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之计算机软硬件行业解读
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我们认为,《规划》的出台,将对计算机软硬件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指明方向,重点支持的领域将有望获得政策的优惠扶持,相应领域中的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有望受益。
《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之行业应用—金融电子:重点支持金融IC卡、移动支付终端、税控收款机、自动存/取款机、清分机、金融自助服务设备等产品开发和规模化应用,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保障金融安全。有望受益且基本面出色的上市公司有:智能IC卡领域的恒宝股份和天喻信息,移动支付龙头的新国都,ATM机行业龙头的广电运通与纸币清分机的国内领先企业聚龙股份。其中,新国都作为POS行业龙头,受益于下游行业需求的快速增长,成长性明确且估值合理,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
《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之行业应用—医疗电子:重点突破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临床检验与无创检测诊断、数字化医院及协同医疗卫生系统、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康复治疗设备、器官功能辅助替代医疗电子设备、精准智能手术设备、治疗微系统、医用传感器等先进医疗电子产品的自主研制。有望受益且基本面出色的上市公司有:东软集团,卫宁软件。其中,东软集团在四大影像设备市场深耕多年,与飞利浦多年合作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同时熙康计划将于2012年进入成长期,个人健康管理市场未来空间广阔。
《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之行业应用—汽车电子:重点支持汽车电子电气专用元器件、车用芯片、车载信息平台和网络、动力电池和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车载电子、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涉及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天泽信息,启明信息。车联网将是率先爆发的物联网应用,天泽信息作为车载GPS龙头,与中联重科联姻,市场前景广阔。
《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之行业应用—工业控制:重点支持汽车电子电气专用元器件、车用芯片、车载信息平台和网络、动力电池和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车载电子、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涉及上市公司:软控股份,公司在子午化轮胎生产线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同时,在轮胎翻新,工业节能等方面具有项目储备,爆发点较多。
《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之云计算应用: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突破虚拟化、负载均衡、云存储以及绿色节能等云计算核心技术,支持适于云计算的服务器产品、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配套完整的云计算相关产业链,为云计算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完整的设备解决方案,完善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涉及上市公司:华胜天成,浪潮信息,浪潮软件,天玑科技,银信科技,荣之联,荣科科技等。这一领域,我们更看好天玑科技和银信科技一类数据中心建设与运维的企业。
第二篇:《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
读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体系,《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部确定编制的17项行业规划之一。《规划》含《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三个子规划。
一、规划编制依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攻坚时期。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及《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编制过程
《规划》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集中相关部委、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专家、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多方智慧形成的。在《规划》研究起草阶段,规划编制组根据成员单位的任务分工,先期完成了对影响产业发展若干重点问题的系列研究,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的状况,并就“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面临形势、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各行业发展重点、保障措施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组组织了相关专题调研,通过各种形式就规划内容多次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规划》还特别注重加强与《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及相关国家级专项规划的衔接,既突出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特点,也保证了主要观点、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与上位规划的一致。《规划》的编制,充分反映了产业各方面的意见,凝聚了行业的共识,有利于发挥引导作用,共同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由发展回顾、面临的形势、发展思路和目标、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保障措施五部分组成。
(一)发展回顾部分
回顾部分从“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五个方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总体上,产业抓住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了稳步增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同时,《规划》也总结概括了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仍处价值链中低端、加工贸易比重高、研发投入强度低、资源配置较分散、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部分
“十二五”既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规划》基于这一定位,主要从技术演进趋势和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产业面临的形势。概括而言: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国内外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部分
1、发展思路
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总体部署,结合电子信息制造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规划》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军民结合,统筹内外需市场,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由大变强,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发展目标
为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总要求,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期间,需要在以下方面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提出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2%。规模指标考虑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各行业规划提出的发展预期,并做了测算和调整。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销售收入增速,体现增长质量的提升。同时,从战略性新兴领域发展、贸易结构改善、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区域集聚和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军民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相关指标。
——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从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提出目标。同时,为了突出集成电路及面板在产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提出几项行业发展指标。
——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从提升重点产品节能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预防和控制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等方面提出目标。这一类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部分
1、总体考虑
主要任务是对产业发展思路的承接,是完成发展目标、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完成的综合性工作,是相对宏观的内容,是推进具体任务的思路和方向。
发展重点是按照产业不同门类和领域进行划分,根据各自特点明确“十二五”时期具体发展方向和行动计划,体现了对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为了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发展重点中设置了三个专栏,表现为国家推动的重大工程和重大战略,是落实《规划》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行动计划。
2、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需要综合考虑国家总体战略部署及产业自身发展需求,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去谋划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所需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构建产业合理分工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推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八个方面,这些都是产业“十二五”时期需要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3、发展重点和专栏
