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古文100篇(下)
小古文100篇(下)
51、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52、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骘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53、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54、牛郎织女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逐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舆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55、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第二组
可笑之人,可笑之事
56、性缓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57、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其对立在此。”
58、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59、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60、虎与刺猬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猥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直至山中,困乏而眠。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醒,甚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 郎君且避道!”
第三组 英雄的本色
61、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62、卧薪尝胆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63、祁黄羊举荐
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xiè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 “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jiān,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64、公仪休拒收鱼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65、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第四组 聆听诸子的声音
66、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7、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68、仁者爱人
孟子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9、国之器用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70、得道者多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五组重温儿时的故事
71、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72、鸦狐
鸦本不善鸣。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鸦信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73、豺烹羊
盘古初,鸟兽皆能言。一日,豺与羊同涧饮水,豺欲烹其羊,自念无以措辞,乃强责之曰:“汝混浊比水,使老夫不能饮,该杀!”羊对曰:“大王在上流,羊在下流,虽浊无碍。”豺复责曰:“汝去年某日,出言得罪于我,亦该杀!”羊曰:“大王误矣。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豺则变羞为怒,责之曰:“汝之父母得罪于我,亦汝之罪也。”遂烹之。
谚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即此之谓也。
74、鹿照水
有鹿饮与溪边,自照水影,见其两角峥嵘,甚为自乐,惟恨四足轻小,颇不相称,甚不满意。正叹恨间,忽闻猎者带犬自远而来,鹿急为奔避,幸得四足轻捷,猎犬追至,鹿则逃入竹林,奈被两角阻挠竹上,欲进不能,卒之为犬所捕。鹿悔曰:“我尚恨其脚小,而夸其角长,不知救吾命者,脚也;丧吾命者,角也!”
75、杉苇刚柔 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杉苇朝夕相见。一日,其杉讥诮(qiào)其苇曰:“看你体如柔丝,性如流水,每每随风而舞,风东则东,风西则西,毫无刚气,何如我正直不屈,岂不快哉!”苇曰:“刚柔各有所长。吾虽懦弱,究可免祸;汝虽刚强,犹恐安身不牢。”
一日,飓风骤起,其芦苇左右掀翻,终无大害;而杉树早已连根拔起矣!
第六组 爱上四季
76、春
首 四 时,苏 万 汇 者,春 也。气 暖 则 襟 韵 舒,日 迟则 烟 气 媚。百 鸟和鸣,千 花 竞 发。田 峻 举 趾 于 南 亩,游 人 联 辔 于东 郊。风 光 之 艳,游 赏 之娱,以 为最矣。
77、夏
溽暑蒸人,如洪炉铸剑,谁能跃冶?须得清泉万派,茂树千章,古洞含风,阴崖积雪,空中楼阁,四面青山,镜里亭台,两行画鶾,湘帘竹簟,藤枕石床:栩栩然,蝶欤周欤,吾不得而知也。
78、秋
金风瑟瑟,红叶萧萧,孤燕排云,寒虫泣露,良用凄切。可爱者:云剑长空,水澄远浦,一片冷轮,皎皎碧落间,令人爽然。南楼清啸,东篱畅饮,亦幽人行乐时也。
银蟾皎洁,玉露凄清,四顾人寰,万里一碧。携一二良朋,斗酒淋漓,彩毫纵横,仰问嫦娥:“悔偷灵药否?”安得青銮一只跨之,凭虚远游,直八万顷琉璃中也。
79、冬
冬虽隆寒逼人,而梅白松青,装点春色;又感六花飞絮,满地琼瑶。兽炭生红,蚁酒凝绿;狐裘貂帽,银烛留宾;在尾兔毫,彩笺觅句:亦佳事也。至如骏马猎平原,孤舟钓浅濑:豪华寂寞,各自有致。
80、雪
天公翦水,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均,匀也;洞窗掩映,明也。宜长松修竹,老梅片石;怪石崚?,深林窈窕;寒江远浦,断岸小桥;古刹层峦,疏篱幽径;老叟披簑垂钓,骚人跨蹇寻诗;小酌清谈,高楼长啸;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把盏;老僧对坐,韵士闲评;披鹤氅,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如此景况,何必峨嵋千尺?
