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 扬中树人欢迎您(定稿)

时间:2019-05-15 06:2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 扬中树人欢迎您(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始得西山宴游记 - 扬中树人欢迎您(定稿)》。

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 扬中树人欢迎您(定稿)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y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翻译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钴鉧潭记

柳宗元

钴鉧潭,在西山西(1)。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2),抵(22)山石,屈(3)折东流;其颠委势峻(4),荡击益暴(5),啮其涯(6),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7),然后徐行(8)。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9)。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10),一旦款门来告曰(11):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12),既芟山而更居(13),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14)。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15),延其槛(16),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17),有声潀然(18)。尤与中秋观月为宜(19),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20)。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21)?非兹潭也欤? 作品注释

(1)钴鉧(gǔ mǔ):熨斗。钴鉧潭:形状像熨斗的水潭。也有学者认为钴鉧是釜锅。

(2)冉水:即冉溪,又称染溪。

(3)屈:通“曲”,弯曲。

(4)其颠委势峻:其,指冉水的源头。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势峻,水势峻急。

(5)荡击:猛烈冲击。益暴:更加暴怒。

(6)啮(niè)其涯:啮,咬。涯:边沿。这里指侵蚀着岸边。

(7)轮:车轮般的漩涡。

(8)然后徐行,徐:慢慢地。

(9)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环:环绕。焉:在那里。兼指代词。悬:自高处而下。有树环绕在潭上,有泉水从高处流入潭里。

(10)以予之亟(qì)游:以:因为。予:我。亟:经常,多次。因为我经常去游玩。

(11)款门:敲门。

(12)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不胜:承担不了。券:债务的借据。委积:累积的压力。承受不了官家租税和私人债务的重压。

(13)芟(shān):割草。芟山:割草开山。更居:搬迁居住的地方。

(14)贸财以缓祸:贸财,以物变卖换钱。缓祸,缓解目前灾难。这里指解救税债之灾难。

(15)崇其台:崇,加高。其,指示代词,这里指潭。加高潭边的台沿。

(16)延其槛:延长那里的栏杆。延:加长。槛:栏杆。

(17)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引导那些高处的泉水,使之坠落到潭里。

(18)潨(cō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19)尤与中秋观月为宜:尤其是在中秋晚上赏月更为适合。

(20)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在这里可以看见天空的高远,感受到空气的清爽。于以:于此,在这里行。迥:辽远。

(21)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22)抵:碰到。译文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钴鉧潭水由冉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峻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1]

第二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二.简介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三.解题.805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四.疏通课文.1.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⑴

僇(lù)人

⑵ 惴(zhuì)栗(lì)

⑶ 施施(yì)(yì)

⑷榛(zhēn)莽 ⑸茅伐(fá)⑹箕(jī)踞(jù)

⑺衽(rân)席 ⑻岈(xiā)然 ⑼若垤(diã)

⑽攒(cuá)蹙(cù)⑾培(pǒu)娄(lǒu)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⒁斫(zhuó)⒂ 遁(dùn)隐

⒃颓(tuí)然 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5.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找出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 翻译全文

2. 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 人

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3、思考问题

A、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B、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C、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D、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P129 一,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的比较,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详见P129 一)

2、结合P129 二,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3、本文与《小》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试比较两文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A、观察细致,感受敏锐,能把人们常见又容易忽视的景致,用精简细腻的笔触准确再现。如“其高下之势。。。四望如一”(《始》)“潭中鱼。。。相乐”。(《小》)

B、善于在动静,高低,虚实的相互映衬和比照中描写景物,笔法多变。如《小》以鱼写水,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C、借景抒怀,把自己的身世,人格,思想,情感融合于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之中。如《始》开头。《小》“寂寥。。。幽邃”。

