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达人演说
【转】在中山大学新校长任命大会上 黄达人校长的离任讲话(据现场录音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同学:
我1998年11月来到学校工作,第二年8月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校长。在中大工作的十几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校长哽咽良久)。这里,我要衷心感谢全校师生多年来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经久不息、雷鸣般掌声)。同时,我还要向关心和支持中大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我们可亲可爱的校友们致以深深的谢忱(掌声)。这里,我还尤其要感谢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东人民,中大人是喝珠江水长大的,没有广东父老乡亲的支持,就没有中大今天的发展。
我们正经历着国家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水平也恰逢其时,得到迅速提升。作为一个高校的管理者,我能亲历和参与其中,深感幸运,也倍感光荣。虽然有关大学办学自主权之类的问题不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但我的感受是,在目前的制度下,国家赋予大学校长的舞台是非常广阔的,大学校长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有所作为。
一方面,对于大学而言,我们的办学环境是相对宽松的。广东省的领导对我们十分支持,我们的建议和要求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教育部的领导对我们非常关心,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空间,大学的发展诉求也得到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作为大学校长,我们反映问题的渠道是畅通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在每年的人大会议上,邀请兄弟高校领导附议的每一个提案,都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十分积极的回复,多数建议得到了落实。我也曾有机会参加温家宝总理召开的座谈会,当面坦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我以为,国家和社会对大学校长的期望很高,赋予的责任很大,但授予我们权力也很大,大学校长有足够大的舞台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当然,我们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如同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中会面临各种问题一样,是很正常的。我想,面对困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一味的抱怨,这丝毫无助于解决问题;另一种是以建设性的阳光的心态,不断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付诸行动。的确,教育领域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主流是发展,大学的水平在提高,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在这种共识下,大学需要的是能够坐言起行的实干者,大学主要领导的精神状态,影响着全校教职员工的士气。
回顾这十几年的工作,我自认为是努力的(哽咽„„)。如果要说有遗憾,那么,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解决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工的住房问题上,还做得不够好,未能达到大家的期望(哽咽„„掌声)。虽然有些事情受制于国家和地方的政策,仅凭学校之力不容易企及,学校也努力通过团购和建设周转房来缓解住房的压力,但毕竟未能建立起能让各位青年老师安居乐业的大学住房制度,因此心中还是觉得愧对大家,尤其是愧对青年教职工。(哽咽„„)还有,就是对学生,无论做了多少事,我都感觉是不够的,是不能让自己满意的。我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还是一个老师。(哽咽„„)
我一直讲,今天在这里还要继续强调,我们中大今天取得的成绩是历史的积淀,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上取得的。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一所好大学来说,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等等“硬件”的积累是重要的,而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积淀也同样重要。令人高兴的是,“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和“善待学生”等基本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大人的共识。现在,中大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我相信,我们的继任者一定会做得更好,中大的未来一定会更好。我和大家一样,会继续全力支持学校的发展。(掌声!)
我是一个中大人,中山大学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谢谢。(经久不息雷鸣般掌声again!)
第二篇:黄达人:我心目中的大学生
黄达人:我心目中的大学生
2011-08-30 10:58南方都市报网友评论 条,我有话说
●黄达人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如何通过若干年的大学教育使一大批具有良好潜质的优秀青年“成才”,是我们作为大学老师和管理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如何通过在大学中若干年的学习使自己“成才”,则又是同学们必须认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
说到大学生的素质,如果全面而言,那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如果要具体而言,可能是见仁见智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让他们成为人才,就是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所谓“成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所谓“成才”,就是要培养智力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知识和本领、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在中山大学讲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就不能不讲我们的校训,孙中山先生希望中大的学生应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大家知道,这十个字出于儒家的经典,它们是达至孔夫子的“君子”境界的途径。我想,儒家的“君子”,就是古代圣贤眼中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它对于我们现在对大学生“成人”和“成才”目标的讨论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理想人格不断被赋予具有时代感的新的内涵。在这里,我不想就理想人格过多地谈古论今,只想谈谈我个人心目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一些素质,这些素质有以下七个方面:
