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休闲农业恰逢其时
发展休闲农业恰逢其时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基础,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题,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新型业态,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涉农旅游业呈蓬勃发展之势,农家乐、观光采摘等休闲方式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无疑,休闲农业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随着打工人群经济积累的增多和创业意识的增强,不少在外打工人员想回到农村创业,我们编辑部也经常接到读者咨询创业方面的电话,其中就有关于休闲农业的话题。办休闲农业企业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目前发展现状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又要注意什么?针对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局副局长周群,请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记者:周局长,我们编辑部经常接到读者关于办休闲农业的咨询电话,今天很高兴能采访到您。请您谈谈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好吗?
周群: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的必然产物。目前,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山东、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有8.5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从业人员28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9%。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在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占从业人员的92.4%;农产品销售占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的40%以上。
以江西省为例,全省现有各类休闲农业企业超过2200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超500万元规模的企业200多家,规模经营的农家乐11000多家。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已超过60万人,其中九成是农民就业。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百亿元。目前,江西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休闲农业已成为提升产业层次、改变农村风貌、造福一方百姓的民生产业。
记者:江西省出台了哪些扶持休闲农业的政策和措施,请您重点介绍一下。
周群:2012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原则、重点工作和措施。《意见》中提出,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特色、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依托,把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民增收就业放在首位;要合理利用“三农”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要加大政府投入,实施税费优惠,基本建设和财政涉农资金项目要向休闲农业倾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规划;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休闲农业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从业人员培训;要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以规范化、标准化推进产业升级;要鼓励休闲农业企业开发荒山、荒地、荒滩,提高土地利用率。
记者:发展休闲农业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作用?
周群:休闲农业在保增长、惠民生、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休闲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种养模式,产、加、销、观一体化经营,相互配套,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现代产业体系。作物变成了景观,农场变成了庄园,农产品在产地、在庄园就能销售,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农民利用农业生产、乡村文化资源发展农家乐,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在自己家门口就业创业,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尝农家果、做农家活,游客参与其中,每个环节都能搞活,每个项目都能增值。如今,更多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返乡创业,回到祖祖辈辈从事的农业上来,有的办起了农家餐馆,有的建起了摘菜采果园,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村活力,展现了乡村魅力。
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休闲农业大多以新农村建设村点、自然村或专业合作社为基本建设单位,为了给游客提供更优美的环境,必须做到三通(通路、通水、通电)、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化(绿化、美化、亮化),从而促进农村脏乱差的有效治理,发展村级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
四是建设生态江西、发挥资源优势的有效手段。江西省8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休闲农业有效整合了农业和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江西省生态环境好的资源优势,以湖光山色、田园风光、优质服务吸引了游客,为城里人提供了休闲之地、养生之所。
五是建设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新、奇、特农业品种和景观、以现代高效农业吸引游客,现代农业元素注入休闲园区,农业创意精品走进城里人家,走向世界各地。一批环境优美、雅俗共存、农味十足的生态农庄和农业景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乡味浓郁的特色餐饮吊足了人们的味口,促进了城乡之间、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如何处理发展休闲农业与保护农村环境的关系?
周群:休闲农业必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游客,生态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决定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发展休闲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持续发展、三效统一的原则。要依据当地自然、环境、气候、土壤、产业等条件,进行科学设计规划,合理分区布局,确定目标、合理定位、突出主题、打造特色。休闲农业的主要目标市场在城市,城市人是奔着农村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质和优美的环境而来的,因此,要特别注重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注重经济利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项目开发前要进行环境评估,项目规划设计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不能搞掠夺式开发,尽量减少山体、水体、植被的破坏。要注重园区垃圾的处理、污水的排放,不能成为周边环境新的污染源。在园区内要设置好厕所、垃圾桶的位置和数量,方便游客使用。游客遗留的垃圾要及时清理,时刻保持园区内的清洁卫生。
记者:就您了解的情况看,目前,休闲农业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周群:按功能划分,江西的休闲农业大约有五种发展类型:
1.参与体验型。包括农家乐、采摘、垂钓等,例如新余市鑫海农庄、上栗县红鱼文化村。
2.农业科技展示型。兼有科普教育功能,包括各种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园、农业科技园、农博园等,例如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石城县通天寨荷花园、修水县双井茶博园。
3.农业节庆型。包括婺源县油菜花节,南丰蜜橘节,赣南脐橙节,广昌、石城、莲花县莲文化节,靖安紫薇节,南昌市凤凰沟樱花节等,均以节庆活动带动旅游消费。
4.民俗文化型。包括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园等,是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歌舞文化、民族文化的结合,例如南昌市西湖李家、赣南五龙客家风情园等;
5.综合型。“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齐全,既有农业观光,又能休闲度假,兼有会议、商务等功能,包括各种休闲农庄、度假村等,例如武宁县新光农业园、景德镇市得雨生态园、新建县溪霞怪石岭风景区、安义县清晨农庄等。
记者: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分区布局是怎样的?
