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校长的离任演说[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06:3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玉良校长的离任演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玉良校长的离任演说》。

第一篇:杨玉良校长的离任演说

尊敬的喻云林局长,尊敬的杜玉波副部长,尊敬的徐泽洲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以及海内外所有校友们:

首先,我要对许宁生院士来到复旦表示热烈的欢迎!我相信,在复旦大学党委,在朱之文同志和许宁生同志的领导下,复旦大学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我跟许宁生同志很早就熟悉,所以我完全有信心认为,在他的领导下,复旦会发展得更加辉煌。

回首这近六年的时间,用中国人的一个成语来描述,就叫“白驹过隙”,也就是一匹白马,在门缝间一闪而过。但是当我醒过神来,又发现这还不完全是一头白驹,它是斑马,是先过了黑色的条纹,然后再过白色的条纹。再仔细看一下,我发现这个黑色条纹还是涂抹上去的,因为它其实还是一匹白驹。更何况,在现在的网络时代,涂抹起来很方便,抹成黑的很容易,抹成白的、红的也都很容易。然而,不管怎么涂抹,它该有的颜色还是本来的颜色。总之,对我来讲,时间确实过得太快了。或许,这种感觉才是一种真实。因为,如果你觉得无所事事,时间多到花不掉的话,如果你是一个时间的“富有者”的话,那么恐怕你可能只是生活在虚幻当中。

2011年9月以来,朱之文同志来复旦担任党委书记的三年多时间,我认为这是我工作最舒心的三年,也是最快乐、最痛快的三年,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如果说得再重要些,我觉得这三年将会成为复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所以在这里,我要向朱之文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要向复旦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们表示感谢!当然,我还有很多要感谢的,包括教育部,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复旦的支持。

我曾经说过,复旦在我的心中份量很重,是我终生的精神家园。所以只要为了复旦的发展,我一定会主动去做有利于复旦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只要为了复旦的发展,要我做什么或者不要我做什么,我都没有二话的。

我也想过,到底什么东西才是真正值得留恋的?我想了一下,不是金钱,因为金钱你带不走;也不是地位,地位可高可低;更不是位置,位置总会有上有下;尤其不是大学中所不应该有的一种前呼后拥的感觉,我觉得这是最为低俗的。我感到,最值得留恋的只有那一份情感,这份情感是同事之间的、师生之间的,也包括对家人的情感……尤其是作为复旦人,这更是一份对复旦的情感,以及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情感。

我上任的时候,心情感到无限的沉重,既是因为压力,又因为严峻的现实。但是在今天,我有一种莫名的轻松。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在任职期间,我有了外孙和外孙女。所以我只想说,我只愿在这块土地上,当一个“中国人的外公”!通常来讲,我将这份情感深深地藏在心里,只有必要的时候才会迸发!

我出生于一个非常贫苦的农民家庭,不是书香门第,没有任何所谓的家学,但是中国传统而又朴素的家庭教育告诉我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一个基本道德底线。所以,我痛恨一切形式的贪污腐败,尤其是高校当中的、知识分子的贪污腐败,因为高校的贪污腐败会毁掉一个民族的脊梁骨。但是复旦需要发展,我们需要向前看,考虑到大局而有许多事情暂时还没做,也有很多该做而来不及做。但作为校长,我觉得我做了我该做的。至于其他,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凡是贪污腐败分子,必定无可逃遁!

我向上级领导们做过承诺。我说我会不动声色地配合做好复旦校长的更替工作。今天,此时此刻,我觉得我可以释怀了,也没有必要“不动声色”了。

我也曾经向领导庄严承诺过,在这里我也要向大家庄严承诺,我一定会支持许宁生同志的工作,支持朱之文同志的工作,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复旦的发展才来到了复旦,更何况我们所有的土生土长的复旦人更应该如此。

当然,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的人很多,要感谢的事情也很多,但我想在这里就省去了。因为过渡滥情的感谢只会有损于这个庄严的时刻。我也不打算对我以往工作做任何的回顾,因为今天是复旦的一个快乐的时刻。我所做过的都已经留下,我不应该有任何所谓的怀旧或者是悲情的感觉。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需要我们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可能见到更大的成效。

此刻我也不想谈对复旦大学未来几年工作的期待,因为我非常确信许宁生校长、朱之文书记早就了然于胸。

所以,我只想用我在上任时就职演讲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讲话。我上任的时候曾经用MIT校长康普顿的一句座右铭:

“当你离开每一块营地的时候,它都应该比你初到的时候更加美丽。”

我是否做到了?或者是部分做到了?或者是根本没有做到?或者是变得更为糟糕?。我只能说,我努力了!我不可能在这里妄自加以评价,让历史来回答才是我应有的耐心。

愿复旦的未来更为美好!

谢谢大家!