1.知礼。“礼”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简单说,它强调的是社会的规范和秩序。“知礼”,是一个人自处于社会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代历来重“礼”,但目前的中国,随着社会的迅速转型,礼仪的缺失已成为了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我们的大学生作为将来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知礼”自然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
我们应该培养“知礼”的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首先应该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乃至言谈举止有一个恰当的引导。一个“知礼”的学生,应该有敬畏之心,应该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秩序,应该懂得去尊重别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各种场合都有不同的礼仪,要自觉地去了解、遵守这些礼仪。这两年我们学校开始在校庆日举行学位授予仪式,目的就是希望学生接受一种礼仪的教育,知道何为“敬畏”,何为“感恩”。
最近我又向校长办公室提议,从今年开始是否对学位授予仪式再作一些调整,我想我应该给所有从中山大学毕业、获得学位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一一授予学位。当然,如果这样做,大概要进行20场,但为了学生,我认为值得去做。同时我也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我们一定能形成一个符合中大实际、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山大学的学位授予仪式的。学校所作的这种种尝试,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重建大学礼仪的一种努力。重视各种礼仪制度的重建与规范,是中山大学乃至全中国的高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知礼”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形成一种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素养,从而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人。
2.诚信。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是一条底线,也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如
果说“知礼”的教育强调的是对社会秩序的遵守的话,那么诚信的教育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内在道德感的培养。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诚信是由内心诚实表现的自愿行为,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熏陶。诚信危机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痼疾,建立诚信的社会道德体系是我国当今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
因此,大学要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首先就要培养具有诚信素质的学生。讲“诚信”,首先就要“知耻”,内心不知耻,就无所谓“诚信”。例如大学中作弊现象,对待这一现象,在大学中甚至还不能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许多学生在作弊的时候,并不以此为“耻”,反而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诚信”并不是第一考虑的选项。甚至是一些老师,还会为因作弊而受处分的学生求情,说这个学生“品学兼优”。大学应该是社会良心的所在,如果在大学里都不能形成一致的诚信的价值观,那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就真的令人忧虑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对作弊行为严惩不贷的原因所在。
3.担当。敢于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孙中山先生对大学生“做大事”的期待,正在于“担当”二字,他亲笔题写的校训中强调“笃行”,意义也在于此。我们知道一句话,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也知道李大钊的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大学生要敢于接受并承担责任,首先是要有道德心去担当社会责任,要有爱心去奉献社会。其次,大学生要有能力去担当起社会责任,要有一种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领袖气质。
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这种责任心,从大处讲是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爱国精神,是一种勇于将责任放在自己肩头的勇气;从小处讲是一种意志坚韧而富有爱心的精神。如果一个人总是遇事推诿,逃避责任,那么与此同时,他就可能错过了成就事业的机会,担当和成功是相伴随的,是离开校门后有所建树的基本素质。
对于家庭来说,青年是家族的希望,所以,青年人都被父母亲朋寄予厚望。对于国家来说,青年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青年人肩负着兴国安邦的使命。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国家的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在同学们的身上,其实肩负着家国的责任,任重道远。
4.勤奋。勤奋原是学生之为学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没有太多值得讨论的余地。但我们面对的现状是,我们的学生在上大学前一定是刻苦学习、拼命读书的,否则是不可能进得了中山大学的,但一旦进了大学,有一些就松懈了,甚至还有些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读书的勤奋。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如果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提倡给学生减负,那么在大学阶段,你们已经是成年人,应该自觉地“加负”,主动地去汲取知识。
这里其实包含了两种态度,一是要“非功利”的读书,一是要“去惰性”的生活。自觉地勤奋学习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非功利”的求学态度,是一种脚踏实地的风范,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与此同时,大学生活自由而多彩,而求知与读书确实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此,同学们还要注意克服惰性,要把读书尤其是“非功利”的读书当做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克服惰性的生活。总而言之,勤奋就是好学,是善于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地训练自己,从而达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5.超越。敢于超越,是社会进步、国家强大的要求,中国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在国家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要有超越意识,要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超越自我,敢于超越常识。只有敢于超越,才会产生创造力,才会成为我们常说的“创新型人才”。