周群: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布局原则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城郊辐射;以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向周边延伸;以民俗文化村为载体,发展多元化乡村文化综合体;以特色农林区、湖滨草洲区为主体,建设多功能休闲农业园区。
重点分布区主要有五个:中小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特色农林区、湖滨草洲区和红色古色乡村旅游区。
1.城市郊区。分布在南昌、赣州、九江、上饶、宜春、吉安、抚州、鹰潭、景德镇、新余、萍乡等城市郊区。以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农庄、都市现代农园、农耕文化园、农家乐为主。
2.风景名胜区。依托景区旅游资源和游客资源,以发展农家乐、休闲度假山庄为主,是山水观光旅游的配套产品。主要分布在江西省的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四大名山”旅游区周边和婺源等著名乡村旅游区。
3.特色农林区。依托广昌白莲、婺源茶叶、赣南脐橙、赣北桃梨、安义油菜、鄱阳湖大闸蟹等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节庆、观光采摘、农业博览园、休闲渔业、特色餐饮等休闲农业产品。
4.湖滨草洲区。分布在鄱阳湖、柘林湖、仙女湖等自然山水景观区,休闲农业以建设滨湖湿地公园、自然观光农园和渔家乐等模式为主。
5.红色古色蓝色旅游区。红色以瑞金、兴国为依托,古色以婺源、青原等县区为主,蓝色以赣南客家文化、永丰、峡江等少数民族村镇为主。结合乡村文化和产业资源,发展民俗风情园、特色文化产业园和民俗文化庆典活动。
记者:江西省休闲农业规划布局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周群:目前,江西省休闲农业园区普遍存在特色不突出、设计雷同、同质化较严重等问题。
休闲农业园区未结合资源特色而建。大多是建个果园、种些蔬菜,游客来了只是采采果、摘摘菜、吃吃农家饭,要么挖几口池塘供游人垂钓。没有合理定位和突出主题,使休闲农业园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没有新意。
休闲农业园区缺乏文体内涵。江西省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万年的稻作文化、赣南的客家文化、上犹的梯田文化,同时还有农耕文化、餐饮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花文化、橘文化、傩文化等蕴藏在民间,可供休闲农业开发和利用。但这些资源利用得还很不够。
休闲农业园区服务接待设施不完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是由农场转型而来,产业较完善,但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简陋,停车场、厕所、游步道、标识标牌、游客接待中心、购物中心等设置不合理或缺失。特别是园区吸纳了当地农民做餐饮、宾馆服务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农业知识肤浅,未进行专业培训,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园区的形象和收益。
记者:您认为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会咋样?
周群:休闲农业是受关注度、参与性较高的产业,预计未来几年江西省全省接待游客年增长率将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有钱、有闲人群增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将成为缓解市民压力、娱乐休闲、提升生活质量的朝阳产业。同时,具有鲜明个性和文化艺术内涵的创意农园将逐渐兴起,创意产品、创意设计、创意文化、创意包装、创意景观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未来休闲农业将向产业化、集约化、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本刊记者 绿洲)
第二篇: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恰逢其时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恰逢其时
“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可享受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税费减免和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提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系列支持措施,并将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纲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
从出外打拼到返乡创业,不仅可以纾解长期困扰农民工的来往奔波之累和异乡思亲之苦,更能对摆脱融入城市之难和致力改变家乡面貌发挥积极的破题效应。长期以来,许多农民工出于生计的需要,不得不离乡背井、舍老别子到外地务工。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 2014年已达到2.74亿,每年还有新增的6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尽管这种大批量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具有填补城市用工短缺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求就业出路的双重功效,但也同时带来了农民工自身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生产生活无依等社会问题。因此,政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出包括降低门槛、减免税费及资金扶持等在内的一系列惠民减负措施,顺应了广大农民工群体“想回到家乡就地打工创业”的迫切愿望,也有助于发挥农民工通过多年打拼成就的资金、技术与信息优势,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破解创业成本和融资之困等经济难题,也需要门槛降低、程序简化的便民创业通道,更不可或缺地方政府对其创业实践中的精神鼓励、能力培训、信息服务及有针对性的排忧解难。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8个种类的税费减免,无疑减轻了农民工的创业负担;“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企业住所登记制度改革,简化办证程序、放宽经营范围,便于农民工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和兴办各类农村社会事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并按规定给予适当贴息,有望破解创业的融资难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举国争创环境,配套政府出台的涵盖资金、程序、平台等多个层面、“加”“减”并举的综合性激励措施,广大农民工建设家乡、造福当地的创业激情,势必会催生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创业创新局面。善政更要善为,人们期待着好政策不折不扣落实,能够早日助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梦想照进现实。
第三篇:传统煤化工调转升级恰逢其时
传统煤化工调转升级恰逢其时
由于油价与天然气价格存在联动性,油价下跌引发气头甲醇等产品价格的下行,给传统煤化工产业带来一系列影响。加上传统煤化工原本就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近几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效益下滑已成常态。当低油价遭遇新常态,传统煤化工行业还有无发展空间?今后将往何处去?
