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
序 言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国家间、地区间和企业间的竞争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在其应用信息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上。对全球制造业企业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世界范围产能的普遍过剩,规模经济已不再是其进行有效竞争的唯一途径,而由信息技术决定的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更富个性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才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更有效的手段。对中国来说,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潜在比较优势,体现在有数量丰富和成本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有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装备基础。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制造业正在向中国集中。但同时,中国目前还只是制造业的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突出表现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低,二元结构突出(同时具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落后的设备)。要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使中国制造业具有世界一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用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改造是唯一的选择。不仅如此,在现阶段,加快对我国制造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可以充分享受后发优势,少走或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许多弯路,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早日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深刻观察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及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 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把中央的这一基本战略引向深入,国家科技部在“九五”推广CAD和CIMS的基础上,又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简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这一工程将以实现设计、制造装备、生产过程和管理的数字化为核心内容,以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步伐,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其市场综合竞争力。为推动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太原市科技局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及太原市“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发展规划的指示精神,结合太原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编制《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02──2005)
(二)《“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
(三)《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四)《山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山西省科技厅)
(五)《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六)《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
二、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
(一)国内外制造业信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制造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联姻”,可以使一些传统产业返老还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代,由于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使“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工业”论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实。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早已把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其全球发展目标作为一个基本战略而付诸实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先后制定了用信息化改造制造业的相关政策和计划,加快了各自国家制造业的信息化步伐,如美国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ATP)、日本实施了智能制造系统计划(IMS)、韩国实施了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德国实施了“制造2000”。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也纷纷把制造业信息化作为改造传统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工作,从“九五”或更早就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经贸委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科技部在“九五”期间推出了企业CAD和CIMS示范工程,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进入“十五”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各国制造业信息化步伐的明显加快,我国制 造业的信息化被党中央和包括科技部在内的国家各部委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分工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看中了中国制造业较雄厚的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正积极地把一些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有人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加工中心。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数量多、质量差、信息化程度低”是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现状。只有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才能为中国的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国制造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为迎接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时代创造基本的条件。
山西省制造业新一轮的信息化工作起始于1999年10月。当时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山西省运城市召开了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提出了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以“一争三优”为主攻方向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会后,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培育一增三优发展潜力产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制造业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要“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广应用于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以后,作为山西省省会的太原市,提出了实施两高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构想。两高战略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核心,就是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以此为序幕,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太原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一批重点企业把先进的CAD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显 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产生了广泛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了加快太原制造业信息化的步伐,在新近出台的《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制度、组织体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先进技术手段,加速实现重点骨干大中型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信息系统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意见》还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财政支持政策。可以预见,借助国家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强劲东风,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市制造业企业的努力,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会
(二)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太原市有11项。至今这些重点工程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火车头”的作用。2001年,太原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4.4亿元,占全省的21.7%;实现工业总产值463.05亿元,占全省的33.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71亿元,占全省的17.3%;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16亿元,占全省的18.2%
太原是一个典型的以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其制造业萌芽于近代。2001年,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82.9%,轻 工业仅占17.1%。太原重工业基础雄厚,尤以军工企业和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中型机械、冶金、化工和煤炭企业而著称于全国。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受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影响,太原的制造业曾得到了国家高强度的投资。目前,太原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冶金、化工四大行业为支柱,兼有纺织、轻工、食品、精密仪器等14个大行业的制造业体系,不少制造业企业还是我国同行业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如西山焦煤集团是全国主焦煤基地之一,太原钢铁公司是全国特种钢生产基地,为我国三峡工程提供1200吨桥式起重机和为我国国防建设提供卫星发射架的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是全国重型机械重点生产企业,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是全国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太原在山西省所处的地位和其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决定了太原制造业的率先信息化,对于实现山西省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太原率先发展的目标,对于提高全省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对于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太原制造业信息化的整体推进起始于“九五”科技部重点推广的CAD和CIMS技术,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基础较好的制造业企业做过一些信息化工作,但数量不多、行业分布不均,且多以单项技术的应用为主。经过“九五”科技部信息化工程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太原制造业的信息化工作有了明显进展,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特别是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意识到了制造业信息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总的来看,太原制造业的信息化还处于以单项技术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
1“八五”以来,太原市通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经过“八五”、“九五”的建设,太原市的电信和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太原市制造业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到2002年5月,太原市本地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37万门,长途电话交换量达6万路端,自动长途电话电路5.96万路。IP网端口数量8100个,宽带业务网端口数达351个,数字数据网接点机端口4640个,上网客户数突破21万户。移动电话达到61.5万户。不仅数字移动网络覆盖全市,而且数据通信网通达世界五大洲众多国家。基础网、智能网、综合数据网等的纷纷建立和完善,为太原步入信息
2、制造业信息化起步早,太原制造业的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特别是科技部“九五”推广CAD/CIMS工程以来,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进入了较快
(1)制造业信息化需求强劲,一批国产软件应运而生
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社会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科技部“九五”典型企业的有效示范,太原制造业相当一部分企业 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制造业信息化逐步形成了共识,特别是企业“一把手”对制造业信息化的紧迫性明显增强,因而对信息化的单项应用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需求越来越旺盛,推动了太原市国产软件的发展。在省科技厅的宏观协调和帮助下,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市先后成功开发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精益型制造系统、工业锅炉三维CAD及参数化产品动态报价系统、大型铸件凝固过程中的动态模拟仿真系统、桥式起重机CAD辅助设计系统、电网参数计算机测试系统、煤矿监测调度系统、长线扫描快速原型制造系统、CAD/CAPP/CAE/CAM开发应用软件以及电力系统计量数据采集与管理虚拟化、齿轮塑性制造和锻造过程仿真与有限元控制等一大批有价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并得到推广应用。
(2)一批重点企业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示范效应突出
“九五”期间,按照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全市一批重点企业积极实施CAD/CIMS工程,推广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在生产技术方面,目前CAD二维技术在大中型机械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太行仪表厂等数十家企业已经向CAD/CAPP/CAM集成的方向发展;全市化工、建材、冶金、家具、医药等行业的生产企业,已有70%以上的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DCS集散控制系统技术;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引进了大型CAD/CAE/CAM一体化UG软件、三维设计软件。中小型企业一般采用了 AutoCADl4.0设计软件及二维CAD软件。在管理信息技术方面,30%左右的企业建设了局域网和相应的技术平台;80%的企业在财务、人事、仓储、生产计划、销售管理等方面全部或部分采用计算机管理;在物流和资金管理的基础上,20户优势企业已经向集成化ERP方向发展。太原锅炉集团由于推广使用CAD技术,由过去只能同时设计生产三、四个锅炉品种到现在可同时设计生产50多个品种,而且由过去开发一个品种需三到四个月降低到现在的平均一个星期左右,使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过去醋的生产周期至少需3个星期,这被认为是由不可逾越的自然发酵时间决定的自然规律,但这个公司通过用信息化技术为主的高技术对原有工艺的改造,不仅改变了传统工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现状,使醋的生产周期降低到了3个小时,同时使年生产成本降低了130万元。西山煤电所属大型煤矿,由于全部采用了计算机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太原化工集团公司化工厂推广了DCS控制下的纳米碳酸钙原位聚合PVC树脂工业化生产,使PVC管的强度提高了2-4倍,创出了全国同行业的一流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推广信息化技术,全市工业增加值年至少新增1
5“九五”期间,太原市还通过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一批全国著名大学开展“市校合作”,借助各大学的研发力 量,加快了以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太原双塔刚玉股份公司、太原航空仪表公司、太原锅炉(集团)公司等一批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并通过这些示范企业的带动,使全市相当一批制造业企业逐步认识了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所可能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思想和观
(3)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迅速成长
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施“CAD/CIMS”工程,各类制造业企业先后引进、培训了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批长期在教学、科研战线工作的信息技术研究人员,在推广信息技术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使研究课题从立项开始就有很强的针对性,促进了信息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一支教学、生
3(1)企业信息化投入仍显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制造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技术更新较快),同时,信息化的成效往往是一种综合的效果,难以用有限的经济指标准确计量,一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态度,因而从总体上看,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投入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制造业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
(2)复合型人才缺乏。虽然通过“九五”以来科技部推广CAD和CIMS信息技术,使全市成长起一批信息化人才,但企业普遍仍感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一批懂业务、懂管理、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使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受到了一定程