还有一点,超越又具有人生态度的意义。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具有超越的意识,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都能够超越世俗,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能够理性、通达地直接面对内心不愉快的感觉,能够“将心比心”地去理解自己不喜欢或有感情冲突的人和事,那么,我们所取得的,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书育人”的成就,而是某种道德上的成就。
6.阳光。同学们应该有所理想,应该胸襟宽广,应该自信向上。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曾经在一些场合说过,如果要交朋友,千万不要和那些经常抱怨世事不公,总是觉得人生暗淡的人做朋友,因为这样的人是不会给你阳光和力量的。换一个角度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阳光心态的人会有很多朋友,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似乎可以这样说,越是担当重大的责任,可能遇到的“麻烦”就越大。以此推理,大家目前即使遇到了麻烦,也只能算是“小烦”,如果被这些“小烦”就击退了,当然更不用说去承担更大的“烦恼”了。比方说,有的人因为失恋了一次,就说看透了感情;因为找工作失败了几次,就说看透了社会。这种所谓的“看透”,其实是一种老年人的心态,是消极的态度。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所以,我在这里说要“阳光”、要“永葆朝气”。青年人更应该有一股蓬勃朝气,那是一种阳光的、向上的、不循规蹈矩的、充满扩张性的精神状态。
青年人应该总是能够首先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一个阳光的青年,应该表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时代发展的特征。
另外,我还想强调体育对于阳光心态的培养。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对于一个人的阳光心态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养成对体育的爱好,培养一项或几项擅长的、可以陪伴你一生的体育活动,这将使你受益终身。
7.职业准备。我们的就业教育应该贯串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的学生应该有一种切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观,如果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困难,对于中国这样国民平均素质较低的国家来说,就是人才的最大浪费。大学生应该在就学期间就不断地重新评价自己,认真考虑自己今后的职业取向,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对于中山大学的学生而言,他不应将未来的职业仅仅看作是一个“饭碗”,还应该看到更崇高的职业使命,看到我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应调整到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这与前面所提到的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心是联系在一起的。
以上七点就是我对大学生素质的一些个人看法,或者说是我所认为的中山大学对人才培养的一个预设目标。既是列举,就一定会有疏漏,但还是可以对上面几点作个总结,我心目
中理想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文明的现代人”,他们诚信知礼,积极向上,敢于超越,勇于担当,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善于吸收现代世界文明,富有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中山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尤其应该与众不同,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应该是“社会的精英”。举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大学本科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出身”,因为大学本科阶段是人生知识技能奠基、思维方式形成和人格日趋成熟的重要时期,在一所名牌大学所受的四年大学教育,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重塑性格。我希望我们中大的学生都能在中大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和完善自己,在自己的血脉中注入中大精神,并终身以此为荣。同时,我也相信,这样的大学生,才是真正适应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人才。
(本文选自黄达人著《大学的观念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11年6月出版)
◎黄达人,学者,曾任中山大学校长。
第三篇:黄达人--我心目中的中大学生
黄达人:我心目中的中大学生(1)
各位同学:
今天是学校党委组织的“中大学子气质大讨论”活动的启动仪式,我很愿意、也很高兴借这个机会与同学们面对面,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大学生素质建设的一些想法。
我今天准备与同学们交流的题目,叫做“我心目中的中大学生”。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如何通过若干年的大学教育使一大批具有良好潜质的优秀青年“成才”,是我们作为大学老师和管理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如何通过在大学中若干年的学习使自己“成才”,则又是诸位同学们必须认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对心目中理想的中山大学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我心目中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说到大学生的素质,如果全面而言,那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如果具体而言,可能是见仁见智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让他们成为人才,就是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所谓“成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所谓“成才”,就是要培养智力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本领、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在中山大学讲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就不能不讲我们的校训,孙中山先生希望中大的学生应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大家知道,这十个字同样也出于儒家的经典,它们是达至孔夫子的“君子”境界的途径。我想儒家的“君子”,就是古代圣贤眼中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它对于我们现在对大学生“成人”和“成才”目标的讨论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理想人格不断被赋予具有时代感的新的内涵。在这里,我不想就理想人格过多地谈古论今,只想谈谈我个人心目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一些素质,这些素质大概有以下七个方面:
1、知礼。“礼”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简单说,它强调的是社会的规范和秩序。而“知礼”,则是一个人自处于社会的一个行为准则。中国古代历来重“礼”,但目前的中国,随着社会的迅速转型,礼仪的缺失已成为了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我们的大学生作为将来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知礼” 自然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
我们应该培养“知礼”的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首先应该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乃至言谈举止有一个恰当的引导。这里我想讲两个例子,一个是2002 年在我们学校珠海校区举办的“五月的鲜花”活动的例子,那次活动是由教育部主办,我校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等几所单位联合承办的一次大型诗歌咏唱会,并且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浙江卫视现场直播。但是在演出当日,天公不作美,大雨一直相伴,尽管如此,却丝毫未能减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的表演热情,整场演出一直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然而令我感动的是我们所有在场的珠海校区的同学,尽管大雨瓢泼,但是为了能够让活动继续,让现场直播不至于中止,他们坚持观看到整场演出的最后,而且秩序井然。演出结束时,现场一点纸片都没有。当时,我也是和教育部的领导与同学们一同举着伞看完了演出,当老师和同学们接过工作人员准备好的姜汤时,负责整场节目电视直播的教育部高教司和教育电视台的领导热情拥抱,祝贺活动
成功,他们盛赞中大的学生高素质,认为他们是盛开在珠海最美的“花朵”。
第二个例子是在2004年我校80年校庆期间青年志愿者的例子,由校团委组织培训的一千余名青年志愿者在校庆期间承担了大量繁重具体的工作,他们对嘉宾实行了一对一的服务,他们出现在校庆活动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校庆活动中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他们热情周到、积极主动、彬彬有礼,成为校庆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青年志愿者们在校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爱校情怀、良好素质,给各级领导、校友和嘉宾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很多参加校庆活动的同志都跟我提及这些学生,认为他们展现了中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中大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我想,无论是珠海校区那些可爱的同学们,还是出色完成校庆工作的青年志愿者们,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看到了泱泱大校学子所应表现出来的风范。一个“知礼”的学生,应该有敬畏之心,应该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秩序,应该懂得去尊重别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们知道各种场合都有不同的礼仪,要自觉地去了解、遵守这些礼仪。这两年我们学校开始在校庆日举行学位授予仪式,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接受一种礼仪的教育,知道何为“敬畏”,何为“感恩”。
最近我又向校长办公室提议,从今年开始是否对学位授予仪式再作一些调整,我想我应该给所有从中山大学毕业,获得学位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们一一授予学位,当然,如果这样做,大概要进行近二十场,但为了学生,我认为值得去做。同时我也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我们一定能形成一个符合中大实际、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山大学的学位授予仪式的,学校所作的这种种尝试,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重建大学礼仪的一种努力。重视各种礼仪制度的重建与规范,是中山大学乃至全中国的高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知礼”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形成一种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素养,从而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人。
2、诚信。我认为,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是一条底线,也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如果说“知礼”的教育强调的是对社会秩序的遵守的话,那么诚信的教育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内在道德感的培养。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诚信是由内心诚实表现的自愿行为,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熏陶。诚信危机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痼疾,建立诚信的社会道德体系是我国当今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学要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首先就要培养具有诚信素质的学生。讲 “诚信”,首先就要“知耻”,内心不知耻,就无所谓“诚信”。例如大学中作弊现象,对待这一现象,在大学中甚至还不能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许多学生在作弊的时候,并不以此为“耻”,反而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诚信”并不是第一考虑的选项。甚至是一些老师,还会为因作弊而受处分的学生求情,说这个学生“品学兼优”。大学应该是社会良心的所在,如果在大学里都不能形成一致的诚信的价值观,那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就真的令人忧虑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对作弊行为严惩不贷的原因所在。
说到诚信,我还想到了学校“仲明助学金”的例子。“仲明助学金”与其他的奖助学金不同,它是一种道义贷款性质的助学金,受过资助的同学都知道,凡是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都
还要与助学金的基金会签订一份道义契约,这份道义契约是道德约束而并非法律合同。根据契约,受助者毕业后要从“受惠社会、回报社会”的道义出发,在有能力偿还时再将助学金归还至基金管理委员会。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毕业的受助学生大部分恪守道德契约,并把这种内心的道德信条转化成为现实行动,很多同学工作后陆续返还了助学金,为以后的受助同学树立了榜样。我想,这项助学金不仅解决了受助同学的生活问题,而且也让他们有了一次诚信教育的经历,懂得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或许这个经历对于他们的人生而言具有更大意义。