传统煤化工包括合成氨、甲醇、焦炭、电石及下游等子行业,因一次能源消耗较大,加上产能过剩和环保承压等原因,转型升级任务尤为艰巨。专家认为,对于传统煤化工,转型升级不仅是抑制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不但是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手段。还有一些专家表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后低油价时代行业洗牌和产业格局的转变,国家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调控措施,都为传统煤化工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因此,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我国传统煤化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交通、住房等消费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等都需要大量投入,众多化工产品仍有比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尤其是进口量较大、高性能的精细化工产品和新材料市场潜力巨大。对传统煤化工产品而言,国内需求仍处于平稳增长期,化肥、车用燃料、下游建材等主要产品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而随着石油替代产品技术的日臻成熟,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实现优势互补,煤化工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当前推进传统煤化工调转升级恰逢其时。经济下行和复苏期间通常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目前我国不少传统煤化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复苏仍需较长时日——这正是市场重新内部优化组合的好时机。同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严限“两高一资”产品政策的实施,既是对企业的巨大压力,也是推动结构调整的巨大动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措施,支持企业技术和产品升级、关闭落后生产装置、发展高端和精细化工产品,也为传统煤化工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批落后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而一批掌握先进技术、产业链条完善、管理基础扎实、资源匹配高效的企业会乘势做大、脱颖而出,引领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传统煤化工新技术获得渠道有望得到拓宽。我国部分高性能的化工产品供应严重短缺,主要原因是没能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短期内靠自主研发突破这些技术又存在较大困难。近些年来,部分大型跨国石化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准备放弃非核心业务,逐步通过重组、并购等手段,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也放宽了对外技术转让的限制程度。此时,正是国内企业开展国际技术合作、购买先进技术的大好时机,利用收购、技术引进等多种渠道获得一些核心技术,可以加快提升我国传统煤化工的综合竞争力。
针对传统煤化工存在的产能过剩、层次较低的问题,国家还将继续推行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抑制煤制合成氨产能过剩,优化化肥产业结构,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合成氨准入条件研究。二是将研究通过市场的手段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差别电价等,建立长效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三是支持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的煤化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初级煤化工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严格执行煤化工产业政策,遏制过剩产品盲目发展,停止审批、建设单纯扩大产能或者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焦炭、电石项目,对合成氨和甲醇项目实施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基于上述有利条件,传统煤化工企业着眼大势,坚定信心,有效调整优化产品、技术、市场、人员等结构,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培植自主创新和内生式增长能力,就能在新常态下获得更好的发展质量,展现新的面貌。
第四篇:【连载】第15期 撤销各级法院研究室恰逢其时
【连载】第15期 撤销各级法院研究室恰逢其时
注:《法院改革新思维》全书已在百度阅读独家发布,如果您觉得本公众号更新速度较慢,可点击左下角蓝字阅读原文前往抢鲜品读。
我国法院系统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2000年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调查研究工作的规定》(法发〔2000〕1号)。《规定》第六条就设立调查研究的专门机构提出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建立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广大干警积极参加的调查研究格局。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和有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设立调查研究的专门机构;不具备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应配备专人负责调查研究工作。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的审判庭也应有专人负责。”关于各级人民法院调查研究机构的职责,《规定》第五条指出,各级人民法院调查研究机构的主要职责是:“1、提出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建议和计划;组织落实本院领导或者上级法院指定、委托的调查研究课题任务;协调本院审判庭和其他部门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活动;组织交流和推广调查研究成果;2、总结审判工作经验,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宏观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3、办理解答或者向上级人民法院请示本院和下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适用法律问题的有关事宜;4、参与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的研究、修改工作;5、起草有关审判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掌握审判工作综合情况;6、承担司法统计、统计分析和统计监督工作;7、协助院领导开展审判工作管理,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综合信息工作是否由调查研究机构负责,由各级法院自行确定。”