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导师介绍彭栋梁

时间:2019-05-15 06:5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厦门大学导师介绍彭栋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厦门大学导师介绍彭栋梁》。

第一篇:厦门大学导师介绍彭栋梁

彭栋梁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0592-2180155 传真:0592-2183515 电子邮箱:dlpeng@xmu.edu.cn 个人简历:

彭栋梁教授,现任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工作经历:

1983年7月-1995年9月 1998年1月-2001年11月 2001年12月-2003年11月 2003年12月-2005年3月 2005年4月-2006年3月 2005年12月-至今

教育经历: 1983年6月 1989年6月 1993年9月

1995年10月-1997年10月 1997年12月 2002年3月

兰州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日本东北大学-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研究员

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 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高级研究员 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副教授

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兰州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兰州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兰州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

作为中国和日本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留学 兰州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再获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

磁性材料,低维功能材料,纳米晶体材料的合成及其功能化,光电薄膜材料,硬质薄膜和涂层材料

主要科研成果:

先后承担了多项有关纳米材料和薄膜功能材料的科研项目十多项,包括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已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Nanoscal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technology、Phys.Rev.B、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科研论文17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多篇,EI收录论文140多篇。论文被包括Nature, Science在内的SCI收录论文引用1500多次。受邀参编美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授权日本发明专利6项。

主要代表学术论著与论文:

1.H.Guo, N.Lin, Y.Chen, Z.W.Wang, Q.S.Xie, T.C.Zheng, N.Gao, S.P.Li, J.Y.Kang, D.J.Cai, and D.L.Peng*, “Copper Nanowires as Fully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ctrodes”, Scientific Reports,3(2013)02323.2.H.Guo, Y.Chen, H.Ping, J.Jin, and D.L.Peng*, “Facile Synthesis of Cu and Cu@Cu-Ni Nanocubes and Nanowires in Hydrophobic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ickel and Chlorine Ions”, Nanoscale, 5(2013)2394-2402.3.Q.S.Xie, F.Li, H.Guo, L.S.Wang, Y.Chen, G.H.Yue, and D.L.Peng*, “Template-Free Synthesis of Amorphous Double-Shelled Zinc–Cobalt Citrate Hollow Microsphere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to Crystalline 4.ZnCo2O4 Microspher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5(2013)5508-5517.5.X.X.Zhang, Q.S.Xie, G.H.Yue*, Y.Zhang, X.Q.Zhang, A.L.Lu, and D.L.Peng*, “A novel hierarchical network-like Co3O4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batteries”, Electrochimica Acta, 111(2013)746-754.6.D.Zeng, Y.Chen*, A.Lu, M.Li, H.Guo, J.Wang, and D.L.Peng*, “Ni-Cu@Au-Cu nanowires with tunable magnetic and plasmonic properties: nonaqueous injectio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Chem.Commun.,(2013), in press.7.X.Liu, Y.Chen, L.S.Wang, and D.L.Peng*, “Transition from paramagnetism to ferromagnetism in HfO2 nanorods”, J.Appl.Phys., 113(2013)076102.8.Y.Wang, H.Geng, J.B.Wang, S.Nie, L.S.Wang, Y.Chen, and D.L.Peng*,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65Co35-O/SiO2]n multilayer thin films for high-frequency application”, Applied Physics A, 111(2013)569–574.9.H.Geng, J.Q.Wei, S.J.Nie, Y.Wang, Z.W.Wang, L.S.Wang, Y.Chen, D.L.Peng*, F.S.Li, and D.S.Xue, “[Fe80Ni20-O/SiO2]n multilayer thin films for applications in GHz range”, Materials Letters, 92(2013)346-349.10.H.Guo, Y.Chen, H.Ping, L.S.Wang, and D.L.Peng*, “One-Pot Synthesis of Hexagonal and Triangular Nickel-Copper Alloy Nanoplates and Their Magnet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J.Mater.Chem., 22(2012)8336-8344.11.H.She, Y.Chen*, X.Chen, K.Zhang, Z.Wang, and D.L.Peng*, “Structure,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i@Au and Au@Ni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via non-aqueous approaches”, J.Mater.Chem., 22(2012)2757-2765.12.A.Lu, Y.Chen, J.Jin, G.H.Yue, and D.L.Peng*, “CoO nanocrystals as a highly active catalyst for the generation of hydrogen from hydrolysis of sodium borohydride”, J.Power Sources, 220(2012)391-398.13.G.H.Yue, Y.Lin, X.Wen, L.S.Wang, and D.L.Peng, “SnS homojunction nanowire-based solar cells”, J.Mater.Chem., 22(2012)16437-16441.14.H.Geng, Y.Wang, J.B.Wang, Z.Q.Li, S.J.Nie, L.S.Wang, Y.Chen, and D.L.Peng*, “Method to improve high-frequency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e80Ni20-O alloy films by introducing low-dose oxygen”, Materials Letters 67(2012)99–102.15.L.S.Wang, S.J.Liu, H.Z.Guo, Y.Chen, G.H.Yue, and D.L.Peng*, T.Hihara, and K.Sumiyama,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ZnO:Al/Fe65Co35/ZnO:Al multifunctional films”, Applied Physics A, 106(2012)717–723.16.Q.Luo, L.S.Wang, H.Z.Guo, K.Q Lin, Y.Chen, G.H.Yue, and D.L.Peng*, “Blue luminescence from the Ce-doped ZnO thin films prepar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Applied Physics A, 108(2012)239-245.17.H.Guo, Y.Chen, X.Chen, R.Wen, G.H.Yue, and D.L.Peng*, “Facile synthesis of near-monodisperse Ag@Ni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catalytic generation of hydrogen”, Nanotechnology, 22(2011)195604.18.R.T.Wen, L.S.Wang, H.Z.Guo, Y.Chen, G.H.Yue, and D.L.Peng*, T.Hihara, and K.Sumiyama, “Blue-Luminescent Hafnia Nanoclusters Synthesized by Plasma Gas-Phase Method”, Mater.Chem.Phys.130(2011)823–826.19.L.S.Wang, R.T.Wen, Y.Chen, G.H.Yue, and D.L.Peng*, and T.Hihara, “Gas-phase preparation and size control of Fe nanoparticles”, Applied Physics A, 103(2011)1015-1020.20.K.Zhang, L.S.Wang, G.H.Yue, Y.Z Chen, D.L.Peng*, Z.B.Qi, and Z.C.Wang,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AlSiN/Si3N4multilayer coatings”, Surf.Coat.Tech., 205(2011)3588-3595.21.H.She, Y.Chen*, R.Wen, K.Zhang, G.H.Yue, D.L.Peng*, “A nonaqueous approach to the preparation of iron phosphide nanowires”, Nanoscale Res.Lett., 5(2010)786-790.22.W.Wang Y.Chen, G.H.Yue, K.Sumiyama, T.Hihara, and D.L.Peng*, “Magnetic softness and high-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Fe65Co35-O alloy films”, J.Appl.Phys., 106(2009)013912.23.L.S.Wang, G.H.Yue, Y.Z.Chen, R.T.Wen, X.Wang.and D.L.Pe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erromagnetic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Mater.Chem.Phys., 117(2009)224-227.24.G.H.Yue, L.S.Wang, X.Wang, P.Chang, Y.Z.Chen, and D.L.Peng*,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1-xCox nanowires in self-assembled arrays”, Electrochimica Acta, 54(2009)6543.25.Y.Chen, X.Luo, X.Luo, and D.L.Peng*, “The synthesis of iron-nickel nanoparticles via a nonaqueous organometallic route”,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113(2009)412-416.26.D.L.Peng*, K.Sumiyama, K.Kumagai, T.Yamabuchi, D.Kobayashi, and T.Hihara, “Magnetic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in dense Fe-Ni alloy cluster-assembled films prepared by energetic cluster deposi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3(2008)189-197.27.G.H.Yue, P.X.Yan, L.S.Wang, W.Wang, Y.Z.Chen, and D.L.Peng*, “Finite-size effect on magnetic properties in iron sulfide nanowire arrays”, Nanotechnology, 19(2008)195706.28.Y.Chen, D.L.Peng*, D.Lin and X.Luo, “Prepar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ickel nanoparticles via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nickel organometallic precursor in alkylamines”, Nanotechnology, 18(2007)505703.29.D.L.Peng*, H.Yamada, K.Sumiyama, T.Hihara and K.Kumagai, “Soft magnetic property and magnetic exchange correlation in high-density Fe-Co alloy cluster-assemblies”, J.Appl.Phys., 102(2007)033917 30.S.Yamamuro, K.Yamamoto, D.L.Peng, T.Hirayama, and K.Sumiyama, “Random dipolar ferromagnetism in Co/CoO core-shell cluster assemblies observed by electron holography”, Appl.Phys.Lett., 90(2007)242510.31.R.Katoh, T.Hihara, D.L.Peng, and K.Sumiyama, “Magnetic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Fe/Si core-shell cluster assemblies prepared with double glow discharge sources”, Appl.Phys.Lett., 87(2005)252501.32.D.L.Peng*, H.Yamada, T.Hihara T.Uchida, and K.Sumiyama, “Dense Fe cluster-assembled films by energetic cluster deposition”, Appl.Phys.Lett., 85(2004)2935-2937.33.D.L.Peng*, T.Hihara and K.Sumiyama, “Form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Pt alloy clusters by plasma-gas condensation”, Appl.Phys.Lett., 83(2003)350-352.34.R.Katoh, T.Hihara, D.L.Peng, and K.Sumiyama, “Composite deposition of Co and Si clusters by rf/dc plasma-gas-condensation”, Appl.Phys.Lett., 82(2003)2688-2690.35.D.L.Peng*, T.Asai, N.Nozawa, T.Hihara and K.Sumiyama,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magnetoresistance in small iron oxide cluster assemblies”, Appl.Phys.Lett., 81(2002)4598-4600.36.D.L.Peng*, T.Hihara, K.Sumiyama and H.Morikawa, “Structural and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onodispersed Fe and oxide-coated Fe cluster assemblies”, J.Appl.Phys., 92(2002)3075-3083.37.D.L.Peng*, T.J.Konno, K.Wakoh, T.Hihara and K.Sumiyama, “Co cluster coalescence behavior observed by electrical con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ppl.Phys.Lett., 78(2001)1535-1537.38.D.L.Peng*, K.Sumiyama, T.Hihara, S.Yamamuro and T.J.Konno,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onodispersed Co/CoO cluster assemblies”, Phys.Rev.B, 61(2000)3103-3109.39.D.L.Peng*, K.Sumiyama, T.Hihara and S.Yamamuro, “Enhancement of magnetic coercivity and macroscopic quantum tunneling in monodispersed Co/CoO cluster assemblies”, Appl.Phys.Lett., 75(1999)3856-3858.40.D.L.Peng, K.Sumiyama, S.Yamamuro, T.Hihara and T.J.Konno, “Characteristic Tunnel-type Conductivity and Magnetoresistance in a CoO-coated Monodispersive Co Cluster Assembly”, Appl.Phys.Lett., 74(1999)76-78.41.D.L.Peng*, K.Sumiyama, T.J.Konno, T.Hihara and S.Yamamuro, “Characteristic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CoO-coated monodispersive Co cluster assemblies”, Phys.Rev.B, 