3、担当。敢于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孙中山先生对大学生“做大事”的期待,正在于“担当”二字,他亲笔题写的校训中强调“笃行”,意义也在于此。我们知道一句话,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也知道李大钊的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大学生要敢于接受并承担责任,首先是要有道德心去担当社会责任,要有爱心去奉献社会。我想举一个我们学校政务学院学生的例子,学院04级的一位同学患了重病,而且家境拮据,班级的同学得知了这件事,就组织了一次捐助活动,捐助活动几天内就筹集了上万元。一位该班作为交换学生留英的同学,还将自己的奖学金全部捐赠出来,但是,受救助的同学知道后却坚决不要,她说自己不能让同学们为她付出这么多,后来捐赠活动的组织者找到了患病同学的父亲,才最终说服她接受了这笔捐赠。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从参与这个活动的同学家长那里知道这件事的,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我们的同学多么可爱啊!我想,这其实也体现了我们的学生对社会的承诺,有爱心、有正义感,才能承担社会责任。
其次,大学生要有能力去担当起社会责任。记得我还在浙大工作时,曾与宝钢有很多接触,宝钢人事处的干部告诉我,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不同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同时进厂,在培训过程中,厂方要组织一些活动,就问同学们某某工作谁愿意做,举手的往往是清华的同学,争着说“我来干、我来干!”我当时就想,这就是清华的学生,他们在这培训的过程中就能够脱颖而出。今天回头来想想,这种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领袖气质,正是我们要求大学生们应该具备的品质。
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这种责任心,从大处讲是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爱国精神,是一种勇于将责任放在自己肩头的勇气;从小处讲是一种意志坚韧而富有爱心的精神。如果一个人总是遇事推诿,逃避责任,那么与此同时,他就可能错过了成就事业的机会,担当和成功是相伴随的,是离开校门后有所建树的基本素质。
对于家庭来说,青年是家族的希望,因为从物种进化的角度,年轻的一代担负着这个种族继承与繁衍的责任,所以,青年人都被父母亲朋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安身立命、光宗耀祖。对于国家来说,青年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青年人肩负着兴国安邦的使命,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国家的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在同学们身上,肩负着家国的责任,任重道远。
4、勤奋。勤奋原是学生之为学生的题中之义,本没有太多值得讨论的余地。但我们
面对的现状是,我们的学生在上大学前一定是刻苦学习、拼命读书的,否则是不可能进得了中山大学的,但一旦进了大学,有一些就松懈了,甚至还有些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读书的勤奋。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不勤奋,一切都无从谈起。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如果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提倡给学生减负,那么在大学阶段,你们已经是成年人,应该自觉的 “加负”,主动地去汲取知识。
我想,这里其实包含了两种态度,一是要“非功利”的读书,一是要“去惰性”的生活。首先,自觉地勤奋学习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非功利”的求学态度,是一种脚踏实地的风范,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与此同时,大学生活自由而多彩,而求知与读书确实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此,同学们还要注意克服惰性,要把读书、尤其是“非功利”的读书当作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克服惰性的生活。总而言之,勤奋就是好学,是善于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地训练自己从而达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5、超越。敢于超越,是社会进步、国家强大的要求,中国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在国家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要有超越意识,要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超越自我,敢于超越常识。只有敢于超越,才会产生创造力,才会成为我们常说的“创新型人才”。
还有一点,超越又具有人生态度的意义,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具有超越的意识,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都能够超越世俗,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能够理性、通达地直接面对内心不愉快的感觉,能够“将心比心”地去理解自己不喜欢或有感情冲突的人和事,那么,我们所取得的,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书育人”的成就,而是某种道德上的成就。
6、阳光。同学们应该有所理想,应该胸襟宽广,应该自信向上。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曾经在一些场合说过,如果要交朋友,千万不要和那些经常抱怨世事不公,总是觉得人生暗淡的人作朋友,因为这样的人是不会给你阳光和力量的。换一个角度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阳光心态的人会有很多朋友,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似乎可以这样说,越是担当重大的责任,可能遇到的“麻烦”就越大。以此推理,大家目前即使遇到了麻烦,也只能算是“小烦”,如果被这些“小烦”就击退了,当然更不用说去承担更大的“烦恼”了。比方说,有的人因为失恋了一次,就说看透了感情;因为找工作失败了几次,就说看透了社会。这种所谓的“看透”,其实是一种老年人的心态,是消极的态度。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所以,我在这里说要“阳光”、要“永葆朝气”,没有朝气,只有暮气,那不是一件好事。在座诸位是青年人,更应该有一股蓬勃朝气,那是一种阳光的、向上的、不循规蹈矩的、充满扩张性的精神状态。有一句话说:人要诗意地栖居,我想,人首先要热爱生活,才能像诗一样地生活。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岭南学院毕业的一位女同学,由于骨癌,她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化疗,但是她始终以乐观的精神支撑着自己,每当有老师同学看望她时,她总是用充满阳光的笑脸面对,从没有过抱怨生命对她的不公,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曾经休学过,但只
要有可能,她就申请复学。最终,她在大剂量化疗的后遗症中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去年顺利毕业。我想,她这种对生命的阳光态度正是我们所应该提倡的。