第七组 学习这件事儿
81、奕秋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2、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月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83、蜀鄙二僧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而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彭端淑(白鹤堂诗文集)
84、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建本》)
85、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八组智慧小故事
86、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87、破釜沉舟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谦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瓦,烧庐舍,持三日粮已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88、惊弓之鸟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89、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90、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读音co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第九组 颜氏家训
91、施则奢,俭则吝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1];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2]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92、人在少年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93、古之学者
古之学者为己, 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 但能说之 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 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 , 春玩其华 , 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94、人生小幼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95、名之与实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构,非所以得名也。
第十组 明清小说
96、游大明湖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沸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甚么游人?”看了一会儿,回转身来,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点头道:“真正不错!”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他东面,就是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鹊华桥畔了。《老残游记》
97、洪教头招惹林冲
柴进当下坐了主席,林冲坐了客席,两个公人在林冲肩下。叙说些闲话,江湖上的勾当,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柴进道:“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好,快抬一张桌子。”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便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就坐了。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水浒传》
98、武侯弹琴退仲达
武侯弹琴退仲达(节录)《三国演义》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99、刘姥姥进大观园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像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 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抓得一个, 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 ”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 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红楼梦》
猴王出世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未;捉虱子,咬圪蚤;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儿,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 “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名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也是他: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王遣入仙宫。
第二篇:小古文智慧篇
小古文智慧篇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2.王戎七岁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3称
象
曹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4 破瓮救友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戏于庭前。有一儿,误堕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光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第三篇:大三下期末考试(古文变态)
2012年古文
一、名词解释
1、江西诗派
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发有组织、有理论宗旨的诗歌流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观、陈与义等25人。宋末方回因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其创作特色是: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的重要表现。
2、王荆公体
又称“半山体”,王安石晚年居住于江宁之半山,写诗主要用七绝体,重炼意。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变为闲淡沉郁,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人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其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之处,也有生硬奇崛之处,为江西诗派的先驱。
3、苏门四学士