结合主要任务,《规划》立足产业链各环节,从行业的角度提出发展重点,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视听、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新型显示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光伏、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这部分内容是《规划》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在各行业领域的落实,具体指出了行业发展的方向。
三个专栏分别是“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重点应用电子产品”,明确了这三大工程的主要突破方向,以及需要国家着力推动的重大事项,以强化国家意志,突出体现政府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多种路径提升整机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包括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三个方面,涉及到计算机、视听产品、通信终端等领域。
——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主要目标在于形成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结构优化、配套完整的基础电子产业体系,涉及到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新型平板显示领域、发光二极管(LED)、太阳能光伏等领域。
——重点应用电子产品。主要目标在于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针对一批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形成产业新的增长点,涉及到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航空电子、船舶电子等领域。
(五)保障措施部分
作为《规划》实施的保障,包括政策法规、财政投入、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知识产权及标准、人才队伍建设等六方面措施,主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产业发展政策需进一步完善,从而为产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市场环境;二是产业发展亟待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需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资金融通渠道;三是改善产业区域结构,发挥优势区域的带动作用,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四是推动产业链整合,对企业兼并重组加强支持和引导,提高国内优势企业竞争力;五是着重强调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这是产业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重要的行业管理手段;六是产业发展正处于攻坚期,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实施相应的人才战略。
四、关于子规划
为体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结构调整、实现创新发展,选择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三个领域制定子规划,作为《规划》的组成部分,进一步细化对行业的指导。
(一)《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
规划突出了创新主导价值提升,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发展基础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以推动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主要任务,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明确了发展重点,并根据行业特点提出了推进节能环保、建设产品质量安全机制等保障措施。
(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
规划突出了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产品,扶植一批重点企业的思路。明确以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通信与网络、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数字电视测试仪器为发展重点,并根据行业特点提出了提升产品可靠性、推动技术应用扩展等针对性保障措施。
(三)《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
规划突出了打造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以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以整机带动芯片和关键元器件发展,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强调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从数字电视终端设备、数字广播电视前端设备、数字家庭设备、音响光盘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和应用服务平台等六大领域提出具体发展重点,并根据行业特点提出了加强应用示范、海外推广自主标准等针对性保障措施。
五、推动规划实施
制定《规划》是产业各方面认识现状、分析问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规划》的关键在落实。《规划》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落实规划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从中央层面讲,需要推动各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工作机制,协调政策、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投入到对规划的落实之中,以形成工作合力。从地方层面讲,要围绕规划确定的任务和重点,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与中央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努力争取地方的支持,协调和引导地方各部门资源投入,扶持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切实维护和激发重点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能力。
第二,落实规划要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立足当前,要求我们必须抓紧落实各项已有的产业政策,加快启动有关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稳定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保持产业平稳发展势头。谋划长远,要求我们严格把握政策和投资导向,突出重点,科学确定投资方向,集中资源重点支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项目,发挥产业已有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由大变强。
第三,落实规划要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三个核心
要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率。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大工程为抓手,协调各方面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链配套,以整机需求为导向,着力突破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要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推动集成电路、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行业的创新发展,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大公司,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同构建合理分工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性组织的作用。要把技术改造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提升企业效率效益。
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传统工业领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渗透。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加强应用电子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以用兴业”。
第三篇:益阳市“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益阳市“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我市装备制造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为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特制定《益阳市“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一、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问题
1、产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由美国、日本向中国梯度转移,国内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市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以其特有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批优秀的装备制造企业和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009年,全市共有装备制造企业200余家, 主要由精密机械、农业机械、汽车装备及零部件、金属制品和电气机械等企业组成。形成了以益阳橡胶塑料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精密机械、以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为代表的汽车装备、以滨湖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机械、以太阳鸟游艇、中海船舶为代表的船舶制造工业等四大支柱装备制造业体系。其中,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109家,产值突破100亿元,达107.4亿元,同比增长35.6%;实现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同比增长29.6%。比2004年工业产值增长10倍,工业增加值增长15倍。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出1倍多。