(3)企业管理水平低,制约了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制造业信息化既要求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也反过来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太原市的实际看,相当一批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使企业的信息化难以最大限度地发
(4)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没有形成与信息化建设互动的局面。太原市是一个国有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全市共有全部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390个,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15家,占55%。而全市国有企业还没有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即使一些国有企业完成了企业改制,也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因而对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企业工艺流程和产品设计、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还缺乏内在的需求和冲动,更没有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流程革命相互促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十五”期间,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关于“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精神为指针,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太原在全省的率先发展为目标,围绕国家科技部、山西省科技厅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太原市“十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按照省市共建的原则,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把全市制造业的信息化放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优先位置,加强领导,建全组织体系,创造一流的法制环境和融资环境,实现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
2、总体思路:在全市CAD应用工程和CIMS示范工程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多元投入,把企业的体制创新与信息化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各方协同作战的积极性,结合太原市潜力产品发展过程中关键的生产技术改造,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加工、装备、网络和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实现企业数字化;整合和发展已形成的CAD/CIMS应用体系,形成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应用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调动更多制造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的积极性,推动全市制造业企业
(二)发展目标
“十五”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力争使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示范市和制造业信息化的先进城市,使太原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从而推动太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摸索出一条适合中部经济欠发达城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
1、建立、健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要在全市树立45个重点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同时把其中5个企业初步建成数字化企业,并以这些企业为基础,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逐步扩大辐射范围,把数字化设计、加工、装备和管理技术在全市制造业企业广为推广,推动全市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使制造业信息化逐步由企业内部集成到企业间信息共享,由局部企业应用向产业链和企业群整体发展,由区域或行业条块分割到网络化和规模化企业联盟,由技术推广到技术体系和市场环境全面推进。同时,要通过政、产、学、研、金的有机结合,促进国产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使示范企业中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应用率达80%以上。5年内全市至少将15个机电一体化新产品推向市场,新产品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2、建立和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 体系。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研发服务机构的技术力量,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同攻关,重点突破10个涉及山西产业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专用技术难题;通过政策引导,培育10家以上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的发展;由太原市科技交流中心与驻地大专院校、科研
3、营造良好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环境。通过体制、市场、金融和人才等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创新,为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制造业信息化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3年内,信息化人才培训达2万人次以上。
(一)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
以全市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和高新技术等制造业为重点,组织45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用体系,带动太原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其中5个示范企业建立以网络为运行平台,较为全面地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面向企业间集成和电子商务,搭建起“数字化企业”的初步框架;40个示范企业,重点实施从二维CAD向三维CAD过渡,从太原市实际出发,在“九五”已推广国产软件产品的基础上,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国产软件的推广力度,以45家重点示范企业为主要应用单位,并且在全市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重点推广像原机械部自动化研究所(利玛公司)、希门公司、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等国产ERP软件,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的开目公司与天喻公司、北航海尔开发的CAD软件与BOM软件(材料清单)、国产CAPP、PDM软件,流程型企业所应用的国产DCS软件。国产软件的推广应用率达到80%以上。离散型制造业要开展以PDM、CAPP三维CAD应用、MRP-Ⅱ、ERP为重点的基础信息化建设,完成企业内部各单位技术之间的信息局部或全面集成。流程型制造业在已应用了集散控制系统(DCS)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先进的故障安全控制系统(FSC),进而建设现场总线系统(FCS
(三)抓好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的
结合推广应用工程的需求,以国家863计划主题为指针、以技术研发创新体系为基础,依托8个信息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开展10项涉及煤矿安全生产、纳米材料制造、钕铁硼生产、火车轴和火车轮热加工等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专用技术的联合攻关。力争创出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原市制造业
(四)依托“太原市科技交流中心”联合驻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构建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展全市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工作,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体系,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从设计、工艺、制造到管理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及深入的技术服务,为企业数字化建设提供支撑。
要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引进一批高级信息化人才,同时要加快现有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人才培训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带头人和研发人员的培训,二是应用推广人员的培训。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专业公司,采取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形式,使三年内接受培训的人员达2万人次以上。其中,企业高级人员的培训人数1000人以上,中级人员的培训人数5000人以上,初级人员的培训人数14000
12345、从全市各综合部门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产业化、推广应用
(二)资
根据“八五”、“九五”期间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规模,“十五”期间太原市在制造业信息化方面预计要投入近8亿元的资金,其中希望科技部投入引导资金0.2亿元,省科技厅投入引导资金0.5亿元,太原市地方财政投入1.4亿元作为配套扶持资金,企业自筹5.9
(三)1、通过对制造业示范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使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种类增加,使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能够基本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的一系
2、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改变现有的业务流程,使目前的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要进一步推动全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促进其转变陈旧、落后的经营观念,实现管
3、通过信息化建设,使全市制造业年工业增加值新增50亿元,年利税新增20亿元,示范企业的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对太原市经济的发展起到倍增器
4、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全市制造业在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的同时,污染排放物大幅减少,使太原市
要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使全市制造业企业对信息化形成共识,使实现信息化成为制造业企业的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形式,大力宣传有关制造业信息化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普及相关基础知识,特别是要举办多期针对企业“一把手”的信息化工程讲座,组织企业“一把手”到外地和本地师范企业参观考察,打通企业“一把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观念通道,在全市营造一种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快速发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由市科技局、市计委、市经贸委、市财政局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组成的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领导组,并在市科技局常设办公室,负责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和实施等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共同推进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合力。
组建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专家组,下设若干行业专家小组,参与有关政策、规章的制定,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三)多方融
为进一步提高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强度,一是通 过积极申报国家重大专项,争取国家的支持;二是在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确保政府对示范工程的引导、对国家扶持项目的配套资金以及对中介机构的扶持资金能够到位;三是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招商引资等资本运作,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四是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为推动制造业的信息化提供资金保
(四)对确定的制造业示范企业,要在政策、技术、人才和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使这些示范企业尽快见到实效,形成行业样板或“数字化企业”的雏形。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推广,整体推
(五)针对信息化人才的特点,建立激励与约束并存、以激励为主的劳动契约关系,把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信息化人才献身太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积极性。建立专家人才数据库,为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六)
建立以制造业企业为主的应用示范体系、以中介服务和软件企业为主的技术服务体系和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应用示范体系要以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技 术服务体系要为应用示范体系服务,通过三大体系的优势互补,(七)
抓住我国入世给制造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人才、设备和资金的引进,推动国际间、市际间对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和软件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在引进和合作开发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七、进度安排
(一)、调研规划
1、项目前期调研2002.3──2002.12
2、制定并完善全市制造业信息化规划、实施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7—2003.3
(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煤矿安全生产多媒体监控系统2002.1—2004.1
2、纳米材料制造过程监测控制技术2002.1—2004.1
3、钕铁硼制粉氢破工艺计算机控制技术2002.1—2004.5
4、火车轮轴在锻造过程中的计算机控制技术2002.1—2004.1
5、电信资源管理软件开发2002.1—2004.6
6、起重机可视化快速报价系统2002.3—2004.5
7、信息防泄漏系统2002.2—2004.7
8、自动仓储设备堆垛机三维参数化设计2002.8—2004.12
9、电力系统计量数据采集与管理虚拟化技术2002.3—2004.7
10、老陈醋工艺流程计算机控制系统2002.8—2004.8
(三)、重点示范工程
1、单元技术示范工程2002.1—2003.10
2、集成技术示范工程2002.8—2005.10
(四)、国产软件推广应用
1、单元技术推广应用2002.1—2005.10
2、集成技术推广应用2003.1—2005.10
(五)、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心建设2003.1—2004.10
2、技术服务与咨询企业建设2002.10—2004.10
3、软件开发与服务企业建设2002.10—2005.10
(六)、人员培训
1、全面开展行政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2002.10—2005.10
2、制造业信息化研发人员培训2002.10—2005.10
3、推广应用人员培训2002.10—2005.10
(七)、环境建设、机制保障
1、建设制造业信息化网站,同时定期报简报2002.10—2005.10
2、制定并规范保障措施2003.1—2005.10
3、项目总结验收、评比、奖励2004.6—2005.12
第二篇: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 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
(2002-2005)
《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规划》课题组
2002.9 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规划(2002-2005)
(审批稿)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新形势下,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国家科技部贯彻这一战略的重大举措。为实施好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现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芜湖市制造业与信息化现状分析
1、芜湖市制造业基本情况
2001年,我市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中(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24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63.22亿元,实现利税30.84亿元,从业人员8.25万人,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5.0%、91.9%、92.6%和94.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8.9%,由此,制造业在芜湖市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等三大制造业支柱产业的崛起和形成,我市制造业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并带动整个工业跃上了新台阶,芜湖市工业总量籍此由1998年的全省第6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三大支柱产业近两年的产值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同时,海螺水泥、海螺型材、华亚管材等国内第一品牌的形成,使芜湖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PVC型材、管材生产基地,美的空调、日立空调、实达电脑、VDO汽车仪表等国内外一流品牌企业的落户芜湖,奇瑞轿车黑马般地崛起,带动了我市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目前,我市制造业中水泥、空调等产品产量已居全国前列,随着国内外一些制造业巨头先后在芜湖设立生产基地和扩大规模,极大地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芜湖将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已初见成效