第二篇:复旦校长杨玉良

复旦校长杨玉良:人文阅读是一种德性的体现

2013年05月06日 06: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近日举行的复旦大学读书节开幕活动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发表了“人文·读书”的主题演讲,他提倡通过深阅读的方式进行人文阅读,同时也指出,“当下人文阅读的衰微”要引起人们的警觉。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校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氛围。“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认为气首先是一种德性,这种德性主要是张扬人性善的一面和有灵气的一面。”

“德性也涉及到道德,我不想成为一名道德说教者。”但是,杨玉良同时指出,现在把道德制高点当作贬义词来用,这是“明显的道德虚无主义”。对此,杨玉良试图用三种类型的“理性”概念作为说明,“一种是道德理性,它有关人类的价值观,实际上是说你怎么做是善的,怎么做是恶的,这是理性的最高层面。”第二个是“科学理性”,代表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当我们扔掉了道德理性,那就只剩下工具理性。”他批评这种为达到某一目的通过设定途径的理性,因为它会导致“赢者通吃”的情况,“不管赢得多么卑鄙”。

会场上,杨玉良多次提及“心中的魔鬼”。他很赞同一位影评人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解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一个人干了坏事,我们先不要说这个人全是坏的,我情愿把他认为是他心中的老虎出来了。”而通过恰当的阅读可以达到改善的目的。

对于目前社会上“去常识化”的现象,杨玉良反对浅薄化的炒作,“在当下的学术评价体制与环境下,总有很简单的常识被炒作,而且还是有相当教育水准的人。”因此,要通过博雅阅读,追求专博并立的自我完善。

说起自身的阅读,杨玉良还透露,他最近在读的书是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和阿瑟·克莱曼的《道德的重量》,关于这两本书,他认为前一本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从天使到恶魔的变化,其中折射出人性中,“群体力量远超过个人力量”。而后一本书,则告诉他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危机与无常。

在学生提问环节时,杨玉良也被问及类似的问题,他表示在他的藏书中,10%的书与他的专业相关,30%的书是工具性的技术书籍。而另有20%的是经人推荐的小说,其中国内文学包括最近在看的贾平凹的《带灯》和《古炉》,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酒国》也有涉及,而与他同乡的作家余华的书则是每本都读过。

第三篇:复旦大学杨玉良人物

政管1004.学号:201027920402陈飞

分析杨玉良

2009年1月,杨校长踏上了复旦大学校长之路,本人花费了近2个小时,观看了杨玉良的生平,观看了他的一些言论,以及一些新闻,终于决定从杨校长着手,来开展我的作业,分析复旦这所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办学府校长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以及对大学的看法,和学术方面的看法。

杨玉良,1952年出生于浙江海盐,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留校工作。1984年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获博士学位,并荣获中国化学会首届青年化学奖。1986年,留学联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成为国际著名学者Spiess教授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博士后。1988年,回到复旦大学工作。1993年晋升教授。1999年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批特聘教授。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连续两次任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2008又被聘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1993年以后,历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分子科学系首任系主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99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9年1月任现职。(摘自复旦大学校网),从以上简介可以看出,杨玉良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学联邦德国之后,开始发迹。

网上传闻杨校长作假,说自己1988年获得联邦德国Leibniz大奖,但是我却怀疑,他本人应该不太可能说出这种话来,因为从他的言论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崇尚和坚守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的人,不太可能进行学术作假这种事情。杨玉良曾经称我们的大学应该具有了大学精神有所消散,而且承认现在复旦大学大学精神比起50.60年代的复旦,甚至30.40年代的复旦是有所消解的,他公开宣称对现在的复旦现状不满,批评学校的教师,领导,学生,变得越来越世俗,批评高等教育体制,和SCI制度,使得中国大学出不了学术大师。试问这样一位坦诚的人,怎么可能做出这等低劣的事情?并且显的很明目张胆的低劣?

杨玉良称,大学的回归和坚守比起改革更为重要,回到大学应该承担的使命,而不是学生为了就业而学习,老师为了让学生就学而教学,教授为了SCI和课题项目而研究学术,却忘记了,做学术是他们一切的出发点,杨玉良崇尚一个纯粹的学术殿堂。这里也说明杨玉良在学术上是锱铢必较的人。

接下来谈一谈杨玉良的办学理念。杨玉良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功利就摆在眼前,学生要就业,老师也有职称和收入的压力,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现在我们学术至上的精神坚持得不够。再看看当年西南联大,那时学者也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啊,但当时为什么就能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所以说,现在缺的是精神。

作为教育来讲,就业是一个结果,但不能把就业作为目的,本末不能倒置。就业不是一个学校能包揽的,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关系。经济不好了,岗位就少,就业可能就有问题。就业还和学生自己的选择有关系,如果不一哄而上,我们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架构,就业也会得到改善。当精神虚脱后,大学就开始过分地赶时髦,成为服务站。

大学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传统。世界一流的大学表面上看起来都显得很保守,剑桥、牛津、耶鲁都是以保守著称的。

所以,大学教育不能纯粹为了就业。学校教得好不好,学科布局合理不合理,招生太多或太少,社会经济情况如何,企业的用人理念,学生的选择和就业观念……一系列的因素决定了就业的情况。社会上现在有种不良倾向,把就业都怪罪于学校,这是不对的,学校只是负责各环节中的一部分。高校不能像农民,今年大蒜好卖就种大蒜。

