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斗方书法
斗方书法
全国百家百幅斗方书法邀请展作品集》电子版!千名书家写千字文专题 千名书家写千字文专题、-----------------前言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斗方书法专题展的想法由来已久,终于在企业家黄森先生的支持下得已实现。12月7日,在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之际,由文笔轩策划、指中道休闲有限公司主办的“指中道”全国百家百幅斗方书法邀请展在沙县首展开幕,新华网福建频道、《三明日报》、南平电视台、中国书法家网等多家媒体对展览、笔会交流和学术讲座活动进行了报道。这次展出作品的征稿,采取自由投稿和邀请相结合的方式,至11月25日截稿为止,共收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107位书法家的来稿,自由投稿达80多人。另外还邀请了部分曾参加文笔轩举办的“全国50位中青年书法家精品邀请展”的书法家参与。大家纷纷赐力作予以支持,尤其是我曾在常州参加一次活动时,只一面之交的中书协学术委员叶鹏飞先生,我发短信邀请,他便欣然赐作,其提携和鼓励之心,令我感动。展出的107件斗方书法作品,除4位作者为省级会员外,均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力作,篆、隶、草、楷、行书体俱全,色彩纷呈,赏心悦目,尽显风格。成功举办展览及编辑这本作品集,指中道休闲有限公司全额出资,文笔轩高基成、郑成老师做了大量工作,才使本次策展活动得以圆满成功。
尺寸天地,尽显功力,斗方书法的魅力就在于此。谨记。袁闽2010年12月25日--------全国百家百幅斗方展书家名单特邀名家(5)人:林乾良(浙江)
陈羲明(湖南)
叶鹏飞(江苏)
刘俊京(北京)苏宝星(福建)入展书家(102人,以姓氏拼音字母排列)
安康(甘肃)陈超勇(福建)陈敦良(仁寿)陈功(湖南)陈虎志(福建)陈克年(江苏)陈伟(湖北)陈永君(浙江)陈洪普(辽宁)程利(陕西)曹伟革(陕西)杜思吾(河南)冯才权(广东)冯岽智(河南)冯建国(江苏)付贵宁(青海)高国胜(河北)高建(山东)高延鸿(西藏)葛良胜(安徽)耕夫(福建)郭春峰(黑龙江)韩存利(河南)郝守波(山东)何志斌(广东)黄方明(福建)黄丰(江西)黄红灯(江西)霍威(河北)侯俊鹏(陕西)荆戈(新疆)柯振海(广东)
兰建田(福建)李闯(河南)李继祥(安徽)李树祥(河南)李显(辽宁)李欣(陕西)李翠(陕西)连长生(福建)凌海涛(安徽)刘春光(河南)刘福生(吉林)刘国峰(四川)刘汉杰(江苏)刘军(湖北)刘小龙(甘肃)鲁建飞(黑龙江)陆华(江苏)吕昕(吉林)罗钟(北京)马青源(北京)聂政(河南)宁金鹏(陕西)彭飞(福建)任学军(青海)申伟(浙江)寿建刚(浙江)宋哲金(湖北)宋江安(陕西)苏显龙(北京)苏显双(吉林)覃业文(陕西)汤锋(浙江)唐金艺(北京)唐平甲(安徽)童辉(陕西)田晓华(湖南)王北苏(浙江)王波(湖北)王洪权(黑龙江)王继涛(河南)王永(安徽)王志明(安徽)王强(陕西)危文礼(湖北)吴国雄(福建)徐杰(浙江)徐晓军(福建)徐云峰(浙江)颜群生(福建)杨建民(浙江)杨宇力(浙江)杨帆(四川)叶绍霖(福建)余风顺(江西)余国联(福建)袁闽(福建)袁景林(河南)张继光(福建)张建春(上海)张建盛(陕西)张劲(江苏)张雷(江苏)张义胜(北京)张泽民(江苏)张照(安徽)张立玲(陕西)周红军(河南)周继中(安徽)周卫东(江苏)朱显民(上海)
第二篇:【篆古今】〖张永明书法教学〗篆书章法举要(四) 斗方横幅章法
【篆古今】〖张永明书法教学〗篆书章法举要
(四)斗方横
幅章法
〖张永明书法教学〗篆书章法举要
(四)斗方·横幅章法张永明 著张永明艺术简介张永明,号牧牛子。河南新县人,1950年生。国家一级美术(书法)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印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及清华美院书法高研班教授、《书法字海》、《书法大字典》常务副主编。书法专著有《篆书与篆书笔法》、《篆书技法》、《篆书章法》、《小篆入门》、《秦篆书刻石四种解析字帖》、《西周金文五种解析字帖》、《峄山碑图解字帖》、《书法创作大典》(篆书卷)、《书法大世界》(篆书卷)、《张永明篆书百家姓》、《长恨歌正气歌小篆字帖》、《篆书格言五十例》、《篆书楹联五十例》、《篆书诗词五十例》、《中国书法教学丛书》(篆书教程)等二十多种。