我想,青年人应该总是能够首先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一个阳光的青年,应该表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时代发展的特征。另外,我还想强调体育对于阳光心态的培养。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对于一个人的阳光心态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应该养成对体育的爱好,培养一项或几项擅长的,可以陪伴你一生的体育活动,这将使你受益终身。
7、职业准备。我曾在一次全校就业工作会议上说过,我们的就业教育应该贯串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的学生应该有一种切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观,如果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困难,对于中国这样国民平均素质较低的国家来说,就是人才的最大浪费。大学生应该在就学期间就不断地重新评价自己,认真考虑自己今后的职业取向,作好充分的职业准备。我校的校友、凤凰卫视的主持人马鼎盛就是一个例子,他在我校读历史学,但他对自己的职业期待则是传媒,因此,他读书时,尤其关注的是军事史的学习,甚至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还组织了一个专门讨论太平天国史的4人读书小组。前些年,已经是著名的军事评论员的马鼎盛回到了母校,给我们的同学作了两场演讲,题目叫做“中大不比哈佛的差”,讲如何论证海湾战争美伊军事力量的对比,与哈佛、牛津的专家学者唱反调,以一个中大本科生的学历打败了世界顶尖大学的博士,预见性地论证了战争的结果。他说,“我为什么不比哈佛的人差,因为中大是个加油站,而且加的油都是环保的,可以循环利用。”他认为,中大的老师、中大的学风和治学传统对他的成长及职业生涯的影响是深远的,正是超脱地、历史地看待问题,才能够看清事实的真相。
对于中山大学的学生而言,他不应将未来的职业仅仅看作是一个“饭碗”,还应该看到更崇高的职业使命,看到我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应调整到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这与前面所提到的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心是联系在一起的。
以上七点就是我对大学生素质的一些个人看法,或者说是我所认为的中山大学对人才培养的一个预设目标。既是列举,就一定会有疏漏,但还是可以对上面几点作个总结,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人”,他们诚信知礼,积极向上,敢于超越,勇于担当,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善于吸收现代世界文明,富有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总之我想,中山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尤其应该与众不同,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你们应该是“社会的精英”。举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大学本科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出身”,因为大学本科阶段是人生知识技能奠基、思维方式形成和人格日趋成熟的重要时期,在一所名牌大学所受的四年大学教育,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重塑性格。我希望我们中大的学生们都能在中大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和完善自己,在自己的血脉中注入中大精神,并终身以此为荣。同时,我也相信,这样的大学生,才是真正适应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人才。正如我曾对院长们说过,各个学院都应该对本学院的特色,对学生培养有一个预设的目标一样,我想,每一位同学对于大学生的素质都可以而且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有一个自
我的期望,但是,我认为,关键并不在于我们的目标内容如何、期望值有多么高,而是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去不断实践和努力,我们应该找到适合自己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去实现各自的梦想。那么我们能否实现这个梦想呢,这就是今天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第四篇: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我心目中的中大学生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我心目中的中大学生
作为一所素负盛名的传统名校,中山大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毕业生。作为现任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对如何培养具有时代感的高素质优秀大学生有着独到的见解。近日,他在“中大学子气质大讨论”中,跟同学们谈到了这一点。
问:您认为优秀大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
黄达人校长:我认为,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让他们成为人才,就是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所谓“成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所谓“成才”,就是要培养智力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本领、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理想人格不断被赋予具有时代感的新的内涵。我个人心目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一些素质大概有以下七个方面:
1、知礼。“知礼”,是一个人自处于社会的一个行为准则。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我们的大学生作为将来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知礼”自然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
我们应该培养“知礼”的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首先应该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乃至言谈举止有一个恰当的引导。一个“知礼”的学生,应该有敬畏之心,应该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秩序,应该懂得去尊重别人。这两年我们学校开始在校庆日举行学位授予仪式,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接受一种礼仪的教育,知道何为“敬畏”,何为“感恩”。今年我们对学位授予仪式再作调整,我将给所有获得学位的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一一授予学位。学校所作的这种种尝试是重建大学礼仪的一种努力。重视各种礼仪制度的重建与规范,是中山大学乃至全中国的高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知礼”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形成一种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素养,从而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人。
2、诚信。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是一条底线,也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如果说“知礼”的教育强调的是对社会秩序的遵守的话,那么诚信的教育强调的就是一个人