我反对现在大学从边缘移向中心的观点。大学不是边缘也不是中心,它有自己的位置。这里可以看出,杨玉良的教学理念与复旦的校训“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以及学风“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是所吻合的。

杨玉良还主张废除现在对大学,以及大学老师,教授的一些定量评价指标,比如SCI论文。他举的例子是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论》,现在这本书成为了经典著作。但他讲课非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后向大家告别,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经离开教室很远,学生还在鼓掌,为他的学术精神而鼓掌。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他们回答,要这个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

他排斥现在的一些所谓的“大学排行榜”,担忧繁琐的评价指标、严密的操作程序、定量的计算方法的评价体系会遏制学术研究的灵魂,并且制造出大量的“学术泡沫”,鄙视一些大学主动,半主动的配合,并且产生与“大学排行榜”相对应的评价,评估方法,批评某些大学为了撑场面,聘请一些“大师”做兼职。

这说明张玉良的一位务实的校长,他以出真正的学术成果为目标导向,而且复旦大学现在也正在尝试为了废除不符合科学精神和学术传统的学术评估和评价制度,净化“学术空气”,努力并且艰难的推行者改革,和回归。

最为一个优秀校长需要做些什么?复旦应该培养出怎样的人才?杨校长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首先复旦培养出来的学术应该具有全球视野,非常开放的心态,其次要对本专业有深入的理解,否则你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第三伦理道德标准要高,最后需要有适当的口才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对自然和人文必须有批判性的理解。

而优秀的大学校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当社会出现失范的时候,大学校长和他的教授要出来发警示之言。第二,大学校长是社会道德的楷模,自己不能失范、失德。第三,大学校长是大学使命和传统理念的守卫者,包括新的传统的创造者,是一所大学精神的代表。第四,大学校长是这所学校学科宏观布局的总设计师,具体如何办好一个学科则是该学科的教授与专家的事。

而如何做到以上四点,杨校长也给了我们明确的答复,第一,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因为世界上是没有大学校长这个专业的;第二,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写作;第三,必须要给自己有冷静思考的时间;第四,必须是全校教职工的校长,不是新闻媒体的校长,也不是上级官员的校长。

总之杨玉良校长,是一位的为人上值得学习,在学术态度上值得尊敬,在教学理念上令人崇尚的好校长。

第四篇: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杨玉良校长演讲整理稿

大学使命与当代青年责任

杨玉良校长(2009年3月31日)

一、大学的使命

1、大学的使命在于传承

大学担负着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的任务,这个似乎是大家比较有共识的。大学的这个任务决定了大学是世界上非常特殊的组织结构,和政府或企业都不一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有这样一股思潮,说大学校长不是简单的管理大学,而是要经营这所大学,注意用了“经营”这两个字,这是差别很大的。但是很快就遭到了一大批人的反对。因为你这所大学如果你去经营它的话那么就相当于你把这个大学当做一个大型的公司。如果把大学看成是一个大型的公司的话那么大学是非常的大。即使是世界五百强,也绝对办不出像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这样一所规模很小但是很有名的大学。

从一个大学来说,他是一个民族性极其强的学术型机构。为什么我要讲这个民族性。因为曾经我们国内有这样一种思潮,认为我们应该把国外一流大学当做我们办大学的一个参照物。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把所谓的一流大学当做我们办学的模板,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就忽略了大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民族性极强的大学。我记得大概十年以前,国际上一个大学排行榜把北大排在了第十七位。那是非常高的。但当时的一些教育学者包括北大一些保持非常清醒的头脑的教师,他们讲如果你要数一数科研成果、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这些硬指标的话,那么北大根本算不上是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但是如果你要看一个大学在这个民族的文化以及在这个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话那么全世界没有一所大学能起到像北大起到的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包括北大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和钱理群教授他们写过文章,他们非常清楚北大为什么能排到这么高的名次,原因就在于在一个如此巨大的民族崛起过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还承担着培养人才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大学所要做的工作一个就是要把思想、文化系统化,这是大学的教授在做的事情,规范化并且把它传授给学生。因为思想文化需要人对它进行总结规范化,这样就可以变成课程进行传承。这样就是把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文明、精神进行传递,这个传递是学者们先进行研究然后才能传递的。在大学里面,老师和学生共享着人类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吸收着人类最广泛的资源,用人类文化和一切人类知识财富来充实我们大学生的头脑。他们不仅学了专业知识,比如说医学的、化学的、物理的等等,更应该为其一生的精神成长打下基础。

同时,大学培养的学生继承着将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任务。任何专业,请大家注意这不仅仅指的是人文社会学科,实际上包括自然学科医学在内都要起到这个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复旦在前些年开始了通识教育。虽然它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但是我认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因为大学尤其像复旦这样的一所大学,培养一个人的精神观念那将是我们大学的最最重要的任务,而传授专业知识固然也重要,但是首先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有德性的人。

