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条家教误区毁孩子一生
6条家教误区毁孩子一生(转)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2: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 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4;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篇:家教误区读后感
读《千万别走进家教误区》后有感
作为一个刚刚踏入校门孩子的家长,大家的感觉可能都很困惑,尤其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几乎都在应用试验小白鼠的方法,孩子的成长可是经不起试验的,等你总结了正确的方法,也许已经太迟了,方法不当可能断送了孩子的前途。刚入校门的孩子几乎是一张白纸,正确的家庭教育能使这张白纸绘制出宏伟蓝图。
读了这本书后才让我真正感觉到我们在很多地方已经走在了家教误区的边缘:“不让孩子做家务”、“放大孩子范的一点小错误”、“拿孩子与天才少年去比”、“为孩子太多的提问而烦恼”、“不给孩子自己解决困难的机会”、“歧视苦力劳动”、“只言传不身教”等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下一代的家教思路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家长也要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要将我们这一代的教育方法照搬到下一代的教育当中去,真理也有被推翻的时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教子方法,读后如饮甘泉,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目标不宜太高,跳一跳够得着就好;汇聚十条小溪,成就一条大河;重负和痛苦中读书,不如轻松和快乐下论道;过分的呵护溺爱会让孩子无法适应社会——
第三篇:家教不难 每天问四句话改变孩子一生
家教不难 每天问四句话改变孩子一生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第四篇:北京物理家教-家长课堂:别让孩子的聪明毁在你的手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可是,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一起来看看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你有没有?爸爸妈妈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北京物理家教
★第一大错:家长专制
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一切。
★第二大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
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而你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别多管闲事?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当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去制止他。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北京物理家教
★第三大错:“善意的”谎言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在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第四大错:杜绝冒险
孩子要下河游泳,成人不是教会他怎样在水中保护自己,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要登高也不被允许,当然也是由于安全的原因。
孩子都十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去买东西,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不会自己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二十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是啊!现在的社会有些乱,出门有危险,在家也不安全。但就这样一直抱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第五大错:不遵守法规功德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孩子骑车也会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很多人开车时带着孩子,脑子里没有交通规则,眼睛里没有交通标志,在街上横冲直撞,非得看到警察叔叔才收敛一些。这就教会了孩子:人治大于法制。在法规的执行者看不见的情况下,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肆意践踏法规。
★第六大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不愿意带着孩子去为灾区捐献衣物,因为我们交过税了,那是政府的事。我们不给街角的乞丐一点施舍,因为他们肮脏。
当孩子想给交不起学费又体弱多病的同学捐款时,你问,是不是学校规定必须这样做的?还会问,规定最少捐多少?你在一点一点砍去孩子善良的本性。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钱,你拖着孩子快速离开。同事得罪了你,你指使孩子偷偷拔掉他自行车的气门芯。家里做饭少几棵大葱,你不去找邻居借,而是叫孩子到走廊去“拿”几根。你又一点点地在孩子身上播种着恶行的种子。北京物理家教
★第七大错:不热爱大自然 北京物理家教-家长课堂:别让孩子的聪明毁在你的手里 在公园游玩时你带着孩子去攀枝摘花。离开的时候,孩子要带走垃圾,你说不用管,有清洁工干。为了让孩子高兴,违反规定向笼中的猴子投喂食物。喝完饮料,你随手扔瓶子,抽完烟,随地扔烟头。孩子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喜欢动物的。我们却当着孩子的面杀掉了他喜欢的鱼,杀掉了他喜欢的鸡鸭。让伤心的孩子再也不愿意吃这些动物了。
我们在劝说孩子的时候用的是“万物为我所用”的逻辑。告诉孩子的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可以戕害一切生灵。
★第八大错:重机械结果,不重视创新
我们可怜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已经不懂得什么是创新了。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劳累而懒得回答,或许因为他问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而敷衍。我们惯用的伎俩就是:“等你长大了就懂了!”“这个不要求掌握,你记住就行了!”“这个是不会考的!没有为什么!”等等自以为聪明的说辞。殊不知这会让孩子慢慢变成考试动物,脑子机械化了,不会思考了。几十年应试教育的恶果,使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升学率。不管学到了什么知识,只要能上清华、北大就好!
★第九大错:盲目攀比诱发嫉妒心理
孩子小的时候总会毫不掩饰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的欣赏,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喜爱。孩子告诉家长某某同学多么优秀时,家长总是拿孩子的短处跟他崇拜的人比较,要么说看人家多聪明,多努力啊!哪像你这么懒!要么说要向他学习啊,给父母争光!这种批评式的比较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最初,孩子会说:“我要比他还棒。”可当一次次地超越不了自己欣赏的对象,又被父母奚落之后,孩子那良好的欣赏的心态就会变成糟糕的嫉妒心了。嫉妒,这个人生的一大公害就被天真的孩子学会了!