内在道德感的培养。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诚信是由内心诚实表现的自愿行为,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熏陶。诚信危机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痼疾,建立诚信的社会道德体系是我国当今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学要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首先就要培养具有诚信素质的学生。讲“诚信”,首先就要“知耻”,内心不知耻,就无所谓“诚信”。
3、担当。敢于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孙中山先生对大学生“做大事”的期待,正在于“担当”二字,他亲笔题写的校训中强调“笃行”,意义也在于此。
大学生要敢于接受并承担责任,首先是要有道德心去担当社会责任,要有爱心去奉献社会。我校政务学院04级的一位同学患了重病,家境拮据,班级的同学得知了这件事,就组织了一次捐助活动,捐助活动几天内就筹集了上万元。一位该班赴英国的交换生还将自己的奖学金全部捐赠出来,但是,患病的同学知道后却坚决不要,她说自己不能让同学们为她付出这么多,后来捐赠活动的组织者找到了患病同学的父亲,才最终说服她接受了这笔捐赠。我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感动。
大学生要有能力去担当起社会责任。一个有担当的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这种责任心,从大处讲是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爱国精神,是一种勇于将责任放在自己肩头的勇气;从小处讲是一种意志坚韧而富有爱心的精神。如果一个人总是遇事推诿,逃避责任,那么与此同时,他就可能错过了成就事业的机会,担当和成功是相伴随的,是离开校门后有所建树的基本素质。
4、勤奋。我们还是要强调读书的勤奋。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不勤奋,一切都无从谈起。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如果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提倡给学生减负,那么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自觉的“加负”,主动地去汲取知识。
这里其实包含了两种态度,一是要“非功利”地读书,一是要“去惰性”地生活。把读书、尤其是“非功利”的读书当作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克服惰性的生活。总而言之,勤奋就是好学,是善于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地训练自己从而达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5、超越。敢于超越,是社会进步、国家强大的要求,中国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在国家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要有超越意识,要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超越自我,敢于超越常识。只有敢于超越,才会产生创造力,才会成为我们常说的“创新型人才”。
超越又具有人生态度的意义,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具有超越的意识,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都能够超越世俗,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能够理性、通达地直接面对内心不愉快的感觉,能够“将心比心”地去理解自己不喜欢或有感情冲突的人和事,那么,我们所取得的,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书育人”的成就,而是某种道德上的成就。
6、阳光。同学们应该有理想,应该胸襟宽广,应该自信向上。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换一个角度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阳光心态的人会有很多朋友,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青年人更应该有一股蓬勃朝气,那是一种阳光的、向上的、不循规蹈矩的、充满扩张性的精神状态。有一句话说:人要诗意地栖居,我想,人首先要热爱生活,才能诗一样地生活。
我校去年岭南学院毕业的一位女同学,由于骨癌,她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化疗,但是她始终以乐观的精神支撑着自己,每当有老师同学看望她时,她总是用充满阳光的笑脸面对,从没有抱怨过生命对她的不公,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曾经休学过,但只要有可能,她就申请复学。最终,她在大剂量化疗的后遗症中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去年顺利毕业。她这种对生命的阳光态度正是我们所应该提倡的。
7、职业准备。我们的就业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的学生应该有一种切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观,如果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困难,对于中国这样国民平均素质较低的国家来说,就是人才的最大浪费。大学生应该在就学期间就不断地重新评价自己,认真考虑自己今后的职业取向,作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对于中山大学的学生而言,他不应将未来的职业仅仅看作是一个“饭碗”,还应该看到更崇高的职业使命,看到我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应调整到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这与前面所提到的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心是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人”,他们诚信知礼,积极向上,敢于超越,勇于担当,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善于吸收现代世界文明,富有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我希望我们中大的学生们都能在中大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和完善自己,在自己的血脉中注入中大精神,并终身以此为荣。同时,我也相信,这样的大学生,才是真正适应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人才。
问:中大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精神土壤。面对优良的传统和当今的时代,在培养优秀大学生方面,您有什么看法?
黄达人校长:中山大学是具有大学精神的大学,所谓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厚重的学术积淀,是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蓬勃的发展趋势。这种精神时刻在塑造着大学中每一个人,尤其是可塑性更强的青年学生。
中大的文化传统毫无疑问地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代表着这所学校的终极追求,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中的每一个人,因此,校训给我们留下的丰富涵义,已经成为学生素质形成的文化基础。中大“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亲手题写,这十个字其实是儒家对于读书、治学、做人的经典诠释,是达到“至善”之境的一个途径。