我市在“九五”期间,以制造业为重点,以CAD应用示范项目为突破口,实施“甩图板工程”。1997年至2000年,我市在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等行业大力开展CAD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并成立了市CAD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中心,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与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在省“九五”攻关项目,在国家级CAD示范企业、省级CAD示范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一项省“九五”攻关计划CAD项目,有3家国家级CAD示范企业、5家省级CAD示范企业,至2000年底示范企业产品CAD覆盖率达99.5%,主导产品CAD覆盖率达100%,设计人员CAD普及率99.6%,企业100%实现了甩图板。累计投入744万元,新增产值1.96亿元。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52%,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科技进步,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同时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市其它企业的CAD技术应用,至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的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CAD、CAPP、CAE、CAM、PDM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多数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机构和内部局域网,通过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全市上网企业近4500户,其中有网站或主页的企业100多家。部分企业已开始电子商务应用,初步形成了一股信息化热潮,为我市“十五”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必要性(1)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制造业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工业化国家,25%的人从业于制造业,70-80%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由此可见,制造业信息化对提高制造业对地方经济贡献率的作用巨大。
(2)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我市制造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全球制造业为竞争而合作、分工,形成全球化大趋势,主要特征:广泛利用别国生产能力及技术力量,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最终产品。以跨国制造公司为例:一是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提供营销和售后服务;二是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加工制造网络,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信息化是其主要技术手段。由此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我市力争成为华东制造业的基地,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出发,也应及时跟上制造业信息化的步伐。
4、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障碍
专项资金缺乏的障碍:据初步测算,仅以示范为例,建立数字化企业2家,系统集成示范企业4家,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8家,服务体系(培训中心)1家,初步估算,总投资约5000万元,如政府投入10%的引导资金约为500万元,大面积实施,投入将更大。
专门人才素质不适应障碍:有关专家指出制造业信息化推进的难度,不完全是资金、技术问题,更多的是非技术性因素,其中企业全员人才素质至关紧要。首先是决策管理人才素质与信息化相适应,企业主要决策者意识是第一层次,其次是管理人才与职工素质要与信息化相适应,此外,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管理理念变革、组织结构创新、生产流程重组,企业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
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障碍:我市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存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与中小企业的对话问题,而我市现有科技服务体系尚在建立健全之中,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需从传统科技咨询服务机构中脱胎而出,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全程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围绕芜湖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坚持“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采用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示范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社会化培训体系、咨询服务体系为支撑,政策环境和技术开发应用环境建设为保障,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使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在广度、深度上跃上新台阶,增强我市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推进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市政府侧重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的政策,营造好环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措施,以中介服务机构媒介,试点示范为先导,组织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试点示范等。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作用,激励企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商、咨询服务机构等按市场机制良性运作。
2、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
坚持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使企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加入WTO后,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趋势,企业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成为顺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百变金刚,通过信息化发展先进生产力。企业为获得先进信息技术发展和壮大自己,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探索合作新模式,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信息化新路子。
3、坚持体制创新的原则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领导是关键。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它不仅仅是推广应用软、硬件技术,涉及组织的重构和流程的再造,关系原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就是要体制创新。解决决策过程科学化、工作流程科学化、员工行为科学化,并要求企业的主要决策领导,全过程始终如一地坚决推进。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去掉个人和组织的不当习惯,通过科学决策、规范工作流程,来优化员工行为,我国1999年全要素生产率达39%,就是改革开放带来了人的自由度,人可以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企业能选择自己的方式来生产、经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需要大批既能掌握制造技术,又能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和一般应用人才。因此要在重视和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多层次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方方面面信息化人才的积极性。
其次,企业要采用各种激励方法,形成激励机制,使制造业信息化与企业职工的中长期利益挂钩,解决好实施过程中与传统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冲突,使信息化的全过程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培育一支制造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两大体系: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体系、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三个层面企业示范:数字化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加速实现四个资源共享:人力、知识、设备、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推进五个数字化进程:数字设计、数字化加工、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管理、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制造业产业群,为把芜湖建设成为国内先进水平的华东制造业基地和本省信息化工程示范基地奠定基础。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体系
(1)一个示范区域:芜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市制造业集中区域和中坚力量,力争建设成为全市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区域。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区内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率90%以上,制造业产业规模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60%以上,成为全市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区域,带动全市县区工业小区及制造业的发展。
(2)44家以上企业示范和应用,其中培育数字化示范企业2家,信息技术集成示范企业4家以上,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8家以上,并带动3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示范企业中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技术进步的贡献使年经济增长提高5%-10%,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1/2-1/3,生产周期缩短20%-50%,劳动生产率提高8-10%。
2、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方面: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网站1个,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3家,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中心4家。
3、培育一支队伍:分别就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应用层滚动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训,计划三年内完成8000人次以上信息人才培训。
4、在四个资源共享方面:以建立示范企业信息化资源库为基础,逐步扩充为涉及市内外资源的综合信息资源库。
四、主要任务 我市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和示范体系建设为突破,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我市重点完成以下几个方面任务:
1、营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良好环境
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需要一个良好环境,政府主要创造政策法规环境、技术开发应用环境,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必要的“阳光”、“空气”、“营养”和“土壤”。为此,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透明、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
制定地方技术政策和实施意见,支持示范企业申报和承担各级财政经费扶持的信息化项目,申报信息化成果并予奖励。(2)营造良好的技术推广和应用环境
举办各类制造业信息化展示会、推介会、交流会、学术报告会、研讨会,营造制造业信息化氛围。
利用芜湖软件园、芜湖科技信息中心的场地、设备,为制造业企业、软件商、服务商等提供培训条件,形成信息化技术培训平台。
建立专家人才资源库,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多梯次的人才资源。组建“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加强统计、分析,在建立本地区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综合信息库(包括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咨询服务机构等)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协作、交流等活动,在平等、自律的原则下,形成制造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共同推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
2、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体系
根据我市制造业企业的产业类型、区域密集度、产业代表性等情况,以典型试点示范,面上推广应用,抓好“一区三层”,带动不同行业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水平。
(1)以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培育成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区域
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省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初步形成新型建材、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因此,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落实,使区内若干大中型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排头兵,加速我市工业化的进程。
(2)以“九五”CAD示范企业为基础,开展三个层次的企业信息化示范活动
A、培育数字化重点示范企业
选择已具备较好信息化基础的2家优势企业,支持其在实现各项信息集成的基础上,按现代集成制造思想和网络化制造发展趋势,完成适合集团各分部和动态联盟各主体的基于网络的快速响应制造系统的构建,力争在异地设计、异地制造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以达到人力、知识、设备、制造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和市场化。按“数字化企业”思想,逐步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工艺数字化、制造基础装备数字化和在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
B、培育信息技术集成示范企业
扶持单元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的4家以上企业,开展企业信息技术集成示范,解决好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完成企业内部各单元技术之间的信息局部或全面集成。
C、培育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
单元信息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我市引导和促进8家以上企业按集成的思想,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推广应用PDM(产品数据管理)、CAPP(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三维CAD应用、RPM(快速成型制造)、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等信息化技术,培育一批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众多的中小企业。加入技术开发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或生产过程信息化等单元技术及适用集成技术的应用行列。
3、构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我市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薄弱,需要联合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行政事业机构、专门协会、民营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构筑三大网络,形成我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信息网络
整合已有科技信息网、技术创新网,开通本市制造业信息化网站,在建立有关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数据库的基础上,沟通本地企业与国内重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网站、著名厂商和服务机构、有关院所的联系,构筑开放式的制造业信息化网,搭建制造业企业需求和信息化技术销售商、服务商产品(服务)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教育与培训平台、协作网络平台等。
(2)咨询服务网络
发挥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安徽省软件工程中心芜湖分中心、芜湖CAD推广应用中心等中介机构协同作用,并与市内外相关企业合作,组建复合型芜湖制造业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方案咨询、需求诊断和分析、软件选型、工程监理、技术支持等服务,带动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产业发展。
(3)人才培训网络
人才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决定因素,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留住骨干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逐步整合形成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网络。即发挥市人才培训中心、市科技信息中心、民营的培训机构及在芜高校的设施,为企业培训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4、抓好一批重点项目,推广应用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到2005年,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如CAD、ERP(企业资源计划)、PDM(产品数据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OA(办公自动化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加强本市经济、科技部门合作和项目集成,共投资1.2亿元,重点实施13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预计可新增产值5亿元,利税约1亿元。
五、保障措施
1、组织落实
(1)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科技、计划、经贸、财政、开发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建立例会制度,研究和决策制造业信息化重大问题。
(2)聘请市内外专业人员成立芜湖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对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开展调研,筛选示范企业,指导中介服务机构,立项审查。工程技术规范制度、工程过程监理和鉴定验收等工作。并为政府部门制订制造业信息化的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咨询。
2、政策落实
制定有关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规范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商、销售商、服务机构等的行为,明确有关鼓励措施,如修改《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把制造业信息化实施状况列入申报条件等,营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良好政策环境。