北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在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最欣赏和重视此四人。《宋史·黄庭坚传》载:“(黄)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这四位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但不意味着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人的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秦观的词专以纤丽婉约见长,只有晁补之的《摸鱼儿》等个别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苏轼的豪放词风。
4、大晟词人
宋徽宗崇宁四年,朝廷以新乐修成,赐名《大晟》,特置府建官。这是宋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北宋词阶段性的重大事件。府中网罗一批懂音乐、善填词的艺术家,一时形成创作风气,后人称他们为“大晟词人”。“大晟词人”是一个很松散的创作倾向概念,指凡被任命为大晟官职、有词作传世的词人一共7人。即周邦彦、晁端礼、万俟咏、晁冲之、田为、徐仲、江汉。大晟词人实际上是徽宗的御用文人群,艺术气质相近,作品呈现某些共同性,他们是御用文人的代表。
5、杨万里和“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自成一家,被称之为“诚斋体”。诚斋体的艺术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诗人每每从平常的事物中敏锐地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间,并用浅近自然的语言把他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到客观事物上,他笔下的草木虫鱼乃至山水风云无不具有知觉和情感,无不充满生机和灵性;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6、二晏 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并称为“二晏”,是中国史上有名的父子文学家。晏殊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著有《珠玉词》,风格颇受南唐冯延巳影响。晏几道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著有《小山词》。
7、二窗双白
“二窗”指的是宋词人吴文英、周密,吴文英号梦窗,著有《梦窗集》,周密号草窗,著有《草窗集》。两人字句工丽,音调和谐,风格相似,都是格律派的重要词人,因此并称“二窗”。张炎的词集名为《山中白云词》,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相近,故与白石并称“双白”。张炎的《解连环·孤雁》最能表现他的心境和词境,被称为“张孤雁”。
8、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大德元年间,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关汉宫》、《西厢记》。内容主要为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风格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9、(元)散曲
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被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内容涉及歌咏男女爱情,描绘江上景物,感慨人情世态,揭露社会黑暗,抒发隐逸之思,乃至怀古咏史,刻画市井风情等方面。在语言上,既注意一定的格律,有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呈现出口语化和曲体某一部分散漫化状态。
10、四大南戏
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在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中有著录。其思想性虽不高,但情节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补充)
11、说话
“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宋代的“说话”有“四家”之说,据宋耐得翁《都城级胜·瓦全众伎》载,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小说,以讲烟粉、灵性、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生)以讲演者的敏捷见长。
12、话本
所谓“话本”,是宋元“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而不为供人阅读所作。当时“说话”有四家,传于今日的主要是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和“讲史”两家本子。有《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宋“说话人”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话”。
13、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代表作有《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等。
一、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其次还提出了词须是“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和人品相一致,做词应该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最后苏轼还开拓了词境。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的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如《江神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身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走进了词的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扩展了词的境界。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题材,所以苏轼的词多为感世之作,苏轼的词中还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用记实的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和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了统一的方向。如《定**》“竹杖枉鞋轻胜马,谁破,一烟雨任平生”就完整地表现了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压抑苦闷又力求超脱的心里路程。
3苏的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扩展。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的缘情和诗人的言志结合起来,词品和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在雄伟的自然美中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二、以诗为词
1、题序形式的引入。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做的代言体,绝大数词并没有题叙,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做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抒发的是何种情志,都有事先交代和说明。为此,苏轼在词中采用了和诗一样的标题和小序的形式。如”“水调歌头;的小序就交代了创作的世间,缘由,也规定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是自己的弟弟苏辙。