说到博学,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陈寅恪是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被公认为是继司马迁和司马光之后中国最杰出的史学家。陈先生的最后二十年是在中大度过的,晚年他视力不好,几乎失明,住进康乐园后,学校为了保护他,专门在他的住所周围修筑了一圈栅栏,还在门前砌就了一条白色的水泥路,这也是因为陈寅恪的视力只能辨别浅色而铺设的。陈先生在写他的鸿篇巨著《柳如是别传》时,眼睛已经看不清东西了,书稿是通过口述,由他的助手帮助撰写而成的。在书中,他总是引经据典,当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时,他总可以告诉助手,在他书架的哪一层的哪一本书中的哪一页,可以找到问题的出处。陈先生是对博学最好的诠释。
所谓审问,就是仔细地探究,要善于提出问题。什么叫善于提问,怎么样能够提出好的问题,我认为,只有通过详细地探究,认真地考察才能做得到。2003年,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来广州访问并选择了在中大演讲,他在演讲之后接受了现场同学的提问,问题涉及到中德关系、中欧关系、民族历史观、他本人的从政经历等等。我想,这些问题如果不是通过认真思考是不可能提出来的。施罗德总理也对中大学生的提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同具有这么广泛知识的学生交流非常有意义!”而更有说服力的应该是当时陪同来访的外交部官员的评价,他们说,中大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亚于清华学生的水平,这应该是中国最好大学的学生了。
“审问”之后说“慎思”,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细致、谨慎地考察、分析问题,要将所学为己所用。这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通过对已知问题的真正吸收,然后融会贯通,进而进行反思,这是在治学过程中思想的一次飞跃,只有这样,学者才能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有可能对知识有所创新。
再说“明辨”,学理越辨越明,不辨就难分真伪,不辨就难分是非。夺得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的中大辩论队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辩论的“辩”不同于辨别的“辨”,既然不同,为什么还要举这个例子呢?因为在辩论赛场上,每一轮比赛的辩题都是现场抽签决定正反方立场的,所以,必须认真分析每一场比赛的辩题,通过透彻的分析而让自己具备驾驭问
题的能力,这样在比赛中,无论抽取到何种立场,都会处“辩”不惊。因此,要“辩论”,必先“辨析”,只有做好了辨析的工作,才能有必胜的把握。也正是如此,我们的辩论队才能披荆斩棘,夺得全国大专辩论赛的冠军,继而摘得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冠军。总之,我觉得正是运用了“明辨”的方法,才有了中大辩论队夺取世界冠军的成绩。
“笃行”是治学的最后阶段。“笃”有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意思,只有实践所学的知识,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为社会有所贡献,从而体现人生的价值。在中大,“笃行”的例子还是有很多的。湛江一家很有名的海产养殖企业与中大生科院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的研究成果应用在养殖技术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一次我参观那里的养殖基地,有几个渔民样子的年轻人冲着我微笑,我原以为他们是渔民,没曾想到却是中大动物学专业的博士生,他们长期沉在企业里,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问题,风吹日晒,看上去好像和渔民没什么两样。此外还有五六位我们的教授,每个月至少会有两三次到企业去工作。
中山大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山先生和学校的先贤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大人珍惜和传承。然而,在传统之外,我们大学还需要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我们所有中大人都应为之努力的目标。中山先生说,“学生要立志做大事”,对于什么是“做大事”,他说“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富强。”我的理解是,我们专心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在做大事,就会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也可以说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终极目的。
第五篇:黄振达公司开展公益活动黄振达找寻环保骑行达人
黄振达公司开展公益活动黄振达找寻环保骑行达人
黄振达公司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企业,一直对黄严市交通拥堵现状高度关注。于是,黄振达公司的相关领导在经过多番商讨之后,决定举办“黄振达寻找生态骑行达人”活动,鼓励市民多骑自行车出行。黄振达公司举办的这一活动很快受到了广大媒体和市民的关注。黄振达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参与者能够为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出一份力,还有机会获得大奖,希望广大市民踊跃参加。
记者从黄振达公司了解到,从7月24日起到10月31日,黄振达公司将与公共自行车公司联合开展“黄振达寻找生态骑行达人”活动,参与的市民最高奖可获得由黄振达公司提供的iPhone5一台。
黄振达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黄振达寻找生态骑行达人”活动是为了鼓励市民少开车,多利用公共交通,改善城区道路拥堵状况。此次活动由黄振达公司主办,并得到黄严市交通部门以及公共自行车公司的大力协助。
如何参与本次活动?黄振达公司此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介绍说,如果你爱骑车,坚持绿色、生态的出行方式,这100天内,如果你每天使用公共自行车,就有机会赢得黄振达公司提供的大奖,黄振达公司呼吁广大市民能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黄振达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区公共自行车公司的管理系统会记录市民借还公共自行车频率和使用时间。”届时,黄振达公司会根据公共自行车公司统计的数据,对使用时间最长的10位市民进行奖励。此次奖品全部由黄振达公司提供,活动将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7名,奖品分别为iPhone5、iPad mini以及自行车。
黄振达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市里已经拥有2300辆公共自行车,站点80个。政府未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扩大公共自行车的覆盖密度。黄振达公司希望通过举办这次“黄振达寻找生态骑行达人”活动,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自行车,增强广大市民的生态出行理念,让生活更加低碳环保。未来黄振达公司还会持续关注当前的社会问题,为打造和谐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黄振达公司的领导人表示,作为一个企业,必须要感恩社会、回馈社会,并且要把这样的思想落实到积极有益的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