3、调整资金投入策略
芜湖市财政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的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安排专项经费,建立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引导示范企业自筹资金为主,实施企业信息化;支持市内外软件企业与示范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双赢”;扶持软件开发、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资助企业制订信息化方案等。
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展会、讲座、论坛、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网站等多种渠道,广为宣传,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到示范企业参观交流,创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实施进度
2002年:完成规划研究,培训人员1000人次。
2003年:制定芜湖市《关于支持制造业信息化的意见》;7家企业进入信息技术集成和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行列,培训3000人次;举办1期以上推介会。
2004年:7家企业进入信息技术集成和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行例,培训3000人次,举办一次技术交流会。
2005年:2家企业进入数字化企业行列,4家企业进入信息技术集成企业,8家企业完成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完成培训2000人次,举办一次成果展示会,编印成果汇编,召开表彰大会。
第三篇:制造业信息化
3.1制造业信息化综述
3.1.1相关基本定义
通常所称的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它是工业的主体组成部分,它为社会公众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物质技术装备,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基地,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决定力量(Jay Lee,1999)。可以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国防的基石,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洪流的今天,大力发展制造业,壮大制造业整体实力,提高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紧迫。信息化,就是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造智能工具,改造更新、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及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开发信息资源,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与创新能力,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马爱荣等,2004)。
制造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刘俊玲等,2004)。
3.1.2国外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及运行效率与活动空间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制造业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刘飞,1999)。信息技术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先进制造技术在深刻改变着传统制造业,使其日益成为新技术革命的载体和巨大推动力。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改造传统制造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来全力加以推进(徐红岩,2004)。发达国家为推进制造企业信息化纷纷制定了发展计划和战略。例如,美国政府把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入“影响美国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2项技术之一,对先进制造技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应用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先后推出了“美国国家关键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敏捷制造与制造技术计划(TEAM)”和“下一代制造(NGM)”等战略来促进其发展。通过制造业信息化,美国重新夺回了在国际上制造业的霸主地位,为实现连续十多年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欧共体的“尤里卡计划(EUREKA)”和“信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计划(ES PRIT)”。日本实施了旨在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智能制造系统计划”、“极限作业机器人研究计划”、“微机器研究计划”和“仿人形机器人研究计划”等战略,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为重要研究内容,还在2000年制定了“E-Japan”战略。德国也正在积极推行“德国制造2000计划”、“微系统2000计划”和“面向未来的生产”等计划。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国家发展计划、创建市场氛围、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提高了制造企业的竞争力,确立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制造业信息化,希望通过信息化来提高本国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希望通过制造业信息化来缩小本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之间的差距,加快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印度、韩国等国家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改造传统企业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韩国的“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G7计划)”和“传统产业技术开发革新战略”,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为重要研究内容。
综观各国制造业信息化计划,都是以提高本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为目标,既注重技术的超前性,更重视来自产业界的实际需求,通过若干计划的实施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井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
和创新机制。
3.1.3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技术引进、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措施,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陈宗舜,200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计算机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初,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应用逐步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少数机械企业引进物料资源管理软件(MRP)。80年代后期,北京第一机床厂等机械企业引进制造资源管理软件(MRPⅡ)。90年代中期,制造业信息化开始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我国的应用已初步取得成效。如北京第一机床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于1995年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授予的“工业领先奖”。90年代后期,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逐步推广。同时,因特网应用也迅速推广,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企业信息化新技术的引入,使我国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企业的Intranet和Extranet的建设得到迅猛发展。我国企业的Intranet/Extranet应用也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一些大型企业正在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基于Internet技术的改造或组织建设自己的Internet/Extranet,许多中小企业也都拥有了自己的Internet/Extranet系统,尤其是新生的制造业企业更是走在了信息化的前列,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也日益提高,交易额不断上升。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近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有计划地部署了一系列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如“863”计划的CIMS主题和智能机器人主题,“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CAD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精密成形与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有机精细化学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软件开发等20多个重点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提高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性,促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001年我国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据初步统计,目前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己经占到信息化总投入的近90%。“十五”期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又将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制造业信息化“十五”科技攻关规划,由政府组织推动,构建支撑制造业信息化的软硬件支撑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迅速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形成我国新兴软件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产业,这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一项有效的重要举措。2007年10月,在胡锦涛总书记向党的十七大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在这里,“信息化”作为新增加的内容,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报告中还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表明了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今后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李海龙,2008)。
另外,我国的政府部门已经明确的提出了我国制造业实现信息化的“时间表”,指出: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到2010年底,90%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基本实现制造业信息化(杨海成,2002)。
3.2精细化管理综述
3.2.1精细化管理概述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都意识到细节的重要,都认识到把管理或工作做精做细的重要,中国房地
产界的领头羊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先生说,“精细化是未来十年的必经之路”。“精细”已经成为竞争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精细化管理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然而,精细化管理仍暂留在概念层次,还远远不是一门系统的管理科学,许多企业都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口号,但尚未深入展开研究,并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管理学上无法给“精细管理”下一个绝对准确的定义,也无法设定合适的规范法则,因为“精细管理”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文化(刘晖,2007)。是一种态度,一种保持认真负责、追求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很多管理方法的内涵都是精细管理,只是内容和形式不同,如5S管理、JIT(准时化生产)、约束理论、精益生产、OEC管理等等。这些管理理论的实质都是将某项工作或者某个流程细化,使其具有可知性和可控性。可知性就是通过细化,能够让自己真正了解这项工作或流程的每个环节或每个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从而认识其规律。有了可知性才能有可控性,在可知性的基础之上,管理者和员工能够把握好每一个环节,规避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使工作结果向自身想要的方向发展。
3.2.2精细化管理的起源
精细化管理不是什么新东西,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1950年,有一位日本工程师丰田英二,赴美国对底特律福特公司的罗杰工厂研究了三个月。丰田英二学习福特的汽车生产和管理方法,并且努力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他以避免浪费为着眼点,设法在生产过程中以消灭任何无用的动作、避免无用的努力、消除无用的材料,努力建立这样一种企业:消灭不能给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同时,要持续不断地寻找并贯彻改进的方法。
丰田公司对于生产管理的严格要求:一是“精”:指产品的质量高,零缺陷,不仅交到用户手中最终产品的质量要高,而且作为每一道前工序都要为后一工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零部件,这是准时生产的必然要求,否则生产线就会因为零部件质量缺陷而停工。二是“细”:零库存,这是丰田追求及时生产的必然结果,丰田认为过高的库存会掩盖浪费和各种问题。通过削减库存,强制性地暴露生产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变作业状况。这也体现了丰田在生产中追求细节完美的精神,它需要通过全体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不留死角地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兢兢业业地对待工作,为现场的改进不断做出贡献,将个人的创新精神体现出来(王国化,2006)。
第四篇:北京市“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
(首都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工作组)
二OO一年四月
序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推动首都信息化是发挥首都人才、技术和信息的资源优势,加快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推进首都经济发展,加速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首都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首都信息化是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国家确立的信息化建设方针、原则和总体规划,立足首都,发挥中央、地方各自的优势,条块结合、联合共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推进首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的时代,信息化是北京面向21世纪和信息社会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是首都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主题。首都信息化的战略口号和奋斗目标是建设“数字北京”。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内涵的首都经济,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首都信息化的重要定位。
通过“九五”期间的建设,首都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建设成就。“十五”将在“九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推动首都信息化向着更深、更广、更高的方向发展,朝着建设“数字北京”的目标迈进,继续保持首都在全国信息化的领先地位。
一、现状与形势
(一)“九五”的回顾
“九五”期间,是北京市贯彻国家确立的信息化建设二十四字方针,按照信息化六要素积极探索首都信息化发展之路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首都信息化1998-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居全国之首;信息化意识已逐渐树立,信息化工作已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得到空前重视;全面完成了“九五”的各项计划指标。
“九五”期间,首都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城市宽带骨干网络和接入网络基本覆盖全市,电信、广电及各类互联网络的发展为首都信息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全市公用的信息基础设施--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央在京及市属部门的各类数据库相继建成。信息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个人计算机迅速进入家庭,每百户PC机拥有数达到23.5台;家庭电视机平均每户1.5台;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16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439万户,普及率达到50.8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66万户,普及率达到24%;全市因特网用户为308 万,占全市常住人口28%。“九五”信息化的推进,使一批重大信息应用工程实施并完成,推动了政务公开,强化了现代化城市管理功能。“首都之窗”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涵盖人大、政协、市委、市政府的统一的市国家机关网站,面向百姓的信息服务内容受到群众欢迎;全市公用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首都电子商城建成,初步解决了电子商务涉及的CA认证、安全配置、支付平台、物流配送、网络平台、法律环境、协同工作体系等关键环节,为面向国内外的电子商务提供了支撑环境;科教网的开通为全市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普及、成果发布、远程教育等创造了良好环境;数字绿化隔离带一期工程完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中的医疗保险子系统已经试运行,北京市民卡已试点发放;银行卡工程已全市联网;市政交通一卡通已启动建设;城八区社区服务网络及呼叫中心已经建成,一批信息化小区已发挥了示范作用。除此以外,信息化软环境支撑体系开始形成,《首都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指南》、《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已公布实施,《北京市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管理办法》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已经成立并开展工作。
“九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首都信息化已在新的起点上起步,为“十五”期间实现“数字北京”的目标,以首都信息化推动首都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预示着信息化将为北京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产生巨大的作用。