为《方正字库》书写七千字小篆字模,为一百零八枚华夏编钟《中华和钟》及《华夏宁昌》鼎、《龙腾宝鼎》书写一千多字大、小篆铭文。曾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篆书技法讲座,出版教学录像带、VCD四种。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指南》频道、国际网络电视台《书画长廊》作过专题介绍。斗方章法所谓“斗方”,是因象似传统量器斗的方形和尺寸而得名,就是用正方形的纸创作书画。一般以2×2尺(四尺整纸对开)为主,另也有1.5×1.5尺的小斗方和3×3尺的大斗方,也有少数根据特殊需要而创作的4×4尺、6×6尺甚至更大的超大巨形斗方作品。不管多大尺寸,必须是正方形的才叫斗方。用篆书创作斗方作品,如写少字,最少以四字为宜,可平均分配布局,预留落款位置(如是用甲骨、金文大篆创作,落款位置还需多留);如写多字内容,需计算好,共设多少行,每行多少字,务使适合正方形。
1、大篆《论语》句(68cm×68cm)2012年作博学笃志此作四个大字,平均布局,由于篆书字形略长,故上下字距较紧密,中间行距较宽,为布满正方形纸,边款设二行,与正文间距也宜宽松些。
2、小篆·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68cm×68cm)2012年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叠七行格,正文设六行,行五字,两行边款占一行正文位置,平均布局,行距字距相等。
3、小篆·启功论书诗《朝侯小子残碑》(68cm×68cm)2007年作笔锋无恙字如新,体态端严近《史晨》。虽是断碑犹可宝,朝侯小子尔何人?此作亦七言绝句,亦采用六行,行五字,平均布局,两行边款宜通栏长款。
4、大篆·五代·梁·范云《别诗》(100cm×100cm)2012年作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这是一首五言仄韵绝句,全诗二十字,正文五行,行五字,平均布局,上下字距紧密,行距宽松。设两行通栏长款,附释文及落名款。
5、小篆·唐·孟浩然《过故人庄》(68cm×68cm)2012年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此诗为五言律诗,四十字,正文八行,行五字,满布局,设一通栏长款。文中“邀”篆作“徼”;“村”篆作古写体“邨”。
6、大篆·唐·王勃《春庄》(100cm×100cm)2012年作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此诗为五言绝句,二十字,五行,行五字,行距宽松,字距紧密,设两行通栏长款,附释文与名款。文中“叶”字金文省草头;“知”字金文作“智”。
7、小篆·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下阙(68cm×68cm)2012年作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江城子》词的下阕,三十五字,正文七行,行五字,行距紧密,字距宽松,两行通栏长款。文中“胸”字篆作“匈”。
8、金文·《礼记》句(100cm×100cm)2012年作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作九字,设三行,行三字,各字占位不平均分配,而是根据各字的形体任其自然长短,错落有致。两行通栏长款,附释文、年月及名款。横幅章法所谓“横幅”,就是指横长竖短的纸形,分宽横幅、窄横幅两种,宽横幅指标准整纸,如四尺、六尺、八尺、丈
二、丈八匹等;窄横幅是指长宽比例超过4:1的纸形,如1×4尺、1.5×6尺、2×8尺等,1×3尺的算小横幅,八尺横长的就算大横幅了,丈
二、丈八乃至更长的就是巨形横幅了。常见的1×4尺的窄横幅如写少字一行,以不超过6字为宜,3字太稀,7字太挤。如字数过多,就只能每行二字以上了。如是2:1纸形,写4—5字少字作品,可正文一行大字,占三分之二上方位置,在三分之一的下方位置落款和释文、跋语等;如字数多,就需计算好字数、行数及每行字数、边款(释文)位置。务使章法协调。
1、金文·《后汉书》句(68cm×68cm)2006年作尊师贵道此作用四尺整纸书写,采用下方落长款形式,款八行,行二字,附内容出处、释文、年号及书家名款。此种章法适合四至五字,用二比一纸创作宽横幅,当代书家多喜采用。
2、大篆·鸾凤和鸣(57cm×138cm)2008年作这个内容是用以祝贺新婚的传统词句。此作用四尺整纸的四分之三宽度书写,落单边款。如送人,可设两边款,上款落受书人名款,如“某某、某某新婚之贺;某某、某某伉俪惠存。”