2、突破音律的束缚,采用典故等多种手法。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诗,大量用典故,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江神子,密州出猎》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代替性的概括,一笔就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姿态。下阕用 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志气和对古人还才不遇的隐痛。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的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本质上来说,苏轼以文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增加词的内容,丰富词的体制,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苏轼注重以词陶写性情,是其倡导词的诗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到一起,注入词中,改变了五代以来词所缘之情多的相思眷恋的狭隘性,开拓了词的抒情功能,予词以诗的清高,提高了词的品位,也增强了词的生命力。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熔铸了磅礴的诗的意境和诗的气韵,令人耳目一新,心胸振奋,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词的上阕写围猎场面,渲染出词人的外在“狂”态,特别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词人与孙权相比,用典自然。这里更含蓄显现出他勇武胆壮和有所作为的品格,从而使词充满了诗的豪情,诗的韵致。词的下阕则写作者内在“狂”态,结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4、苏词的语言创新。
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如《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
诗文革新运动的性质:北宋诗文革新是在政治革新、儒学复兴的推动下,并遵循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蓬勃兴起的。欧阳修是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主张重道以充文,提倡文风平易、诗风平淡。这一运动主要是针对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的不良文风而展开的,提倡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风格 论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大方面:
第一、组织和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他针对当时文坛浮靡空疏和宗经复古、拙涩险怪的不良风气,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他举起了学习韩愈的旗帜,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组织了一支以王安石、曾巩和“三苏”为核心的诗文革新队伍,并利用知贡举的机会,力排雕琢过甚的西昆偶丽之文和险怪奇涩的“太学体”,他是当之无愧的文坛盟主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第二、杰出的创作成就。欧阳修身体力行,积极从事诗文创作,成就斐然。
其散文众体兼长,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他发展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了平易流畅、委婉曲折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宋代散文发展的最大贡献,对有宋一代文风的形成及对后世散文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那平易流畅而富于变化的文风,他那倾心于风神姿态,体现了阴柔之美的“六一风神”,为散文提供了新的美学风格。他扭转了文章脱离现实的倾向,确立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
其诗有意学韩愈的“以文为诗”,其诗带有浩荡变怪的散文化倾向,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全面体现了当时宋诗发展的新方向。欧阳修的文学主张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与他那充满锐气、关注现实、注重践履的政治革新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其主要指导思想是经世致用,针砭时弊,积极发挥诗文的社会功能,反对形式主义文风。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同韩愈一样,也强调“道”对“文”即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但在这一前提下,又指出了“文”的相对独立性,并不轻视艺术形式对表现内容的作用。其次,主张文学为社会服务,但并不狭隘地强调仅为伦理道德服务,注意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把文章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反对文士孤芳自赏,自说自话,无病呻吟。再次,提倡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欧阳修的散文虽以学习韩愈相标榜,但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的正确作法,而避免了韩文尚奇好异的作风。此外,他还主张简而有法的写作技巧,“简”即对题材的取舍剪裁要意深言简,有高度概括力;“法”是指艺术技巧,要写得生动形象,于含蓄中寓有褒贬。
欧阳修这些文学主张符合社会要求和文学自身规律,他又以出色的创作实绩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对诗文革新运动的顺利发展起了良好的指导作用。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并取得成功的原因:
(1)依靠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推进文风变革。
(2)欧阳修善于发现和团结一批有创作力的人才,形成某种集团性的力量。
(3)有一套相对合理的创作主张。(4)欧阳修自身的创作为其理论作出了典范。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内容上可分三类:
(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代表作有《食糟民》、《边户》等。
(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论述)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所做的贡献