英国著名教育家Eric Ashby经指出,任何大学都是遗传环境的产物。实际上,环境是外部力量来促成大学的改变,所谓的遗传是整个大学在坚守和传承道德。所以它处在这样一个平衡的状态下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更重要的作用是传递积淀和创造人类文明。所谓传递与积淀人类文明,你得保护她。

保守不完全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的话保守就是坚守的概念,要坚守道德坚守学术。大学的这个保守的文化品格使得大学非常的稳定而且非常有力量,是世界上所有机构中最稳定的。这种稳定来自于大学的自信,自己所采取的镇定自若的态度,也源于大学本身自己的自尊和自贵。

当然,大学也不能脱离现实。我说过,它另外一头的力量实际上就来源于整个环境对它施加的外力,促使它变化。但是从保守性来说的话,大学尽管不能脱离现实,但我们又必须要和世风和俗流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经常讲大学要远离尘嚣,所以她与社会要有相当的介入和接近,但是不能完全混为一谈。前些年有些说法,要把大学的围墙拆掉。如果它只是物理的围墙,我觉得应该拆掉,但是大学的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这一拆以后,大学存在的价值就没了。这样保持大学的宁静和保持大学的清醒,大学不仅不可以随波逐流,更不能对世风恶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家可以看到有一些不良现象,如果你来衡量一下的话,这些年的大学,有不少有失规范的地方,国外的大学也有,国内的大学也有。大学应该是社会的一记清新剂、社会的中流砥柱,尤其在民族危难的时候和社会有失规范的时候,大学对精神的坚守显得极其重要。所以大学也只有在稳定宁静的环境当中,才能够排除各种纷繁和躁动的社会干扰,潜心钻研学问,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才能够一心向学,否则所受的干扰就太大。我刚才主要讲大学的保守性的一面,有些人说是引领社会,如果我们保守一点地说,我们不是去引领社会,但是我们要跟社会上的世风恶俗保持相当的距离,这样才能使大学保持清醒,这是它保守性的一面。

2、大学的使命在于创造

大学同时也具有它创造性的一面,大学还必须进行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创造,对已有的社会发展形态、文化和知识体系以及人类本身要不时地做出各种各样的深刻的反省,这是大学应该做的,所以她在跟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情况下,然后对社会、人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来对它进行反省。

人类的社会永远不是完美的,所以总应该有一批人,在非常认真地反省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现在文化当中的糟粕是什么。如果我们不做的话,就丧失了大学应该担负的文化建设的责任。反省实际上一方面是批判,一方面是创造。大学不仅要回答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说当今的金融风暴和社会的道德问题等等。这是现实,我们要进行讨论,要进行反省,而且大学要为这个讨论提供思想的武器,它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发发牢骚,这是大学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候最最重要的方面。但是将来我们也不排除有一些大学教授,他没有起到这个作用,比如说他在课堂上可以煽动学生的情绪,但是他没有为他所批判的问题提供思想和理论的武器,那么这样的教授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不是一个节目主持人,他不应该如此的煽情,他应该为学生提供分析这些问题的思想和理论武器。在当今中国,我们要对未来的中国和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给出我们的回答,就如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中提到的“大学要仰望星空”。这些问题看来好像跟当今的问题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它可能是非常纯的理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恰恰是为民族、国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精神资源,也就是说,我们创造了新的精神资源、新的思维方法,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大学具有极其革命性的一面,或者说创造性的一面。

大学在一个保守和革命、坚守学术和创造之间维持着一个张力,而这种张力是必要的,如果大学完全偏到复古,大学也丧失了你的责任;如果大学忘记了传统,如果想完全流俗,那么也是丧失了大学的责任。实际上,好多高等教育研究专家都认为,大学的这种坚守性,或者说保守性,以及她的革命性,或者说创造性,实际上构成了大学之魂,大学的魂就在这里。

3、大学的使命在于服务

除了这两个功能之外,大学还有第三个功能,第三个功能实际上是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是一个新增加的功能,如果你去念纽曼(Newman)的书《大学之理念》,他这个书里不会明确地提到我下面要提的,就是大学必须服务于国家与社会。我们并不认同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功能划分,因为教学不等于培养人,教学和教育不是同一回事,科研也不等于培养人,因为科研必须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你才能真正地培养人,所以我更情愿用我前面的说法,就是大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大学对新的文化的创造,以及大学对社会的服务,这三大功能来看大学的真正的使命和功能。

说到大学的历史,为什么会把服务国家和社会这一点加上去呢?实际上这个特征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有点像我们先秦战国时期一样,所以孔夫子当时就要教育,说礼崩乐坏,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是这个样子,就是人类心灵当中邪恶的一面得到了巨大的爆发。在那个时候,全世界为了反对法西斯,所以在很多国家尤其在美国的一些大学,他们也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所以政府给了这些大学很多资源的投入,希望他们为这场反法西斯战争服务。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在这场世界性的竞争当中崛起的,因为他们发明了雷达,使得德国人的飞机还没有飞到伦敦上空的时候,就可以检测出来。所以自从政府介入到大学以后,大学就带有更多的国家意识。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后,大学又扩展它另外一个功能,实际上就是跟工业界、实业界的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大学里头一下子建设了两三百个和工业界联合建立的工业实验室,因为这个时候人们对科技知识以及各种其他的知识,它能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有着充分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所以大学就扩展了这一方面的功能。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国的大学马上就开始反省,他们认为在这一头走地太远了。