★第十大错:不能正视竞争
竞争本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竞争的社会将失去向上的冲劲儿。人都是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生存的。人类本身就是在动物的竞争中优胜出来的,所以人天生就有竞争意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是,失败者要学会握着优胜者的手真心地向他表示祝贺。
我们都可能会在单位被同事超越,在生意场上被对手打败。回到家里,我们不是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争取下次胜利,更多的是找客观理由,辱骂竞争对手。别以为你的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的事情。他已经从你的身上学会了仇恨超越他的人。我们每个做家长的人都应该反思。在我们指责社会的不公,指责教育的失败、指责别人道德沦丧的时候,我们自己又是在怎样培养孩子?收起你手里的刀,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保留他们天生的优良品质,给社会以希望。北京物理家教
第五篇:走出家教误区,用“期望效应”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走出家教误区,用“期望效应”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纵观周围,最常见的家教模式有三种:听话,打骂,溺爱。父母每天盯着孩子,不敢有丝毫松懈。孩子累,父母更累。父母以为把心都掏出来了,能给的都给了,能做的都做了,孩子却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成长,更有甚者越来越叛逆。
一、听话
在中国传统教育上,“听话”几乎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孩子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一切听从父母安排,走父母计划好的路,不出错,不摔跟斗,不吃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的自我受到压抑,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在无所适从的扭曲、矛盾或是唯父母命是从的心理下长大。直到孩子平庸、无能、极端并出现问题时,父母们才奇怪并无比痛心的说“孩子以前很听话的。”
从心理上看,孩子在不愿意时,能把想法用情绪、行动表达出来,这是维持自身心理平衡的需要。如果他完全很听话,并不表示他心理愿意,只是表明他可能开始压抑。父母都不喜欢顶嘴、犟嘴的孩子。
其实,能适当顶嘴、犟嘴的孩子心理更健康。这表明他在自己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泄自己的不满,而不是简单的压抑自己。
二、打骂
当孩子没达到期望时,部分父母最长常用的就是打骂。经常受打骂、呵斥的孩子,往往是自卑的、极端的。他的心理永远是紧张不安的,吃饭不香,觉睡不好,易怒易躁爱哭,喜欢打骂人,身心疲惫。在幼儿园或是小学低年级,常常会遇到自己尿了裤子或拉脏了裤子都不敢跟老师说的孩子,只知道哭。问其原因,就是怕被老师骂。尽管老师一再交代想上厕所可以举手报告,他们却还是害怕。
可能父母平时喜欢骂孩子,致使孩子认为老师也喜欢骂他。跟同学间的交往也很畏缩,老是怕别人骂自己,欺负自己。这类孩子缺乏安全,自然也开朗乐观不起来。
三、溺爱
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都存在这种现象。父母无条件满足孩子,只要孩子高兴或是需要。事实上,父母越是溺爱的那个孩子,确实对自己最不负责,对父母最不孝敬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剥夺了孩子心理健全成长的权利,孩子在骄纵下越发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对父母指手画脚,对周围人不屑一顾,甚至肆意践踏、伤害父母和周围的人。溺爱对孩子伤害于无形,一味地溺爱孩子,当孩子的愿望实现的她容易时,他们就会认为别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没有感恩感激的心理,当他们长大后会觉得所有人都欠他们。娇宠过度的孩子目空一切,为所欲也,没有道德底线,当他们的需要不能被满足时,他们就会无所顾忌地做出极端的行为,害己害人。
“期望效应”是指对孩子的尊重、理解、期待、信任、激励、宽容。它能改变人的行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成绩一时不理想或是反应有点迟钝笨拙的孩子,不是给予鼓励和耐心的帮助,而是急不可耐的讽刺、挖苦他们,甚至是冷落他们,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感到心灰意冷,自卑气馁、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积极的期望能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对这类孩子,我们应该尊重、理解、激励并宽容他们,期待他们能有进步,有提高。不仅要观察,也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要耐心平等的交流来进一步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尽可能提供他们需要的正当帮助,怀着信任与激励的心态,和孩子一起面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使孩子有信心有安全感。这样能使孩子积极主动地自我发展、觉醒,自主学习,从而自信乐观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内在潜力,孩子内在潜力大发挥程度往往同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成正比。如果我们和孩子一起,立下坚定的志向,肯于向自己挑战,并不断激励,引导孩子,期待他能做的好,能做到。就有可能使内在的潜力变为现实的能力。如果我们不相信、不期待孩子能做好,总是责备,那么孩子失去了自信,内在潜力也就不能被激发。给孩子以期望、鼓励,就是给孩子的学习、成长注入了力量。因为父母给了他目标给了他信心,也给了他自尊,自爱与自强。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催生孩子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有的时候,一句好话,一个充满温馨的动作或是拥抱,都能震撼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因此而改变。在孩子感到沮丧、委屈时,多摸摸他的头,或是拍拍肩、握握手、拥抱一下,都会让孩子能从中获取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向前。
父母不要总说“别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那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表扬,该批评的时候就批评,该表扬的时候就要好好表扬。在心里定下多表扬,多引导,少批评的标准。受到表扬的孩子心情愉快、自信,自尊心也会随之得到发展。能朝着你预期的方向去成长。特别是孩子做错了,但不是很严重的错误,父母却大为恼火,很想来一顿火爆教训的时候。不妨先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用写信写便条的方式向孩子表达你的愤怒或真实情感,并教给他做这件事正确的方法,向他表达你下次对他的期待和理解,信任。
相信孩子会为你的期待而深深感动,获得改正提高的动力。父母要冷静真诚的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有利于孩子在父母真诚动人的行为或是语言中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健康成长。
家长的期望、信任、引导是孩子乐观自信成长的力量源泉。如果父母能多运用“期望效应”来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相信孩子的成长会更乐观,更积极向上。
张
丽
武定县东坡中学
***
电子邮箱:113518633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