不同点:A、《小》偏于客观描写,《始》偏于主观感受。

B、《小》语言更显本色,《始》语言稍显瑰丽。

第三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把握文章的精巧构思。3.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4.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遭受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人生是一杯酒,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固然有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幸运儿品尝到了其美味,但更多的是一代又一代失意的文人品尝着苦涩,他们怀才不遇,抱负难展,有的郁郁寡欢,有的寄情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我们刚刚学习过《赤壁赋》,了解到苏轼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精神情怀吧。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 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其中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将一起学习其中的第一篇。三.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始得”,初识,初游.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宴游”,宴饮游乐.“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四、疏通课文.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2.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3.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4.集体解疑,教师点拨。5.翻译全文。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 僇 人

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五、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作者众山之游的感受是什么?(单调、无味、自己也心不在焉)2.西山之“怪特”表现在哪里?

(视野开阔,一切尽收眼底。景色美,“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山只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 世情怀。)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6.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题目中“始得”得的是什么?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 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 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始得的是游山的真正乐趣,始得的是自然风景提供的精神大餐,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六、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七、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得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我们不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点。

第四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请打开课本到86页。首先,我们先检测一下预习情况。

僇人 惴栗 施施而行 颓然 茅茷 萦青缭白 衽席 培塿 岈然洼然 攒蹙 遁隐 若垤若穴 冥合 颢气 引觞满酌 箕踞 斫榛莽

二、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革新集团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本文就是被贬永州时所作。

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柳侯祠》 这样的情形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中国许许多多的文人都曾遭遇过同样的情况——被贬谪。在我国有这样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家不幸文章幸。柳宗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

今天我们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的作用。

四、解题

1、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先确定从文体,这属于哪一类的文章?

明确:游记散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写景抒情,托物言志。

2、对于这类文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

(提示)初中时期,也是柳宗元写的,其中有一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明确:《小石潭记》

3、是,《小石潭记》,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同一系列的文章,他们和另外六篇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是中国游记散文的奠基作。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按照《小石潭记》题目的内容,把《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题目可以简化为《西山游记》,可以这样呢?

不可以,为什么呢?

4、那么我们来看《始得西山宴游记》比《西山游记》这一题目多了什么信息内容呢?

始得和宴

5、这两个词分别作何解释呢?

始得:开始获得。第一次游赏西山的美景,透露出意外、惊喜之情。

宴:快乐(提示:宴有三种解释,1、用酒饭招待客人;

2、乐,快乐;

3、安逸、安闲)

四、文言常识

有始得,就有未得;有安,就有不安。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一下,作者是如何写西山之游的。翻译„„

(1)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这里是刑辱的意思。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到 趣,通“趋”,往。(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10)四望如一(四,名词作状语,向四面;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 古义:漫无目的,随意

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是:代词,这个

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顺接连词

5)颓然就醉 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

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 古义:于:介词,从。是:代词,此,指这次游西山

今义:连词,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7)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8)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记。

今义:志气、志向。(4)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5)一词多义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五、理清思路

第1段: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

谪居永州,漫游诸山

第2段: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六、文本解读

A、游诸山是的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追问)这一种怎样的游玩情景呢?能否有同学能有你的语言或动作来描述一下这8个字。

缓慢的行走,而且漫无目的。是不是这个样子,垂头丧气,毫无兴致,旁边的风景与我无关。所以从这8个字中我们得出柳宗元游诸山是一种消极的,任意的游玩。这样的游玩结构可想而知。能发现身边的风景吗?

“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游玩的醉态是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这里的“而”字都做承接的解释,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到了众山之后,作者是为了游玩而游玩。没有看身边的风景,其结果可想而知。“举杯浇愁愁更愁”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

B、游西山的方式是过,缘,斫,焚,穷,攀,遨这7个动词,过是渡过,要穿过河流。缘沿着,路途不好走,斫是砍,这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攀说明山高,而且没有平整的路。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路途,并没有影响作者的兴致。可见作者是积极主动地去游玩西山。

C、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D、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

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E、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回答:为什么西山能排遣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

(1)西山的特立不群,让作者眼界豁然开朗。(提示)西山与诸山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在文章找到一个形容词来修饰下西山

特立(追问:特立二字做什么解释?独特卓立)

(2)为什么特立不群就让作者心情由悲变为喜了呢?(提示,登上西山后作者看到了什么?)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正因为其高峻不群,使得作者登上山之后眼界豁然开朗,所以作者的心情就愉快了。但仅仅是这样吗?