虽然北京的信息化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使首都信息化的整体优势难以更好地发挥,主要表现在:北京在信息化总体水平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国内其它的先进省市相比,在投资力度、工作的协调、认识观念等方面尚有差距;目前还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重复投资与低水平建设并存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研究和开发投资不够,创新能力不足;智力优势发挥不够充分;信息化软环境的支撑体系尚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使首都信息化的整体优势难以更好地发挥。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
1.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在工业化尚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即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又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挑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是今后发展的主线。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特别是《基础电信协议》和《信息技术协议》的生效,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将给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民族信息产业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信息化人才的国际和国内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2.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城市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化,将其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和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当前面临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信息化更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信息化进程,将首都信息化确立为北京面向21世纪和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3.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为北京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将使中关村科技园区具有核心的竞争能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成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2008年奥运会也将要求北京具备世界一流的信息化水平。
二、指导思想、发展策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遵循国家确立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围绕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迫切需求,以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信息化软环境为保障,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发展首都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二)发展策略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组织推进、统一标准、政策导向等作用,结合市情,对信息化建设全局予以指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面向有效需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联合共建,整合发展。
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发挥各自优势,共建首都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联合开发信息资源。在市属各委、办、局,各区、县和各企业之间提倡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从首都的全局出发,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合作、互补互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发挥首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优势。
3.突出重点,服务市民
有所为,有所不为,配合首都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和重大发展机遇,围绕城市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到全局发展的关键问题,切实体现信息化的倍增效益;围绕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要求,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为市民服务的关键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现代信息社会的服务质量。
4.技术创新,跨越发展
首都信息化建设要紧紧跟踪世界信息化潮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避免弯路,积极探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重点研发城市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5.服务为龙头,客户为中心
信息化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依托,以服务为龙头,客户为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带动整个信息产业发展。
6.国际合作,走向世界
面向经济全球化,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强和国际跨国信息技术公司的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走向世界,实施全球化战略。
(三)“十五”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构建起数字北京的基本框架。信息化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的领先地位,进入国际一流的信息化城市行列。
2.具体目标
宽带骨干网人口覆盖率在规划市区达到100%,郊区大于90%;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全市总体达到50%以上,中关村科技园区达到70%以上。
有线电视网家庭接通率达到90%以上;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开始向全市播出。
计算机的普及率达到每百户50台;固定电话用户780万,普及率达到 7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60万户,普及率达到77%;互联网网民664万人,比例达到60%以上。
国家机关行政管理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成为全国电子商务、金融信息化的中心,90%以上的企业进入电子商务。
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
建立信息技术的创新体系和产业孵化体系,形成关键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信息技术的一些重点领域如软件、集成电路、光通讯取得突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强化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
将中关村建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信息化科技园区。
建成适应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软环境。
(四)2010年远景目标
根据北京市的“新三步走”战略,到2010年,北京将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并构造起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基本框架。信息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到2010年,建成较为完备和成熟的首都信息化体系;建成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通信网,能满足宽带化、个人化和智能化的通信服务;信息资源得到全社会广泛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充分应用,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技术的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关键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成为首都经济最强大的支柱;信息化软环境支撑体系较为完备和完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享受信息社会的生活质量。
三、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
(一)主要任务
1.推进城市网络化进程
信息网络是首都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一切信息系统建立的基础,也是实现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相当规模、结构合理、高速宽带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是“十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1)统一规划,建设覆盖全市的宽带城域网络,其传输能力不小于2.5G,交换能力不小于40G;在以往多主体网通过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实现100M带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首都公用信息平台,统筹协调多主体建设的宽带网络,建设网络交换中心,增加各网络互联的带宽,提高业务量交换的能力。
(2)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建设,将宽带接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将宽带接入网作为普遍服务的基本目标。允许多种类型投资主体的参与和多种技术方案的采用,以形成一种活跃的、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全市总体要达到50%以上,中关村科技园区要达到70%以上。
(3)继续建设和完善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建成扩展到中关村园区和18个区县的平台汇聚节点,形成覆盖全市的网络互联、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促进各种公用、专用网络与首都公用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依托平台,推进首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保社区、科技教育、空间信息系统等工程的建设。
(4)加强电信网络的建设,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力发展多种类多速率的移动通信业务,积极推动宽带无线上网,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的增值业务。
(5)加强有线电视网的建设。加快全市有线电视网的改造与整合,在网台分设基础上,积极发展新的增值业务。播出并逐步普及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
(6)大力发展互联网,积极研发和引进下一代的网络技术,促进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发展,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强建设北京的互联网国际出口,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出口带宽需求;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使用互联网,将互联网连接到所有的小学、中学。
(7)加强市政府对市政基础通信管线的管理,加快有关网络建设政策法规和相应标准规范的制定。市政府对市政基础通信管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特许经营、普遍服务的建设和经营方针,综合利用地下、地上传输通道空间资源。
(8)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推进频率资源的集约化应用,加大无线电监测、监管技术实施的建设力度,净化电磁环境。
2.深度开发和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首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十五”期间,将在开发的深度上和利用的综合性上加大投入。
(1)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根据政府管理和决策的职责需求,理顺政府信息收集、交换、共享、分析、处理的体制和机制,保证政府为履行其职责得到必需的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为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服务效率和廉政建设,向社会开放可以并应该公开的信息。
(2)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科教兴国战略,开发科技和教育信息资源;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国土资源和环境资源;结合经济发展市场化、国际化趋势,开发国际信息资源和宣传中华文明、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的信息资源。
开发社会公益性信息资源。建设以首都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息资源网络。将全市的旅游、娱乐、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信息源和各个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并在公共场所建立信息查询的网点,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和发布公共信息,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逐步向家庭信息化、个人信息化过渡,为全社会服务。
(3)加强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企业和消费者信用记录信息库建设,提高信息内容和服务的质量;鼓励各类需求信息的开发,提供商品化的供求产品信息;促进企业建设完善的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的网络化业务环境。
(4)加强城市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定城市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定位监控制度,生产并及时更新城市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数字北京的时空数据框架,理顺空间信息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体系。
(5)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结合建设重大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和完善一批急需的综合性公用基础数据库并实现网上服务,如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科技、教育、空间基础信息、社会保障、历史文化等数据库。在统一规划下,相关部门协同共建首都公用信息资源服务网,面向全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6)重视传统介质存储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数字图书馆工程为突破口,将一大批有价值的文献和音像资料数字化,并建立可联网检索使用的数据库,要推进宣传、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化,建立、健全宣传、文化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历史年鉴、文化知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信息系统。建立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数据库系统,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宣传、文化活动。
(7)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相结合;与信息服务业、信息内容提供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与经济、科技、教育、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开发和利用机制,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8)对全市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一套全市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框架模型。根据政务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信息资源模型的优化,建立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上的合理分工。建设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加强对全市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总体规划,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交换、共享和分发等工作,协调好各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交流;为各类用户提供综合性信息资源服务。
3.推进政务领域信息化
在政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政务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争取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信息化。2002年底前,基本实现面向企业和公众业务上网进行和政府内部办公的电子化及网络化。在此基础上,到2005年,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宽带传输、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从而基本实现政务信息化。
(1)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结合机构改革,以转变职能、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目的,将工作岗位、业务及其工作流程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进行精简优化,使之标准化、规范化。
(2)依托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建立联接各区县、市属各部门的信息网络,加快建设宽带政务网络系统,全面实现北京市政务网的宽带化。
(3)继续建设和完善北京政务的中心网站“首都之窗”。加强内容建设,全面、准确、及时地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交互式业务。到2002年底,本市各机关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行政审批、行政监管和对公众服务等政务工作开始在网上进行。
(4)加快机关内部办公的电子化、网络化。要广泛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减少会议次数。到2002年底,党政机关下发的文件,除向主送单位发送少量供存档的纸质文件外,均通过网络传递或发布;内部办公的文件,均通过网络进行传递。
(5)重点建设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城市管理、社会稳定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市政管理、智能交通、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环境管理和监测等方面的信息系统的建设。
(6)在政府内部的各部门之间要推进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城市的运行监控、灾害报警、应急指挥、领导决策服务系统,将全市各种信息进行网上调度和综合利用,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全面、有力的信息支持。
4.推进国民经济和企业信息化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化。重点是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包括金融、商贸、旅游、教育等)各领域的信息化。建立现代农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将北京建设成全国电子商务的中心、金融信息化中心,推动首都经济的发展。