(一)在理论上阐明了“文”与“道”的关系.他重视文学的社会职能,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道”是内容,犹如金玉,而“文”则是形式,犹如金玉发出的光辉,它是赖金玉而存在的.并进一步把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中的“百事”联系起来,使“道”的内涵更为广阔,更为实际.他在中“道”的同时,也重视“文”的意义和价值,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论点,倡导简朴平易的文风.他吸取韩愈“文从字顺”的主张,而抛弃了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偏颇,避免了尚奇趋险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进步的观点和主张,为北宋诗文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在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绩,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欧阳修在散文,诗和史传的创作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如《泷冈阡表》,《醉翁亭记》,《明妃曲和王介甫》,《五代史伶官传序》等,这些诗文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内容和时代精神,都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为当时何后世提供了典范,也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三)团结和造就了一批作家,组成了强大的诗文革新队伍.欧阳修对于提倡古文和反对五代以来浮靡文风的作家,如范仲淹,梅尧臣,苏舜钦等,都诚恳地结为至交,同时还大力奖掖后进,如曾巩,王安石,苏轼等,都经他擢拔而成为当时文坛新秀,从而建立了坚强的阵地.由于他善于团结多数作家共同进行斗争,终于使北宋诗文革新取得最后胜利.黄庭坚的基本主张。
第一:黄庭坚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反映现实、批判现实,这也是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宗旨。同时他也反对在诗歌中讪谤怒骂,反对诗歌无病呻吟,风花雪月,他更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应该“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
第二:黄庭坚主要诗歌创作应该循律渐进。首先,应该学习前人,从掌握艺术技巧手法入手,如炼字、造句、谋篇等等。然后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进入不着雕饰而自成一体的境界,他的诗论尤其适合初学者习练,可以循序渐进,即使是天赋平庸者亦可作出好的诗作,而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多加练习融会贯通,则可以达到自成一家的境界。因此,黄庭坚的诗论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主张师法前人与创新相结合。第四:“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说。“点铁成金”,意为要在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中进行借鉴,而后推陈出新,如他的《病起荆州亭即事十首》在结构上借鉴了杜诗《存 绝句二首》,虽然是模仿前人,但辞意俱新,情深意长,仍是一篇佳作,虽然后人认为“点铁成金”实为“剽窃”,余以为不尽然也,那些人的指责也过于偏颇,黄庭坚的诗学观不在于单一的袭承和创新上,而是提倡在继承中创新,能将前人所用的典故、诗句幻化出新意,从而为自己所用而又自成一体,如《登快阁》中“痴儿了却公家事”出自于《晋书•傅咸传》“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朱弦已为佳人绝”出自《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青眼聊因美酒横”,在《晋书•阮籍传》中记载,阮籍能作青白眼,见到厌恶的人以白眼对之,见到喜欢的人则以青眼对之。在这首诗中诗人化用前人的语句、典故等,然,却又自然天成,毫无雕饰之感,反而自出一种不同的意味。黄庭坚用自己的实践创作践行了“点铁成金”这一理论,也说明了“点铁成金”的创作手法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黄庭坚的“点铁成金”论无疑是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给无法创新的北宋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当时有许多青年才俊跟随黄庭坚进行诗歌创作。
“夺胎换骨””所谓“换骨法”是指对前人优秀诗歌作品的内容,可以移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但要求作家必须用新的语言予以再现。所谓“夺胎法”是指把前人诗歌的诗意和诗境吸取过来,但在艺术表现时,必须从新的角度予以艺术再现,即诗意诗境相近,美学表现手法全然一新。黄庭坚的这种学习前人或者根据其意境而创造新的诗句、或模仿其意境内涵而创作新诗,为诗歌创作打开了新的局面,黄庭坚借鉴或袭用前人的诗意而能够用自己独创的语言来表达,但这种创造是立足于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杜撰。
黄庭坚的诗学理论在宋代可谓独树一帜,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典范作用,他不仅诗歌成就卓越,作诗的方式法度井然,诗论有法可循,为青年诗人提供了创作的策略,因为备受时人拥戴,在他周围
关汉卿《窦娥冤》深刻的悲剧性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关汉卿借助窦娥这一遵循封建伦理道德的良民形象,赋予了悲剧深刻的社会内涵,使这部悲剧产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戏剧效果,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的黑暗,以及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主义是由于三股力量造成的。高利贷的压迫。窦天章只因借了“羊羔利”第二年,就被迫把女儿卖去抵债。元代盛行的高利贷,使窦娥成为直接的牺牲品,并从此决定了她后来的悲剧命运。这是她的第一层悲剧 流氓横行,恶棍肆虐。剧中的张驴儿父子在意外中救了蔡氏,但是他们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逼窦娥改嫁,可是窦娥坚意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备下毒药,想要毒死蔡氏,可是阴错阳差,张驴儿的父亲误喝了有毒的汤水,倒地身亡,张驴儿见状,当即心生歹念,嫁祸于窦娥,用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张驴儿不择手段肆意迫害,他的行径正是元代黑暗社会的表征。身受流氓的欺凌,是窦娥身上的第二层悲剧。官吏腐朽,官吏贪污。剧中的窦娥原本对官府充满幻想,天真得认为官府“名如镜,清如水”她认为自己一身清白,不怕与张驴儿对铺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但是楚太守是个贪官,他声称“但来告状的,都是我的衣食父母”他办案的办法只有严刑逼供,窦娥冤案的形成,就是毒刑威逼的结果。就是这些现实因素导致了窦娥的悲剧,窦娥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他爆发出反抗的火花。当她被刽子手捆绑地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并且发出了三个愿望: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这些都强烈地表现社会的黑暗。
《琵琶记》悲剧意蕴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透过蔡伯喈的“三不从”的人生经历中逐步显现的。蔡伯喈一直处于全忠全孝和不忠不孝的矛盾中。首先蔡伯喈考虑到父母年老,无人照顾,在面临科举考试的前夕,他决意放弃功名,一心想要留守家中,侍奉父母,尽孝道,但是蔡公不从,一心想要改换门第,逼蔡伯喈赴考。深受封建思想熏陶的蔡伯喈,既不能违背孝道伦理原则,又不能违抗父命,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离开家门,走向悲剧的第一步,通过这件事放映出他懦弱而寡断的个性和封建礼教中“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
而当蔡伯喈中了状元,得到了牛丞相的青睐,蔡伯喈本想辞官退婚,但是圣旨不准,君命难为,蔡伯喈有苦难言,有家难归,被迫与牛小姐成婚,更加深刻的反映了他懦弱的个性和封建礼教以“忠”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