3、金文·《易经》句(68cm×138cm)2012年作厚德载物《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此四字又为其中经典名句,历代书家皆喜以此为创作内容。用此书诞生的西周时期的书体金文大篆书写,更显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古朴典雅。此作用四尺整纸书写,四字平均布局,写于上部大半位置,下方落长款;内容出处,原句全文及名款,亦是书家喜用章法。
4、小篆·宋·秦观《鹊桥仙》(68cm×138cm)2012年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作用四尺整纸书写,全文五十六字,设十四行,行四字。平均布局,上下字距略宽于行距。落一行款。
5、金文·河清海晏,人寿年丰(68cm×138cm)2012年作用二比一尺寸纸书写,八字四行,行二字,平均布局,落款二行,附释文、年号、名款。
6、小篆·宋·秦观《江城子》(68cm×138cm)2012年作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用二比一尺寸纸书写,全文七十字,十四行,行五字,平均布局,行距、字距相等,落一行款。
7、大篆·观海听涛(68cm×138cm)2012年作用二比一尺寸书写,四字写于上大半部位置,下方落长款,作了一首切题的五言绝句“平生爱大海,挥笔遗诗怀。佳句随心至,涛声入梦来,”使四字增添几分意趣。
8、金文·道德为师(42cm×138cm)2008年作此作用四尺对开纸书成,是常见的窄横幅款式。落两行短款,如送人可设上款,题受书人名款。
9、小篆·唐·刘禹锡《陋室铭》(50cm×180cm)2006年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全文八十一字,用四比一纸书写,二十一行,行四字,末一字正文下落两行短款。文中二“云”字,“子云亭”用繁体“雲”,“孔子云”用简化“云”。
10、大篆·鲁迅《无题》(68cm×138cm)2001年作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全诗二十八字,用二比一尺寸纸书写,七行,行四字,采用有行无列章法,行距宽松,字距紧密,字形长短不求一致,任其自然,附释文、内容出处、名款。
第三篇:书法
王有法书法三章
莫 逆
王有法尽管生活环境和职业性质多变,而他对书法的痴迷和执着始终没有动摇过,对书法的探索和思考也不曾懈怠。书法与他相伴相守,成为贯穿人生的一条主线。
从幼小时对书法的初始印象,到现在选择的创作状态,他始终认为书法是一件生活味十分浓的东西。小时候每逢过年或村里有丧婚大事,只要有书写机会时,总是做到有求必应。过年了,他的父亲总会带着他去看谁的春联写得最好。那情景使他觉得书法很奇妙,也感到书法在人们生活和情感中的份量。自此他便怀着对书法的好奇和崇敬开始了涂鸦式的书法学习。那时候由于家庭物质条件有限,这倒也养成了他“不择纸笔”的书写习惯。课余时利用放牛割草间歇,他用小木棒或者手指头,在广袤的沙地上无拘无束地“书写”;在家里,常以桌当纸,以水代墨,尽情挥洒。在大人们带着褒奖眼神的注视下沉着书写,他体验到了书法的神圣,也从书法中找到了自信。“文革”期间“破四旧”一个偶然机会,从“四旧”的书堆里捡出两本颜真卿、褚遂良的字帖,他如获至宝,从此坚持不懈地临习。在抄写大字报和办大批判专栏过程中尽量用他们的体式抄写,果然书写水平大大提高,这是他从自由书写向法度书写的过度。后来应征入伍,在部队不久也就成了军营中活跃的写字画画的能手,小到幻灯片,大到横幅标语,毛主席语录牌以及部队的各种展览等等都能应对自如。
八十年代初,他考入无锡艺专书法函授班,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这是他书法道路上一个转折,对他以后的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书法的内涵也有了相当的理解,虽然两年学期时间不长,但他对自己已有的书法知识和书法技能进行了一遍全面的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弥补了自己的弱项,因此获益匪浅。
王有法为人谦虚随和,坚持以书会友,勤奋好学。尤其是对师长和书法同道,更能见贤思齐,正是这样的品格和胸襟,使得他能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境界。王有法平时积极参与国展、省展等重大书展活动,也热心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之需的实用书写。因为他醉心的是书法的本身,而并不计较它的功能。他就是这样善于从生活中积累和研习书法技巧,又将积累和研习的成果体现到新的书写实践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状态比以书法为业更符合传统书法的真谛。