特别是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的引入,使我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橡塑集团、滨湖柴油机、太阳鸟游艇、新兴管件、瀚鑫机械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壮大,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益橡机密炼机、滨湖柴油机、太阳鸟游艇、宇晶机器、宇环磨床、牛头密封圈等立为湖南省名牌产品。橡塑集团、新滨湖、宇环机械3家企业建立了高标准的企业技术中心,橡塑集团的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对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形成产业集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数控机床制造、水电、风电、核电机械制造等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2、主要问题
近几年,益阳装备制造业虽然迅速发展,但与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突出的问题表现为:
——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总量不大,明显的带动能力不强,整体发展较慢。由于重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大企业不大不强,小企业不精不专,龙头企业不够强大,带动力弱,协作能力差,导致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产业群,没有形成“集群效应”,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集团化运作,无法与国内知名大公司、甚至国外跨国公司抗衡; ——中小民企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建厂时间短,受到自身实力的限制,规模效益差。
——技术装备水平低、开发能力不强。受资金链、债务链的拖累,近几年企业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不多,造成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的技术大部份来自国外,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在国内市场上主要靠价廉优势来替代进口产品。
——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我市精密机械产业链拉得不紧,甚至存在缺环的现象。最突出的矛盾是市内配套能力不强。
——融资困难,投入总量小、时效低、见效慢。由于金融体制和企业现状的双重障碍,民间资金的总量不足及积聚力弱,区位弱势造成的引资困难等原因,致使装备制造业总体投入不理想,整体发展较慢。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2008年全球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必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进行经济结构的相关调整,在未来数年,我国也面临较大的宏观调控压力。总体上,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为先进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市的一些新兴装备制造业如内陆核电站核电装备、数控机床、太阳能光伏装备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二是我市高新区作为国家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连带赫山、资阳区的工业园区具备产业转移承接的优厚条件,特别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招商引资政策的出台,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迅速发展。三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新一轮的经济复苏,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的过程,必将带动为各行业发展起服务和保障作用的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同步提高。继续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同类企业整合,形成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协作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规范企业运行模式;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2、发展原则
坚持装备自主化研发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内陆核电等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围绕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国产化,加大研发力度,带动基础配套产品特别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积极开发特种钢原材料。
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年平均增长 30% 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4、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争取发展整车制造项目,力争产值突破200亿元。做大做强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沅江工程机械产业园,争取落实三一重工益阳工业园项目,发展壮大东部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加快发展造船产业,做大做强玻璃钢及复合材料游艇制造业和工程船舶及钢制船舶制造业,力争产值突破150亿元。以玻璃钢游艇制造和工程船舶制造为重点,打造沅江造船工业园,发展南县、资阳、赫山造船基地。
壮大发展精密机械制造产业,力争产值突破100亿元。继续做大做强橡塑机械、齿轮与特种锅炉及压力容器,壮大数控机床、输配电设备、新兴铸管、新兴机械等制造业。
鼓励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力争产值突破40亿元。突出扶持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大力引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连的装备制造业,引进发展先进高端装备制造业。
提升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力争产值突破10亿元。
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一是进一步增强“工业强市”意识,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业强市”战略,把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快工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以园区为主载体,实现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全面发展。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促使其尽快发展壮大,真正成为我市未来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工业发展的工业生产用地、工业项目收费减免、招商引资、知名品牌产品培育等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三是继续改善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大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整治针对企业的“三乱”现象,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预,增强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四是进一步改善融资体制机制,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民营银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五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企业自我分离与政府社会接收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加快企业信用、投资担保、咨询服务等体系建设的步伐,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健全为企业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在 “ 十二五 ”期间,益阳市装备制造业要把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等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在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因企施策,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一批,嫁接改造一批。已改制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化运作,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运行效率。、突出围绕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大胆解放思想,紧紧抓住不断深化改革的大好机遇,注重资本运作,以资产为纽带,整合区域内资源,实现市场网络、产品研发、生产设备、自有资金等资源共享,广泛开展以商招商,有效避免新的重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在区域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切实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东部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充分发挥企业谋求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装备制造企业要切实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明确发展重点,完善发展措施;理顺运行体制,规范管理机制,提高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引导骨干企业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增添关键设备,开发重点产品,提高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扩大生产经营总量;搞好区域内产品的配套与协作,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筹集企业改革、研发、技改、生产等所需资金,不断壮大实力,增强后劲,促进快速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在主导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企业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重点产业、产品的有关优惠政策和专项扶持资金。特别在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瞄准国家重大装备发展扶持方向,加大高端装备制造的研发力度,争取有项目进入国家笼子,成为国家重大装备发展扶持对象。、坚持自主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技改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我市企业研发中心较多、科研攻关能力较强的优势,认真组织实施关键性技术的联合攻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研究开发,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攻关,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全力打造知名品牌,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构筑核心竞争力。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一起共同探讨、实践企业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的有效途径,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弘扬和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为企业发展提供不断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在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相应提高员工的收入和生活福利水平,解除员工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生产的积极性,构建企业和谐大家园。