关于研究室的部门性质,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研究室是否属审判业务部门的复函》(法函[1995]62号),“研究室是一个综合性的审判业务部门,其人员属于审判业务人员。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规定的条件的,均应任命审判职务。”上述《规定》第七条也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要选配政治素质好、作风严谨、政策理论与法律专业水平较高,有一定调查研究水平、写作能力和审判实践经验的同志到调查研究机构工作。调查研究机构人员编制,必须保证调查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调查研究机构的人员是审判业务人员,符合任命审判职称条件的,应当任命审判职称。”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和部分基层人民法院设立研究室,作为调查研究的专门机构。笔者在基层法院研究室工作了将近十年,期间曾先后被所属的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借调过一段时间,也算是调研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对法院研究室工作的现状及其未来的改革方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在笔者看来,目前撤销各级法院研究室恰逢其时,主要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判管理办公室的成立大大压缩了研究室的生存空间 2011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法发[2011]2号)。《意见》第16条规定:“审判管理办公室主要承担审判委员会日常事务、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审判经验总结等审判管理职责。各级人民法院要围绕确保审判质量、提高审判效率、实现良好的审判效果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整合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切实发挥审判管理办公室和其他职能部门在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中的整体合力。”《意见》第15条规定:“加强审判管理,要充分发挥审判管理办公室协调、沟通的作用,使各部门的审判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在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格局中,审判管理办公室是审判委员会、院长的参谋助手,是承上启下、连接各方的枢纽,是人民法院专事审判管理的综合审判业务部门。各高级、中级人民法院和有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要设立审判管理办公室,基层人民法院也可以由审判监督庭承担审判管理的职能。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要加强对基层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指导。”2010年1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2011年前后,各高级、中级人民法院和大部分基层人民法院也相继设立审判管理办公室。截止2012年12月,全国31个高级人民法院和2601个中、基层法院成立了专门审判管理机构,占全国法院总数的73.9%,审判管理办公室成立后,原属研究室的大部分职能,如审判委员会记录、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发还改判案件分析、司法统计分析、审判经验总结等被整合到审管办,从而使得研究室的地位变得极其尴尬,研究室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
二、调查研究主业不突出甚至严重荒废,已经悖离了研究室的设立初衷
最高法院规定,研究室属于审判业务部门,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是审判业务人员。实践中,相当一部分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也都具有审判职称。设立研究室的初衷是让其总结审判工作经验,指导审判实践,但目前许多中基层法院把文秘、宣传、信息等工作职责都放到研究室,导致研究室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搞调研,而是整日忙于写领导讲话、会议材料、新闻宣传稿件、会议简报和工作动态信息,真正用于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被大大压缩。
三、当前法院的调查研究工作定位不合理
实践中,许多研究室同志说自己是属于审判业务部门时,不但许多一线业务庭的法官往往会对此嗤之以鼻,就连自己也觉得心虚。这也难怪,因为研究室实践中做的大多数工作确实与审判业务风牛马不相及。在笔者看来,调研工作的应有之义是对审判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和新类型案件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或处理意见。然而实践中大多数法院,尤其是广大中基层法院研究室在从事调研工作时却偏离了上述重心。目前的现状是研究室职能定被定位于院领导而非审判一线法官的“参谋和助手”,当前的研究室工作主要服务于院领导或院党组,而是很少服务于具体的个案。绝大多数调查研究任务都是根据院领导的授意进行的,以宏观性的司法政策研究为主,一线普通法官并没有权力要求研究室为其办理的某个案件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智力支持。所谓宏观性调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是对审判实践中出现的某类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提出政策性文件或者应对建议。典型的比如针对民间借贷案件逐年增多的趋势,从多个角度分析其成因,并从立法层面、社会层面、监管层面、法院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二是起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或者当地某项战略定位保驾护航的规范性文件;三是许多地方把司法改革工作职责也交由研究室牵头,相关司法改革的方案一般由研究室起草;四是完成上级法院布置的相关调研课题。
四、研究室工作陷入绩效考核怪圈