60(1999)2093-2100.H.Guo, N.Lin, Y.42.Chen, Z.W.Wang, Q.S.Xie, T.C.Zheng, N.Gao, S.P.Li, J.Y.Kang, D.J.Cai, and D.L.Peng*, “Copper Nanowires as Fully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ctrodes”, Scientific Reports,3(2013)02323.43.H.Guo, Y.Chen, H.Ping, J.Jin, and D.L.Peng*, “Facile Synthesis of Cu and Cu@Cu-Ni Nanocubes and Nanowires in Hydrophobic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ickel and Chlorine Ions”, Nanoscale, 5(2013)2394-2402.44.Q.S.Xie, F.Li, H.Guo, L.S.Wang, Y.Chen, G.H.Yue, and D.L.Peng*, “Template-Free Synthesis of Amorphous Double-Shelled Zinc–Cobalt Citrate Hollow Microsphere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to Crystalline ZnCo2O4 Microspher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5(2013)5508-5517.45.X.X.Zhang, Q.S.Xie, G.H.Yue*, Y.Zhang, X.Q.Zhang, A.L.Lu, and D.L.Peng*, “A novel hierarchical network-like Co3O4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batteries”, Electrochimica Acta, 111(2013)746-754.46.D.Zeng, Y.Chen*, A.Lu, M.Li, H.Guo, J.Wang, and D.L.Peng*, “Ni-Cu@Au-Cu nanowires with tunable magnetic and plasmonic properties: nonaqueous injectio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Chem.Commun.,(2013), in press.47.X.Liu, Y.Chen, L.S.Wang, and D.L.Peng*, “Transition from paramagnetism to ferromagnetism in HfO2 nanorods”, J.Appl.Phys., 113(2013)076102.48.Y.Wang, H.Geng, J.B.Wang, S.Nie, L.S.Wang, Y.Chen, and D.L.Peng*,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65Co35-O/SiO2]n multilayer thin films for high-frequency application”, Applied Physics A, 111(2013)569–574.49.H.Geng, J.Q.Wei, S.J.Nie, Y.Wang, Z.W.Wang, L.S.Wang, Y.Chen, D.L.Peng*, F.S.Li, and D.S.Xue, “[Fe80Ni20-O/SiO2]n multilayer thin films for applications in GHz range”, Materials Letters, 92(2013)346-349.50.H.Guo, Y.Chen, H.Ping, L.S.Wang, and D.L.Peng*, “One-Pot Synthesis of Hexagonal and Triangular Nickel-Copper Alloy Nanoplates and Their Magnet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J.Mater.Chem., 22(2012)8336-8344.51.H.She, Y.Chen*, X.Chen, K.Zhang, Z.Wang, and D.L.Peng*, “Structure,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i@Au and Au@Ni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via non-aqueous approaches”, J.Mater.Chem., 22(2012)2757-2765.52.A.Lu, Y.Chen, J.Jin, G.H.Yue, and D.L.Peng*, “CoO nanocrystals as a highly active catalyst for the generation of hydrogen from hydrolysis of sodium borohydride”, J.Power Sources, 220(2012)391-398.53.G.H.Yue, Y.Lin, X.Wen, L.S.Wang, and D.L.Peng, “SnS homojunction nanowire-based solar cells”, J.Mater.Chem., 22(2012)16437-16441.54.H.Geng, Y.Wang, J.B.Wang, Z.Q.Li, S.J.Nie, L.S.Wang, Y.Chen, and D.L.Peng*, “Method to improve high-frequency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e80Ni20-O alloy films by introducing low-dose oxygen”, Materials Letters 67(2012)99–102.55.L.S.Wang, S.J.Liu, H.Z.Guo, Y.Chen, G.H.Yue, and D.L.Peng*, T.Hihara, and K.Sumiyama,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ZnO:Al/Fe65Co35/ZnO:Al multifunctional films”, Applied Physics A, 106(2012)717–723.56.Q.Luo, L.S.Wang, H.Z.Guo, K.Q Lin, Y.Chen, G.H.Yue, and D.L.Peng*, “Blue luminescence from the Ce-doped ZnO thin films prepar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Applied Physics A, 108(2012)239-245.57.H.Guo, Y.Chen, X.Chen, R.Wen, G.H.Yue, and D.L.Peng*, “Facile synthesis of near-monodisperse Ag@Ni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catalytic generation of hydrogen”, Nanotechnology, 22(2011)195604.58.R.T.Wen, L.S.Wang, H.Z.Guo, Y.Chen, G.H.Yue, and D.L.Peng*, T.Hihara, and K.Sumiyama, “Blue-Luminescent Hafnia Nanoclusters Synthesized by Plasma Gas-Phase Method”, Mater.Chem.Phys.130(2011)823–826.59.L.S.Wang, R.T.Wen, Y.Chen, G.H.Yue, and D.L.Peng*, and T.Hihara, “Gas-phase preparation and size control of Fe nanoparticles”, Applied Physics A, 103(2011)1015-1020.60.K.Zhang, L.S.Wang, G.H.Yue, Y.Z Chen, D.L.Peng*, Z.B.Qi, and Z.C.Wang,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AlSiN/Si3N4multilayer coatings”, Surf.Coat.Tech., 205(2011)3588-3595.61.H.She, Y.Chen*, R.Wen, K.Zhang, G.H.Yue, D.L.Peng*, “A nonaqueous approach to the preparation of iron phosphide nanowires”, Nanoscale Res.Lett., 5(2010)786-790.62.W.Wang Y.Chen, G.H.Yue, K.Sumiyama, T.Hihara, and D.L.Peng*, “Magnetic softness and high-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Fe65Co35-O alloy films”, J.Appl.Phys., 106(2009)013912.63.L.S.Wang, G.H.Yue, Y.Z.Chen, R.T.Wen, X.Wang.and D.L.Pe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erromagnetic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Mater.Chem.Phys., 117(2009)224-227.64.G.H.Yue, L.S.Wang, X.Wang, P.Chang, Y.Z.Chen, and D.L.Peng*,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1-xCox nanowires in self-assembled arrays”, Electrochimica Acta, 54(2009)6543.65.Y.Chen, X.Luo, X.Luo, and D.L.Peng*, “The synthesis of iron-nickel nanoparticles via a nonaqueous organometallic route”,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113(2009)412-416.66.D.L.Peng*, K.Sumiyama, K.Kumagai, T.Yamabuchi, D.Kobayashi, and T.Hihara, “Magnetic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in dense Fe-Ni alloy cluster-assembled films prepared by energetic cluster deposi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3(2008)189-197.67.G.H.Yue, P.X.Yan, L.S.Wang, W.Wang, Y.Z.Chen, and D.L.Peng*, “Finite-size effect on magnetic properties in iron sulfide nanowire arrays”, Nanotechnology, 19(2008)195706.68.Y.Chen, D.L.Peng*, D.Lin and X.Luo, “Prepar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ickel nanoparticles via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nickel organometallic precursor in alkylamines”, Nanotechnology, 18(2007)505703.69.D.L.Peng*, H.Yamada, K.Sumiyama, T.Hihara and K.Kumagai, “Soft magnetic property and magnetic exchange correlation in high-density Fe-Co alloy cluster-assemblies”, J.Appl.Phys., 102(2007)033917 70.S.Yamamuro, K.Yamamoto, D.L.Peng, T.Hirayama, and K.Sumiyama, “Random dipolar ferromagnetism in Co/CoO core-shell cluster assemblies observed by electron holography”, Appl.Phys.Lett., 90(2007)242510.71.R.Katoh, T.Hihara, D.L.Peng, and K.Sumiyama, “Magnetic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Fe/Si core-shell cluster assemblies prepared with double glow discharge sources”, Appl.Phys.Lett., 87(2005)252501.72.D.L.Peng*, H.Yamada, T.Hihara T.Uchida, and K.Sumiyama, “Dense Fe cluster-assembled films by energetic cluster deposition”, Appl.Phys.Lett., 85(2004)2935-2937.73.D.L.Peng*, T.Hihara and K.Sumiyama, “Form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Pt alloy clusters by plasma-gas condensation”, Appl.Phys.Lett., 83(2003)350-352.74.R.Katoh, T.Hihara, D.L.Peng, and K.Sumiyama, “Composite deposition of Co and Si clusters by rf/dc plasma-gas-condensation”, Appl.Phys.Lett., 82(2003)2688-2690.75.D.L.Peng*, T.Asai, N.Nozawa, T.Hihara and K.Sumiyama,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magnetoresistance in small iron oxide cluster assemblies”, Appl.Phys.Lett., 81(2002)4598-4600.76.D.L.Peng*, T.Hihara, K.Sumiyama and H.Morikawa, “Structural and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onodispersed Fe and oxide-coated Fe cluster assemblies”, J.Appl.Phys., 92(2002)3075-3083.77.D.L.Peng*, T.J.Konno, K.Wakoh, T.Hihara and K.Sumiyama, “Co cluster coalescence behavior observed by electrical con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ppl.Phys.Lett., 78(2001)1535-1537.78.D.L.Peng*, K.Sumiyama, T.Hihara, S.Yamamuro and T.J.Konno,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onodispersed Co/CoO cluster assemblies”, Phys.Rev.B, 61(2000)3103-3109.79.D.L.Peng*, K.Sumiyama, T.Hihara and S.Yamamuro, “Enhancement of magnetic coercivity and macroscopic quantum tunneling in monodispersed Co/CoO cluster assemblies”, Appl.Phys.Lett., 75(1999)3856-3858.80.D.L.Peng, K.Sumiyama, S.Yamamuro, T.Hihara and T.J.Konno, “Characteristic Tunnel-type Conductivity and Magnetoresistance in a CoO-coated Monodispersive Co Cluster Assembly”, Appl.Phys.Lett., 74(1999)76-78.81.D.L.Peng*, K.Sumiyama, T.J.Konno, T.Hihara and S.Yamamuro, “Characteristic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CoO-coated monodispersive Co cluster assemblies”, Phys.Rev.B,