风 神
王有法的书法比较温和,相对时潮而言显得很儒雅,与他行伍出身的经历和爽朗的个性也形成了反差。尽管温和,但并不柔弱。看他的作品,线条饱满滋润,提按灵活轻松,婀娜之中藏凝练。他的行草有明清神韵,但细细体味,仍是以二王法度为根底,以颜真卿、褚遂良为骨干,并运以己法。隶书能融简牍与碑刻于一体,古雅清丽。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能经常调遣起高昂的创作状态,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营造一种流动清通的气脉,使创作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据他自己称:“风神超迈”四个字,是在他同事习字的余纸上信笔挥就得,当时并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下笔之际也没有过于复杂的考虑,事后想正式创作一幅更大一点的,但总不能如意。观此作确实没有刻意求工的痕迹,布局跌宕有致而不堕狂怪异之态,落笔爽利却没有草率浮滑之迹。很自然的利用文字点画原有的形态实现勾连照应,浑然一体。从中他悟到了王羲之写《兰亭序》“他日更书数十本,终莫能及”并不一定是传说,平日更加珍视对那种自如的创作状态的捕捉与发挥。
王有法对创作技法,特别是对笔法的锤炼下过相当的苦功。在他看来,追求书法艺术,应该经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对古代书法名迹点画形态的悉心摹拟,以期达到形似。这是对书法艺术特征的领悟过程,是书法入门的津梁,也是他日自成体格的基础;第二个步骤,要练就一套熟练驾驶笔墨的技巧,并能按自己的理解,从众多的取法对象中抽绎出神韵来,这是笔性的训练,也是书法能力的培养;第三个步骤,运用自身的笔墨功夫抒发自己的书法理想,达到挥洒自如的书写境界。他是这样思索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比较概括的讲,前面这两个步骤他花的功夫多一些,时间也长了点,而目前正在第三个层面上做艰苦扎实的探索、尝试。所以,从他现在的书法面貌来看,个性似乎还不十分强烈,但比一般人走的稳实。相信他的这些积累不会枉费,并终究将转化为日后创作更有力冲刺的后劲。这是一名书家创作心理成熟的标志,也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象征。在当前的环境中,有这样一份宁静而坚毅的书法心态,实属难能可贵。
收 获
多年来,王有法的书法创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仅我关注的书法信息,得知他从1978年开始,连续三年参加了全军、军区组织的书画大展,均获优秀作品奖。之后他就一直坚持参加地方上组织的书画展活动,参加过中原书法大赛;豫鄂书展;豫鲁书展;先后两次国际现代书法大赛获三等奖;“三龙杯”全国书画大赛获精品奖;浙江省“中天杯”书法大赛获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中原杯”书法名家邀请展;全国“报喜鸟”杯书法大赛入展;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全浙书展入展;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赛入选;中国人民政协50周年书画展入展《艺海腾欢》作品集;西泠印社第三届、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入展。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刊《管理视窗》出自他的手迹,曾先后四次参加中日、中韩书展活动。翻翻《二十一世纪国际书法精作展览》、《当代书法家精英大典》、《世界书法家经典》、《中日书法作品汇观》、《国际现代书法集》等等,都体现了他的个性所在。
王有法书法作品深受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喜爱并收藏无数,曾有作品被黄鹤楼、钱君匋艺术院以及不少楼堂馆所、著名寺庙中收藏。所有这些作为一名业余书家来讲固然十分可贵和珍惜,将会更加激励着他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具有其特殊的价值。