然而一方面,蔡伯喈家乡灾祸频繁,蔡公蔡婆衣食无着,最后家破人亡,就这样“三不从”硬是将他一步一步推离“孝道”,使得他在‘三纲’“无常”两种道德模范里挣扎,一个努力按照封建伦理行事的孝子,却因伦理纲纪的不合理以及伦理道德的自身矛盾,成为可怜的牺牲品。与其说《琵琶记》中作者塑造了蔡伯喈这一形象以体现“忠孝”的道德品行,不如说是“忠孝”把蔡伯喈规范成了统治者意志的样板。主观上蔡伯喈不情愿抛弃“德性幽闲”的爱妻,更想着为人之子给父母供奉“甘旨”的天职,客观上他却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赵五娘
赵五娘则体现了传统妇女善良淳朴、刻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美德。她的命运悲哀可怜,新婚两月,夫妻和顺,丈夫被逼赴考。她一直尽心奉养公婆,吃糠挨饿。婆婆与公公先后病倒去世,五娘剪下自己的头发埋葬公婆,最后背上琵琶,一路弹唱,进京寻夫。这种内外交困的境界让人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她的遭遇也反映出当时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统治,使得女性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毫无自我意识的解放,完全没有地位和经济的独立。剧作者希望唤起观众对五娘强烈的同情心,更表现出对女主人公的崇敬与赞美。
《西厢记》
思想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一、竖起一面反礼教的旗帜。首先《西厢记》中所倡导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自由恋爱的婚姻与当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的形式内容形成对立。在前半段情的产生中可见到与封建礼教对立的种种场景。封建礼教提倡“非礼勿视”“怎挡他临去秋波那一荡”“非礼勿言”二人却月下“隔墙酬韵”提倡“非礼勿听”“听琴”提倡“非礼勿施”,二人却私下结合。在后半段情的沉溺中更体现出“爱情诚可贵。”“长亭送别”一幕中更通过崔莺莺的口中说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这样的爱情宣言在爱情面前,封建的功名利禄却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二、塑造了一对叛逆精神的形象崔莺莺和张生。崔莺莺原本是个漂亮,知书答礼的相国小姐。她对张生一见钟情,后来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她在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时候,却由于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产生了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加深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如她请求红娘为她去张生那里问病,但看到张生的回信又忽地向红娘发起脾气,要红娘带信,口说是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在描绘崔莺莺这个叛逆形象作者既善意地嘲笑她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流露地弱点,同时细致地写出了她性格里深沉,谨慎的一面。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作者与莺莺纯粹的爱情观相比,张生虽大胆追求爱情的自由,反抗封建礼教也凸显了张生作为封建男性的社会角色,如对封建科举的看法崔莺莺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而张生却是“青宵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在两个叛逆形象的创作上都显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刻,体现了高度的创作艺术技巧。
人物形象
张生,温文尔雅,执着志城,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主要表现张生执着追其崔莺莺,对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张生在普救寺初次见崔莺莺就一见钟情,之后为了接近崔莺莺,将“云路鹏程”抛在脑后,毅然在普救寺住下。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候表现地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等,但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的,如初见红娘就纤细的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崔莺莺的赖简,束手无策,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
崔莺莺,她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又狡猾。作为一个相国小姐而又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主的婚姻。同时,她在反抗封建礼教过程中也有动摇和矛盾,他在追求自己的爱情过程中,他的心里始终是复杂矛盾的,在红娘面前,一方面她想要隐瞒自己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借助红娘和张生互通哀曲。
红娘,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最为无所顾忌的人物,虽然出生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了张生,崔莺莺的自由恋爱而穿针引线。他的思想性格在撮合崔莺莺,张生二人婚事和抨击封建礼教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为了促成相国小姐和白衣秀才本来无望的婚事,他要蒙蔽威严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的对待心细如发,顾虑重重的敏感的崔莺莺,他对张生是坦率的,对小姐是忠诚的,而在与老夫人的斗争中,也体现了他的机灵。、、《西厢记》在艺术上也取得极大的成功。
首先,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
其次,体制上有突破。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并且打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再次,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再次,优美地词章,高度的语言技巧。作者精心安排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使人物语言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如“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唱词,以经过提炼的民间口语为主,适当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本色而富有文彩,雅俗兼具、浓富诗意的语言风格,对创造戏剧氛围、表达人物的深层次的感情,起了极好的作用。
第四篇:小古文教案
虎与刺猬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隋朝笑话集《启颜录》,是一则幽默讽刺的寓言小故事。全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这个寓言故事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被一次事情吓得乱了阵脚。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其实很普遍。因此,这篇寓言故事虽然简短,所能折射的却是很大的道理,值得人们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被一次事情吓得乱了阵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难点:体会老虎的心情及动作。
一、活动导入,揭示文题 1.热身运动.2.根据词语做动作
张牙舞爪 摇头摆尾 欢天喜地
3.古时候老虎叫什么?长虫是什么?老虫是什么?小虫是什么?