(1)围绕现代农业工程的建设,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各种信息,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育种、种(养)植、栽培、加工等全过程服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工业化农产品生产。
(2)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各环节运用信息技术与装备,建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建成若干家大中型数字企业。
加快信息基础建设,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充分的外部环境支持。促进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改造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立和完善企业因特网(Internet)/内联网(Intranet)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在有条件的企业大力开展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推进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化。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实现企业采购及营销的电子化、网络化,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建立和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全球化电子商务。
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权威、可靠的政策、法规、经济与技术等信息,更好地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工作。
(3)进一步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支撑环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首都电子商城”的建设,完善CA认证体系、安全配置、支付手段、物流配送、网络平台、法律环境以及协同工作体系等推行电子商务必需的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孵化器等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作用。
建立企业的资信体系和个人消费资信体系。以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记录起步,逐步发展信用评估和咨询业务,鼓励和促进信用消费和信贷消费,提高人民的现代消费意识。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专业银行,在完善和提高内部管理网络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5.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
努力实现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是首都信息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推进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全面推进全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统一管理,建成覆盖北京地区600万医疗保险参保人群数据库,并逐步实现含五保合一、劳动力市场、民政福利等领域为一体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信息管理系统。
(2)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建成能够满足不同服务需求的街道及社区呼叫系统,将千家万户对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与能够提供服务的社会资源联系在一起。加快信息化社区的普及建设,为社区建设治安、应急救助、信息服务、物业管理以及家庭智能化系统。
(3)推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在完善科教资源体系和科教数据库的基础上,将首都丰富的科教信息资源进行汇集、整理、综合、处理,以支撑科技创新并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要建设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群,所有小学、中学连接互联网,大力开展网上科普、网上教育、远程教育,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
(4)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在首都各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实现联网,建立一批卫生数据库,建立咨询信息服务系统。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挂号及远程医疗等业务,建立全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5)实施低收入家庭上网援助计划。通过社会捐助、企业参与、专家服务、优惠政策等方式,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帮助,使部分低收入家庭也能接受基本培训并使用到互联网,在网上获得内容丰富的各类信息服务,切实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6.构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信息技术研发
围绕城市信息化所需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孵化体系,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1)在保持北京在主要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居全国前列的同时,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成为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国际化市场交易中心,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服务的出口基地。
(2)跟踪国际技术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应用开发为主导,技术创新、消化吸收、国产化一条龙的方式,实施“产学研”工程,推进孵化器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3)加强关键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针对性地重点支持软件、集成电路、光通信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力争在十五期间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4)在开发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同时,采用购买专利产品的方式进行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开发。为了加速产业化的过程,要吸纳社会上的科技成果,组织工程化、产品化、商品化工作;集中攻关、统一(或联合)设计,多点生产,形成规模效益;或采用合资、合作开发的方式生产名牌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拓展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渠道,开拓市场,提高占有率。
(5)建立一批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利用现有的教育、科研资源和国外在京研发机构,重点建设软件产业创新孵化器和大型软件研发机构,营造良好的软件产业创新与创业氛围,努力实现软件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重点建设共性和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研发中心和产业化示范中心,促进共性技术支撑体系的应用。
7.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是实现首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关键,要不断加强信息产业的发展,保持和强化信息产业成为最大支柱产业的地位,成为中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业、硬件制造业。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
(1)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基本电信服务业、增值电信服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广播电视服务业、卫星应用服务业、信息内容提供业等,其发展速度要高于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结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和促进各类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推进传统信息服务业向现代信息服务业转型。积极支持和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业,结合重大信息化工程,利用其信息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建立合理的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建立信息资源拥有者、信息内容制作者、网络服务提供者、销售代理者的合理分工。围绕有效需求,重点突破,理顺运行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增加信息供给能力,提高信息产品和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需求,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大力发展软件和系统集成业。以系统软件为基础,以支撑软件为工具,重点发展应用软件,形成从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到应用软件的产业技术链和产品链,提高北京软件产业的整体能力和增值能力。系统软件重点发展中文平台软件、操作系统及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支撑软件重点发展通用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翻译软件、网络与通信软件等。应用软件面向市场有效需求,结合信息化的重点应用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系统集成的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应用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产业与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并为首都信息化提供产品支持。大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体系,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四大体系: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为主的基础电子产品体系;以计算机及外部设备为主的计算机产品体系;以程控交换机、光通信器材及网络产品为主的通信电子产品体系;以数字化的音响、摄录产品、有线电视和广播发射及接收设备为主的数字视听产品体系。充分重视电子信息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发展趋势,最终形成规模、形成产业。
(4)抓好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鼓励和扶持一批企业进入世界信息产业百强和国内信息产业百强。
8.实现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化
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化建设,是首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区科技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吸引一流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支撑环境。园区实施的信息化工程是首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起到首都信息化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带动整个首都信息化的发展。
园区信息化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首都向全国和世界展示信息化水平的窗口。
(二)重大工程
重点实施5类 21个重大工程项目,代称“48216”工程,即:
4项信息网络工程:基础通信管线工程、城域宽带网工程、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工程、政府专网工程。
8项应用工程:电子政务工程、电子商务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科教信息网工程、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社区信息化工程、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工程。
2项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空间信息工程、信息资源网工程。
1个区域信息化示范工程,即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化工程。
6大信息产业基地: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酒仙桥?亦庄电子及通信产品基地、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基地、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产业基地、液晶显示技术产业基地。
1.信息网络类工程
基础通信管线工程:对城市道路规划红线以内通信网络的光(电)缆线所经过的地下管道(包括人井)以及依附于地铁、隧道、城市桥梁等公共设施一次性敷设的通信网络光(电)缆线,由政府主导进行规划与管理,形成合理的布局,实现集约化利用与管理,为各大通信运营商提供公平竞争的基础条件。对基础通信管线实行专营制,获得管线经营专营权的企业不得经营通信增值业务。
城域宽带网工程:鼓励各大通信运营商充分运用各种城市资源,采用最先进的通信技术,构建覆盖北京全市域的宽带城域网,为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宽带接入的通信保障。
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工程:首都公用信息平台是建立在信息传送网络和国际标准协议基础上的,是实现信息交换和服务的公用设施,是依托于公用网络平台之上建立的。要在完善建设互联网交换中心,实现各大网络互联的基础上,加快建设CA认证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互联网呼叫中心以及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中心等公用设施的建设。
政府专网工程:依托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建设18个区县的区域公用信息平台,建设联结政府各部门的宽带光纤网络,将市级和区县两级政府部门的网络统一建设和整合,构成完整高速的统一网络平台。
2.应用类工程
电子政务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在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网络化、电子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大政府上网工作的力度,完善“首都之窗”网站的建设,加快各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建设政府的信息网。
电子商务工程:在继续突破电子商务涉及的认证、安全、支付、物流配送、网络、法律环境、协同工作体系等关键技术环节的基础上,加强全市公用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首都电子商城的建设,并继续建设如企业、消费者资信中心等必备的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电子商务向纵深方向发展。
企业信息化工程: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开发、利用和管理所需的信息资源,建立各种信息系统,实现采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科教信息网工程:实现所有科技、教育单位的宽带网络联结和科教信息资源的共享,为科教部门和单位提供先进的信息平台。重点实现所有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网络宽带互联互通,完成“校校通”工程,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力开展网上科普、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等业务。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建成功能齐全、覆盖北京地区600万参保人群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全面建成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其它保险信息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并逐步扩展到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领域,使之成为一体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北京市市民卡工程,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识别认证支持,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
社区信息化工程:将建成联接市、区(县)、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全市四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支撑体系,完成全市信息化示范小区工程的建设,普及推广信息化社区,家庭信息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工程:以组织机构身份认证为基础,以建立各类经济实体、经济行为的信誉体系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实现工商、税务、海关、银行等经济监督管理部门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相互配合,建成信息网络监管系统,对经济实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系统的、连续的、严密的评价,从而规范其经济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
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工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继续建设公安信息化体系,实现治安管理、安全防范、打击犯罪、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实时化,增强对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和处置能力,改善社会的安全环境,实现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动态管理,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安全需求提供保障。
3.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类工程
空间信息工程:是利用“数字地球”理论,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利用空间信息,建设服务于北京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的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北京市空间基础信息管理服务中心,逐步理顺空间基础信息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体系,促进空间信息在各领域的应用。
信息资源网工程:在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发挥信息集成的综合效益,为发挥北京市的城市功能,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信息资源网工程将加大建设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的力度,逐步集中管理北京的重要信息资源,改造和新建一批城市信息数据库,推进城市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的标准化、共享、交换和服务。
4.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化工程
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建设一体化网络、三个中心,六项应用工程,以满足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1)一体化网络