所以加州大学的原来的校长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在《大学之功用》这本书当中就认为:“今日之大学主要的功能不止于教学与研究,并且已经扩展到服务。”事实上,大学与其所处的社会的关系,就是一种服务的关系。所以他认为大学就是服务社会的。但是总是希望及时地就社会的需求做出反应,为满足这些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以各种方式对自身进行功能调整。

而我要说,有些调整是应该的,而有些调整是有问题的,大学服务社会的任务也应该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社会发展当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卫生、国际关系等等诸多问题,实际上都需要依靠综合的、并且非常深奥的知识来予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事实上,要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大学,因为只有大学有那么综合的知识和一批学者在里边研究非常深奥的问题。其次随着社会、国家和国际上各种竞争局面日益加剧,所以知识和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所以作为知识的积淀、生产、传播者和人才培养的机构,大学必须为一个国家、民族乃至社会提供知识和人才的服务,大学也将为此为自己谋得一个更加合适的发展环境,因为一所大学你要获得政府的支持、获得社会的支持、获得民众的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与政府、工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结合十分紧密,大学成为整个社会知识工业的中枢,所以有些大学有些自大,他们说,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也不是一个万能者,她不可能承担社会上所有的责任,正因为大学把自己挪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认为大学就是社会的中枢,所以大学就会遭受到社会各方面对她的诟病,任何事情都说你大学出了问题。就像我们国内近些年来关于大学的讨论,关于教育的讨论,实际上就带有很强的这种倾向,当你把大学或者把教育强调地过头的时候,社会上就会用这个过头的要求来衡量大学或者整个的教育是否实现了这个目标。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认为自己的大学已经堕落成为“服务站”,不是说为社会服务是错误的,但是它自己堕落成为服务站,人们怎么样来评价“服务站”呢?他们说,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政府需要什么,大学也就给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你大学也就给什么。这样的话,大学就渐渐地过重地社会化、政治化、市场化,大学和社会之间必须保持的清醒的距离就丧失了,我前边说的大学保守的一面就丧失了,这样必定导致学术精神或者我们说“象牙塔”精神的丧失,所以有好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学从办起来以后,就从来没有出现象牙塔精神,如果确实这个情况的话,那中国的大学对学术精神的坚守可能比美国欧洲的大学更加重要一点。

为什么“服务站”这个想法会使得美国的大学沿着这条路走得很远呢?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服务站”能够为大学带来财富和各方面的知识。实际上大学的这个做法是有点媚俗的。所以,这种服务站理念它所带来的祸害,我们不能忽视;也就是它对学术精神和道德的削减。大学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媚俗、媚众,也就是媚大众,或者媚上的这种陋习,这就使得大学本身独立的精神有所丧失。因此,这样的大学就受到了很多学者,乃至大众的诟病。当时,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Hutchins)在上世纪70年代时,对大学“服务站”的做法提出了非常严肃的批评。

因此,为了维持大学的精神品格,需要保持大学本身应该有的稳定性和宁静性。我们不能老是说改革,改革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实际上改革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我们必须知道这一点。所谓改革你改回去也叫改革,往前改一个新的也叫改革。但是如果说你把改革完全认作是一项全新的东西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可能当今对大学来讲,改革固然重要,但是或许更重要的是对一些大学精神的回归。

二、大学生的责任

1、大学生的第一责任就是学习

1912年,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在严复辞职以后代理北大校长,在他的就职演说当中有这样一段话,“诸君皆系学生,然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严明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诸君在此校肄业,需尊重道德,专心学业。”这段话要我们不辜负“大学生”三个字。你要尊重道德,不辜负学业。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有变,这是我们所需要坚守的。

1919年,英国的教育家Whitehead,他又是个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哲学史》的作者罗素(Russell)就是他的学生。他1919年说过一句话:“归根结底,作为学生,你们必须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我刚提到的香港大学的前校长金耀基在一篇题为《大学之功能与大学生的责任》当中也提到,“当一个青年进入到大学以后,他就被赋予了一种责任,即他应该以充实的学问为责任,他应该沉浸在理性的精神当中,于图书馆、实验室、教室里与教师一起,在知识的大洋中做创造性的航程。”所以学习是学生一进入大学的职责。

最近我收到一份调查报告,说我们有些学生进入复旦以后找不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导致学习成绩出现不及格。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学习的动力哪里来,只要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学,为何来到复旦,就马上能找到答案。我想可能是因为有些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方式和大学的学习方式,因为和你们在高中学习的有巨大的差别。