第二篇:厦门大学金融学院导师介绍——蔡庆丰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厦门大学金融学院导师介绍——蔡庆丰

蔡庆丰

男金融系教授

金融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系访问学者(师从行为金融学著名学者,原高盛资产管理首席投资官KentDaniel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厦门大学,获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学位,2006年留校任教,2007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破格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0年至2011年到县市两级政府挂职副县长和市政府办副主任,上市办主任。研究领域为:金融市场与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投资银行与金融风险管理),已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和《财贸经济》等权威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目前已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金融危机应急课题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福建省社科基金2项、软科学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1项,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福建省发改委、厦门市思明区及多家省级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

工作经历

2006年-2008年厦门大学金融系助理教授

2008年-2011年12月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1月-2012年7月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8月至今厦门大学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外经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系(ColumbiaUniversity,GraduateSchoolofBusiness,NewYork,NY),访问学者,合作导师系行为金融学“大牛”学者、原高盛公司资产管理联合首席投资官KentDaniel教授。

近年来发表的学术文章

[1]超常规发展的机构投资者能稳定市场吗?,《经济研究》,2010年1期

[2]是谁在“捕风捉影”:机构投资者VS证券分析师——基于A股信息交易者信息偏好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3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年06月,学术专著

《金融脆弱性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07月

《投资银行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04月

《商业银行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04月

《投资银行并购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03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习指导》,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年08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年08月

《现代投资银行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03月

二、近期关注的学术方向(热点)及代表成果

(一)“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方向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金融机构被视为是进行资金融通的经济组织。但是,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现代金融理论则强调,金融机构就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同时能够有效管理自身风险以获利的机构,金融机构盈利的来源就是承担风险的风险溢价。因此,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问题便成为理论难点和现实热点。

本研究团队近期关注的重点问题主要包括:

1.中国金融稳定理论及政策协调机制构建——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的视角

在国内首次提出从经济全球化角度研究金融稳定理论及政策协调政策的学术思想,此研究已获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全球经济失衡这一根本矛盾入手,具体分析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规律性。在对此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构建政策协调的国内和国际机制的新思路,探究制定我国最佳金融稳定政策的理论框架及方法。

主要代表成果有:

(1)“金融脆弱性理论的新进展”(载于《经济学动态》,2007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资本结构、代理成本与银行价值——基于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财务资料的实证分析(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3)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模式与风险监管(《厦门大学学报》,载于2002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11)研究课题“关于对物流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研究”(兴业银行研究课题)

(三)“两岸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

过去二十多年的两岸关系,可谓跌宕起伏、时而大起、时而大落,曾出现“汪辜会谈”带动下的两岸经贸交流热潮,但也出现过“周期性台独挑衅”所引发的台海危机。但是,而今两岸关系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一是两岸关系正步入“和平发展”时期,为两岸金融合作正常化和制度化提供了政治条件。二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两岸金融合作正常化和制度化提供了空间条件。本研究团队正是在这一重大时代变革下,就新形势下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我们认为,一直以来决定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有两股力量——政治力量和经济规律。而后者正是当前研究所缺乏的。故此,本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系统地从两岸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制度差异视角出发,研究两岸金融合作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主要代表成果有:

1.台湾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资金市场效率实证研究(载于《台湾研究》,2007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1.汇率稳定、货币市场均衡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载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11月》

2.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与最优货币政策——理论分析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载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3.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基于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的实证研究(载于《经济管理》,2010年11期)

4.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工作论文,2010年

(五)“私募股权投资”方向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迅速,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近几年中国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有效供给不足成为市场突出的问题,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宏观经济的向好,国内众多被投公司在海内外上市的良好效应和带来的超巨额回报,使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团队结合理论与现实开展相关研究。其中,本研究团队拥有数位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具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研究人员(既有来自大陆又有台湾与美国的)。

(六)“财务报表分析和资本运作”方向

财务报表分析技术作为公司金融和投资银行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本研究团队着力于分析国际和国内财务准则的差别、会计科目的调整和经济分析、资本动作中所需要的财务分析方法等。本研究团队对团队成员尤其是新加入的成员均有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培训,并且让团队成员有机会加入项目研究,参与资本运作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目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兼论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载于《财经研究》,2009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建省

第三篇:彭小东导师最新简介

彭小东 导师

2014年《不懂行销力,如何当领导》当当网,京东,亚马逊等畅销书作者,2003年《广告媒介江湖行销之四把刀》培训教材获奖并成为当年畅销书籍,音像制品《炼就广告媒介销售CEO》,《狼性广告传媒团队绝对行销力》总裁网最受欢迎的行业专家和最受欢迎讲座前一位,《CEO的危机管理训练营》连续三年名列清华远程教育网 “前沿讲座”最受欢迎企业管理专家和营销专家以及最受欢迎讲座前三位,哈佛商业评论,OWMO全球传媒观察,世界经理人,世界咨询师,世界企业家,价值中国等多家知名传媒专栏作家,特约撰稿人已发表专业文章超过500篇;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高管研修班、武汉大学深圳管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MBA班、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等特邀客座教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邮政,国家税务局,国家电网,农商银行,海尔集团,江淮汽车等常年特聘培训导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香港卫视,新浪乐居,易车网,新华网,佛山电视台,镇江文广集团,宿迁报业集团,环球杂志,亚洲户外等高级行销力顾问,中华广告媒介行销力研究院院长,行销力国际教育集团、竞争力国际控股集团联席、新东风户外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行销力网,Media Unbounded媒无界网,中国广告媒介行销网创始人董事长,【荣誉称号】

2005年被业界誉为“中国广告媒介行销培训第一人”

2006年荣获“亚洲十大培训师”称号,2007年被评为中国广告25年杰出贡献人物

2008中国最具影响力媒体经理人

2009年荣获中国培训育才杰出贡献奖,2010年11月北京第二届自主创业大会彭小东精品课程《财智密码》评为最受企业家欢迎的高端品牌课程,2010亚太企业企业精神奖(APEA)荣获 “卓越企业家”奖,2011年荣获“全球华人总裁卓越行销力导师”,2012-2014年彭小东老师被聘为中国企业教育百强前十强特约讲师,世界十大华人杰出咨询领导者,【工作背景】