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基础通信管线资源,建设 “一体化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覆盖整个园区,它是首都宽带城域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宽带接入普遍进入园区所有楼宇和社区,宽带接入率 70%以上,提供多种业务应用功能,实现各类信息媒体服务,使之成为园区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2)建设三个中心
建设北京网络交换中心,它是首都公用信息平台的重要设施之一,为实现各种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的网络环境、提供协调的管理和路由仲裁,实现各类网络信息的公平交换。
建设超级计算中心。提供高速的可视化网络计算环境,建立网络门户计算的软件构架、提供数据中心和高速网络计算的服务,支持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等大容量的数据处理。
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际信息技术交流中心。中心将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具有前瞻性信息技术支撑的标志性建筑中,中心具有宽带多媒体网络环境,支持高质量电视会议、视频点播、协同工作、移动办公、高速互联网络、智能化楼宇控制,使之成为一流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学术会展大厦。
(3)实施六项应用工程
实施园区运行监控工程。建立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基础平台、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城市监控运行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网上办公和服务系统。实现园区内各系统信息的共享、园区运行的监管和决策,为公众提供网络办公和服务的园区内新型的电子政务体系。
实施数字图书馆群工程。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工作,实现各种图书、文献和科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的上网,完成图书馆之间信息的链接、浏览、查询、搜索、借阅以及各种媒体介质的物理交换,形成园区内各单位之间信息、内容和媒体介质统一交流和共享的数字图书馆群体。
实施中关村电子商厦工程。在“首都电子商城”中建设“中关村园区电子商厦”和物流配送调度中心。
实施信息化社区工程。在社区内为住户提供宽带的网络接入,实现数据、电话和有线电视信息内容的逐步融合。建立信息内容制作和服务中心,为社区住户提供多媒体信息的高质量服务。为园区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与教育、休闲与娱乐、购物与服务和居家办公的家庭生活空间。
实施远程高技术教育工程。建立园区内远程高技术教育联合体,建立园区学历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联合共建高技术教育课数据库,面向高技术的普及与学历教育,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首都科技信息系统中远程高技术教育的示范点。
实施网络协同研究平台工程。建立网络协同研究和协同设计的网络环境,提供协同工作的支持工具,建成一批有特色的虚拟实验室,构成园区协同研究平台。开辟国际网上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创新门户站点,使之成为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的窗口。
5.信息产业类工程
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以中关村国家级软件园为核心,建设软件企业生产集聚区、创新孵化带、软件产品商贸中心、软件产业延伸辐射区等四个功能区,整合全市范围的软件研发资源和企业资源,将基地建设成为全国软件产业创新中心,软件产品开发生产中心,软件人才培训中心,软件企业孵化中心和软件出口创汇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软件基地。到2005年,保持产品开发水平、规范化水平全国第一,拳头产品数量和知名度居全国第一,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数量居全国第一;基地软件产业的产值占全国比例超过30%,自产软件产值占全国比例超过40%,软件出口占全国软件出口的50%。
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通过整合北京地区微电子产业的有效资源,以现有集成电路生产线技术升级、扩产和新建高水平生产线为核心,建成国内研发、设计水平最高,生产能力最强的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和生产基地;
酒仙桥?亦庄电子及通信产品基地:以现代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新型元器件等为龙头产品,形成以酒仙桥和亦庄地区为核心的电子及通信产品基地;
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基地:以中关村为中心,以联想集团、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及清华同方等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巩固北京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北京的现有优势,利用存量资产,加强数字电视核心技术的研发,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并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抓好过渡期产品,逐步形成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产业基地;
液晶显示技术产业基地:面向国内、国外两个领域,发挥北京现有的技术与产业优势,尽快实现液晶显示技术与产品的本地化,争取使液晶显示产品成为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大主导产品,占有国内70%的市场份额。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体系的建设
1.加强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加强国家各部委和北京市政府在共建首都信息化的合作和协调,在适当时机将领导小组提升为首都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首都一些重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要,在领导小组下成立必要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实施。
2.根据需要调整信息化专家顾问组成员,保持专家的咨询作用。充分发挥专家组在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以及重大工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3.加强北京市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组织建设,广泛实行信息化建设的“一把手”责任制。各单位要由一把手亲自挂帅,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对各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负有业务领导和指导的职责。全市建立起支撑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行政体系。
4.在企事业单位,广泛推行信息主管制度。十五期间,建立信息主管制度的企事业单位比率要达到50%以上。
(二)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
1.多方位地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发挥市、区两级财政的优势,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要和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2.继续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益性、基础性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增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产业等方面的投入,加强信息化政策法规、教育培训等的建设。
3.政府计划部门和财政部门将信息化建设投入单独列项,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市科技部门每年在科技投入预算中要单独安排研究资金用于推动信息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4.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避免资金分散投入、分散使用、分散管理。加强对全市资金的统筹规划及合理使用,加强项目的前期研究。
5.在信息化项目的投入上,要确定政府投资的重点、范围和投资主体,区分和界定好那些是政府应该投资的,那些是可以市场化运作融资的,凡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都要市场化运作。要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保证项目的公开、透明和有效性。
6.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中,配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纳入其中统一考虑,信息化投入应在项目投入中纳入预算和决算。
7.尽快适应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要求,逐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方向转变。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筹措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个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利用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
8.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性拨款和国际上优惠低息贷款,充分发挥中央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作用,搞好和中央各个部、委的联合共建。
9.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从社会上筹集资金。
(三)强化市场运作机制
1.广泛运用现代国际通行的运作机制,根据国情和市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信息化建设的运作机制上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好的运作机制。利用后发优势,采用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运作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2.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市政府对全市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和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信息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区县、各部门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3.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可以实行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授权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管理和筹资。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招标、外包、参股等方式交给社会和企业运作,政府支付合理的服务费用。市政府对经营性的信息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标,中标的企业将授予特许经营权。
4.在委托授权的项目实施中,各级政府部门要以责任书、协议书或合同书的方式将市、区县、各部门及企业各有关方面的责任和利益、权利和义务确定下来,加以落实。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代表市政府和取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特许经营许可的企业签定责权利明确的协议。
5.加大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运营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标准、安全、资费等各方面的监管。凡是不能够保证服务质量的企业,政府将取消其特许经营权。
6.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发展有关的咨询机构、投资机构、工程监理机构、认证机构、社团组织、产业孵化机构等等。通过信息化重大工程的建设,带动和扶持一批中介服务组织的成长。
7.通过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的带动,逐步建立起行业资质管理机制。在全行业推行ISO9000、CMM等先进的标准和管理制度。
(四)加强政策体系建设
研究、制定和执行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各类政策,如人才政策、采购政策、产业政策、分配政策、消费政策、投融资政策、进出口政策等,初步建立信息化的政策体系。
1.制定鼓励、扶持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吸引人才和投资的政策。
2.对从事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给予优惠。
3.重点贯彻执行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北京市政府颁布的《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
4.坚持国产化为信息化提供装备,以信息化带动民族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坚持“政府采购”制度和同等优先的采购政策。
5.加强信息化软科学课题研究,提高决策水平。发挥有关的学会、协会、机关、团体的作用,请一批专家、顾问和有专长、有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研究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机制和法制、安全等各个重要问题。在每项信息化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必须先进行软课题研究。
(五)加强法规体系建设
信息化法制建设是指为促进和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对信息化立法、执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法制宣传等法制环境的建设。十五期间要针对信息化的各项内容,初步建立起信息化法制体系。
1.信息化法制建设要为信息化发展保驾护航,近期以信息化立法工作为主,待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出台,再全面启动信息化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法制宣传等工作。
2.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及相关政策研究。在立法工作方面,构建科学、完整的法律体系,坚持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的原则,重点研究《北京市信息化建设条例》、《北京市信息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北京市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网络服务业管理办法》以及相关配套的管理办法。
3.加强行政执法和宣传工作。适时建立信息化行政执法队伍,制定信息化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和执法程序等。加强信息化法制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国家和本市信息化最新法律、法规和规章。
(六)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建设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1.坚持和国际标准技术接轨,关注国际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事实上的工业/行业标准)。
2.宣传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采用国家(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已有的成果。
3.围绕首都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制北京的地方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作为对使用标准不足的补充。加强《首都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指南》和《首都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的宣传、贯彻工作,用地方法规和行政方式加以推行。
4.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审查,对重要信息技术产品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
5.加强信息化标准化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扩大与兄弟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
6.继续参加国家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测评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北京市的信息化指标体系,并将信息化指标体系纳入统计工作。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关系到国家、城市和广大群众的安全与利益,也是广大群众应用与信赖信息系统的基础。
1.建立首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制定推行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完善安全基础设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开发信息安全人力资源;研究信息安全目标与策略等。
2.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强化北京市信息安全工作小组的职能:负责协调本市各有关部门,统筹规划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的共享,信息安全的管理。
3.完善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及其系统工程实验室、CA认证中心建设,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中心、信息系统安全研发机构等基础设施。
4.推行相关的政策法规与标准,加强对于信息安全的产品、服务商资质、信息系统的安全的管理与测评认证。建立健全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岗位、及其培训和考核制度。定期对网络进行信息安全检测。
5.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要进行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在系统验收时必须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认证。对于已建的信息系统,要完善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进行系统安全测评认证。在信息系统建设中信息安全的投资应占系统投资的一定比例。
6.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技术层面,采用多种信息安全技术,强化信息安全措施。抓好重点领域和部门的安全示范工程。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开发我国自主版权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
7.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八)加强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1.大力抓好全民的信息化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好各种信息化宣传媒体;开展多种宣传活动,营造声势;组织生产多种信息化宣传产品;分层次开展信息化宣传活动。
2.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重点列入所有教育领域中,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充满活力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
3.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均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必须成为每一个劳动者的基本技能。
4.发挥高等学校和民办高校等社会办学组织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急需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助学活动。