对生活,朴实的他从没有过多的物质奢求,而对于书法的执着,使他不断的得到满足,并能不断萌生新的追求,实际上,书法并没有多少程度的改变他的生活,倒是书法中,始终灌注了他的生活经历和生命的气息。年过大半的他欣慰的感到,自己虽然在这条道路中付出了很多,但也正是在书法中得到了更多……
第四篇:书法
“书墨飘香”书法活动纪实
一、指导思想: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传统艺术之一,几千年来,它犹如奔腾的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其魅力在于它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在我国也一直有“字如其人”的说法。写一手好字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帮助。“写好字”,说起来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我们克服“简单化、兴趣化”的偏见,更需要我们提高对写好字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写字时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更要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开展“书墨飘香”书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哲理美,艺术美,形象美和科学规律美,能塑造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具体做法:
1、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写字教学力度,规范作业书写。
2、每天在语文课上保证写字时间不少于10分钟。
3、利用午检开展“写字正人”教育。
4、每周五将学生书写进行一次展览,期中、期末将进步特别大的作品在墙报中展示。
四、评价要求:
1、每天写字练习,好的字打红圈圈,作业展览。
2、定期开展“书墨飘香”书法评比,书法较好的同学发给表扬信。
3、写字有明显进步的作品上墙报。
教师感悟:通过此次“书墨飘香”书法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书法的魅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今后在班级中不定期地开展优秀作业评比活动,评选写字能手,对优秀作业作品进行展览给予奖励。还可以成立班级写字兴趣小组,坚持每周活动一次,做好写字提高工作。对学生的优秀写字作业进行展评,让学生都以写好中国字为荣,树立榜样,促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任 务 清 单
任务单 任务单
评价任务:我是小雷锋 评价任务:我是绿色小卫士
评价时间:2014年3月 评价时间:2014年3月
任务单 评价任务:英雄在我心中 评价时间:2014年4月
任务单 评价任务:我是劳动小能手
评价时间:2014年5月
任务单
评价任务:快乐的六一 评价时间:2014年6月 任务单
评价任务:书法比赛 评价时间:2014年4月 任务单
评价任务:世上只有妈妈好
评价时间:2014年5月
任务单
评价任务:我有一个好爸爸 评价时间:2014年6月
第五篇:书法
一、明志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吾乃忠墨道,厚书德,善翰仁,诚至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缆绳。文以载道,书以载文。
二、哲学
黑白、大小、轻重、巧拙、粗细、长短、错落、欹侧、高低、曲直、顺逆、干湿、浓淡、方圆、俯仰、藏露、转折、横竖、开合、向背、疏密、宽窄、枯润、正斜、强弱、借代、承接、牵引、连贯、虚实、增减……无一不充满辩证法,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
三、变化
变则通、化则融。书如水,水无形,书则无常。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成拙,大音希声。
四、修炼