第四篇: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子规划1: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
子规划1:
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 1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 1
(一)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1
(二)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2
(三)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3
(四)清洁生产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初步发展················································ 4
(五)产业发展仍存在突出问题········································································ 4
二、“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 5
(一)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5
(二)技术创新孕育新的突破············································································ 5
(三)外部环境变化对产业的挑战日趋严峻···················································· 6
(四)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6
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目标···································································································· 7
1、经济指标·································································································· 7
2、结构指标·································································································· 7
3、创新指标·································································································· 8
4、节能环保指标·························································································· 8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 8
(一)主要任务···································································································· 8
1、推动产业升级·························································································· 8
2、加强科技创新·························································································· 9
3、统筹规划产业布局·················································································· 9
4、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9
5、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10 I
6、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10
(二)发展重点·································································································· 10
1、电子材料································································································ 10
2、电子元件································································································ 12
3、电子器件································································································ 13
五、政策措施和建议············································································ 14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产业政策······························································ 14
(二)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14
(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15
(四)优化产业布局,统筹规划区域发展······················································ 15
(五)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15
(六)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16
II
前 言
电子材料和元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前端,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等系统和终端产品发展的基础,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全面科学地总结“十一五”的发展经验,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产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涉及电子材料、电子元件、电子器件三大行业中的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以及加强行业管理、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一)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产量、销售额、进出口总额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增强了我国作为基础电子生产大国的地位。虽然期间受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经历小幅调整,但总体发展稳定。2010年,在国内行业整体增长特别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行业恢复发展到历史最 1
高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材料行业销售收入从2005年的540亿元增长至1730亿元,年均增长率26%;电子元器件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16%,从2005年的6100亿元增长到超过13000亿元,其中印制电路销售收入1230亿元,化学与物理电源销售收入2978亿元,显示器件销售收入380亿元。
(二)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大公司”战略的深入,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大公司。在某些专业领域,已经具有相当强的实力,不论是产品产量还是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近10年来,我国电子元件百强的销售收入总额增长2.8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2.32%。2010年,我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1544.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9.58亿元,出口创汇55.83亿美元。2010年元件百强中,有39家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有7家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印制电路产业规模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2010年,我国印制电路百强企业平均销售额超过8.26亿元,合计规模占全国总量60%,年均增长超过15%。
民营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在“十一五”期间飞速发展,“十一五”末,民营企业数量占全行业的48%,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30%,上缴税金占全行业的47%,上市公司逐年增多。
(三)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电子材料配套能力显著提高,在硅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领域技术水平进步显著。在最能代表行业发展水平的硅材料上,产品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已建成了年产12万片的12英寸硅片中试线,12英寸掺氮直拉硅单晶抛光片也可以小批量生产,标志着我国电子材料技术正逐步进入到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重点产品本地化率大幅提高。“十一五”初期,我国光纤预制棒完全依赖进口;“十一五”末,我国光纤预制棒总产量达700吨,已占国内使用总量的30%。国内印制电路技术由传统单、双面生产技术向高多层、高密度互联板(HDI)方向迈进,国内企业已经掌握先进的HDI生产技术,主要产品产量、销售额的绝对量已经由传统多层板向高多层乃至20层以上提升。
第6代及以上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成并量产,扭转了我国大尺寸电视用液晶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标 3
志着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开始进入大尺寸产品领域。等离子显示器(PDP)领域,国内已具备量产50寸PDP模组的能力,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本地化配套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在未来显示竞争中争取主动权,企业已纷纷开展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布局,已有1条无源有机发光显示器(PM-OLED)生产线投产,多条有源有机发光显示器(AM-OLED)生产线正在进行紧张建设。