四川电视台节目制片人.营销总监.总经理,中国工商报社总经理,中国精品出品人,三友集团,万贯集团,博瑞,大禹副总裁

行销力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竞争力国际控股集团联席董事长,新东风户外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广告媒介行销力研究院院长,行销力网,Media Unbounded媒无界网,中国广告媒介行销网董事长,中国传媒营销学院院长(筹建),中国民营企业大学院长(筹建);

【擅长领域】

近20年专业销售、广告策划、企业管理、培训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及培训实战经验;擅长企业管理、媒体运营、广告策划、销售培训等;曾有过媒体销售(一天签三张广告合同,个人完成整个销售额50%.三个月完成全年销售任务的经历);记者.副总编.总编.(四川电视台)节目制片人.营销总监.总经理.集团副总裁等工作经历。26岁带领上千人的广告传媒运营团队,弱势广告客户强势生存法则倡导者,弱势广告媒介强势行销传播者,可视化销售,节约型销售领导者,城市大行销力主要缔造者和践行者,担任大型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等职位.均取得不错的业绩:

上海一家户外广告传媒公司年销售额从3000万到3个亿的突破;

山西一家电台的一个单一频率销售额从100万左右到1200万的增长

四川一家电视台一个频道的一档汽车栏目在没有增加一个记者一个编辑一个主持人一分钱的制作成本投入的情况下年销售额从9万到500万的突破;

北京一家网络公司的房地产板块全国年销售额300万到500亿并完成上市的转变;

广东一家期刊社年营业额500万到5000万到5个亿的转变:

曾先后与港澳台及国际顶尖行销专家交流.现已培训服务知名企业超过100家。

【核心课程】

总裁训练营:

《财智密码》

《基业长青》

《团队竞争力模式》

《盈利模式》

《卓越领导力-从领导到领袖》

《宇宙大智慧》

《危机管理模式》

《领导力正能量》

《行销力管控模式》

《总裁卓越行销力》总裁班

《城市大行销力》实操班

《CEO的危机管理训练营》

其他课程:

<<中国企业新闻写作技巧训练营>>

<<赢在媒体应对实战技巧特训营>>

<<广告媒体销售精英实战技巧特训营>>

<<广告策划与媒体投放技巧训练营>>

<<赢在广播电台广告绝对行销特训营>>

<<卓越大客户行销力特训练营>.<<中国式广告销售实战技巧特训练>>

<<赢在狼性行销团队之执行力训练营>>

<<打造卓越精英团队训练营>>

<<赢在传媒团队竞争力模式训练营>>

<<赢在传媒经营策划暨传媒领导力训练营>>

<<赢在广告传媒总裁之核心竞争力训练营>>

<<赢在广告传媒总裁之卓越行销力训练营>>

<<中国广告传媒总裁卓越行销力训练营>>

<<销售系统排毒技巧训练营>>

<<炼就广告媒介销售CEO暨绝对成交技巧训练营>>

【客户评价】

彭老师的课程很系统,逻辑思维清晰,更有深度广度高度和力度!

-------重庆新女报社总编辑左建中彭老师的课程非常精彩,我们报纸也感到了自身的危机,我们也要积极的应对市场竞争,彭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有效实用的帮助!

-------海南特区报副总编辑史莉萍新的形式新的市场以及新的客户需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彭小东老师的课程很有霸气和气势;不但在广告媒介行销,在广告销售和传媒策划上都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领悟,思考和创新;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告经营部主任边建彭老师的<<赢在绝对管理>>对我们很有帮助,我们集团公司中高层管理听了以后感触很深.特别是管理员工的技巧和对人才的观点比如新员工进入以后最多只能给五十分,随着表现再加分,而不是一开始就给一百分,那以后就只有减分了等!

------三友集团人力资源部长李子明彭小东导师的《执行力和危机管理》课程寓教于乐,风趣幽默,深入浅出,课堂气氛轻松,导师大量的实战案例及工具分享和演练对我们帮助很大!

------黑龙江农商银行

第四篇:华工导师介绍

邓孟仁 冯江

郭昊栩

郭谦

郭卫宏

黄骏

姜文艺

蒋涛

李晋

李文红 梁海岫

林家奕

林燕

刘宇波

陆琦

罗建河

罗卫星

孟建民

孟庆林

缪军

倪阳

潘莹

邱坚珍

施瑛 寿劲秋

孙一民

汤朝晖

唐孝祥

陶郅

汪奋强

王国光

王红卫

王静

王扬

吴桂宁

吴硕贤

肖大威

肖旻

肖毅强

杨勐

杨晓川

张春阳

张磊

张宇峰

赵立华

赵越喆

郑力鹏

周毅刚

朱小雷

朱亦民

寿劲秋 梁海岫 罗建河 杨

燕 黄

骏 郭昊栩 邓孟仁姜文艺

罗卫星

刘宇波 王

扬 李文红

姓 名:施瑛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1974.05 职 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最后学位:硕士

学习简历:

1995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获得建筑学学士

2001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获硕士学位

在职博士

工作简历:

1995年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任教;

广东省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主持;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成员

社会兼职:

中华民族建筑研究会成员 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历史建筑与街区的保护和更新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城市“三旧改造”中基于紧缩城市理论的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广东省农业厅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岭南乡村建设研究中心” 基地项目《岭南特色乡村建设标准研究》、建设部规划司项目《优秀近现代建筑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规章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汉民系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岭南汉民系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度研究》等项目。

静姓 名: 王静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1976年9月

职 称:先上岗教授

最后学位:博士

学习简历

1999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

200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

2006年7月,清华大学博士毕业

工作简历

2006年7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

社会兼职

建筑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绿色建筑/绿色评估/生态规划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参编《绿色建筑评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008.01 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当代大学校园集约发展的适应性策略研究”(项目编号:50778073,主持人:何镜堂,2008-2010),参与人。

联系方式:***

邮箱:wj99@scut.edu.cn

姓 名:邱坚珍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1968年8月

职 称:高级建筑师,硕导

专业资格: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最后学位:博士

学习简历

1986~1990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90年~1995年 广州空军勘察设计院工作,参与及主持一系列包括医院、办公楼、机场航站楼、营房等各种类型项目的建筑设计,并曾在全军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及三等奖。

1995年~1998年 广东省注建设计所任主任建筑师,主持几十项包括商业、办公、住宅区、学校、文化中心、综合厂区等大、中型建筑项目的设计工作。2008年~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任高级建筑师。

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

建筑声学设计与研究;观演文化建筑设计与研究;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乐器声功率测定与民族音乐厅堂音质评价》的主要参与者,为课题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式测试以及现场调研工作。基金课题关于民族音乐和乐器的研究不仅在我国是开创性的工作,其成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在建筑声学研究和设计领域中有一定的基础与积累。已主持或参与完成了一批剧院、综合性厅堂、体育场馆以及专业视听室等的建筑声学设计与研究工作,并主持完成其中部分项目的装修设计工作;主持完成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包括消声室、混响室、隔声室、听音室以及相关配套空间)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工作。