不是这样的,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参考老师发现的资料,再来看看西山的特点,作者与西山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都是卓立不群的。西山高出其他的山,是不与培喽为类,而作者是君子,不与小人为类,所以西山是作者的人格象征,作者游西山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1)、西山的高峻不群使得作者的眼界豁然开朗。(2)、全新的西山给了作者全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3)、西山的游玩使作者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F、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G、“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串全文的作用

平日的游览,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而西山景色新异,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是作者第一次真正的游览,所以在题目上冠以“始得”二字。“始得”二字为全文的线索,有贯穿全文的作用。H、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用游其它山水时的心情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七、写作特点

比照映衬

以“未得”的遗憾,反衬“始得”的惊喜

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对比 万物的渺小与西山的“特立”之比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本文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

作者借景抒怀,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句式整齐多变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八、总结

作者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第五篇:《始得西山宴游记spa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一、导语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在车马喧嚣之中,身心疲惫之时,我们要给心灵放个假,留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个空间,用素净明澈的心静静地看外面的世界,谛听自然与心灵的物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试着共同走进他笔下的永州山水,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谛听他与自然的一段心灵独白。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三、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一)、先请同学朗读文题,明确断句——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再让同学解题:“始得”为何意?“始”字作何解?“才”“开始”解。“始得”定下了全文叙事基调,同时表露了第一次游赏的欣喜。这一点,学生很快就能解释出来。“宴游”何意?尤其是“宴”字如何解释?什么是真正的“游”?原来“游”要尽兴,即“宴”。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段:泛写平日之宴游。

1、写被贬——点明自己的身份、处境和心情。

2、写漫游——泛述平日游览、宴饮的情景。

3、总结议论——从平日游览的感想,过渡到对西山的赞叹。第二段:详写西山之宴游。

1、写“始”——发现西山。

2、写“得”——攀登西山。

3、写“游”——游览西山,笔墨在写山。(1)写西山上所见之景。(2)即景抒情。

4、写“宴”和“记”——宴饮西山以及作记的原因,笔墨在写人。(1)写宴饮之情。(2)就事抒怀议论,申述作记原因。

四、初步疏通了文章的意思以后,请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章中哪一句话能回应题目中的“始游”?

学生经过思考思考,很快找到了这一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于是乎始。

(二)、“向之未始游”指的是文章的哪一段?“游于是乎始”指的是文章的哪一段?

(三)、“向之游”是如何游?请你找出来。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追问:A.“施施”“漫漫”分别是什么意思?

B.这是说“行”“游”。你能想象作者游历山水时此时的神态吗?

C.这句话是说明什么?作者游历时的心情以及他对游历的态度——随意率性,是消极被动的。

D.作者对出游是抱着怎样的心理的?——寄情山水,达到消忧解闷的目的。那么,作者这样的出游态度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吗?

(四)、作者游历了永州的哪些地方?作者没有作具体说明,只是概括地写: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

这些地方能消忧解闷吗?特别引导学生体会:深林,而非森林。“深”为“幽深”之意。“幽泉”之“幽”是何意?——幽暗

引导学生回忆《小石潭记》中的“四面竹树环合,悄怆幽邃,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为什么要匆忙逃离这个小石潭呢?游小石潭给作者带来的是什么心理感受?倍感孤单、凄凉。这与他出游的本意——消忧,显然是不相吻合的。

作者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到了某一地点,并没有真正地去赏景,也无心思去赏景。可能这些景色大同小异,并不能给作者带来真正的心理愉悦。

(五)、那么,他是怎么游的呢?