(四)清洁生产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初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以印制电路、多晶硅和电池行业为重点,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印制电路行业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废印制电路板物理回收技术及设备”、“蚀刻废液循环再用技术及设备”、“低含铜废液处理技术及设备”在行业推广应用,许多企业自愿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
“十一五”期间,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电动车用动力电池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太阳能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电池生产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取得了一定成效,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
(五)产业发展仍存在突出问题
本土企业规模偏小且分散不集中,缺乏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产业上下游缺乏协作、互动; 4
全行业的对外依存度过高,许多关键原材料及零配件需要从国外进口;行业标准发展相对滞后,关键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方针指引下,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将迎来促进产业升级关键时期和历史性发展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数万亿的投资规模,给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空间。新兴产业带来巨大配套需求让行业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技术创新孕育新的突破
智能、绿色、低碳、融合等发展趋势催生产业技术创新。埋置元件技术、印制电子技术、多功能电子模块技术等突破性技术正快速发展。面向新兴产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新型产品,以及不断缩短的产品更新换代时间,将更为有力地促进技术的发展与提升。为达到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精度和集成度更高的目的,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新型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三)外部环境变化对产业的挑战日趋严峻
“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成本压力更大,单纯依靠低廉劳动力开展生产经营的企业将步履维艰,通过产业转移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成为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也将日益增多。新兴国家和地区将逐渐成为新的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主要生产区,对我国在该产业的“世界工厂”地位形成威胁。
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强,尤其是对全球资源的争夺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产业影响越来越大。国际汇率波动,尤其是人民币升值对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出口厂家竞争力具有较大影响。
(四)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产业转移,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品结构已逐步向中高端迈进。“十二五”期间需抓紧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主动引导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自动化生产效率,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电子信息产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以创新主导价值提升,以优化产品性能、降低成本为动力,提高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竞争力;以量大面广的产品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发展基础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1、经济指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材料年均增长率8%,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2500亿元;电子元件年均增长10%,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18000亿元,其中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销售收入达4000亿元,印制电路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00亿元;电子器件年均增长25%,达到1800亿元,其中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年均增长超过30%,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规模占全球比重由当前的5%提升到20%以上。
2、结构指标
高端电子材料占全行业产品的40%以上,本地化材料配套能力显著提升。继续推动大公司战略,培养10个以上年 7
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电子元件大公司,争取电子元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占到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5%。国内平板显示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2-3个年销售收入在3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全面支撑我国彩电产业转型和升级。
3、创新指标
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和民族品牌的建设,形成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与影响的企业,初步形成一批以研发为驱动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推进知识产权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全行业新申请的核心专利数量和重要标准拥有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发明专利增长10%以上。
4、节能环保指标
规划期间,通过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及推进清洁生产,提高三废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印制电路行业实现铜回收再利用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80%以上,水回收再利用率由20%提高至30%以上。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推动产业升级
借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契机,加快为战略性新 8
兴产业配套的高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速度,提升关键元器件及材料的质量和档次,争取在关键领域实现部分甚至全面本地化替代。结合实施重大工程,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继续实施大企业战略,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加强对本土材料、设备的应用,形成结构优化、配套完整的基础产业体系。
2、加强科技创新
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研、学、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依托企业建立产业联盟突破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与材料。
3、统筹规划产业布局
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资源配置等手段,聚集资源,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鼓励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地区和产品为纽带,打造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和形成,做强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积极推动通过产业转移进行结构调整和新的产业布局,为行业持续长久发展创造条件。
4、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支持企业创立自主品牌,提升本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升品牌形象;强化产品质量 9
体系建设,通过树立品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5、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引导电子元器件企业与上游材料、设备企业开展合作,突破原材料、设备核心技术;引导和推动计算机、通信、家电等行业有实力的整机企业向产业链上游“纵向发展”,使其在提升自身配套能力的同时,推动元器件行业发展,形成联动的产业格局。
6、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发挥现有优势,继续吸引国外大企业来华投资,同时注重鼓励其在内地设立研发机构,通过学习与竞争,促进国内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二)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发展相关配套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1、电子材料
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硅材料(硅单晶、抛光片、外延片、绝缘硅、锗硅)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蓝宝石和碳化硅等衬底材料;金属有机源和超高纯度氨气等外延用原料;高端发光二极管(LED)封装材料,高亮度、大功率LED芯片 10
材料;高性能陶瓷基板;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所用的关键材料;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材料。重点发展高世代TFT-LCD相关材料,主要包括大尺寸玻璃基板;混合液晶和关键新型单体材料;偏光片及相关光学薄膜材料;彩色滤光片及相关材料;大尺寸靶材;高纯电子气体和试剂等。
OLED材料。重点发展OLED用高纯有机材料;柔性导电基板;高端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基板;封装材料;大尺寸高精度掩模板等。
PDP材料。重点发展玻璃基板、电极浆料、湿化学品、玻璃粉、荧光粉和乙基纤维素等材料,并实现产业化。