目前为止,已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多篇被E.I.及SCI收录。

电子邮件:jzqiu@scut.edu.cn qjianzhen@gmail.com 通讯地址:广州,五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510640)

周毅刚

姓 名: 周毅刚 性 别: 男 职 称:副教授,硕导 最后学位:博士(博士后)

学习简历

1998年7月,华中理工大学本科毕业

200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

工作简历

2005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后研究

2007年7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

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 城市形态、建筑历史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邮编:510640 邮箱:171888@qq.com

李 晋

李晋,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学习、工作经历

1989-1993: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专业,工学学士;

1993-1997:长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1997-2000: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研究所,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大空间公共建筑、体育馆研究方向),建筑学硕士;

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

2000-2008: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讲师

2008-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三年级年级主持 兴华人才科研团队中的骨干教师;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绿色建筑与技术实验室成员。社会兼职

中国绿色建筑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公共建筑,大空间建筑研究。设计大空间建筑多项: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广州大学称广东药学院体育场;重庆工学院体育馆;广东国际展览中心。参与设计江苏省吴江市体育馆。结合研究领域主讲《建筑

设计与结构选型》课程。

可持续建筑研究。当代生态意义上的建筑研究方法与一般意义上的产生了明显的区别,使设计从以往的以“形态——功能”为单一目标转变为以“形态——功能”和“环境——资源”并重的双重目标。结合亚热带气候特点,研究遮阳、自然通风、隔热等被动降温技术与建筑创作的协同性,调整建筑的建构方法以适应被动技术的运用,使其发挥最大效果,力求达到净化环境、降低能耗的目标。主持该领域基金: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亚热带大空间建筑与自然通风技术的协同模式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生态技术与亚热带建筑形态的建构方法研究》。参研相关基金: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自由申请基金《亚热带大空间公共建筑的被动设计模式研究》,第一参加人,子项目负责人;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湿热地区绿色建筑试验模块体系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湿热气候区(亚热带)绿色建筑集成技术研究》,子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炎热地区遮阳对热环境调节机理研究》,参加人。

建筑获奖

[1]东莞莞城英文实验学校设计获2005年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第二获奖人 [2]江苏吴江市体育馆设计获2005年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第三获奖人

[3]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获2009年第五届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赛优秀奖,第二获奖人

[4]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获2009年广东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第三获奖人 [5]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获2009年全国优秀建筑勘察设计三等奖,第三获奖人

[6]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教学区(广东药学院体育馆,即2010年广州亚运会排球比赛馆;广东药学院体育场,即2010年广州亚运会足球训练场)获2006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第八获奖人

论文著述

在核心期刊、全国学术会议发表三十多篇学术论文,代表论文有

[1] 李晋,肖毅强.基于自然通风的体育馆空间形态模式研究.南京2010 BEST-CN 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成立50 周年纪念学术会议论文集

[2] 李晋,闫晓逢.体育馆的非对称形态与室内自然通风.华中建筑[J].2010.2 [3] 李晋.体育馆的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J].2008.2.43-47 [4] 郭卫宏,李晋.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多功能体育馆.建筑学报.2008.3.41-45 [5] 何镜堂,郭卫宏,李晋.与环境、气候的积极对话——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构思.城市建

筑.2006.3.16-19 [6] 李晋.被动形态模式设计.新建筑.2007.1.34-37 [7] 李晋,张汉斌.与场地、地形的积极对话.建筑学报.2006.8.41-43 [8] 李晋,孟庆林.大空间建筑被动形态模式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6.50-55 [9] 李晋,刘德明.大空间建筑的形式创作规律初探.华中建筑.2000.12

Email:liharbin@126.com 通信地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教研室(510640)

电话:020-22236588 传真:020-22236588

朱亦民教育经历

1983~1987: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工学学士

1999~2002: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The Berlage Institute in Rotterdam),建筑学硕士 工作经历:

1987~1997: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土建室,建筑师

1999:法国欧博建筑事务所(深圳),建筑师

2003~:与Pier-Vittorio Aureli共同创办道格玛建筑工作室(DOGMA Architects)

2004~: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

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

林家奕 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特别在高层、超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设计、办公楼设计、旧老建筑改扩建、别墅区规划设计以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深入的理论探讨,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有关论文多篇。

肖大威

肖大威教授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建筑设计创作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现任建设部全国高等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建筑》编委、《城市与建筑》编委、广东省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城市科学委员会副会长、广州市建设科技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有“岭南生态办公建筑研究”、“岭南地域生态建筑文化研究”、“岭南城镇规划”、“城市滨水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生态健康住区规划”等。主持过两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全国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编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主持的建筑设计项目“白云区政府办公楼”获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主持的规划项目“中南民航空管局从化培训中心”获广东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主持的“中山市古镇广场规划”获广东省优秀规划设计优秀奖。主要参加的“广州市琶洲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肖大威教授多次在国内大型规划设计竞赛中夺标,主持过大小几十个建筑创作项目、十余项城镇总体规划、十几项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项目,其中有办公楼、体育馆、影剧院、宾馆、医院;城镇总体规划、城市中心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滨水区规划与城市设计,以及大学、实验中学、居住区、工业科技园规划等。

张春阳

研究方向

开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医疗建筑设计两个研究领域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方面,主要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主讲“城市景观”“旧城改造”等本科、研究生课程。先后参加和主持的项目有:“广东省飞来峡水库库区总体规划”;“广东惠州大亚湾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规划”;“广东塘厦镇城镇风貌体系规划”“广州先烈路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等;“广东省海上运动基地规划设计(专业负责人)”项目获广东省城市规划优秀设计二等奖。发表多篇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论文。

在医疗建筑设计研究方面,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研究方向 岭南地域建筑设计, 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工程项目业绩:曾担任广州中山大学地学楼、广州东铁路新客站及广九直通车新客站、广州地铁一号线广州东站、佛山丽日豪庭住宅区、佛山宾馆营业楼等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项目主持和建筑总负责人。近年来参加了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馆、新疆哈密回王府、广东潮州饶宗颐学术馆、广东中山泮庐山庄等建筑与园林景观设计。1984—85年间赴西藏参加援藏工程的山南地区泽当饭店设计获1987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地铁广州东站设计获1999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佛山丽日豪庭住宅区获2003年第三届詹天佑中国土木工程大奖,佛山宾馆营业楼设计获2005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广东潮州饶宗颐学术馆获2007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新疆哈密回王府一期工程获2007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谦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环境的保存与发展。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多次获国际、国内竞赛奖项,其中“从化广裕祠修复设计”获得了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是我国首次获得的文化遗产保护奖最高奖,参与写作的《中国民居建筑》获得了国家图书一等奖,曾获日本《新建筑》杂志社举办的《都市空间再生计划》国际竞赛佳作奖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民系民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实践》,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岭南近代建筑美学研究》主要参加人。

