2 确定绿地系统 河湖水面 供电高压线走廊 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和风景名胜区 文物古迹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 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3 确定市 区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 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 4 确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 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位置 管径 进行管线综合 5 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 断面 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确定支路的走向 宽度 确定主要交叉口 广场 公交站场 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及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停车场的规模与布局
P178城乡规划的审批程序逐级审批
P187城市适用性评价综合叠加法
P205用地评定的三类坡度的三类
一类用地 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 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 一般不需或者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 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 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者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 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即用地条件极差 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P212表格选择题
P268城市规模概念名词解释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是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 提供公共服务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
P30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含义
主要以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 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为主要内容 并针对不同地块 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 应用指标量化 条文规定 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 定量 定位 和定界的控制和引导
作用1承上启下 强调规划的延续性 2 与管理结合 与开发衔接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3 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4 城市政策的载体
P314规定性控制要素选择题
P319土地兼容性概念解答题 土地使用兼容性包括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指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土地中共处的可能性 即表现为同一块城市土地上多种性质综合使用的允许与否 反应不同土地使用性质之间亲和与矛盾的程度 其二是指同一土地 使用性质的多种选择与置换的可能性 表现为土地使用性质的弹性 灵活性 与适建性 主要反映该用地周边环境对于该地块使用性质的约束关系 即建设的可能性和选择的多样性P372道路宽度一二三块板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简称为 一块板 两块板和三块板 一般应根据道路性质 等级 并考虑机动车 非机动车 行人的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用地等具体条件 因地制宜确定 不应受这三种基本形式的限制 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 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型是 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 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 中间为机动车道 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P374停车场规模0.8——1.0M2/人选择题
P432绿地分类
1公园绿地(G1)是指向公众开放 以游憩为主要功能 兼具生态 美化 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 社区公园 专类公园 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G2)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 花草 种子的苗圃 花圃 草圃的圃地 是城市绿化材料的重要来源 3 防护绿地 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 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 道路防护绿地 城市高压走廊绿带 防风林 城市组团隔离带等等 4 附属绿地 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5 其他绿地 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居民休闲生活 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 水源保护区 郊野公园 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 风景林地 城市绿化隔离带 野生动植物园 湿地 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等
P43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广义 狭义景观生态学理论三个方面回答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 城市各类绿地组成的 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 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被称为城市的绿地系统 广义的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城市绿地和水系 即城市范围内一切人工的 半自然的 以及自然的植被 水体 河湖 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 以各类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 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 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城市空间内 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 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 对城市生态 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的城市空间系统 当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系统性 整体性 连续性 动态稳定性 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时 才能具备其系统的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结合绿地率分析
城市绿地率是从城市土地使用控制角度实施和评价城市绿化水平的指标 是编制城市规划重要指标
P439城市给水工程构成和功能 1城市取水工程 包括城市水源(含地表水 地下水)取水口 取水构筑物 提升原水的一级泵站以及输送原水到净水工程的输水管等设施 还应包括在特殊情况下为蓄 引城市水源所筑的水闸 堤坝等设施 去取水工程的功能是将原水取 送到城市净水工程 为城市提供足够的水源 2净水工程 包括城市自来水厂 清水库 输送净水的二级泵站等设施 功能是将原水净化处理成符合城市用水水质标准的净水 并加压输入城市供水管网 3输配水工程 包括从净水工程输入城市供配水管网的输水管道 供配水管网以及调节水量 水压的高压水池 水塔 清水增压泵站等设施 功能是将净水保质 保量 稳压地输送至用户
P445排水体制总类几大点截流制种类
一 合流制排水系统 将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除的系统1 直排式合流制2截流式合流制 二 分流式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1完全分流制2不完全分流制
P446—468看书,会有选择题(5分钟)
P478管线交叉避让原则选择题压力管让自流管 可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P517规划布置基本要求公共服务半径
规划布置应按照分级(主要根据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的频繁程度)对口(指人口规模)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一般与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应 基本要求1便于居民使用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居住区级800-1000 居住小区级400-500 居住组团级150-200M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 并要考虑居民上下班的走向 3独立的工矿和科研基地的住区或乡村住区 则应考虑公共服务设施为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 还要保持住区内部的安静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较好体现城市建设面貌的地段 布置方式: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院 俱乐部 图书馆 医院 街道办事处 派出所 房管所 邮电 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2第二集(居住小区级)内容主要包括菜站 综合商店 小吃店 物业管理 会所 幼托 中小学等3第三级 内容主要包括居委会 青少年活动室 老年活动室 服务站 小商店等等
第五篇:城市规划重点
城市规划重点
一、单选(5*4=20)
二、名词解释(3*8=24)
三、简答(1、2题8分,3、4题10分,共36分)
四、论述(10*2=20)
1.、城市的类型按人口规模分类
特大城市(人口大于等于100万,48个),大城市(50万到100万,65个),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222个),小城市(20万下,325个)。
2.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协同发展。
3.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州地区、环渤海地区率先进入快速工业化时期。
4.城市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5.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作体系。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
6.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应变性。
7.在英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行三级体系,分别是:中央政府、郡政府、区政府。
8.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主要职能。
9.掌握人口年龄构成的意义在于:
(1)比较成年组人口数与就业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
(2)掌握劳动后备力量的情况,对研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3)掌握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发展趋向,是制定托、幼、中小学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
(4)掌握老年组的人口数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及发展趋势,是确定城市社会福利服务设施指标的主要依据。
(5)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人口数量,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依据。
10.城市道路分类按道路等级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11.城市干道网类型:方格网式道路网、环形放射式道路网、自由式道路网、混合式道路网。
12.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要素及其保护的方式:
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历史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迹。
13.两阶段五层次
总体规划纲要
总体规划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14.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行政原则:
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效率性原则、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政务公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