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每个学生都要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来到复旦上大学,你为了考大学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复旦大学,所以我希望大家非常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尽管可能每个人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五花八门的,但是你归一下类的话,没多少大的差别。有些学生为了毕业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比如说他不喜欢体力劳动,要找一份白领的工作,所以他要上好的大学,因为会比较容易找到这样的工作,尤其在现在就业问题似乎有点严峻的前提下。有些人会毫不忌讳地回答,我为了毕业以后能够赚大钱,这个在国内外都一样;也有一些纯粹是为了取悦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也就是让父母亲和亲戚朋友觉得很荣耀,自己的孩子考取了复旦、北大、清华;也有不少学生对他所选择的学问有非常大的兴趣,或者说有着更大的报负,他意识当今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性,他意识到这个国家民族依然有很大的危机在,他想对此负担责任,所以他来复旦学习。当然这个几种答案不是说每个人只有一种,而可能是几种交织在一起,但是看哪些东西是占了主导地位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比较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李登辉先生对于为了前面的那些目标而来求学的不是很赞成。我想即使在现在,我们复旦的历任校长,也不会对因前面的那几种理由来上复旦大学的学生投以非常赞成的眼光。事实上在国外也是,德国的大学是非常鄙夷那些为了谋生而求学,因为你去掉了为了谋生而求学这个纯粹的目标的话,那么你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高尚性,你对学问就有一种尊崇的概念。

2、大学生应保持一种理想主义 一般来讲,年青人是很有理想主义的。一个人年龄大了就会老于世故,所谓老于世故就是缺掉了理想主义的成分。我认为理想主义不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这些年在我们国家带有一定的贬义,人们认为它和“不食人间烟火”似乎是一个同义词,这是错误的。

如果你有那个理想主义的情怀,那么你就应该认真学习,并设法让这个有缺点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人类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如果大家认真思索一下,我们整个人类所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比如现在世界上所存有的原子弹的量,如果爆炸的话可以把地球毁灭掉几十次,人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我们也应该认真地保护理想主义,为理想主义而学习,而复旦大学也会为这样的学生提供精神家园。你们同学间去接触不同高校的学生,会感到有一些差别,这就是因为大学的文化氛围。复旦的学生包括教师们,包括校领导,和其他周边高校相比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包括我自己在内。

理想主义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复旦大学校友王沪宁教授,他有一段话非常有道理,他说,复旦大学的氛围让我立刻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魅力,是复旦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对于人的人品和情操,理想主义也是好的磨石,越是敢于在这块磨石上磨砺的人,也就越会在生命中放出异彩,因此王沪宁教授提出“我们应该时时审问,我还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吗?”我觉得不仅是年轻人,包括我们年龄大的人,都需要审问自己这个问题。

1960年,有学者对哈佛大学1520名学生做了学习的动机的调查,就一个题目:你到哈佛商学院上学就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理想?结果有1245个人选择了为了赚钱,占到了81.9%,有275人他们选择了为了理想而到哈佛上学。有意思的是,20年之后,人们对于这1520名学生做了跟踪,让人大吃一惊,1520名学生有101名,成了百万富翁,而其中100名当时他选择的是“为了理想”。

为什么是这样?我想是因为如果没有理想,你就会感到学习的苦。理想主义是深藏人心灵深处的精神源泉。因为理想主义,在世俗干扰他的时候,他就能够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滋养生息,重新出发,有理想主义的人是一棍子打不倒,因为他有信仰。所以历来理想主义者面对挫折面对死亡,他都可以坦然处之,他相信信仰,所以才能克服困难。作为学生,有了理想,就会懂得怎样学习,为了什么学习。必须懂得尽管上各种课,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自己教导自己。台湾有位学者叫吴咏慧,他早年留学哈佛,写了一本书叫做《哈佛琐记》,人们认为这本书写得非常生动,而且深有体会。这本书栩栩如生地体现了哈佛那些人文学者的素养、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这本书里叙述了一个名叫John Rose的教授在哈佛讲课的情景。Rose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正义论》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法学、道德哲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和一些著作等身的学者不同,他只有《正义论》这一本著作。这本书是1971年出版的,全世界单单是研究它的论著就超过了5000多部,所以这本书显然是很有影响力的。在《哈佛琐记》里头,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Rose结束了一个学期的授课的时候,教室里的所有学生立即自发地起立鼓掌。Rose走出教室以后许久许久,学生们的掌声依然没有停下来。”作者忍不住悄悄问坐在身边的同学:“你们鼓掌要鼓到什么时候为止?”这个同学回答道:“让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能听到为止。”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第一,这个教授很有学养,学问过人,我相信他也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但是另一面,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要问问自己,还是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恐怕这也是一个试金石。当你面对一个品学兼优的学者,在他讲课结束后,你会不会站起来鼓掌?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鼓掌?这就代表在学生当中,有没有这样一种对学术尊崇的理念。如果你一心想着赚钱的话,我相信Rose的课不会交你如何赚钱,你也不会去鼓掌,因为他是讲哲学课的。