练心,则静;练眼,则明;练手,则巧;练气,则畅;练身,则健;练胸,则阔;练脚,则强;练脑,则灵。有恬静的心灵就等于把握住心灵的全部,有稳定的精神就等于能指挥自己。
六、人生
书法的不可逆性,犹如人生没有回头路。人生是过程,书法亦是过程。书为心画,书乃人生的心电图。书法,法书;到位,味道。人生如此,一切皆在度,中庸也。
七、为人
觉悟:即见吾心;恕道:宽于人,则道阔;恭宽信敏惠:恭则敬,宽则得,信则成,敏则行,惠则聚。上善若水,上书若人。
八、朋友
一日不书如隔三秋。书者,就是与笔墨纸砚四君子对话,默契者,如倾如诉,佳音、知音也。书者,幸福。书不能言,最可人。“朋友就是你可以精诚相待的人”,书法就是你永远的朋友。
九、时间
一横一竖、一点一折、一撇一钩、一捺一转、一分一秒,“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作出更大的成绩来”。一点一滴,用书法占有自己,用时间充实自己。积小胜而为大胜。书法是学习,学习是劳动,是交流思想的劳动。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十、大道
书道通“道”。《道德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书道同理,一撇一捺,一点一横,一竖一钩,一折一挑,皆生字法、章法,终生无法胜有法。书道同“道”。“大道、知道、道德、道理、道路、河道、道家、道谢”。“道”不在言而在行,空读无益。悟“道”关键要知而信,信而行,行而得,得而守。而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人生需悟“道”,书法需补“道”,有志会得“道”。由此,“学问是我们随身的财产,我们自己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学问也跟着我们一起”。
1、墨如人性:廉墨慎用,廉墨多水,溶于笔书于纸会不凝而散,很容易便毁了字。好墨要调,正如人,太过浓稠,过于骄傲,在人眼中多是娇艳,浪荡之人。为人要心中有高山,眼中多圣贤。为人用墨要恰到好处为怡。用墨讲究宁枯勿湿,得先把笔喂饱。当笔肚饱墨时在调去三成方可入书,那样笔毫才挺拔,字才刚劲。初书时湿墨饱满,再书时干墨刚劲,末书时飞白苍翠。
2、“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无论是典藏书籍,还是碑文石刻;无论是中堂条幅,还是门楣楹联。从三山五岳到五湖四海,从高高的庙堂,到寻常百姓家;书法的内容或说古论今警醒世人,或传承伦理道德教人向善,或托物言志净化心灵。书法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在于妙笔生出的高尚的德操。“
3、“《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赞黄庭坚的书法。
4、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每一幅书法都经历了千般磨砺,万种付出。传说王羲之七岁开始练习书法,每天书写完毕,就在家中的水池里清洗笔砚,日久天长,整池水竟然染成了墨色,这就是今天人们在绍兴看到的墨池。“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道出了一代书圣成功的艰辛历程。
5、如果是王羲之式的——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也可以引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6、柳公权的书法端庄清秀,像河边浣纱洗衣的邻家阿妹,或者款款而行的小家碧玉,言行举止、一颦一笑,遵规守据,温婉清丽。欧阳询的书法,松风鹤骨,像一个武功高深的侠士,刚劲中透着秀美。赵孟頫的书法风流倜傥,柔媚舒展,蕴含着千般娇媚、万种风情。观怀素的草书衣袂飘然的如飞天神女,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九霄云天,在赏心悦目中心荡神驰,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历代书法家如洒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7、“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赞欧阳询的书法
“赵文敏书法精绝,集诸家之成,诣二王门阀,要其用功处,全在临摹之多耳。”赞赵孟頫的书法