二、初读古文,了解文意 1.看图,观察刺猬和橡斗。2.我读你演
强调“走”“肉脔”“而”“也” “乃”“云”在古文中的意思。3.重点讲解“贤尊”
(1)对别人的父亲敬称为“贤尊”,那对别人家人的敬称还有哪些呢?(2)另外,文言文中对自己家人的谦称: 我---鄙人,在下 本人父亲---家翁、家尊 本人母亲---家慈、家母 本人妻子---拙荆、内人 本人儿子---小儿、犬子 本人女儿---息女、小女
三、探讨笑话的笑点
1.你觉得本篇笑话中,哪几个地方引人发笑? 2.探讨中读文
笑点一:将刺猬看成肉丸子
预设1:老虎将刺猬看成是肉丸子,此时心情如何?试读 笑点二:如丧家之犬,狂奔不停。
预设2:此时的老虎哪还有威风凛凛之时,他是怎样呀?再读 笑点三:将橡树的果实看成是刺猬的儿子,对其彬彬有礼。
预设3:出示图片,问:你发现了什么?可为何老虎将橡斗认成是刺猬的儿子呢?这让我们想起一句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此时的老虎再也没有以往森林之王的威严,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他呀?(神态、动作、语言)试读
这样的老虎,你想送他哪些成语?(卑躬屈膝、低三下
四、颤颤巍巍……)3.老虎的这番沮丧,还曾经出现在哪些故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遇事不够冷静、惊慌失措,失去了自信,从而失去了判断力。)
4.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忙中出乱的事情呢?
四、拓展研读
出示《启颜录》中的《卖羊》
五、总结
第五篇:小古文教案
《小小少年大智慧》教学设计
课型:小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小古文。
2、阅读两篇小古文,理解其意思。
3、积累古文中常用字的意思。
4、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两则小古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两则小古文的意思。
2、诵读两则小古文。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两则小古文的原文和注释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背小古文《杨氏之子》。
师:这篇小古文,寥寥数字,就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孩子的形象。小古文就是这样短短的,浅浅的,内容丰富,越读越有味。
二、学习第一篇小古文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则小古文,这两则小古文中的少年也都很有智慧,请同学们读课题“小小少年大智慧”。
2、听故事,进行听力测试。问题:故事中这个聪明的孩子是谁?他的父亲是谁?
3、学生自由读小古文,揣摩小古文的意思,并思考:故事中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4、对照课下注释再读小古文。
5、指生说说自己对照课下注释读懂的句子。
6、指生提出自己没有读懂的句子。
7、检查学生对古文意思的理解。
8、思考:恪续其下曰:“。”这里应该填写什么?
9、指生回答,并说说理由。10、11、12、13、14、你认为诸葛恪加的两个字妙在何处? 诸葛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指导学生诵读小古文。对照图片提示,试背小古文。去掉提示,再背小古文。
三、学习第二篇小古文。
1、自由读《道边苦李》。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小古文意思。
3、同位互相说说小古文的意思。
4、指生交流小古文的意思。
5、指导学生诵读小古文。
6、试背小古文。
7、如果你是王戎的朋友,在尝过李子之后,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老师给你开个头。取之,信然,儿曰:“。”你可以用小古文的语言写,也可以用现代文来写。
四、总结,推荐读物。
小古文中,还有很多介绍古代智慧少年的故事,如“破瓮救友、曹冲称象、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等。学习小古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也很有帮助,所以,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小学生小古文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