Whitehead对学生说过,你们不是一块让聪明的老师们随心所欲的捏成文化人的胶泥。我相信在座的很多都是独身子女者,父母对你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父母们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期望都加在了你们身上,不像我们这一代,父母对我们没什么期望。因为你们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在文革中丧失了受教育机会的一代,所以他们把受教育看得极其重要。因此他们对你们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这有好的一面,但是我想我们的学生应该清楚,你们也不是被父母随心所欲塑造成某个人的胶泥,因为你们要知道你们是在自己教育自己。

对于那些值得做的事情和值得想的事情,同学们还是要做到:一是要培养一种兴趣;二是要把这个看成一种享受。其实我们科学家在追求某个科学答案的时候,在别人看来是很苦的事情,但作为探求它的科学家,他没有感到辛苦,他觉得很有乐趣。所以对于任何一件事情,取决于你们怎么看它。再次引用Whitehead的话,你们不可能对你们正在做的事情发生兴趣,除非你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也就是说,渴望改变人类社会,乐于造福祖国人民,勇于赢得困难前进。

3、大学生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

大学主要是栽培普遍的理性和理想,平等、公正、和平等等,正因为这样,所以学生要去参加很多社会志愿者的活动。耶鲁大学也极其重视这一点,把他的学生派到社区去做义工,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的一部分。但是,大学的公平、公正、正义的理念,对纯洁而有朝气的大学生有启发和激励的作用,但是也有另外的一面,如果到现实中去,就会感觉到,现实不是这么一回事。

当现实和你的理想产生差距的时候的话,学生的素养在这个时候又是一个试金石,你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个时候,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的事件的话,就会难以容忍,慷慨激昂,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社会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我觉得这是他们的正义一面,大学生对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一般来说不会采取妥协的态度,因为他们比社会上的一般人更有的理想和道德精神的色彩,而且这种状态是世界级的。

我们的革命前辈李大钊先生故居有他亲笔写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所以这明显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当国家民族出现危难的时候,大学生总是冲在前头唤起民众。复旦的学生也是有此光荣的革命传统的。“五四运动”是北大发轫的,而“五四运动”在上海、甚至于讲南方的策源地和组织者是复旦大学,当时的复旦被视为新思想和新思潮的摇篮。大学坚守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是非常的清晰。

在日本侵华时,复旦的学生是组建了学生义勇军,组建了学生请愿团去南京请愿,逼着蒋介石当着我们复旦大学的学生代表,当面签字“保证抗日”,所以说复旦大学的大学生,在民族国家为难的时候,这个时候份额民族责任感是非常强烈的。李登辉老校长在当时提出了复旦的精神:牺牲、团结和服务。我有时候把这个称之为“S of 3S”,因为精神就是spirit,牺牲、团结和服务分别是sacrifice、solidarity和service。

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一个问题,我反复强调这是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期,大学生的责任实际上已经转换成国民的责任,是一个有着一定的知识、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国民责任。这套方式在非国难时期,我们的学生是不能用的。我认为是无为的,没有什么作用,没什么意思。

国家永远不是完美的,如果这时采取了激烈行动走向社会,实际上你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达不到的,结果就会出现向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情况。包括法国在内一些大学生的**,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辱没了大学的理性和尊严。如果像文化大革命这样,我们就走到了大学该做的事情的反面。所以要保持理性。

很多假革命中,大学生沦为了祭品。如果不是非常时期,而社会必须要大学生去鸣不平,这是对社会一种极大的讽刺,因为正常的社会应该有种调节的功能,用不到大学生采取激烈的行动。这也是学生的大不幸。服务社会是学生的功课之一,但是不是刚才的那种方式,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先生有过评价,如果让学生这样参与社会的话,那就是让学生莫名的承担了无限责任。

“五四时期”的蔡元培先生鼓动学生游行,因为要阻止巴黎和约的签订,导致了大量学生被捕,但是这些学生被营救出来以后,他说“你们一定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因为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以研究为第一责任,使大学成为文化中心,所以在大学当中学生应该不断吸收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能力,再对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要离开教室、离开图书馆、离开实验室的直接参与的话,这并不是社会对你的期待。这也是有识之士最近所呼吁的,要给大学一张安静的书桌,因为大学已经不够安静,我认为大学生责任在此。

最后我简要地讲一下大学对大学生为什么如此重视?而且大学生比研究生更重要。哈佛大学的一位历史学教授说过,哈佛之所以成为哈佛,全在于哈佛的学术;你们这些出类拔萃的学生聚集于此,这才成就了哈佛。一所大学的影响力就来自于学生的影响力,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要离开学校,留下的只是一下部分。耶鲁大学校长在新生的欢迎会上说过“耶鲁是什么,你们在座的就是耶鲁”。

大学生的存在在一所大学保守还是改革张力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所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Donald Kennedy在担任校长期间,每年就要给几个新生作指导。他发现这项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事实上,它有时是无可估价的观察方式,因为他找到了一个窗口,可以从学生的视角来观察这所学校。通过学生的眼光来发现大学里到底什么是管用的,什么是不管用的。这是他当了大学校长之后后来的感受。而最终要的收获在于,通过对这些聪明而又充满精力的年轻人发展私人交往关系,他们总是提醒我,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事实上大学真正的存在就是为了你们本科生而存在的。