近年来,法院系统大力推行绩效考核,一些地方还根据考核结果对下级法院进行排名。调查研究工作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项组成部分,由研究室负责考核。考核的具体指标就是每年发表各类调研稿件的篇数。对每篇调研文章依据发表载体的级别(国家级、省级、地市级)评出分值,然后对各法院每年发表文章的总分进行汇总并排出名次。在绩效考核指挥棒指引下,许多地方的调研工作严重走形。一些法院为了在调研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好名次,托关系、走后门在期刊、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浪费大量经费;一些法院与一些二三流小报或非正规期刊合作,花钱(即交所谓的“版面费”)买稿,而这些载体根本没有任何职业道德可言,对法院提供的调研稿件质量和稿件内容不作任何审核,见钱即登,明码标价。一些法院为了能够多发表一些调研文章,在考核中获得好成绩,求量不求质,撰写与审判实务严重脱节的纯理论性文章甚至抄袭他人文章(当然,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上述现象有所收敛)。这一过程中,法院的经费被大量浪费,但却没有产生任何指导审判实践的实际效果。
目前,法官员额制改革为研究室的撤销提供了最佳契机。在法官员额制改革背景下,如果仍然把研究室定位于审判业务部门而为其分配宝贵的法官员额,则无疑于自欺欺人,也难以服众;而如果把其定位于后勤辅助部门,则当前在研究室工作的法官还有谁愿意继续“原地踏步”?届时没有法官员额的研究室还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吗?权衡之下,撤销研究室也许是最好的出路。
第五篇:岚皋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岚皋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岚皋县农业局
(2011年5月11日)
岚皋县辖8镇9乡188个行政村,总人口1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风光旖旎,既有蜚声海内外的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南宫山,大巴山最大的高山草甸省级森林公园——神河源,还有享有“西北第一漂”美誉的国家3A级景区——岚河漂流,更有景致别样的“陕南新九寨”——千层河、壁立千仞中国最大天然蜡烛——蜡烛山,人文景观不胜枚举,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岚皋特色”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休闲农业的基本情况与建设成效
近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田园景观,顺应回归自然、休闲养生的消费潮流,大力实施“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发展战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企业带动,着力发展以乡村民俗、人文资源、自然生态、林果园等为主题的多类型休闲农业,取得了骄人成绩。目前,我县共有“巴山人家”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实体395家,建成四季杨家院子、溢河宏大、佐龙长春等休闲综合服务区,其中四季头桥村杨家院子和溢河乡宏大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精 1
心打造的“南宫山富锌富硒茶”、“南宫山腊肉”、“南宫山雪魔芋”等系列特色旅游商品走俏市场,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健全的休闲农业产业链。据统计,休闲农业从业人数5675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达3520人,全县休闲旅游农业总收入8900万元,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中获取收入489元,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二、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财力十分有限,农民收入低,加之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休闲农业发展缺少资金和项目支持。由于投入不足,致使休闲农业基础建设滞后,休闲农业赖以发展的主导产业规模小,限制了休闲农业的规模发展。
2.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部门和乡镇对休闲农业存在模糊认识,没有认识到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没有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是带动餐饮、住宿、物流、商贸等服务业发展,扩大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有效抓手。由于认识不深,致使政府引导乏力,休闲农业资源不能得到科学利用,产业规模效应难以提升。
3.发展层次低。目前,休闲农业仅停留在农民投入主体的“农家乐”建设层面上,缺少休闲农庄、休闲示范园,休闲农业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采摘等农作体验功能未能发挥,限制了
休闲农业做大做强。
三、思路与建议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县和中国旅游强县为主线,以回归自然、体验农味和休闲观光为特色,以完善和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为重点,充分展示乡村自然山水、农耕文化、民族习俗、农家生活等特色,让游人进入天然、野趣、清新、恬静、自然的五彩世界,欣赏和体验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享受农家的休闲、娱乐、饮食等传统活动,达到享受自然、亲近自然、陶冶情操、舒展身体、放松自我的目的,突出抓好休闲农业示范点、休闲农家和旅游产品开发,力争到2015年,在公路主干线、县城郊区及景区周边建成以田园欣赏、农业体验、生态休闲为重点的旅游农业示范点8个,新发展“巴山人家”农家乐300家,休闲农业产业年总收入达到2.5亿元。
(二)发展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在政策引导上下功夫。发展休闲农业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做到四个结合,即与人文景观、自然资源相结合、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企业相结合,与农村集镇化建设相结合,与重点旅游景区(点)结合。
2.抓好市场营销,在人才培育上下功夫。要大力提升广大
村民的文化素质,提高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乡土人才的培养,提高乡土人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平台,切实抓好休闲农业示范点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让游客在农业观光、采摘与农作体验中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
3.提升服务水平,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要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制定服务标准,开展质量进行评定,实行休闲农业服务实体“星级”管理,提高休闲农业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4.加大投入力度,在资金整合上下功夫。要整合涉农、涉旅项目,捆绑项目资金向休闲农业倾斜,切实抓好休闲农业基础建设。要制定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引导民间资本、信贷资金向休闲农业聚合,形成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