电子纸。重点发展微胶囊、油墨、介电材料等。新型元器件材料。覆铜板材料及电子铜箔;压电与系统信息处理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和金属复合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电容器材料及高性能电容器薄膜;高端电子浆料;低温共烧陶瓷(LTCC)多层基板;高性能磁性材料等。
电池材料。重点实现以下材料的产业化技术突破:锂电池隔膜,特别是动力型及储能型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新型电极材料,如磷酸铁锂、钛酸锂、锰酸锂及其他新型正负极 11
材料;新型电解质、溶剂和添加剂,如锂离子电池用的含氟化合物六氟磷酸锂、氟代碳酸乙烯酯、双亚铵锂等。
2、电子元件
物联网配套。发展满足物联网需求的超薄锂离子电池和各种专业传感器,重点发展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传感器,研究开发具有无线通信、传感、数据处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推进传感器由多片向单片集成方向发展,减小产品体积、降低功耗、扩大生产规模。
新能源配套。开发为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配套的新型储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功率型电容器、特种功率电阻器以及电力电子用关键电子元件。
新能源汽车配套。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用高效节能无刷电机、高性能磁性元件和动力电池,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业化,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提升循环寿命、降低成本;开发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成组技术,开发适合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池系统;推动快速充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新一代通信技术配套。发展适用于光纤宽带网络的低成本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及相关光器件;积极研发通信基站用石英晶体振荡器;大力开发新型通信设备用连接器、继电器、滤波器及线缆组件。
其他新型电子元件。发展满足我国汽车及汽车电子制造 12
业配套需求的高质量、高可靠性的电子元件;针对新一代电子整机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型片式化、小型化、集成化、高端电子元件;加强高密度互连板、特种印制板、LED用印制板的产业化,研发印制电子技术和光电印制板并推动产业化;发展为节能环保设备配套的电子元件以及电子元件本身的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
3、电子器件
TFT-LCD。进一步提升液晶面板的透过率和开口率,提高分辨率,扩大可视角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快高效节能背光源的研发和应用,在确保产品性能的前提下,简化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能效。
PDP。围绕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三维、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方面进行相关技术研发;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型驱动电路与控制软件技术来提高PDP产品性能及降低功耗。
OLED。进一步完善PM-OLED的技术并加快产业化进程;开发大尺寸AM-OLED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加快氧化物基等薄膜晶体管(TFT)的研发及其在AM-OLED中的应用,掌握并逐步完善低温多晶硅技术,推动小尺寸AM-OLED产品实现产业化。
电子纸。推动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技术与产业化,重点 13
发展大尺寸、触屏式、彩色、柔性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屏,突破彩色电子纸膜材料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化应用。
真空电子器件。重点发展高可靠、高电压、大容量、大电流、长寿命真空开关管及专用真空器件。
激光和红外器件。重点发展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功率气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推进高性能的红外焦平面器件、高分辨率砷化铟镓(InGaAs)探测器产业化。
五、政策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产业政策
积极修订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通过国家政策引导投资方向与重点;对国家鼓励项目的重要进口设备、材料,在国内没有替代产品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本土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充分发挥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电子发展基金等各类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建立政府导向的产业投资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支持产业发展;积极促进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完善电子材料和元器件行业的创新体系,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继续推进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增加技术投入,强化企业的创新基础。进一步促进行业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化、产业化的衔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组建产业联盟或技术协作联盟等形式,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开展联合攻关,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促进推广应用。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向精细化、节能环保型发展。
(四)优化产业布局,统筹规划区域发展
针对产业内迁趋势,适时地推动在内陆省份建设新的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集中区域,为内陆省份在政策方面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引导行业有序转移,杜绝污染分散,并利用产业转移的机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为行业持续长久发展创造条件。
(五)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完善市场、环保等优胜劣汰机制,通过行业准入,对涉及环境保护和应用安全的产业如锂离子电池、印制电路等行业加强管理,督导企业进一步向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加快推进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六)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围绕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相关社会机构的作用,为行业的持续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工作,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第五篇: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现状
(一)现实基础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后,合肥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装备异军突起,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国内前列,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市工业经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通过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逐步形成了合肥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特色。全行业拥有一批优势企业集团,如安徽叉车、日立建机、应流集团、合肥锻压、天威合变等大型企业,以及华东工程、水泥研究院等成套装备研发和生产企业。安徽叉车集团公司产值产量多年来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合肥锻压集团公司产量居全国液压机行业第一位,日立挖掘机有限公司产量居全国前三位。合肥水泥研究院的出口交货值位居合肥市第一位。
“十一五”期间,合肥装备制造业在继续保持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锻压机械、仪器仪表、化工机械、环保机械等六大类优势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自动化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和航空设备等新领域行业,形成了新经济增长点。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合肥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7%。
(二)发展特点
1、优势行业不断壮大
工程机械是我市装备制造业中最强的行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叉车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叉车生产、科研和出口基地,生产的合力牌系列叉车,也是目前国内系列最全的叉车。2010年全市生产叉车6.1万台,安徽合力公司进入世界叉车制造业十强。全市生产挖掘机1.7万台,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日立牌液压挖掘机超过1万台,在国内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合肥锻压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液压机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大型、专用、数控液压机在国内名列第一,产品水平代表了当今国内液压机技术最高水平,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同行业首位,2010年生产各类液压机250多台,市场占领率达31%。三益电机电泵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轴流混流潜水电泵在亚洲处于第一位,年生产能力200台,其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有些技术指标已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电线电缆、变压器、高压开关、防爆开关、液压件等产品在国内都有很大的影响,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化工机械、环保机械和机械基础件等行业的产品都在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
2、创新机制助推自主发展