5.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行各业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化知识培训纳入市、区(县)两级党校、行政管理学院的培训课程。要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计算机考评制度。加强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6.要建立起一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之中的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以多媒体和校园网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覆盖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教育信息网络和现代化教学环境。
7.逐步建立适应各级各类教育需要、具有时代特色、内容规范实用的教材体系。开办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并提供大量的网上教育资源,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教育需求。
8.要靠政策把首都的人才优势和科技教育优势发挥出来。要系统研究吸引、稳定 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在户籍、福利、待遇、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知识产权和技术入股的有关政策措施。要造成高级信息人才云集的氛围。为吸引海内外优秀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人才创造研究和创业的特殊环境。
结束语
实现首都的信息化,把北京建成为全国的信息中心和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使信息产业成为北京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首都信息化推动首都现代化,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和责任。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实现规划中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将北京建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
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第五篇:十五时期北京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2002-04-2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进首都信息化是发挥首都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加快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数字企业”是“数字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北京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加快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根据“'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统一部署,特制定“十五”时期北京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优势分析
(一)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工业领域起步较早。70年代,首钢最早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控制和管理。80年代北京工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阶段,先后有机械、石化、建材、电子、纺织、制药等行业中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生产和管理实施控制。
“九五”期间,随着首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长足进步。突出表现在:
一是有相当一批企业已在生产管理、过程控制和决策环节上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信息技术,如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计算机化,以及综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据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的不完全调查,建立CAD系统的已达到36.85%,建立CAM系统的已达15.67%,建立MIS系统的已达14.08%,建立MRP-Ⅱ系统的已达4.78%,建立内部局域网的企业已达到30.56%,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企业已达27.9%。
二是网络应用日益广泛。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已有84%的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7.27%企业借助互联网参加网上交易活动;11.6%的企业建立了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网上比价、网上订货、网上交易,大大扩展了企业的市场空间。
三是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公司向着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较高层次攀登。联想集团成功地实施了ERP管理,涵盖了财务、管理会计、销售与分销、物料管理、生产计划五大模块和电子商务等。双鹤药业、红星股份、万东医疗、北新建材等企业实行?quot;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财务先行“的具体方针,从财务管理入手,向着现代管理模式迈进。在充分肯定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紧迫感,特别是对企业信息化带来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准备不足。
2、对实施信息化缺乏总体规划。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处于离散状态,软件繁杂、体系混乱,形成若干”信息孤岛“,缺乏整体设计。
3、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相当部分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基础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直接影响信息化应用的成效。
4、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发达国家大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的8-10%,而我市绝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企业信息化人才匮缺,特别是缺乏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各级政府对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认识尚显不足,指导尚不到位,且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也不够健全。
(二)我市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有利条件
1、北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我市宽带网等通讯技术、基础设施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城市宽带骨干网络和接入网络基本覆盖全市,电信、广电及各类互联网络的发展为企业信息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全市公用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首都电子商城的建成,初步解决了电子商务涉及的CA认证,安全配置,支付平台,物流配送,法律环境,协同工作体系等关键环节,为面向国内外的电子商务提供了支撑环境。
3、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成长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装备上的支持。
近年来,北京的电子信息产业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已经成长为北京工业的第一支柱。终端设备、移动通讯、网络设备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4、首都的科技优势与软件优势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
各类网络信息技术人才云集首都,使北京的软件企业、软件人才和软件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层次的软件可以有效地解决不同类型企业信息化的个性化需求,为企业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
二、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标准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适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坚持以企业为信息化的主体,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市场链为纽带,以企业管理创新和流程再造为核心,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建?quot;数字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使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二)基本原则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在制定规划时应注重总体设计,强调系统的集成性和开放性,留有合理的扩展空间,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2、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既要紧跟国际信息化的进程,又要注重从国情出发,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有限目标,坚持量力而行,不做表面文章,不盲目求新求高,重在应用,讲求实效。
3、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推进企业信息化要坚持点面结合,既要重视对面上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及各项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又要注重典型经验的培育和总结,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实现以点带面。
4、立足创新、与“三改一加强”相结合的原则。要把企业信息化融入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的全过程,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三)阶段划分
为了便于企业信息化工作目标的制定和推进程度的描述,特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按以下
初、中、高级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级信息化阶段
即以单项信息化技术应用为主的阶段。
主要体现在:
(1)初级生产信息化 在产品设计、制造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或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在生产过程自动化中使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或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控制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检测(CAT)技术;
(2)初级管理信息化 在企业信息管理、日常办公或生产计划调度等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初步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3)初级经营服务信息化 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信息发布和产品宣传。
2、中级信息化阶段
即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核心的系统集成阶段。
从信息孤岛向系统集成转变的同时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
(1)中级生产信息化 进入制造集成阶段。制造业加工过程实现计算机数字控制(CNC)和柔性加工制造(FMS);流程工业开始实现主要工艺过程的分布式控制(DCS)和柔性控制(FCS);在CAD、CNC、FMS、DCS、FCS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更大进展。
(2)中级管理信息化 进入到管理信息集成阶段,基本实现MRP-Ⅱ,ERP主要功能,开始探讨实施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
(3)中级经营服务信息化 运用网站的互动功能,初步实现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资源规划与整合,建立起企业级数据库、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共享。初步实现计算机辅助决策,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3、高级信息化阶段
即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的协同设计与制造和电子商务阶段。
以价值为核心,对企业结构进行全面优化,向网上协同设计与制造阶段迈进,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化为以客户为核心的电子商务。
主要体现在:
(1)高度生产信息化 在设计、生产等领域普遍使用CAD/CAM,DCS/FCS,全面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最优智能控制。进行跨地域、跨行业的网上协同设计与制造。
(2)高度管理信息化 在实现ERP的基础上,进入到知识管理阶段。实施企业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全面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
(3)高级经营服务信息化 实行BtoB、BtoC支付型电子商务,将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通过网络营销和网上支付,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全程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实现价值链的全面优化,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完全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做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四)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到“十五”末期,全部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初级企业信息化,50%左右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达到中级企业信息化水平,少数有条件的企业初步达到高级企业信息化;在50%左右的中小企业中推广单项信息技术,部分中小型骨干企业达到中级信息化;培育若干在信息化方面取得成功经验的示范企业。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组织领导
在市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级企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具体负责部门及人员,充分履行“制定规划、加强引导、政策支持、创造环境”职能。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实行“一把手”工程,由企业主要领导负全面责任,切实增强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摆上主要工作日程,统一部署,亲自推进。对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要设立CIO(首席信息官)职位。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规划。
在全市企业信息化“十五”规划的指导下,各工业控股公司、各区县都要认真制定本系统、本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制定分的实施计划,分步推进。各企业要针对自身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找准信息化的突破口,确定推进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要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搬迁调整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三)培育典型,交流推广
精选一批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展较好的典型企业和为企业信息化服务较为成功的软件企业作为示范,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经验交流、方案推介等多种形式,推荐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和解决方案,加以宣传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市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四)实施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
根据企业信息化工作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强化各层次的人才培训。一是按照国家经贸委的统一安排,抽调部分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到一流大学培训;二是对重点骨干企业的一把手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三是针对企业在实行信息化专项管理方面的需求,分别组织不同内容的单项培训;四是企业根据信息化推进过程的需要,组织对不同岗位职工的技能培训。通过全员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信息化素质。
(五)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
参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制定和落实我市推动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如对重点示范项目,包括信息化应用和软件开发,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是积极争取国债贴息;二是对纳入技术改造的项目给予贴息或资金注入;三是对列入技术创新的项目予以资金补贴。对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购进的软件和设备,在财务核算、折旧办法和摊销年限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对从事软件开发和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机构,经软件企业认定和软件产品登记后,可享受软件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等。
(六)加强企业网络安全工作,提高防范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一是从内部管理入手,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树立防范意识,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二是从系统建设入手,通过安全风险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安全产品,建立起安全体系;三是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使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得到有力保障。
(七)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的社会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社会中介 组织和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全方位服务。各类行业协会要根据行业特点,培育企业信息化的典型,并组织交流和推广;IT产业协会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组织多种解决方案的推介;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用租赁、搭载、外包等形式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育一支有水平、有信誉的,按市场化运作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队伍,当好企业信息化的参谋和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