主持完成横向项目多项,其中有“广州市番禺沙湾古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广州市六榕寺扩建规划”、“广州市中山路万木草堂复建项目设计”、“广州市北京路复建项目设计”等。近年来,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20余篇。

肖毅强

研究方向

绿色建筑,建筑建构技术研究,生态景观建筑研究。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1997年-1999年国家公派往德国进修,主修生态建构设计和城市设计。回国后与德国相关研究和设计机构保持长期学术交流联系。2001年,与德国环保技术交流中心等机构合作,成立绿色联盟“Greenalliance”组织,本人为主要发起人之一。旨在推动生态设计技术上的中德国际合作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平台。

2003年12月,参加深圳举行的“中德绿色环保技术国际研讨会”并会议发言。2005年3月,参加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大会”,作会议发言《中国城市公共建设中的“生态”愿望和技术缺失》。

2007年创建“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实验室”并任主任,系统开展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2008年主持协办“德中同行”系列活动,协助组织德国“节能建筑与规划”、竹材建筑等展览。

2008年10月主持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手牵手”儿童早期教育计划——西北贫困地区幼儿园设计咨询项目,致力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幼儿设施设计与研究。

系统整理和挖掘岭南早期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节能设计策略与思想,发表关于岭南现代建筑创作“技术理性”思想研究的文章3篇。在设计实践项目中探讨当代技术背景下的建筑表皮设计的气候适应策略。

近五年,主持在研科研项目15 项。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译著有《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完成规划设计项目数十项。

研究方向

绿色建筑与景观,城市公共建筑规划设计研究,专攻酒店建筑、行政办公建筑、观演建筑等方面研究。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多项,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两项;与他人合编教材一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对商业综合体、酒店建筑设计有丰富经验,在长期实践中,与多家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法国雅高集团、美国希尔顿酒店集团等)沟通合作,完成项目定位和设计,熟悉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标准和要求。

朱小雷研究方向: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老年人居环境;校园与文化观演建筑;环境行为研究与建筑设计。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在《建筑学报》、《城市规划》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被EI收录3篇。科技成果:“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及应用研究”(第二完成人)获2011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2项。作为主要设计人完成了广州大学新校区演艺中心;广州大学新校区教学实验楼、工程楼组团;广州芳村区珠江沿岸(下市涌——鹤洞大桥)景观整治规划;遵义会议中心;东莞职教城;柳州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珠海歌剧院国际竞赛方案(优秀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广州萝岗区综合医院等重要工程项目。曾获广州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和广州市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三等奖。

吴桂宁 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科研项目:曾完成北京亚运会拳击馆、韶关风度广场、惠州建行综合楼、韶关建行综合楼、潮州银都花园综合楼、云浮银宇大厦、番禺莱茵花园等项目的设计。近年主要关注于不同尺度下之设计对象描述方法研究,具体应用于基于控制的城市设计成果框架建构、城市中心区设计、建筑与环境一体化设计等,主持完成105国道顺德段景观控制规划暨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珠海市淇澳岛风貌规划、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顺德市德胜新区中心广场城市设计、韶关市城市广场设计、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南进场路两侧地块详细规划、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广州市文德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江西萍钢厂前街区规划暨建筑设计、广州奥林匹克体育公园规划、广西北海新行政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三亚亚龙湾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深圳大工业区城市形态与设计导则编制研究、广东始兴新行政中心规划暨建筑设计、海口秀英大道沿路整治与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海口海秀西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

教研项目:曾主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与教学框架建构工作,完成“建筑设计基础”省重点课程建设、“建筑设计基础”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广东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研究项目)、建筑设计基础CAI(广东省“五个一百工程”建设项目)等教学项目研究。

发表论著:发表“学科交叉在建筑学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走向理性与方法--一种针对设计启蒙的教学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的思维考证”、“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珠海市淇澳岛风貌规划”等论文十余篇,编著“建筑设计资料集10--银行建筑构造”、“全国著名高校建筑系学生优秀作品选”(共四卷)、建筑设计基础讲义等。

获奖项目:北京亚运会拳击馆设计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委优秀设计二等奖、北京市优秀设计三等奖;教研项目“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获97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一等奖和校级一等奖; 1998年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称号;2000年获同济大学陈同周建筑教育奖。

王国光

研究方向

长期致力于城市公共建筑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研究,专攻法院建筑、行政办公建筑设计及人居环境理论。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已完成发表了有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及编写专著《图解西方当代建筑史》一本,参与编制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外遮阳》。论文先后在《建筑学报》、《新建筑>、《华中建筑》、《时代建筑》、《北京规划建设》、《南方建筑》等多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参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亚热带地区建筑被动蒸发冷却技术” 研究,粤港重大科技项目--广东省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湿热地区微气候调节与设计” 研究。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新会市人民法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方案)、温州市永嘉县人民法院(方案)、温州市永嘉县城旧城改造规划、温州市财政局.地税局合建办公大楼(国际竞赛中标实施)、温州市国际金融中心(方案)、温州市规划展示中心及规划综合楼(国际竞赛中标实施)、温州市国税局高层宿舍楼(中标实施)、遵义市“忆江南”居住区规划设计、青海“城南绿洲”居住区规划设计、深汕高速公路惠来服务区(建成),柳州市响水河大型住区规划、揭阳市商业步行街设计(建成)、广州市越秀上下街保护与更新概念性规划、韶关市仁化县石塘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韶关市石塘镇镇区重点地段保护规划及城市设计、南京云锦博物馆方案设计。先后获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广东省规划设计银奖、广东省优秀建筑创作奖(第一名)

王国光教授多次出国,先后考察过韩国、日本、东南亚及西欧、北欧和南欧的城市与建筑,并多次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获奖。电话号码:020-87112365 电子邮件: wgg999@126.com

称:教授 副总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职

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受教育经历:

1978~198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建筑学专业

获学士学位 1982~1985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建筑学专业

获硕士学位

1998.9~1998.12 首批入选中法政府学术交流计划《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 项目,赴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工程部进修。主要设计成果奖:

1.珠海机场旅客航站楼,航管楼

获2000全国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2.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获2004全国优秀工程银奖 获2005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 获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 3.惠州行政中心办公楼

获1998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4.福州大学逸夫科教馆 获第二届全国教育建筑优秀奖 5.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新闻中心 获2000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表扬奖 6.郑州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

获2003教育部校园规划设计一等奖 获2003年建设部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二等奖

获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第二次(2003)优秀建筑创作奖提名奖 7.郑州大学新校区理科系群

获2003年教育部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一等奖 获2003年建设部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二等奖

获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第二次(2003)优秀建筑创作奖提名奖 8.郑州大学新校区核心教学区