合肥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立起较完善的创新机制和体制。合肥市装备制造业中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产品实验基地,其中安徽叉车集团公司的技术中心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锻压、电缆、仪表、电机、六方、神马等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又涌现出依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芯硕半导体、齐美检测、美亚光电、阳光电源、万瑞制冷、皖仪科技等一批高端装备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关键的产品和替代进口的产品品种不断扩大。关键设备和进口的大型、精密及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在企业的装备中占有的比例不断提高。
3、产业聚集趋势明显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都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聚集,全市的大部分区(县)都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区(县)工业的重点,现在已经形成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瑶海工业园和庐阳工业园等为主的聚集区。在这些聚集区内建设了一批以龙头企业核心产品为依托的特色工业园。同时,一大批为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基础装备制造企业也向这里聚集,产业聚集趋势明显。
4、成套装备推进集成发展
我市在水泥成套装备、化工装备、环保装备、饮料罐装、自动化装备等行业领域,形成了合肥水泥研究院、华东工程公司、盛运环保、国帧环保、中辰机械、巨一自动化等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总承包公司和工程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工程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地位不高,规模有待进一步壮大
我市装备制造业与东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装备制造业先进地区的主要装备制造城市相比,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均有较大差距。除了安徽合力和日立建机以外,其余总量偏小,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只有2户,目前,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航母型”大型企业集团,而且大部分企业产品单机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同时,机床制造,特别是高中端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重型机床的制造,目前合肥还是个空白,影响了合肥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
2、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
现有的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资金缺少,融资能力较差,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仅凭自身经营积累发展十分有限,由于科技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得不到发展,大部分配套企业仅能勉强维持配套生产,缺少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资金和动力。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基础较弱,系统集成能力和总成配套能力较差。中小企业在缺少大企业(集团)带动发展的同时,反过来又制约了大企业(集团)的发展。
3、同质竞争严重,生产性服务业急需加强
合肥装备制造业的配套企业产品大多数集中在普通的铸锻件、冲压件和切削加工,还有热处理件和电镀件。而比较复杂的特种铸锻件、特种模具、特殊热处理加工、工业电镀等加工工艺发展滞后。大型铸锻件基本上由江苏、山东提供,特种工模具基本向上海、浙江采购,大件热处理和电镀需要外协,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设计、系统集成、提供解决方案等等更是缺少。这使得大多数基础工艺配套同质化竞争加剧,致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企业技术改造,发展不快。
4、区域规划滞后,产业功能布局尚需完善
工业园区布局缺乏全市统一规划,装备制造企业在不同园区内分散交错布点,各县区、开发区都有一些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没有形成专业化协作的配套群。造成工业园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争项目、争政策、争资源,不利于装备制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展开,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与园区内其他企业或附近地域的产业联系较少,专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不明显,缺少园区内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园区产业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形势分析
(一)经济与市场全球化使机遇与冲击共存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全面深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给装备制造业在多层次、多领域、高起点上寻求发展提供了机会。有利于主动地、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进行合作,迅速吸收掌握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步形成一个全球范围的开放市场,促使装备制造业市场出现多样化、分散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世界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将使装备制造业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在多层次、较高起点上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将加速传统装备制造业提升改造,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机遇。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会遇到更多、更强的竞争对手和更复杂的竞争环境,一些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装备加工企业,将受到严重冲击。
(二)国内装备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
装备制造业竞争激烈,许多省市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都市圈和东北重工业基地正在形成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制造中心,安徽装备制造业有被成为边缘化的可能;安徽装备制造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面临国内大企业集团化趋势的激烈竞争,由于实力对比相差悬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市场的竞争使得国内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对人才需求激增,我市优秀企业家及高技术人才短缺和流失状况将可能进一步加剧。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皖江城市示范区建设、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坚持“工业立市”和“创新推动”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做大总量、调整转型、创新升级为中心,在引入增量、调整存量中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承接国内外装备制造业转移,不断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发展5-6个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力;建2-3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建成具有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具体目标如下:
1、产业经济规模总量较快增长
到2015年,装备制造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年均增长16%;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30户,超过50亿元企业10户,超100亿元5户。
2、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
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低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500万匹马力,叉车10万台(其中大吨位叉车5000台),挖掘机4万台,起重机1000台,旋挖钻机100台,锻压机械3000台(其中大型、数控液压机1000台、大型数控机械压力机150台),大中型潜水电泵1000台,电力变压器6000万千伏安,电力电缆2万公里,防爆开关1000台,仪器仪表5万(台)套;环保机械产值20亿元,化工机械产值20亿元。
3、工业投资进一步加大
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总投资为800亿元。其中:工程机械行业投资320亿元,电工电器行业投资80亿元,通用设备行业投资80亿元,仪器仪表行业投资16亿元,化工机械行业投资64亿元,环保机械行业投资48亿元,新领域行业投资160亿元,“专精特新”企业投资32亿元。
4、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进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平均达到6%,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80项,重大新产品20项。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50项,创国际品牌3个,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
(三)空间布局
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引导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相对集中发展,以工业园为依托推进产业集群形成,科学规划通江航道改造的南淝河和派河两岸区域,谋划建设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农业机械工业园区,重点构建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日立、合力、合锻、应流工业园、军工工业园:重点建设挖掘机、叉车、压力机械、船舶及配套、核电装备、军工产品等装备制造行业集群。
庐阳工业园和瑶海工业园区内的天威合变、宝业、绿宝等工业园:重点建设电气装备、建筑机械等装备制造行业集群。
包河区的航空工业园、江淮重工工业园:重点建设航空设备、工程车辆等装备制造行业集群。
工业园具有一园一品、一园一业,特色明显,脉络清晰,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显现的特点,努力打造形成工业园为核心的合肥市装备制造业产业新格局。
四、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实施“1662”工程,即重点发展1个基地,大力发展6个传统行业,加快培育6个高端制造业,积极扶持2个基础行业,具体内容是:
(一)重点发展一个基地