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前校长Stern Kimpton说过:“我非常愿意告诉大家,我认为你们是这所大学里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到目前为止,我认为你们也是最有趣的部分。他说你们很重要,因为帮助你们培养自我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你们有趣,因为你们聪明伶俐,但是尽管有个别迹象表明你们并非那么样的聪明伶俐,你们有时很幼稚。”

我觉得这很实在。因为如果跟一个大学校长来比的话,可能你们在某些方面是比较幼稚,但是正因为这些幼稚,才能成为大学发展的主动性的,非保守性的一面。所以学校和老师就是要帮助你们克服这些幼稚里面不良的部分。要培养你们好的德行,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的进步,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培养你们。

说句实话,我希望我们每一个教师也能抱着这样的情怀来培养我们的学生。所以,最后我借用一句复旦人常说的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今天我们以复旦为自豪,明天复旦以我们为骄傲”。我相信复旦的每一位有理想的学生,你们将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所以复旦大学一定会以你们的明天而感到骄傲。

(标题为编者所加,文字略有调整)

第五篇:杨玉良 复旦大学校长、教授

杨玉良 复旦大学校长、教授---大学不能没有“精神围墙”

核心观点

大学要在“坚守”和“创造”之间维持一种张力。一味保守而偏至复古固然不行,但忘记传统而完全流俗,也就是放弃了责任。只有把“坚守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方能构成“大学之魂”

夏天来了,一批大学生将告别校园,一批新生又将走进大学。大学及大学的精神,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幸运儿”。

近些年来,大家都在讲大学改革,这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对大学精神的回归,同样不可忽视。曾经有个说法,要把大学的围墙拆掉。但我觉得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也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

大学担负着积淀与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任务。这个任务决定了大学是非常特殊的组织机构,和政府或企业都不一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有人提出大学校长要“经营”大学,结果遭到普遍反对。因为强调“经营”,就有把大学当作公司来进行商业运作之嫌。如果把大学看成公司,就会忽视了她在知识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方面的功能。

同时,大学也是民族性极强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国内有人认为,应该把国外一流大学当作我们的参照物。这在总体上是正确的,但绝不能简单地把国外的一流大学当作我们办学的模板,因为这就忽视了大学的民族性特征。比如说,如果要论科研成果、诺贝尔奖等“硬指标”的话,也许北大还算不上世界一流的大学。但如果看一所大学在她的民族文化以及在国家转型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话,那么全世界可能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北大、复旦等国内一流大学这样,曾起到过那么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特殊性还在于她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大学所要做的就是把思想和文化系统化、规范化,将其转变为课程,把它传授给学生,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所有文明、精神进行传递。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就曾说过:“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一个人的精神却更加重要。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指出:“任何大学都是遗传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促进大学改变的外部力量,“遗传”则是大学对自身道德与文化的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保守”的。这个“保守”有“坚守”之意,是要坚守道德、坚守学术。也正是大学的“保守性”,要求她在不脱离现实的同时,又与世风俗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远离尘嚣,保持一份宁静和清醒。这些年大学有不少失范的地方,根本原因就在于丧失了宁静与清醒,丧失了“精神围墙”。

大学要在“坚守”和“创造”之间维持一种张力。一味保守而偏至复古固然不行,但忘记传统而完全流俗,也就是放弃了责任。只有把“坚守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方能构成“大学之魂”。

下载杨玉良校长的离任演说[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玉良校长的离任演说[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典礼杨玉良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对一所大学而言,一年中有两个仪式最为重要,那就是新生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参加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代表着人生的一段美好时光,一段大学生涯......

    复旦校长杨玉良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复旦校长毕业典礼上为不能尽早安装空调鞠躬道歉 毕业季又一次到来。复旦大学 2011 届学生毕业典礼昨天举行,上午送别本 专科生,下午挥别研究生,6000 多名复旦学子告别校园。 复......

    复旦校长杨玉良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复旦校长毕业典礼上为不能尽早安装空调鞠躬道歉 毕业季又一次到来。复旦大学2011届学生毕业典礼昨天举行,上午送别本专科生,下午挥别研究生,6000多名复旦学子告别校园。 复旦校......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 2012年9月7日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学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杨玉良发表了一场重要演讲,演讲的主题为“重温关于大学的......

    复旦开学典礼杨玉良讲话.doc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对一所大学而言,一年中有两个仪式最为重要,那就是新生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参加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代表着人生的一段美好时光,一段大学生涯......

    根叔”卸任华中科大校长 离任演说

    “根叔”卸任华中科大校长 离任演说(全文)摘要:昨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宣布中共中央的任免决定,因年龄原因,李培根不再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职务。据教育部官方消息,昨日,中共中央组织......

    XX离任告别演说

    XXX调离XXXX告别演说 亲爱的同志们,兄弟姐妹们: 根据市局党组的安排,我马上就要离开我们XXXX,到XXX赴任。此时此刻,坐在我们朝夕工作的办公楼里,面对同志们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看着我......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在 2011 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让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在 2011 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