8、如果是颜真卿式的如筋一般浑厚圆润——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字里行间厚重雄浑,大气脱俗。
9、王羲之的作品出神入化,妙不可言,搜尽赞美的词汇也难描绘其高深与绝美。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的书法: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历朝历代多少人呕心沥血、终极一生追随,最终都望尘莫及。颜真卿的作品厚重、古朴、苍劲,像一座千年古钟,每一条纹理都是一个故事,端详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产生浑厚的共鸣。
10、书写的本来是一种工具,可是文字一旦成为书法就化蛹成蝶,蝶变成仙,成就了一生的华美。不知是谁把毛笔比喻成蜡烛送给他的情人,轻轻地歌:送给你一只狼毫吧,不曾点燃的蜡烛也不会熄灭。是啊!毛笔,未曾点燃的蜡烛,把书法连同中国文化的历史照耀得灿烂辉煌。
11、笔端夭矫不可状,墨妙直与鸿蒙通;惨惨著花二三萼,力透纸背非人功。
12、一张柔和的宣纸,一片飘动的白云,在白云上舞动的是松的魂灵,还有千年历史的回声。一幅书法展开了,灵动的文字间似乎有编钟的余音袅袅传来,没法不让人想起悠悠的历史。汉家长衣宽袖的文人雅士们,居庙堂之高的官吏们,多少辞赋与奏折,多少檄文与颂歌,摩肩接踵一路走来,都被历史的风尘淹没了,倒是那个喜欢放鹅睡在东床的王羲之音容犹在,留下千古佳话。
14、唐诗宋词元曲十六令,看不完的锦山秀水春花秋月,回味不尽的乡愁旅思离情别恨,书不尽的江山社稷家国情怀。山因书法增秀,石因书法生情,水因书法含韵。天地之间只有黑白两色最为分明,黑白两色,清淡素雅,质朴率真,又值得推敲,经过千年凝练与沉淀,愈久弥香。书法是一曲无声的旋律,其中的美妙只有领会他的人才能参悟。
15、写字如写人,无垂不竖,无往不收,起行收三笔切记于心,起笔多回锋。回锋圆润、收敛、谦虚。不似露锋太过锋芒,钉头鼠尾,让人如见古惑之人,毛躁,张狂。行笔中锋,把最好的锋最浓的墨用在中间,使笔画刚劲不失大方,厚重颇显气场。收笔先提后压,收的稳收的缓。越是最后越是精细。提是找到结束的方向,压是完善结果。收尾之处才显得饱满、深沉、有思想、有形状。一笔至终,丝毫不得大意,分厘不可懈慢,善始善终。
19、书法,是一门至高至上的线条造型艺术再现。诸子百体,名人大家,或篆或隶或楷或行或草,或婉约,或奔放,清新中透出灵动,灵动中藏有睿智,睿智中显特质,睿智中见大气。无声的线条,张扬的是不拘一格、别开生面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正所谓字如其人一般直观而显性。
21、闲暇之余,泡上一杯浓茶,静品浓茶苦口的余香,徜徉于颜筋柳骨的碑帖殿堂,与怀素大师零距离交心对话,同书圣羲之讨教运笔的真谛,感受毛公的大气磅礴和荡气回肠,聆听书家的一叶总关情的心声,其情其景,妙不可言,秉烛夜游,流连忘返!
24、各路大师,笔走龙蛇,挥毫献技,隶、楷、行、草、狂草;唐诗、宋词、诗经、楚辞、名誉警句……大师们用尽所有的书写方式,在中华文化诗、词、句、段的海洋中寻章摘句。虽则华章灿灿,满殿生辉,但与奥组委的要求相比,却总有遗憾。
27、《唐朝名画录》记载了开元年间的一段轶闻。其时,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和擅长舞剑的裴旻将军邂逅东都,于是乎,中国书画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上演了。将军舞剑,气贯长虹;张旭狂草,风起云涌;吴生奋笔,有若神助。东都洛阳,万人空巷;天宫寺内,观者云集。都邑士庶皆云:“一日之内,获睹三绝,三生有幸矣。”后世论者在谈起这段轶闻美事时,都把观察的目光聚集在舞剑、绘画、书法这三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在审美意趣上的一致性(相通)上。却独独忽略了为什麽上天会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给中华民族艺术的天宇擦亮一颗又一颗熠熠的明星。
28、传世的书法精品,无不浸润、迸射着书法家丰沛的精神之光。毛泽东提倡“字要骨神兼备。”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书也。”无论是“骨”、“神”还是“气、血、肉”,毫无疑问都来自于书法家的精神、学养、性灵和节操。
29、写字,人坐的正,笔执的正,纸放的正。纸是死的,笔墨却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