合肥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在装备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安徽省装备工业六大基地建设最重要的基地。依托安徽叉车集团公司、日立建机(中国)公司、安徽江淮银联重型工程机械公司、安徽江淮专用汽车公司、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合肥市中宝机械制造公司、合肥长源液压件公司、合肥振宇工程机械公司、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合肥神马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壮大工业搬运车辆、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工程专业车辆、道路机械、伸缩臂起重机等产品,大力研发动力换档变速器设计制造、湿式制动驱动桥设计制造、柱塞型液压马达和液压泵设计制造、回转支承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发动机、液压系统、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配套企业。支持熔安重工的工程机械工业园建设。
(二)大力发展六个传统行业
合肥市装备制造业中,电工电器、锻压机械、仪器仪表、化工机械、环保机械6个行业的产品具有规模大、质量好、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点,在国内装备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壮大这6大行业,是对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撑。
1、电工电器。依托天威合变有限公司、合肥ABB有限公司、合肥神马科技公司、合肥合宁电工设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220-750千伏以上高电压大容量变压器,全面掌控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500千伏直流输变电、电缆成套设备技术,同时依托安徽绿宝电缆有限公司、合肥凯立电器有限公司和合肥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发展适合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传输的电缆设备和高压开关设备。依托三益电泵有限公司和凯泉泵业发展大型矿用潜水电泵和单级蜗轮式潜水电泵。
2、锻压机械。依托合肥锻压集团、海德数控等骨干企业,以大型、数控、专用、成套化、自动和半自动成型加工生产线为产品发展方向,提升设计、制造、自动化控制技术、柔性加工技术水平和专用、成套设备能力。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3、仪表仪器。依托合肥精大仪表有限公司、合肥协力仪表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椭圆流量计、液体容积式流量计、速度式流量计、气体流量计、CNG加气机及工程机械仪表等。依托合肥安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发展数字化医疗器械和医疗影像设备。
4、化工机械。依托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合肥通用特材设备有限公司、东华科技工程公司、安徽六方深冷股份公司和合肥海川石化设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尿素合成塔高压成套设备、天然气储(加)气站、特种材料压力容器成套设备和高效节能环保气体净化成套设备。
5、环保机械。依托合肥水泥研究院、东华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国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肥盛运机械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环保工程、发展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垃圾焚烧成套设备。积极开发工业污水处理技术、污泥处理技术、中水回用技术,努力向大型化、成套化方向发展,成为从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设备安装到运营管理一体化的大型工程公司。依托安徽康拜环保新材料装备有限公司发展秸秆板生产设备。
6、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曾经是我市的优势行业,由于体制和机制等问题,昔日的优势企业不复存在。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合肥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具备了发展农业机械行业的良好条件。合肥振宇挖掘、美亚光电、合肥昌河汽车等企业已开发适应农村使用的挖掘机、色选机、多功能微型货车等。一方面支持更多企业生产农业机械。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机行业发展。
(三)加快培育六个高端装备
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又增添了自动化装备、电子信息装备、海洋工程船、轨道交通以及军工和航空装备等新领域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看好。要加快培育,形成规模。
1、自动化及智能电网装备。依托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自动化生产装配线、工业机器人和各种试验装备的成套设备。依托合肥恒大自控有限公司、安徽中兴继远电网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凯立控制技术公司、合肥三立自动化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物流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电网中的输变电控制系统、水务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2、电子信息装备。依托芯硕半导体(合肥)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积极研发生产用于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光刻设备。光刻设备是集光学设计和加工、精密机械设计和加工、电子及计算机控制等尖端技术高度集中的产物。芯硕公司已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台无掩膜直写式光刻机并交付使用,争取实现90nm光刻机的开发与产业化,加快合肥皖仪科技有限公司的真空检测设备、美亚光电的色选设备、齐美检测的二维漏磁高速探伤设备、合肥万瑞制冷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低温真空泵、安徽菲特科技股份公司的影像设备的产业化。
3、海洋工程装备。依托熔安(合肥)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神马科技、合肥锻压集团,加快发展大功率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及配套网络,海洋电缆专用生产设备、海洋钻井平台设备,尽快形成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航空装备。依托安徽江淮航空供氧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合肥皖安航空装备有限公司等发展航空供氧制冷装备,保修设备及飞机副油箱等产品。形成年产方舱、航空仪表10万台和航空地面设备100台套的能力,依托安徽联华实业有限公司发展民用航空产业。
5、轨道交通装备。依托天威保变(合肥)变压器有限公司、绿宝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昌辉电子公司、合肥神剑科技公司等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发展高铁配套的牵引变压器及铁路电缆动车传感器、机车车轮等轨道交通配套设备。
6、高端数控机床。依托合肥众环公司以及引进国内外机床制造企业等。发展高速化、高精度化、高可靠性、复合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和开放性的高端数控机床。
(四)积极扶持二个基础行业 机械基础件和机械基础工艺是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行业,国家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要求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要积极扶持改造提升基础件和基础工艺这两个基础性行业。
1、基础件
机械基础件,包括液压件、密封件、轴承、模具、齿轮、标准件等。积极扶持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开发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基础件生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合理产业结构,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基础件生产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技术水平,形成若干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链,满足装备制造业的需要。
重点扶持合肥长源液压件有限公司、安徽博一流体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东风机电公司等企业,为工程机械、汽车、农业机械、矿山机械主机提供配套的新型高压微型低噪音泵、整体多路阀和工程油缸等各类液压件、漩涡压缩机;重点扶持合肥金工轴承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装载机、叉车等提供配套的各种轴承;重点扶持合肥波林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工程机械提供配套的粉末冶金零部件;重点扶持合肥星鸿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配套各种齿轮;重点扶持合肥华林模具有限公司合肥大道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配套各种模具。
2、基础工艺 重点扶持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五大基础工艺的企业,搭建基础工艺平台,积极引导绿色制造工艺,突出节能环保,加强工艺专业化协作,建设特色工业小区。促成其尽快改造提升发展壮大,保障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
——铸造。积极支持安徽应流集团、合力铸造中心、江淮铸造中心、合肥瑞宏铸造公司、安徽神剑科技有限公司等铸造企业,依托工程机械制造业配套的配重、货叉等逐渐发展大型铸件、铸锻件和特种铸件。
——锻压。积极支持合肥汽车锻件有限公司、合肥常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肥庐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合肥星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肥龙塘锻造厂等锻压企业,为装备制造业配套各类锻件和冲压件。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大型铸锻件企业来合肥投资建厂。
——焊接。积极支持合肥金工集团扩建大型焊接结构件生产基地,为工程机械、叉车等配套焊接件,积极支持安徽六方深冷股份有限公司等焊接企业,为装备制造业配套各类焊接件的加工。
——热处理。积极支持安徽红星机械厂、安徽江南机械厂、安徽东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和合肥三杰热处理有限公司等热处理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搭建热处理工业园区,为装备制造业配套各类热处理件的加工。——表面处理。积极支持中电集团38所特种电镀厂、合肥红光电镀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安徽红星化工有限公司等电镀企业,支持合肥长源液压件有限公司尺寸镀项目技术改造,继续支持龙塘电镀工业园区建设,为装备制造业配套各类电镀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