获2005教育部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二等奖 获2005河南省勘查设计创新奖一等奖 获2005机械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获2005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获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第三次(2005)优秀建筑创作奖提名奖

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 获2005教育部校园规划设计三等奖 10.南京河海大学图书馆

获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第二次(2003)优秀建筑创作奖提名奖

汤朝晖

教学情况

2003年7月获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现代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衔接。主持建筑工作室,以新锐建筑方案设计及有挑战性的建筑施工图为主要工作内容,与国外建筑师建立有良好的学术联系,并有接触了解国内外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资讯的机会。

郭卫宏

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9年4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书记,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94年3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6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2008年12月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主要学术兼职有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南方建筑》编辑部副主任、城市可持续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州市建设科技委建筑与规划专业专家等。2004年底获中国青年建筑师最高荣誉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2005年入选《创作者自画像--中国青年建筑师•当代中国新作品》参加国际建协第22届世界建筑师大会;2006年入选《中国青年建筑师188》;2007年入选《中国当代杰出青年建筑师》。

长期从事现代建筑创作理论和实践研究,积极参加建筑设计的教学工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创作道路,较完善地提出了“建筑创作系统论”。其主持和参与的50多项重要工程中有18个作品共获国家、省部级优秀设计奖40余项,其中国家银奖2项、铜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7项、詹天佑奖1项、建筑创作奖1项等。其主要代表作包括天津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潮人博物馆、中国(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映秀震中纪念地、玉树博物馆、郑州城市展览馆、中国资本市场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药学院校区、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武汉大学文科区、四川大学文科区、广东药学院体育馆、东莞莞城市民广场、深圳保安区综合服务办公楼等等。近期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建筑杂志上共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论文有《武汉大学文科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多功能体育馆》、《校园与山水共生――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规划设计》、《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五律协同对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启示》等。

杨晓川、*研究方向:

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观演建筑、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交通建筑设计 *学术成果:

从事现代建筑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研究,积极参加建筑设计的教学工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创作道路。其主持与参与的50多项重要工程中有12个作品共获国家、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5项,其中国家1项、省部级以上9项、建筑创作奖5项等。主要作品包括: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李宁体育馆、柳州游泳馆,天伦万怡酒店,金海湾五星级度假酒店、南宁翡翠园国家康居示范小区,广西祟左市行政中心,深圳市布吉综合客运枢纽,南宁市委党校,石龙火车站、南宁九洲国际大厦(310米超高层)佛山恒安瑞士大酒店(54层原佛山国际商业中心)等。先后在《建筑科学》、《新建筑》、《华中建筑》、《规划师》、《城市建筑》等各种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近40篇。

第五篇:彭芸花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彭芸花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1.导师的个人简介

彭芸花,女,博士,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海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硕士生导师,第二临床学院副院长。1995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获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产科硕士学位;2011年获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学博士学位。2012年被聘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2013年被聘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副教授;2015年11月担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临床教务处处长,全面负责本科生教育;2016年被聘为兰州大学妇产科学硕士生导师;2017年年底调至海南医学院;2018年被聘为海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妇产科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妇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治、腹腔镜手术及产前诊断、高危妊娠及危重症病人的诊治。在科研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科研能力,主攻妇科肿瘤的靶向研究及产科高危妊娠的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在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Obstertrics and Gynaecology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3篇载SCI源刊物上;主编或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3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省级科研项目5项,校级项目4项。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6名;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名)。2.研究方向

1.妇科肿瘤的靶向研究;2.高危妊娠 3.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1)学术论文(注:右上角标“*”的为通讯作者)2017年

[1] Yunhua Peng, Xingxiu Wang, Huiqin Feng et al.2017.Is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ervical cancer?An evidence-based metaanalysis.J.Obstet.Gynaecol.Res43(5):913-922(SCI, IF=1.091).2016年

[2] Yunhua Peng, Xingxiu Wang, Jingsun Zhu.2016.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plus surgery versus surgery alone for cervical cancer: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Obstertrics

and

Gynaecology

Research.42(2):128-135(SCI, IF=1.091)2015年

[3] Yunhua Peng, Zhiyi Wang, Weisheng Liu, et al.2015.Size-and shape-dependent peroxidase-like catalytic activity of MnFe2O4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highly efficient 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target cancer cells.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44(28): 12871-12877(SCI, IF=4.029)2013年 [4] Hao-tai Chen, Yun-hua Peng, Yong-guang Zhang et al.2013.Detectio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Serotype O by ELISA Using a Monoclonal Antibody.32(1): 47–49.(2)专著

[1] 临床内分泌疾病诊疗新进展.2015.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

[2] 临床技能与思维.2016.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副主编)[3] 临床妇产科常见急危重.2014.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副主编)

[4] 妇产科常见病诊治手册.2011.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参编)4.主持过的科研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编号;级别;经费; 起止日期)

近5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如下:

1.靶向磁性纳米药物在化疗耐药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城关区科技计划项目。已结题。1/5。

2.智能型基因-化学药物共传输磁性纳米复合物载体的构建及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3/6。

3.新的医疗模式下医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的探索。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在研。1/5。

4.建立健全临床带教队伍管理体系的思考。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在研。3/5。

5.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医学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海南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在研。1/5。

6.KIFC1在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甘肃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在研。1/5。

下载厦门大学导师介绍彭栋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厦门大学导师介绍彭栋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医大呼吸导师介绍

    职 称:主任医师 教授 医院科室:哈医大一院 呼吸内科 擅 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治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活检术发热性疾病的诊治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支气管哮喘的......

    医学影像学专业导师介绍

    医学影像学专业导师介绍 生琦瑞,男,1949年11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大学学历。现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介入科主任,医学影像中心副主任,从事医学影像教学工作15年,从事介入治疗工作17年。2......

    贺卫光导师介绍

    贺卫光简历 贺卫光,男,博士,研究员,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63年11月生,裕固族,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现在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任西北民族大学......

    东北大学材料学导师介绍

    单玉桥 男,195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技术。作为课题执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超导中心下达的熔融织构YBaCuO高温超导体镀银防护层的研究,高温超导体故障电流限制器的......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

    长安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吴群 发布者:wangdapeng 浏览次数:348 发布时间:2008-1-13 21:52 吴群琪,男,汉族,籍贯广东省大埔县,1956年9月出生于广东省连南县。工学博士。现为长......

    导师介绍答辩人情况

    导师介绍答辩人基本情况 XX,男,汉族,XX岁,XXXX人,本科毕业于原华北煤炭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0年考入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期间主要研究......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导师介绍

    交通学院导师介绍 程建川 副教授,男,1966年1月27日生,中共党员,1985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道路工程 专业毕业后留校。2002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专业介绍11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郑州学习中心会计学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创建于1924年,拥有全国一流的财经学科群体,会计学名列全国第一,培养了中国第一个经济学硕士、第一个经济学博士、第一个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