学生回答:“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作者丝毫没有欣赏景色之意。坐、醉、卧、梦、起、归。这就是他游历永州其他地方的态度。

(六)、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丝毫没有减轻内心的心理负担,根本没有起到消忧解闷的目的。

(七)、作者特别写到“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你能揣测出作者做了一些怎样的梦吗?有所思,会有所梦。

正因如此,所以作者说,未始游。身在游,而心归所想。游,只是一种表面文章而已。所以,尽管游历了不少异态之山水,作者的心里感受还是“恒惴栗”。那么,什么样的游才是真正的“游”呢?

(八)、作者是如何游历西山的?他的游历方式较之以前有着怎样明显的不同?

1.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的比较(可从游的过程、对象、结果,或游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较)始前游 西山游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任情)过、缘、斫、焚、攀援(积极主动)

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意)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其中,眷恋不舍)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雄奇特立(境界开阔、荡涤心胸)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的解脱与自由)

比较西山之游与“向之游”的不同点。西山之游是积极主动的,而之前游是消极被动的。上西山,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困难?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九)、“攀援而登”——写其登山之艰难,“箕踞而遨”——写其登山以后的动作。

(十)、你能想象作者西山以后此时的心理吗? 引导比较:之前游的心理。之前是:坐——醉——卧——梦——觉——归; 西山游:踞——遨(赏景)

(十一)、作者赏景,看到了什么?作者细写登山以后极目远眺之景,一览众山小。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十二)、作者的心胸也随之开阔起来。他的心里此时获得了怎样的愉悦?有着怎样的心理感受?

然后知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开释,与万化冥合。达到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高度融合的境界。这不就是庄子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吗?

(十三)、那么作者为什么面对西山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呢?高大险峻的西山代表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人生追求?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诗歌——《江雪》。诗歌中所描绘的钓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不畏严寒、傲然不群、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越挫越勇的形象。西山正是作者人格的追求。人,就要像西山那样巍然屹立。

(十四)、作者有了这样的心理感受,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与前根本不同的。请你说出其不同之处。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追问:此处作者的喝酒方式与前有着怎样的不同?为什么? 倾壶而醉:借酒消愁,喝整壶的酒,且一下子喝光。

引觞满酌:倒满一觞,慢慢地喝。为什么要慢慢地喝?赏美景呀!

颓然就醉,是因为喝酒之故吗?非也!更有美景使作者陶醉其中。故而会有“不知日之入。” 作者留恋眼前之景,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忘返?

(十五)、作者怎样借景抒情(重点)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十六)、请学生总结:作者所写的两段文字前后所构成的关系:(重点)

对比。如何对比?请从游之方式、游之对象、游之心理感受等加以总结归纳。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敷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名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继续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似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文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小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似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以梦。意为所极,梦亦同趣。觉而归,归而起”。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以后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是使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3)附记日期。

就“始得”二字引出对文本的分析研读。分析时围绕一个大问题:如何理解“游于是乎始”一句?(为什么说这才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有什么区别?)重在比较此前之游与西山之游的区别,让学生从一、二段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比较。在讨论比较的过程当中,就学生发言的情况,随文分析一些小语段和子问题。

(省华中语文组

蒋辉华)

下载始得西山宴游记 - 扬中树人欢迎您(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始得西山宴游记 - 扬中树人欢迎您(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温溪高中王秀珍高一(4)10月24日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二】重点难点: 体味......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设想: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写的著名的“永州八记”的首篇,它被誉为“游记之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极写西山之“怪特”,登西山壮观天地,把自然与个......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一)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出了观山者的三重境界,文章含意颇深,思绪绵远,感受独特;反复玩味,启示无穷。一、看山是山。文章开始写作者为“缪人”后初次......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4)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文意。2、了解作者,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绪和感情。 教学......

    《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特点

    《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特点柳宗元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游记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的游记散文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注重对景物客观细腻地描写,同时他又将......

    始得西山宴游记(精选五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2)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5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柳宗元(7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